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学史重点考题复习进程
中国医学史复习提纲(附重点)

中国医学史复习提纲导论一、中国医学史概念中国医学史是一门关于中国医药学的起源、形成、发展过程和发展规律的科学,是中医专业基础课程之一。
二、学习目的、作用⒈指导我们的学习和工作(即认识现实、预见未来)现实是历史的延续,我们只有懂得过去,才能很好地面对现在、预见将来。
⒉增强自信、热爱本专业几千年的发展,取得辉煌的成就。
至今仍有其优越性无毒副作用无抗药性强调辩证综合治疗⒊学习古代医家良好的医德、医风,探索真理的勇气。
三、学习方法⒈掌握历史上重要的医家、医著、医事。
⒉调查研究,实地考察。
⒊临床验证,总结提高。
四、考查方式⒈闭卷独立完成(教材学习完后进行一次考查)⒉平常课堂作业检查,包括笔记。
医学史作为一门学科,在我国可以追溯到12世纪。
现代的医学史研究始于20世纪30、40年代。
著名的史学家有陈帮贤、王吉民、伍连德、李涛。
《中国医学史》(陈帮贤,1920年出版)、《中国医史》(王吉民、伍连德, 早期的三部1932年英文版)、代表作《医学史纲》(李涛,1940年出版)1936年医史学术团体1937年中华医史学会1940年国际医史学会会员1937年《中华医学杂志》出版“医史专号”1946年《中华医史杂志》发行第一章医药的起源(远古——前21世纪)医药起源于人类的社会实践和与疾病斗争的实践。
医药起源包括卫生保健起源和医药知识两部分。
第一章第一节卫生保健居处:构木为巢—穴居山洞—挖掘土窑、地窑—建造土屋、木屋。
2、衣着:赤身裸体—衣兽皮、树皮、植物叶—原始纺织缝纫衣服。
3、用火:对人类卫生保健和最终脱离动物界有重大意义。
火能御寒、驱潮、防兽、转生食为熟食。
4、导引:由舞蹈动作中化裁出来、有保健和治疗作用的一种医疗、保健方法。
它与后世按摩、推拿及体育疗法有密切的渊源关系。
5、婚姻:血缘群婚—族外群婚—对偶婚制(望门居住—居妇家制)—一夫一妻。
第二节医药知识1、药物:包括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
人类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过程中逐渐认识了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所以有“医食同源”的说法。
中国医学史重点前四章

中国医学史重点前四章绪论源、形成、发展过程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一、中医学的发展过程1.学术体系形成时期(远古到春秋。
标志:四大经典的成书);2.临证经验积累和发展时期(晋唐时期);3.理论总结与探索时期(宋元时期);4.体系成熟与创新时期(明清时期);5.中西医交汇撞击时期(近代)。
二、中医学的历史成就1.周代至三国①在周代出现医学分科,《周礼·天官》中有疾医、疡医、食医、兽医的医事分工②春秋战国时期最早提出药物麻醉③秦简记载有“疠迁所”,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麻风隔离病院④秦“封诊式”是法医检验鉴定的标准格式⑤战国《五十二病方》中用水银制剂治疗癣疥等外科病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对三联律脉搏的认识,也是世界最早的;手术治疗痔瘘病,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记载⑥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画导引图,是世界上最早的医疗体操图;帛书《胎产书》是世界上最早的妇产科著作⑦《黄帝内经·灵枢·四时气》记载用腹腔穿刺放腹水,也是世界最早记载⑧《治百病方》中“五毒之药”为化学腐蚀药,这是化学制药的最早记载⑨三国时华佗发明麻沸散,用于外科手术,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全身麻醉药2.