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学史重点
中国医学史重点整理

中国医学史第一章医药的起源1. 从巢居发展而来的干栏式建筑,下层养家畜,上层居住人,能防潮防水,防兽防敌。
2. 在金属针具之前,中国最古老的医疗工具是砭石。
是一种锐利的楔型石块,也是我国最古老的医疗工具,用来切开脓肿和排脓放血。
3. 在原始宗教舞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医疗保健方法是导引术。
4. 矿物药的发现,大约开始于原始社会末期。
5. 灸法:通过对身体某一部位进行固定温热刺激以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方法。
6. 为什么古代中药著作皆称“本草”? 古代以植物药为主第二章早期的医药卫生知识和实践1.甲骨文是目前所知最古老的文字,我国最早关于龋齿的记载见于甲骨文。
甲骨文中我国最早关于传染病、流行病的记载是?“疾年”“雨疾”“降疾”“疾疫”。
2.蛊:甲骨文的记载。
象征腹中之寄生虫,是将虫与人体相联系的最早记载。
3.目前所知对药物进行的最早分类记载于《周礼•天官》,五药(草、木、虫、石、谷)。
4.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是我国现存文献中最早记载药物知识的书籍之一。
我国最早的病名记录见于《诗经》。
5.先秦文献中收录药物最多的是《山海经》,该书虽非药物学专著,却包含了丰富的药物学知识。
6. 酒的药用作用?①酒能通经活络、提振精神,也有驱寒散瘀、麻醉镇痛或消毒杀菌的作用。
②酒又有挥发性能且能充当溶媒,所以后世成为常用的溶剂,并且用来加工炮制药物,制作药酒。
③对“外感风寒”“劳伤筋骨”等病有治疗作用。
“鬯其酒”见于甲骨文,是目前所知关于药酒的最早记载。
7. 酒在《汉书•食货志》中被称为“百药之长”。
8. 何为汤液?汤液传说由何人发明?汤液即汤剂,又称水药,是将所选的多种药物混合煎煮后用于医疗。
传说汤液由伊尹创制。
意义:1.整体观在药物学运用上的具体体现2.为提高疗效、减低毒性的深化研究提供条件3.为方剂学诞生埋下伏笔9. 病入膏肓的典故与医缓有关。
其提出了比较系统的治法规范“攻”“达”“药”。
10. 公元前541年秦国名医医和为晋侯诊疾提出的病因学说是六气病因学说。
中国医学史重点

砭石:是古代一种经过打制而成的锐利的楔形石块,是最古老的医疗工具,后世金属刀针的前身。
主要用来刺破痈肿或刺激身体的一定部位来减轻病痛。
医药学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实践甲骨文关于疾病的记载记载病名是按人体不同部位前面加“疾”字。
阴阳——起于《周易》五行——最早见于《尚书·洪范》病因学医和“六气致病说”六气——阴、阳、风、雨、晦、明医学分科与医事制度西周医学分科:食医、疾医、疡医、兽医医政组织:医师—士、府、史、徒。
考核制度:“岁终则稽其医事,以制其食”。
病历记录,死因报告制度《足臂十一脉灸经》--现存最早经脉学著作《阴阳十一脉灸经》《五十二病方》--现存最古老的方书《导引图》----现存最早的医疗体操图《黄帝内经》--全面总结秦汉以前医学成就成书:战国—秦汉《素问》《灵枢》《内经》的价值与影响:全面总结秦汉以前医学理论的医著,包括素问、灵枢两部分。
《伤寒论》—以六经论伤寒《金匮要略》—以脏腑论杂病,最早提出“三因致病”说齐梁间全元起《素问训解》--最早整理《素问》隋唐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现存最早的《内经》注本,首创全面分类唐王冰《注黄帝素问》(《次注》)--影响较大魏晋王叔和首次对《伤寒杂病论》搜集、整理、编次《脉经》--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确立寸口脉法归纳二十四种脉象《诸病源候论》--现存最早的病因证候学专著隋巢元方对疾病的记载广泛而详确在病源认识上颇具科学性漆疮,与体质有关对症候描述细致而准确记载了当时医学发展的新成就最早的国家药典----唐代《新修本草》最早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南朝陶弘景《本草经集注》《本草经集注》载药730种我国现存第一部炮制学专著----南朝雷敩《雷公炮炙论》东汉魏伯阳《周易参同契》---最早的炼丹著作现存最早的针灸专著---《针灸甲乙经》皇甫谧,素问、针经、明堂孔穴针灸治要系统整理人体腧穴腧穴349个,双穴300个,单穴49个北齐·龚庆宣《刘涓子鬼遗方》 ------现存最早的外科专书唐·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现存第一部骨伤科专著唐《颅囟经》----现存最早的儿科专书较完善的医学教育机构是唐代的“太医署”分科:医科、针科、按摩科(含伤科)、咒禁科宋代出现儒医宋代医药行政与医学教育分立行政单位--翰林医官院教育部门—太医局开设国家药局太平惠民局和剂局医籍的整理 1057年校正医书局宋成无几《注解伤寒论》--现存全面注解《伤寒论》最早的专著宋苏颂《本草图经》20卷,载药780条,933幅药图,第一部刻版药物图谱唐慎微《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载药1558种--宋代药物学的最高成就,是《本草纲目》的蓝本张元素《珍珠囊》--倡药物归经说、引经报使说。
中国医学史重点

中国医学史重点中国医学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古代文明时期。
这个长久的历史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最悠久的医学传统之一。
在中国医学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些重要的里程碑,这些重点里程碑对于我们理解中国古代医学文化的传承至关重要。
1. 黄帝内经和三绝灭症理论:黄帝内经被认为是古代中国最重要的医学著作之一。
该著作集结了中国古代医学社会经验的集大成者。
它包括了许多医学理论和实践,被视为中医理论的基石之一。
三绝灭症理论是在黄帝内经中有所描述的。
它认为人体有三种害病的方式,即外感、内伤和情志三绝。
这个理论对于中医的诊断和治疗有着深远的影响。
2. 论阴阳五行和经络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医学中的核心概念之一。
它认为宇宙和人体的运行都受到阴阳和五行元素的影响。
阴阳学说强调了平衡的重要性,而五行学说则将人体分为五个元素:木、火、土、金、水,这些元素相互作用和影响。
经络学说是在古代医学中发展起来的理论。
它认为人体有许多经络,通过这些经络可以传递能量和信息。
经络被视为治疗疾病的重要途径。
3. 针灸和草药:针灸和草药是中国古代医学中最为著名和广泛使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针灸是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插入针来调整和平衡体内的能量流动。
它被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和病痛,是中国古代医学最独特的疗法之一。
草药也是中国医学中重要的治疗手段。
中国拥有丰富的植物资源,许多植物被用于制作草药。
通过不同植物的配方和煎煮,可以制作出特定功效的草药,用于治疗各种疾病。
4. 医家经典和名医传承:中国医学史上涌现了许多著名的医家和名医,他们的贡献对于中国医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例如,《伤寒杂病论》是张仲景所撰写的一本经典医学著作,被中国医学界广泛传承和应用。
名医传承是中国医学文化中另一个重要的方面。
许多名医都有其独特的治疗方法和临床经验,他们的治疗经验被传承和发展,对于中国医学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总结起来,中国医学历史中的这些重点里程碑共同构成了中国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
《中国医学史》重点。

