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栖纲及爬行动物
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的区别

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的区别最近需要做一个基于生产的动物识别系统,对如何区分两栖类和爬行类有点迷茫。
我查了相关资料后写了这篇文章,希望能帮助到有同样困惑的人。
一.两栖动物两栖类是脊椎动物从水生到陆生的中间过渡类群。
身体结构有一些陆地动物的特征,但并不完美。
成虫可以生活在陆地上,但受精和幼虫发育必须在水中进行。
幼虫通过鳃呼吸,没有成对的附肢,变态后只能在陆地上生活,这是两栖动物区别于其他脊椎动物的根本特征。
体型为蛙形、鱼形或蠕虫形。
皮肤裸露,布满腺体。
两栖动物约有3000种,分为无尾目、无尾目和安足目三大类。
1.无尾类的特征是体表裸露,成体无尾巴,四肢发达。
幼虫生活在水中,成虫生活在两栖跳跃中。
约有18科2600余种,分布于世界各地。
大多数两栖动物如青蛙、蟾蜍、雨蛙、树蛙和牛蛙都属于这一目。
2.阿努拉是一种两栖动物,生活在水中,一生都在游泳。
其体表裸露,幼虫和成虫均有长尾巴,四肢发达。
约有8科300种,常见的有大鲵、大鲵、蝾螈。
3.无足目动物是营钻穴生活的特化类型。
身体大多呈蠕虫状,尾很短,四肢均退化。
约有160—170种,主要分布在南美、非洲和南亚的热带森林中,我国仅有鱼螈一种。
两栖动物中的“两栖”是指幼体生活在水里(用鳃呼吸),成体生活在陆地(用肺呼吸)二.爬行动物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
能适应陆地上的生活,有的习惯在水中生活,但在陆地上产卵繁殖。
在成长过程中,一般会蜕皮几次,长大后身上有鳞片或指甲,可以保护身体。
脚趾处有爪子,利于捕食小动物。
这些动物用肺呼吸,体表温度随着自然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通过冬眠来度过冬天。
常见的爬行动物有蛇、龟、鳄鱼和壁虎。
三.区别爬行动物皮肤有鳞片或甲板,两栖动物皮肤裸露。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有什么区别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有什么区别分类不同:两栖动物属于两栖纲,而爬行动物属于爬行纲。
生活环境不同:两栖动物幼体生长在水中,成体可生长在水中或陆地上。
而爬行动物成体大多数在陆地上生活,少数在水中生活。
呼吸方式不同:两栖动物幼体用鳃呼吸,成体用肺和皮肤呼吸。
而爬行动物用肺呼吸。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有什么区别一、所属纲属不同两栖动物属于两栖纲,爬行动物属于爬行纲。
二、构造不同爬行类(Reptilia)心脏有两心房两心室,心室有不完全隔膜,体温不恒定,是真正适应陆栖生活的变温脊椎动物,并由此产生出恒温的鸟类和哺乳类。
两栖动物拥有四肢的脊椎动物。
两栖动物的皮肤裸露,表面没有鳞片。
三、生活环境不同爬行动物的生活环境:成体大多数生活在陆地上,少数种类生活在水中。
两栖动物的生活环境:幼体在水中,成体陆地和水。
四、特征不同两栖动物的特征: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大多生活在陆地上,也可在水中游泳,用肺呼吸,皮肤可辅助呼吸。
爬行动物的特征:体表覆盖角质的鳞片或甲;用肺呼吸;在陆地上产卵,卵表面有坚韧的卵壳。
两栖动物的定义两栖动物被定义为需要潮湿环境维持生活的小型脊椎动物。
两栖动物的例子包括蟾蜍、青蛙、蝾螈等。
两栖动物能够通过皮肤吸收水分和呼吸。
两栖动物来自被称为“两栖动物”的类别,它们是冷血动物。
这些动物通常具有柔软湿润的皮肤。
最常见的两栖动物种类是蟾蜍、青蛙、蝾螈、蝾螈等。
