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PPT课件地质环境和土壤
合集下载
土壤环境与健康PPT课件

4).临床表现 ①氟斑牙 最早、最明显。釉面失去
光泽;釉面着色,釉面缺损,牙齿变 脆、易磨损。 ②氟骨症 疼痛、神经症状。无特异 性,诊断依据流行病学调查X线改变。 ①改变水源;②降氟除氟。
5).预防措施
地方性砷中毒
(endemic arsenic poisoning) 砷中毒是中国重点地方病之一。
“黑脚病” (black foot disease)
镉污染与痛痛病(itai-itai disease)
﹡痛痛病:
﹡又称骨痛病
﹡
最初发生在日本富山县神通川流域
慢性镉中毒,为日本的第一公害病
﹡
﹡ 因长期食用“镉米”,饮用含镉的水所致的
患者全身疼痛,日夜呼叫,故名痛痛病
痛痛病(itai-itai disease)
﹡临床表现: 主要症状是骨质疏松,全身疼痛,四肢弯曲 变形,脊柱受压也缩短变形;全身多发性骨折, 行动困难,最后可因全身极度衰弱和并发其他 疾病而死亡。
镉的毒理效应
①过量的镉在人体内不易排出,造 成肾损害; ②妨碍钙、磷等在骨质中贮存,最 后导致骨骼疏松易折。
自1913年建立了炼锌厂,到1931年出现 首例病人,说明痛痛病潜伏期已长达10一30 年。从大量发病的1955年,到查明原因的 1968年,受害者不计其数,患病的有几百人, 死亡的有128人。
地方性砷中毒临床表现
一种长期慢性疾病,诱发期长达20-30年。 主要表现为在躯干部位色素沉着或脱落,掌趾 部位出现角化。掌趾过度角化患者手指运动及 行走困难,严重影响劳动。此外,对消化、呼 吸、心血管、神经系统也有损害作用,造成下 肢溃疡、坏疽、腐烂而不得不截肢。此外,还 科致癌、致突变和致畸。
环境地质学PPT教程第12章 医学地质

某些癌症的出现与自然环境有关。具体的例 子包括:碘缺乏及其有关的乳腺癌,矿化饮用 水及其有关的胃癌,土壤中的有机质、锌、钻 及其有关的胃癌,土组合盐量、气候、植被、 农业及其有关的食道癌。 在美国,乳腺癌的出现一直与碘缺乏地区(甲 状腺肿地带)有关。 碘缺乏导致高甲状腺肿发病率的国家,也具有 高乳腺癌的发病率。反之亦然。这就是说,碘 充裕的国家,其甲状腺肿和乳腺癌的发病率低。
④沙漠油泽草炭沉积环境病区 本区属于旱、 半干旱沙漠自然景观。固定、半固定沙丘呈浑 圆状。沙丘间距疏密不等,丘间洼地大小不同。 多数干燥无水.少数为芦苇沼泽. 底部有油层草炭。沼泽水呈茶色并且有铁锈的 絮状胶体。凡就地掘并饮用此水者多患大骨节 病,而同一村中饮用泉水或井水者无病。 此类病村与微地貌及水源的关系最为明显, 多呈“岛状”分布。 大骨节病病区地质环境类型的划分,对治理 环境,改良饮水,防治疾病,探索病因都有重 要意义。
在日本,严重的骨骼疾病的出现与开采锌、铅 和铜有关;而在密苏里州,家畜的新陈代谢失 调与陶瓷工业开采枯土有关。 在“痛痛病”受害者的骨骼和组织中发现了大 量的锌、铅和铜。
12.3 地质环境与健康
1、地形地貌与健康 2、岩石与健康 3、土壤与健康 4、地质构造与健康 5、水文地质与健康
2、中风和日本的地球化学环境 水与中风之间关系的首次报道来自日本。其死 亡的一个普通原因是中风,一种大脑中血管破 裂或阻滞引起的人体机能突然丧失的状态。在 日本,这种疾病的地理变化与河水中硫酸盐和 重碳酸盐的比率有关。硫酸盐与重碳酸盐低比 率的河水相对来说较硬,而高比率则说明是软 (酸性)水。
5地质环境与健康11精品PPT课件

碘在自然界的分布Natural Distribution
分布广泛,不平衡 存在形式:碘化物
山区<平原<沿海 碘化物溶于水,可随水迁移
地区
水碘量μ g/L
一般内陆山区
<5
沿海低洼地 青海大部分 上海地区 渤海湾
> 200 0.7 左右; 20 左右; 1000
海洋中生物和海产品含碘丰富
Because the ocean is the best sources of iodine, the best food sources are sea food.
