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化吸入给药
基础护理学课件:第十八章 给药-雾化吸入法

学习目标
1、掌握超声波雾化吸入法 2、熟悉氧气雾化吸入法 3、了解手压式雾化吸入法
【定义】
• 雾化吸入法:用雾化装置将药液分散成细 小的雾滴以气雾状喷出,经鼻或口吸入达 到治疗效果的给药方法
一、超声雾化吸入法
• 定义:是应用超声波声能将药液变成细 微
(1)评估患者: • 病情、治疗情况、用药史、药理知识等 • 意识状态、心理状态、合作程度等 (2)解释目的、方法、注意事项及配合要点
2、患者准备
• 了解目的、方法、注意事项及配合要点 • 将治疗巾铺于患者颈前 • 取坐位或侧卧位接受雾化治疗
4、用物准备
• 超声雾化吸入器一套 • 水温计、弯盘、冷蒸馏
• → 结束雾化(取下口含嘴→关雾化开关 → 关电源开关)
• →操作后整理(病人整理 →用物整理 →洗 手、记录)。
【注意事项】
1、护士熟悉雾化器性能,水槽内水应足量, 水温不可超过60℃
2、注意保护晶体换能器和透声膜 3、连续使用雾化器时,中间需间隔30min 4、雾化后,可给予拍背助痰排出,必要时吸
再呼气 • 每次1-2喷,间隔时间不少
于3-4h
水、生理盐水 • 药液
构造
• 1、超声波发生器 • 2、水槽与晶体换能器 • 3、雾化罐(药杯)与透声膜 • 4、螺纹管和口含嘴(面罩)
超声波发生器
水槽
晶体换能器
雾化罐与透声膜
作用原理
• 超声波发生器→高频电能→晶体换能 器→超声波声能→震动透声膜→破坏 药液表面张力和惯性→微细雾滴→通 过螺纹管随病人吸气进入呼吸道。
药液
• 抗生素:卡那霉素、 庆大霉素(4万u-8 万u)
雾化吸入作用

雾化吸入作用雾化吸入是一种通过将液体药物转化为微小雾状颗粒,然后通过呼吸道吸入到肺部的治疗方法。
它可以用于治疗各种呼吸系统疾病,如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和肺部感染等。
雾化吸入能够快速地将药物输送到肺部,并能够直接作用于呼吸道,因此具有许多优点。
首先,雾化吸入可以改善药物的有效性。
相比于口服或注射给药,雾化吸入将药物直接送达到呼吸道,避免了肠道和肝脏的首过效应,使药物更好地被吸收和利用。
此外,由于药物以雾状颗粒形式存在,其表面积相对较大,可以更容易地与呼吸道的黏膜接触,进一步提高了药物的吸收和生物利用度。
其次,雾化吸入具有快速的作用起效时间。
药物进入肺部后能够很快地被吸收到血液中,通过血液循环迅速传递至治疗的部位,产生作用。
相比之下,口服给药的吸收过程相对较慢,需经过消化道吸收,然后再通过肝脏代谢后才能进入血液。
雾化吸入能够更快地将药物送达到病变部位,使患者得到更迅速的缓解和治疗效果。
另外,雾化吸入对于一些较为敏感的患者来说是一种较为温和的治疗方法。
相比于口服或注射给药,雾化吸入的药物剂量可以更准确地调节和控制。
这对于一些老年人、小儿和孕妇等特殊人群来说尤为重要,因为他们的身体对药物的代谢和排泄能力可能较差,更需要精确的药物剂量控制。
同时,雾化吸入还可以减少对胃肠道的刺激,减轻患者的不适感,提高用药的耐受性。
最后,雾化吸入还可以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一些患者可能对于口服药物或注射给药抱有顾虑或恐惧,导致用药不足或不规律,进而影响疾病的治疗效果。
而雾化吸入通常采用便携式设备,患者可以在自己的家中或在外出时方便地进行。
这既提高了患者对治疗的参与程度,又解决了一些患者在用药过程中的困扰,进一步增强了治疗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雾化吸入是一种有效、快速、精确、温和且方便的治疗方法。
它可以改善药物的吸收和利用,减少副作用,提高治疗效果。