医药知识发生发展自然离不开人类的社会实践以及同疾病斗争的实践导引是一种医疗、保健方法,最初由舞蹈动作中化裁出来。
它与后世之按摩、及体育疗法等,都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
阵法砭石是一种锐利的锲形石块,后世金属刀针的前身可谓我国古老的医疗工具。
最初,它主要是被用来破开肿脓和排脓放血,后来用以刺激身体的某一部位,以减轻或消除病痛。
灸法通过对身体的某一部位进行固定的温热刺激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这就是灸法。
甲骨文关于疾病的记载,疾病名称有20余种,大部分是按人体不同部位来区分的。
甲古文中也有些疾病是根据生理功能失常而命名的。
“疾年“指多疾之年,可能是对流行病的最早记录。
《内经》就曾赘述过古代的九针,包括铍针、馋针、锋针、员展、鍉针、大针、长针、圆利针、毫针。
阴阳、五行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都是我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自然观“阴阳“起于《周易》。
”五行“最早见于《尚书。
洪范》医和(秦)的六气致病说,六气:阴阳风雨晦明。
阴淫寒疾,阳淫热疾,风淫末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疾,明淫心疾。
《周礼.》提出情志的病。
医学的分科,当时秦国已有医和、医缓等著名专职医生出现。
《周礼。
天宫》所涉及的内容来看1。
恭听医生不仅已有食医、疾医、疡医、兽医之分,同时还建立了一整套医政组织和医疗考核制度。
诸汉墓出土的医书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是现存最早有关经脉的文献,比内经早帛书,《五十二病方》是现存最早的医学方书。
包括内外妇儿五官各科疾病,其中尤以外科占得比重较大。
帛画《导引图》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疗体操图。
竹木简医书,包括《十问》《合阴阳》,,杂禁方》和《天下至道谈》早期医学著作理论:《黄帝内经》包括,《素闻》《灵枢》两部分。
素和灵,原书各九卷,每卷9篇,各为81篇内经的基本精神和成就:1。
注重整体观念。
2。
运用阴阳五行学说。
3。
重视脏腑经络。
强调精神与社会因素。
5,。
注重疾病预防反对迷信鬼神。
药物学的发展:《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或《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
中国医学史考试重点

选择题
以下哪位医家被誉为“医圣”,并著有《伤寒杂病论》?
A. 华佗
B. 孙思邈
C. 张仲景(正确答案)
D. 李时珍
中国古代四大名医中,以外科手术著称的是?
A. 张仲景
B. 华佗(正确答案)
C. 孙思邈
D. 钱乙
《本草纲目》是哪位医学家的杰作,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
A. 李时珍(正确答案)
B. 吴又可
C. 葛洪
D. 扁鹊
“治未病”思想出自哪位医家的理论,强调预防为主?
A. 张仲景
B. 黄帝
C. 孙思邈(正确答案)
D. 朱丹溪
下列哪部著作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典籍,系统论述了阴阳五行与人体生理病理的关系?
A. 《黄帝内经》(正确答案)
B. 《难经》
C. 《伤寒杂病论》
D. 《神农本草经》
提出“温病学说”,对后世治疗传染病有重大贡献的医家是?
A. 吴鞠通(正确答案)
B. 张景岳
C. 薛生白
D. 叶桂(虽也有贡献,但本题特指系统提出者)
唐代医学家孙思邈所著,涵盖临床各科,广集民间验方的综合性医书是?
A. 《千金方》(正确答案)
B. 《外台秘要》
C. 《诸病源候论》
D. 《医宗金鉴》
宋代设立的官方医药机构,负责编纂医书、培养医学人才的是?
A. 太医院
B. 惠民药局
C. 校正医书局(正确答案)
D. 安济坊
下列哪位医家创立了“滋阴派”,主张治疗以养阴为主?