克汀病发病机理Mechanisms of Cretinism
在胚胎期由于外环境缺碘,胎儿的甲状腺激 素供应不足,胎儿的生长发育受到一系列障 碍。首先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分化障碍。
儿童期甲状腺激素供应不足,会明显影响身 体和骨骼的生长,乃至呆小。
地方性克汀病临床表现症状 Clinical Symptoms of Cretinism
辅助条件
神经系统症状:听力障碍、语言障碍、运动神经障碍 甲状腺功能低下症状:身体发育障碍、克汀病形象、甲
低表现、皮肤、毛发干燥、X线骨龄落后和骨骺愈合延 迟、血清T4降低,TSH升高。
碘缺乏病的三级预防 Prevention of IDD
第一级预防 Primary Prevention 补碘:碘盐:食盐加碘是首选方法。每人每天碘的供给量150μg(推荐 量) 碘油:长效、经济 对非缺碘性碘缺乏病流行区,查清原因,针对性防治。 如何补碘? 不是全民补碘,根据各地缺碘和高碘情况
食物中:硫氰酸盐、硫葡萄糖苷 饮水中:含钙、氟、硫化物过高 药 物:磺胺类、对氨基水杨酸、碳酸锂等
其他原因: 维生素A、C、B12
地质与土壤PPT课件

土壤成分:固体50%;液体和气体:各占 15-35% Nhomakorabea壤的坡面图
土壤过程只能通过与水体的混合间接地为植物提供营养
土壤类型:根据土壤形成条件、成土过程、土体构型、土壤属性 和肥力特征的异同,进行类比和区分
我国主要的土壤类型
土壤形成因素
• 土壤性质是有土壤形成和土壤流失动态平衡的结果。
母质:岩石的物理和化学 性质及其隆起和风化的速 率影响土壤性质
地形地形通过影响气候和土壤微粒的运输进而影响土壤坡度坡向加利福尼亚沿岸年轻海成阶地高磷低碳氮草地红杉林几十万年积累有机质和氮时间潜在的生物区系生物有机体影响土壤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地质与土壤
陆地生态系统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植被从完全不同的环境获取资源:空气与土壤。
作用: 1. 为植物、微生物提供水分、养分(通过水分间接的提供营养); 2. 为根系提供物理支持; 3.为微生物和土壤动物提供生存环境
植物通过根把矿物质营养从土壤下层移到土壤表层,
土壤动物通过改变土壤有机质而影响土壤性质
人类活动
• 直接:氮输入、灌溉和土地利用方式改变引起微生物环境的变化 和增加土壤侵蚀性流失;
• 间接:焚烧化石燃料改变大气成分,改变生物多样性
土壤流失的控制因素
侵蚀:将风化和生物 活动的物质移走
地形:陡坡比缓坡侵蚀 速度快
土壤性质:细质土比质地粗糙的土壤更容易被侵蚀
含水量:少量的水能增强颗粒间的内聚力,但是高水分含量导致 土壤块体液化,驱动块体坡移
土壤覆盖度:植被覆盖良好的缓坡由于根的固着作用减少侵蚀
• 水分离开的形式:地下水流、浅层潜流或地表漫流
风对土壤侵蚀的影响
• 是植物决定了土壤的性质还是土壤的状况决定了植物的组成?
