浅析变化环境下广东省的水资源问题及其对策

合集下载

惠州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

惠州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

惠州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第1期2007年2月广东水利水电GUANGD0NGWATERRES0URCESANDHYDROPOWERNO.1FEB2O07惠州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仝伟(广东省水文局惠州分局,广东惠州516001)摘要:根据惠州市2005年水资源利用情况,分析了惠州市水资源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并对综合利用开发水资源,节约水资源,保护水环境提出意见和建议.关键词:水资源:水污染:开发利用中图分类号:TV21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0112(2007)01-0053-03惠州市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东北端,总国土面积为11356km,辖惠城区,惠阳区(含大亚湾区),惠东县,博罗县,龙门县5个县区.地域包括东江,珠江三角洲,粤东沿海的部分地区,在气候分类上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明显的季风环流特征,秋季由于台风的影响,降水量常迅猛增加.全市多年平均气温为22oI=,多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8%,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897mm.境内最大河流东江,全流域面积为35340km,其中惠州市境内面积为8900km,河长187km.其余集雨面积超过1000km的河流还有西枝江,淡水河,公庄河,沙河和增江,集雨面积超过100km的河流有34条.惠州市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为127.5亿m,人均占有水资源量约为3900m,再加上入境水量180.3亿m,全市水资源较为丰沛.但由于降水量在时空分布上很不均匀,年内降水及径流均集中在汛期,且多以暴雨和洪水的形式出现,再加上水土资源不平衡和水利化程度的差异,不仅会出现水资源的供需矛盾,而且旱,洪等自然灾害也频频发生.目前,惠州市地表水资源已经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有些污染严重的河段已经危及人民的生命健康与生态平衡,急需治理.1水资源利用现状1.1来水分析2005年全市年降水量为1957mm,全市降水总量为218.69亿m,属平水偏丰年,比多年平均值增加3.2%,由于地形复杂,山区,丘陵及平原交错,降水受地形影响,年降水量地区分布不均.年雨量高区在范家田,石涧,吉隆一带,低区在西枝江的九洲,花树下,观洞,上村一带.2005年全市地表水资源量为126.79亿m,比多年平均值123.56亿m增加了2.6%(见表1).5个县,市(区)与多年平均值比较,博罗,惠东,惠阳(含大亚湾区)行政分区分别增加6%,6.3%,0.2%,而惠城区则减少1.6%,龙门减少6.1%.2005年全市地下水资源量共30.06亿m,地下水以东江区最为丰富,为19.92亿m,占总量的66.0%,且开采利用最多,东江三角洲,粤东沿海区分别为7.43 亿m和2.71亿m,分别占总量的25.0%和9.0%.总水资源量由地表水和地下水两部分水资源量相加扣除重复量而得.全市2005年水资源总量为126.93亿m,比多年平均增加2.6%.表12005年行政分区水资源量(单位:亿m)1.2蓄水动态全市大型水库有3座,中型水库有20座,2005年末蓄水总量为7.45亿m,比2004年的5.81亿m增加了28.2%.5个县(区)中惠城区蓄水量为0.46亿m,博罗县为1.08亿m,惠东县4.20亿m,龙门县为1.49亿m,惠阳区为0.22亿m.1.3供用水统计分析全市共建成蓄水工程464座,还建有塘坝1058座,总库容为27.34亿m,兴利库容为13.32亿m,小型引收稿日期:2006—11—15:修回日期:2006—12—25作者简介:仝伟,大学本科,工程师,副局长,主要从事水文水资源,水环境分析与评价,水文预报等工作.?53?2001年2月第1期仝伟:惠州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No.1FEB2帅7水工程2480处,设计引水流量为65.05m/s,小型提水工程880座,提水规模为132.27m/s.2005年全市总供水量为21.09亿m,总供水量中以地表水供水20.55亿m为主,占总供水量的97.4%;地下供水量为0.54亿m,占总供水量的2.6%.蓄水工程供水量较大,从区域上看,均以地表水供水为主,地表供水量占95.5%以上.2005年全市总用水量为21.09亿m.