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史论文
我国的医学发展历史论文

我国的医学发展历史论文中国医学发展源远流长,历史悠久。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有了一些医学著作,如《黄帝内经》等,这些著作为中国古代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医学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产生了许多医学大家和医学名著。
在宋元明清四个朝代,医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医学理论不断完善,医学技术不断提高。
宋朝时期,陆佃撰写了《脉经》,在脉学上作出了重要贡献;元朝著名医学家李东垣的《本草纲目》系统地总结了当时的医学知识,对后世的医学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明清时期,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更是成为了中国医药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随着西方医学的传入,中国医学也逐渐与西方医学进行了交流和融合。
20世纪以来,中国的医学教育不断完善,医学科研力量也日益壮大,许多医学成果在国际上也取得了一定的影响力。
今天的中国医学已经成为了世界上的一支重要力量,中国的医疗技术和医学研究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不相上下。
随着国家医疗事业的不断发展,中国的医学事业也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
中国的医学发展历史展现了医药学科从古代传统到现代高科技的演变过程。
古老的中医传统是中国医学的根基,其在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方面有着深厚的历史。
另一方面,现代西医学的快速发展也让中国的医学事业蓬勃发展。
20世纪以来,中国医学取得了许多重大成就,包括世界首例用冻存卵子辅助生殖的成功案例、严重急性呼吸综合症(SARS)的成功治疗、以及抗癌新药的研发等。
近年来,中国政府加大对医学科研和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不断推动医学事业的进步和创新,医学技术和医疗水平日益提高。
同时,中国还注重中西医结合的发展,倡导综合医学治疗观念,使传统中医学与现代医学相辅相成,互相补充。
在医学教育方面,中国也在不断改进,加强对医学生的临床实践教育和医德医风的培养,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医学人才。
此外,中国也积极推动国际合作,与世界各国分享医学成果和经验,为全球健康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
总体来说,中国医学发展历史丰富多彩,中西医结合发展的道路使得中国的医学事业在不断创新和进步。
医学史论文

医学史论文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on November 28, 2020中国针灸发展过程摘要:目的:研究中国针灸历史的发展,以史为鉴,了解针灸现状。
方法: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各个历史时期着名医家,文献及其新技术,进而大致了解针灸再各个时期的发展状况。
结果:大致了解了针灸学起源、发展、高潮、低谷、复兴的历史轨迹。
认识到了针灸学如今所面临的问题。
结论:从先秦针灸逐步发展以来直到明朝,针灸一直是中医学中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历朝历代均有大量着作,发展迅速。
而在清朝,统治者的愚昧使针灸学陷入低谷。
新中国的成立让针灸恢复繁荣。
但在全球化中,针灸学面临着国际社会态度问题;在现代化中,遇到发展方向不明的问题。
针灸学者尚需努力,从针灸所面临的困境走出。
一、针灸概述针灸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以经络理论为基础,以针法和灸法为手段,减轻了许多患者的痛苦,挽救了大量患者的性命。