A. 刘完素
B. 朱震亨(正确答案)
C. 张从正
D. 李杲。
中国医学史(重点)

中国医学史原始社会的医疗活动一、医药起源论1、医源于圣人伏羲尝百药、制九针、画八卦神农尝百草黄帝尝味百木、典主医药2、医源于巫3、医源于动物本能4、医食同源5、医易同源6、医源于实践(广大人民长期的智慧结晶)二、医药知识外治法:1、砭石:我国最早的石质医疗工具,砭,以石刺病也,用来切割脓包或浅刺身体的某些部位,可以减轻或消除病痛。
砭石或针灸起源时间:新石器时代2、灸法:对某一部位进行长时间固定温热刺激的方法介质:艾叶(灸草)夏~~春秋时期的医学一、病因对流行病最早的记录:疾年、降疾、雨疾、疾疫医和:六七致病说(阴、阳、风、雨、晦、明)二、预防医学酒为百药之长(酒的作用):兴奋、麻醉、溶剂、消毒杀菌、驱寒、散瘀、活血通络、挥发汤药:伊尹,单味变复方三、医事制度《周礼· 天官》医事分工:食医、疾医、疡医、兽医战国~~东汉时期的医学一、马王堆《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现存最早涉及经脉学的文献三、四大经典《黄帝内经》1、作者:托名黄帝2、成书年代:战国~~秦汉3、篇幅:《素问》、《灵枢》:各9 卷,81 篇4、基本内容(精神)和成就(1)注重整体观念A、人与天地、自然是统一的B、人与社会是统一的C 人体自身是统一的D 人的身心是统一的(2)重视脏腑经络(3)运用阴阳五行学说《难经》1、作者:传为秦越人,待考2、成书年代:西汉末~~东汉3、篇幅:3 或5卷4、主要内容和成就脉诊诊脉独取寸口脏腑七冲门经络奇经八脉针刺腧穴疾病广义伤寒《神农本草经》1、作者:托名神农2、篇幅:3 或4卷3、主要内容和成就(1)创药物三品分类法,载药365 种,分上中下三品(2)概述中药学基本理论A、论述方剂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B、提出药物七情和合理论C、完整提出四气五味的药性理论D、阐述药物采集、加工、炮制和制剂(3)记载临床用药原则和服药方法(4)论述药物的功效和主治(5)我国研究制药化学的滥觞《伤寒杂病论》1、作者:张机(仲景、长沙)医圣2、成书年代:东汉末3、篇幅:《伤寒论》、《金匮要略》4、主要内容和成就(1)《伤寒论》确立六经辨证论治原则《金匮要略》确立脏腑辨证论治原则(2)对方剂学的贡献~~方书之祖组方严谨灵活、剂型种类繁多、方剂疗效可靠魏晋南北朝的医学一、脉学《脉经》第一部脉学著作1、作者:晋· 王叔和2、主要成就1)确立“寸口诊脉”的脏腑定位2)整理归纳24 脉,规范脉象名称3)强调诊脉与临床治疗结合二、针灸学《针灸甲乙经》第一部针灸学专著1、作者:晋· 皇甫谧2、主要成就1)系统整理人体腧穴,349 个,比《黄帝内经》多189 个2)提出分部划线布穴的学位排列方法3)阐明针灸操作方法和针灸禁忌4)总结临床针灸治疗经验《本草经集注》陶弘景载药730 种,按药物自然属性、功效分类《雷公炮炙论》现存最早炮制学专书雷斆,炮制业鼻祖《肘后救卒方》“肘后”指随身携带以备急用“救卒”意在救治突然发生的急病1、作者:晋· 葛洪,字稚川,号抱补子,江苏南京句容人代表作:《抱补子》《肘后救卒方》老婆鲍姑(潜光)中国医学史上第一位女灸家2、羌虫病、狂犬病以毒攻毒、天花、结核病、隔物灸《刘涓子鬼遗方》现存最早外科专书整理者:北齐· 龚庆宣隋唐五代时期的医学一、尚药局、药藏局、太医署医事分科:医科、针科、按摩科、咒禁科医科:少小、体疗、疮肿、耳目口齿、角法二、《内经》研究1、隋· 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我国现存最早《内经》注本2、唐· 王冰《次注黄帝内经素问》三、《诸病源候论》现存最早的病源症候学专书1、作者:隋· 巢元方等人2、主要成就1)详细记载各种疾病2)正确阐述疾病病因3)确切描述疾病征候四、《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常合称《千金方》古代医学百科全书1、作者:唐· 孙思邈2、主要成就1)注重医德修养2)集唐以前医方大成3)重视妇儿疾病4)积累丰富药物经验5)强调综合治疗6)积极倡导养生五、《外台秘要》又名《外台秘要方》,简称《外台》1、作者:唐· 王焘(医学文献整理大师)2、主要成就1)整理保存大量古代医学文献2)搜集整理推广民间单验方3)载录唐以前医学发明六、《新修本草》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由唐政府主持编撰的具有药典性质的著作彩色药图844 种,新增144 种《本草拾遗》《食疗本草》《海药本草》七、《仙授理伤续断秘方》现存最早的骨伤科专著1、作者:唐· 蔺道人2、成就1)较为系统的论述骨折的治疗常规2)针对骨折复位固定,提出动静结合的治则3)治疗肩关节脱臼,首次采用“椅背复位法”4)收载40 