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畅_3110101454_医学史期末论文

合集下载

从气血论治产后抑郁症

从气血论治产后抑郁症

从气血论治产后抑郁症
罗敏;王薇华
【期刊名称】《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年(卷),期】2016(0)S2
【摘要】目的:探讨从气血论治产后抑郁症的理论依据。

方法 :从心理和病理因素两方面分析产后抑郁症的发病原因,并分型论治。

结果:气血虚弱,气滞血瘀是引起产后抑郁症的主要病因病机。

以调治气血为基础治疗产后抑郁症能取得较好疗效。

结论:调气养血,补虚祛瘀,解郁安神是治疗产后抑郁症大法。

【总页数】2页(P339-340)
【关键词】产后抑郁症;调理气血;中药
【作者】罗敏;王薇华
【作者单位】深圳市福田区妇幼保健院;深圳市宝安区妇幼保健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77.7
【相关文献】
1.浅析《济阴近编》产前与产后病从气血论治特色 [J], 张丽;叶平;王欢欢;叶骞
2.奶牛产后爬卧不起的中医论治——气血双补气重于血 [J], 杨英;刘成旺
3.中药补益通络增乳汤联合穴位按摩治疗气血亏虚型产后缺乳的论治分析 [J], 王素美;朱容容
4.基于气血理论从肠道菌群角度防治产后抑郁症 [J], 费国娟;杨芙蓉;申雅玲;李兴
宏;汪鸣
5.从气血论抑郁症的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 [J], 宋珂旭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内经》血脉循环理论探讨

《内经》血脉循环理论探讨

《内经》血脉循环理论探讨
王峰
【期刊名称】《中医药导报》
【年(卷),期】2007(13)11
【摘要】文章以《内经》理论体系为依据,结合先秦时期的相关记载,提出了血脉循环理论。

认为《内经》血脉循环理论是以心脏为血脉循环中心;以阴阳经脉为血脉循环通道;以四街为阴阳经脉循环交会末端;以心、肺、肝为血脉循环的控制模式的血脉循环理论。

通过对《内经》血脉循环理论的探索,为血脉循环理论勾画出了一个理论架构。

【总页数】3页(P3-4)
【关键词】内经;心脏;血脉循环;控制模式
【作者】王峰
【作者单位】古蔺县中草药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21
【相关文献】
1.《黄帝内经》"血脉"理论发微 [J], 张会永;张哲;杨关林
2.《内经》"心主血脉"理论对心脑血管病防治的指导意义 [J], 徐放;于峥;敖丽英
3.从《内经》相关理论谈气血脉形辨证 [J], 宋福印
4.《内经》“血脉气化”之探讨 [J], 关晓光;李同军
5.《内经》毛脉循环理论探讨 [J], 王峰;王孝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越鞠汤加减治疗乳癖临床观察论文

越鞠汤加减治疗乳癖临床观察论文

越鞠汤加减治疗乳癖的临床观察摘要目的:探讨越鞠汤加减治疗乳癖的临床效果。

方法:将384例观察对象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36例,给于越鞠汤加减,对照组48例,给于乳癖消片口服。

结果:治疗组336例,治愈率71.13%,总有效率96.72%。

对照组48例,治愈率58.33%,总有效率83.33%,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

结论:越鞠汤加减治疗乳癖,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越鞠汤乳癖六郁乳癖可见于西医学的乳腺小叶增生、乳房囊性增生、乳房纤维瘤等疾病。

西医学认为乳腺增生症与卵巢功能失调有关,如黄体素分泌减少,雌激素的分泌相对增高。

用越鞠汤加减治疗本病,临床应用取得良好疗效,现介绍如下。

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收治患者384例,均为女性,其中未婚者10例,随机分为两组(按7:1抽样分组)。