晋代至唐代①葛洪《肘后备急方》:记载用器械做药物灌肠疗法;记载了天花病、脚气病、恙虫病和疥虫以及食道异物治疗;以毒攻毒:提出用狂犬脑浆敷贴伤口以免疫狂犬病②南北朝《僧深集方》中“五瘿丸”用鹿的甲状腺治疗甲状腺肿大,是最早的脏器疗法的记载③隋朝《诸病源候论》鉴别天花和麻疹;记载了肠吻合术、漆过敏症、血管结扎止血等④唐开创世界最早的大型医学专科学校—太医署;颁布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新修本草》⑤唐《外台秘要》记述了消渴病人尿甜、黄疸病的尿检验、金针拨障治疗白内障3.宋代至元代①宋开办世界上最早的药局管理药事,包括和剂局、药材所、卖药所、惠民局;成立世界最早的国家卫生出版机构—“校正医书局”;发明最早的医学教育模型—针灸铜人;产生最早法医学著作《洗冤集录》;“秋石”的提炼②元代在骨伤科和外科方面发明了脊椎骨折的“悬吊复位法”和“缝合曲针”4.明代至清代:明代发明预防天花的“人痘接种术”第一章医药的起源(远古~公元前21世纪)一、早期人类最基本的卫生保健活动包括:居住、衣着、食物和用火、导引、婚配(火的使用在人类卫生保健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二、与医学起源关系密切的是:原始农业(神农);原始畜牧业(伏羲)三、针灸术起始定在新石器时期,古老的医疗工具,后世金属刀针的前身)。
《中国医学史》第一、二、三章学习要点(适用于大陆本科班)

《中国医学史》第一、二、三章学习要点(适用于大陆本科班)《中国医学史》第一、二章学习要点(供大陆本科班使用)第一章医药的起源1. 火的使用为哪些原始的治疗方法提供了前提条件?为一些原始的治疗方法如热熨法、灸治法的产生提供了前提条件2. 何谓“导引”?导引是一种医疗保健形式,起源于原始社会时期,是远古人民按照医疗保健需要而创编的“摇筋骨,动肢节”的活动锻炼方法。
导引是由原始舞蹈演化而来的。
3. 何谓“针法”、“砭石”、“灸法”?砭石:最古老的医疗工具灸法:通过对人体某些部位进行固定的温热刺激以治疗疾病的方法针法:通过对人体某些部位进行固定的刺激以治疗疾病的方法4. 原始社会的婚配方式有什么特点?男女杂游,不媒不娉---血缘家庭---群婚状态---一夫一妻制5. 人类对于矿物药的认识开始于何时?原始社会末期6. 根据先秦时期的文献资料和现代考古出土实物的研究,一般认为针灸术的起源于新时期时代7. 原始外治法包括哪些内容?止血法按摩治疗热熨法第二章早期医药经验1. 现存最早的关于疾病的记载见于古代文献甲骨卜辞。
记载多达40多种2. 关于传染病、流行病的记载首见于甲骨文3. 《周礼·天官》中所载“五药”具体内容指的是什么?草木虫石谷4. 《左传》中的成语“病入膏肓”提出了哪些治法规范?攻(灸)之不可,达(针)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攻”“达”“药”5. “阴阳”和“五行”的概念分别最早见于哪两部古籍?《周易》《尚书·洪范》6. “天人关系”包括哪两方面内容?顺应天地天人同构7. 受到先秦哲学思想的影响,此时期的医学理论强调实用念,而缺少对纯粹知识的追求。
8. 《左传》中提出的“六气致病说”的内容是什么?阴淫寒疾,阳淫热疾,风淫末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疾,眀淫心疾9. 成语“防患于未然”出自哪部著作?《周易·既济》10. 何谓“藏冰”、“变火”?其藏冰也,深山穷谷,固阴冱寒,于是乎取之春取榆柳之火,夏取枣杏之火,季夏取桑柘之火,秋取榨榴之火,冬取槐檀之火11. 应用“国人逐瘛狗”的方法预防狂犬病的记载见于《左传·襄公十七年》12. 现存先秦文献中关于药物记载的两部非医学专著是什么?《诗经》《山海经》13. 周代宫廷医生分为哪几类?近似乎今日的哪类医生?食医、疾医、疡医、兽医营养医生、内科医生、伤科医生第三章中医学术体系的建立1. 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论述经脉学说的文献是《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2. 我国现存最早的方剂学资料是《五十二病方》;最早的医疗体操图是《导引图》_;最早的气功导引专著是《却谷食气》___;最早的导引术专著《引书》___;最早的诊断专书是《阴阳脉死候》_;最早的疾病证候学专论《脉书》___;最早的妇产科著作是《胎产书》_,书中对于胎教的记载是医学史上最早的论述。