余道处方,运用外洗、外敷、内服等多种方法八、《颅囟经》作者不详现存最早的儿科专著《经效产宝》现存第二部妇产科专著《胎产书》现存最早妇产科文献宋金元时期的医学翰林医官院、太医局、官药局校正医书局——国家卫生出版机构儒医:宋代一些读书人进入医学队成为医生方书(宋政府)《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由国家颁行的成药专书和配方手册药物(宋政府)《嘉祐本草》、《本草图经》是《证类本草》(唐慎微)编撰的基础《饮膳正要》元· 忽思慧——我国古代重要的营养和食疗专著《苏沈良方》金· 成无己首次注解《伤寒论》医学理论的发展和临证各科的成就解剖《欧希范五脏图》、《存真图》(杨介)诊脉施发《察病指南》创“以图示脉”法舌诊杜本《熬氏伤寒金镜录》图文并茂验舌专书病因病机南宋· 陈言(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完善三因致病说内科葛可久《十药神书》治疗虚劳病(主要是肺痨)专著外科陈自明《外科精要》伤科元· 李仲南:《永类钤方》“曲针”元· 危亦林:《世医得效方》麻醉、首次采用悬吊复位法妇科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总结性妇产科专书儿科宋· 钱乙(仲阳)《小儿药证直诀》针灸王惟一:针灸铜人——开创了实物教学之先河王执中:《针灸资生经》倡“同身寸”取穴法法医宋慈《洗冤集录》法医学鼻祖金元医家的创新一、刘完素1、生平:字守真,号通玄处士,金代河间人。
中国医学史重点笔记

中国医学史重点笔记中国医学史是一个悠久且丰富多彩的领域,涵盖了数千年的发展历程。
以下是中国医学史的一些重点内容和要点:1.古代医学阶段:•黄帝内经与伤寒杂病论:这两部经典代表了中国古代医学的基础,其中记载了对疾病、诊断、治疗以及中医药理论的初步认识和总结。
•针灸与推拿:针灸和推拿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治疗方法,对经络学说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中医药发展:•中药学的兴起:中药学的发展记录在《神农本草经》中,这是一部记载了大量中草药的药材学著作,对中医药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药方剂的创制:通过不同草药的组合与煎煮方式,中医医生创制出大量有效的中药方剂,如四物汤、逍遥散等。
3.医学教育与理论发展:•中国古代医学院校:早在唐宋时期,就有一些医学院校兴起,教授中医、针灸、药学等内容。
•医学理论进展:从阴阳五行理论到经络学说,再到气血理论和脏腑学说,中国医学不断发展完善了各种理论体系。
4.现代医学的兴起:•近现代医学改革: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开始引进西方现代医学,建立了一系列近代医学教育机构,推动了医学教育和临床实践的现代化。
•现代医学的发展:从传统中医药到西方现代医学的融合,中国的医学体系逐渐完善,现代医学技术和理论得到广泛应用。
5.中西医结合与现代医疗:•中西医结合:近年来,中国医学趋向于中西医结合,将传统中医疗法与西方现代医学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医疗模式。
•现代医疗技术:随着科技的进步,中国在医疗器械、药物研发、手术技术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成为国际医学领域的重要贡献者。
以上是中国医学史中的一些重要要点,展现了古代医学传统与现代医学发展的脉络。
这些内容体现了中国医学在世界医学史上的独特贡献和演变过程。
中国医学史十四五教材知识点

中国医学史十四五教材知识点
中国医学史十四五教材知识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医学发展历程:介绍中国医学从古代到现代的发展历程,包括各个时期的主要医学成就和代表性人物。
2. 医学经典著作:重点介绍《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医学经典著作的成书背景、主要内容和学术价值。
3. 医学流派:介绍中医界的主要医学流派,如伤寒派、温病派、寒凉派等,阐述其理论特点和临床应用。
4. 历代名医:介绍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医学家,如扁鹊、华佗、张仲景、孙思邈等,讲述其生平事迹、医学成就和学术思想。
