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诂学知识训诂的两种形式(体裁)

合集下载

训诂学名词解释笔记整理1

训诂学名词解释笔记整理1

训诂学名词解释训诂的本义不是“词语解释”的意思,而是先王(尧舜禹汤)的古言古道■【训诂】这个词有狭义和广义两种概念,先分别叙述如下:Ⅰ【“狭义的”训诂】:用通行的话解释古代语言文字或方言的字义(或词义)就叫“训诂”。

“训诂”有一些“具体的方式”以及“常用的术语”,现分别介绍如下:●训诂的具体方式分为以下三类:一“形训”:就是通过文字形体结构的分析来解释字(词)义,即拿词形来解释词义叫做形训。

“六书”中“象形、指事、会意”三类字的字形与意义有直接关系,还有“形声字”的“义符”也可以标示它的意义类别。

因此,分析字形对了解字的本义有重要的作用。

在《说文》中,形训是最基本的训释方式,除直言其义外,其分析字型构造部分,就是形训的范例。

如:△“三合也。

象三合之形。

”△“血,祭所荐牲血也。

从皿,一、象血形。

”△“屮,艸木初生也。

象丨出形,有枝茎也。

古文或以为艸字。

读若彻。

凡屮之属皆从屮。

尹彤说。

丑列切〖注〗臣铉等曰:丨,上下通也,象艸木萌芽,通彻地上也。

”△“木,冒也。

冒地而生。

东方之行。

从屮,下象其根。

凡木之属皆从木。

莫卜切〖注〗徐锴曰:“屮者,木始甲拆,万物皆始於微。

故木从屮。

”二“音训”:用音同或音近的词来解释词义叫做音训。

例如《说文》“天,颠也”;“户,护也”,“旁,溥也”(注:①溥,古读pang,今读pu三声,广大之意,如:溥原。

);又如《释名》:“日,实也,光明盛实也。

”“衣,依也,人所依以蔽寒暑也”。

“房,旁也,室之两旁也”等等。

三“义训”:直接说明词的含义,叫义训。

“义训”又细分为三种(即直训、转训、陈说),现具体叙述如下:⑴直训:用同义词训释谓之直训。

例如:《尔雅•解诂》:“阻、艰,难也。

”又《释言》云:“征、迈,行也”;“靡、罔,无也”。

《说文》:言部云“谛,审也”;“诚,信也”。

《诗•七月》“宵尔索绹”传:“宵,夜;绹,绞也”。

《诗•七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传:“卒,终也。

”《诗•硕鼠》郑玄笺:“硕,大也。

训诂学 :第三章 训诂的体式与内容(一)

训诂学 :第三章  训诂的体式与内容(一)

例如《诗经·相鼠》注疏:
相鼠有皮,人而无仪。【相,视也。无礼仪 者,虽居尊位,犹为闇昧之行。】【笺云: 仪,威仪也。视鼠有皮,虽处高显之处,偷 食苟得,不知廉耻,亦与人无威仪者同。】 【○行,下孟反。之处,昌虑反。】人而无仪, 不死何为!【笺云:人以有威仪为贵,今反 无之,伤化败俗,不如其死,无所害也。】
随文附释的训诂,也就是胡朴安先生所谓 “传注派之训诂”,其体式在古代汉语课程 的“古书注解”部分多有介绍。作为一门独 立的训诂学教学书,有必要详加介绍;而作 为面向高校中文学科师生的训诂学教程,则 可作灵活处理,对于具有一定古书注解知识 的大学本科生而言,有关内容可以从略。
随文附释之一:注疏类
注疏类 严格意义上讲,直接解释古书叫注,疏通注
文叫疏。把同一古书的注和疏编在一起,就 叫注疏。注只释原文,疏兼释正文与注文。 疏也叫正义。清黄承吉《左传旧疏考证序》 云:“正前人之疏义,奉诏更裁,定名曰 正。”唐孔颖达等人奉诏撰《五经正义》, 乃“正义”之名之始。或谓官修的就叫正义, 后世则不尽然。
我们这里所用的“注疏”,属于其广义用法, 包含单用的传、注、笺、解、释、训、疏以 及合用的传注、注疏、注训、注解、训诂、 义证、疏证等。如毛亨《毛诗诂训传》,郑 玄《周礼注》、《毛诗笺》,皇侃《论语义 疏》,贾公彦《周礼注疏》。
1、随文附释类
1、随文附释类 我们不用大家熟悉的、习用的“随文释义的注
疏”说法,而改称“随文附释”,是为了更 有概括性,更符合训诂实际。有的学者因为 将训诂学定位为“历史语义学”,所以采用 “释义”这样的表述。
我们反复强调,传统训诂学的解释内容十分广 泛而丰富,并不限于字义、词义问题,这一 点后面还要讨论。随文所释者,既然不仅仅 意义问题,那么用“释义”二字就不那么准 确了。再说,义疏之体出现较晚,用“注疏” 之名不能将先秦古书中的训诂内容包括进去, 也不能涵盖汉初的注释内容。

