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学史整理
中国医学史重点整理

中国医学史第一章医药的起源1. 从巢居发展而来的干栏式建筑,下层养家畜,上层居住人,能防潮防水,防兽防敌。
2. 在金属针具之前,中国最古老的医疗工具是砭石。
是一种锐利的楔型石块,也是我国最古老的医疗工具,用来切开脓肿和排脓放血。
3. 在原始宗教舞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医疗保健方法是导引术。
4. 矿物药的发现,大约开始于原始社会末期。
5. 灸法:通过对身体某一部位进行固定温热刺激以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方法。
6. 为什么古代中药著作皆称“本草”? 古代以植物药为主第二章早期的医药卫生知识和实践1.甲骨文是目前所知最古老的文字,我国最早关于龋齿的记载见于甲骨文。
甲骨文中我国最早关于传染病、流行病的记载是?“疾年”“雨疾”“降疾”“疾疫”。
2.蛊:甲骨文的记载。
象征腹中之寄生虫,是将虫与人体相联系的最早记载。
3.目前所知对药物进行的最早分类记载于《周礼•天官》,五药(草、木、虫、石、谷)。
4.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是我国现存文献中最早记载药物知识的书籍之一。
我国最早的病名记录见于《诗经》。
5.先秦文献中收录药物最多的是《山海经》,该书虽非药物学专著,却包含了丰富的药物学知识。
6. 酒的药用作用?①酒能通经活络、提振精神,也有驱寒散瘀、麻醉镇痛或消毒杀菌的作用。
②酒又有挥发性能且能充当溶媒,所以后世成为常用的溶剂,并且用来加工炮制药物,制作药酒。
③对“外感风寒”“劳伤筋骨”等病有治疗作用。
“鬯其酒”见于甲骨文,是目前所知关于药酒的最早记载。
7. 酒在《汉书•食货志》中被称为“百药之长”。
8. 何为汤液?汤液传说由何人发明?汤液即汤剂,又称水药,是将所选的多种药物混合煎煮后用于医疗。
传说汤液由伊尹创制。
意义:1.整体观在药物学运用上的具体体现2.为提高疗效、减低毒性的深化研究提供条件3.为方剂学诞生埋下伏笔9. 病入膏肓的典故与医缓有关。
其提出了比较系统的治法规范“攻”“达”“药”。
10. 公元前541年秦国名医医和为晋侯诊疾提出的病因学说是六气病因学说。
中国医学史整理汇总

中国医学史整理汇总
1.医学思想:
中国古代医学思想主要有神秘观念和自然观念两个方面。
神秘观念认
为疾病是神灵或鬼魅附体所致,治疗方法则借助于祭祀和驱邪。
自然观念
认为疾病是由外界因素引起的,重视饮食调理和草药应用。
2.医学理论:
中国古代医学理论主要包括《黄帝内经》和《难经》两部经典。
《黄
帝内经》提出了阴阳五行学说,并对经络、脏腑、经络、病因等进行了系
统研究。
而《难经》主要讨论了一些较为复杂的疾病,如七情、七情伤脏等。
3.医学实践:
中国古代医学实践主要包括药物应用、针灸和手术三个方面。
在药物
应用方面,中国古代积累了丰富的草药知识,药材有几千种之多,并对药
材的性味、功效等有详细记载。
针灸是中国古代独特的医疗技术,通过刺
激经络来调理身体。
手术方面,中国古代医生早在几千年前就进行了一些
简单的手术,如疮疡的切开、骨折的复位等。
4.医学学派:
5.医学教育:
中国古代的医学教育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医师通过学徒制进行教育。
直到唐代,医学开始正规化,设立有医学院、药学院和医学士等学位。
以上只是对中国医学史的一个大致整理和汇总,实际上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和复杂。
如果要详细了解中国医学史,还需要深入研究其不同时期的发展和具体事件。
中国医学史期末整理