用水组成以农田灌溉用水量l4.05亿m为最多,占总用水量的66.7%;工业用水量为3.58亿m,占总用水量的16.9%;居民生活用水量为2.38亿m,占总用水量的11.3%;城镇公共用水为0.93亿m,占总用水量的4.4%;生态环境用水量为0.15亿m,占总用水量的0.7%(见表2).表22005年行政分区用水量(单位:亿m)项目惠城博罗惠东龙门惠阳合计总用水量5.766.024.872.372.0721.09农业用水2.584.643.772.090.9714.05工业用水1.860.640.530.080.473.58城镇公共用水0.530.140.060.000.200.93居民生活用水0.670.590.500.200.422.38生态环境用水0.120.Ol0.010.000.Ol0.152005年全市耗水量为8.58亿m,综合耗水率为40.7%.其中,以农业耗水率最高,为47%,居民生活耗水率为44.4%,工业为15.5%,城镇环境为40%,城镇公共为35%,城镇生活耗水率小于农村生活耗水率. 从区域上看,综合耗水率及各用水组成耗水率,各区接近.1.4水环境概况根据2005年全市入河排污口调查的监测结果表明,我市2005年的废污水排放总量为4.15亿m,其中工业废水占总量的72.8%;生活污水排放量占27.2%. 废污水排放量最大的是惠城区,达2.36亿m,其次为博罗县的0.84亿m.2005年水质监测资料表明,本市河流的评价河段东江为160km,西枝江为105km,淡水河为95km.全年东江干流水质达到Ⅱ类的河长为123km,占评价河长的76.9%;达Ⅲ类的河长为l6.4km,占10.2%;达Ⅳ类的河长为20.6km,占12.9%.西枝江白盆珠水库到平山河段水质优良,基本达到Ⅱ类水质,平山到紫溪口河段水质较好,基本达到Ⅲ类标准,紫溪口到西枝江出口水质较差,全年水质在Ⅳ一V类,主要受淡水河污染.54.影响.淡水河水质污染相当明显,全年全河段水质均在V类以上,主要受氨氮,高锰酸盐指数,总磷等有机污染影响,溶解氧为0,氨氮最大超标达l0倍,水体已经失去自净能力,污染相当严重.2水资源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近l0多a来,由于我市经济高速发展,人口大量增加,城市化进程加快,造成用水量和排污量快速上升,由此带来的用水供需矛盾,水质污染等问题也日渐突出.1)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造成水源性缺水.降雨时间主要集中在4~9月,降水量占全年的83%;在大亚湾及稔平半岛地区,因河流短小,降水很快流人大海,易出现季节性和区域性缺水,使水资源难以得到充分利用.2)水污染增加,水质性缺水问题逐渐突出.随着经济发展,用水量增加,污染源增多,入河废污水量增加,部分河段水质污染问题突出,水质性缺水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如淡水河因受到上游污染,惠阳区不得不从西枝江长距离调水来满足当地用水需求;市区的河南岸水厂被迫停止取水.3)节水措施缺乏,用水浪费严重.在农业方面节水灌溉技术没有全面推广使用,农作物用水仍以漫灌为主,灌溉渠系的水利用系数一般在0.5~0.7,灌溉渠系水渗漏严重;在工业用水方面的用水方式大都是直用直排,水的重复利用率只有20%;在生活用水方面居民普遍节水意识不强,节水措施很少,日常用水浪费大;城市供水管网漏损严重,漏损率达20%.4)水工程功能发挥受到限制.一些水利工程老化,调节水资源能力有限,设计供水能力与现状供水能力差距较大;部分河段因河床下切严重,造成取水工程取水困难.5)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滞后.目前全市建成使用的只有市区1座污水处理厂,日处理污水规模只有10000 万kg,与我市的经济发展规模不相称.6)农村饮水安全问题较为突出.全市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达64.59万,占农村总人口的29.79%.7)存在"多龙治水"的状况.水资源管理体制没有完全理顺,供水,排水,治污,节水,回收利用等各个环节的工作职能分属不同部门,造成管理过程脱节,影响水资源综合效益的发挥.3水资源利用应采取的措施从惠州市的水情看,尽管属于水资源相对丰富地区,但局部地区,个别时段水资源量不足,质不优的情况时有发生,时空分布不均,用水效率低下,部分河段生态2007年2月第1期广东水利水电NO.1FEB2∞7系统脆弱问题更是由来已久;从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力等方面看,惠州市仅为中等水平,且呈不断下降之势.