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学史复习提纲(附重点)
中国医学史重点

中国医学史重点绪论⼀、概念中国医学史:是关于中国医药学的起源、形成、发展过程和发展规律的⼀门学科。
第⼀章医药的起源(远古—公元前21世纪)第⼆节卫⽣保健⼀、居处树上⼭洞南⽅:河姆渡遗址—⼲栏式建筑北⽅:半坡村遗址—半地⽳式建筑地⾯上建筑⼆、⾐着原始⼈经历了很长时间的裸⾝⽣活;后来⽓候变冷,将树⽪或者兽⽪覆盖在⾝上,进⼊半裸⾝阶段;⼭顶洞⼈遗址中发现⾻针—⽤兽⽪缝制⾐服新⽯器时期遗址—织机—⿇布⾐服三、⽤⽕ 1.消毒杀菌杀⾍,减少胃肠疾病 2.缩短⼈体消化⾷物过程,提⾼⼈体素质 3.扩⼤⾷物种类。
原始治疗⽅法,熨烫、灸治法四、导引是⼀种医疗保健活动,起源于原始舞蹈五、婚姻形式的演变原始群—乱婚制母系⽒族公社—⾎缘群婚第三节医药知识⼀、药物的起源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针灸法(⼀)、针法 1、起源新⽯器时代 2、砭⽯:古代⼀种经过打制⽽成的锐利的楔形⽯块,是最古⽼的医疗⼯具,主要⽤来刺破痈肿或刺激⾝体的⼀定部位来减轻病痛。
(⼆)、灸法烘⽕取暖热熨灸法三、外治法⽌⾎法按摩法热熨法总结:医药起源于⼈类的社会实践与疾病⽃争的实践第⼆章早期医药经验与中医学术⽅向 (公元前21世纪⾄前476年) 第⼀节对疾病的认识和诊治⼀、对疾病的认识甲⾻⽂我国发现最早⽂字,殷墟出⼟16万余⽚。
与疾病相关323⽚415辞。
第⼀节对疾病的认识和诊治⼀、对疾病的认识 1、病名 “疾”+⼈体不同部2、对流⾏病的记载疾年⾬疾降疾(⼆)西周后固定病名出现《⼭海经》记载了38种疾病,其中固定病名的就有23种,如:痈、痹、疟等。
第⼆节药物知识⼀、药物知识的积累河北藁城商代遗址出⼟桃仁、杏仁、郁李仁第⼆节药物知识⼀、药物知识的积累《诗经》——现存最早旁涉药物的书籍收载植物药五⼗余种《⼭海经》——现存最早记载药物功⽤族外群婚(⾛婚)族内群婚载药126种⼤多⼀药治⼀病⼆、酒与汤液的意义(⼀)酒的发明和药⽤条件:天然野果发酵的启⽰⼆、酒与汤液的意义(⼀)酒:“酒为百药之长”——《汉书》1 .最早的兴奋剂和⿇醉剂;2 .作为溶剂,可⽤来加⼯炮制药物;3 .制作药酒。
中国医学史复习资料

第一章??医学的起源1、医学源于长期的生活实践第二章??医药卫生经验积累与医学理论萌芽1、甲骨文中对人体部位的认识,心是甲骨文中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内脏器官2、甲骨文中是世界医学史上有关龋齿的最早记载3、《左传》记载“六气致病说“(中国历史上出现的最早的病因学说)4、阴阳的概念最早见于《诗经》5、《尚书》中《甘誓》、《洪范》两篇,是最早出现“五行”字样的文献。
6、酒在医疗上的应用及其意义7、汤液的发明:商代以前,人们习用单味药,且用重剂。
汤液的出现人们由用生药转变为熟药,由重剂量使用单味药改变为适量混用复味药。
8、周代宫廷医生出现我国最早的医学分科,食医主管帝王饮食卫生,疾医相当于内科医生职责是施治万民之疾病。
疡医相当于外科医生。
兽医主要治疗家畜之疾病或疮疡9、周代开始重视对病历的记录和死亡原因的报告,并形成制度。
?周代还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医政组织和对医生的考核制度。
第三章??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1、《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
目前发现的最早论述经脉的文献。