5. 现代医学发展:概述中国现代医学的起步、发展和现状,分析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的融合与碰撞。
6. 医德医风:介绍中国医学的医德医风传统,强调医者仁心、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
7. 医学教育:阐述中国医学的教育体系、教学方法和人才培养模式,讨论医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8. 医史文献研究:介绍医史文献的收集、整理和研究方法,阐述医史文献在学术研究中的重要性。
9. 医史文物:概述医史文物的定义、分类和价值,展示代表性
医史文物,探讨其与医学发展的关系。
10. 医学交流与传播:分析中国医学在海外的传播与影响,探讨中外医学的交流与互动。
以上知识点涵盖了中国医学史的主要内容,对于了解中国医学的发展历程、特点和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可以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医学的优秀成果,促进现代医学的创新与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论一、中医学的历史成就1.周代至三国①在周代出现医学分科,《周礼·天官》中有疾医、疡医、食医、兽医的医事分工②春秋战国时期最早提出药物麻醉③简记载有“疠迁所”,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麻风隔离病院④“封诊式”是法医检验鉴定的标准格式⑤战国《五十二病方》中用水银制剂治疗癣疥等外科病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对三联律脉搏的认识,也是世界最早的;手术治疗痔瘘病,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记载⑥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画导引图,是世界上最早的医疗体操图;帛书《胎产书》是世界上最早的妇产科著作⑦《黄帝经·灵枢·四时气》记载用腹腔穿刺放腹水,也是世界最早记载⑧《治百病方》中“五毒之药”为化学腐蚀药,这是化学制药的最早记载⑨三国时华佗发明麻沸散,用于外科手术,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全身麻醉药2.晋代至唐代①洪《肘后备急方》:记载用器械做药物灌肠疗法;记载了天花病、脚气病、恙虫病和疥虫以及食道异物治疗;以毒攻毒:提出用狂犬脑浆敷贴伤口以免疫狂犬病②南北朝《僧深集方》中“五瘿丸”用鹿的甲状腺治疗甲状腺肿大,是最早的脏器疗法的记载③隋朝《诸病源候论》鉴别天花和麻疹;记载了肠吻合术、漆过敏症、血管结扎止血等④唐开创世界最早的大型医学专科学校—太医署;颁布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新修本草》⑤唐《外台秘要》记述了消渴病人尿甜、黄疸病的尿检验、金针拨障治疗白障3.宋代至元代①宋开办世界上最早的药局管理药事,包括和剂局、药材所、卖药所、惠民局;成立世界最早的国家卫生出版机构—“校正医书局”;发明最早的医学教育模型—针灸铜人;产生最早法医学著作《洗冤集录》;“秋石”的提炼②元代在骨伤科和外科方面发明了脊椎骨折的“悬吊复位法”和“缝合曲针”4.明代至清代:明代发明预防天花的“人痘接种术”第一章医药的起源(远古~公元前21世纪)一、多种医药起源论:医源于圣人、医源于巫、医源于动物本能、医食同源二、医学产生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实践。
第二章早期医药经验与中医学术方向(夏~春秋)一、对疾病认识的最早记载,是现存最早的古代文献甲骨卜辞;对疾病的认识以人体部位命名者居多。
二、《周礼·天官》中有对科传染病的记载:“春有痟首疾,夏有痒疥疾,秋有疟寒疾,冬有漱(同嗽)上气疾”;外科则分为肿疡、溃疡、金疡、折疡四类。
三、《周礼·天官》中载:“凡疗疡,以五毒攻之,五气养之,五药疗之,五味节之”。
其中,“五毒”是我国使用化学药物的最早记载。
四、与中医学相关的哲学思想:气、精、神;阴阳、五行、八卦;天人关系。
阴阳的记载源于《周易》,五行最早见于《尚书·洪》。
“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也。
六、《周礼·天官》载有:“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汉代玄注:“五药,草木虫食谷也”,这是目前所知对药物进行的最早的分类。
