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学史ppt课件

合集下载

中国医学史PPT课件

中国医学史PPT课件

a
15
• 综合性医著----《外台秘要》 唐 王焘 • 藏医,宇妥·元旦贡布《四部医典》
a
16
医学教育
• 我国正规的医学教育始于南北朝时期 • 较完善的医学教育机构是唐代的“太医署”
科分
医科 针科 按摩科(含伤科) 咒禁科
a
体疗 七年 少小 五年 疮肿 五年 耳目口齿 四年 角法 三年
17
第五章 医药学的突出成就 与医家的创新 (宋—元)
• 代表著作:《儒门事亲》 • 主要学术思想: 1、倡攻邪论。“邪去而元气自复”,“补之适足资寇”,
对攻邪与扶正关系强调攻邪,对汗、吐、下三法应用 的范围很广。 2、发挥了补的含义,认为凡能增益五脏者均可谓之补。 促进病人进补才是真补之道。 3、重视社会环境、精神因素等致病因素。 提出“达时变”—因时、因势、因地,因人制宜。
(3)提出温病的诊断方法,辨舌、验齿、辨斑疹白疒。
a
47
2、薛雪
字生白,号一瓢,江苏吴县人。
代表作《湿热条辨》
论述湿热病的病因、证侯、发展变化特点 及诊治,是对湿热病专篇论说第一人。
3、吴瑭
字鞠通,江苏淮阴人。
代表作《温病条辨》
创立三焦辨证,指出温病发展过程中有上焦、 中焦、下焦的不同,并认识到三焦辨证与六经 辨证是不可分割的。
明清临证医学的成就
a
54
五、眼科
傅仁宇《审视瑶函》
六、喉科
郑梅涧《重楼玉钥》
(5)人类的疫病和禽兽的瘟疫由不同戾气引起。
(6)痘疹与疔疮等外科化脓感染也是戾气所引起。
a
46
(三)温病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1、叶桂
字天士,号香岩,江苏吴县人。
代表作:《温热论》

(医学课件)中国医学史(全)

(医学课件)中国医学史(全)

寒凉派
以研究寒病为主,主张寒凉药物治疗,代表人物有刘 完素、李时珍等。
岭南医学派与地域医学派
岭南医学派
以研究岭南地区特有的疾病为主,结合当地气候、水土等特点,代表人物有葛洪、陶弘景等。
地域医学派
以研究不同地域的疾病特点为主,结合当地地理、气候等特点,代表人物有朱丹溪、汪机等。
针灸学派与正骨学派
针灸学派
经络理论
经络理论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它认为人体内有许多经络,贯通全身,将各个脏腑和组织 器官联系在一起。经络理论在针灸疗法中有着重要的应用。
针灸疗法
针灸疗法的起源和发展
针灸疗法是中国传统医学中最具特色的治 疗方法之一,它起源于古代,经过长期的 发展和完善,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针 灸疗法具有疗效显著、操作简便、副作用 小等特点。
李时珍是明代著名的药物学家和医学家,他编撰的《本 草纲目》是中国药物学的经典之作,对中医药学的发展 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该书共收录了1892种药物,详 细描述了每种药物的性味、功效、主治和用法等。
伍连德与现代医学在中国的传播
要点一
总结词
要点二
详细描述
现代医学先驱
伍连德是马来西亚籍的华人,他在中国推广和传播了现 代医学理念和技术,为中国的卫生防疫事业做出了卓越 的贡献。他积极推动了中国医疗制度的改革,并在鼠疫 防控等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以研究针灸治疗为主,强调穴位与经络的 作用,代表人物有皇甫谧、杨继洲等。
VS
正骨学派
以研究骨折治疗为主,强调手法复位与固 定,代表人物有危亦林、薛己等。
07
中国医学史上的文化交流 与融合
中西医学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早期接触与碰撞
在明朝和清朝时期,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中 西医学开始有了早期的接触和碰撞。