作为中华传统医学中的瑰宝,针灸历千年而不衰,任西医猖獗仍不调,荣辱沉浮,传承至今。
在医学工作者的努力下,针灸必将煊赫于明天。
二、针灸的历史针灸起源于我国的原始社会,相当于考古学上的石器时代。
针灸分为针法和灸法,两者概念不同,起源不同,施治方法不同。
因此,对于两者起源分而述之。
1.针法的起源历史上任何事物皆不是凭空产生的,一切科学技能的发展都与其相关的事物实践经验的积累有关。
针法的产生是医疗实践发展至一定时期后的成果。
“砭石”是针法的前身。
《素问·异法方宜》记载“故东方之域……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故砭石者,亦从东方来。
”但砭刺在于破痈排脓,针刺在于调其血气,两者存在根本区别。
其间还存在放血疗法的医疗实践过程。
在长期实践中认识到少量出血可以缓解某些疾病促进了放血疗法的发展。
《史记·仓公传》“在血脉,针石之所及也”讲的就是放血疗法。
后来,西汉医家在总结前人经验时看到了它的弊端,提出“能杀生人,不能起死者”。
医学史论文之伊斯兰医学史简述

医学史论文之伊斯兰医学史简述我国西部少数民族大部分都信仰伊斯兰教,如维吾尔族,回族,哈萨克族,塔吉克族,我是一名来自新疆的学生,在当地,见到过很多所谓的“土医生”,他们是伊斯兰教徒,沿用着伊斯兰教的医学,并且对伊斯兰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伊斯兰教发展到今天,它的文明离不开伊斯兰教徒对医学的各个领域做出的突出贡献,其中包括了解剖学、眼科学、药理学、生理学、外科学和制药科学。
这种基于信仰的医学发展之所以如此迅速,也离不开它对教会人员的救助,伊斯兰医学的发展就是为了给教会成员带来健康。
伊斯兰医学有其悠久的历史传统,其医学理论可以自成体系。
早在唐宋时期,回族先民就开始在中国医学领域进行交流,将阿拉伯世界众多的医学著作传入到中国。
根据大量的中外文献(如阿拉伯的《科学书目》、李约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元秘书监志》、唐代编著的《新修本草》《本草拾遗》等国家药典等等)记载,中国大量的得到外国进贡而来的珍贵药材,其中以阿拉伯的药材居多。
这给中国医学的发展带来了不小的帮助,也使得伊斯兰医学在我国的发展更加迅速。
伊斯兰医学在传入中国的时候有诸多的著作是由资深的伊斯兰教徒医师翻译的,他们在翻译著作的时候,能够从中得到一些经验,经过自己的实践,完善补充,使得这些著作传入中国后更加的完整,又一次推动了伊斯兰医学的发展。
而我国伊斯兰医学真正的迅速发展,应该是在元代,当时蒙元西征,伊斯兰医学对其有所贡献,因而元朝廷统治者对回回医学非常重视,尊重回回医学家。
因此,在统治者的支持下,伊斯兰医学有了一次腾飞,发展更加迅猛了。
元代时期,回族医生就已开始在各地行医看病,民间医生遍及全国各地,其中元朝廷还特意招纳了一批医术高超的回族医师为医官,这些回族医师大都精于外科手术,而且他们的医术高超,技术娴熟,在为百姓服务的时候总是深受百姓的爱戴,而且据说当时的回族医生都已经具备了脑外科手术的水平。
伊斯兰医学遵循《古兰经》教义,因而大多数的伊斯兰医生都能得到老百姓的尊重,在9世纪中叶,一些伊斯兰国家对医生进行考核制度,通过考试的才能正式行医,并颁发行医执照。
医学史论文

对中医药起源的认识在现代的社会中,随着生活压力的增大,人们对自己身体的健康状况越来越关注,而中医作为我们中华民族的国粹,自然而然的被人们高度重视。
但是,中医究竟是何人在何时何地首先发明的呢?这个问题对于我们学习中医的人来说相当重要。
目前而言,对中医药起源的认识有以下几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医源于巫。
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力较前有了一定的提高,人们逐步认识到许多的自然现象和人类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联系非常紧密,希望自己能控制这些自然现象。
但是,当时的人类思维和生产力水平还较低,根本没有办法客观认识和掌控日月、雷电、疾病等现象,于是就将这些现象神化,内心升起崇拜之念,并寄予崇拜之心和一些“迷信活动”,希望能改变自己的状况。
这就是最早的宗教迷信、鬼神观念。
同时,这个历史阶段有了初步的社会分工,产生了私有财产和剥削关系,于是就出现了专管祭祀和祈祷的巫。
巫代表显贵们的利益做事,他们往往具有一些医学知识,常常承担着治病的职能。