因此,水量不足,水质污染的现实问题,以及建设环境优美,和谐惠州的迫切目标,都要求加快节水防污型社会的建设进程.3.1加强宣传工作,转变对水资源的认识我市的用水受制于东江及气候变化的特点,表明我市的水资源保险系数并不是特别高,因此必须从发展变化的眼光看待我市的水资源状况,居安思危,转变全市各阶层对我市水资源的认识,高度重视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水生态失衡等问题对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造成的严重威胁,把节约水资源,保护水环境放在重要战略位置,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节水防污工作.3.2加强对水资源的科学配置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保护水生态为重点,统筹流域和区域,城乡水利发展,统筹安排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统筹防汛与抗旱工作;通过工程与非工程措施,对我市范围内多种可利用水源进行合理开发和配置,实现我市区域之问,用水目标之问,用水部门之间对水量和水环境容量的合理分配;要特别抓好对东江,西枝江,白盆珠水库水资源的配置和调度,尽快落实白盆珠水库功能调整方案,以满足流域内用水不断增长的需求及改善西枝江的整体水环境.3.3加大水利工程建设力度,提高对水资源的调蓄能力通过加强水库,塘坝等蓄水工程建设,提高工程标准,改善水利工程的蓄水量和供水能力;科学拦蓄洪水, 减少洪水的直接人海,变有害的洪水为可利用的水资源;对已建的部分大中型水库,要通过充分论证,通过采取提高蓄水位,调整运行调度方案等挖潜措施,保障用水需求.3.4进一步加强水污染防治工作加大对水污染的行政执法监督力度,不断提高水环境监测和治理技术,及时了解污染源和污染状况,强化对排污企业的监管,努力减少污水排放量;继续推进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力度,尽快建成我市规划中的l5座污水处理厂,提高污水的处理率,控制江河水质,避免出现守着大江大河却没水喝的问题.制定落实东江流域综合防治水污染措施,在实行排污总量控制和排污许可制度的前提下,强化污水的达标排放,引导资金进入污水处理领域,逐步改善水体水质. 特别是淡水河的污染,已严重影响到下游河流的水质, 应引起各方的高度重视,督促上游的深圳市加快水污染治理力度,确保交接断面水质达标.3.5大力推进节约用水工作.推动节水技术改造和节水器具的使用.大力推广工业节水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推进节水技术改造, 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在缺水地区要严格限制上高耗水建设项目,创建节水型示范企业;农业用水要加强渠系配套设施建设,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并结合种植结构的调整,采用节水高效的灌溉制度;在居民用水方面应大力提高节水意识和观念,逐步推广节水器具,减少生活污水排放量;工业用水重点搞好设备更新改造,结合生产布局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发展节水型产业,通过技术改造等手段加大企业节水力度,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力争使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从目前的20%提高到50%以上;加快城市供水管网技术改造,减少供水过程中的管网漏损率.以经济手段促进节约用水.逐步提高水资源费和水利工程水费征收标准,加强涉水收费的征收力度;推进工业用水定额管理,对不同行业的用水,制定不同的定额,实行超额用水,加倍收费;对居民用水实行阶梯式收费制度,运用价格杠杆调节居民用水量.3.6建立符合我市实际的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保护水资源是一项跨地区,跨行业的工作,必须在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加大资金投入,协调各县区,各职能部门的力量加强监督管理和保护.推行水务一体化是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发展的方向,通过把城市与农村,水量与水质,水源与供水,供水与节水,排水与治污等各个涉水环节的工作职能纳为一体,成立统一的水务管理机构,实行水务一体化管理,改变"多龙治水"的局面.4结语综上所述,我市水资源总量虽然比较丰富,但随着我市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工农业用水量和城市生活用水量还将猛增,预计到2010年用水总量将达到约30亿m.目前,我市主要饮用水源地东江和西枝江开发利用率已接近警戒线,如果不注意节约用水和保护好水源,将会发生资源性和水质性缺水.因此如何从社会,经济和技术方面综合研究确定合理利用,保护和配置水资源的战略方针,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惠州市"人水和谐"社会的建设,将有赖于政府,全市人民和水利工作者的努力.?55?。

