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学史
中国医学史大纲

《中国医学史大纲》中国医学史是一门研究中国古代医学发展和演变的学科。
本文将从古代医学、近代医学和现代医学三个方面,对中国医学的发展历程进行简要总结。
一、古代医学1.早期医学中国医学起源于原始社会,人们通过观察自然现象和生活经验,逐渐掌握了一些治疗疾病的方法。
例如,在《山海经》中,已经有了关于药物、针灸和手术的记载。
2.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医学理论体系开始形成。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疾病的发生是由于人体内部的阴阳失衡所导致的。
因此,中医学强调“整体观念”和“辩证施治”,即通过调整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来治疗疾病。
3.医学名著的出现在秦汉时期,中国医学名著开始出现。
例如,《黄帝内经》是中国最早的医学理论著作,系统地阐述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诊断方法;《伤寒杂病论》则是中国最早的临床医学著作,对后世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医学分科的发展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医学分科开始发展。
例如,针灸学、外科手术学等学科开始独立成科,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5.医学教育的兴起在隋唐时期,中国医学教育开始兴起。
政府设立了太医署,培养医学人才。
同时,佛教医学也开始兴起,为中医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6.医学理论的发展在宋金元时期,中国医学理论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例如,金元四大家的学说,对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7.医学分科的进一步发展在明清时期,中国医学分科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例如,温病学、药理学等学科开始独立成科,为中医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近代医学1.西方医学的传入在明清时期,西方医学开始传入中国。
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西医逐渐在中国普及。
2.医学教育的改革在清末民初时期,中国医学教育开始改革。
政府设立了医学专门学校,培养西医人才。
同时,中医学也开始引入西医的一些诊断方法和治疗手段。
3.医学研究的兴起在民国时期,中国医学研究开始兴起。
政府设立了中央研究院,开展医学研究。
同时,一些医学家也开始进行医学研究,为中医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中国医学史

(三)重视脏腑经络
解剖基础
(四)强调精神与社会因素
(五)注重疾病预防、反对迷信鬼神
《内经》的价值与影响:
全面总结秦汉以前医学理论的医著,包括素问、灵枢两部分。
二、《难经》
成书于西汉
“独取寸口”
命门学说,三焦学说
和剂局
(一)推广局方,流行成药
(二)若干制度
三、发展医学教育
宋 太医局
三舍法:外舍—内舍—上舍
第二节 古医籍的整理与研究
一、医籍的整理
1057年 校正医书局
宋 成无几《注解伤寒论》
--现存全面注解《伤寒论》最早的专著
* 五行——最早见于《尚书·洪范》
二、病因学
医和 “六气致病说”
六气——阴、阳、风、雨、晦、明
《左传?¤昭公元年》记载医和在给晋侯诊疾时提出,天有六气,阴、阳、风、雨、晦、明,过则为菑,阴淫寒疾,阳淫热疾,风淫末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疾,明淫心疾。这就是著名的?°六气致病学说?±,为历史上出现的最早的病因学说。
三、外治法
1996年山东广饶出土开颅术头骨,距今5000年,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开颅术成功的实例。
※医药学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实践
第二章 早期的医药卫生活动
( 公元前21世纪至前476年)
(夏至春秋)
社 会 背 景
第一章 医药的起源
(远古—公元前21世纪)
第一节 卫生保健
衣、食、住、行、婚姻
一、住 有巢氏时代
山顶洞人,距今约18000年
半坡村遗址—半地穴式建筑
河姆渡遗址—干栏式建筑
二、衣 “衣其羽皮” 骨针
中国医学史

著名的医学家
伊尹,商代人,大约生活在公元前1700年左右,
出生于奴隶阶层,善烹调技术,汤王用为厨师,后 为宰相。发明了汤药。医食同源的先驱。
医缓,春秋时期秦国名医。病入膏肓的典故,
《左传》记载,医缓为晋景公治病,诊断后说: “病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太医署曾采用其为法定教科书。后世宋、金、元、明、清等朝重要的针灸
学理论基本上都是从此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
皇甫谧 (公元285-282)
