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学史总结课件
合集下载
中国医学史PPT课件

a
15
• 综合性医著----《外台秘要》 唐 王焘 • 藏医,宇妥·元旦贡布《四部医典》
a
16
医学教育
• 我国正规的医学教育始于南北朝时期 • 较完善的医学教育机构是唐代的“太医署”
科分
医科 针科 按摩科(含伤科) 咒禁科
a
体疗 七年 少小 五年 疮肿 五年 耳目口齿 四年 角法 三年
17
第五章 医药学的突出成就 与医家的创新 (宋—元)
• 代表著作:《儒门事亲》 • 主要学术思想: 1、倡攻邪论。“邪去而元气自复”,“补之适足资寇”,
对攻邪与扶正关系强调攻邪,对汗、吐、下三法应用 的范围很广。 2、发挥了补的含义,认为凡能增益五脏者均可谓之补。 促进病人进补才是真补之道。 3、重视社会环境、精神因素等致病因素。 提出“达时变”—因时、因势、因地,因人制宜。
(3)提出温病的诊断方法,辨舌、验齿、辨斑疹白疒。
a
47
2、薛雪
字生白,号一瓢,江苏吴县人。
代表作《湿热条辨》
论述湿热病的病因、证侯、发展变化特点 及诊治,是对湿热病专篇论说第一人。
3、吴瑭
字鞠通,江苏淮阴人。
代表作《温病条辨》
创立三焦辨证,指出温病发展过程中有上焦、 中焦、下焦的不同,并认识到三焦辨证与六经 辨证是不可分割的。
明清临证医学的成就
a
54
五、眼科
傅仁宇《审视瑶函》
六、喉科
郑梅涧《重楼玉钥》
(5)人类的疫病和禽兽的瘟疫由不同戾气引起。
(6)痘疹与疔疮等外科化脓感染也是戾气所引起。
a
46
(三)温病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1、叶桂
字天士,号香岩,江苏吴县人。
代表作:《温热论》
中国医学史总结课件

02
艾灸疗法
用艾叶制成的艾条或艾柱,点燃后在穴位上施灸 ,以温通气血,治疗疾病。
推拿按摩疗法
推拿疗法
通过手法推拿,刺激穴位和经络,以达到舒筋活血、缓 解疼痛的目的。
按摩疗法
通过按摩手法,缓解肌肉疲劳和疼痛,促进血液循环。
05
中医学在现代的应用和影响
中医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
01
02
03
针灸治疗
针灸作为中医学的重要部 分,被广泛应用于疼痛管 理、神经系统疾病、消化 系统疾病等。
对世界的贡献
中国医学的成就不仅影响了东亚地区 ,还传播到了欧洲、非洲等地,为世 界医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02
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体系
阴阳五行理论
总结:阴阳五行理论是中医学的基本哲学思想,它认为 宇宙万物皆由阴阳和五行相互作用而形成。
阴阳代表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五行则是指木、火、土 、金、水五种基本物质或能量状态。阴阳和五行相互作 用,解释了宇宙万物的生长、变化和相互关系。
中药的主要类型和功效
中药主要分为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 药三大类,每类中药都有其独特的功
效和应用范围。
动物药包括昆虫、蛇类、鹿茸等,具 有滋补强壮、活血化瘀、息风止痉等
功效。
植物药是中药中最主要的类型,包括 草本植物、木本植物、果实等,具有 发散解表、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舒 筋活络等功效。
矿物药包括矿石、土壤等天然矿物, 具有清热降火、收敛固涩等功效。
02 古代哲学思想影响
古代哲学思想,如阴阳五行学说,对中国医学理 论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03 医疗实践经验积累
古代医家通过长期医疗实践,不断总结经验,逐 步形成了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发展历程
艾灸疗法
用艾叶制成的艾条或艾柱,点燃后在穴位上施灸 ,以温通气血,治疗疾病。
推拿按摩疗法
推拿疗法
通过手法推拿,刺激穴位和经络,以达到舒筋活血、缓 解疼痛的目的。
按摩疗法
通过按摩手法,缓解肌肉疲劳和疼痛,促进血液循环。
05
中医学在现代的应用和影响
中医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
01
02
03
针灸治疗
针灸作为中医学的重要部 分,被广泛应用于疼痛管 理、神经系统疾病、消化 系统疾病等。
对世界的贡献