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是它们有体外受精、冷血、脊椎动物等。
据一些消息来源,鱼螈是第一个在这个星球上发现的两栖动物。
这种生物大约在3亿年前在格陵兰岛被发现。
另一种名为Elginerpeton的两栖动物也在3.6亿年前被发现。
现在,已知两栖动物可以在各种栖息地生存。
它们存在于森林、草地、河流、溪流、湖泊等中。
它们可以适应任何类型的栖息地。
它们甚至在农田里生存。
那么,根据一些消息来源,大约有168种两栖动物已经灭绝,目前的数量也在下降。
已知两栖动物的寿命约为3亿年,但令人担忧的是它们正处于衰退的边缘。
两栖纲及爬行动物

两栖纲及爬行动物两栖纲(Amphibia)一、两栖纲的主要特征二、两栖类的生殖和发育三. 两栖纲的分类两栖动物是一类在个体发育中经历幼体水生和成体水陆兼栖生活的变温动物。
也有少数种类终生生活在水中,那是登陆后重新返回水域的次生性现象。
两栖动物是最原始的陆生脊椎动物现存两栖纲动物约4200种,我国有280余种。
一、两栖纲的主要特征1.外形:身体分为头、躯干、尾和四肢四部分(穴居和水栖种类具有尾部,穴居者四肢退化)蚓螈型、鲵螈型和蛙蟾型活动性眼睑可转动有保护作用雄体的咽部或口角有1-2个外声囊或内声囊外声囊充气时可膨胀成泡状或袋状蛙蟾类的四肢发展很不平衡,前肢短小,4指,指间无蹼;后肢长大而强健,5趾,趾间有蹼潜水运动中的应用2. 皮肤体表皮肤裸露,富有粘液腺,皮肤有辅助呼吸功能(皮肤呼吸占重要位臵)区别于其他纲脊椎动物的主要特征:两栖动物的皮肤裸露并富含腺体,鳞已退化,只有穴居生活的蚓螈类在皮下还埋有残存的鳞迹。
角质层表皮皮肤生发层疏松层真皮致密层皮肤的衍生物黏液腺可借真皮层内的肌纤维收缩,从皮肤开口的腺孔中流出其分泌物,使体表经常保持湿润粘滑和空气、水的可透性,对于减少体内水分散失及利用皮肤进行呼吸都具有重要作用两栖动物通过蒸发冷却用以调节体温。
毒腺蟾蜍眼后的耳旁腺和皮肤中的毒腺,能分泌白色、紫红色、褐色或黄色乳状液的毒浆,对食肉动物的舌和口腔黏膜有强烈的涩味刺激,因而是一种防御性适应,可以自我保护。
色素细胞不同色素细胞的互相配臵,是构成各种两栖动物体色和色纹的基础,在光线或温度的影响下,色素细胞还能通过其扩展、聚合的形态变化,引起体色改变,由此变成与生活环境浑然一体的保护色(又一种自我保护)典型代表:雨蛙和角蛙具有保护色又能迅速变色。
色素细胞角蛙雨蛙3. 骨骼系统在水栖过渡到陆生的进化中,两栖动物的骨骼发生了巨大变化,获得比鱼类更大的坚韧性、活动性和对身体及四肢的支持作用。
骨骼多为硬骨,脊索消失。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特征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特征一、两栖动物的特征两栖动物是指在它们的一生中都能够在两个不同的生境中生活,即水中和陆地上。
它们通常有以下特征:1. 外形特征:两栖动物的身体通常较为扁平,呈流线型,有利于在水中的游动。
头部较大,眼睛相对突出,有利于观察周围环境。
它们的四肢较为发达,有指甲或蹼,适合在水中游泳和在陆地上爬行。
2. 呼吸方式:两栖动物的呼吸方式灵活多样。
在水中,它们通过皮肤上的气孔吸取氧气,并可通过肺部进行呼吸;在陆地上,则主要通过肺部呼吸空气。
3. 水生和陆生阶段:两栖动物的生命周期通常分为水生和陆生两个阶段。
它们在水生阶段通常以卵为起始,孵化后成为蝌蚪,通过鳃进行呼吸;在陆生阶段,它们经过变态过程,体型逐渐变化为成体形态,适应陆地生活。
4. 繁殖方式:两栖动物的繁殖方式多样。
有些物种通过内受精,雌性在陆地上产卵,雄性在其上面排精;有些物种则通过外受精,雄性在水中排精,雌性通过游动吸入精液进行受精。
5. 适应能力:两栖动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
它们可以在水中捕食水生昆虫和小鱼等,也可以在陆地上觅食昆虫、蚯蚓和小型爬行动物等。