皇甫谧,幼名静,字士安,自号玄晏先生。安定朝那(今 甘肃平凉)人 。生于东汉建安二十年(公元二一五年), 卒于西晋太康三年(公元二八二年),活了六十八岁。他 一生以著述为业。在医学史和文学史上都负有盛名。 皇甫谧出身于东汉名门世族 ,皇甫谧的祖父皇甫叔献, 当过霸陵令,父亲皇甫叔侯,仅举孝廉。皇甫谧生后遂丧 生母,家道衰落,过继给叔父,十五岁时随叔父迁居新安 (今河南浥池),在战乱中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自幼 贪玩不习上进,后在叔父婶母教导下20岁开始发奋读书; 二十六岁时(公元241年)著《帝王世纪》《年历》等; 四十二岁(即公元256年)前后得风痹症,悉心攻读医学 开始撰集《针灸甲乙经》;四十六岁(公元260年)时已 为名声鹤起的著名学者,魏相司马昭下诏征聘做官,不仕 作《释劝论》;五十一岁时(公元267年);五十三岁时 (公元269年),武帝频下诏入仕,均辞仕;五十四岁时 (公元270年),又举贤良方正,不起,自表就帝借书,武 帝送书—车;六十—岁时(公元277年),帝又诏封为太子 中庶、议郎、著作郎等,皆不应,著惊世骇俗的《笃终 论》;六十八岁时(公元282年),《皇帝针灸甲乙经》刊 发经世,为我们留下了《针灸甲乙经》这样一部珍贵的医 学典籍。此书也传到国外,受到各国,特别是日本和朝鲜 的重视。公元七O一年,在日本法令《大宝律令》中明确 规定用《针灸甲乙经》列为必读的参考书之一。
中国医学史名词解释

中国医学史名词解释中国医学史是指中国古代医学发展的历史。
以下是对一些中国医学史的重要名词的解释。
1. 《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医学著作,也是对阴阳五行理论进行系统总结和阐述的一部经典。
该书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介绍了许多重要的医学理论和方法。
2.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哲学观念和医学理论,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阴阳和五行所构成的。
阴阳包括相互对立但又相互依赖的两个方面,而五行则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它们之间有相生相克的关系。
3. 针灸:是一种古老的治疗方法,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插入针来调节和平衡人体的阴阳和气血,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灸在中国医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并且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4. 方剂学:指中医药中药方的研究和应用。
方剂是指以中药为主要成分制成的药物组合,方剂学研究方剂的组成、功效、应用范围等。
方剂学的发展对于中药学的研究和中医药的临床应用都具有重要意义。
5. 伤寒杂病论:是张仲景创作的一本中医临床经典之一,被认为是中医学的基础教材之一。
本书系统总结了许多疾病的症状、治疗方法和方剂,对中国古代医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6. 医学院:指中国古代的一种医学教育机构。
医学院是专门培养医学人才的学校,为中国古代医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持和学术交流平台。
7. 养生学:指中国古代关于保健养生的学说和方法。
养生学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主张人们通过调整饮食、保持良好的作息规律、适度锻炼等来保持身心健康。
8. 医药辨证学:是指中医药学中的一种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主要通过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进行病因病机的辨析,以确定治疗方案和药物使用。
9. 中药学:是对中药的研究和应用进行系统总结和整理的学科。
中药学包括对中药的来源、性味功效、质量评价等方面的研究,对中医药的发展和临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10. 筋络学:是中医学中关于人体脉络系统的研究,主要研究人体经络的走向、分布和作用。
(医学课件)中国医学史(全)

(医学课件)中国医学史(全)
xx年xx月xx日
中国医学史的起源中国医学史的发展历程中国医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中国医学史上的重要著作中国医学史上的医疗技术和器械中国医学史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contents
目录
中国医学史的起源
01
VS
在中国原始社会时期,部落中已经出现了原始的医疗活动,包括对伤口的包扎、骨折的固定以及对草药的尝试使用等。
专门性研究
在专门性研究中,一些学者开始关注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医学发展状况,如明清时期的医学思想、民国时期的医学教育等。
跨学科研究