2、《五十二病方》是现存最早的方书。
3、《导引图》是现存最早的医疗体操图。
4、《却谷食气》现存最早的气功导引专着。
5、《胎产书》至今发现的最早的妇产科专着。
6、《脉书》是现存最早的疾病症候专论。
7、《黄帝内经》成书于战国至秦汉,并非出自一人一时之手笔。
包括《素问》《灵枢》两部分,原书各9卷,每卷9篇,各为81篇,合计18卷162篇。
8、《黄帝内经》的基本精神:运用阴阳五行学说、注重整体观念,注重脏腑经络。
9、《黄帝内经》价值及其影响:标志着中医学由经验积累阶段上升至理论总结阶段,完成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构建。
10、《难经》首创“独取寸口”的诊脉方法,首次提出奇经八脉的说法,指出了无形三焦的部位,提出肾与命门的关系。
11、《神农本草经》(《本经》《本草经》)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药物学专着,是我国药物学的第一次系统总结,标志着我国中药学理论体系的初步构建。
中国医学史重点整理

中国医学史第一章医药的起源1. 从巢居发展而来的干栏式建筑,下层养家畜,上层居住人,能防潮防水,防兽防敌。
2. 在金属针具之前,中国最古老的医疗工具是砭石。
是一种锐利的楔型石块,也是我国最古老的医疗工具,用来切开脓肿和排脓放血。
3. 在原始宗教舞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医疗保健方法是导引术。
4. 矿物药的发现,大约开始于原始社会末期。
5. 灸法:通过对身体某一部位进行固定温热刺激以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方法。
6. 为什么古代中药著作皆称“本草”? 古代以植物药为主第二章早期的医药卫生知识和实践1.甲骨文是目前所知最古老的文字,我国最早关于龋齿的记载见于甲骨文。
甲骨文中我国最早关于传染病、流行病的记载是?“疾年”“雨疾”“降疾”“疾疫”。
2.蛊:甲骨文的记载。
象征腹中之寄生虫,是将虫与人体相联系的最早记载。
3.目前所知对药物进行的最早分类记载于《周礼•天官》,五药(草、木、虫、石、谷)。
4.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是我国现存文献中最早记载药物知识的书籍之一。
我国最早的病名记录见于《诗经》。
5.先秦文献中收录药物最多的是《山海经》,该书虽非药物学专著,却包含了丰富的药物学知识。
6. 酒的药用作用?①酒能通经活络、提振精神,也有驱寒散瘀、麻醉镇痛或消毒杀菌的作用。
②酒又有挥发性能且能充当溶媒,所以后世成为常用的溶剂,并且用来加工炮制药物,制作药酒。
③对“外感风寒”“劳伤筋骨”等病有治疗作用。
“鬯其酒”见于甲骨文,是目前所知关于药酒的最早记载。
7. 酒在《汉书•食货志》中被称为“百药之长”。
8. 何为汤液?汤液传说由何人发明?汤液即汤剂,又称水药,是将所选的多种药物混合煎煮后用于医疗。
传说汤液由伊尹创制。
意义:1.整体观在药物学运用上的具体体现2.为提高疗效、减低毒性的深化研究提供条件3.为方剂学诞生埋下伏笔9. 病入膏肓的典故与医缓有关。
其提出了比较系统的治法规范“攻”“达”“药”。
10. 公元前541年秦国名医医和为晋侯诊疾提出的病因学说是六气病因学说。
《中国医学史》第一、二、三章学习要点(适用于大陆本科班)

《中国医学史》第一、二章学习要点(供大陆本科班使用)第一章医药的起源1. 火的使用为哪些原始的治疗方法提供了前提条件?为一些原始的治疗方法如热熨法、灸治法的产生提供了前提条件2. 何谓“导引”?导引是一种医疗保健形式,起源于原始社会时期,是远古人民按照医疗保健需要而创编的“摇筋骨,动肢节”的活动锻炼方法。