越鞠汤组336例,年龄18~58岁,平均35岁,病程3个月~12年,平均15个月。

其中双侧乳腺增生282例,右侧乳腺增生10例,左侧乳腺增生44例。

有乳腺炎病史者56例,哺乳期15例,伴乳头溢液者26例,疲倦乏力者180例。

对照组48例,年龄18~55岁,平均32岁,病程3个月~8年,平均13个月。

其中双侧乳腺增生25例,右侧乳腺增生8例,左侧乳腺增生15例。

有乳腺炎病史者5例,哺乳期2例,伴乳头溢液者3例,疲倦乏力者21例。

两组患者均经x线、乳腺红外线检查,然后行针吸细胞学或病理学检查确诊。

治疗方法:治疗组用越鞠汤加减,主方由苍术、神曲、栀子、川芎、香附组成。

每次150ml,早晚温服。

于每次月经前7天左右口服,至月经来潮停服。

对照组用乳癖消片,每次5片,每日3次口服。

两组患者疗程均为1个月,连服3个疗程。

服药期间禁服其他药物,避免过劳及情致刺激。

疗效评定标准:①痊愈:症状体征消失,各项检查正常,1年以上未复发。

②显效:症状体征基本消失,乳透透光度略低于正常组织,细胞及组织学检查明显改善,剧烈活动时偶有疼痛。

中药抗瘢痕增生作用的实验研究进展

中药抗瘢痕增生作用的实验研究进展

中药抗瘢痕增生作用的实验研究进展
王畅;高永翔
【期刊名称】《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年(卷),期】2016(000)002
【摘要】动物及离体实验均发现多种单味中药、中药有效提取成分及中药复方制剂具有不同程度的抗瘢痕增生作用,有部分实验还从信号传导通路等层面对其抗瘢痕增生的机理进行了进一步说明,本文对近年来中药抗瘢痕增生作用的实验研究进行综述。

【总页数】3页(P31-32,35)
【作者】王畅;高永翔
【作者单位】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成都 610075;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成都61007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R275
【相关文献】
1.中药抗肝损伤作用实验研究进展
2.中药复方胶囊抗实验性口腔溃疡作用的实验研究
3.中药单体抗实验性类风湿性关节炎滑膜血管生成作用研究进展
4.中药单体成分抗白念珠菌实验的研究进展
5.单味中药抗痫作用的实验研究进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支气管舒张试验结果分析

支气管舒张试验结果分析
[ 中 图分 类 号 】 R 4 4 3 . 8 [ 文献标识码 ] B [ 学科分类代码 】 3 2 0 . 1 1 9 9
肺 功 能检查 是 以 呼吸 生 理 为基 础 的现 代测 量 技术 , 也是 呼 吸 系 统 疾 病 诊 断 和疗 效 评 估 的重 要 部 分 。 当肺 功 能 测 定 有 F E V1 / F V C % 降 低 或 据 临 床表 现疑 有 气 道 阻 塞 表 现 时 … , 需 要 做 支 气 管 舒 张试验 , 以判 断气道 阻 塞 的可 逆 程 度 , 临 床 上应 用 广泛 , 针对 性强 , 对 气流 受 限 的 可逆 性 改 变 具有 重 要 的临床诊 断 意义 和 治疗 指 导 价 值 。本 文 收集 了 本院 2 0 1 1 年 1 月 一 2 0 1 2年 1 2月 共 1 0 2例 病人 进 行分 析 , 结 果报 告 如下 。
支 气 管舒 张试 验 结 果 分 析
王 广 岚
( 江 苏省 徐 州 医学 院附属 第三 医 院
2 2 1 0 0 3 )
[ 摘要] 目的 了解 支 气管 舒 张 试 验 在 临床 中 的应 用 , 为 呼 吸 系统 疾病 的 诊 断提 供 依 据 。 方法 对 本 院 2 0 1 1年 1月一2 0 1 2年 l 2月的病人 进行 分 类 整理 , 并 对其 结 果进 行 分析 。结 果 支 气 管舒 张 实验 共有 1 0 2例 , 其 中, 支 气 管舒 张 试 验 阳性 的 为 1 0例 , 占9 . 8 %; 可 疑 阳性 的 为 l 1 例, 占1 0 . 8 %; 阴性 的为 8 l例 , ( 其 中有 5例肺 功 能无 受损 , 占6 . 1 %, 其余 的 7 6例 , 均有 小气道 不 同程度 受损 , 占9 3 . 8 %) , 占7 9 . 4 % 。结论 支 气管舒 张试验 在 支 气管 哮喘 和慢 性 阻塞 性 肺疾 病 的诊 断和指 导 治疗 中具有 重要 的临床 意 义。 [ 关键 词 ] 肺 功 能检 查 ; 支 气管舒 张 实验 ; 结果 分析

《黄帝内经》药学思想探析

《黄帝内经》药学思想探析

《黄帝内经》药学思想探析
李祖伦
【期刊名称】《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年(卷),期】1996(19)4
【摘要】认为《内经》药学思想最突出之处是提出了系统的五味学说以及探索药效成分的气味学说,揭示了药物作用的根本原理在于药中精微物质的存在及其与机体的相互作用,提出了药物作用的物质基础,并指出药物的治疗作用与副作用是相对的,这种相对性与药物的使用目的直接相关。