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运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如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等,对中国医学史进行多维度、多视角的研究。
医学史的研究现状
深度挖掘和精细化研究
未来,中国医学史研究将更加注重深度挖掘和精细化研究,不断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和方向。
夏商周时期的医疗活动
随着社会的发展,夏商周时期开始出现专业的医务人员,如“巫医”。他们通过祈祷、祭祀等方式进行医疗活动,同时也开始出现药物治疗。
原始社会的医疗活动
早期的医疗活动
黄帝内经
古代医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黄帝内经》的成书时期。这部医书包括了针灸、药物治疗等多种内容,成为中医的经典著作。
伤寒杂病论
挑战
随着生命科学、转化医学等领域的快速发展,现代医学也带来了诸多机遇,为疾病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思路。
机遇
现代医学的挑战和机遇
THANKS
感谢观看
东汉时期的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则是古代医学的另一重要著作,提出了六经辨证的理论,为中医治疗学做出了巨大贡献。
古代医学的起源
历代医学典籍
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医在传承和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了许多重要的医学典籍,如《千金方》、《肘后备急方》、《本草纲目》等。
中国医学史重点

中国医学史重点中国医学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古代文明时期。
这个长久的历史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最悠久的医学传统之一。
在中国医学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些重要的里程碑,这些重点里程碑对于我们理解中国古代医学文化的传承至关重要。
1. 黄帝内经和三绝灭症理论:黄帝内经被认为是古代中国最重要的医学著作之一。
该著作集结了中国古代医学社会经验的集大成者。
它包括了许多医学理论和实践,被视为中医理论的基石之一。
三绝灭症理论是在黄帝内经中有所描述的。
它认为人体有三种害病的方式,即外感、内伤和情志三绝。
这个理论对于中医的诊断和治疗有着深远的影响。
2. 论阴阳五行和经络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医学中的核心概念之一。
它认为宇宙和人体的运行都受到阴阳和五行元素的影响。
阴阳学说强调了平衡的重要性,而五行学说则将人体分为五个元素:木、火、土、金、水,这些元素相互作用和影响。
经络学说是在古代医学中发展起来的理论。
它认为人体有许多经络,通过这些经络可以传递能量和信息。
经络被视为治疗疾病的重要途径。
3. 针灸和草药:针灸和草药是中国古代医学中最为著名和广泛使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针灸是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插入针来调整和平衡体内的能量流动。
它被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和病痛,是中国古代医学最独特的疗法之一。
草药也是中国医学中重要的治疗手段。
中国拥有丰富的植物资源,许多植物被用于制作草药。
通过不同植物的配方和煎煮,可以制作出特定功效的草药,用于治疗各种疾病。
4. 医家经典和名医传承:中国医学史上涌现了许多著名的医家和名医,他们的贡献对于中国医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例如,《伤寒杂病论》是张仲景所撰写的一本经典医学著作,被中国医学界广泛传承和应用。
名医传承是中国医学文化中另一个重要的方面。
许多名医都有其独特的治疗方法和临床经验,他们的治疗经验被传承和发展,对于中国医学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总结起来,中国医学历史中的这些重点里程碑共同构成了中国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
(医学课件)中国医学史(全)

2023-11-05CATALOGUE目录•中国医学史概述•中国传统医学•中国近代医学•中国现代医学•中国医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与事件•中国医学史上的学术流派与传承•中国医学史上的文化交流与融合01中国医学史概述起源中国医学起源于古代,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多年的商代。
在古代,医学与巫术密不可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医学逐渐从巫术中分离出来,形成了独立的学科。
要点一要点二发展中国医学在各个历史时期都有不同的发展特点。
春秋战国时期,中医理论逐渐形成,出现了《黄帝内经》等经典著作。