预防医学地质环境与健康七年制

我国地方病有70余种,列为国家重点防治的有7种, 即地方性甲状腺肿、地方性克汀病、地方性氟中毒、大骨 节病、克山病、布鲁菌病和鼠疫。
1.自然疫源性(生物源性)地方病
病因为微生物和寄生虫,是一类传染性的地方病,如 鼠疫、布鲁菌病、乙型脑炎、森林脑炎、流行性出血热、 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黑热病、肺吸虫病、包 虫病等。
(2)甲状腺功能障碍:
• ①不同程度的身体发育障碍;②不同程度的克汀 病形象:傻相、面宽、眼距宽、塌鼻梁、腹部膨 隆等;③不同程度的甲低表现:粘液性水肿;皮 肤、毛发干燥;X线骨龄落后和骨骺愈合延迟; 血清T4降低,TSH升高。
• 有上述的必备条件,再具有辅助条件中神经系 统或甲状腺功能低下症状任何一项或一项以上, 而又可排除分娩损伤、脑炎、 脑膜炎以及药物中 毒等病者,即可诊断为地克病。如有上述必备条 件,但不能排除引起类似本病症状之其它疾病者, 可诊断为疑似患者。
﹡早期及时补碘可恢复正常。中期由于酪氨酸结合的碘不足,产 生的甲状腺蛋白不能经水解分泌出去,致使部分滤泡腔内积贮大 量胶质。晚期滤泡高度肿大,充盈胶质,出现退行性变,并因供 血不足,细胞发生坏死,局部出现纤维化结节或钙化。
高碘:占据过氧化酶活性基,妨碍酪氨酸氧化
●早期表现为甲状腺轻度肿大,一般无自觉症状。 ●中晚期严重肿大的甲状腺压迫气管和食管引起呼吸
虽然碘缺乏病的主要病因是缺碘。但是目前认为,食物中所 含的硫氰酸盐、硫葡萄糖苷、水钙含量过高和水源有机污染严重 等也有致甲状腺肿作用,高碘是另一导致地甲病的原因。
地方性甲状腺肿(endemic goiter),简称 地甲病,其主要症状是甲状腺肿大。
地方性克汀病(endemic crctinism)简称 地克病,是严重缺碘性地甲病区出现的一种地方 病,患者出生后即有不同程度的智力低下、体格 矮小、听力障碍、神经运动障碍以及伴有不同程 度的甲状腺功能低下和甲状腺肿,可概括为呆、 小、聋、哑、瘫,故国内有人称之为地方性呆小 病。
1.自然疫源性(生物源性)地方病
病因为微生物和寄生虫,是一类传染性的地方病,如 鼠疫、布鲁菌病、乙型脑炎、森林脑炎、流行性出血热、 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黑热病、肺吸虫病、包 虫病等。
(2)甲状腺功能障碍:
• ①不同程度的身体发育障碍;②不同程度的克汀 病形象:傻相、面宽、眼距宽、塌鼻梁、腹部膨 隆等;③不同程度的甲低表现:粘液性水肿;皮 肤、毛发干燥;X线骨龄落后和骨骺愈合延迟; 血清T4降低,TSH升高。
• 有上述的必备条件,再具有辅助条件中神经系 统或甲状腺功能低下症状任何一项或一项以上, 而又可排除分娩损伤、脑炎、 脑膜炎以及药物中 毒等病者,即可诊断为地克病。如有上述必备条 件,但不能排除引起类似本病症状之其它疾病者, 可诊断为疑似患者。
﹡早期及时补碘可恢复正常。中期由于酪氨酸结合的碘不足,产 生的甲状腺蛋白不能经水解分泌出去,致使部分滤泡腔内积贮大 量胶质。晚期滤泡高度肿大,充盈胶质,出现退行性变,并因供 血不足,细胞发生坏死,局部出现纤维化结节或钙化。
高碘:占据过氧化酶活性基,妨碍酪氨酸氧化
●早期表现为甲状腺轻度肿大,一般无自觉症状。 ●中晚期严重肿大的甲状腺压迫气管和食管引起呼吸
虽然碘缺乏病的主要病因是缺碘。但是目前认为,食物中所 含的硫氰酸盐、硫葡萄糖苷、水钙含量过高和水源有机污染严重 等也有致甲状腺肿作用,高碘是另一导致地甲病的原因。
地方性甲状腺肿(endemic goiter),简称 地甲病,其主要症状是甲状腺肿大。
地方性克汀病(endemic crctinism)简称 地克病,是严重缺碘性地甲病区出现的一种地方 病,患者出生后即有不同程度的智力低下、体格 矮小、听力障碍、神经运动障碍以及伴有不同程 度的甲状腺功能低下和甲状腺肿,可概括为呆、 小、聋、哑、瘫,故国内有人称之为地方性呆小 病。
第三节地质环境和土壤

2021/2/4
1
6
1.土壤的物理学特征
土壤颗粒:决定土壤的透气性、容水性、渗水
性和土壤的毛细管现象。沙土透气性好,排水
性强,有机物分解快。黏土与沙土恰恰相反,
壤土居于二者之间。
土壤中的空气:土壤可通过各种途径影响居住