中国医学史复习

阴阳、五行对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
天人相应影响很大
2、病因学
医和“六气致病说”——中医最早病因学说
(既重视外界自然致病因素,也重视内伤情志致病因素)
六气:阴、阳、风、雨、晦、明。
季节气候因素:六气太过、四时不正常,发生疾病
六气致病:阴盛则寒、阳盛则热的病理学说基本明确
五味、五色、五声概念初步形成情志因素饮食因素
四、儿科:《颅囟经》:现存最早儿科专著
三、病因证候学的探索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我国第一部论述病因证候学专著。成就:
1、对疾病的记述广泛而详确。
2、在病源认识上颇具科学性。
3、对症候的描述细致而准确。
对后世影响深远,宋列为医生必修之书,曾传日本、朝鲜。
第二节药物学的进步
一、《新修本草》:唐·苏敬等人编撰,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政府颁行的药典。载药844种,包括本草、药图、图经三部分。
二、淳于意
姓淳于,名意,临淄人,曾任齐国太仓长,故又名仓公,治病记述“诊籍”,是我国现存最早见于文献记载的医案。
三、涪翁
东汉四川涪水附近一位民间医生,精通针灸学、脉学,医术传弟子郭玉。
四、华佗
字元化,沛国谯(今安徽毫县)人,东汉著名医家,精通内外妇儿针灸各科,发明“麻沸散”,在外科麻醉方面有重大贡献。创造五禽戏,为我国古代医疗保健体操。
《中国医学史》(陈帮贤,1920年出版)、
《中国医史》(王吉民、伍连德, 1932年英文版)早期的三部代表作
《医学史纲》(李涛,1940年出版)
1936年医史学术团体
1937年中华医史学会
1940年国际医史学会会员
1937年《中华医学杂志》出版“医史专号”
1946年《中华医史杂志》发行
《中国医学史》期末考题型及复习范围

《中国医学史》期末考题型及复习范围《中国医学史》期末考题型及复习围(2012级中医学专业)题型-、单选题例如:1.⼤学中医教育创办于年。
A.1921B.1956C.1978D.1996E.20022.下列不属于清代温病学家的是?A.吴昆B.叶桂C.薛,雪D.吴鞠通E.王孟英3.“消渴”相当于现在的病?A.糖尿病B.肝炎C.胃炎D.甲亢E.伤寒4.《甲⼄经》厘定的⽳位是个?A.349B.720C.361D. 185E. 3545.《涓⼦⿁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专书?A.科B.外科C.妇科D.⼉科E.伤科⼆、填空题例如:1?中国最早的医学校是隋朝的______ 。
2?《仙授理伤续断秘⽅》是中国现存最早的 ________ 科专书,由唐代蔺道⼈所著。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伤寒杂病论》被后⼈誉为" ________ 之祖”,包括《伤寒论》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部分。
答案:1.太医署2.伤科 3.⽅书⾦匮要略三、名词解释1. 三舍法2.⾓法3.虏疮4.⼤⽅脉5.服⽯答案:1. 三舍法:北宋王安⽯改⾰时,在国⼦监、太医局等官办学校实⾏的管理制度,学⽣⼊学时根据⼊学时的才能表现分为上舍、舍、外舍三等,以后在读期间结合⼤⼩考成绩进⾏动态升降。
三舍学⽣的待遇有别。
2. ⾓法:即拔罐法。
因古代⽤兽⾓做拔罐疗法的器具,故称。
唐代太医署中有“⾓法”专科。
3. 虏疮:即天花。
因相传最早在东汉光武年间由军⼈于“击虏”⽽传染,故称虏疮。
最早记载于晋洪的《肘后救卒⽅》。
4. ⼤⽅脉:中国古代医学分科之⼀,专门治疗成⼈疾病,约相当于今天的科。
宋代的太医局、元明清太医院均设有此科。