七、《山海经》是最早记载药物功能的书籍,也是收入药物最多的书籍。
八、酒的作用:通经活络、令精神兴奋、驱寒散瘀、麻醉镇痛、消毒杀菌、溶媒的作用。
为“百药之长”。
最早记载是甲骨文中的“鬯其酒”。
九、汤液,即汤剂,又称水药,相传由商代伊创制。
意义:使人们由习惯用生药而转变为用熟药,由单味药转为复味药,有利于后世方剂学的发展。
十、《周礼·天官》记载:“凡民之有疾者,分而治之,死终则各书其所以而入于医师。
”这是最早关于病历记录和死亡报告的记载。
第三章中医学术体系的建立(战国~三国)一、马王堆汉墓医书1.古医书①《足臂十一脉灸经》:我国目前发现最早论述经脉学说的文献;《阴阳十一脉灸经》甲乙本②《脉法》:最早提出人体气与脉的关系,确立治病当取有余而益不足等虚实补泻概念③《阴阳脉死候》:最早的诊断专书④《五十二病方》:现存最早医方书⑤《却谷食气》:我国现存最早的气功导引专著⑥《导引图》:现存最早的医疗体操图⑧《胎产书》:我国最早妇产科著作;“胎教”为医学史中最早的论述二、江陵家山汉墓医书1.《脉书》:我国现存最早的疾病证候学专论2.《引书》:迄今发现最早的导引术专著三、《黄帝经》1.书名首见于《汉书·艺文志·方技略》。
大约成书于战国至汉时期,许多医家进行搜集、整理、综合而成,为“言医之祖”。
2.主要容:《经》较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中医学的基本问题。
《素问》所述包括人的生理、心理、病理及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等。
《灵枢》除了论述脏腑功能、病因、病机之外,还介绍了经络、腧穴、针具、刺法及治疗原则等。
3.基本精神:⑴注重整体观念:①人与天地自然是统一的②人体自身是统一的③人的心身是统一的④人与社会是统一的;⑵重视脏腑经络;⑶运用阴阳五行学说;⑷此外,《经》对病因、病机、诊法、治则、预防、养生等容也都有丰富的阐述。
4.成就:⑴全面总结了汉以前的医学成就,并为后世中医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是我国早期的一部医学总集。
⑵反映了中医学的两个最显著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其天人相应学说,阴阳五行学说、脏腑经络学说、生理病理学说、诊断治疗学说、疾病预防及养生学说等,都为中医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⑶《经》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进入系统的理论总结新阶段。
四、《黄帝八十一难经》1.又称《难经》、《八十一难》,成书于西汉末期至东汉之间,相传越人所著2.主要容包括脉诊、脏腑、经络、腧穴、针刺及一部分疾病。
成就:①在脉诊部分,首创“独取寸口”诊脉法②经络部分,系统地论述了奇经八脉的循行、功能、病证③脏腑部分,首开后世命门学说之先河④疾病部分,把伤寒分为中风、伤寒、湿温、热病、温病等五种;提出积聚分属脏腑,认为五脏生积,六腑生聚⑤在针灸治疗部分,提出“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的原则3.《难经》继承了汉代以来的医学成就,在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方面丰富了中医学的容。
五、《神农本草经》1.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书。
大约是汉以来许多医药学家不断搜集药物学资料,直至东汉时期才最后加工整理成书的2.容与成就:⑴创药物的三品分类法,收载药物365种;⑵概括地记述了中药学的基础理论①论述了方剂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②提出了药物七情和合的理论③阐述了药物的行为及采集加工炮制方法;⑶记载了临床用药原则和服药方法;⑷记述了药物的功效和主治。