气候变化对城市水环境的影响分析

气候变化对城市水环境的影响分析

气候变化对城市水环境的影响分析随着气候变化的加剧,城市水环境也逐渐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气候变化的主要表现是高温、干旱和极端天气等,这些变化都直接影响到了城市的水资源和水环境。

本文将从以下四个方面详细分析气候变化对城市水环境的影响。

一、极端天气的影响气候变化使得极端天气现象频繁发生,这些天气现象对城市水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例如,暴雨、洪水和干旱等都会对城市水资源的供应和利用造成很大的影响。

由于城市的排水系统并不能完全承受暴雨的冲击,因此暴雨时很容易造成排水系统的堵塞和水浸现象,这些情况可能导致城市的内涝和交通拥堵等问题。

而在干旱时期,城市的水资源就会受到严重的限制和影响,可能导致城市中的水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出现。

二、水质污染的加剧气候变化对城市的水质污染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高温导致城市的温度升高,使得城市中的水体温度也随之上升。

这种情况下,城市的水生态系统就很容易发生改变,例如水中的富营养化现象会更加明显,水中的氧气含量会下降,水中的生物种群也会发生改变。

这样的改变可能导致城市中的水质污染更加严重,在公共卫生方面也会带来很大的威胁。

三、水资源利用的变化随着气候变化的加剧,城市的水资源利用方式也需要发生改变。

例如,城市需要采取更加科学和合理的水资源管控方式,以应对人口增长和水资源短缺等问题。

同时,城市也需要加强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例如加强对水源地的保护和减少对水资源的污染等。

这些措施对于保障城市的水资源供应和保护城市的生态环境都具有重要意义。

四、城市绿化的作用气候变化对城市的绿化环境也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城市绿化能够适应气候变化的节奏,缓解城市气候的不适。

例如,在城市中加强植被覆盖率,能够降低城市的温度;同时,植被也能够吸收空气中的污染物和化学物质,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

此外,城市中的绿地还能够吸收雨水,减少雨水对城市水系统的冲击,起到保护城市水环境的作用。

综上所述,气候变化对城市水环境的影响是十分显著的。

全球气候变化对城市水环境与水质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对城市水环境与水质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对城市水环境与水质的影响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不断加剧,城市水环境和水质面临着严重的威胁和挑战。

本文将探讨全球气候变化对城市水环境和水质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一、气温上升导致水资源减少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气温上升,加剧了水资源的蒸发速度,使得水资源供应减少。

城市面临着水源紧缺的问题,水库和河流的水位下降,对城市居民的生活和工业生产带来了困扰。

为应对这一问题,城市应加强水资源管理,提高用水效率,进行水资源合理分配。

政府可以采取限制用水和排放的政策措施,推广节水灌溉和雨水收集利用等技术手段,以减少对水资源的依赖。

二、极端天气事件增加水质污染风险全球气候变化引发了频繁的极端天气事件,如暴雨、干旱和洪水等,这些天气事件对城市水环境和水质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暴雨引发的洪水容易造成下水道的淤堵和溢流,导致水质污染。

而干旱期间,水源的缺乏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水质恶化。

应对这一问题,城市应加强排水系统的建设和管理,定期维护和清理下水道,确保水流畅通,减少洪水的发生。

同时,政府可制定相应的水质保护政策,加强水体监测和水源保护,提高城市居民对水质污染的认识和意识。

三、海平面上升带来盐水入侵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海平面上升,使得沿海城市面临海水倒灌和盐水入侵的风险。

海水进入淡水河流和地下水中,对城市的供水系统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影响了居民用水和农业灌溉。

为解决这一问题,城市需要加强海水淡化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将海水转化为可供居民和农业使用的淡水。

此外,加强沿海湿地的保护和恢复工作,可以有效减缓盐水入侵的影响。

四、水体温度升高影响生态系统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水体温度升高,对生态系统造成了不可逆转的影响。

水温的升高会破坏水生生物的栖息地,导致水生生物数量减少和生态系统大规模崩溃,影响城市周边的生态环境。

为应对这一问题,城市应加强水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建立水生物保护区,限制乱捕乱杀行为。

此外,通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降低全球气温的升高速度,也有助于减缓水体温度上升的趋势。

珠江三角洲的水资源污染及防治对策

珠江三角洲的水资源污染及防治对策

目录1三角洲概况 (2)1.1流域概况 (2)1.2地理经济 (2)1.3水资源 (2)1.4供水及用水 (3)1.5河口特征 (3)1.6自然资源 (3)2经济发展与水文环境变化 (4)2.1经济发展 (4)2.2水环境问题 (5)3水资源与经济协调发展策略 (8)3.1经济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 (8)3.2认识的转变 (8)3.3总体策略 (8)4结语 (9)珠江三角洲的水资源污染及防治对策[摘要]珠江三角洲人口众多,资源丰富,水网发达。

改革开放以来,三角洲凭借毗邻港澳的地理优势和丰富的资源条件,经济上取得突飞猛进的进展。

但随着经济发展,出现了许多严峻的水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本文分析了随经济的发展三角洲水文环境的变化,目前面临的各种水环境问题,提出了未来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水资源保障策略建议。

[关键词]珠江三角洲,水资源,水环境,可持续,污染防治1三角洲概况1.1流域概况珠江流域包括西江、北江、东江及珠江三角洲诸河四个水系,流域面积45万km2,其中在我国境内44万km2。