当人们要求巫给自己治疗疾病或者解除痛苦时,巫或者施行巫术,或者用医药技术,或者医巫并用。
这样以来,有人就会认为,医学源于巫术。
其实,这种医源于巫的说法是不很客观的。
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医先于巫。
我们所说的医学是对人而言的,不是对狗啊猫啊而言,也就是说,如果没有人类就没有现在我们所称的所谓的医学。
接下来,医学是人们用来诊疗疾病的,人类自起以来,生活在茫茫混沌世界,生老病死无时不缠身扰神,人们希望解脱这种烦恼的缠绕,于是就萌生了改变不良身体状况的愿望和要求,这就是医学产生的源头。
综前所说,也即是,有了人类也就有了医。
当然,在当时,这个“医”不一定就形成一个体系了,不一定已经成为一个学科了,但是它肯定是存在的,因为,人类疾苦自生俱来,除疾安乐之心也自身俱来。
而巫,它是在原始社会末期产生的。
因此,医不可能源于巫。
其二,巫寡众多。
巫毕竟是那么很小的一部分,是代表显贵们的利益做事情的,他们那些简单而粗陋的医学知识和医学技术还远远不能满足广众疾苦的需要,巫的主要职责是专伺祈祷和祭祀而不是救死扶伤,这些零散的医药卫生知识和医疗活动,不能构成系统的医学体系。
中国古代医学史的优秀论文

中国古代医学史的优秀论文推荐文章对中国古代史的看法论文优秀范文热度:中国古代文化大学生毕业论文热度:中国古代艺术大学生毕业论文热度:中国古代文化历史大学生毕业论文热度:中国古代音乐史毕业参考论文热度:医学是伴随着人类漫长的生活、生产实践活动而逐步产生并发展的,而中国古代医学是具有转折意义的历史时期。
以下是店铺整理分享的研究中国古代医学史论文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中国古代医学史论文篇一中国古代医学源流述要【摘要】医学是伴随着人类漫长的生活、生产实践活动而逐步产生并发展的。
中国古代医学具有转折意义的历史时期,出现在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3世纪的战国、两汉时期,此后,顺源而下,不断发展和壮大。
在继承发展的洪流中,既有冲破束缚的开拓创新,有时也难以避免地有停滞徘徊的局面,但至今仍焕发出勃勃生机。
【关键词】中国医学史;起源;发展1 起源中医学的起源,首先与传说中的伏羲、神农、黄帝之“三皇”有关。
他们所处的时代,距今约1万年至5 000年,是原始蒙昧向文明肇端的转型期,中华古文明的诸多源头发乎于此,而中医学之滥觞亦可追溯于此。
传说八卦出于伏羲的创制。
由此生发出来的八卦学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蔚为一片神秘哲学的原野,而作为八卦学说基点的阴阳学说,则居于中医学基础理论的核心地位。
神农曾遍尝诸多植物,进而发现了治病之药,并教人治病。
“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1],活画出医药启蒙时代原始先民们艰辛求索的曲折历程。
在文明起源的传说中,神农更大的功绩是创制了农具,教民农业生产,使中国原始时代由伏羲时的采集渔猎进步到了农业,而药物知识的积累与应用也是与种植农业的进步息息相关的。
传说中的黄帝被奉为中国黄河流域各族的共同祖先,而他与中医学的关系尤为特殊。
黄帝对医药颇感兴趣,在他的周围,汇集了一批精通医药的臣僚,古代史书中仅有名姓记载的就有七、八人之多。
其中最著名的是岐伯,相传他是黄帝的侍医,被尊称为天师,黄帝经常向他请教医药方面的问题,现存《黄帝内经》中就记载有他们相互问答的内容。
【医学史论文大学语文与医古文论文】唐太医署与宋太医局功能的传承演变略考

唐太医署与宋太医局功能的传承演变略考导言有关中国唐太医署、宋太医局的研究已多,但散见于医学通史、医政史、医学教育史等论著中,检阅不便。
本文试图在现有研究基础上,作出整理,单独对比分析唐代太医署与宋代太医局之间的传承与演变,方便参考。
传承与改进1专注医学教育,不再兼有医政功能。
唐代太医署隶属于太常寺,由行政、医疗教育这两部分人员组成。
唐代太医署主要作为医学教育机构存在,也兼有医疗和医政管理功能,但其医疗功能并不明显,宫中医疗基本由尚药局负责,“凡医药,不过尚药奉御。
”1,而太医署发挥着掌管公共卫生的职能“(太医署)岁给药以除民疾。
”2宋朝太医局专主医学教育,医政管理方面则专设翰林医官院。
2医学分科更加细致合理。
唐代太医署将医、药分开授业。
而宋朝太医局专主医学教育,不再设药学。
关于医学分科的对比:1唐代医学分科1新唐书,志第三十五,选举志下,中华书局,P11742新唐书,志第三十八,百官三,中华书局,P1244唐代医学教育确立了医、针、按摩、咒禁四科的教学体制。