二、爬行动物的特征爬行动物是指一类四足动物,包括蜥蜴、蛇、鳄鱼和龟鳖等。
它们通常有以下特征:1. 外形特征:爬行动物的身体通常呈长条状,四肢相对较短,适合在陆地上爬行。
它们的身体表面通常覆盖着鳞片,有助于保护身体免受外界伤害。
蛇类则没有四肢,身体呈圆筒状,适合在地面上滑行。
2. 呼吸方式:爬行动物通常通过肺部进行呼吸。
它们通过鼻孔吸入空气,然后将氧气输送到肺部进行气体交换。
一些爬行动物也可以通过皮肤进行气体交换,但这种方式相对较少。
3. 水分调节:爬行动物的皮肤通常比较干燥,不具备保持水分的能力。
因此,它们需要定期饮水来维持体内的水分平衡。
一些爬行动物还可以通过皮肤上的腺体分泌粘液,以减少水分的流失。
4. 繁殖方式:爬行动物的繁殖方式多样。
有些物种通过内受精,雌性在陆地上产卵,雄性在其上面排精;有些物种则通过外受精,雄性在雌性身上排精,雌性在体内受精,并产下活体幼体。
中国爬行纲动物分类厘定

中国爬行纲动物分类厘定中国爬行纲动物历史悠久,在各种古地质时代中出现了许多不同类型的爬行纲动物,并在不同的空间和环境中不断发展,成为中国众多特色生物的伴侣。
此外,中国的爬行纲动物有着独特的外观特征和行为特征,构成了一个复杂而特殊的生物系统,为中国的动植物生态环境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中国,爬行纲动物通常被分为三大类,即两栖纲、爬行纲和蜥蜴纲。
两栖纲包括两栖类、响蛙类和蛙蜥类。
蛙、蟾蜍和龟类都属于两栖类,但常见的两栖动物是蛙和蟾蜍,其他的类如鳄鱼、乌龟等很少出现。
爬行纲动物包括软体纲、鳗纲、鳝纲和真蛇纲。
其中,软体纲动物非常多,常见的有软体虫、蚯蚓和海绵,他们在地壳的地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鳗纲动物主要有鳗鱼,是水生动物,有着复杂的生活习性,可以抵抗极端的环境和温度波动。
鳝纲动物都属于水生动物,有着发展迅猛的肌肉,具有显著的潜水能力。
最后是真蛇纲,蛇在沿海地区也非常常见,有着独特的形态和习性,是一个神奇的动物。
中国爬行纲动物在不同地区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其特征也有所不同。
例如,沿海地区有更多的海洋爬行动物,如鳗鱼、鳝鱼、蛤蜊和海螺,而在内陆地区有更多的淡水爬行动物,如蛙、蚓和蝾螈。
此外,中国的爬行纲动物中还包括甲壳纲、蜈蚣纲、蛛形纲等,这些动物的分类可以更加详细的厘定出来。
中国的爬行纲动物种类众多,它们也为中国的生态环境做出了巨大贡献。
因此,为了保护中国的爬行纲动物,相关的政府部门应加强保护措施,将爬行纲动物的类型、特征、分布、生态位置等厘定出来,进一步探究它们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只有通过这种厘定,才能实现爬行纲动物的全面保护,以保证我们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并为我们提供更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综上所述,中国爬行纲动物是一个复杂而多样的生物系统,其数量众多,且在不同地区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其特征有待进一步研究和厘定。
只有通过详细的研究厘定,才能更好的保护中国的爬行纲动物,以保障中国生态环境的稳定,也为我们提供更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课件

在陆地上产卵,卵表面有坚韧的卵壳。 (五)爬行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1、 食用、 2、 药用、 3、捕食害虫、 恐龙曾称霸地球 但大都灭绝了。
小结
生活环境 形态结构 主要特征 与人类关系
两栖动物
爬行动物
1、青蛙身体表面是什么颜色?这与它的生活环 境有关系?