导引是由原始舞蹈演化而来的。
3. 何谓“针法”、“砭石”、“灸法”?砭石:最古老的医疗工具灸法:通过对人体某些部位进行固定的温热刺激以治疗疾病的方法针法:通过对人体某些部位进行固定的刺激以治疗疾病的方法4. 原始社会的婚配方式有什么特点?男女杂游,不媒不娉---血缘家庭---群婚状态---一夫一妻制5. 人类对于矿物药的认识开始于何时?原始社会末期6. 根据先秦时期的文献资料和现代考古出土实物的研究,一般认为针灸术的起源于新时期时代7. 原始外治法包括哪些内容?止血法按摩治疗热熨法第二章早期医药经验1. 现存最早的关于疾病的记载见于古代文献甲骨卜辞。
记载多达40多种2. 关于传染病、流行病的记载首见于甲骨文3. 《周礼·天官》中所载“五药”具体内容指的是什么?草木虫石谷4. 《左传》中的成语“病入膏肓”提出了哪些治法规范?攻(灸)之不可,达(针)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攻”“达”“药”5. “阴阳”和“五行”的概念分别最早见于哪两部古籍?《周易》《尚书·洪范》6. “天人关系”包括哪两方面内容?顺应天地天人同构7. 受到先秦哲学思想的影响,此时期的医学理论强调实用念,而缺少对纯粹知识的追求。
8. 《左传》中提出的“六气致病说”的内容是什么?阴淫寒疾,阳淫热疾,风淫末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疾,眀淫心疾9. 成语“防患于未然”出自哪部著作?《周易·既济》10. 何谓“藏冰”、“变火”?其藏冰也,深山穷谷,固阴冱寒,于是乎取之春取榆柳之火,夏取枣杏之火,季夏取桑柘之火,秋取榨榴之火,冬取槐檀之火11. 应用“国人逐瘛狗”的方法预防狂犬病的记载见于《左传·襄公十七年》12. 现存先秦文献中关于药物记载的两部非医学专著是什么?《诗经》《山海经》13. 周代宫廷医生分为哪几类?近似乎今日的哪类医生?食医、疾医、疡医、兽医营养医生、内科医生、伤科医生第三章中医学术体系的建立1. 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论述经脉学说的文献是《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2. 我国现存最早的方剂学资料是《五十二病方》;最早的医疗体操图是《导引图》_;最早的气功导引专著是《却谷食气》___;最早的导引术专著《引书》___;最早的诊断专书是《阴阳脉死候》_;最早的疾病证候学专论《脉书》___;最早的妇产科著作是《胎产书》_,书中对于胎教的记载是医学史上最早的论述。
中国医学史考试重点

选择题
以下哪位医家被誉为“医圣”,并著有《伤寒杂病论》?
A. 华佗
B. 孙思邈
C. 张仲景(正确答案)
D. 李时珍
中国古代四大名医中,以外科手术著称的是?
A. 张仲景
B. 华佗(正确答案)
C. 孙思邈
D. 钱乙
《本草纲目》是哪位医学家的杰作,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
A. 李时珍(正确答案)
B. 吴又可
C. 葛洪
D. 扁鹊
“治未病”思想出自哪位医家的理论,强调预防为主?
A. 张仲景
B. 黄帝
C. 孙思邈(正确答案)
D. 朱丹溪
下列哪部著作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典籍,系统论述了阴阳五行与人体生理病理的关系?
A. 《黄帝内经》(正确答案)
B. 《难经》
C. 《伤寒杂病论》
D. 《神农本草经》
提出“温病学说”,对后世治疗传染病有重大贡献的医家是?