中国医学史精品PPT课件

中国医学史精品PPT课件
一、战国以来临证医学发展概况 二、医圣张仲景和《伤寒杂病论》
医药学起源于 人类劳动实践
第二章 早期的医药卫生 活动与实践
( 公元前21世纪至前476年)
第二章 早期的医药卫生活动
( 公元前21世纪至前476年)
社会背景
朝代更替 夏—商—西周—春秋
社会经济 青铜器的推广使用
石工、玉工、骨工、铜工——商代
百工——周代
第一节 对疾病的认识和诊治
一、对疾病的认识
第三节 药物学的发展
一、战国以来药物学的发展概况 公元前31年“本草待诏”
二、《神农本草经》--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 主要成就:载药365种
1、创药物的三品分类法 2、概括地记述了中药学基本理论:君臣佐使; 七情合和;四气五味;升降沉浮;药物的采集加工 炮制 3、记载了临床用药原则和服药方法。
第四节 辨证论治原则的确立
清代岭南派画家苏长春所绘医和医缓图。
二、病因学
医和 “六气致病说” 六气——阴、阳、风、雨、晦、明
《左传·昭公元年》记载医和在给晋侯 诊疾时提出,天有六气,阴、阳、风、雨、 晦、明,过则为菑,阴淫寒疾,阳淫热疾, 风淫末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疾,明淫心 疾。这就是著名的“六气致病学说”,为 历史上出现的最早的病因学说。
《内经》的基本精神与成就
(一)注重整体观念 人本身,人与自然
(二)运用阴阳五行学说 (三)重视脏腑经络
解剖基础 (四)强调精神与社会因素 (五)注重疾病预防、反对迷信鬼神
《内经》的价值与影响: 全面总结秦汉以前医学理论的医著,包括素
问、灵枢两部分。 二、《难经》
成书于西汉 “独取寸口”,寸关尺三部 命门学说,三焦学说
第三章 中医学术体系的建立 (公元前475年—公元265年)

中国医学史PPT课件

中国医学史PPT课件

17
2.方书的编撰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这一时期,宋政府十分重视方书的编撰,使得宋代在医方整理和研究方面取 得巨大成就
《太平圣惠方》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圣济总录》
第一部大型方书,全书共 100卷,分1670门,录方 16834首,内容丰富。
由“和剂局”配制成药的处方 集,经过多次增补而成,是 我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国家 药局的成药处方集
辩证施治进一步用于外科治疗,提出“内消”和“托里”等原则,强调外病 内治的原则,使外科的处理更加重视局部和整体的关系,治疗手段也日趋于 完备。 陆续出现了一些外科专著,如李迅的《集验背疽方》、齐德之《外科精义》、 陈自明《外科精要》
对肿瘤的病因及防治积累了很多合乎科学的知识和经验,宋代东轩居士的 《卫济宝书》中首创了“癌”字。南宋杨士瀛《仁斋直指方论》最早论述了 癌症的特性
由官方编撰,集宋以前医方 之大成,与《太平圣惠方》 性质相似,唯其规模更大
18
(五).临床各科的成就
01 03
妇产科学
外科学
02
儿科学
骨科学
辩证施治、独立发展、肿瘤防治
战争中发展、多种治疗手段、多 种新发明
04
05
针灸学
独立专科、出现妇产科专著
名医辈出、儿科经验丰富
修正穴位、铸造针灸铜人
19
1.外科学
对于《伤寒论》 1.原文的注解 2.体系的研究 3.内容的补充
8
(三).中医理论的发展
1.病因学
内因
喜、怒、忧、思、 悲、恐、惊七情
外因 风、寒、暑、湿、 燥、火六淫和瘟 疫之气 不内外因
饮食饥饱、虎狼毒 虫、金疮踒折等
9
2.养生学

中国医学史6精品PPT课件

中国医学史6精品PPT课件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特点: 1.每方详列主治、组成、药物炮制法、药剂修
制法——推广成药!
2.常用有效方剂多为丸、散等剂型;
3.记载大量方剂至今仍为临床常用,如逍遥散 、藿香正气散、牛黄清心丸等;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 《圣济总录》
北宋末年,政府组织医官广泛收集历代方 书及民间方药,历时7年编成的大规模方书。 200卷,方近20,000首,前代方书几乎全 被囊括。
一所太医局卖药所(熟药所),后改为惠民 局;修合熟药业务分离,后为和剂局;南宋 发展为太平惠民局。
▪ 元代:设有广惠司,下设有回回药物院
碑刻 惠民局
五、医药书籍编著刊行
(一)、综合性本草学成就 ▪ 《开宝新详定本草》(《开宝本草》公
元973年)载药983种
▪ 《嘉佑本草》(《嘉佑补注神农本草经 》公元1057年)载药1082种
▪ 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
▪ 现存全面注释《伤寒论》的最早专著 ▪ “以经释论”!
▪ 《伤寒明理论》简明辨析伤寒50证
成无己 《注解伤寒论》
二、《内经》、《难经》整理注释
元·滑寿,著《读素问钞》、《难经本 义》,综合了历代医学家对《内经》、《难 经》注释,辨论比较精确,考证亦较详审。
第四节 医学各科的成就
医疗慈善机构和管理
▪ 安济坊、病囚院、漏泽园、保寿粹和馆… ▪ 安济法:世界上早期颁布的济贫法
二、医学教育
▪ “三舍”升试法(王安石):上舍、内舍、外舍
• 理论考试、医疗技能和医疗得失考核 • 十全为上,十失一为中,十失二为下
▪ 太医学教育(宋徽宗):方脉科(大方脉、小方 脉、风科)、针科(针灸、口齿、咽喉、眼、耳 )、疡科(疮肿、折伤、金疮、书禁)