流域内干流4000多公里,主要干支流9499公里。

干流中主流为西江,自源头至三角洲入口思贤窖处长2075km,平均坡降0.58‰;干流北江长468km,平均坡降0.26‰;干流东江长520km,平均坡降0.39‰。

三角洲为平原河网地区,坡降0.1‰~0.2‰。

河网区面积9750 km2,河网密度0.8km/km2。

主要水道100多条,长度约1700km,水道纵横交错,相互贯通,水系构成十分复杂。

三角洲径流通过八个口门注入南海。

入海口门处有两个海湾:东边的伶仃洋海湾和西边的黄茅海海湾。

1.2地理经济珠江三角洲位于广东省大陆南部。

行政区涉及广州、深圳、珠海、东莞、中山、江门、佛山等7市及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

珠江三角洲是广东省经济发展的龙头和最大主体。

1980-2000年,珠三角经济平均增长达到16.9%,大大高于同期9.6%的全国水平和13.8%的广东省水平。

水资源短缺问题与解决方案

水资源短缺问题与解决方案

水资源短缺问题与解决方案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人们对水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然而,由于长期的过度开发和水资源的浪费,全球范围内的水资源正在逐渐消失,出现了水资源短缺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水资源短缺的原因,影响和解决方案。

一、水资源短缺的原因1.气候变化气候变化导致全球水资源的供应和分配发生了变化,尤其是干旱和洪水等极端气候现象的增加,使得供需失衡现象日益突出,导致水资源的短缺。

2.人口增长全球人口不断增加,对水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

一些地区由于人口密集,水资源的供应和分配也面临一定的困难,造成了水资源的短缺问题。

3.城市化城市化过程中,大量的水被用于城市的建设和日常生活。

然而,城市化所需的用水量不仅仅是居民用水,还包括农业、工业、能源等各个领域的用水,城市化的加剧导致用水总量增加,进一步恶化了世界水资源短缺的问题。

4.水污染水污染对水资源的短缺问题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许多污染物会对水质造成不良影响,使得许多水源不能使用。

这导致了水资源的缺乏和短缺。

二、水资源短缺的影响1.影响农业和环境世界各地的农民都依赖于水来灌溉农作物。

由于水资源短缺,农民无法获得足够的水来种植作物,导致粮食产量的减少。

此外,缺乏足够的水还会对环境产生消极影响,因为有些环境需要水来维持生态平衡。

2.影响人类和动物的健康由于水质受到了污染,人类和动物的健康受到了极大的威胁。

在缺少水的情况下,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精神健康都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3.经济影响水资源短缺会对经济产生影响,因为许多工业和商业活动都依赖于水。

当水资源短缺时,这些经济活动可能会受到限制或受到惩罚,从而导致经济增长的下降。

三、解决方案1.水资源管理通过水资源管理来适应不断变化的需求,实现全面的水资源管理。

这样,可提高水利用效率和减少水的浪费,缓解水资源短缺的问题。

2.节省用水对于个人来说,通过实行节约用水的措施,如洗澡时间的缩短,缺水时不洗车等方式来减少用水。

对于企业和行业来说,可以通过设立科技环保工程,以及升级设备来减少用水数量。

气候变化对水资源分布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水资源分布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水资源分布的影响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的气候变化现象越发明显。

这一现象不仅对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同时也对自然界中的诸多要素产生了深远的改变。

其中,水资源是受气候变化影响最为明显的要素之一。

本文将探讨气候变化对水资源分布的影响,并分析其可能带来的挑战和应对措施。

一、1. 降雨模式的改变气候变化给不同地区的降雨模式带来了重大变化。

通常情况下,一些地方面临干旱和水资源稀缺的问题,而另一些地方则面临洪水和水资源过剩的困扰。

这种不均衡的降雨分布不仅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和短缺,也给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2. 水资源的蒸发量增加随着气温的升高,水资源的蒸发量也相应增加。

这一现象导致了地表水的流失加剧,使得水资源的储存和供应变得更加困难。

尤其是在一些干旱地区,这一问题对当地居民和环境的影响尤为显著。

3. 冰川融化导致水资源减少气候变化引起的温暖化现象导致了全球范围内冰川的融化加剧。

大量的冰川融水流入河流和湖泊,为人们提供了宝贵的水资源。

然而,随着冰川的消融加速,这源源不断的融水将逐渐减少,使得未来的水资源供应受到威胁。

二、面临的挑战1. 水资源不均衡分布气候变化导致了地球各地水资源的不均衡分布。

一些地区面临水资源短缺和干旱,而另一些地区则饱受洪涝灾害。

这种分布不均衡给全球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了严重的挑战,需要采取相应措施来平衡水资源的供需关系。