A. 吴鞠通(正确答案)
B. 张景岳
C. 薛生白
D. 叶桂(虽也有贡献,但本题特指系统提出者)
唐代医学家孙思邈所著,涵盖临床各科,广集民间验方的综合性医书是?
A. 《千金方》(正确答案)
B. 《外台秘要》
C. 《诸病源候论》
D. 《医宗金鉴》
宋代设立的官方医药机构,负责编纂医书、培养医学人才的是?
A. 太医院
B. 惠民药局
C. 校正医书局(正确答案)
D. 安济坊
下列哪位医家创立了“滋阴派”,主张治疗以养阴为主?
A. 刘完素
B. 朱震亨(正确答案)
C. 张从正
D. 李杲。
《中国医学史》第一二三章学习要点适用于大陆本科班

《中国医学史》第一、二章学习要点(供大陆本科班使用)第一章医药的起源1. 火的使用为哪些原始的治疗方法提供了前提条件?2. 何谓“导引”?3. 何谓“针法”、“砭石”、“灸法”?4. 原始社会的婚配方式有什么特点?5. 人类对于矿物药的认识开始于何时?6. 根据先秦时期的文献资料和现代考古出土实物的研究,一般认为针灸术的起源于__________。
7. 原始外治法包括哪些内容?第二章早期医药经验1. 现存最早的关于疾病的记载见于______。
其中对于疾病病名的记载多达________余种。
2. 关于传染病、流行病的记载首见于________。
3. 《周礼·天官》中所载“五药”具体内容指的是什么?4. 《左传》中的成语“病入膏肓”提出了哪些治法规范?5. “阴阳”和“五行”的概念分别最早见于哪两部古籍?6. “天人关系”包括哪两方面内容?7. 受到先秦哲学思想的影响,此时期的医学理论强调______的观念,而缺少对纯粹知识的追求。
8. 《左传》中提出的“六气致病说”的内容是什么?9. 成语“防患于未然”出自哪部著作?10. 何谓“藏冰”、“变火”?11. 应用“国人逐瘛狗”的方法预防狂犬病的记载见于________。
12. 现存先秦文献中关于药物记载的两部非医学专著是什么?13. 周代宫廷医生分为哪几类?近似乎今日的哪类医生?第三章中医学术体系的建立1. 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论述经脉学说的文献是________和________。
2. 我国现存最早的方剂学资料是_______;最早的医疗体操图是______;最早的气功导引专著是_______;最早的导引术专著_________;最早的诊断专书是________;最早的疾病证候学专论_______;最早的妇产科著作是______,书中对于_______的记载是医学史上最早的论述。
3. 何谓“七损八益”?4. 名词解释:《五十二病方》、《导引图》。
《中国医学史》复习资料一

《中国医学史》复习资料一中国医学史期末复习资料一1、砭石:是古代一种经过打制而成的锐利的楔形石块,是最古老的医疗工具,后世金属刀针的前身。
主要用来刺破痈肿或刺激身体的一定部位来减轻病痛。
1、医药学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实践2、记载病名是按人体不同部位前面加“疾”字。
3、阴阳——起于《周易》4、五行——最早见于《尚书·洪范》5、医和“六气致病说”六气——阴、阳、风、雨、晦、明6、现存最早旁涉药物的书籍—《诗经》。
7、现存最早记载药物功用的书籍--《山海经》,载药126种。
8、医学分科与医事制度9、西周医学分科:食医(营养)、疾医(内科)、疡医(外科)、兽医10、建立了一整套医政组织和医疗考核制度医政组织:医师—士、府、史、徒。
考核制度:“岁终则稽其医事,以制其食”。
病历记录,死因报告制度12、《足臂十一脉灸经》-现存最早经脉学著作《五十二病方》-现存最古老的方书13、九针:是古代医家用来治病的九种针刺工具,包括铍针、鑱针、锋针、员针、鍉针、大针、长针、圆利针,毫针等。
14、黄帝内经》-全面总结秦汉以前医学成就《素问》《灵枢》各9卷每卷9篇,合计162篇15、内经》的价值与影响:全面总结秦汉以前医学理论的医著,包括素问、灵枢两部分。