在日常临床应用中,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准确选择合适的药物和雾化吸入设备,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雾化吸入法与常用注射给药法

将药物雾化为微小颗粒,通过呼 吸直接吸入呼吸道和肺部,使药 物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达到治 疗目的。
雾化吸入法的优缺点
优点
药物直接作用于呼吸道,局部浓度高 ,起效快;用药量少,全身副作用小 ;无痛苦,患者配合度高。
缺点
需要特殊设备,操作相对复杂;部分 患者可能无法耐受或配合;对于某些 药物,雾化吸入可能不是最佳给药途 径。
雾化吸入法与常用注 射给药法
目录
• 雾化吸入法概述 • 常用注射给药法介绍 • 雾化吸入法与注射给药法的比较 • 雾化吸入法与注射给药法的临床应用
目录
• 操作规范与安全注意事项 • 总结与展望
01
雾化吸入法概述
定义与原理
雾化吸入法定义
雾化吸入法是利用高速氧气气流 ,使药液形成雾状,再由呼吸道 吸入,达到治疗的目的。
直接作用于呼吸道
雾化吸入法能够将药物直接送达呼吸道和肺部,迅速发挥治疗作用。
减少全身副作用
由于药物直接作用于靶器官,雾化吸入法可以减少药物在全身的分布,从而降低全身副作用的风险。
雾化吸入法与注射给药法的优缺点总结
• 方便易用:雾化吸入法操作简单,患者可自行使用,适用 于各年龄段人群。
雾化吸入法与注射给药法的优缺点总结
将药物加入雾化器,调节雾化器参 数,指导患者正确吸入,观察患者 反应。
雾化吸入后处理
清洗雾化器和面部,记录治疗过程 和患者反应。
注射给药法的操作规范
注射前准备
注射后处理
选择合适的注射器和针头,检查药品 质量和有效期,消毒注射部位。
按压注射部位,观察患者反应,记录 治疗过程和用药情况。
注射操作
抽取适量药液,排尽空气,绷紧皮肤 快速进针,缓慢推注药液,注射完毕 后快速拔针。
雾化吸入名词解释

雾化吸入名词解释
雾化吸入是一种将药物转化为微小粒子并通过呼吸系统送入肺部的治疗方式。
通过雾化器或喷雾器,药物被转化为悬浮在空气中的液体微粒或固体微粒,然后通过吸入器具进入呼吸道。
在雾化吸入中,药物以液体或干粉的形式使用。
通常情况下,液体药物被用于治疗呼吸系统疾病,如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等。
干粉药物则多用于治疗鼻腔疾病,如鼻窦炎等。
雾化吸入的优点之一是药物能直接传递到肺部,因为呼吸道的活性表面积较大,药物可以更有效地吸收。
此外,药物在呼吸道中的停留时间也较长,增加了药物起效的机会。
相比口服方式,雾化吸入也能减少药物在身体其他部位的分解和代谢,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雾化吸入还具有便携性和使用简单的特点。
患者可以在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进行治疗,无需额外的医疗设备。
雾化吸入器的设计也非常方便,适用于儿童和老年人等特殊人群。
然而,雾化吸入也存在一些限制。
首先,正确使用雾化吸入器的技巧需要患者掌握,否则药物可能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其次,某些药物可能会引起呛咳和其他不适感,并且使用不当可能导致药物滥用或过度使用。
此外,一些雾化吸入器需要定期清洁和维护,以确保其正常工作。
总的来说,雾化吸入作为一种治疗方式,为患者提供了直接送药到呼吸道的便利和有效性。
患者在使用前应了解药物的正确
使用和可能的不良反应,遵循医生的指示进行治疗,并定期进行相关设备的维护和清洁。
雾化吸入的给药现状与误区

6/2/2018 6:12 PM