8:训诂知识

8:训诂知识
(四)、义疏类
义疏类:是一种既解释经文有兼释注文的注解体例。疏,是疏通的意思。义疏,即疏通 经义。南北朝时义疏之学兴起,著作颇多。唐初,学者们对魏晋以下的义疏进行整理分析, 订正其中的误解,此时的疏也叫正义。所谓“正前人之疏义,奉诏更裁,定名曰正。” “正义” 代表官修,“疏”代表民间私家注疏。义疏体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比较而言, 传注体侧重于释词通句,义疏体繁征博引,注重义理的发挥。





第一节、训诂和训诂学 第二节、古书注释的类别 第三节、古书注释体例 第四节、古书注释的内容 第五节、语词训释的主要方法
第六节、古书注释的术语
第一节、训诂和训诂学
一、训诂和训诂学:训就是解释,就是把前代文献中的字词句章不懂之处加以解释。训
就是顺,就是把不通之处解释通顺了。诂就是故,就是解释古代的语言。二者常连用,就是今 天的古书注释。
2、谓
与谓之不同,被释词放前面,常以具体释抽象,分体释总体。如: ①《诗经小雅采薇》“彼路(大车)斯何?君子之车。”郑玄笺“君子谓将率(帅)”。 ②《左传郑伯》“可矣,厚将得众”。杜预注“厚谓土地广大”。
3、貌、之貌
用于动词形容词后面,表示情态,被释词多是性质或状态的形容词。相当于“…的样子” 《诗经邶风谷风》“行道迟迟,中心有违(忧愁)”。毛传“迟迟,舒行貌”。司马迁《报任安 书》“意气勤勤恳恳”。《文选》李善注“勤勤恳恳,忠款之貌”。
6、校勘学:研究书籍校勘的学问叫校勘学。校勘又叫 校雠,校订。是指对同一种书籍,
用不同版本和有关资料或外文译文相互核对,比勘其文字篇章的异同,以订正错误,恢复原 貌的工作。
校勘记:简称校记。在校勘以后,往往在书后附文,分条说明校勘异同得失的情况,称

古书的注解及训诂学基础知识(二)

古书的注解及训诂学基础知识(二)

2.注明读音。注明读音也是注解中常见的内容
之一,注音的方法有三种: 读若法 用一个同音而较常见的字来比譬另一个 字的读音。例如: 陛下嫚而侮人。(《汉书· 高帝 纪》)颜师古注:嫚,易也,读与慢同。 直音法 直接用一个字来注明另一个字的读音。 例如:角宿未旦,曜灵安藏。(《楚辞· 天问》)洪兴 祖补注:宿,音秀。 反切法。利用双声叠韵的方法,用两个字来拼合 第三个字的读音。一般写作“某某反(翻)”或“某某 切”。例如:今青臣等又面谀以重陛下过。 (《史记· 李斯列传》)司马贞索隐 :重音逐用反。 重者,再也。
4.分析句读。古人行文不使用标点符号,因而
句读往往难定。句读不同,说明对词义句意的理解 不同,其中也必然会有正确与错误的区别,所以分 析句读也成了古书注解的一项内容。 例如:微我无酒,以敖以游。(《诗· 邶风· 柏舟》) 毛亨传:非我无酒可以遨游忘忧也。
5.阐述语法。在古书注解中,对语法现象也多 有阐述。它们虽然还不成系统,但对理解文意还 是很有帮助的。 例如: 谚所谓“室于怒,市于色”者,楚之谓 矣。(《左传· 昭公十九年》)杜预注:言灵王怒吴 子而执其弟,犹人怒于室家而作色于市人。
1.
(1)通过事实的记叙或论述来解说经义。解释
《春秋》的《左氏傅》《公羊传》《谷梁传》。这 类传又有:“内傅”“外传”“大传”“小传”之 分。阐发经义的叫“内傅”,如《春秋三传》。在 经文之外发挥的叫“外传”,如汉韩婴有《韩诗外 传》。《韩诗外传》和《诗经》的本义无关,只是 引用《诗经》来印证它所讲的故事。另外,《国语》 和《左传》所记载的是同一时代的事,但《国语》 主要是记言的,与《春秋》没有直接关系,所以 《国语》有《春秋外传》之称。“大传”就是大义 的意思,汉代伏生作有《尚书大传》(一说为其弟 子张生、欧阳生所作)。“小传”与“大传”相对 而言,是一种谦词,宋代刘敞作有《七经小传》。 “小传”和“裨传”“稗传”义同。