《内经》在药学理论一些基本问题上的较详细论述,反映了中医学早期发展阶段的药学思想。

【总页数】3页(P1-3)
【关键词】黄帝内经;中药学;五味学说;气味学说
【作者】李祖伦
【作者单位】成都中医药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21
【相关文献】
1.《黄帝内经》四气五味药学理论探析 [J], 陈伟昌
2.《黄帝内经》审因论治思想探析 [J], 王佳柔;王皓朔;姜德友;韩洁茹;李富震;王兵;陈斌;王书惠
3.《黄帝内经》审因论治思想探析 [J], 王佳柔;王皓朔;姜德友;韩洁茹;李富震;王兵;
陈斌;王书惠
4.《黄帝内经素问》之养生思想探析 [J], 张欢
5.由傅山辨治月经病探析其对《黄帝内经》学术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J], 孙瑞英;崔轶凡;王志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关于槐花染色应用研究的综述

关于槐花染色应用研究的综述

PROCESS AND TECHNOLOGY关于槐花染色应用研究的综述王畅(华南农业大学人文与法学学院,广东广州510642)摘要:槐花种植历史悠久且应用范围广。

在染整技术方面,槐花自古以来就常作为植物染料使用。

本文将主要对中国古代及目前槐花染色的研究状况进行综述。

关键词:槐花;应用;染色中图分类号:R9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602(2017)13-0048-01作者简介:王畅(1994~),女,硕士研究生,科学技术史专业。

《后汉书·舆服志》载:“皇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乾坤有文,故上衣玄,下裳黄。

①”在中国古代的文化寓意中,乾指天,坤指地,天上地下,天尊地卑,并以玄、黄二色象征天地。

自公元960年赵匡胤“黄袍加身”后,自此黄色就被赋予了更深刻的涵义。

到了明代,黄色更是作为皇室专用色。

明代用于染黄的植物有黄檗栌木、山栀、姜黄、槐米、虎杖等,其中槐米因其价格便宜、取材方便,故被作为重要的染黄染料。

通过查阅大量现代文献发现,目前对槐花的研究角度多集中在医用与食用两大方面,而针对槐花染整技术方面的研究甚少,而翻阅悠悠千载中国植物染织史,槐花常作为染黄染料使用。

“槐花未开时状如米粒,采取曝干、炒过、煎水染黄甚鲜。

②”槐米除可直接染黄外,还可“槐蓝如槐,染青③。

”即与靛蓝套染而成青、绿色系列,即天青色、葡萄青色、豆绿色等。

“帛藉,黄檗而染红,或炒槐花入苏木。

④”采用和苏木套染染红,此外,通过加入或调节不同种类的矾的用量,还能媒染出褐、橙等色。

1槐花染色研究槐花,为豆科落叶乔木槐树的花蕾。

槐米,为豆科植物槐树的干燥花蕾。

槐花中含有丰富的黄酮类物质,即黄色素,是一种传统的染色原料。

据考证,我国宋代就采用槐米作黄色染料,用于织物染色。

目前,系统针对槐花染整技术研究主要集中在槐花的色素提取及作为植物染料的使用方面。

1.1色素提取槐花中含丰富黄酮类物质即黄色素。

沈国强等《槐花黄色素的提取工艺》⑤、《槐花黄色素的分离纯化》⑥两文确定了获得较纯槐花黄色素的最佳提取工艺。

功能性消化不良辨治体会

功能性消化不良辨治体会

功能性消化不良辨治体会
陈革
【期刊名称】《国医论坛》
【年(卷),期】1998(13)6
【总页数】2页(P24-25)
【关键词】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药疗法;辨证论治
【作者】陈革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东县中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9.705
【相关文献】
1.中医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辨治体会 [J], 莫念华
2.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辨治体会 [J], 胡珂;纪云西;符小聪;张涛
3.针药结合分型辨治功能性消化不良80例的临床观察 [J], 马葳; 孙秀清; 田浩君
4.六经辨治功能性消化不良太阴脏寒腹满证临床观察 [J], 闫立娜
5.从心肝辨治功能性消化不良应用探讨 [J], 陈程;王伟松;刘建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什么现代医学没有产生在中国?王畅,3110101454(浙江大学求是学院工科试验班(工学)1133班)摘要:中国,千年文明古国,曾经为人类科技发展做出许多重要贡献,中国传统医学也曾盛极一时。