-9-
3.黏液溶解剂
常用黏液溶解剂有:α-糜蛋白酶和盐酸氨溴索。
6/2/2018 6:12 PM
-10-
3.黏液溶解剂
α-糜蛋白酶
虽能降低痰液黏稠度,使痰液稀释易排 出,但长期雾化吸入会导致气道上皮鳞状化生,并 偶可致过敏反应,目前已很少应用。
盐酸氨溴索 可调节呼吸道上皮浆液与黏液的分泌;刺 激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合成与分泌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维 持肺泡的稳定;增加呼吸道上皮纤毛的摆动,使痰液易 于咳出。其溶液浓度为15mg/ml。成人每次2~4ml,每日 2~3次雾化吸入。
该药物的不良反应极小,但也有吸入后引起急性尿潴留 的报道。因此,对于前列腺肥大、青光眼病人以及妊娠及 哺乳期妇女慎用。
6/2/2018 6:12 PM
-6-
1.支气管扩张剂
β2受体激动剂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药物有沙丁胺醇。其水 溶液浓度为0.05%,雾化后形成直径2~4 μm 的气溶胶颗粒 ,经吸入给药 10%~20% 可达下呼吸道。常规使用剂量为 2 ml药物加等量生理盐水雾化吸入。吸入后5分钟即可起效, 15分钟可达高峰,药效可维持4~6小时。其主要用于重症支 气管哮喘发作以及COPD有明显支气管痉挛的病人。
统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 )、支气管
哮喘等中,均可以使用雾化吸入治疗。
与其他给药途径相比,雾化吸入治疗可以直接作
用于靶器官且具有起效快、用药量少、局部药物浓 度高而全身不良反应少等优点,在呼吸系统疾病治 疗中,雾化吸入已成为重要的辅助治疗措施。
6/2/2018 6:12 PM
-3-
二、现 状
6/2/2018 6:12 PM
-5-
雾化吸入的作用

雾化吸入的作用雾化吸入是一种药物给药途径,通过将药物转化为细小颗粒并悬浮在空气中,使患者能够通过呼吸道将药物吸入肺部。
这种给药方法具有许多优点,可以提供快速且有效的治疗效果。
以下将介绍雾化吸入的作用。
首先,雾化吸入可以使药物更快地到达肺部。
与口服药物相比,雾化吸入的药物可以直接通过呼吸道进入肺部,绕过肠胃道的消化过程。
这种直接给药方式可以使药物更快地进入血液循环,迅速达到治疗部位。
特别对于急性呼吸道疾病,如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雾化吸入是提供迅速缓解症状的最佳方法之一。
其次,雾化吸入具有针对性和局部作用。
通过雾化吸入,药物可以直接作用于肺部,达到治疗效果。
许多肺部疾病需要特定药物在局部发挥作用,雾化吸入可以实现精确给药,将药物直接送到需要治疗的部位。
这不仅可以提高治疗效果,还可以减少药物在非目标部位的副作用。
此外,雾化吸入是一种轻松便捷的给药方式。
对于一些特殊人群,如婴儿、老年人或身体虚弱的患者,服用药物可能会有困难。
而使用雾化吸入器,患者只需通过简单的吸气就能够接受治疗,非常方便易行。
此外,雾化吸入器的设计也很人性化,小巧轻便,便于携带和使用。
此外,雾化吸入还可以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某些药物在经过口服给药后,可能会在肝脏中被代谢或者由于酸性环境而被破坏,导致药效降低。
而通过雾化吸入,药物可以避开这些问题,直接进入肺部,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增加治疗效果。
最后,雾化吸入在长期使用药物治疗的情况下还能减少副作用。