2. 水污染问题加剧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天气和自然灾害对水体造成了严重的污染。

洪水和干旱等极端气候事件会带来土壤侵蚀、水污染物溶解等问题,导致水资源遭受损害。

这一问题将进一步加剧全球范围内的水资源供应危机。

三、应对措施1. 节约水资源的措施鉴于水资源的稀缺性,人们应当充分意识到节约用水的重要性。

通过推行节水措施,如普及高效节水器具、加强水资源管理等,可以减少浪费,确保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2. 预防水污染的措施为了应对水污染问题,社会各方应加强环境保护工作,减少工业废水和农业污染物的排放。

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深圳海域海洋环境响应及对策

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深圳海域海洋环境响应及对策

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深圳海域海洋环境响应及对策李强;殷鹏;蔡加祥【摘要】Global climate change has brought broad impacts on all levels of economy and human society. Especially in the last 30 years,it arose more and more attention.Coincidently,Shenzhen City has been developing rapidly from a small fishery village since 30 years ago to the 4th largest city in China.Amount of marine -related environmental and economic problems,which are due to global climate change and lo-cal human activities,have emerged and become increasingly urgent.In this paper,the impact of the global warming on Shenzhen coast was reviewed and relevant coping strategies were proposed.Sustain-ability of marine environment is one of the essential conditions which ensur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Shenzhen's economy.Actions of Shenzhen will provide a useful example for responding to climate change in other key cities around the world.%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和经济建设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伴随着近期明显的全球气候变化趋势,在过去 30 年的短暂时间里,沿海城市深圳从一个小渔村迅速发展成中国的第四大城市,也由此伴生出现了诸多海洋相关的环境和经济问题.文章对全球气候变化以及人类活动影响下深圳周边海域的气候与环境的变迁及其风险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包括建设海洋观测网络、宣传教育、将气候变化纳入环境评估体系、主动干预等.海洋环境的可持续性是保障深圳市经济健康发展的关键条件之一,相关的结论也为全球关键城市气候变化的风险评估和管理提供了借鉴.【期刊名称】《海洋开发与管理》【年(卷),期】2016(033)002【总页数】5页(P26-30)【关键词】全球气候变化;深圳;对策;海洋环境;风险评估【作者】李强;殷鹏;蔡加祥【作者单位】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深圳 518055;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深圳518055;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深圳 51805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7;F294.1随着近年来干旱、洪涝、台风等气候灾害的频发,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日益明显和紧迫。

气候变化对河流流域的影响与保护对策

气候变化对河流流域的影响与保护对策

气候变化对河流流域的影响与保护对策气候变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它对各个地区的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造成了广泛的影响。

而河流流域作为一个独特的地理单元,也未能幸免于气候变化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气候变化对河流流域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保护对策。

一、气候变化对河流流域的影响1. 水资源减少:随着气候变化,河流流域的水量出现了显著变化。

一方面,气温升高导致冰川融化加速,使得冰川融水的供给减少;另一方面,降水模式发生了变化,一些地区面临干旱,导致河流的水量减少。

这样一来,河流流域的水资源变得更加稀缺,给水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压力。

2. 洪涝灾害增加:气候变化使得极端降雨事件频率增加,河流流域的洪涝灾害也随之增加。

大规模的洪水不仅破坏河岸生态系统,还对沿岸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这种情况下,河流流域的防洪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3. 生物多样性减少:气候变化对河流流域的生物多样性产生了负面影响。

一些物种无法适应气候变暖的环境,导致它们的数量减少甚至灭绝。

同时,水温的变化也影响了河流中的鱼类和其他水生动物,破坏了食物链的平衡。

二、保护对策1. 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由于水资源的减少,必须采取措施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可以通过加强水资源管理,推广节水技术和设备,合理调配水资源等方式来实现。

同时,注重水资源的保护和修复,例如植被恢复、湿地保护等,也是重要的环节。

2. 加强河流流域的防洪工作:面对洪涝灾害的增加,必须加强河流流域的防洪工作。

这包括完善防洪设施,加强河道疏浚与治理,提高防洪能力等。

此外,还应该注重河岸带的生态修复,通过恢复湿地等生态手段来减缓洪水对生态系统的破坏。

3. 保护河流流域生物多样性:为了保护河流流域的生物多样性,需采取多种措施。

例如,设立自然保护区和湿地保护区,制定相关法规和政策来限制开发和污染活动。

同时,加强环境监测和生物调查,及时了解河流流域的生物情况,为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变化环境下广东省的水资源问题及其对策【摘要】本文浅析了影响水资源系统演化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要素,指出广东省近年来社会环境要素的变化形成了广东省水资源系统演化的问题,分析了问题的主要原因,提出解决水资源问题的对策是加强对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科学宏观调控。