区大气和室内空气成分和质量,进而影响居民
健康。
土壤中的水分:当土壤颗粒小,颗粒间空隙小,
② 结节型:在甲状腺上可摸到一个或几个结 节
③ 混合型:在弥漫肿大的甲状腺上,可摸到
一个或几个结节。
2021/2/4
1
25
分度标准:
我国采用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儿童基 金会和国际控制碘缺乏病理事会1992年推出 的甲状腺肿分度标准:
0度:甲状腺摸不着,看不见。 Ⅰ度:颈部端正时,甲状腺摸得着看不见。此
42
科学合理的补碘
效 应
死 亡 区
缺 适量区 乏 区
中 毒 区
必需元素浓度和生理功能相关图
2021/2/4
1
死 亡 区
浓度
43
碘预防的副作用: 1.碘性甲状腺功能亢进 2.碘性甲状腺肿和碘性甲状腺功能低下 3.碘过敏反应 4.碘中毒
2021/2/4
1
44
(二)地方性氟中毒(endemic fluorosis )
微量元素:在生物组织中的正常含量均小于 人体体重的0.01%
必需微量元素:指那些具有明显营养作用及生理功能,
维持生物生长发育、生命活动及繁衍不可缺
微量元素
少的元素 Fe、Cu、Zn、Mn、Co、Mo、Cr、I、
Se、F
非必需微量元素:无明显生理功能的微量元素
2021/2/4
土壤环境与健康PPT课件

碘缺乏病(iodine
deficiency
disorders,IDD ) 地方性氟中毒(endemic fluorosis) 地方性砷中毒(endemic arseniasis)
三类必需微量元素(WHO)
人体必需微量元素,共10种,包括锰、 碘、锌、硒、氟、铜、钼、铬、钴及铁。 人体可能必需的元素,共4种,包括硅、 硼、矾及镍。 具有潜在的毒性,但在低剂量时,可能 具有人体必需功能的元素,共7种,包括 铅、镉、汞、砷、铝、锡和锂。
土壤污染与疾病
土壤与人类健康有密切关系:
﹡粪便、垃圾的 无害化处理:
﹡污水处理: ﹡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
土壤的卫生防护原则
土壤的卫生防护原则
针对土壤污染物的种类,种植有较强吸收力的植 物,降低有毒物质的含量(例如羊齿类铁角蕨属 的植物能吸收土壤中的重金属); 通过生物降解净化土壤(例如蚯蚓能降解农药、 重金属等); 施加抑制剂改变污染物质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方 向,减少作物的吸收(例如施用石灰),提高土 壤的pH,促使镉、汞、铜、锌等形成氢氧化物沉 淀; 通过增施有机肥、改变耕作制度、换土、深翻等 手段,治理土壤污染。
土壤环境与健康
第六节
土壤环境与健康
概
述
自然环境的构成
地球上所有生物可涉及的空间。包括大气 下层、岩石圈上层、整个的水圈和土壤圈。
土壤(soil)岩石圈
气圈 水圈 生物圈
土壤地质环境与疾病
人体是由60多种元素所组成。 根据元素在人体内的含量不同,可分为宏量元 素和微量元素两大类。 宏量元素是指占人体重量的99.95%的11种元 素。如氢、碳、氮、氧、磷、硫、钙、镁、钾、 钠、氯。 微量元素是占人体总重量的0.01%以下的元素, 如铁、锌、铜、锰、铬、硒、钼、钴、氟等。
deficiency
disorders,IDD ) 地方性氟中毒(endemic fluorosis) 地方性砷中毒(endemic arseniasis)
三类必需微量元素(WHO)
人体必需微量元素,共10种,包括锰、 碘、锌、硒、氟、铜、钼、铬、钴及铁。 人体可能必需的元素,共4种,包括硅、 硼、矾及镍。 具有潜在的毒性,但在低剂量时,可能 具有人体必需功能的元素,共7种,包括 铅、镉、汞、砷、铝、锡和锂。
土壤污染与疾病
土壤与人类健康有密切关系:
﹡粪便、垃圾的 无害化处理:
﹡污水处理: ﹡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
土壤的卫生防护原则
土壤的卫生防护原则