青蛙身体表面绿色,与周围绿色植物相一致。
2、当你把青蛙握在手中时有什么感觉?
有黏滑的感觉 3、比较青蛙前肢和后肢形态的差异,想一想这与 后肢的功能有什么关系?
前肢短支撑,后肢长跳跃、有蹼可划水。
4、青蛙为什么既能在陆地上生活,也能在水 中活动?
鼻孔 眼睛 鼓膜
前肢
后肢
2、外部形态 有保护色,皮肤裸露,能分泌黏液。前肢短小,可
支撑身体。后肢发达,趾间有蹼,既能跳跃双能划水。
3、捕食: 捕食农业害虫 4、呼吸: 用肺呼吸,皮肤可辅助呼吸 5、生殖: 水中产卵,体外受精 6、心脏:二心房一心室,体温不恒定
★比较蝌蚪和青 蛙认识两栖动物
讨论
2、可作药用
二、爬行动物
(一)生活环境 陆生
(二)代表动物——蜥蜴
1、外部形态特点 ⑴头部有颈,可灵活转动。便于在陆地寻找食物和发 现敌害; ⑵四肢短小,不能跳跃,但能贴地爬行;
⑶皮肤干燥,表面覆盖角质的鳞片,可保护身体和 减少体内水分蒸发。
(三)其他爬行动物
龟
鳖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蛇
鳄
(四)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体表覆盖角质的鳞片或甲;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
讨论
青蛙和龟既能水中生活,又能陆地生 活,然而青蛙属于两栖动物,龟属于爬 行动物,这是为什么呢?
一、两栖动物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ppt课件

第2题
下列动物与其对应类群不匹配的是( B )
A.水螅--腔肠动物 B.蚯蚓--爬行动物 C.蝗虫--节肢动物 D.青蛙--两栖动物
第3题
A 爬行动物是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的重要原因是( )
A.生殖发育脱离了水的限制 B.是变温动物 C.有鳞片或甲 D.有脊柱
第4题
我国特有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扬子鳄属于爬行动物,下
两栖 动物
青蛙
体色 保护色 蛙 蟾蜍 大鲵 蝾螈
体表 四肢 呼吸
皮肤裸露分泌粘液,辅助呼吸; 前肢短小--支撑身体; 后肢发达--跳跃、划水
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
与人类生 活的关系
农业害虫的天敌,制中药 保护两栖动物的生活环境!