【Abstract】:This paper briefly analyze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elements and social environment elements which effect the evolution of water resource system, and point out that some social environment elements have mainly caused the main problems of water resource system of Guangdong province, analyze the main reasons of the problems, point out that the countermeasure of the main problems of water resource is strengthening scientific macro-control to water 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关键词】:广东省;水资源系统;环境变化;问题;对策【Key words】:Guangdong province; water resource system; environment change; problem; countermeasure1 问题的提出——环境与环境变化环境的定义不是唯一的,相当数量的学者认可的是,环境均是相对于某一事物来说的,是指围绕着某一事物(通常称其为主体)并对该事物会产生某些影响的所有外界事物(通常称其为客体),即环境是指某个主体周围的情况和条件。

环境是相对于某个主体而言的,主体不同,环境的大小、内容等也就不同,因此从不同的学科和角度可衍生出对环境内涵和外延的多种解读方式。

由于水资源是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基础性、战略性的经济资源,将水资源置于主体地位探讨环境的解读方式时,广义地,环境既包括以空气、水、土地、植物、动物等为内容的自然因素,也包括以观念、制度、行为准则等为内容的社会因素;对水资源系统演化产生影响的环境要素中,自然因素主要为以水循环为基础形成的水文气象条件,社会因素主要为经济生产和社会生活组织形式下的用水行为特征。

水文气象因子是地球自然要素中的活跃因子,21世纪以来,广东省极端水文事件的发生频率产生了一定变化,2002年以来全省频繁遭遇连季干旱的特大旱情,2004年发生珠江流域性干旱,2002年~2005年枯水期连年干旱,2007年广东省东江流域甚至发生罕见的冬春连旱,2009年又遭遇枯水年;水资源系统自然环境的变化主要地表现为近10年来极端水文事件,尤其是枯水事件的发生更加频繁。

社会环境的变化表现在经济社会合理水资源开发利用观念和制度的形成过程中,用水、排水行为的改变,总体上随着节能减排、节水减污观念的逐步推广、深入人心,将对水资源系统的演化产生正效应,但经济总量的飞速发展和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使合理控制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废污水排放量的压力与日俱增,这是对水资源系统演化的负效应,社会环境的变化取决于正、负效应的消长,并与自然环境变化对社会环境变化效应的扰动有关。

2 变化环境下广东省水资源系统的演化现状及问题2.1 广东省水资源量、质及开发利用现状广东省经济发达、人口稠密,水资源系统的核心问题是开发利用问题。

从近10年来广东省水资源量、质及开发利用相关指标的表现来看,环境变化总体而言对水资源系统演化的负效应更加明显。

广东省在“十五”、“十一五”期间继续实现经济规模高速增长、社会和人口规模扩张的同时,粗放型、高消耗、高污染的经济社会用水、排水模式未得到根本扭转,加之极端水文事件趋于频繁,使广东省水资源系统的用水方式粗放而浪费严重的问题仍然存在的同时,遭遇了水资源供需矛盾扩大化、部分河段水质恶化连年难以缓解的困局。

现今广东省人均水资源量在1700m3用水紧张线以下的地区占全省的48%,河口地区城市广州、珠海、中山、东莞、江门供水频受咸潮危害之苦,废污水排放总量接近全国的1/5,监测评价城市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合格率仅为51%,在全国排名倒数第二[1]。

2.2 变化环境下广东省水资源问题的形成原因分析水循环二元性是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地区水资源系统演化的突出特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阶段水资源效应的基本特征是用水量、排水量迅速增长,及用、排水量的区域空间结构发生变化,表现为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较快、程度较高的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强度更大。

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地区的社会环境要素对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扰动显著,对径流的形成和流动施加了较大的影响,对水取、用、耗、排的强度可影响自然水循环的特征和演变方向;遇社会要素的调控失当,对水取、用、耗、排方式的不合理使自然水循环的演变方向失准,则水资源系统以向不可持续模式演化为反馈。

总体而言,广东省水资源系统自然环境要素的变化目前主要体现于极端水文事件的范畴,尚未扩大至径流频率和空间分布特征的显著变化,而水资源系统演化却面临水资源与环境承载力难以为继的问题,社会环境要素起了主导作用。

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形势下,供水安全保障工程体系建设进度偏缓、省内部分地区节水工作成效不够、废污水处理工程体系建设进度偏缓、水资源管理的模式和力度有一定欠缺是广东省水资源系统演化问题的主要原因,同时也是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问题的表现之一。