成就:《神农本草经》是集东汉以前药物学大成之作,系统地总结了汉以来医家和民间的用药经验,为我国古代药物学奠定了基础,对后世的药物学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晋以后历代诸家本草学,都是在该书已有成就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六、《伤寒杂病论》1.作者东汉机(仲景),分为《伤寒论》、《金匮要略》2.容和成就:⑴提出辨证论治例①确立伤寒及科杂病的辨证纲领:《伤寒论》以六经论伤寒,《金匮要略》以脏腑辨证论伤杂病,提出了包括理法方药在的辨证论治原则,使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起来②提出了理法方药有机结合的辨证论治原则③概括了中医学的四诊八纲,最早提出三因治病说④总结中医治疗八法⑵对方剂学贡献:载方269首,基本概括了临床各科的常用方剂,被誉为“方书之祖”①提出了较严谨的方剂组方原则②创制了多种方剂的剂型③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3.影响:不仅为诊疗外感病提出了辨证的纲领和诊疗方法,也为中医临床各科提供了辨证和治疗的一般示。
它成书以后,一直影响着后世医家的临床实践。
七、补充医家:1.扁鹊—越人,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正式传记的医学家,战国齐名医。
①精通望、闻、问、切四诊,尤以望诊和切诊著称。
首创切脉,“言脉者,由扁鹊也”。
②是一位外妇儿各科兼长的医家③治病的方法多样,不仅善用汤药,还用砭法、针灸、按摩、熨贴及手术疗法等④是一位朴素的唯物主义者,一生坚持与巫神作斗争。
《史记·扁鹊传》中曾提到“病有六不治”,最后一条说:“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
”2.:(汉文帝召见淳于意,并详细询问其学医经过,以及诊治疾病和带徒弟的具体细节,他一一做了回答)其中叙述了二十五位患者的、性别、职业、里居、病理、诊断、治疗以及预后情况,当时成为“诊籍”,是我国现存最早见于文献记载的医案。
3.华佗—东汉末年一位杰出的医学家。
精通、外、妇、儿、针灸各科,尤以外科著称。
发明“麻沸散”,在外科麻醉方面有重大贡献。
创造五禽戏,为我国古代医疗保健体操。
:东汉末年华佗创制的一种中药全身麻醉剂,世界医学史上最早全身麻醉剂。
:东汉末年华佗模仿虎、鹿、熊、猿、鸟等五种动物的活动姿态,创制的一套医疗体操。
第四章医学各科的充分发展(两晋~五代)一、古医籍的整理与注释1.《黄帝经》①最早注释《素问》的医家是齐、梁间人全元起,书名《素问训解》②现存最早的《经》注本是隋唐时上善整理、注释的《黄帝经太素》,首创分类统纂、注释法,将《经》分为19大类③在《素问》注本中影响较大的是中唐时王冰重新编次并注释的《重广补注黄帝经素问》,又称《次注黄帝经素问》2.《伤寒杂病论》①西晋·王叔和第一个进行搜集、整理、补充和编次,并开以治法分类(“可”与“不可”)研究《伤寒杂病论》之先河②唐·思邈整理研究《伤寒论》,开创了以方类证得研究方法二、脉学1.晋·王叔和撰《脉经》⑴容包括脉形,诊脉方法,脉象与脏腑关系,脉象阴阳分辨以及妇人、小儿脉的辨识等。
⑵主要成就:①确立“寸口脉诊法”②归纳二十四种脉象③论脉学强调与临床病证治疗结合⑶《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
2.晋时期,以王叔和为代表的脉学成就,是中医脉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它标志着古代脉法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
三、病源证候学1.《诸病源候论》由隋朝政府组织太医编辑,主撰者为巢元方,又称《巢氏病源》2.成就:①广泛记载各种临床疾病:世界医学史上最早记载天花和麻疹的鉴别②提出病因理论方面的新见解:传染病“乖戾之气”,寄生虫病如蛔虫、蛲虫、恙虫病等,已明确认识到疥疮是因疥虫所致,认识到某些过敏性疾病如漆疮与人的体质禀赋有关③详细并准确地描述疾病症候④记载了不少有关治疗创伤的外科手术方法和缝合技术⑤《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现存第一部论述病源症候学的专著。
四、综合方书的编辑1.晋·洪《肘后救卒方》(《肘后方》)⑴堪称中医第一部临床急救手册⑵成就:①对急性传染病有较高认识(对“天花”“沙虱病”的认识是世界最早的,观察到沙虱病的发生是由沙虱之一种的红恙螨的幼虫所致)②“以毒攻毒”防治疾病(以狂犬大脑免疫狂犬病)③所载治法“简、便、廉、验”。
2.唐·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成就:①重视医德修养,详论医德规(特别是《备急千金要方》中“大医”和“大医习业”两篇系统论述了医德)②重视前人的宝贵经验,但尊古而不泥古(《伤寒论》的研究,以方类证)③集唐以前医方之大成,6500余首④重视妇女、儿童疾病的诊治⑤强调综合治疗⑥对药物深入研究⑦倡导积极养身,强身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