中国医学的成就不仅影响了东亚地区 ,还传播到了欧洲、非洲等地,为世 界医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02
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体系
阴阳五行理论
总结:阴阳五行理论是中医学的基本哲学思想,它认为 宇宙万物皆由阴阳和五行相互作用而形成。
阴阳代表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五行则是指木、火、土 、金、水五种基本物质或能量状态。阴阳和五行相互作 用,解释了宇宙万物的生长、变化和相互关系。
中药的主要类型和功效
中药主要分为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 药三大类,每类中药都有其独特的功
效和应用范围。
动物药包括昆虫、蛇类、鹿茸等,具 有滋补强壮、活血化瘀、息风止痉等
功效。
植物药是中药中最主要的类型,包括 草本植物、木本植物、果实等,具有 发散解表、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舒 筋活络等功效。
矿物药包括矿石、土壤等天然矿物, 具有清热降火、收敛固涩等功效。
02 古代哲学思想影响
古代哲学思想,如阴阳五行学说,对中国医学理 论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03 医疗实践经验积累
古代医家通过长期医疗实践,不断总结经验,逐 步形成了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发展历程
(医学课件)中国医学史(全)

寒凉派
以研究寒病为主,主张寒凉药物治疗,代表人物有刘 完素、李时珍等。
岭南医学派与地域医学派
岭南医学派
以研究岭南地区特有的疾病为主,结合当地气候、水土等特点,代表人物有葛洪、陶弘景等。
地域医学派
以研究不同地域的疾病特点为主,结合当地地理、气候等特点,代表人物有朱丹溪、汪机等。
针灸学派与正骨学派
针灸学派
经络理论
经络理论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它认为人体内有许多经络,贯通全身,将各个脏腑和组织 器官联系在一起。经络理论在针灸疗法中有着重要的应用。
针灸疗法
针灸疗法的起源和发展
针灸疗法是中国传统医学中最具特色的治 疗方法之一,它起源于古代,经过长期的 发展和完善,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针 灸疗法具有疗效显著、操作简便、副作用 小等特点。
李时珍是明代著名的药物学家和医学家,他编撰的《本 草纲目》是中国药物学的经典之作,对中医药学的发展 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该书共收录了1892种药物,详 细描述了每种药物的性味、功效、主治和用法等。
伍连德与现代医学在中国的传播
要点一
总结词
要点二
详细描述
现代医学先驱
伍连德是马来西亚籍的华人,他在中国推广和传播了现 代医学理念和技术,为中国的卫生防疫事业做出了卓越 的贡献。他积极推动了中国医疗制度的改革,并在鼠疫 防控等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以研究针灸治疗为主,强调穴位与经络的 作用,代表人物有皇甫谧、杨继洲等。
VS
正骨学派
以研究骨折治疗为主,强调手法复位与固 定,代表人物有危亦林、薛己等。
07
中国医学史上的文化交流 与融合
中西医学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早期接触与碰撞
在明朝和清朝时期,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中 西医学开始有了早期的接触和碰撞。
中国医学史精品PPT课件

一、战国以来临证医学发展概况 二、医圣张仲景和《伤寒杂病论》
医药学起源于 人类劳动实践
第二章 早期的医药卫生 活动与实践
( 公元前21世纪至前476年)
第二章 早期的医药卫生活动
( 公元前21世纪至前476年)
社会背景
朝代更替 夏—商—西周—春秋
社会经济 青铜器的推广使用
石工、玉工、骨工、铜工——商代
百工——周代
第一节 对疾病的认识和诊治
一、对疾病的认识
第三节 药物学的发展
一、战国以来药物学的发展概况 公元前31年“本草待诏”
二、《神农本草经》--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 主要成就:载药365种