16、《难经》成书于西汉“独取寸口”命门学说,三焦学说《神农本草经》-现存最早17、药物学专著成书于东汉主要内容与成就:1、载药365种2、分为上品、中品、下品3、概括了药物学基本理论:君臣佐使;七情合和;四气五味;升降沉浮;药物的采集加工炮制18、《伤寒论》—以六经论伤寒19、《金匮要略》—以脏腑论杂病20、最早提出“三因致病”说21、淳于意及其诊籍诊籍:西汉淳于意在被汉文帝召见时,叙述的25位患者的医疗记录,被称为“诊籍”,被记录在司马迁《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是我国现存最早见于文献记载的医案。
22、华佗,字元化,东汉末年人。
对医学发展的贡献:1、麻沸散:东汉华佗创制的一种中药全身麻醉剂,用于施行腹部手术。
中国医学史复习资料

中国医学史复习资料第一章医学的起源1.火的发明和使用在人类保健史上的意义是什么?(P2)火的使用推动了人类由生食转向熟食,熟食使肉类中的营养成分更容易被人体吸收,从而使人的身体和大脑得到的营养增加,提高了人类的智力水平和身体素质;火还可以取暖御寒,改善人类的生活居住环境,减少因久居寒冷潮湿的洞穴引发的疾病;火的使用还是一些原始治疗方法。
2药物是如何被发现并用于疾病治疗的?(P6)原始人类在采集各种野果、种子或挖取植物根茎来获取更多食物中,往往会误食某些植物而中毒,出现呕吐、腹泻甚至死亡等意外情况,有时也会因食用了某些植物使身体原有的痛楚不适减轻甚至消失;或同食一种植物,因摄入量的多少而出现不同效果,从而逐渐认识了各种植物对人体的不同作用,趋利避害。
3.婚姻制度的演变对人类的繁衍的影响如何?(P4)由野合到血缘群婚再到对偶婚,这种婚姻形态的演变和进步,减少了因近亲婚配导致的遗传疾病,非常有利于人类身体素质的提高和健康繁衍。
4.应该怎样看待医药起源问题上的不同观点?(P10)各种观点都从不同的层面揭示出医学起源的内涵,但似乎远未洞悉事物的全貌,医学起源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并非单一因素所为。
第二章医药卫生经验积累与医学理论萌芽1.“六气致病学说”的主要内容及其成就?(P16)“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发为五色,征为五声,淫生六疾。
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分为四时,序为五节,过则为菑,阴淫寒疾,阳淫热疾,风淫末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疾,明淫心疾。
”①以四时、五节、六气等季节、气候变化为主要病因的观念已经形成②从阳淫热疾、阴淫寒疾的记载来分析,“阳盛则热,阴虚则寒”的病理学说已基本确立,并且“风淫末疾,雨淫腹疾”之说与中医学说风病四肢痛、湿病有腹泻的理论有密切关系③五味、五色、五声的概念,对后世中医诊断学及药理学具有启发作用④实物病因开始出现,鬼神致病之说开始动摇。
它是我国历史上出现的最早的病因学说,是基于对自然界气候环境的变化与人体发病关系的认识而形成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医学史复习提纲导论一、中国医学史概念中国医学史是一门关于中国医药学的起源、形成、发展过程和发展规律的科学,是中医专业基础课程之一。
二、学习目的、作用⒈指导我们的学习和工作(即认识现实、预见未来)现实是历史的延续,我们只有懂得过去,才能很好地面对现在、预见将来。
⒉增强自信、热爱本专业几千年的发展,取得辉煌的成就。
至今仍有其优越性无毒副作用无抗药性强调辩证综合治疗⒊学习古代医家良好的医德、医风,探索真理的勇气。
三、学习方法⒈掌握历史上重要的医家、医著、医事。
⒉调查研究,实地考察。