针对土壤污染物的种类,种植有较强吸收力的植 物,降低有毒物质的含量(例如羊齿类铁角蕨属 的植物能吸收土壤中的重金属); 通过生物降解净化土壤(例如蚯蚓能降解农药、 重金属等); 施加抑制剂改变污染物质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方 向,减少作物的吸收(例如施用石灰),提高土 壤的pH,促使镉、汞、铜、锌等形成氢氧化物沉 淀; 通过增施有机肥、改变耕作制度、换土、深翻等 手段,治理土壤污染。
土壤环境与健康
第六节
土壤环境与健康
概
述
自然环境的构成
地球上所有生物可涉及的空间。包括大气 下层、岩石圈上层、整个的水圈和土壤圈。
土壤(soil)岩石圈
气圈 水圈 生物圈
土壤地质环境与疾病
人体是由60多种元素所组成。 根据元素在人体内的含量不同,可分为宏量元 素和微量元素两大类。 宏量元素是指占人体重量的99.95%的11种元 素。如氢、碳、氮、氧、磷、硫、钙、镁、钾、 钠、氯。 微量元素是占人体总重量的0.01%以下的元素, 如铁、锌、铜、锰、铬、硒、钼、钴、氟等。
土壤卫生与地化病PPT幻灯片

胃肠内容物中有钙、氟、镁存在时有碍碘的吸收, 蛋白质的热量不足时胃肠内的碘吸收不良。
正常人血浆中无机碘的浓度为0.8 — 6µg/L
碘离子分布到全身组织器官,但一般仅存在 于细胞间液。
甲状腺是富集碘能力最强的内分泌腺体,在 24h内可富集摄入碘的15%——45%,在碘缺乏 地区,机体的富集能力更强,可超过80%。碘 离子被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捕集,用于合成 甲状腺激素。
海产品中碘含量较高,可达到100g/kg以上,特别 是海藻类碘含量更高。
地理分布
欧洲的阿尔卑斯山脉两侧的国家(瑞士、意大利 等)、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玻利维亚、厄瓜多尔 秘鲁等)、非洲的刚果河流域、亚洲的喜玛拉亚山 地区(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中国等)、大洋 州(新几内亚)
我国碘缺乏病主要分布于: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华北的燕山、太行山、吕梁山、五台山----西北 的秦岭、六盘山、祁连山和天山南北-----西南的 云贵高原、大小凉山、喜玛拉亚山山脉-----中南 的伏牛山、大别山、武当山、大巴山、桐柏山----华南的十万大山等地带。
地方性氟病中氟斑牙患者4186万,氟骨 症200万人,受威胁人口3.7亿。
大骨节病发生,病人约200万,受威胁人 口约1亿。克山病受威胁人口8290万人, 患者近年来已明显减少。
二十世纪60年代,英国地球化学家Eric · Hamilton 研究了人体血液中各种元素含量和海水、地壳中的元素 丰度,发现三者之间的相关性。
碘摄入量与碘缺乏症的关系
碘摄入量(µg/d) 100-50
50-25
﹤25
甲状腺功能
代偿
代偿
无代偿
甲状腺肿 甲状腺功能 生长发育 妊娠适应 克汀病儿 智力低下儿
少 正常 无影响 能适应 无 无
正常人血浆中无机碘的浓度为0.8 — 6µg/L
碘离子分布到全身组织器官,但一般仅存在 于细胞间液。
甲状腺是富集碘能力最强的内分泌腺体,在 24h内可富集摄入碘的15%——45%,在碘缺乏 地区,机体的富集能力更强,可超过80%。碘 离子被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捕集,用于合成 甲状腺激素。
海产品中碘含量较高,可达到100g/kg以上,特别 是海藻类碘含量更高。
地理分布
欧洲的阿尔卑斯山脉两侧的国家(瑞士、意大利 等)、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玻利维亚、厄瓜多尔 秘鲁等)、非洲的刚果河流域、亚洲的喜玛拉亚山 地区(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中国等)、大洋 州(新几内亚)
我国碘缺乏病主要分布于: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华北的燕山、太行山、吕梁山、五台山----西北 的秦岭、六盘山、祁连山和天山南北-----西南的 云贵高原、大小凉山、喜玛拉亚山山脉-----中南 的伏牛山、大别山、武当山、大巴山、桐柏山----华南的十万大山等地带。