中国医学史4-7章PPT课件

中国医学史4-7章PPT课件

《 医 林 改 错 》 书 影
-
王清任画像
60
第七章 近百年的中国医学
公元1840年-1949年 (鸦片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
61
第一节 西方医学的传入及其影响
❖ 西医发展三个阶段
希腊经验医学 (公元前6-4世纪)
近代实验医学 (15世纪-19世纪)
现 代 医 学 (19世纪末)
-
62
❖ 西医传播的形式
“补土派”
-
44
六、朱震亨——相火论
代表著作:《格致余论》、《局方发挥》
❖ 主要学术思想:力倡“相火论”基础上 的“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学说。
❖ 火 君火—心
相火—肝、肾、膀胱、三焦
“相火” 有常--“人非此火不能有 生”
有变--易妄动--煎熬真阴

治疗上倡滋阴降火,故称“滋阴派”。 -
45
第六章 中医学的鼎盛与 创新
刘昉《幼幼新书》,载三关指纹检察法。
-
37
❖ 七、法医学 ❖ 宋 宋慈,《洗冤集录》5卷
--法医学专著
-
38
第五节 金元医家的创新
-
39
❖ 两大医学流派:
河间学派 易水学派
❖ “金元四大家”:
刘完素 张从正 李杲 朱震亨
-
40
一、刘完素——火热论
❖ 个人简介: 字守真,号宗真子,又号通玄处士 金代河间人 刘河间 河间学派
❖ 主要内容及成就:
❖ 1、共54卷,分为本草、药图、图经三部分。
载药844种。
❖ 2、记述药物分类、性味、功能、主治等,补 充新药及外来药物。
❖ 3、文图并茂
---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

(医学课件)中国医学史(全)

(医学课件)中国医学史(全)

诊断方法
中医的诊断方法包括望、闻、问 、切四种诊法,注重对患者进行 全面的整体评估;西医则以病史 、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为主, 注重对疾病的客观认识。
治疗手段
中医的治疗手段包括中药、针灸 、推拿等,注重整体调节和机体 内环境的平衡;西医则以药物治 疗、手术治疗为主,注重对疾病 病灶的消除和根治。
中西医结合的优势
02
古代医学的发展
中药的发展历程
01
天然药物时期
早在远古时期,人们通过采摘、狩猎 等方式利用自然界存在的药物,开启 了中药的起源。
02
经验医学时期
随着人们对药物性质、作用和配伍的 深入了解,中药逐渐形成了以四气五 味、升降浮沉等理论为基础的应用体 系。
03
经典医学时期
在《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 经典医学著作的指导下,中药的理论 和应用得到了系统总结和发展。
华佗(三国):<华氏中藏经>
01
首创用全身麻醉施行手术。
03
02
中国古代的名医之一,精通内、外、妇、儿 、针灸各科。
04
孙思邈(唐代):<千金方>
中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有“药王”之称。
05
06
著作《千金方》被誉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 临床医学百科全书”。
近现代医学名人及其成就
林巧稚(1901-1983):中国现代妇产科学的主要奠基 人之一
差异。
古代医学的分支与流派
经方医学
以《伤寒杂病论》为代表,强调 以六经辨症、以八纲论治,形成 了独特的经方医学流派。
温病学派
以叶天士、吴鞠通等为代表,强 调“外感必从热化”,注重清热 解毒、养阴生津的治疗方法。
寒凉学派

(医学课件)中国医学史(全)