⒊临床验证,总结提高。
四、考查方式⒈闭卷独立完成(教材学习完后进行一次考查)⒉平常课堂作业检查,包括笔记。
医学史作为一门学科,在我国可以追溯到12世纪。
现代的医学史研究始于20世纪30、40年代。
著名的史学家有陈帮贤、王吉民、伍连德、李涛。
《中国医学史》(陈帮贤,1920年出版)、《中国医史》(王吉民、伍连德, 早期的三部1932年英文版)、代表作《医学史纲》(李涛,1940年出版)1936年医史学术团体1937年中华医史学会1940年国际医史学会会员1937年《中华医学杂志》出版“医史专号”1946年《中华医史杂志》发行第一章医药的起源(远古——前21世纪)医药起源于人类的社会实践和与疾病斗争的实践。
医药起源包括卫生保健起源和医药知识两部分。
第一章第一节卫生保健居处:构木为巢—穴居山洞—挖掘土窑、地窑—建造土屋、木屋。
2、衣着:赤身裸体—衣兽皮、树皮、植物叶—原始纺织缝纫衣服。
3、用火:对人类卫生保健和最终脱离动物界有重大意义。
火能御寒、驱潮、防兽、转生食为熟食。
4、导引:由舞蹈动作中化裁出来、有保健和治疗作用的一种医疗、保健方法。
它与后世按摩、推拿及体育疗法有密切的渊源关系。
5、婚姻:血缘群婚—族外群婚—对偶婚制(望门居住—居妇家制)—一夫一妻。
第二节医药知识1、药物:包括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
人类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过程中逐渐认识了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所以有“医食同源”的说法。
2、针灸:包括针、灸两部分。
针:起源于新石器时代(距今一万年)古以石为针(全元起注《素问》“古来未能铸铁,故用石为针。
”石,砭石(一种锐利的楔形石块)。
砭,以石刺病(破开脓肿和排脓放血—针刺治疗工具),砭石来自东方(山东)灸:从“火”,与火有关。
从北方来。
灸,灼也。
即以“火”(温热)治病。
3、外治法:古人通过外用一些植物、泥土或液体外敷或用手按压,逐渐发现一些于骨伤外科及内科疾病防治的方法和药物。
第四节传说中的医学人物1、神农:名炎帝,上古三皇之一。
传说他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发现草药,以治民病,为药学之始祖。
2、黄帝:名轩辕,为华族祖先。
传说其其与臣子岐伯等讨论医学,始有医药。
《黄帝内经》乃托名之作,书中以黄帝与岐伯问答形式论述写成,故后世以“岐黄”或“岐黄之术”称谓中医学。
复习思考题:1、简述中医药的起源包括哪些方面?2、名词解释:(1)神农(2)黄帝第二章经验积累(前21世纪-前476年)第一节对疾病的认识和诊治1、对疾病的认识: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记载疾病的国家⑴、甲骨文对疾病的记载,据人体不同部位划分如:疾首、疾目、疾腹、疾齿。
少数以疾病特征描述疾病,如:龋、蛊、疾年、雨疾等。
⑵、出现固定病名痔、疽、痈、痹、风、疫疾、疥;疟、狂、痴(精神性疾病)⑶、认识季节气候和居住条件对人体的影响2、诊治⑴、对疾病的诊断治疗也积累了经验。
据五气、五声、五色的情况,九窍、九脏的变化判断病情—诊断学的雏形。
⑵、临证治疗上,手段丰富:药疗、食养、酒剂、针刺火灸。
第二节医学理论的萌芽1、相关的几种哲学思想对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影响很大2医和“六气致病说”——中医最早病因学说(既重视外界自然致病因素,也重视内伤情志致病因素)六气:阴、阳、风、雨、晦、明。
季节气候因素:六气太过、四时不正常,发生疾病六气致病:阴盛则寒、阳盛则热的病理学说基本明确五味、五色、五声概念初步形成情志因素饮食因素第三节药物知识的提高1、药物知识的积累药物知识较前丰富,考古和先秦古籍文献可证实.《诗经》:最早旁涉药物。