中国医学史期末整理1标志:四大经典,从理法方药方面2.马王堆汉墓(西汉古墓):《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经脉学说文献《五十二病方》反映了西汉以前的医学水平《导引图》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疗体操图《胎产书》是我国最早的妇产科专著,胎教3四大经典的作者,成书时间,主要成就:4《黄帝内经》战国至秦汉,首见《汉书》;《黄帝内经》成就:①强调整体观念:人与社会是统一的整体②重视脏腑经络③运用阴阳五行学说《黄帝八十一难经》西汉末年至东汉,扁鹊著首见于《伤寒论》《难经》的主要内容和成就:“独取寸口”的诊脉法《神农本草经》秦汉以来,成书于东汉,书名首见于《七录》《神农本草经》的内容与成就:365味药①首创药物的三品分类法②论述了药物的功效和主治③概括的记述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论述了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提出了七情和合的理论、阐述了药物的性味以及采集加工炮制的方法④记载了临床用药原则和服药方法《伤寒杂病论》成书于东汉末年,张仲景“医圣”《伤寒杂病论》的内容和成就:①确立了辨证论治的原则:《伤寒论》以六经纶伤寒,《金匮要略》以脏腑论杂病②对方剂学的贡献:记载了大量的有效方剂、提出了较严谨的组方原则、创制了多种方剂的剂型,被誉为“方书之祖”5整理注释:分朝代《黄帝内经》的整理与注释:①最早注释《内经.素问》齐梁全元起,书名《素问训解》②现存最早的《内经》著本是隋唐时期杨上善的《黄帝内经太素》③唐代王冰,号启玄子,唐太仆令,《注黄帝素问》影响最大最早注释《灵枢》:《灵枢注证发微》《伤寒杂病论》的整理与注释:①王叔和是最早整理《伤寒杂病论》的医家②孙思邈整理《伤寒论》,开创了以方类证的研究方法,重视三方:麻黄,桂枝,青龙,孙思邈被誉为“亚圣”“药王”(到明清研究伤寒的三派)6脉学专著.《脉经》王叔和所著《脉经》的内容和成就:①确立“寸口诊脉法”,提出“三步分候脏腑”理论②归纳了二十四种脉象③论脉学强调与临床病症治疗结合7病源证候学专书《诸病源候论》[隋]巢元方:现存第一部论述病源证候学专著。
中国医学史(重点)

中国医学史原始社会的医疗活动一、医药起源论1、医源于圣人伏羲尝百药、制九针、画八卦神农尝百草黄帝尝味百木、典主医药2、医源于巫3、医源于动物本能4、医食同源5、医易同源6、医源于实践(广大人民长期的智慧结晶)二、医药知识外治法:1、砭石:我国最早的石质医疗工具,砭,以石刺病也,用来切割脓包或浅刺身体的某些部位,可以减轻或消除病痛。
砭石或针灸起源时间:新石器时代2、灸法:对某一部位进行长时间固定温热刺激的方法介质:艾叶(灸草)夏~~春秋时期的医学一、病因对流行病最早的记录:疾年、降疾、雨疾、疾疫医和:六七致病说(阴、阳、风、雨、晦、明)二、预防医学酒为百药之长(酒的作用):兴奋、麻醉、溶剂、消毒杀菌、驱寒、散瘀、活血通络、挥发汤药:伊尹,单味变复方三、医事制度《周礼· 天官》医事分工:食医、疾医、疡医、兽医战国~~东汉时期的医学一、马王堆《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现存最早涉及经脉学的文献三、四大经典《黄帝内经》1、作者:托名黄帝2、成书年代:战国~~秦汉3、篇幅:《素问》、《灵枢》:各9 卷,81 篇4、基本内容(精神)和成就(1)注重整体观念A、人与天地、自然是统一的B、人与社会是统一的C 人体自身是统一的D 人的身心是统一的(2)重视脏腑经络(3)运用阴阳五行学说《难经》1、作者:传为秦越人,待考2、成书年代:西汉末~~东汉3、篇幅:3 或5卷4、主要内容和成就脉诊诊脉独取寸口脏腑七冲门经络奇经八脉针刺腧穴疾病广义伤寒《神农本草经》1、作者:托名神农2、篇幅:3 或4卷3、主要内容和成就(1)创药物三品分类法,载药365 种,分上中下三品(2)概述中药学基本理论A、论述方剂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B、提出药物七情和合理论C、完整提出四气五味的药性理论D、阐述药物采集、加工、炮制和制剂(3)记载临床用药原则和服药方法(4)论述药物的功效和主治(5)我国研究制药化学的滥觞《伤寒杂病论》1、作者:张机(仲景、长沙)医圣2、成书年代:东汉末3、篇幅:《伤寒论》、《金匮要略》4、主要内容和成就(1)《伤寒论》确立六经辨证论治原则《金匮要略》确立脏腑辨证论治原则(2)对方剂学的贡献~~方书之祖组方严谨灵活、剂型种类繁多、方剂疗效可靠魏晋南北朝的医学一、脉学《脉经》第一部脉学著作1、作者:晋· 