各科均设博士统管本科教学,医、针两科还设助教辅助教学。
四科均设师、工,“医师、医正、医工疗病,书其全之多少为考课。
”1,掌管医疗实习工作。
针(1)1 1 10 20 20 52(2) 1 1 10 20 20 52按(1)1 — 4 16 15 36摩(2)1 — 4 56 15 76咒(1)1 — 2 8 10 21禁(2)1 — 2 8 10 21合(1)4 2 36 144 85 271计(2)4 2 36 184 85 311医科在四科之中组织结构最大、在整个医学教育中占重要地位。
医博士“掌教诸生以本草、甲乙、脉经,分而为业:一曰体疗(内科),二曰疮肿(外科),三曰少小(儿科),四曰耳目口齿,五曰角法”2。
各专科学生修业年限也有所不同。
体疗(内科)学生修业七年,疮肿(外科)、少小(儿科)学生均修业五年,耳目口齿科学生修业三年。
加上协助医疗实习的医正(8人),医科的师生比例达到了3.3:1,可见唐代医学教育的师资力量相当强大。
我心中的医学史

我心中的医学史
医学史是指人类对疾病、生命、健康以及医学知识的探索和发展历程。
从古代开始,人们就开始对疾病进行探索,通过试错和观察积累了许多有用的经验和知识。
以下是医学史的一些重要时期和事件。
古代医学:古代医学充满神秘色彩,医生和巫师经常将医学和宗教混在一起。
古埃及、古印度和古中国是古代医学的代表。
古埃及医生使用植物和动物的药物治疗疾病,他们使用胶布包裹在患者身上,用来治疗骨折。
古印度的阿育吠陀医学则强调通过平衡身体元素(风、火、水、土)来维持健康。
古中国的中医药则强调通过调节人体气血、阴阳平衡来治疗疾病。
希腊医学:希腊医学是医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希腊医生通过实践和观察,提出了许多医学理论。
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是希腊医学的代表人物,他是首个将医学视为独立学科的人。
他提出了“医生不应该伤害患者”的誓言,成为了现代医学的道德准则。
中世纪医学:中世纪医学是一个混乱的时期,医生们依旧相信许多迷信,同时受到宗教影响。
欧洲的近代医学起源于中世纪,医生们通过解剖和研究疾病症状,提出了许多有用的医学理论。
现代医学:现代医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这个时期医学得到了空前的发
展。
人们开始使用现代科学技术,如X光和药物治疗等,以治疗疾病。
同时,医学伦理学和道德准则也随之产生。
总的来说,医学史见证了人类在不同时期对健康和疾病的探索和发展,不断寻求更好的方法治疗疾病,使人们更长寿、更健康。
医学史论文 针灸发展简史

针灸发展简史针灸起源中国,具有悠久而漫长的历史。
史载针灸在三皇五帝时期就已经被应用了,先有伏羲氏“尝百药而制九针”(东汉医学家皇甫谧记载于《帝王世纪》),又有“黄帝咨访岐伯、伯高、少俞之徒……针道生焉”等。
又据《山海经》和《内经》,有用石块刺破痈肿的记载,以及《孟子》:“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的说法,再根据如今在我国各地挖出的历史文物考证,针刺疗法真正产生的时间应该是“砭石”应用以后一个漫长的时期,大约是新石器时代。
“砭石”是针具的雏形或前身,它是远古时代人们在生活、劳动等实践中经验积累的产物,从无意中发现石块按压或刺破体表可以治病到对石块加工形成砭石而专用于治疗疾病,经历了漫长的岁月。
我国曾在内蒙古多伦县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过一根4.5cm长的砭石,一端扁平有弧形刃,可用来切开脓疡,另一端为四棱锥形,可用来放血。
在山东省日照市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个墓葬里,还发现过两根殉葬的砭石,长度分别为8.3cm~9.1cm,尖端为三棱锥形和圆锥形,可用它们放血,调和经气。
砭石实物的发现,为针刺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素问·异法方宜论篇》记载:“东方之域,天地之所生也,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其民食而嗜咸……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故砭石者亦从东方来。
”说明了砭石治病与当时人类所处的环境和历史条件是分不开的。