两栖动物特征: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 成体大多生活在陆地上,也可在水中游泳, 用肺呼吸,皮肤可辅助呼吸
蝾螈
蝾螈终生有尾,生活在清冷的静水池沼里, 有时也能爬到陆地上来。
代表动物
蛙 蟾蜍 大鲵 蝾螈
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我们都听过, 蝌蚪无论是外部形态还是内部结构都像鱼, 有尾,用鳃呼吸。只能像鱼一样生活在水里。
蝌蚪发育成青蛙以后,
尾和鳃都消失了。生出四肢和肺,可以在陆地上生活。
青蛙的结构
青蛙
鼻孔 气体的通道
也是蜥蜴能终生生活在陆地上的重要原因。
爬行动物主要特征
1.体表覆盖角质的鳞片或甲; 2.用肺呼吸; 3.在陆地上产卵,
卵表面有坚韧的卵壳。
与人类的关系
食用
入药
保护
爬行 动物
蜥蜴
龟,鳖,蛇,鳄, 体色 保护色 蜥蜴,避役,恐龙
体表 四肢 呼吸
皮肤干燥,角质鳞片,有颈 四肢短小,不能跳跃, 能贴地面迅速爬行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区别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区别动物界有很多种类,其中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是两大类非常独特的动物。
虽然它们都是在陆地和水中生活,但它们之间有很多区别,包括生理特征、行为、生态角色和适应能力等。
本文将着重讨论这两类动物的区别。
一、生理特征两栖动物是一类有胎外鳞皮、通常呈现平坦气体交换器和幼肺的脊椎动物。
这类动物通过皮肤和肺器官呼吸,它们的皮肤能够吸收水分和氧气。
两栖动物的种类极其多样,包括青蛙、蝾螈、蟾蜍等等。
这类动物的心脏是三室式,它们通常都有四肢,但是有的也可以没有。
爬行动物是一类有干鳞皮和大量形态各异突出状的鳞盖的脊椎动物。
这类动物的特征是生活在陆地上,体温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冷血动物。
爬行动物的种类非常多样,包括蜥蜴、蛇、鳄鱼等等。
它们通常只是有四肢的,但是有些蜥蜴和蛇则是没有四肢的。
爬行动物的心脏也是三室式。
二、行为两栖动物的行为特点是它们会进入水中或在水面上进行活动。
与此相对的是,它们也可以在陆地上行走,在这个过程中,它们的四肢很不灵活,通过弹跳来前进。
因为它们同时生活在水和陆地中,两栖动物的行动非常有趣,体现了很多特殊的能力,比如可以通过呼吸法保持身体在水中的平衡,可以收缩肺泡来减少下潜的阻力,摇摆身体来保持速度等等。
爬行动物的行为特点则与两栖动物不同。
它们通常不善于游泳或潜水,或者说它们是“半水中动物”,多数被认为是陆上生物。
爬行动物的四肢非常灵活,它们甚至可以攀爬树木来逃脱天敌。
它们也可以在干旱的季节里进入休眠,来适应环境的变化。
三、生态角色两栖动物在生态环境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它们是水生食物链中的一环,它们可以帮助维持水中生态平衡,比如从池塘中清除底部的有机碎片,消灭许多昆虫和其它小动物。
它们还可以在陆地上吃掉有害昆虫和有毒的植物或小动物。
这些都有助于维持环境的稳定。
爬行动物在自然环境中的生态作用也是非常显著的。
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鳄鱼。