王叔和2、主要成就1)确立“寸口诊脉”的脏腑定位2)整理归纳24 脉,规范脉象名称3)强调诊脉与临床治疗结合二、针灸学《针灸甲乙经》第一部针灸学专著1、作者:晋· 皇甫谧2、主要成就1)系统整理人体腧穴,349 个,比《黄帝内经》多189 个2)提出分部划线布穴的学位排列方法3)阐明针灸操作方法和针灸禁忌4)总结临床针灸治疗经验《本草经集注》陶弘景载药730 种,按药物自然属性、功效分类《雷公炮炙论》现存最早炮制学专书雷斆,炮制业鼻祖《肘后救卒方》“肘后”指随身携带以备急用“救卒”意在救治突然发生的急病1、作者:晋· 葛洪,字稚川,号抱补子,江苏南京句容人代表作:《抱补子》《肘后救卒方》老婆鲍姑(潜光)中国医学史上第一位女灸家2、羌虫病、狂犬病以毒攻毒、天花、结核病、隔物灸《刘涓子鬼遗方》现存最早外科专书整理者:北齐· 龚庆宣隋唐五代时期的医学一、尚药局、药藏局、太医署医事分科:医科、针科、按摩科、咒禁科医科:少小、体疗、疮肿、耳目口齿、角法二、《内经》研究1、隋· 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我国现存最早《内经》注本2、唐· 王冰《次注黄帝内经素问》三、《诸病源候论》现存最早的病源症候学专书1、作者:隋· 巢元方等人2、主要成就1)详细记载各种疾病2)正确阐述疾病病因3)确切描述疾病征候四、《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常合称《千金方》古代医学百科全书1、作者:唐· 孙思邈2、主要成就1)注重医德修养2)集唐以前医方大成3)重视妇儿疾病4)积累丰富药物经验5)强调综合治疗6)积极倡导养生五、《外台秘要》又名《外台秘要方》,简称《外台》1、作者:唐· 王焘(医学文献整理大师)2、主要成就1)整理保存大量古代医学文献2)搜集整理推广民间单验方3)载录唐以前医学发明六、《新修本草》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由唐政府主持编撰的具有药典性质的著作彩色药图844 种,新增144 种《本草拾遗》《食疗本草》《海药本草》七、《仙授理伤续断秘方》现存最早的骨伤科专著1、作者:唐· 蔺道人2、成就1)较为系统的论述骨折的治疗常规2)针对骨折复位固定,提出动静结合的治则3)治疗肩关节脱臼,首次采用“椅背复位法”4)收载40 余道处方,运用外洗、外敷、内服等多种方法八、《颅囟经》作者不详现存最早的儿科专著《经效产宝》现存第二部妇产科专著《胎产书》现存最早妇产科文献宋金元时期的医学翰林医官院、太医局、官药局校正医书局——国家卫生出版机构儒医:宋代一些读书人进入医学队成为医生方书(宋政府)《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由国家颁行的成药专书和配方手册药物(宋政府)《嘉祐本草》、《本草图经》是《证类本草》(唐慎微)编撰的基础《饮膳正要》元· 忽思慧——我国古代重要的营养和食疗专著《苏沈良方》金· 成无己首次注解《伤寒论》医学理论的发展和临证各科的成就解剖《欧希范五脏图》、《存真图》(杨介)诊脉施发《察病指南》创“以图示脉”法舌诊杜本《熬氏伤寒金镜录》图文并茂验舌专书病因病机南宋· 陈言(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完善三因致病说内科葛可久《十药神书》治疗虚劳病(主要是肺痨)专著外科陈自明《外科精要》伤科元· 李仲南:《永类钤方》“曲针”元· 危亦林:《世医得效方》麻醉、首次采用悬吊复位法妇科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总结性妇产科专书儿科宋· 钱乙(仲阳)《小儿药证直诀》针灸王惟一:针灸铜人——开创了实物教学之先河王执中:《针灸资生经》倡“同身寸”取穴法法医宋慈《洗冤集录》法医学鼻祖金元医家的创新一、刘完素1、生平:字守真,号通玄处士,金代河间人。