5. 服⽯:晋时流⾏服⽯。
相当于古代的吸毒。
古⼈将⽯钟乳、硫黄、⽩⽯英、紫⽯英、⾚⽯脂五种矿⽯制成药粉服⽤,称为五⽯散。
服⽯后发热,须寒⾐、寒饮、寒⾷、寒卧,故⼜名“寒⾷散”。
中国医学史重点考题复习进程

中国医学史重点考题1.火的发明和使用在人类保健史上的意义是什么?(P2)火的使用推动了人类由生食转向熟食,熟食使肉类中的营养成分更容易被人体吸收,从而使人的身体和大脑得到的营养增加,提高了人类的智力水平和身体素质;火还可以取暖御寒,改善人类的生活居住环境,减少因久居寒冷潮湿的洞穴引发的疾病;火的使用还是一些原始治疗方法。
2药物是如何被发现并用于疾病治疗的?(P6)原始人类在采集各种野果、种子或挖取植物根茎来获取更多食物中,往往会误食某些植物而中毒,出现呕吐、腹泻甚至死亡等意外情况,有时也会因食用了某些植物使身体原有的痛楚不适减轻甚至消失;或同食一种植物,因摄入量的多少而出现不同效果,从而逐渐认识了各种植物对人体的不同作用,趋利避害。
3婚姻制度的演变对人类的繁衍的影响如何?(P4)由野合到血缘群婚再到对偶婚,这种婚姻形态的演变和进步,减少了因近亲婚配导致的遗传疾病,非常有利于人类身体素质的提高和健康繁衍。
4.应该怎样看待医药起源问题上的不同观点?(P10)各种观点都从不同的层面揭示出医学起源的内涵,但似乎远未洞悉事物的全貌,医学起源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并非单一因素所为。
第二章医药卫生经验积累与医学理论萌芽1.“六气致病学说”的主要内容及其成就?(P16) “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发为五色,征为五声,淫生六疾。
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分为四时,序为五节,过则为菑,阴淫寒疾,阳淫热疾,风淫末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疾,明淫心疾。
”①以四时、五节、六气等季节、气候变化为主要病因的观念已经形成②从阳淫热疾、阴淫寒疾的记载来分析,“阳盛则热,阴虚则寒”的病理学说已基本确立,并且“风淫末疾,雨淫腹疾”之说与中医学说风病四肢痛、湿病有腹泻的理论有密切关系③五味、五色、五声的概念,对后世中医诊断学及药理学具有启发作用④实物病因开始出现,鬼神致病之说开始动摇。
它是我国历史上出现的最早的病因学说,是基于对自然界气候环境的变化与人体发病关系的认识而形成的。
中国医学史重点题目复习 更新版

中国医学史重点题目复习一、医药知识来源于何处?几种错误的医药起源论各自的症结在哪?(本题为重点)●医药知识来源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及与疾病斗争的实践;1.医源于圣人,其症结在于对杰出人物的某些作为和贡献作出了无限的夸大,以致达到了神化的程度;2.医源于巫,其症结在于不仅把医学发展中的某个片段当做历史过程的全部,而且还表现在闭眼不见医巫之间的对立和斗争,因而最终把两个截然不同的体系混为一谈,既颠倒了历史,也抹杀了医药的实践性和科学性;3.医源于动物本能,其症结在于无视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混淆了动物的本能救护与人类医学之间的严格界限。
这便从根本上巧妙地勾销了人类社会实践的决定作用,因而同样是错误的。
二、我国现存第一部针灸专著的年代、作者及主要成就?(本题为重点)现存第一部针灸专著为西晋早期皇甫谧所著《针灸甲乙经》,它内容丰富,叙述系统,理论完备,包括脏腑、经络、腧穴、病机、诊断、治疗、禁忌等多方面内容。
其主要成就有:1系统整理了人体腧穴;2提出了分部划线布穴的排列穴位方法;3阐明针灸操作方法和针灸禁忌;4总结了临床针灸的治疗经验,按病论穴;5《甲乙经》的重要成就还在于,它既保存了大量的古代医学文献,晋以前业已亡佚的针灸文献,多赖此书而存其精要,又为后世针灸学的发展,提出和建立了规范。
后世多以此为教习课本或编辑针灸著作的参考。