地方性氟病中氟斑牙患者4186万,氟骨 症200万人,受威胁人口3.7亿。
大骨节病发生,病人约200万,受威胁人 口约1亿。克山病受威胁人口8290万人, 患者近年来已明显减少。
二十世纪60年代,英国地球化学家Eric · Hamilton 研究了人体血液中各种元素含量和海水、地壳中的元素 丰度,发现三者之间的相关性。
碘摄入量与碘缺乏症的关系
碘摄入量(µg/d) 100-50
50-25
﹤25
甲状腺功能
代偿
代偿
无代偿
甲状腺肿 甲状腺功能 生长发育 妊娠适应 克汀病儿 智力低下儿
少 正常 无影响 能适应 无 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碘的生理需要量:75 μg/日 ❖ 供给量:
抬头不见蓝天, 低头不见脚尖, 生时不能平睡,
死时不能入棺
吉林某村氟中毒严重
❖
地方性氟中毒的预防
❖ 饮水型氟中毒 ❖ 燃煤型氟中毒 ❖ 饮茶型氟中毒
❖ 关键是控制氟源,减少人体对氟的摄入量
治疗原则
原则:减少氟的摄入和吸收,促进氟的 排泄,拮抗氟的毒性,增强机体的抵抗力及 适当的对症治疗
❖ 合理调整饮食和推广平衡膳食:加强和改善患
知觉减退和四肢发麻 ❖ 肢体变形:脊柱生理弯曲消失,肢体变形 ❖ 其他:头痛、头晕、心悸、乏力困倦
❖ 氟骨症的X线表现:
骨质及密度的改变 骨周改变 关节改变
诊断和鉴别诊断
❖ 氟斑牙:
诊断: 出生或幼年在氟中毒病区生活, 或幼年有长期摄氟过量者,牙齿釉质出现 不同程度的白垩样变,伴不同程度缺损和 棕黄、棕黑色色素沉着,排除其他非氟性 改变者即可诊断为氟斑牙
包括地方性甲状腺肿、地方性克汀病、地方 性亚临床克汀病和由于缺碘而引起的流产、早产、 死胎等
❖ 人体内含碘约20-50mg,相当于0.5mg/kg。其 中20%集中于甲状腺,用于合成甲状腺素。其 它分布在肌肉与其它组织中
❖ 生理功能
主要参与甲状腺素合成,通过甲状腺素表现 其生理功能
甲状腺素主要是促进、调节代谢和生长发育
者的营养状况,可增强机体的抵抗力,减轻原有病 情。提倡蛋白质、钙、镁、维生素丰富的饮食,达 到热量足够。
❖ 药物治疗:钙剂和维生素D、氢氧化铝凝胶、蛇纹
石等
❖ 氟斑牙治疗:
❖ 其他
碘缺乏病(IDD)
❖ 碘缺乏病(iodine deficiency disorders) 是指从胚胎发育至成人期由于碘摄入量不足 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症。
发病机制
❖对骨组织和钙磷代谢的影响
氟进入骨组织后,骨骼中的羟基磷灰石 〖Ca10(PO4)6(OH)2〗的羟基可被氟 置换形成氟磷灰石〖Ca10(PO4)6F2〗, 氟进一步取代其磷酸根最终形成难溶性氟 化钙(CaF2)。
过量氟进入机体
CaF2
沉积
骨硬化
激活成骨细胞 与Ca结合
形成大量新骨
缺VD
齿,而且对神经系统、肌肉、肾脏、血管和 内分泌腺等也有一定的毒性作用,其致病机 制可能与氟对细胞原生质和多系统酶活性有 广泛的不良影响有关
临床表现
❖ 氟斑牙
釉面光泽度变 釉面着色 釉面缺损
牙齿发育完成后发病者不产生氟斑牙, 可表现为牙磨损。
❖ 氟骨症
氟骨症
❖ 疼痛:腰背和四肢大关节持续性疼痛 ❖ 神经症状:肢体皮肤可有蚁走感、紧束感、
骨软化
血Ca减少 甲状旁腺机能亢进
激活破 甲状旁腺激素增多 骨细胞
骨质疏松
骨吸收、溶骨
发病机制
❖ 对牙齿的影响: 过量的氟进入体内,可使
大量的氟化钙沉积于正在发育的牙组织中, 致使牙釉质不能形成正常的棱晶结构,而产 生不规则的球状结构,局部呈粗糙、白垩状 斑点、条纹或斑块,重者牙釉质松脆易出现 继发性缺损。
发病机制
❖ 抑制酶的活性: 氟可与某些酶结构中的金
属离子形成复合物,或与其中带正电的赖氨 酸和精氨酸基团、磷蛋白以及一些亲氟的不 稳定成分相结合,改变酶的结构,抑制酶的 活性。由于氟与钙、镁结合成难溶的氟化钙 及氟化镁,体内需钙、镁参加的酶的活性被 抑制。
发病机制
❖ 对其他组织的影响:氟不仅损伤骨骼和牙
问题1 这位男子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问题2 可能的病因是什么?