中国医学史整理

中国医学史整理绪论1、中国医学史是关于中国医学的起源、形成、发展过程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2、中医学的发展过程包括:原始医药经验积累,中医学术体系形成,实用经验扩张发展,学术理论总结探索,中医学鼎盛与创新,中西医学交汇撞击。
3、中医学的学术特点:中医学的观念系统:整体观念,“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念,临床实用的实践观念,直觉感悟的思维观念,人与物互通的人伦观念,重视传统的法古观念。
中医学的理论体系:理论范畴的非实证性,物质功能超越实证结构,生理与病理合一不分,病因必须依证候确定,对现象的整体性说明,说明问题的哲学方式。
中医学的技术系统:中医学的技术形态表现为经验性突出,中医学的技术具有个性化特点,中医各项技术之间具有游离性,中医技术操作具有非标准性,中医技术具有通用性特点。
第一章医药的起源1、原始社会是中医学的起源时期。
2、热熨法、灸法产生的前提条件是原始人类对于火的使用。
3、《韩非子》载:“上古之世……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使王天下,号曰‘有巢氏’。
”4、从巢居发展而来的“干栏”式建筑,下层养家畜,上层居住人,能防潮防水,防兽防敌。
5、《淮南子》载,神农氏“尝百草之滋味,识水泉之甘苦……一日而遇七十毒,由是医方兴焉”。
6、动物药知识的积累是通过人类的狩猎、渔业活动而逐渐认识的。
7、随着对自然界认识的深入,人们首先从食物中发现了具有治疗作用的植物药和动物药。
8、矿物药的发现,大约开始于原始社会末期。
9、文献记载及考古研究表明,针灸术起源于石器时代。
10、专家推测认为,某些疾病是因为某种鬼神或灵魂进入了人类的头部或身体,从而产生的治疗行为是原始钻颅术。
11、居处:野居→巢居→穴居→屋居。
衣着:裸身生活→以皮盖体→简单编制→原始纺织缝纫。
婚配:原始群婚→血缘内婚→族外群婚→对偶婚姻。
第二章早期医药经验与中医学术方向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是我国现存文献中最早记载药物知识的书籍之一。
2、酒能够增加药物的治疗效果,《汉书·食货志》称其为百药之长。
中国医学史整理

中国医学史整理绪论1、中国医学史是关于中国医学的起源、形成、发展过程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2、中医学的发展过程包括:原始医药经验积累,中医学术体系形成,实用经验扩发展,学术理论总结探索,中医学鼎盛与创新,中西医学交汇撞击。
3、中医学的学术特点:中医学的观念系统:整体观念,“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念,临床实用的实践观念,直觉感悟的思维观念,人与物互通的人伦观念,重视传统的法古观念。
中医学的理论体系:理论畴的非实证性,物质功能超越实证结构,生理与病理合一不分,病因必须依证候确定,对现象的整体性说明,说明问题的哲学方式。
中医学的技术系统:中医学的技术形态表现为经验性突出,中医学的技术具有个性化特点,中医各项技术之间具有游离性,中医技术操作具有非标准性,中医技术具有通用性特点。
第一章医药的起源1、原始社会是中医学的起源时期。
2、热熨法、灸法产生的前提条件是原始人类对于火的使用。
3、《非子》载:“上古之世……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使王天下,号曰‘有巢氏’。
”4、从巢居发展而来的“干栏”式建筑,下层养家畜,上层居住人,能防潮防水,防兽防敌。
5、《子》载,神农氏“尝百草之滋味,识水泉之甘苦……一日而遇七十毒,由是医方兴焉”。
6、动物药知识的积累是通过人类的狩猎、渔业活动而逐渐认识的。
7、随着对自然界认识的深入,人们首先从食物中发现了具有治疗作用的植物药和动物药。
8、矿物药的发现,大约开始于原始社会末期。
9、文献记载及考古研究表明,针灸术起源于石器时代。