鳄鱼是一种食肉动物,成年鳄鱼的食物包括鱼类、鸟类、哺乳动物等,鳄鱼在水中成长,能很好地适应水下环境,这使得它们在水生动物食物链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栖纲(Amphibia)一、两栖纲的主要特征二、两栖类的生殖和发育三. 两栖纲的分类两栖动物是一类在个体发育中经历幼体水生和成体水陆兼栖生活的变温动物。
也有少数种类终生生活在水中,那是登陆后重新返回水域的次生性现象。
两栖动物是最原始的陆生脊椎动物现存两栖纲动物约4200种,我国有280余种。
一、两栖纲的主要特征1.外形:身体分为头、躯干、尾和四肢四部分(穴居和水栖种类具有尾部,穴居者四肢退化)蚓螈型、鲵螈型和蛙蟾型活动性眼睑可转动有保护作用雄体的咽部或口角有1-2个外声囊或内声囊外声囊充气时可膨胀成泡状或袋状蛙蟾类的四肢发展很不平衡,前肢短小,4指,指间无蹼 ;后肢长大而强健,5趾,趾间有蹼潜水运动中的应用2. 皮肤体表皮肤裸露,富有粘液腺,皮肤有辅助呼吸功能(皮肤呼吸占重要位臵)区别于其他纲脊椎动物的主要特征:两栖动物的皮肤裸露并富含腺体,鳞已退化,只有穴居生活的蚓螈类在皮下还埋有残存的鳞迹。
角质层表皮皮肤生发层疏松层真皮致密层皮肤的衍生物黏液腺可借真皮层内的肌纤维收缩,从皮肤开口的腺孔中流出其分泌物,使体表经常保持湿润粘滑和空气、水的可透性,对于减少体内水分散失及利用皮肤进行呼吸都具有重要作用两栖动物通过蒸发冷却用以调节体温。
毒腺蟾蜍眼后的耳旁腺和皮肤中的毒腺,能分泌白色、紫红色、褐色或黄色乳状液的毒浆,对食肉动物的舌和口腔黏膜有强烈的涩味刺激,因而是一种防御性适应,可以自我保护。
色素细胞不同色素细胞的互相配臵,是构成各种两栖动物体色和色纹的基础,在光线或温度的影响下,色素细胞还能通过其扩展、聚合的形态变化,引起体色改变,由此变成与生活环境浑然一体的保护色(又一种自我保护)典型代表:雨蛙和角蛙具有保护色又能迅速变色。
色素细胞角蛙雨蛙3. 骨骼系统在水栖过渡到陆生的进化中,两栖动物的骨骼发生了巨大变化,获得比鱼类更大的坚韧性、活动性和对身体及四肢的支持作用。
骨骼多为硬骨,脊索消失。
(1)中轴骨:包括头骨、脊柱和胸骨。
(2)附肢骨骼:肩带和前肢骨;腰带和后肢骨蝾螈具1节颈椎、头骨与脊椎连接处有二个枕髁。
脊椎分成四部分:颈椎、躯椎、荐椎、尾椎 两栖动物的肩带不附着于头骨,腰带借荐椎与脊柱联结,这是四足动物与鱼类的重要区别。
大多具五指型附肢,且与脊柱形成连接,这样有利于承受体重。
五指型附肢是多支点杠杆,使附肢不仅可依躯体运动,而且附肢各部可作相对应转动,有利于沿地面爬行。
4. 肌肉系统幼体分节,成体绝大部分已不分节,附肢肌肉发达两栖动物的肌肉组成了体壁、运动器官和多种内脏器官,并依靠骨骼肌的收缩,产生协调的运动。
有以下特点:(1) 原始肌肉分节现象已不明显,肌隔消失(2) 附肢肌由于运动的多样性而更为发达,四肢分节,出现了前肢的肘关节、腕关节和后肢的膝关节、踝关节。
(3) 随着鳃消失、鳃弓改造、鳃节肌也发生变化,大部分退化。
5.消化系统消化系统包括消化管和消化腺消化管包括口咽腔、食道、胃、小肠、大肠、泄殖腔口腔与咽部联合成宽阔的口咽腔有肌肉质的舌具有唾液腺具唾液腺和肌肉质的舌也是陆生脊椎动物的特点。
消化管口腔牙齿为多出性,同型齿。
舌蛙蟾类大多数其舌根均附着于下颌前部,舌尖游离而有深浅不同的分叉,朝向咽喉部,能迅速翻出口外,粘捕飞行或爬动的昆虫为食。
食道短,紧贴椎下肌,与胃相通。
胃胃壁粘膜层含有许多管状胃腺,分泌胃液。
小肠具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的功能。