因此,《甲乙经》不仅成为中医学宝库中的珍藏,而且由此建立了较完整的针灸理论体系,是我国第一部系统性较强,理论、经验咸备的针灸学专书。
三、简论温病四大家的主要学术成就及其代表作。
(本题为重点)四、金元四大家分别代表了哪些学术流派,各自的学术思想以及其代表作是什么?(本题为重点)五、试述宋金元时期影响医学发展的诸因素。
对现代中医的发展有何启示?(本题为重点)(启示部分请同学们查询资料自己总结完成。
如果没有启示内容回答,将扣除50%分值)(1)宋金元政府对中医药的极大重视。
国家设有完善的医药卫生机构,制订了一系列的医事制度和法规;(2)儒医的出现,推动了医学理论的发展和临证经验的总结,使中医学的发展出现了质的飞跃;(3)意识形态的学术争鸣,尤其是新儒学(理学)哲学思想的影响,使医学界出现了很多革新家。
中国医学史期末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1.疠迁所:云梦秦简中记载的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麻风病隔离场所。
2.六气致病说:《左传》中记载的秦国医和诊疾时提出的阴,阳,风,雨,晦,明六种致病原因。
标志着对疾病的认识从实际出发,脱离了鬼神致病说。
3.《诸病源候论》:由隋代巢元方主撰的病因证候学的理论性专著,全面整理总结了前代临床证候,达到较高水平。
4.太医署:由唐朝承袭隋制,在长安设置的机构,既有医学教育职能,又有医疗职能,是世界医学史上是最早的医学教育机构。
5.翰林医官院:宋代建立,后改为医官局。
主要掌管医之政令和医疗事务。
负责对军旅,官衙,学校派出医官,以及整理民间医药事宜。
6.校正医书局:北宋时期集中一批当时著名的医学家和学者,有计划地对历代重要医籍进行收集,考证,校勘和整理,对医学的发展和医籍传播有重要贡献。
7.导引:一种原始舞蹈动作演变的医疗保健体操,摇筋骨、动肢节的活动锻炼方法。
与按摩、推拿等体育疗法的起源有密切关系。
8.局方:初称《和剂局方》,由裴宗元、陈师文等编撰,作为官药局制剂规范,后经增补校订,改名为《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载方788首,是世界最早的国家药局方之一。
9.针灸铜人:由北宋王唯一受诏设计铸造,铜人以成年男子体型为标准,内藏脏器,外壳可拆可装,体表刻有穴位,旁注穴名,是世界医学教育史上形象实物教学法的一种创举。
10.曲针:为李仲南《永类钤方》记载,引丝线或桑白皮线皮线由内向外逐层缝合,堪称伤科史上的重要发明,是我国伤科文献中的首次记载。
11.旱苗法:取下处于痊愈期的天花患者的痘痂并研细后,用银管吹到未患天花,儿童鼻腔内,所用豆痂要求光圆红润,使其产生天花反应,以获得免疫。
12. 砭石:是一种锐利的楔型石块,也是我国最古老的医疗工具,用来切开脓肿和排脓放血。
13.食医:周代掌管宫廷饮食滋味温凉及分量调配的医官。
14.疾医:周代宫廷医生之一,相当于内科医生。
疾医已经不仅为王室服务,而且施治万民疾病。
15. 疡医:相当于外科医生,专管治疗各种脓疡、溃疡、金创、骨折等,周代宫廷医生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医学史重点考题1.火的发明和使用在人类保健史上的意义是什么?(P2)火的使用推动了人类由生食转向熟食,熟食使肉类中的营养成分更容易被人体吸收,从而使人的身体和大脑得到的营养增加,提高了人类的智力水平和身体素质;火还可以取暖御寒,改善人类的生活居住环境,减少因久居寒冷潮湿的洞穴引发的疾病;火的使用还是一些原始治疗方法。
2药物是如何被发现并用于疾病治疗的?(P6)原始人类在采集各种野果、种子或挖取植物根茎来获取更多食物中,往往会误食某些植物而中毒,出现呕吐、腹泻甚至死亡等意外情况,有时也会因食用了某些植物使身体原有的痛楚不适减轻甚至消失;或同食一种植物,因摄入量的多少而出现不同效果,从而逐渐认识了各种植物对人体的不同作用,趋利避害。
3.婚姻制度的演变对人类的繁衍的影响如何?(P4)由野合到血缘群婚再到对偶婚,这种婚姻形态的演变和进步,减少了因近亲婚配导致的遗传疾病,非常有利于人类身体素质的提高和健康繁衍。