10、专家推测认为,某些疾病是因为某种鬼神或灵魂进入了人类的头部或身体,从而产生的治疗行为是原始钻颅术。
11、居处:野居→巢居→穴居→屋居。
衣着:裸身生活→以皮盖体→简单编制→原始纺织缝纫。
婚配:原始群婚→血缘婚→族外群婚→对偶婚姻。
第二章早期医药经验与中医学术方向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是我国现存文献中最早记载药物知识的书籍之一。
2、酒能够增加药物的治疗效果,《汉书·食货志》称其为百药之长。
中国医学史知识点

中国医学史知识点中国医学史是指追溯中国古代的医学发展历程。
它包括了从远古时期的原始医学、先秦时期的传统医学、汉唐时期的经典医学、宋明清时期的书院医学到近现代的西医影响下的转型等阶段。
以下是中国医学史的一些重要知识点:1.原始医学时期:原始人类根据经验积累了一些医疗知识,采用草药、动物器官等进行治疗。
在考古发现中,出土了一些古代医疗工具,如石针、骨针等。
2.先秦时期的传统医学:这一时期医学已经开始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主要代表有黄帝内经和难经。
其中《黄帝内经》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包含了阴阳五行和经络学说等理论。
3.汉唐时期的经典医学:这一时期医学发展迅速,包括《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等著作的产生。
这些经典对中医理论与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后世医学发展的重要基础。
4.宋明清时期的书院医学:这一时期医学教育得到进一步发展,医学知识开始系统化。
在学术上,出现了许多重要的医学著作,如《大学士医官论》、《本草纲目》等。
5.西医影响下的转型时期:近代以来,随着西方医学传入,中国医学发生了重大变化。
西医的解剖学和病因学等理论开始影响中国医学的发展,推动了现代医学在中国的兴起。
除了上述知识点,中国医学史还涉及到许多其他方面,如针灸、推拿、脉诊等独特的诊治技术,中药学的发展和应用,以及医学教育的演进等。
此外,还有一些重要的医学家和学派,如张仲景、于谦、杨继洲等,对中国医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总的来说,中国医学史是一个非常庞大而且复杂的学科,涵盖了广泛的内容与领域。
这些知识点的了解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医学的起源与发展,以及对现代医学的启示和借鉴。
中国医学史整理

中国医学史整理绪论1、中国医学史是关于中国医学的起源、形成、发展过程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2、中医学的发展过程包括:原始医药经验积累,中医学术体系形成,实用经验扩张发展,学术理论总结探索,中医学鼎盛与创新,中西医学交汇撞击。
3、中医学的学术特点:中医学的观念系统:整体观念,“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念,临床实用的实践观念,直觉感悟的思维观念,人与物互通的人伦观念,重视传统的法古观念。
中医学的理论体系:理论范畴的非实证性,物质功能超越实证结构,生理与病理合一不分,病因必须依证候确定,对现象的整体性说明,说明问题的哲学方式。
中医学的技术系统:中医学的技术形态表现为经验性突出,中医学的技术具有个性化特点,中医各项技术之间具有游离性,中医技术操作具有非标准性,中医技术具有通用性特点。
第一章医药的起源1、原始社会是中医学的起源时期。
2、热熨法、灸法产生的前提条件是原始人类对于火的使用。
3、《韩非子》载:“上古之世……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使王天下,号曰‘有巢氏’。
”4、从巢居发展而来的“干栏”式建筑,下层养家畜,上层居住人,能防潮防水,防兽防敌。
5、《淮南子》载,神农氏“尝百草之滋味,识水泉之甘苦……一日而遇七十毒,由是医方兴焉”。