1、创药物的三品分类法 2、概括地记述了中药学基本理论:君臣佐使; 七情合和;四气五味;升降沉浮;药物的采集加工 炮制 3、记载了临床用药原则和服药方法。
第四节 辨证论治原则的确立
清代岭南派画家苏长春所绘医和医缓图。
二、病因学
医和 “六气致病说” 六气——阴、阳、风、雨、晦、明
《左传·昭公元年》记载医和在给晋侯 诊疾时提出,天有六气,阴、阳、风、雨、 晦、明,过则为菑,阴淫寒疾,阳淫热疾, 风淫末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疾,明淫心 疾。这就是著名的“六气致病学说”,为 历史上出现的最早的病因学说。
《内经》的基本精神与成就
(一)注重整体观念 人本身,人与自然
(二)运用阴阳五行学说 (三)重视脏腑经络
解剖基础 (四)强调精神与社会因素 (五)注重疾病预防、反对迷信鬼神
《内经》的价值与影响: 全面总结秦汉以前医学理论的医著,包括素
问、灵枢两部分。 二、《难经》
成书于西汉 “独取寸口”,寸关尺三部 命门学说,三焦学说
第三章 中医学术体系的建立 (公元前475年—公元265年)
医药学起源于 人类劳动实践
第二章 早期的医药卫生 活动与实践
( 公元前21世纪至前476年)
第二章 早期的医药卫生活动
( 公元前21世纪至前476年)
社会背景
朝代更替 夏—商—西周—春秋
社会经济 青铜器的推广使用
石工、玉工、骨工、铜工——商代
百工——周代
第一节 对疾病的认识和诊治
一、对疾病的认识
第三节 药物学的发展
一、战国以来药物学的发展概况 公元前31年“本草待诏”
二、《神农本草经》--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 主要成就:载药365种
1、创药物的三品分类法 2、概括地记述了中药学基本理论:君臣佐使; 七情合和;四气五味;升降沉浮;药物的采集加工 炮制 3、记载了临床用药原则和服药方法。
第四节 辨证论治原则的确立
清代岭南派画家苏长春所绘医和医缓图。
二、病因学
医和 “六气致病说” 六气——阴、阳、风、雨、晦、明
《左传·昭公元年》记载医和在给晋侯 诊疾时提出,天有六气,阴、阳、风、雨、 晦、明,过则为菑,阴淫寒疾,阳淫热疾, 风淫末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疾,明淫心 疾。这就是著名的“六气致病学说”,为 历史上出现的最早的病因学说。
《内经》的基本精神与成就
(一)注重整体观念 人本身,人与自然
(二)运用阴阳五行学说 (三)重视脏腑经络
解剖基础 (四)强调精神与社会因素 (五)注重疾病预防、反对迷信鬼神
《内经》的价值与影响: 全面总结秦汉以前医学理论的医著,包括素
问、灵枢两部分。 二、《难经》
成书于西汉 “独取寸口”,寸关尺三部 命门学说,三焦学说
第三章 中医学术体系的建立 (公元前475年—公元265年)
(医学课件)中国医学史(全)

诊断方法
中医的诊断方法包括望、闻、问 、切四种诊法,注重对患者进行 全面的整体评估;西医则以病史 、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为主, 注重对疾病的客观认识。
治疗手段
中医的治疗手段包括中药、针灸 、推拿等,注重整体调节和机体 内环境的平衡;西医则以药物治 疗、手术治疗为主,注重对疾病 病灶的消除和根治。
中西医结合的优势
02
古代医学的发展
中药的发展历程
01
天然药物时期
早在远古时期,人们通过采摘、狩猎 等方式利用自然界存在的药物,开启 了中药的起源。
02
经验医学时期
随着人们对药物性质、作用和配伍的 深入了解,中药逐渐形成了以四气五 味、升降浮沉等理论为基础的应用体 系。
03
经典医学时期
在《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 经典医学著作的指导下,中药的理论 和应用得到了系统总结和发展。
华佗(三国):<华氏中藏经>
01
首创用全身麻醉施行手术。
03
02
中国古代的名医之一,精通内、外、妇、儿 、针灸各科。
04
孙思邈(唐代):<千金方>
中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有“药王”之称。
05
06
著作《千金方》被誉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 临床医学百科全书”。
近现代医学名人及其成就
林巧稚(1901-1983):中国现代妇产科学的主要奠基 人之一
差异。
古代医学的分支与流派
经方医学
以《伤寒杂病论》为代表,强调 以六经辨症、以八纲论治,形成 了独特的经方医学流派。
温病学派
以叶天士、吴鞠通等为代表,强 调“外感必从热化”,注重清热 解毒、养阴生津的治疗方法。
寒凉学派
(医学课件)中国医学史(全)

辨证论治