《山海经》:涉猎药物最多,堪称最早记载药物功用的书籍。
2、酒的应用酒在医疗上的应用,是医学史上的一项重大发明.“醫”从酉,即酒。
酒具有兴奋、麻醉、杀菌及溶媒作用。
故后世尊称酒为“百药之长”。
3、汤液的制作俗称汤药,中药的主要剂型之一。
相传由商代伊尹创制。
商代已懂得根据不同的病情,选择多种药物配成复方煎煮成汤液,应用于临床。
第四节医学分科与医事制度1、医学分科食医(2):营养医生,主管王室饮食宫疾医(8):内科医生疡医(8):外伤科医生,专治肿疡、溃疡、金创骨折兽医(4)2、医事制度⑴设医师之职官,总管医药行政。
医师为众医之长,下设士、府、史、徒等职。
周代宫廷设立的医政组织,是目前所知我国最早建立的医事管理组织。
⑵医生考核俸禄制度分为五级次,按级别享受其相应的待遇。
“岁终稽其医事,以制其食”⑶病历记录和死亡报告制度3、重要意义专职医生的出现与医事制度的建立,说明先秦时期我国医学已达较高水平,已摆脱原始束缚。
医疗列入国家朝政管理,利于医学的发展。
复习思考题一、先秦时期对疾病的认识和诊疗技术的提高表现在哪些方面?二、医和“六气致病说”的内容。
三、先秦时期药物知识的提高表现在哪些方面?四、概述《周礼》一书记载的医学分科和医事制度的基本内容及其重要意义。
第三章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战国—三国即前475—公元265年)第一节汉墓出土医书文物简介一、马王堆汉墓医书十一种脉灸经—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甲乙本《五十二病方》:现存10000余字,医方283个。
所治以外科病比重最大、突出,如痔疮手术疗法。
《导引图》:我国最早的医疗体操图二、武威汉简《治百病方》保存医方三十余首、列药物近百味。
三、西汉南粤王墓出土文物中药:五色石、羚羊角等捣药工具装药器皿《内经》《难经》——奠定理论基础《神农本草经》——奠定中药学基础《伤寒杂病论》——确立辩证论治原则医学理论体系初步形成第二节早期的医学理论著作一、《黄帝内经》1、《黄帝内经》成书战国-秦汉,托名黄帝作,实非一时一人之手笔。
既重视整体观,又重视辩证论治,为中医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包括现存的《素问》和《灵枢》两部分,素问乃平素所讲学问,偏重于医学理论,灵枢乃神灵之枢要,偏重于针灸。
内者,性命之道;经者,载道之书。
《内经》的基本精神和成就:⑴注重整体观-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
人体本身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天地自然是一个整体⑵运用阴阳五行学说阴阳并非一成不变的概念,而是对事物作出辩证分析的一对符号和特定的名词术语。
⑶重视脏腑经络详论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等生学理、病理变化,这是中医进行辩证和诊断治疗的基础与依据。
还提倡进行人体解剖。
⑷强调精神因素与社会因素“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素问·移精变气论》)⑸注重疾病预防,反对迷信鬼神二、《难经》继《内经》之后又一部中医古典著作。
成书于东汉,全书以问难答疑形式编撰而成。
难,问难之意,共问八十一难。
突出成就:脉学——独取寸口,奇经八脉、三焦、命门的论述,为后世医家承袭第三节药物学的发展《神农本草经》:作者:托名神农,实非一时一人之作。
成书年代:东汉。
原著于唐代已佚,现流传本子为后世辑佚本。
内容成就:⑴收录药物365种。
⑵据药物性能、功效分上、中、下品。
最早、最原始的药物分类方法。