6、动物药知识的积累是通过人类的狩猎、渔业活动而逐渐认识的。
7、随着对自然界认识的深入,人们首先从食物中发现了具有治疗作用的植物药和动物药。
8、矿物药的发现,大约开始于原始社会末期。
9、文献记载及考古研究表明,针灸术起源于石器时代。
10、专家推测认为,某些疾病是因为某种鬼神或灵魂进入了人类的头部或身体,从而产生的治疗行为是原始钻颅术。
11、居处:野居→巢居→穴居→屋居。
衣着:裸身生活→以皮盖体→简单编制→原始纺织缝纫。
婚配:原始群婚→血缘内婚→族外群婚→对偶婚姻。
第二章早期医药经验与中医学术方向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是我国现存文献中最早记载药物知识的书籍之一。
2、酒能够增加药物的治疗效果,《汉书·食货志》称其为百药之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医学史整理
宋金元时期
1、校正医书局:宋政府设置,是校对整理和刊印医学书籍的专门机构。
2、《本草图经》:宋政府编纂,是我国药学史上第一部由政府组织编绘而成的刻版物图谱。
3、《证类本草》:唐慎微,是自成书至《本草纲目》撰成近500年间一直作为本草学的范本。
4、《济生方》:严用和,提出补脾不如补肾之说。
5、《注解伤寒论》:金代成无己,采取以经解论的方法。
6、《三因方》:南宋医家陈言,在张仲景三因致病说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将复杂的病因明确的分为三类:内因、外因、不内外因。
7、《小儿药证直诀》钱乙,宋代最具代表性的儿科专著。
8、《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北宋王惟一,明确按十二经脉和任督两脉排列穴位。
9、《洗冤集录》:宋代宋慈,对各种器械性死因的鉴别,是后世处理死伤狱断案的法典和依据。
10、金元四大家
刘完素:金代,其突出的学术思想是提倡火热论,治疗善用寒凉之剂,但并非一味寒凉,仍注重辨证论治。
张元素:金代,重视脏腑辨证,倡立了药物归经说。
张从正:金代,提倡攻邪论,攻邪方法主要是汗吐下三法,应用范围非常广泛。
李东垣:金代,创立脾胃内伤学说,即脾胃论,善于温补脾胃,代表作《脾胃论》。
朱震亨:元代,相火论是其学说主要内容,善用滋阴降火之法,但注重辨证论治。
明代医学
1、《本草品汇精要》:刘文泰奉命集体编著,成为明代惟一由政府下令编撰的药物专著,该书工笔彩绘药图,十分精美。
2、《本草纲目》:李时珍撰写,是明代最富盛名的综合性本草,是我国古代伟大的药物著作。
以部为纲,以类为目,将药物以自然属性归纳,对药物进行详细叙述,批判服石长生不死的谬论,肯定脑为元神之府的观点,被东方视为药物学宝典。
3、《普济方》:是我国现存最大的一部方剂专著,在保存古代医学文献上也有很大贡献。
4、戾气学说
吴有性较系统的提出对温病的新见解,编著《瘟疫论》,为后世温病学说的确立奠定基础。
《温病论》首创戾气之说,对疫病病因提出非同凡响的创见。
创造性阐述疫病的发病特点、感染途径和传染规律,创立一些独特的治疗瘟疫的原则。
是中国医学史上第一步瘟疫病专著,也可谓第一部传染病专著。
5、人痘接种
明代人痘接种术共有四种:痘衣法、痘浆法、旱苗法和水苗法,中国人痘接种术很快引起去爱她国家的效仿,18世纪末,在中国人痘接种的基础上,英国琴纳发明牛痘接种术,并在欧洲开始推广。
人痘接种术是我国的伟大创造,不仅是牛痘发明前预防天花的有效方法,更重要的是它成为人工免疫的先驱,无疑是世界医学史上一项杰出的创造和成就。
6、《景岳全书》:张介宾,字景岳,在理论上对阴阳、命门、相火等学说作精辟阐述。
临证善用熟地,十分强调人身阳气的重要,创立左归丸、右归丸。
7、《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是《灵枢》现存在最早的全注本,对《灵枢》多有创见。
清代的医学
1、《本草纲目拾遗》:赵学敏,对《本草纲目》未收载或叙述不详者进行了增添,新增药物数量产国我国古代任何一部本草著作。