当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以后,出现了精治的石针。
其后出现了骨针、陶针、竹针等。
人类发明冶金术后,针具又逐步发展成青铜针、铁针、金针、银针,直至现代的不锈钢针。
灸法的起源可追溯到原始社会人类学会用火以后。
人们在用火的过程中,认识到身体某一部位发生病痛时,受到火的烘烤会感到舒适或缓解,通过长期的实践,就形成了炙法。
《素问·异法方宜论篇》记载:“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芮。
故灸芮者,亦从北方来。
”说明灸法的发明与寒冷的生活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针灸发展过程摘要:目的:研究中国针灸历史的发展,以史为鉴,了解针灸现状。
方法: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各个历史时期著名医家,文献及其新技术,进而大致了解针灸再各个时期的发展状况。
结果:大致了解了针灸学起源、发展、高潮、低谷、复兴的历史轨迹。
认识到了针灸学如今所面临的问题。
结论:从先秦针灸逐步发展以来直到明朝,针灸一直是中医学中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历朝历代均有大量著作,发展迅速。
而在清朝,统治者的愚昧使针灸学陷入低谷。
新中国的成立让针灸恢复繁荣。
但在全球化中,针灸学面临着国际社会态度问题;在现代化中,遇到发展方向不明的问题。
针灸学者尚需努力,从针灸所面临的困境走出。
一、针灸概述针灸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以经络理论为基础,以针法和灸法为手段,减轻了许多患者的痛苦,挽救了大量患者的性命。
作为中华传统医学中的瑰宝,针灸历千年而不衰,任西医猖獗仍不调,荣辱沉浮,传承至今。
在医学工作者的努力下,针灸必将煊赫于明天。
二、针灸的历史针灸起源于我国的原始社会,相当于考古学上的石器时代。
针灸分为针法和灸法,两者概念不同,起源不同,施治方法不同。
因此,对于两者起源分而述之。
1.针法的起源历史上任何事物皆不是凭空产生的,一切科学技能的发展都与其相关的事物实践经验的积累有关。
针法的产生是医疗实践发展至一定时期后的成果。
“砭石”是针法的前身。
《素问·异法方宜》记载“故东方之域……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故砭石者,亦从东方来。
”但砭刺在于破痈排脓,针刺在于调其血气,两者存在根本区别。
其间还存在放血疗法的医疗实践过程。
在长期实践中认识到少量出血可以缓解某些疾病促进了放血疗法的发展。
《史记·仓公传》“在血脉,针石之所及也”讲的就是放血疗法。
后来,西汉医家在总结前人经验时看到了它的弊端,提出“能杀生人,不能起死者”。
在科学发展至能制造“微针”时,又提出“微针导脉”,针法这才算步入正轨。
就制作材料而言,针具由石器时代的石制依次经历了骨针、竹针、陶针、铜针、铁针、金针、银针到现在不锈钢针的变迁。
就针具的种类而言,古有“伏羲制九针”的传说。
古籍中,“九针”首载于《黄帝内经·灵柩》,至宋《济生拔萃》初绘九针图。
春秋战国时期,针具发展形成九针,分别为:鑱针、员针、鍉针、锋针、铍针、员利针、毫针、长针和大针。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历史原因导致的九针遗失,新九针在山西省针灸研究所首任所长师怀堂教授带领团队的刻苦研发下终于诞生。
新九针包括镵针、铍针、锋钩针、三棱针、火针、梅花针、磁圆梅针、鍉针、圆利针、毫针以及长针。
新九针的研发对我国传统针灸伟大复兴有着重要的意义,为针灸的走向世界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2.灸法的起源灸法是针灸学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斗争的产物。
火的应用是灸法产生的必要条件。
偶然中发现身体疼痛部位受到火的烘烤而感到缓解后,人们才有目的的研究。
从早期的用各种树枝施灸发展到用艾施灸,逐渐形成灸法。
文献最早见于《庄子·盗跖篇》“丘所谓无病而自灸也”。
由此可知,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灸法已经盛行。
《素问·异法方宜论》记载“灸焫者亦从北方来”。