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和病情发展 ,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气血理论
认为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 础,强调对气血的调节和保养。
脏腑理论
将人体分为脏、腑、经络等几部分 ,强调脏腑的功能和相互关系。
中药方剂的组成与疗效
方剂组成
中药方剂由君、臣、佐、使四个部分组成,强调药物之间的相互配伍和协同作用。
未来,中西医结合将继续发挥重要作 用,成为医学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具体而言,中西医结合的研究范围将 更加广泛,研究方法将更加先进,临 床应用将更加普及,同时还将注重培 养中西医结合的人才队伍,加强中西 医结合的学科建设和学术交流。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中医在国际上得到认可和推广, 成为世界卫生组织认可的医学疗 法之一。
03
中国医学史上的重要人物
古代名医的生平与成就
华佗(145-208年)
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发明了麻沸散,是世界上最早的全身麻醉剂,还创作了《青囊书 》、《麻沸散》等医学著作。
张仲景(150-219年)
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创作了《伤寒杂病论》,确立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发展了 中医学的理论体系,为中医临床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医的传承和发展
中医的起源
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 起源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古代中国。
中医传承和发展
中医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不 同的流派和理论体系,如伤寒学派、温病 学派等。这些流派和理论体系在不断完善 和丰富的同时,也为中国医学史的发展做 出了重要贡献。
02
中国医学史的发展历程
04
中国医学史上的重要著作
古典医籍的版本与校勘
《黄帝内经》
中国医学史PPT课件

13
标志着中医学理 论体系的基本确立。
14
补
充 了 《 内 经 》 之 不 足 。
在 脉 学 和 经 络 学 方 面
15
定
了
中 药 学 基 本 理 论 。
药 物 学 专 著 , 奠
16
理著 论, 体确 系立中 。了医
辨学 证临 论床 治专
17
三国初期著名医家
华佗 医家传记---
18
黄疸病流传较广,华佗用了三年时间对茵陈蒿的 药效作了试验,决定用春三月的茵陈蒿嫩叶施治, 救治了许多病人,民间因此而流传一首歌谣:
39
十一、近现代:
中医药事业、教育、科研取得长足进步 和发展….
40
附录一
活血化瘀学术流派 及其研究进展
41
血瘀证
Blood-stasis Syndrome (BSS)
(血流不畅,血液淤滞的一种证候) ▪ 具有中国传统医学特色的一种综合征诊断 ▪ 国际传统医学界认同涉及病种多,临床实践指导意义重
处 , 若 疾 发 结 于
量 , 针 灸 不 过 数
识 分 铢 , 不 假 称
剂 不 过 数 种 , 心
精 于 方 药 , 处
”
后
汉
书
·
华 佗 传 》
28
华佗《青囊经》医书手抄本(图)
2002年经大连国际商 品拍卖中心鉴定,大连 市民张吉庆祖传的华佗 《青囊经》医书手抄本, 共100页,用细毛笔手 抄于1896年,纸张粗糙 透明。
“ 三月茵陈四月蒿,传于后世切记牢 , 三月茵陈能治病,五月六月当柴烧 ”
19
创用了夹脊穴 ,“ 点背数 十处,相去一寸或五寸…… 灸处夹脊一寸上下” 若当针,亦不过一两处
标志着中医学理 论体系的基本确立。
14
补
充 了 《 内 经 》 之 不 足 。
在 脉 学 和 经 络 学 方 面
15
定
了
中 药 学 基 本 理 论 。
药 物 学 专 著 , 奠
16
理著 论, 体确 系立中 。了医
辨学 证临 论床 治专
17
三国初期著名医家
华佗 医家传记---
18
黄疸病流传较广,华佗用了三年时间对茵陈蒿的 药效作了试验,决定用春三月的茵陈蒿嫩叶施治, 救治了许多病人,民间因此而流传一首歌谣:
39
十一、近现代:
中医药事业、教育、科研取得长足进步 和发展….