是继《本草纲目》之后又一部重要的药物学著作,总结16世纪后到18世纪前近200年间的我国药物学发展的新成就、新经验,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2、《医方集解》:汪昂,所录方剂多系历代常用名方,且要性平和,对于专治奇病怪病或者药味超过20味以上的方药不予收录。
3、温病学说
①《温热论》:叶天士,明确提出温邪是温病病因,突破前人关于温病是“伏寒化温”的定论。
该书总结了温病传变规律,创立卫气营血辨证方法,为温病学发展奠定基。
被誉为温病学的奠基作,影响颇大。
②《温热条辨》:薛雪,阐述湿热病的病因病机及其辨证治疗。
对湿病病症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皆丝丝入扣,成为研习温病湿热证的必读之作。
③《温病条辨》:吴瑭,将四时温病证治分隶于上中下三焦病篇,详述其辩证纲要、传遍规律及其证治方法,确定“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举”的治疗原则,成为研习瘟病的重要著作。
4、明清外科三大流派
①《外科大成》:祁坤,该书介绍的外科脓肿切开引流理论原则和医疗技术,在当时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是外科正宗派的代表著作之一。
②《外科证治全生集》:王维德,将外科病分为阴阳两类,以阴阳辩证为纲,辩外证寒热虚实。
最重阴疽之治,创立阳和通腠、温补气血的治则。
该书为外科全生派的代表著作。
③《疡科心得集》:高秉钧,高氏理论以类证鉴别为特点,将类似病症列为一论,对后世中医外科鉴别诊断颇有影响。
提出攻毒五脏说等观点。
该书为心得派的代表著作。
5、《傅青主女科》:傅山,以健脾益气、调肝养血、补肾填精、培补气血等为法。
其论述简明扼要,制方严谨,用药纯和,切实可用。
6、《重楼玉钥》:郑宏纲,创制的“养阴清肺汤”治疗白喉疗效显著,迄今仍为临床所用。
7、《临证指南医案》:由叶天士门人辑录,该书是我国现存个人临证验案集中收录医案最多、涉及各科病症的医案著作,反应叶氏独特的临证经验和学术思想。
民国时期的医学
1、《医学衷中参西录》:张锡纯,体现求实效、重实验的中西医汇通方法。
该书结合中西医学理论和医疗实践阐发医理,创制许多名方,提出不少独到见解,主张中西药并用,。
张氏“衷中参西”思想力求适应历史潮流,值得后人尊敬。
白求恩、柯棣华:诺尔曼·白求恩(1890~1942),是加拿大共产党员,著名的胸外科专家。
1890
2、1937年,中国的抗日战争爆发,白求恩受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的派遣,于1938年初,率加、美援华医疗队,远渡重洋,来到中国,帮助抗日。
939年10月,白求恩在摩天岭前线抢救伤员时,左手中指被碎骨刺破,后感染中毒,抢救无效,于1939年11月12日病逝于河北省唐县黄石口村。
白求恩同志在艰苦的战争环境里,同晋察冀军民同甘苦,共患难,他以崇高的国际主义精神和真正共产主义者的态度,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了人类最壮丽的事业。
1937年7月,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后,柯棣华志愿报名参加印度援华医疗队,远涉重洋,
来华援助抗战。
在晋察冀留下了数不清的动人故事,被边区军民誉为“第二个白求恩”。
他忘我地投身于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之中,艰苦的环境、繁重的工作,使他积劳成疾,终因癫痫病反复发作,抢救无效,于1942年12月9日凌晨6时15分在唐县葛公村逝世,年仅32岁。
柯棣华是一个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解放,他,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为中国人民抗战的胜利做出了卓越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