可是现代医学没有产生在中国,原因何在?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社会制度等几方面都对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中国哲学整体性、笼统性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束缚人们思想与创造力的封建文化和高压专制的封建制度等对华夏大地未能催生出现代医学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关键词:中国传统医学;现代医学;哲学思想;文化;社会制度;中图法分类号:R-09文献标识码:AWhy did modern medicine not develop in China?WANG Chang, 3110101454(Qiushi Academy,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Zhejiang 310058, China)Abstract:China, possessing a splendid civilization of thousands of years, has made many important contributions to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as ever prevailed in the world for a certain period. Why did modern medicine not develop in China? The thought,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the social system have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his problem. The macroscopic and general view of world and methodology of Chinese philosophy, the feudal culture which confined people’s thought and creativity and the autocratic and high-pressure feudal social system have definitive effects on the matter that modern medicine failed to arise in China.Key words: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Modern medicine; Philosophy; Culture; Social system;引言中国传统医学自上古起源,传承至今已有数千年。

几经辉煌,甚至远播海外,如今却偏于一隅,看现代医学占据医学大半江山。

为什么有着那样灿烂文明的中国没有开创出医学新纪元?为什么现代医学没有产生在中国?回溯医学史,可以看到,历史是复杂的。

现代医学发展到当下,其中各种因果错综复杂,有必然因素,又有各种偶然因素掺杂。

然而,现代医学没能在中国产生却是可悲的必然。

为什么?通过反思中西方医学的发展历史,我觉得,至少有三大因素在这其中起了重要作用。

一、哲学思想哲学思想影响现代科学的发展,进而影响现代医学的发展。

不同的民族,因其生活环境不同、历史背景不同,自有不同的思维习惯和思维方式,有不同的思想。

历史演进到现代医学诞生之时,在我们国家,统治思想界的无论是哪一流派,无论是儒、道、释、法、墨,这些传统哲学思想观察和解读世界的方法和视角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整体性的思维。

他们认为:宇宙万物是一个无限的、互相关联、和谐有序的整体,即“万物一体,天人合一”。

它对世间万物发生发展的解释是笼统、宏大、圆融的。

面对现实的问题,它是唯经验的,依靠顿悟、灵犀,感悟出其中的道理,加以感性的解释。

在中国,几千年前,上古之神神农尝遍百草,开中医先河,后世医家摸索实践,将其发扬光大。

到春秋战国时期,中医理论基本形成,已经采用望、闻、问、切四诊法,汤药、砭石、针刺、艾灸、导引、布气、祝由等治疗方法也已广泛运用。

时至两汉魏晋南北朝,中医的理论与实践均已达到极高的水平,已经有了《黄帝内经》、《金匮要略》等至今仍被视为中医医学集大成之作的理论巨著。

其中1:阴阳五行图与中医最主要的一个原理就是用阴阳五行理论解释人体生理。

几千年过去了,于中医学而言,时光的流逝似乎和现实的时代不在同一个时空层:中医的坐堂医生们用的仍是望闻问切,给的还是小柴胡汤们,除了结合现代医学科技手段,无论从理论还是技术上,中医学本身可以说是凝滞了。

无法否认这样一个事实:中医在几千年中基本没有发展。

在中国哲学思想宏观、圆融、笼统思维方式的影响与指导之下,中医理论始终停留在笼统、虚无、宏观的层面上,这种体验派缺少实证的经验主义,导致了中医学严重缺乏细致的、微观的研究、实验与探索。

很显然,这种思维方式和思想在面临具体问题时往往无法加以具体分析,不去刨根问底,追问表象背后的真理,同样也无法指导具体实践。

中医的发展也被围困在了混沌中。

更遑论现代医学的产生、发展。

在中华民族漫长历史岁月中,中医药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即使在现代医学发达的今天,在许多领域,中医依然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然而,中华民族阔达、虚无、圆融的哲学思想使得我们缺少科学的实验、归纳、演绎。

而科学的研究与创新,恰恰离不开科学演绎和归纳。

就此,爱因斯坦说过:那些相信理论是从经验中归纳出来的理论家是多么的错误,甚至伟大的牛顿也不能摆脱这种错误。

同时他又指出:纯粹的逻辑思想不能给我们关于经验世界的知识;一切关于实在的知识,都是从经验开始,又终结于经验。

这两段话道出了理论和经验的关系:理论来源于经验,依赖于经验,要善于从经验中归纳总结有价值的东西;但是不能单纯的归纳经验,要有思辨,要有理论的构造,要演绎。

归纳和演绎辩证的统一起来才是完整的科学。

在近现代西方科学的发展史上,上述思想得到完美的体现与印证:思想的变革推动了科学的进步。

在英国,哲学家培根提倡观察实验,认为一切知识来源于经验,提倡从实践中归纳总结经验。

同时代,在法国,唯理论代表笛卡尔将人的思维能力提升到极致,他的研究建立在实验和观察的基础上,从中提升出科学概念和方法,这些科学概念和方法都是理性的和非经验主义的。