有些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需要长期的药物治疗,而长期口服药物可能会导致胃肠道不适或其他系统器官的副作用。
而通过雾化吸入给药,药物直接作用于呼吸系统,可以降低全身副作用的风险。
综上所述,雾化吸入是一种经济、简单、安全、有效的给药方式。
它可以实现药物的快速到达、针对性和局部作用、方便易行、生物利用度提高以及减少副作用等多种作用。
因此,在呼吸道疾病的治疗中,雾化吸入已经成为一种主要的治疗方式,并且在其他领域的药物给药中也有广泛应用。
喷射雾化吸入原理

喷射雾化吸入原理
喷射雾化吸入原理是一种常用的药物给药方式,它通过将药物转化为细小的颗粒,使其能够被人体吸入到呼吸道中,从而发挥药物的治疗作用。
喷射雾化吸入原理的实现主要依靠雾化器。
雾化器是一种设备,它能将液体药物转化为雾状颗粒。
当药物进入雾化器后,经过高速旋转或超声波震荡等作用,药物会分散成极小的颗粒。
这些颗粒的直径通常在1到5微米之间,比人体呼吸道中的粘膜上皮细胞小得多。
通过喷射雾化吸入原理,药物颗粒能够更好地被人体吸入到呼吸道中。
当人们吸入时,药物颗粒会被气流带到肺部,与肺泡上皮细胞接触。
由于药物颗粒非常小,它们能够穿过粘膜上皮层,直接进入肺泡内部。
在肺泡内,药物颗粒会被吸收到血液中,然后通过血液循环传送到全身各个部位,发挥药物的疗效。
喷射雾化吸入原理具有多个优点。
首先,它能够将药物直接送达到呼吸道,使药物在目标部位的浓度更高,作用更迅速。
其次,喷射雾化吸入原理能够减少药物在消化道的代谢和消耗,提高药物的利用率。
此外,喷射雾化吸入原理还能够降低药物对消化道的刺激,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喷射雾化吸入原理在临床上有着广泛的应用。
它被广泛用于治疗呼吸系统疾病,如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
通过喷射雾化吸入原
理,治疗药物能够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发挥最佳的治疗效果。
喷射雾化吸入原理是一种有效的药物给药方式。
它通过将药物转化为细小的颗粒,使其能够被人体吸入到呼吸道中,发挥药物的治疗作用。
这种原理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对于治疗呼吸系统疾病具有重要的意义。
雾化吸入与静脉给药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疗效比较

雾化吸入与静脉给药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疗效比较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通过吸入的方式给药是治疗支气管哮喘的重要手段之一。
目前常用的吸入给药方式有雾化吸入和干粉吸入两种方法,而静脉给药也被用于治疗严重的哮喘病例。
本文就是要对雾化吸入和静脉给药进行比较研究,探究二者的疗效差异和优缺点。
雾化吸入治疗支气管哮喘的机制是通过将药物溶解在一定量的水溶液中,通过雾化器将溶液变为微小的液滴直接送入患者呼吸系统,使药物能够直接作用于呼吸系统的病变部位。
相比于其他给药方式,雾化吸入具有以下几个优点:一、有效性高雾化吸入药物可直接作用于呼吸系统病变区域,有效范围广,哮喘症状缓解迅速。
二、药物剂量可控通过雾化吸入的方式,药物可根据患者病情和需要精确控制药物剂量。
三、副作用较小雾化吸入药物经过微小液滴进入呼吸系统,其药物浓度较低,可有效降低药物挥发对患者的刺激,减少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从而降低药物的副作用。
静脉注射给药则是将药物注射到患者的静脉上,药物通过快速达到病变部位,避免药物在消化道中失活的可能,但是由于它是通过血液循环传递药物,不得不承担一些不可避免的风险。