因为“北方者,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野外而乳食,藏(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
说明灸法的产生和我国北方人民有关。
在灸法的发展中形成了不同的方法,主要有一下分类:3.经络理论针灸以经络理论为基础。
经络在解剖学上是不存在的,但它在医学实践中的客观性以及在人体穴脉中的沟通又是显而易见的。
经络理论形成于长期的医疗实践,在《黄帝内经》编纂时期,已经形成较为完善的经络理论。
人体的经络系统分为经脉和络脉。
经脉又分为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络脉又分为十五络脉,孙络,浮络等。
经络沟通内外,联系肢体;运行气血,营养周身;抵御外邪,保卫机体,因此,在病理条件时,经络是传递和反映病变的途径。
这在临床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针灸具有指导意义。
并且,经络理论在今天也是大放异彩。
基于中医经络学说的循环推运(YSY)医学为中医和中华文化赢得了前所未有的国际地位。
YSY医学认为:经络是活生生地存在的,像城市交通道路似地贯穿人体,为人体生死命脉的象征。
经络理论的发展对针灸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下面也会看到,针灸的历史与经络理论息息相关。
4.封建社会的针灸学发展针灸源于实践。
在《黄帝内经》成书以前,传说中的名医岐伯,伯高,少俞等,春秋时期的名医医缓,医和等在个人的长期临床实践中,对针灸有了初步的了解。
马王堆出土的医学帛书记载了《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是现存最早的针灸文献,其中对脉络的分布,相应病症的灸法治疗有了记载,对我们研究那时人们对针灸的了解有很大帮助。
秦汉时期,一部划时代的医学巨著——《黄帝内经》诞生了。
《黄帝内经》是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著作,约成书于战国时期,标志我国医学由经验迈入理论。
《黄帝内经》分《素问》和《灵柩》。
其中《灵柩》篇中记载有当时的针灸理论,说明当时针灸学开始形成自己的体系,并向一门独立的学科发展。
同一时期,《黄帝八十一难经》成书。
该书在阐明《黄帝内经》的同时,也对《黄帝内经的不足之处做了补充,并提出“八会穴”,以及用五行学说对五输穴的理论和应用进行解释。
这个时期还诞生过“腧穴”的专著——《明堂孔穴治要》,可惜的是这本巨著已经失传。
东汉末年的“外科圣手”华佗也擅长于针灸之术,创立“华佗夹脊穴”。
同为“建安三神医”的张仲景创立六经辨证,编纂《伤寒杂病论》,在书中记载了大量针灸处方,并提倡针药并用,辩证论治。
另有《明堂经》博采汉代前医书,对腧穴的名称、部位、主治病症及刺灸法诸方面首次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总结和统一工作。
这是一个中医学兴兴向荣,蓬勃发展的时期,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都在这一时期写成。
针灸作为在传统医学具有举足轻重的一部分也在这一时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魏晋时期,皇甫谧对针灸开始了首次大总结,写成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专著——《针灸甲乙经》。
他根据《素问》、《灵柩》以及《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部著作,结合自身临床经验,考究《难经》等文献,使“事类相从,删其浮辞,初期重复,论其精要”著成《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简称《针灸甲乙经》)。
为针灸学的发展起到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
两晋南北朝时期,针灸临床实践积累深化,针灸专著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
例如晋代名医葛洪的《肘后备急方》,收录大量针灸医方,推动针灸的临床应用。
隋唐时期,针灸发展迅速。
唐朝开国家针灸教育之先河,设有太医署负责医学教育。
唐初,太医署即设立针灸学科,以《针灸甲乙经》等古代典籍为课本,并设立"针博士一人,针助教一人,针师十人,针工二十人,针生二十人"等专业称号,培养出了大量的针灸人才。