大肠又叫直肠,吸收水分,聚集、排出食物残渣。
消化腺主要有肝脏和胰脏肝脏是肝细胞分泌胆汁的场所胰脏胰脏不但是一个重要的消化腺,而且还是一个内分泌腺6.呼吸系统幼体用鳃,成体用肺皮两栖动物的幼体和鱼类一样,用鳃呼吸,两者的血液循环方式也几乎完全相同。
经变态登陆后,内鳃消失,再由咽部腹侧长出一对肺,代替原有鳃的呼吸机能。
肺是绝大多数种类成体的主要呼吸器官。
皮肤呼吸辅助之。
皮肤薄而湿润,通过皮下血管进行气体交换所得到的氧气,大约相当于肺脏获氧量的2/5。
7. 循环系统循环系统包括血管系统和淋巴系统双循环肺循环和体循环血管系统包括动脉和静脉系统淋巴系统包括淋巴管、淋巴腔、淋巴心蝾螈的淋巴系统:8. 排泄系统两栖动物的排泄器官是肾脏(滤尿)、皮肤和肺等排泄器官幼体为前肾,成体为中肾。
肾脏的功能还有调节体内水分,维持渗透压。
9. 神经系统神经系统脑明显分为五部分,但无明显的脑曲。
大脑分化个两半球,大脑顶部和侧部出现原脑皮(为大脑皮层的雏形),机能与嗅觉有关有10 对脑神经。
间脑中脑腹壁增厚叫大脑脚,是视觉中枢,也是神经系统最高中枢。
中脑中央的空腔叫导水管。
小脑不发达延脑脊髓由于四肢运动加强,形成颈膨大和腰膨大。
植物性神经系统较鱼类更为进化,但仍以交感神经为主。
还有副交感神经共同维持正常生理机能。
10. 感觉器官(1)侧线器官两栖类幼体都具有侧线(似鱼)。
(2)视觉器官活动性眼睑、瞬膜等(鱼没有)(3)嗅觉器官嗅粘膜(4)听觉器官能将声音传入内耳发生听觉.内耳除了有平衡感觉外,还首次出现了听觉机能。
二、两栖类的生殖和发育生殖方式蛙蟾类在产卵前必不可缺的繁殖行为----抱对胚胎发育历经:囊胚期原肠胚期神经胚期囊胚原肠胚神经胚原肠胚结束时,原口缩小成裂缝状,同时胚胎背面的外胚层细胞又形成神经管,接着下沉至胚内,并为皮肤所覆盖,而其他器官也随之相继分化,称为神经期,此时的胚胎称神经胚变态发育实质:各种器官由适应水栖转变为适应陆生的改造过程。
成对附肢出现,尾部萎缩消失,肺逐渐代替了鳃,心脏发展成两心房一心室,而血液循环方式也随之由单循环改造成不完全的双循环。
幼态成熟和幼体生殖两栖动物为什么可以登陆?心脏发展成两心房一心室,而血液循环方式也随之由单循环改造成不完全的双循环。
与许多陆地生活的动物一致。
三.两栖纲分类现存两栖动物分为3个目 :Ⅰ. 蚓螈目(又称无足目)Ⅱ. 蝾螈目(又称有尾目)Ⅲ. 蛙形目(又称无尾目)有398属,约4200种Ⅰ.蚓螈目Gymnophiona(无足目Apoda) 无足而形态习性均似蚯蚓的两栖动物,四肢退化,尾极短,有肋骨,无胸骨分布于除澳洲以外的热带地区。
分为六个科:1.吻蚓科Rhinatrematids2. 鱼螈科Ichthyophiids3. 盲尾蚓科Uraeoptyphlidae4. 蠕蚓科Scolecomorphids5. 真蚓科Caeciliidae6. 盲游蚓科Typhlonectidae(吻蚓科)吻蚓Epicrionops sp.Ⅱ.蝾螈目Salamandriformes(有尾目Caudata)终生有尾的两栖动物,幼体和成体区别不大,包括各种鲵和蝾螈,出现于侏罗纪,现在主要分布于北半球,特别是北美洲,其次是东亚和欧洲。
分为9个科:1.隐鳃鲵科Cryptobrachidae2.小鲵科Hynobiidae3.鳗螈科Sirenidae4.两栖鲵科Amphiumidae5.洞螈科Proteidae6.钝口螈科Ambystomatidae7.陆巨螈科Dicamptonidae8.无肺螈科Plethodontidae9.蝾螈科SalamandridaeⅢ.蛙形目Raniformes(无尾目Anura)成体无尾,具尾杆骨,有胸骨无肋骨包括各种蛙和蟾蜍,幼体和成体区别甚大,仅蝌蚪有尾。