4.应该怎样看待医药起源问题上的不同观点?(P10)各种观点都从不同的层面揭示出医学起源的内涵,但似乎远未洞悉事物的全貌,医学起源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并非单一因素所为。
第二章医药卫生经验积累与医学理论萌芽1.“六气致病学说”的主要内容及其成就?(P16)“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发为五色,征为五声,淫生六疾。
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分为四时,序为五节,过则为菑,阴淫寒疾,阳淫热疾,风淫末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疾,明淫心疾。
”①以四时、五节、六气等季节、气候变化为主要病因的观念已经形成②从阳淫热疾、阴淫寒疾的记载来分析,“阳盛则热,阴虚则寒”的病理学说已基本确立,并且“风淫末疾,雨淫腹疾”之说与中医学说风病四肢痛、湿病有腹泻的理论有密切关系③五味、五色、五声的概念,对后世中医诊断学及药理学具有启发作用④实物病因开始出现,鬼神致病之说开始动摇。
它是我国历史上出现的最早的病因学说,是基于对自然界气候环境的变化与人体发病关系的认识而形成的。
3.简述周代医政制度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历史意义?(P27)医师为众医之长,负责王室与卿大夫的治疗并掌管国家医药政令,同时还要负责对应各地出现的疫情,采取相应措施予以预防和治疗。
医师之下设有士、府、史、徒,各有专任。
“士”协助医师管理医政;“府”管理药物;“史”掌管宫廷文书和病案;“徒”供职役使,看护病人。
在宫廷医生的管理措施中还建立有严格的考核制度,由医师负责对医生的年终考核,并据诊疗病人疗效的优劣,来评价并制定其俸禄等级。
促进了医生技术水平的提升,为医学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如何理解《黄帝内经》为医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P35-40)《内经》历经魏晋隋唐医家的补充发挥,宋金医家的整理校正,也经历了两千年历史的反复验证,证明它确实能够反映人体本身的整体性和人与自然的统一性,反映了人体生理活动的规律,以及疾病的发生、性质、转归的规律,所以直到今天,仍然有效地指导着中医的理论发展和临床实践。
3.如何评价《黄帝内经》中的阴阳五行学说?(P35-37)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两者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经常综合运用,共同阐释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的生理病理、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等诸多问题。
4.简述《神农本草经》在中药学发展中的历史作用?(P45)全面总结了东汉以前的药物学成就,堪称集汉以前本草学大成之作,基本上构建起中药学的理论框架,标志着中药学理论体系的初步构建。
在中医古代本草文献发展过程中影响之深远,书中记载的药物性味、功效、主治及临床用药理论和原则,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中医临证,对人们的医疗保健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但也不可避免的存在某些错误,对后世药物学发展曾经产生过消极的影响。
5.何以称张仲景为“医圣”?(P45-50)他少时资质聪慧,尤好医术,经过多年刻苦钻研和临床实践,医术远超其师,在中医学上有卓越贡献,著有《伤寒杂病论》,这部将祖国医学基本理论和临床实际紧密结合之作,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具备的医学经典著作,也是我国中医发展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其影响也远及海外,故他被后世尊为“医圣”。