训诂术语

训诂术语

训诂学概念题1、训诂:就是解释的意思,即用易懂的语言解释难懂的语言,用现代语言解释古代语言,用普通话解释方言。

2、训诂学:训诂学就是以词义解释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问。

它通过训诂实践的总结和现存训诂资料的分析归纳,研究训诂的理论和常用的体式、方法、条例,揭示语义系统,推求词语根源,探索语义发展的内部规律,用以指导训诂实践。

3、训诂体式:训诂的体制和形式。

包括文献正文里的训诂、随文释义的注疏、通释语义的专著和杂考笔记中的训诂。

4、文献正文里的训诂:古代文献中由文献撰写者本人作出的随文释义的训诂材料。

随文释义的注疏: 即驸经的注疏,在经文里插注疏。

通释语义的专著:是全面研究各个词语的含义,融汇贯通,给以准确的简明的解释的专门是释义的书。

杂考笔记中的训诂:散存于杂学、杂考、杂说、杂品、杂纂、杂编之中的训诂资料。

5、诂、训:"诂"和"训"各自单独讲的时候,都是"解释"的意思;连在一起作" 训诂"或"故训"的时候,也是一个同义复词。

如果笼统地讲,"诂"、"训"(包括下文的"传")都可说是"注解之别名",,都是"解释"的意思。

而要找他们的区别,主要是解释的词语类型有不同:"诂"是指解释一般的单音节实词和虚词;"训" 是指解释双音节的联绵词和叠音词。

6、传:《说文》:"传,遽也。

从人,专声","传"的本义为"所以达急速之事"。

引申出"由此达彼"这个意思,又引申出"以语言递达"这个意思,再引申出"递达古今之言语"这个意思,最后引申出"解释古今之言语"这个意思,那么"传"作为训诂体制的名称,它是"解说"、"注解"、"训诂"的意思。

什么是训诂

什么是训诂

一、什么是训诂?训”和“诂”原是解释词语的两种不同法则。

“训”,许慎《说文解字》:“训,说教也。

”段注:“…说教‟者,说释而教之”。

明梅膺祚《字汇》:“训,释也。

如某字释作某义,顺其义以训之。

” “诂”,《说文》:“诂,训故言也。

从言,古声。

”段注:“训故言者,说释故言以人,是之谓诂。

” 魏张揖《杂字》:“诂者,古今之异言;训者,谓字有意义也。

” 唐孔颖达《毛诗·周南·关睢诂训传疏》:“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形貌以告人也。

……故《尔雅序篇》云:《释诂》、《释言》通古今之字,古与今异言也。

《释训》言形貌也。

” •、“诂”连用,就是解释的意思,即用易懂的语言解释难懂的语言,用现代的语言解释古代的语言,用普通话解释方言。

二、什么是反切?用两个汉字合起来为一个汉字注音,有时单称反或切,是中国传统的一种注音方法。

例如,《广韵》“冬,都宗切”(以下凡不注出处的反切均出自《广韵》), 就是用“都宗”为“冬”注音。

用作反切的两个字,前一个字叫反切上字, 简称切上字或上字, 后一个字叫反切下字,简称切下字或下字。

“冬”是被注音字,所以叫被反切字,简称被切字。

反切原理反切的基本原则是上字与被切字的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的韵母(包括介音)和声调相同,上下拼合就是被切字的读音。