当时的甄权、孙思邈均为精通中医各科的大家,在针灸方面也是出类拔萃。
贞观年间,官府组织甄权等人对明堂图修订,由此可见,当时的唐朝统治者对针灸师十分重视的。
甄权编著有《针方》、《针经钞》、《明堂人形图》,皆是针灸的巨作,遗憾的是均已失传。
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广泛收集各种药房,其中针灸方面的案例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此外,他还绘制了“明堂三人图”,用颜色标注经络,成为史上最早的彩色经络腧穴图,可惜,仍然遗失了。
孙思邈对针灸的贡献不止于此,他创立了“阿是穴”、“指寸法”。
另外但是有名的大夫王焘著有《外台秘要》,崔知悌写有《骨蒸病灸方》收录有大量的灸治案例。
由此可见,两晋隋唐时期,灸法颇为盛行。
宋元时期,针灸教育模式更为完善。
细分针科、灸科,必修《素问》、《难经》、《甲乙经》。
同时,世界医学教育史上的创举——针灸铜人也由北宋针灸大家王惟一制成。
该铜人可拆卸,内置脏器,外刻穴位,十分精巧。
考核时,外封蜡,内灌水,针刺穴中则出水,否则未中。
此创举规范针灸教学,为培育新人开辟新径。
作为最繁荣的朝代,宋时的印刷术为医学的广泛传播提供可能,各种针灸专著俯拾皆是。
例如:南宋闻人耆年著有《备急灸法》,王执中撰有《针灸资生经》等都是针灸临床经验总结的实用性专著;金代何若愚创立子午流注针法,提倡按时取穴法,对后世影响较大。
马丹阳、都很轻则对临床腧穴有研究,分别擅长“天星十二穴”和“八脉交会穴”;元代的滑伯仁将任督二脉与十二经脉并称“十四经”,著有《十四经发挥》。
蒙古族翰林学士忽泰必烈的《金兰循经取穴图解》虽已佚,但不可否认他的贡献。
明朝是封建社会针灸学最后的繁荣。
这一时期的特点就是整理与研究。
因此而出现“百家争鸣”的场面。
并且针刺手法得到了极大的扩充,没有归经的穴位归纳成“奇穴”。
明朝出现了许多的著作,其中最重要的是杨继洲的《针灸大全》。
世医家庭的杨继洲行医四十余年,尤善针灸,以家传《针灸玄机秘要》为基础,博览古今医书,终成《针灸大全》十卷。
该书被视为针灸学界的第三次大总结,代表中国古代针灸医学的最高水平。
时至今日,任举足轻重,在国内外皆受到推崇。
清政府以“针刺、火灸,究非君子之所宜”为由,下令“太医院针灸一科,着永远停止”致使针灸的发展陷入低谷。
此外,当时医者多重药轻针,针灸发展一度缓慢。
这一时期著作不多,且缺乏创新。
鸦片战争后,西医传入,面对西方的坚船利炮,盲目的否决传统,眼热于西方的一切,针灸再一次跌入谷底。
所幸的是,针灸因其经济、方便和良好疗效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在民间仍有广泛应用。
5.新中国针灸学的蓬勃发展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自强自立,奋发向上,在针灸这一块有了很大的发展。
全国各地相继成立中医相关院校,研究机构等。
80年代,各院校相继建立针灸系,全国统一教材,逐步形成针灸学教学、医疗、科研的完整体系。
此外,部分西医院校也开设针灸课程,医院设立针灸科。
与现代科学技术的结合,更是使作为传统医学的针灸学如虎添翼。
用现代学科的规律去解释针灸学的知识体系,用科学仪器观察针灸对病人脏器的影响,针灸学在走向全球化的过程中,对于治病机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其应用面也不断扩大,针灸减肥,针灸保健,针灸麻醉……都证明针灸在新时代焕发出无限的活力。
三、针灸面临的挑战当然,在这个充满挑战的世界,针灸仍然面临挑战,在国际化过程中,国际社会对针灸的态度不明;在现代化时,针灸该走向何方?这些都是需要如今的医学工作者努力克服的问题。
所以“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参考文献:网站:中医药在线(/default.htm)文献:《中西医学史》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中华医学名著宝库·针灸(下)》九州图书出版社王雪苔《针灸的现状与未来》2007严健民《远古中国医学史》中国古籍出版社2006刘冠军《中医灸疗集要》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杨舒然《不可思议的医学奇迹》广东科技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