3.如何理解炼丹术与制药化学的关系?炼丹术作为追求长生不老的仙术最终走向了失败,但客观上却促进了中医外科学的发展。
仙丹内服有害,外用于疮疡却有独特疗效,如红升丹、白降丹,目前仍是中医外科的常用药品。
炼丹术对世界科学发展也作出了贡献,在漫长的炼丹过程中,炼丹家在世界上最早掌握了汞、铅等矿物的氧化还原反应方法,所使用的升华、蒸馏等技术,促进了制药化学的发展。
中国炼丹术经阿拉伯传入欧洲,成为近代化学的摇篮。
“医药化学源于中国”。
5.简述晋唐时期的中外医学交流对我国医学发展的影响?(P82~83)朝鲜医药传入我国,《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本草拾遗》等都有相关记载。
中国和印度均为世界文明古国,医药交流频繁,隋唐时期中医学吸收印度医学之长,丰富发展了药物学和医疗技术。
晋唐时期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不断发展,中医学与周边各国交流也日益扩大。
一方面中国医学不断向海外传播,对世界医学尤其是日朝两国医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另一方面中医学也吸收了许多外来的知识,极大地促进了自身发展。
第五章医药学的突出成就与医家的创新1.试析宋代医学发展取得突出成就的社会因素?(P86~87)活字印刷术的发明;理学思潮兴起;运气学说盛行一时;政府对医学发展十分重视,设立了较为完善的医药卫生行政管理机构,建立了国家药局,并颁布了世界最早的国家成药标准;历史上唯一的校正医术局成立,整理刊行了许多重要医籍,其流传影响至今;宋代加强文官统治,部分文人进入医学队伍,较大提高了医学队伍的整体水品,出现了儒医;医学教育、医学理论、临床各科、本草方药等多方面全面发展;一些杰出的医家和流派出现,突出代表为金元医家,起革新思想和学术创新影响深远。
2.《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颁行对医学产生的影响是什么?(P104)《局方》在宋金两朝流传广泛,具有权威性,是官方进行药事管理必须遵循的准则。
不仅一家具备,一般百姓也多备置,以便遇到病疫时,寻方检药。
当时甚至出现了“官府守之以为法,医门传之以为业,病者持之以立命,世人习之以为俗”的局面。
3.“校正医书局”对古医籍整理刊行所形成的作用是什么?(P88)标志宋代校正医术已达高潮,它极大地促进了医药学知识的继承和交流,为医学蓬勃发展奠定了基础,更为医学传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但由于宋人对古籍重新编次、补增、改注、删改原文,也给后人学习、研究、整理古籍留下不少困惑。
4.如何评价宋慈《洗冤集录》的重要价值?(P115~116)正确鉴别了各种机械性死伤的原因;总结了中毒和解毒的各种知识;总结出一套系统的现场尸体检查法。
该书涉及生理、解剖、病理、药理、毒理、骨科、外科、检验等多方面的知识,它不仅是宋代以前法医学成就的总结,而且从一个侧面反应了古代医学发展的水平。
数百年来,成为处理死伤狱断案的法典和依据。
是世界上现存第一部系统的法医学专著。
在世界法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5.金元医家的学术争鸣对医学发展的影响如何?(P98)这一时期,随着刘完素、张元素、张从正、李杲、朱震亨等医家的出现,以及他们所提出的不同学术观点,极大地丰富了和完善了中医理论,改变了当时中医“泥古”的倾向,活跃了中医学术气氛。
他们在不断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时局和临证经验,大胆提出了新的学术见解,又经历了长期的临证检验,最终成为中医理论的重要内容,开创了中医学术交流和争鸣的先河,促进了中医理论的研究和发展,为不同学术流派的形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6.唐代太医署有哪些医学分科?六、太医署的医学教育分为4科,计有医科、针科、按摩科和咒禁科。