⑶概括记述了君、臣、佐、使,七情和合,四气五味等药物学理论。
⑷注明药物产地、采集时间、加工炮制方法。
集东汉以前药物学之大成,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
第四节辩证论治原则的确立《伤寒杂病论》:1、作者简介张仲景,名机,南郡南阳人(今河南南阳,东汉著名医学家。
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编成《伤寒杂病论》,确立辩证论治原则,被后世尊称为“医圣”。
2、《伤寒杂病论》主要内容:⑴确立辩证论治原则,使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伤《伤寒论》:以六经论伤寒(外感病)寒以六经传变形式说明外感热病复杂病理变化杂《金匮要略》:以脏腑论杂病(内科杂病为主,兼及外、病妇等科)⑵对方剂学作出贡献载方269首,收药物214种,“方书之祖”,创造多种剂型,运用八种治疗方法⑶对后世影响深远,历代医家均重视对其研究,至今发展成一门专门的学科。
第五节主要医家及其成就一、扁鹊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正式传记的医家,姓秦名越人,精通望、闻、问、切四诊,首创切脉,“言脉者,由扁鹊也”,也是一位内外妇儿各科兼长的医家。
二、淳于意姓淳于,名意,临淄人,曾任齐国太仓长,故又名仓公,治病记述“诊籍”,是我国现存最早见于文献记载的医案。
三、涪翁东汉四川涪水附近一位民间医生,精通针灸学、脉学,医术传弟子郭玉。
四、华佗字元化,沛国谯(今安徽毫县)人,东汉著名医家,精通内外妇儿针灸各科,发明“麻沸散”,在外科麻醉方面有重大贡献。
创造五禽戏,为我国古代医疗保健体操。
医林典故(不作要求)1、董奉与杏林—杏林春暖虎守杏林2、苏耽与橘井—橘井香泉龙蟠橘井3、韩康卖药—药不二价4、悬壶济世—东汉“壶翁”在市集悬挂一壶卖药,医药不分家,故后世称行医为悬壶。
5、坐堂—后世药铺追慕仲景医圣之遗风,把在药店应诊称为“坐堂”。
复习思考题一、中医学体系初步形成的标志是什么?二、《内经》基本精神与成就。
三、例举汉墓出土的医史文物(书籍)五种。
四、战国至三国有哪几位著名的医学家?五、简述《伤寒杂病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六、简述《神农本草经》的成书年代及其主要内容、价值。
第四章医药学的全面发展(晋唐医学:公元265-960年即西晋-五代)历史背景:1、西晋-五代,我国封建社会正处于上升时期,经济文化相当发展、繁荣。
2、经济的发展为文化的发展奠定物质基础。
3、民族的融合,促进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包括医学的交流。
4、政府采取利于科学文化发展的政策,促进了医学的发展。
5、哲学思想的影响:儒、道、佛、玄学。
儒:倡“仁”,对中医伦理学和医德医风的形成起很大作用。
道:重视养生,亦对医学起作用。
佛:带来外来文化信息和医药知识。
玄学:对抽象理论进行探讨,有助于提高思维能力。
第一节医学理论的提高一、古医籍的整理和注释1、对《内经》的整理和注释《黄帝内经太素》:隋·杨上善,现存最早的《素问》注本。
①首创对《内经》的全面分类,加强原书系统性②尊重所据古传本经文,绝不妄改③释文多据《说文》《尔雅》等,并汇通医理阐发《注黄帝素问》:唐·王冰,影响最大的《素问》注本。
①对原书次序大加调整。
②补亡续断③注释发挥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2、对《伤寒杂病论》的整理研究晋·王叔和,整理、注解《伤寒杂病论》二、脉学的总结晋·王叔和撰《脉经》,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