出现于三叠纪,现代绝大多数两栖动物均属此类,世界性分布,但在拉丁美洲最丰富,其次是非洲。
本目约有3500种,我国有240多种.可分为4个亚目:1.始蛙亚目Archaeobatrachia2.负子蟾亚目Pipoidea3.锄足蟾亚目Pelobatoidea4.新蛙亚目Neobatrachia固胸型肩带:青蛙的两块上乌喙骨是紧密平行连接而不重叠,不能交错活动,叫做固胸型肩带。
弧胸型肩带:蟾蜍的左右上乌喙骨形大多呈弓形,在腹中线上不相连而彼此重叠,肩带可通过上乌喙骨在腹面左右交错活动,这种肩带称弧胸型肩带。
1.始蛙亚目Archaeobatrachia滑蹠蟾类被认为是最原始无尾目包括两个科:滑蹠蟾科Leiopelmatidae盘舌蟾科Discoglossidae2.负子蟾亚目Pipoidea包括两个科负子蟾科Pipidae异舌蟾科Rhinophrynidae3.锄足蟾亚目Pelobatoidea锄足蟾类被认为是处于原始类型和进步类型之间的过渡类型。
本亚目包括两个科锄足蟾科Pelobatidae合附蟾科Pelodytidae崇安髭蟾Vibrissaphora liui Pope为我国特有的珍稀蟾类4.新蛙亚目Neobatrachia此亚目有:(1)细趾蟾科Leptodactylidae细趾蟾科是两栖动物的最大一科,多达52属和接近800种,分布于从美洲最南端到墨西哥一带以及加勒比海岛屿(2)龟蟾科Myobatrachidae龟蟾科分布于大洋洲,是细趾蟾在大洋洲对应的成员,也有人将其归入细趾蟾科。
龟蟾科有大约20属100种左右,和细趾蟾科一样,既包括一些似蛙的成员,也包括一些似蟾蜍的成员,还有不少穴居的种类以适应澳洲干旱的气候,但是缺少树栖的成员黑掌树蛙Rhacophorsnigropalmatus蛙和蟾蜍的区别1.比较皮肤和体色青蛙从眼的后方直至后肢的基部有2条纵行的皱褶,呈金黄色或浅棕色。
中央有一条浅色纵纹。
后肢上有很多横列的黑色斑纹。
青蛙背部是褐色或黄绿色,腹面呈白色。
蟾蜍皮肤粗糙,全身密布大小不等的疣状突起。
背面暗褐色,腹面乳黄色。
2.观察毒腺蟾蜍有丰富的毒腺,分皮肤腺和耳后腺。
皮肤腺分布在躯体的背面,所处的表皮局部增厚成“疣粒”。
耳后腺在头侧鼓膜的上方。
小心用针刺破耳后腺,就流出乳白色具有毒性的浆液。
青蛙是没有毒腺的。
3.观察声囊雄蛙口角的后面有一对声囊,发声时口腔内气体压进声囊,使它扩大成球状,雌蛙没有声囊。
而蟾蜍无论雌雄都没有声囊。
4.比较齿和舌青蛙上颌边缘有一排细小的上颌齿;在口腔顶部犁骨上也有两排并列横生的瘤状小突起,叫犁骨齿。
而蟾蜍的上下颌都没有齿。
拉出青蛙的舌,它的舌尖是分叉的;而蟾蜍的舌尖是不分叉的。
5.观察输尿管和泄殖腔的连结青蛙的2条输尿管分别跟泄殖腔相连,在泄殖腔壁上有2个开口;而蟾蜍的2根输尿管则先合并成一条总输尿管,再进入泄殖腔在泄殖腔壁上只有1个开口。
6.观察输卵管跟泄殖腔的连结青蛙的2条输卵管也是分别跟泄殖腔相连的;而蟾蜍则是先合并再跟泄殖腔相通的。
7.比较肩带青蛙的两块上乌喙骨是紧密平行连接而不重叠,不能交错活动,叫做固胸型肩带;而蟾蜍两侧的上乌喙骨则彼此重叠,能交错活动,叫做弧胸型肩带。
青蛙两锁骨内端的前方,有一棒形的肩胸骨,在肩胸骨前方还有一半圆形的软骨,这是上胸骨。
而蟾蜍是没有这两骨的。
8.比较椎体青蛙的前7个椎体都呈圆柱形,前端凹入后端凸出,叫做前凹型,而第8个椎体却呈双凹型;而蟾蜍前8个椎骨都是前凹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