三、训诂体式:训诂的体制和形式。

包括随文释义的注疏、文献正文里的训诂、通释语义的专著和考订书中的训诂。

四、训诂条例:这里指训诂的体例、义例,或曰训诂的正规形式规范。

训诂条例有三:一曰形训,二曰声训,三曰义训。

五、文献正文里的训诂:古代文献中由文献撰写者本人作出的随文释义的训诂材料。

在甲骨刻辞中就已出现。

陆宗达:《训诂简论》:“存在于周秦正文中的诠释文字,实际就是训诂方法的开端。

”如《左传·宣公十二年》“夫武,定功,戢兵,故止戈为武。

”主要包括解释词语、串讲句意、说明章旨。

笺。

《说文》:“笺,表识书也。

训诂常识——精选推荐

训诂常识——精选推荐

训诂常识训诂常识要点:⼀、什么是训诂⼆、训诂的内容三、训诂的⽅法四、训诂著作形式五、训诂的术语第⼀节什么是训诂⼀、训诂就是对古代⽂献中的各种语⾔现象进⾏解释。

中国传统语⾔学称为“⼩学”(汉代指⽂字学,隋唐以后成为⽂字学、⾳韵学、训诂学的总称)。

“训诂”也叫“训故、诂训、故训”,从语源学的⾓度看,“训、驯、顺”,“古、故、诂”分别同源(⾳近、同,义通)。

训诂⼆字分开说,“训”是以通俗的话来解释词义,⽐如《尔雅·释⽔》:“⼤波为澜,⼩波为沦”。

“诂”是以当代语解释古语或以通⾏语解释⽅⾔。

⽐如《尔雅·释诂》:“乔、嵩、崇,⾼也。

”《⽅⾔》:“党、晓、哲,知也。

楚谓之党,或⽈晓,齐宋之间谓之哲。

”以上是“对⾔”,“散⾔”、“浑⾔”则⽆别。

唐孔颖达《周南·关雎诂训传》正义:“詁訓傳者,注解之別名。

⽑以《爾雅》之作多為釋詩,⽽篇有釋詁、釋訓,故依《爾雅》訓⽽為詩⽴傳。

傳者,傳通其義也。

《爾雅》所釋⼗有九篇,獨云詁訓者,詁者,古也。

古今異⾔,通之使⼈知也。

訓者,道也。

道物之貌以告⼈也。

釋⾔則釋詁之別,故《爾雅》序篇云:釋詁、釋⾔通古今之字,古與今異⾔也。

釋訓⾔形貌也。

然則詁訓者,通古今之異辭,辨物之形貌,則解釋之義盡歸於此。

”⼆、学习训诂学的功⽤1、阅读、教学古⽂△《曹刿论战》:“齐师败绩”。

△《离骚》:“岂予⾝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

”训释:《左传·庄公11年》:“凡师,敌未陈⽈败某师,皆陈⽈战,⼤崩⽈败绩,得俊⽈克,覆(伏兵⽽袭)⽽败之⽈取某师,京师败⽈王师败绩于某。

”《说⽂》:“败,毁也。

从⽁贝。

”⼜“bai,坏也(段注:坏,毁也。

bai与败⾳义同)。

从⾡贝声。

”三国魏正始2年《三体⽯经·左传·僖公28年》:“楚师败ji(从⾡朿声)”《说⽂》:“迹,步处也。

从⾡亦声。

蹟,或从⾜責。

籀⽂迹从朿。

”《说⽂》:“绩,缉也。

从⽷責声。

”《诗·七⽉》:七⽉鸣鴂,⼋⽉载绩。

训诂学基础知识常用训诂术语分类讲解课件

训诂学基础知识常用训诂术语分类讲解课件
曰:kuǎi属。。
《说文艸部》:蘘(ráng),蘘荷也,一名葍 (fú)蒩(zū),从艸,襄声。
《说文· 玉部》:瑩yíng,玉色。从玉。 8、如字 标明某字当读本音
《礼记·大学》:“所谓诚其意者,勿自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陆德明《经典释文》: “恶恶,上乌路反,下如字……好好,上呼报 反,下如字。”
• 早在春秋战国时代,训诂的萌芽就已经产生。 汉初,分别以《毛诗故训传》和《尔雅》为标 志而发展起来的古书注解和语文辞书,既是训 诂实践的具体体现,也是训诂经验的很好总结, 其中包含了许多训诂术语。在此基础之上,历 代的训诂学家都加以沿用和发展。但这些术语 往往散见于有关的著述当中,缺乏系统性和严 密性。对这一类训诂术语加以总结,从中找出 具有规律性的东西,用以扫除古书的阅读障碍, 指导训诂实践,应该成为训诂学的一项重要工 作。
常用训诂术语
• 训诂的方式、方法和条例 • 方式:互训、推原、义界。 • 方法:一曰据古训,二曰破假借,三