两位哲学巨匠在那个时代就已经预见到,科学将会导致医学和各种技术领域的进步。

他们认为:以实验或经验为基础的科学的发展,必然带来知识的进步,而知识的进步必然会带来新的实用发明,应用于人类的健康福祉上,必然会使人们的身体健康状况得到有效的改善。

现代医学发展的历史印证了先哲的伟大。

围绕人体基本构造和功能进行的各种西方医学实践,始终是明确的、客观的,循证的。

随着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各种科学仪器、设备、研究方法不断应用于医学研究和实践中。

数、理、化、天、地、生等各个学科领域中,科学的成果都带动了医学界的大发展。

各学科间互相交叉融合,同样的,针对个体的临床医学中,医学诊断的手段不断丰富,治疗方法融会、涵盖了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等等种种手段。

2:达芬奇绘制的人体解剖图西方医学通过科学的观察和实验逐渐对人体的结构和生理功能有了基本的正确认识,又通过结合病人的临床观察及尸解构建起病理及病理生理基础,使医学科学化。

现代医学植根于科学,有严谨客观的实验基础,必然会随着自然科学的进步而进步。

随着科学的发展,学科间的交流与协作为医学研究提供了强大的理论基础、科学技术和实践工具,使现代医学在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各方面都得到飞跃发展。

现代医学发展到今天,医学模式已经由仅仅从生物学角度来考虑的健康和疾病观念进化到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现代医学的内涵更丰富,境界更高远。

所以说,作为世界观方法论的中国哲学思想无法成为现代医学的孵化器。

二、文化医学科学,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在开始阶段,医学只是一种技艺,由一些神职人员或从事体力劳动的匠人操持。

所以,医学被认为是低格的,上不了台面的。

在中国重人文轻科技的传统文化形态中,“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古代知识分子认为从事体力劳动是下等人的作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而儒家文化对华夏千年的思想统治,使古代文人一味遵循师法,不能也不敢求异创新,失去了独立思考与创新的能力。

为了前途,文人士子唯有读书才能取士,这个读书读的是经史子哲,做的是八股文章,自然科学和所谓的雕虫之技都被排斥在大雅之堂之外。

因此,科学技术的发展直接被关在了大门之外。

科学都不在了,现代医学何谈发展。

而在西方,文艺复兴打破了封建思想和神权的统治,人们解放思想,摆脱了传统思想的束缚,新兴知识阶层开始关注到蕴藏在所谓低级工艺技术中的科学价值。

人性得到解放,独立思考、追求真理、求异创新的精神成为此时西方文化最基本的价值取向。

在这基础上,科学得以健康发展。

医学作为科学的一份子,乘着科学大发展的东风落地开花,繁荣发达起来。

可见,彼时中国传统文化格局无处搁置现代医学。

三、社会制度作为人类社会活动的规范体系,社会制度控制着社会秩序,人们的社会生活都在制度规范的轨道中运行。

战国以降,我国历经了长达两千余年的封建社会。

千百年的思想行为教育与高压专制统治,把民众的思想僵化掉。

综观我国封建社会,诸如儒道墨法等各派,无一不尊大一统的思想。

统治者为了满足维护自己的正统秩序的需要,肆意宣扬以儒家思想为中心的皇权至上思想,这种既定的禁锢人们思想活跃的精神枷锁束缚了创造力。

没有自由的思想,科学又何以生成。

在封建社会中,小农经济长期占据统治地位,根深蒂固。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将广大劳动者束缚在土地上,甘于安逸,不思变革、冒险。

同时,政治上,统治阶级长期实行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在儒家以农为本的思想影响下的重农轻商政策更加剧这种求稳不思变的小农意识,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维思想,扼杀了创造力,创新突破的科学精神被泯灭。

封建专制使得民众思想驯化,自由意志受到压制,难以伸展,科学遭到排斥。

为适应封建专制统治而相应采用的人才培养和选拔机制如科举制度把做学问束缚在古籍八股中,探索自然,创造发明被斥为“奇技淫巧”。

没有民主开放的社会制度,科学技术的发展必然受到限制。

而在西方,文艺复兴启蒙了的民众民主自由的思潮盛行,权威破除,思想新生。

民众的能动性和创造力得到发挥。

所以民主是科学的基石,民主制度的建立大幅度地带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显然,严酷的社会制度扼杀了现代科学,更无法催生现代医学。

结论20世纪30年代,英国著名生物化学专家、汉学家李约瑟先生研究中国科技史时提出了科学史上著名的李约瑟难题:“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确实,种种现象不能不令人发问:为什么近现代科学发生、发达在西方?现代医学亦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