(医学课件)中国医学史(全)

辨证论治
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和病情发展 ,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气血理论
认为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 础,强调对气血的调节和保养。
脏腑理论
将人体分为脏、腑、经络等几部分 ,强调脏腑的功能和相互关系。
中药方剂的组成与疗效
方剂组成
中药方剂由君、臣、佐、使四个部分组成,强调药物之间的相互配伍和协同作用。
未来,中西医结合将继续发挥重要作 用,成为医学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具体而言,中西医结合的研究范围将 更加广泛,研究方法将更加先进,临 床应用将更加普及,同时还将注重培 养中西医结合的人才队伍,加强中西 医结合的学科建设和学术交流。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中医在国际上得到认可和推广, 成为世界卫生组织认可的医学疗 法之一。
03
中国医学史上的重要人物
古代名医的生平与成就
华佗(145-208年)
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发明了麻沸散,是世界上最早的全身麻醉剂,还创作了《青囊书 》、《麻沸散》等医学著作。
张仲景(150-219年)
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创作了《伤寒杂病论》,确立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发展了 中医学的理论体系,为中医临床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医的传承和发展
中医的起源
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 起源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古代中国。
中医传承和发展
中医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不 同的流派和理论体系,如伤寒学派、温病 学派等。这些流派和理论体系在不断完善 和丰富的同时,也为中国医学史的发展做 出了重要贡献。
02
中国医学史的发展历程
04
中国医学史上的重要著作
古典医籍的版本与校勘
《黄帝内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服后须“寒衣、寒饮、寒食、寒卧,极寒益善”。 • “行散”:服用后,人们常袒身露体行走以散热
中国医学史
24
《白氏长庆集》卷452·28【思旧】白居易 闲日一思旧,旧游如目前。 再思今何在,零落归下泉。 退之服硫黄,一病讫不痊。(韩愈) 微之炼秋石,未老身溘然。(元稹) 杜子得丹诀,终日断腥膻。(杜牧) 崔君夸药力,经冬不衣绵。 或疾或暴夭,悉不过中年。 唯予不服食,老命反迟延。……
中国医学史
6
• 主要成就:
(1)确立“寸口诊脉”的脏腑定位 (2)归纳24种脉象,规范脉象名称; (3)强调与临床病证治疗结合:
• 脉、证、治结合P39; • 记述了多种危重脉象;
• 影响: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朝鲜、日 本、阿维森纳《医典》……
中国医学史
7
王 叔 和
中国医学史
8
王 叔 和 《 脉 经 》
• 《本草经集注》:7卷,载药730种。现为辑复本!
中国医学史
15
成就: • 1.补充新药,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
• 记载有外来药Biblioteka 檀香、乳香、苏合香、花槟榔等。 • 有民间药物:“藕皮散血,起自庖人;牵牛逐水,近出
野老。”
• 分为玉石、草木、果、菜、虫兽、米食、有名未用七类。
中国医学史
16
成就:
中国医学史
26
第四节 重要方书
• 《肘后救卒方》 • 《刘涓子鬼遗方》 • 《中藏经》 • 《小品方》
中国医学史
18
《 本 草 经 集 注 》
中国医学史
19
(二)《雷公炮炙 论》
• 我国第一部炮制学专著!
• 载药:300种。 • 作者:南朝·雷敩。 • 后世制药业皆尊雷敩为
炮制学鼻祖。 • “如法炮制”
中国医学史
20
• 炮制的意义(补充):
1)减低毒性:“修事巴豆,敲碎以麻油酒等煮,研 膏后用”(油煮巴豆油有效成分可溶出部分,毒性 蛋白被破坏,降低毒副作用。)
• 雷敩被尊为药物炮制学始祖,后世“十七法”以 此为基础。