曰辨字形,四曰考异文,五曰通语法, 六曰审文例,七曰因声求义,八曰探 求语源。 • 条例:形训 声训 义训
训诂体式:一般指古书注释的体式。如传注体、章句体、 义疏体、集解体、征引体、音义体。
• 训诂术语,是指前人在训诂实践中创造使用并 不断发展完善的有关训诂方式、解说类型和训 释字词的习惯用语。
10、变文
用“变文”这个术语时,说明引用原 文时词语有变动。古人写文章为避免前 后重复或为增添文章色彩,引用前人文 章时改变某些词语,这是常见的情况。
《汉书翟方进传》:兄宣,静言令色,外 巧内嫉。
“静言令色”从“巧言令色”而来, 变“巧”为“静”是为了避开下文“巧” 字。
变文,叙写佛经的故事的也叫 “变文”,和训诂学的“变文” 不同,“变”是唐人对佛教故事 的通称:画出的故事叫“变相”, 写的故事叫“变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 •
• 2、《释名》,东汉刘熙著,仿《尔雅》 体例,又是语源学词典,不但解释事物 名称,还追究命名由来。是声训法的集 大成者。内容与篇目超过《尔雅》,8 卷27篇。 • 如:“楣:眉也,近前若面之有眉也” (释宫室);“雨,羽也,如鸟羽之动 则散也”(释天)。“沦,小水波曰沦。 沦,伦也;小文相次有伦理也。”(释 水)
(三)正文体--文献正文里的训诂
• 一是正文中出现的训诂形式。如:《论 语》“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 ‘政者,正也。子率以正,孰敢不 正。’” • 《尚书·尧典》中有“诗言志,歌永言, 声依咏,律和声。” • 《三国志》中有:“蜀者何也?有犬为 独,无犬为蜀,横目苟身,虫入其腹”, “无口为天,有口为吴,君临万邦,天 子之都”。
训诂学知识训诂的两种形式(体裁)
• 历代语言学家、注释家对于文献语言的解 释,他们为沟通古今和地域不同所造成的 语言差异而做的各种各样的工作,都是训 诂实践。 • 训诂的形式,又称为训诂的体裁,指训诂 采取的表现形式。 • 古人训诂的实践形式,一般分四大类:正 文体,传注体,专著体,笔记体。 • 训诂实践的两种形式(训诂著作):随文 释义的注释书,通释语义的专著
古人训诂的实践形式一般分四大类(一) 专著类
• 1、《尔雅》,是我国最早的词典,收词4300 多个,首创了按词的意义编排词汇的体例。作 者未考定。 • 刘熙说:“尔,昵;昵,近也。雅,义也;义, 正也。五方之词不同,皆以近正为主也。”该 书以今语释古语,以雅言释方言。可以看作是 春秋战国时的名物释义汇编。 • 全书共19篇,前三篇为释诂、释言、释训,后 十六篇为专用名词解释。
• “说文学” • 清代《说文》四大家:段玉裁《说 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 证》,王筠《说文句读》《说文释 例》《说文蒙求》,朱骏声《说文 通训定声》。
(二)传注类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传注始于汉代。 • 毛亨、孔安国、马融、郑玄等都是 著名的注释家。 • “传”指阐明经义,“笺”有补充 和订正毛传的意思 。“集注”,一 是指兼解经与传,二是采集各家解 说汇为一书。
• 孔颍达五经正义:《周易正义》、《尚书正义》、 《毛诗正义》、《礼记正义》、《春秋左传正义》。 • 朱熹《四书集注》 • 《十三经注疏》: • 《周易》,魏王弼、韩数伯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尚书》,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等正义;《诗 经》,汉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周 礼》,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仪礼》,汉郑玄 注,唐贾公彦疏;《礼记》,汉郑玄注,唐孔颖达 等正义;《春秋左传》,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 义;《春秋公羊传》,汉何休注,唐徐彦疏;《春 秋谷梁传》,晋范宁注,唐杨士勋疏;《论语》魏 何晏集解,宋邢昺bǐng疏;《孝经》,唐玄宗注, 宋邢昺疏;《尔雅》,晋郭璞注,宋邢昺疏;《孟 子》汉赵岐注,宋孙奭shì疏。