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总结了前人的医学成就,提出了辨证施治的方法。
唐代,孙思邈的《千金方》等著作进一步丰富了中医理论。
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集古代医学之大成,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的药学巨著。
中国医学史的起源与发展中国医学史的主要流派与思想主要流派中国医学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个流派,如伤寒派、温病派、寒凉派、补土派等。
这些流派都有其独特的理论和方法,对中医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
思想中国医学史上的主要思想包括整体观念、辨证施治、藏象学说等。
整体观念强调人体内部环境的平衡和稳定,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辨证施治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诊断和治疗;藏象学说则认为人体内部各个器官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和相互关系。
中国医学在多个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首先,中国医学在理论上提出了整体观念、辨证施治、藏象学说等思想,为后世医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其次,中国医学在实践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多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如中药、针灸、按摩等。
此外,中国医学还对世界医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如《本草纲目》被翻译成多种语言,成为世界医学的重要参考。
贡献中国医学不仅在国内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对世界医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医理论和方法逐渐被世界各地所接受,成为世界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随着中医药的国际化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始将中医药纳入医疗保险体系,进一步推动了中医药的国际化和普及化。
中国医学史(全)

中
•明清(1369~1840)
国
医
学 四、中国医学近现代发展部分
史
•1840-1949-现在
中国医学史部分
远古~夏.商.周.春秋~战国~三国
远古~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476~公元265年
中国医药学萌芽和奠基时期
中国古代的医学
THE ANCIENT CHINESE MEDICINE
一、中国医学的萌芽时期 (远古~春秋)
国
医
学
史
朝代年限:(695年)
晋:265~420==156年
西晋:265~317(280年灭吴后统一)
东晋:317~420
南北朝:420~589==170年
北朝:(北魏、东魏、北齐、西魏、北周) 386~581年
南朝:(宋、齐、梁、陈)420~589年
隋:581(灭北周)~589(灭陈——统一中 国)~618==38年
针灸
针法:针的起源——源于砭石的产生。
中
灸法:灸的起源——源于学会用火之后。 石刀:有锋刃, 用于破痈排脓。
国 外治法
新石器时代。
医
学
可能源于用泥土、香灰、树叶等敷裹伤口
史
等的做法。
伏羲
中 国 医 学 史
中 国 医 学 史
中 国 医 学 史
2 早期的医药卫生活动时期
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476(夏~春秋)
中
唐:618~907==290年
国 医 学
五代:907~960==53年(后梁、后唐、后晋、 后汉、后周)
史
文明发展概况
1、科学文化发展:
(1)文化——多元化发展:
绘画、书法、唐诗、晚唐五代词一一宋词之先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医学史整理绪论1、中国医学史是关于中国医学的起源、形成、发展过程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2、中医学的发展过程包括:原始医药经验积累,中医学术体系形成,实用经验扩张发展,学术理论总结探索,中医学鼎盛与创新,中西医学交汇撞击。
3、中医学的学术特点:中医学的观念系统:整体观念,“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念,临床实用的实践观念,直觉感悟的思维观念,人与物互通的人伦观念,重视传统的法古观念。
中医学的理论体系:理论范畴的非实证性,物质功能超越实证结构,生理与病理合一不分,病因必须依证候确定,对现象的整体性说明,说明问题的哲学方式。
中医学的技术系统:中医学的技术形态表现为经验性突出,中医学的技术具有个性化特点,中医各项技术之间具有游离性,中医技术操作具有非标准性,中医技术具有通用性特点。
第一章医药的起源1、原始社会是中医学的起源时期。
2、热熨法、灸法产生的前提条件是原始人类对于火的使用。