40
附录一
活血化瘀学术流派 及其研究进展
41
血瘀证
Blood-stasis Syndrome (BSS)
(血流不畅,血液淤滞的一种证候) ▪ 具有中国传统医学特色的一种综合征诊断 ▪ 国际传统医学界认同涉及病种多,临床实践指导意义重
处 , 若 疾 发 结 于
量 , 针 灸 不 过 数
识 分 铢 , 不 假 称
剂 不 过 数 种 , 心
精 于 方 药 , 处
”
后
汉
书
·
华 佗 传 》
28
华佗《青囊经》医书手抄本(图)
2002年经大连国际商 品拍卖中心鉴定,大连 市民张吉庆祖传的华佗 《青囊经》医书手抄本, 共100页,用细毛笔手 抄于1896年,纸张粗糙 透明。
“ 三月茵陈四月蒿,传于后世切记牢 , 三月茵陈能治病,五月六月当柴烧 ”
19
创用了夹脊穴 ,“ 点背数 十处,相去一寸或五寸…… 灸处夹脊一寸上下” 若当针,亦不过一两处
中国医学史课件

清明上河图
宋代的市井生活,有四处反映了我国当时医学的盛况 一处描绘了当时的医药世家赵太丞家。既是一家诊所,又是一家 生熟药店。门前竖起4座高出屋檐的布制大路广告牌“本堂法制应 症煎剂”八个大字。
画中的一个儿科诊所,门前挂着一个挑子,上面写着“专治小儿 科”。堂内坐着一位医生,旁边有一人领着小孩请医生诊治。 另一家诊所大门上挂着“小儿科”招牌,门前等待就诊的人很多。 图中还有一处骨科诊所。门前竖起的招牌上写着“专门接骨”字 样。
第一节 医政设施的进步
校正医书局
翰林医官院 开设国家药局 校正医书局 太医局
一、改进医事管理
宋初设立了翰林医官院 专职医药行政 医官选拔 1. 年龄40岁以上,考核优秀者
2. 师授者
一、改进医事管理
宋初设立了翰林医官院 专职医药行政
设立医疗慈善机构
安济坊:拯疗家贫者 养济院:收四方宾旅患者 福田院:收老疾孤寡者 慈幼局:收养弃婴 漏泽园:家贫无葬地者
(二) 专业分科较细,学生数有增加
时间
科目
学生人数
嘉佑五年 (1060)
大方脉、小方脉、风科、产科、眼科、 120
疮肿、口齿兼咽喉、金镞兼书禁、疡 肿兼折伤
熙宁九年 方脉科(大、小方脉、风科)
300
(1076) 针 科 (针灸、口齿、咽喉、眼、耳)
疡 科 (疮肿、金疮、书禁、折伤)
元丰年间 大方脉、风科、小方脉、产科、眼科、 300
理 学---宋元明清时期的哲学思潮。
产生于北宋,盛行于南宋与元、明,清中期后渐衰。 广义理学,泛指以讨论天道性命问题为中心的哲学思潮; 狭义理学,专指程颢.程颐.朱熹为代表的、以理为最高范畴的学
说,即程朱理学。 理学是北宋以后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理论表现,是批判佛、道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 汉
胎产书
治病百方
武威汉简:大风方
华佗:麻沸散
东汉 伤寒杂病论 张仲景:蜜煎导、人工呼吸 三国
年代 晋代
南北朝
医学家 葛洪
著作 肘后备急方
僧深集方
成就 器械加药物灌肠;腹腔穿刺放腹水法; 天花;脚气病;疥虫病;恙虫病。
五瘿丸;脏器疗法
梁代 隋 巢元方
王涛 唐
类苑 诸病源候论
外台秘要
药物牙粉 肠吻合术、漆过敏症、鉴别天花和麻疹、 血管结扎止血
消渴病人尿甜、黄疸尿检、金针拨内障、 制作义眼 开办医学专科学校—太医署
苏敬 李勣
《新修本草》 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
三、经验总结与探索时期(宋金元)
年代 名称 药事管理机构 成就 制剂管理:和剂局 收购检验和鉴别药材:药材所 销售药物:卖药所 慈善机构:惠民局
宋
医学教育 医学研究 法医成就
国家卫生出版机构:校正医书局 医学教学模型:针灸铜人 烧烙断脐,烙脐饼贴敷:预防脐风 人尿中提取秋石 宋慈《洗冤集录》 悬吊复位法,外科缝合针
元
骨科外科
时间 明代(隆庆) 明末
成就 安徽太平县种痘 白猿经:提炼乌头碱
第一章
医药的起源(原始社会)
一、早期人类最基本的卫生保健活动包括: 居住、衣着、食物和用火、导引、婚配 火的使用在人类卫生保健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 义 二、与医学起源关系密切的是: 原始农业(神农);原始畜牧业(伏羲) 三、针灸术起始定在新石器时期,但可追溯到旧 石器时代
砭石:最古老的医疗工具,后世金属刀针的前身。
四、导引:一种医疗保健体操,起源于原始舞蹈,
是远古人民按照医疗保健需要而创编的“摇筋骨、
动肢节”的活动锻炼方法。
五、多种医药起源论:医源于圣人、医源于巫、医中医学术方向
奴隶社会