• 4、《说文解字》,东汉许慎著。我国最 早的有系统的文字学著作,也是第一部 系统的字典。书名是说解文字之意。编 著历时22年,收字9353个。确立了六书 体系,创立了偏旁部首,奠定了文字学 基础。 • 释字体例:字形---字义---形体结构--读音。 • 章: 乐竟为一章。从音从十。十,数终 也。诸良切。 • 谈 :语也。从言炎声。徒甘切。
《尔雅》释例
• • • • • 贻,遗也。 告,谒,请也。 肃肃,翼翼,恭也。 释亲:父为考,母为妣。 释天:春为苍天,夏为昊天,秋为旻天,冬为上 天。 释水:大波为澜,小波为沦,直波为泾。 释山:泰山为东岳,华山为西岳,霍山(衡山) 为南岳,恒山在北岳,嵩山为中岳。 释草:木谓之华,草谓之荣,不荣而实者谓之秀, 荣而不实者谓之英。 《尔雅》被列为儒家经典之一。
• 二是以整篇文章为训诂对象的形式。 如《管子》中有《牧民》、《形势》、 《立政》、《版法》、《明法》等, 又有《牧民解》、《形势解》、《立 政九败解》、《版法解》、《明法解》 与之相应。 • 《韩非子》中有《解老》、《喻老》 篇 。 • 《易经》中的经与传。
(四)笔记类
• 古人的一些读书笔记、札记之类,往往散见训 诂资料。 • 宋代洪迈《容斋随笔》 • 清代王念孙的《读书杂志》,82卷。以读书札 记的形式,记录了王念孙晚年研究古籍的成果。 • 俞樾《古书疑义举例》。全书七卷,集释古书 疑义词句,共88类,每类多至数例或十多例。 内容涉及词汇、语义、语法、修辞、音韵等方 面,旁征博引,极为可贵。 • 中华书局《古书疑义举例五种》
• 九经(唐): • 《诗》、《书》、《易》、《周礼》、 《仪礼》、 《礼记》、 《左 传》、 《公羊传》、《谷梁传》 • 开成十二经(唐文宗): • 《诗》、《书》、《易》、《周礼》、 《仪礼》、 《礼记》、 《左传》、 《公羊传》、《谷梁传》、 《论语》、《孝经》、《尔雅》
• 十三经(宋):《孟子》 • 四书五经:南宋 朱熹 •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四书、四子书) • 《诗》《书》 《礼》 《易》 《春秋》 • 《四书章句集注》
一、随文释义的注释书
•(一)注释的体式 •(二)注释的特点
• • • •
《十三经注疏》 十三经: 《周易》《诗经》《尚书》 《周礼》《仪礼》《礼记》(三礼) 《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三传) • 《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 六经(孔子): • 《诗》、《书》、《礼》、《乐》、 《易》、《春秋》 • 五经(汉武帝): • 《诗》、《书》、《礼》、《易》、 《春秋》 • 七经(东汉): • 《论语》、《孝经》
• 3、《方言》,西汉扬雄编著。汉语方言 学的第一部著作,主要记载各地方言词 语。《方言》的学术价值很高。书中收 录了汉代的方言和通语,还收集了古方 言,保存了大量的口语词汇,是研究汉 代词汇、探讨古音、考求语源的宝贵资 料。 • 例:“党、晓、哲,知也。楚谓之党, 或曰晓;齐宋之间谓之哲。” • 清代有戴震的《方言疏证》,今人周祖 谟著有《方言校笺》。 • 近人章炳麟著有《新方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