3、《韩非子》载:“上古之世……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使王天下,号曰‘有巢氏’。
”4、从巢居发展而来的“干栏”式建筑,下层养家畜,上层居住人,能防潮防水,防兽防敌。
5、《淮南子》载,神农氏“尝百草之滋味,识水泉之甘苦……一日而遇七十毒,由是医方兴焉”。
6、动物药知识的积累是通过人类的狩猎、渔业活动而逐渐认识的。
7、随着对自然界认识的深入,人们首先从食物中发现了具有治疗作用的植物药和动物药。
8、矿物药的发现,大约开始于原始社会末期。
9、文献记载及考古研究表明,针灸术起源于石器时代。
10、专家推测认为,某些疾病是因为某种鬼神或灵魂进入了人类的头部或身体,从而产生的治疗行为是原始钻颅术。
11、居处:野居→巢居→穴居→屋居。
衣着:裸身生活→以皮盖体→简单编制→原始纺织缝纫。
婚配:原始群婚→血缘内婚→族外群婚→对偶婚姻。
第二章早期医药经验与中医学术方向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是我国现存文献中最早记载药物知识的书籍之一。
2、酒能够增加药物的治疗效果,《汉书·食货志》称其为百药之长。
3、汤液,即汤剂、水药,一般认为它的发明与伊尹有关。
4、医和提出的“六气致病学说”是指阴、阳、风、雨、晦、明。
5、针砭治病自新石器时代已经开始萌芽,《灵枢》记载的“九针”是形状多样的针具。
6、先秦文献中收录药物最多的是《山海经》。
该书虽非药物学专着,却包含了丰富的药物学知识。
7、《周礼·天官》记载,当时的宫廷医生分为食医、疾医、疡医、兽医四种。
8、《周礼·天官》记载,医师之下设有府、史、徒、士,各有专任。
9、甲骨文中疾病被广泛称为“疒”,表示身体出现不适或功能障碍。
10、作为目前所知中国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是研究殷商时期医疗水平的宝贵史料。
11、对疾病的认识:以人体部位命名:疾首、疾耳、疾目、疾自(鼻)等。
甲骨文中出现的专门的病名:疟、疥、蛊、龋等。
甲骨文中出现的个别关于疾病症状的描述:耳鸣、下痢、失眠、病软、病骨、病旋(眩晕)等。
12、《山海经》是最早记载药物功能的书籍,书中记载药物数量一般认为共126种。
13、一般认为,汤液创制于商代。
汤液不仅服用方便,可以提高疗效,起效迅速,可加入多种药物发挥综合作用,促进后世复方药剂的发展。
多种药物之间的适当配合可以减少药物的副作用;而且也拓宽了用药范围,拓展了药物研究和发展的空间,加速了医药学的进步。
14、阴阳的记载始于《周易》。
详细论述八卦内容并使其流传后世的典籍是《周易》。
15、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也。
分为四时,序为五节,过则为菑,阴淫寒疾,阳淫热疾,风淫末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疾,明淫心疾。
这就是着名的“六气”致病说。
第三章中医学术体系的建立1、我国药物学专着中最早的药物分类法是三品分类法。
2、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论述经脉学说的文献是《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
3、《五十二病方》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医方书,它真实地反映了西汉以前我国临床医学和方药学的发展水平。
4、我国现存最早的医疗体操图是导引图。
5、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气功导引专着是《却谷食气》。
6、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妇产科专着是《胎产书》。
7、《伤寒杂病论》在流传过程中散佚,经后人整理成为《伤寒论》、《金匮要略》两部着作。
8、已知古籍中最早用流水和户枢比喻运动有益人体健康的着作是《脉书》。
9、《黄帝八十一难经》首创“独取寸口”的诊脉方法。
10、我国已知最早的药物学专着是《神农本草经》。
11、以其在中医学上的卓越贡献,被后人尊为“医圣”的医家是张仲景(张机)。
12、论述杂病病因为“千般疢难,不越三条”的医学着作是《金匮要略》。
13、初步确立辨证论治原则的着作是《伤寒杂病论》。
14、《伤寒杂病论》全书载方269首(去除重复),基本上概括了临床各科的常用方剂,故被誉为方书之祖。
15、朱丹溪(朱震亨)说:“仲景诸方,实万世医门之规矩准绳也。
后之欲方圆平直者,必于是而取则焉。
”16、我国先秦时期影响最大的医学家,也是中国医学史上第一位有正式传记的医学家是扁鹊。
17、司马迁说:“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
”18、“起死回生”的典故,出自扁鹊治愈虢太子尸蹶证的这一史实。
19、西汉时期,曾任齐国的“太仓长”,人称“太仓公”或“仓公”的医家是淳于意。
20、《史记》中记述了淳于意曾经治疗过的25个病人的姓名、性别、里居、职业、疾病、治疗、疗效及预后等情况,当时称为诊籍。
21、华佗以其高超的外科医术,受到人们的尊敬,被誉为“外科鼻祖”。
22、华佗发明的全身性麻醉药叫麻沸散。
23、华佗仿照五种动物的动作而创制的导引术叫五禽戏。
24、“虎守杏林”的传说出自三国时期着名的中医学家董奉的生平事迹。
25、《神农本草经》主要成就有:首创药物的三品分类法,提出七情和合理论,论述君臣佐使组方原则,介绍药物的性味及采集加工方法,阐述药物的功效和主治。