二者的疗效比较一方面,由于静脉注射药物进入血液循环直接作用于病变区域,所以它对哮喘具有迅速有效的治疗效果,在缓解急性哮喘发作的过程中显得特别重要。
然而,静脉注射给药方式的药物浓度较高,难以精确控制剂量,且由于其直接影响循环系统,可能会引发心跳加快、血压升高等副作用。
另一方面,雾化吸入方式则通过将药物溶解在一定量的水溶液中,将药物变为细微的液滴,药物浓度较低,不容易引起不良反应,可精确控制药物剂量,因此相比于注射给药方式,其副作用相对较小。
但是,由于雾化吸入方式的药物需要经过呼吸道系统的吸入,药物比较容易分解,使得药效比较低,需要提高药物的浓度和雾化质量,增加药物的吸收率,从而提高疗效。
因此,雾化吸入和静脉注射给药两种方式在治疗支气管哮喘上的疗效,不是绝对的,应根据病情和患者情况合理选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雾化吸入给药: 现状与误区
概述
雾化吸入治疗是将药物或水经吸入装置分散成悬浮于气体中的雾粒或微粒,通过吸入的方式沉积于呼吸道和(或)肺部,从而达到呼吸道局部治疗的作用。
通过雾化吸入给药,可以达到缓解支气管痉挛、稀化痰液、防治呼吸道感染的作用。
在许多呼吸系统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支气管哮喘等中,均可以使用雾化吸入治疗。
由于雾化吸入具有药物起效快、用药量少、局部药物浓度高而全身不良反应少等优点,在呼吸系统疾病治疗中,雾化吸入已成为重要的辅助治疗措施。
现状
在临床上,根据不同疾病、不同的治疗目的,可选用不同的药物进行雾化吸入。
目前常用的可供吸入的药物有以下几种。
1.支气管扩张剂
支气管扩张剂主要用于解除支气管痉挛,常用药物有:
抗胆碱能药物常用药物为异丙托溴胺,水溶液浓度为0.025%。
成人每次2ml,儿童每次0.4~1ml,加入等量生理盐水雾化吸入,也可直接原液吸入,每日2~3次。
吸入剂量的10%~30%沉积在肺内,胃肠道黏膜吸收量少,对呼吸道平滑肌具有较高的选择性。
吸入后10~30分钟起效,1~2小时作用达高峰,1次吸入后作用可维持6~8小时。
其主要用于COPD急性发作以及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时的治疗。
该药物的不良反应极小,但也有吸入后引起急性尿潴留的报道。
因此,对于前列腺肥大、青光眼病人以及妊娠和哺乳期妇女慎用。
β2受体激动剂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药物有沙丁胺醇。
其水溶液浓度为0.05%,雾化后形成直径2~4μm的气溶胶颗粒,经吸入给药10%~20%可达下呼吸道。
常规使用剂量为2ml药物加等量生理盐水雾化吸入。
吸入后5分钟即可起效,15分钟可达高峰,药效可维持4~6小时。
其主要用于重症支气管哮喘发作以及COPD有明显支气管痉挛的病人。
由于此类药物对心脏和骨骼肌的β受体也有部分激动作用,所以部分病人吸入后会出现心悸和骨骼肌震颤。
有器质性心脏病、高血压、甲亢的病人应慎用此类药物。
2.糖皮质激素
常用药物有布地奈德,具有局部高效和全身安全的特点。
药物浓度为1mg/2ml,每次使用2ml,每日2~3次。
经气雾给出的药量中约10%沉积在肺部,成人分布容积约300L,儿童为 3.1~4.8 L/kg,显示其具较高的组织亲和力,可发挥强有力的局部抗炎作用,小剂量就能起到治疗作用。
雾化吸入布地奈德起效迅速,10~30分钟即可发挥气道抗炎作用,适用于重症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的治疗,尤其适用于儿童哮喘病人。
如果与抗胆碱能药物及(或)β2受体激动剂联合雾化吸入,治疗效果更佳。