3 广东省水资源问题的对策分析广东省水资源系统演化问题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社会环境因素,即经济社会对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模式和技术调控效果失准。

但是,科技爆炸、信息时代的水资源系统演化是人工侧支水循环主导的发展过程,因此要解决广东省的水资源问题,根本途径仍是对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科学宏观调控,在合理的调控精神下实施工程和非工程措施。

3.1 围绕保障供水安全加强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广东省大部分城市水源结构单一,尚未建设应急备用水源工程,为保障供水安全,应积极开发、建设备用水源,以此为基础完善全省各地区水资源配置工程体系的建设,提高供水保证率的同时,加强应对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干旱和咸潮等自然灾害的能力。

应急备用水源地的应急供水量主要依据突发污染事故、干旱年、咸潮影响时间长短和影响供水人口确定。

其中,粤北、粤东和粤西片城市的应急备用水源地建设主要针对突发污染事故以及特殊干旱年或连续干旱年;中部地区即珠江三角洲片的城市应急备用水源主要应对突发污染事故和咸潮。

根据《广东省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规划》,全省21个地级市规划应急备用水源工程共43项,新增应急供水量12亿m3。

[2]3.2 大力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建设不仅包括对水资源开发利用方式的科学调控,而是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密切相关的发展理念。

应建立省、市、县三级取水总量控制指标体系,完善农业、工业、服务业、居民生活等用水定额指标体系,强化计量和考核管理;进一步推进东莞等地区节水试点工作,加大节水产品技术推广和节水技术改造,积极推进水价改革,发展节水型产业,推动开展海水淡化及开发利用再生水、苦咸水、矿井水等非常规水资源;并着力加强节水型社会制度建设,强调将节水型社会理念深入人心的重大意义,确保节水型社会建设尽快取得突破。

3.3 推进水资源保护工程体系建设由于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决定的出台和贯彻实施,广东省在全省范围内面临水资源系统社会环境要素的大规模、深层次变化。

“双转移”决定的出台本身已在破解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困局,改变省内珠江三角洲和东西两翼、粤北山区发展显著不均衡的现状,但产业和劳动力的转移同时带来污染转移的隐患,在广东省东西两翼、粤北山区城镇污水处理工程建设滞后、污水处理能力欠缺的情况下,产业和劳动力的转移将加大饮用水源地、水功能区水质进一步恶化的风险。

因此,广东省必须根据珠江三角洲改革发展、产业大规模转移形势下的特定水生态环境影响,充实水资源保护的政策理论体系,指导水资源保护工程体系的有效建设,从严核定水域纳污容量,严格控制入河排污总量,建立和完善水功能区水质达标评价体系和监测预警监督制度,与节水型社会建设措施互相配合,在节水-减污统筹战略指导下将水资源保护工作落到实处。

3.4 加强水资源管理体制和能力建设及管理手段储备以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3]为指导,尽快划定广东省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建立水资源管理责任和考核制度。

积极推进科学治水和依法管水,促进符合广东省情水情的较为完善的水法规体系尽快形成、水行政执法能力显著提升,建立预防为主、预防与调处相结合的水事纠纷处理机制。

进一步完善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强化水资源论证和取水许可工作,推动规划水资源论证工作的开展;健全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体制,推进城乡涉水事务一体化管理体制改革;推动工业和城市生活水价改革,积极推行农业终端水价和计量收费。

加快广东省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资源管理的现代化。

构建水资源可持续管理的公众参与机制。

要立足推动民主政治建设的高度,系统构建公众参与水资源管理过程机制,积极鼓励公众参与水资源管理工作。

4 结论广东省水资源系统演化受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不同社会环境要素的变化对水资源系统的演化有正、负两种效应,并与自然环境变化共同作用而决定水资源系统的演化方向。

近年来,由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形势下,供水安全保障工程体系建设进度偏缓、省内部分地区节水工作成效不够、废污水处理工程体系建设进度偏缓、水资源管理的模式和力度有一定欠缺,广东省水资源系统的演化方向失准,造成了水资源与环境承载力难以为继的问题。

必须加强对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科学宏观调控,重点是围绕保障供水安全加强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大力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推进水资源保护工程体系建设、加强水资源管理体制和能力建设及管理手段储备。

参考文献:[1] 广东省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研究[R].广州:广东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009.[2] 广东省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规划[R].广州:广东省水利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2004.[3] 陈雷部长在全国水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0.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用PDF形式查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