2.药物修治规定详细 3.炮制范围涉及广泛
中国医学史
22
第三节 炼丹与服石
(一)炼丹与制药化学 • 制药化学的先声——炼丹术
• 炼丹术源于战国时期,秦统一后其风大行。
• 东汉·魏伯阳《周易参同契》、晋·葛洪《抱朴子》、 南朝·陶弘景《合丹法式》
中国医学史
25
• 医药学与服石之风的斗争 • 石发、散发,《诸病源候论》列专篇论述了26种
石发病候。发烧、生大痈疽、全身溃烂、神志癫 狂等。
• 孙思邈:“宁服野葛,不服五石”,“有识者遇 此方,即须焚之,勿久留也。”
• 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有关水银项说:“本经言 其久服神仙,甄权言其还丹元母,《抱朴子》认 为长生之药,六朝以下贪生者服食,致成废笃, 不知若干人矣。方士固不足道,本草岂可妄言 哉?!”
• 意义:
• 李约瑟:整个化学的最重要的根源之一,是地地道道从中 国传出去的。
• 丰富传统药物学内容
中国医学史
23
(二)服石
• 服石——服食一种石性药方,魏晋南北朝时,服石之 风大兴。
• 屈原《楚辞》里亦有“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比寿”。
• “五石散”、“寒食散”:石钟乳、硫磺、白石英、 紫石英、赤石脂。
• 道教:创始于民间,东汉末年正式出现,李唐时期 得到提倡。 追求无欲、无为,养生保命,崇尚炼丹。炼丹实 践中成为近代制药化学的先声。
中国医学史
3
宗教文化
• 佛教:西汉末年传入,魏晋时期有了很大发展,南 北朝时期发展进入高峰时期。 传入中带来了很多国外的文化信息和医药知识。
• 玄学:揉合儒道二家学说的唯心主义哲学思想体系。 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阮籍、嵇康、向秀、郭象 等。 “思辩性哲学”
中国医学史
11
《针灸甲乙经》
中国医学史
12
皇 甫 谧
中国医学史
13
第二节 药物学
• 一批药物学著作相继出现,史籍收载 药物学专著达110种!
中国医学史
14
(一)《本草经集注》
• 作者:南朝·梁,陶弘景——医药学家、道家, “诸王侍读”,“山中宰相”。
著述有《本草经集注》《药总决》《效验方》 《养生经》《养生延命录》并《补阙肘后百一方》 等书。
中国医学史
4
主要内容
• 1.脉学与针灸 • 2.药物学 • 3.炼丹与服石 • 4.重要方书 • 5.养生(自学) • 6.中外医药交流(自学)
中国医学史
5
第一节 脉学与针灸 一、王叔和与《脉经》
• 作者:晋 ·太医令王熙,字叔和
• 《脉经》:10卷98篇,包括诊脉、脉形、 脉象与脏腑关系,妇人、小儿脉辨识等。
2)增强疗效:吴茱萸醋制后,生物碱变为醋酸盐, 增加溶解度,作用增强。
3)改变某些药性,以防变性,易于存放:加热处理 后酶类破坏。知母、茜草忌铁器(单宁碱素等变色 反应);茵陈、槟榔“勿近火”保存挥发油。
中国医学史
21
• 内容和成就 1.记载多钟炮制方法:
• 记述古代制药基本知识,炮制加工方法,操作过 程,实验数据等;
中国医学史
9
二、皇甫谧与《针灸甲乙经》
• 作者:晋·皇甫谧,字士安,晚年自号玄晏先生。
• 《针灸甲乙经》:现存最早的、并以原本形式传世 的第一部针灸学专著。建立了较完整的针灸理论体 系,是我国第一部系统性较强,理论、经验咸备的 针灸学专著。
中国医学史
10
• 成就: • 1.系统整理人体腧穴方法等; • 2.提出了分部划线布穴的排列穴位方法; • 3.阐明针灸操作方法和针灸禁忌; • 4.总结了临床针灸经验,按病论穴。
4.魏晋南北朝的医学
公元220~581年
【社会背景】
时代背景 •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上承秦汉、下启隋唐的重要
发展阶段。
科学文化
• 南朝,祖冲之——圆周率,“大明历” • 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 •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
中国医学史
2
宗教文化——影响医药理论与实践
• 儒家:纲常理教!“仁”,对中医伦理学及优良医 德传统的形成有较深影响。
2.方便临床,创“诸病通用药”分类法
• 治风通用:防风、防己、秦艽、独活等; • 治腰痛:杜仲、狗脊; • 治黄疸通用:茵陈蒿、栀子、紫草、白藓
皮等;
• 3.重视炮制,详论药物加工修治方法
中国医学史
17
• 另:对药物的性味、产地、采集、形态、鉴别等 认识进一步提高。
例:苍术——白术鉴别:“术有两种,白术叶大有 毛而作椏(草木分叉处),根甜而少膏,可作丸 散用;苍术叶细无椏,根小,苦而多膏,可作煎 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