一、对疾病认识的最早记载,是显存最早的古代文献甲骨 卜辞;对疾病的认识以人体部位命名者居多。 二、《周礼·天官》中有对内科传染病的记载:“春有痟 首疾,夏有痒疥疾,秋有疟寒疾,冬有漱(同嗽)上气 疾”;外科则分为肿疡、溃疡、金疡、折疡四类。 三、《周礼·天官》中载:“凡疗疡,以五毒攻之,五气 养之,五药疗之,五味节之”。其中,“五毒”是我国使 用化学药物的最早记载。
十、酒的作用:通经活络、令精神兴奋、驱寒散 瘀、麻醉镇痛、消毒杀菌、溶媒的作用。为“百 药之长”。最早记载是甲骨文中的“鬯其酒”。 十一、汤液,即汤剂,又称水药,相传由商代伊 尹创制。意义:使人们由习惯用生药而转变为用 熟药,由单味药转为复味药,有利于后世方剂学 的发展。 十二、《周礼·天官》记载:“凡民之有疾者, 分而治之,死终则各书其所以而入于医师。”这 是最早关于病历记录和死亡报告的记载。
四、与中医学相关的哲学思想:气、精、神;阴阳、五行、 八卦;天人关系。阴阳的记载源于《周易》,五行最早见 于《尚书·洪范》。
五、“六气致病说”:由秦医和最早提出,为我国现存最 早的病因学说。“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也。 六、《周礼·天官》载有:“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 病”,汉代郑玄注:“五药,草木虫食谷也”,这是目前 所知对药物进行的最早的分类。 七、《山海经》是最早记载药物功能的书籍,也是收入药 物最多的书籍。 八、《礼记》中有:“医不三世,不服其药”(三世医学 指的是《神农本草经》、《黄帝针灸》、《素女脉诀》 )。 九、《左传》中关于居住环境的记载:“土厚水深,居之 不疾”,“土薄水浅,其恶易觏”
四、《黄帝内经》
1. 书名首见于《汉书·艺文志·方技略》。大约成书于 战国至秦汉时期,许多医家进行搜集、整理、综合而成, 为“言医之祖”。 2. 主要内容:《内经》较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中医学的基 本问题。《素问》所述包括人的生理、心理、病理及疾病 的诊断、治疗、预防等。《灵枢》除了论述脏腑功能、病 因、病机之外,还介绍了经络、腧穴、针具、刺法及治疗 原则等。 3. 基本精神:⑴注重整体观念:①人与天地自然是统一 的②人体自身是统一的③人的心身是统一的④人与社会是 统一的;⑵重视脏腑经络;⑶运用阴阳五行学说;⑷此外, 《内经》对病因、病机、诊法、治则、预防、养生等内容 也都有丰富的阐述。
中国医学史 总结
绪 论
中国医学史:是关于中国医学的起源、形成、发 展过程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一、中医学的发展过程 1.原始医药经验积累期(远古-春秋)原始社会 2.学术体系形成期(战国-两汉); 奴隶社会 3.实用经验积累期(晋唐时期); 封建社会前 4.理论总结与探索期(宋元时期); 封建社会中 5.体系成熟与创新期(明清时期); 封建社会后 6.中西医交汇撞击时期(近代)。
2. 竹木简 ① 性医学:《十问》、《合阴阳》、《天下至道 谈》(养生学和房中术) ② 《杂禁方》:木简,为祝由方,通过迷信祈祷 的方式治疗疾病 二、江陵张家山汉墓医书 1.《脉书》:我国现存最早的疾病证候学专论 2.《引书》:迄今发现最早的导引术专著 三、东汉武威汉墓医书:《治百病方》
第三章 中医学术体系的建立(封建社会)
一、马王堆汉墓医书 1. 古医书 ①《足臂十一脉灸经》:我国目前发现最早论述经脉学说 的文献;《阴阳十一脉灸经》甲乙本 ②《脉法》:最早提出人体气与脉的关系,确立治病当取 有余而益不足等虚实补泻概念 ③《阴阳脉死候》:最早的诊断专书 ④《五十二病方》:现存最早医方书 ⑤《却谷食气》:我国现存最早的气功导引专著 ⑥《导引图》:现存最早的医疗体操图 ⑦《养生方》、《杂疗方》 ⑧《胎产书》:我国最早妇产科著作;“胎教”为医学史 中最早的论述
各个时期主要内容
古医籍及其注释 药物学的发展 医学各科的发展 医学教育和医政制度 中外医药交流
二、中医学的历史成就
年代 著作 成就
周代 周礼· 天官
医学分科:医师、疡医、食医、兽医、疾医
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秦简: 疠迁所、封诊式
战 国
五十二病方 外伤创口药物和酒剂消毒 三联律脉搏 手术治疗痔瘘病 灵枢 腹穿刺腔放腹水 医疗体操图:马王堆汉墓帛画导引图 胎儿在母体内的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