26、《伤寒杂病论》对方剂学的主要贡献包括:提出了较为严密完整的组方原则,将治疗八法运用于方剂之中,剂型多样,煎服法严格。
27、《伤寒杂病论》方剂中运用的治疗八法包括汗法、吐法、下法、温法、和法、补法、消法、清法。
28、《伤寒杂病论》对辨证论治的贡献:提出以六经辨伤寒,以脏腑辨杂病;完整示范了辨证论治过程;总结四诊八纲,三因致病论,治疗八法。
29、《伤寒杂病论》的主要成就包括: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俱备的医学经典着作;以六经辨治伤寒;提出了中医临床辨证论治范例;奠定后世中医临证医学的基石。
30、《金匮要略》全书25篇,载方262首,确立了以脏腑经络为中心的辨证体系,主要论述以内科杂病为主,兼及妇科和外科。
31、《难经》在脏腑学说方面的贡献有:指出了三焦的部位;论述了命门与肾的关系,强调左者为肾,右者为命门;论述了关于人体消化道由唇到肛门的“七冲门”;强调五脏六腑不可伤;首次记载了胰脏并归之于脾。
第四章医学各科的充分发展1、我国已知最早对《内经》进行注释的文献是齐梁年间全元起的《素问训解》。
2、杨上善的《黄帝内经太素》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内经》注本。
3、《黄帝内经太素》首创《内经》全面分类研究。
4、在《素问》的诸注本中,影响较大的是唐代王冰的《次注黄帝内经素问》。
5、晋代医家王叔和首开整理编次《伤寒论》之先河。
6、孙思邈对《伤寒论》采用的研究方法是方证同条,比类相附。
7、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着是王叔和所撰的《脉经》,整理归纳出24 种脉象。
8、《针灸甲乙经》是魏晋时期皇甫谧所着,他系统厘定腧穴349 个。
9、《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病因证候学专着。
10、《本草经集注》的作者是陶弘景。
11、《本草经集注》首次创立了“诸病通用药”的药物分类法,以病为纲,类列药物。
12、《新修本草》是我国第一部国家药典。
13、《新修本草》共载药844 味。
14、唐代较全面的营养学和食疗专着是孟诜所撰的《食疗本草》。
15、李珣所着《海药本草》是我国最早论述外来药的专书。
16、东汉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是现存最早的炼丹理论着作。
17、我国第一部药物炮炙学专着是《雷公炮炙论》。
18、我国现存最早的急症诊治专着为晋代葛洪所撰《肘后救卒方》。
19、我国现存最早的外科学专着是《刘涓子鬼遗方》。
20、我国现存最早的伤科专着是唐代蔺道人所撰《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21、我国现存最早的妇产科专着是唐代昝殷所撰《经效产宝》。
22、我国现存最早的儿科学专着是《颅囟经》。
23、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着是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
24、鉴真6次东渡日本,为中日医药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25、《脉经》的主要成就包括:确立了“寸口诊脉”和脏腑分部定位;整理归纳了24种脉象;记述了危重病人的异常现象;总结了脉象的临床意义;首开脉象鉴别之先河。
26、《针灸甲乙经》的主要成就包括:归纳厘定腧穴349个;提出分部画线布穴的穴位排列方法;系统阐释针灸操作方法和针灸禁忌;总结针灸治疗经验,涉及内、外、妇、儿、五官等科疾病200多种。
27、《仙授理伤续断秘方》的主要成就包括:系统地记述了骨折的治疗常规;对骨折复位固定提出“动静结合”的治则;对肩关节脱位首次采用“椅背复位法”;书中收载40余方。
28、《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的主要成就包括:详论医德规范;集唐以前医方之大成;对药物学的深入研究;重视妇儿病,将其列于卷首。
29、《外台秘要》的主要成就包括:最早记载消渴病人的特征;记载了黄疸的鉴别诊断方法(小便);记载运用金针拨内障的手术方法。
30、《经效产宝》的主要成就包括:较为详细地归纳了妊娠、难产、产后常见证候与施治方药;妊娠期主张以养胎、保胎为要;产期出现难产,提出“内宜用药,外宜用法”;记载血晕的淬醋急救法。
31、《颅囟经》的主要成就包括:最早提出小儿体质属“纯阳”;详论小儿脉法;记载“小儿变蒸”之说。
32、《诸病源候论》在病因学方面的主要成就包括:广泛记载各科病的病候,覆盖范围广泛;提出“乖戾之气”的概念;详细描述多种寄生虫病;认为月经病与任脉、冲脉、心经、小肠经紧密相关;首次提出疾病的发生与体质禀赋有关。
第五章临床经验的总结与理论升华1、宋代众多医家对《内经》进行了整理、校勘和专题发挥,有一定影响的有刘伯舒的《素问入式运气论奥》,刘完素的《素问玄机原病式》、《宣明论方》、《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滑寿的《读素问钞》等着作。
2、宋金元时期对《伤寒论》的研究影响较大的医着分别是《伤寒微旨论》、《类证活人书》、《伤寒总病论》、《伤寒发微论》、《伤寒补亡论》、《注解伤寒论》。
3、朱肱潜心研究伤寒20年着成“无求子伤寒百问方”,后由张蒇增改为《类证活人书》(又名《南阳活人书》)。
此书深入浅出地阐明《伤寒论》中的理法方药,开创了以方类证、从证论方的先河。
4、庞安时在《伤寒总病论》中,对仲景思想做了补充和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