其中医科又细分为5个专科,计有体疗、少小、疮肿、耳目口齿和角法。
不同专科规定有不同的学制,分别为体疗7年,少小5年,疮肿5年,耳目口齿4年,角法3年。
医学教育的分科与学制都是比较实际的。
七、2、《黄帝内经》的基本精神表现在哪几个方面?八、《内经》较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中医学的基本问题,正是这些重要论述,构建起了中医学基本理论的体系,它为后世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其体现的基本精神和成就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九、⑴强调整体观念。
《内经》既强调人体自身是互相联系的整体,人的心身是统一的,又强调人与天地自然,人与社会是统一的,这种整体观念,是中医学理论基本特点之一十、⑵重视脏腑经络。
《内经》所论述的脏腑经络学说,构成了中医学基本理论的核心内容,也是中医辨证论治最重要的理论基础。
十一、⑶运用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五行学说既是哲理,又是最基本的医理。
既用以说明普遍问题,也用以说明具体问题。
十二、除以上三个主要方面成就之外,《内经》对病因、病机、诊法、治则、预防、养生等内容也都有丰富的阐述。
这些内容对中医学在后世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十三、3、李杲论脾胃生理功能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十四、李杲学术思想的中心是“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李杲论脾胃生理功能的主要观点有二个:—是脾胃为元气之本,一是脾胃为升降枢纽。
十五、所谓脾胃为元气之本,是说人体元气依赖脾胃之气滋养,因元气是人体健康之本,所以脾胃之气旺盛,元气充足,则疾病无以由生;若脾胃之气受伤,元气不足,则诸病由此而生。
李氏此说旨在阐明造成人体生病的根本原因在于脾胃,故治病须从补脾胃入手。
所谓脾胃为升降枢纽,是讲人体清浊之气的升降取决于脾胃。
脾胃之气充沛.则清阳之气上升,浊阴之气下降.其中清阳先升,浊阴后降,升已而降;若脾胃之气受损,则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就会导致只降不升,或只升不降等两类疾病的发生,其中以只降不升的病变更为多见及严重。
李氏此说意在强调脾胃升清是主要的。
故治疗脾胃病变宜注重升阳。
十六、4.唐代太医署的职能是什么?十七、唐朝承袭隋制,在京都长安设太医署,由行政、教学、医疗、药工四部分人员组成,具有医学教育和医疗多重职能。
医学教育又分医学和药学两部。
内设太医令、丞、府、史、医监、医正、掌固等管理行政教务;教授、助教、师、主药、工等从事教学。
十八、论述题十九、5.《黄帝内经》的整体观包括哪些内容,具有什么意义?二十、强调整体观念,其特点是不重视人体的内在结构性,而强调功能的联系性。
《内经》的整体观,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二十一、⑴人与天地自然是统一的:《内经》明确提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
这是强调自然对人的制约性,所以当外界条件出现超出正常范围的变化时,就会使人得病。
从这一整体观的前提,中医学才提出外感六淫的病因学说。
二十二、人不仅受自然的制约,也能适应自然。
如说:“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
更进一步,《内经》还提出了“提挈天地,把握阴阳”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