应当注意的是,医师要叮嘱病人在雾化吸入后彻底漱口,以防止出现口腔、咽峡部黏膜念珠菌感染。
3.黏液溶解剂
α-糜蛋白酶虽能降低痰液黏稠度,使痰液稀释易排出,但长期雾化吸入会导致气道上皮鳞状化生,并偶可致过敏反应,目前已很少应用。
盐酸氨溴索可调节呼吸道上皮浆液与黏液的分泌;刺激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合成与分泌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维持肺泡的稳定;增加呼吸道上皮纤毛的摆动,使痰液易于咳出。
其溶液浓度为15mg/ml。
成人每次2~4 ml,每日2~3次雾化吸入。
4.抗生素
有研究表明,雾化吸入抗生素对呼吸系统感染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间歇或短期预防性吸入抗
武警医学院附属医院临床药讯
2
生素可以有效降低上呼吸道革兰阴性菌的菌落形成率。
目前,临床上将抗生素的雾化吸入,主要用于治疗重症病人合并革兰阴性菌感染的医院获得性肺炎。
需要注意的是覆盖在呼吸道上皮的表层液体为等渗液,pH 值为中性。
吸入抗生素的渗透压过高或pH 值过低会引起咳嗽,甚至导致气道痉挛。
硫酸妥布霉素和头孢他啶的pH 值适于吸入给药,吸入的抗生素应溶于生理盐水中,浓度为100mg/ml 。
5.联合用药
为了增强雾化吸入的效果,或缩短雾化吸入的时间,医师会把多种药物溶液或混悬液混合后让患者同时吸入。
如抗胆碱能药物与β2受体激动剂联合应用具有协同作用,扩张支气管的作用更强,具有起效迅速,作用持久的特点。
临床可以使用上述2种药物各2ml 进行雾化吸入。
但将液体混合吸入时一定要注意各种药物的物理和化学特性及其相容性,是否存在配伍禁忌等。
一般来说,异丙托溴铵、沙丁胺醇、氨溴索、妥布霉素可以配伍。
布地奈德可以与特布他林、沙丁胺醇、色甘酸钠、异丙托溴铵、非诺特罗、乙酰半胱氨酸配伍,但不推荐将异丙托溴铵与色甘酸钠配伍使用,因为两者混合后可生成类似于油质、非晶体的配合物而出现沉淀。
妥布霉素不能与布地奈德和色甘酸钠配伍。
误区
虽然有些药物可以稳定配伍,但混合后其空气动力学特性可能改变,温度、配置后的储存时间、混合后雾化杯中液体量的增大都可能影响雾
化效果。
在临床上,经常见到将一些静脉用药如糖皮质激素、氨茶碱、庆大霉素等作为雾化吸入的药物使用,是不可取的。
糖皮质激素的注射剂型如地塞米松、氢化可的松等经呼吸道局部雾化吸入时,产生的雾化颗粒较大,达不到3~5μm 的有效颗粒,因而药物只能沉积在大气道。
由于其结构中无亲脂性基团,因而与糖皮质激素受体的亲和力较低,局部抗炎作用弱。
其水溶性较大,与气道黏膜组织结合较少,肺内沉积率低,很难产生疗效。
茶碱虽然可以扩张支气管,但对气道上皮有刺激作用,故临床上不主张用于雾化吸入治疗。
庆大霉素由于其分子中含多个羟基和碱性基团,属碱性、水溶性抗生素,在碱性环境中呈非解离状态,作用效果好。
而脓痰的酸性和厌氧环境常影响氨基糖苷类的抗菌活性,故此类药物用于雾化吸入有一定局限性。
有动物试验表明,庆大霉素既会对气道黏膜产生刺激作用,从而引发炎性反应,气道内炎症细胞及介质聚集,继发性自由基损害等;又会对气道黏膜产生毒性,使气管黏膜上皮表面黏液纤毛清除功能受损。
另外,有研究者发现,使用生理盐水1ml 加庆大霉素4万单位,每日2次雾化吸入,在第7天时可导致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下降,削弱了肺部清除病原体的能力。
在临床使用雾化吸入治疗时,医务人员除了要注意选择药物及其配制等因素以外,还应该注意根据患者的情况及时调整雾化吸入药物的配伍,以达到雾化吸入的最佳效果。
(药剂科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