地方性氟中毒
❖ 地方性氟中毒(endemic fluorosis):是由
于一定地区的外环境中氟元素过多,使生活 在该环境中的居民长期摄入过量氟所引起的 以氟骨症(skeletal fluorosis)和氟斑牙 (dental fluorosis)为特征的一种慢性全身 性疾病,又称地方性氟病
❖ 氟骨症
诊断:①生活在高氟地区,并有饮高氟水,食
用被氟污染的粮食或吸入被氟污染的空气者②临 床表现有氟斑牙(成年后迁入病区者可无氟斑 牙),同时伴有骨关节痛,肢体或躯干运动障碍 即变形者③X线表现,骨及骨周组织具有氟骨症 X线表现者④实验室资料,尿氟含量多超过正常 值
饮水型氟中毒
氟 骨 症
氟斑牙
❖ 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
由于某地区地壳中元素分布不均衡, 导致当地水、土壤、植物中某种微量元素 过高或缺乏,使当地人和动物从外界环境 中获得该元素的量不能满足或超过机体正 常需要而引起的疾病称为生物地球化学性 疾病(biogeochemical disease),又称 化学元素性地方病(endemic disease)
地方病的特点
❖ 疾病的发生有明显的地区性,且与该地区中 某种化学元素之间关系密切
❖ 疾病的发生与地质中某种化学元素之间有明 显相关
❖ 疾病的发生与当地人群某种化学元素的总摄 入量之间存在摄入量-反应关系
氟在自然界中的分布
❖ 岩石 ❖ 地下水 ❖ 空气 ❖ 食物 ❖ 煤炭 ❖ 茶叶
氟的生理作用
氟对人体健康具有双重作用,适量的氟 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而长期大量摄入氟 可引起氟中毒。 ❖ 构成骨骼和牙齿的重要成分 ❖ 促进生长发育和生殖功能 ❖ 对神经肌肉的作用
地方性氟中毒的流行病学特征
❖ 病区类型和分布
饮水型病区: 燃煤污染型病区 饮茶型病区
❖ 人群分布
年龄 居住时间
发病原因
长期摄入过量氟是发生本病的根本原因, 人体摄入总氟量超过4mg/天时即可引起慢性 氟中毒。我国北方病区主要为饮水所致,西 南病区为燃煤污染。本病好发年龄为青壮年, 女性常高于男性,患病率可随年龄增长而升 高。妊娠和哺乳妇女更易发病,且病情较重。 营养不良,特别是蛋白质、钙、维生素供给 缺乏时,机体对氟的敏感性增高
第三节:地质环 境和土壤
案例
❖ 某男,湖北省西部某山区农民,45岁,因全身关节和骨 骼疼痛1个月,前来就诊。病人称早上起床时,感觉全身关 节和骨骼疼痛,外出活动和劳动后减轻。无重大疾病史。病 人轻微驼背。牙齿有少量断裂缺损,釉面有色素(深褐色) 沉着。心、肺、中枢神经系统均正常。X线检查显示腰椎骨 小梁均匀变粗、致密,骨皮质增厚,骨髓腔变窄或消失;膝 关节软骨发生退变坏死,关节面增生凹凸不平,关节间隙变 窄,关节边缘呈唇样增生。血液和尿液常规检查未发现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