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医学史
中国医学史名词解释

中国医学史名词解释中国医学史是指中国古代医学发展的历史。
以下是对一些中国医学史的重要名词的解释。
1. 《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医学著作,也是对阴阳五行理论进行系统总结和阐述的一部经典。
该书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介绍了许多重要的医学理论和方法。
2.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哲学观念和医学理论,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阴阳和五行所构成的。
阴阳包括相互对立但又相互依赖的两个方面,而五行则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它们之间有相生相克的关系。
3. 针灸:是一种古老的治疗方法,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插入针来调节和平衡人体的阴阳和气血,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灸在中国医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并且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4. 方剂学:指中医药中药方的研究和应用。
方剂是指以中药为主要成分制成的药物组合,方剂学研究方剂的组成、功效、应用范围等。
方剂学的发展对于中药学的研究和中医药的临床应用都具有重要意义。
5. 伤寒杂病论:是张仲景创作的一本中医临床经典之一,被认为是中医学的基础教材之一。
本书系统总结了许多疾病的症状、治疗方法和方剂,对中国古代医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6. 医学院:指中国古代的一种医学教育机构。
医学院是专门培养医学人才的学校,为中国古代医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持和学术交流平台。
7. 养生学:指中国古代关于保健养生的学说和方法。
养生学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主张人们通过调整饮食、保持良好的作息规律、适度锻炼等来保持身心健康。
8. 医药辨证学:是指中医药学中的一种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主要通过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进行病因病机的辨析,以确定治疗方案和药物使用。
9. 中药学:是对中药的研究和应用进行系统总结和整理的学科。
中药学包括对中药的来源、性味功效、质量评价等方面的研究,对中医药的发展和临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10. 筋络学:是中医学中关于人体脉络系统的研究,主要研究人体经络的走向、分布和作用。
中国古代医学史

早期的医药卫生活动时期 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476(夏~春秋)
药物知识的积累和酒的应用以及汤液的制作 对中医药制剂影响深远。
●药物知识的积累
《周礼》、《诗经》、《山海经》、《离骚》
●酒的应用:夏· 仪狄造酒 ●汤液的制作:商· 伊尹创制汤液
• 伊尹(公元前1649 年—公元前1549年), 伊性,名挚,。元代 王好古撰有《汤液本 草》一书,他坚信汤 液就是伊尹所创立的: “神农尝百草,立九 候,以正阴阳之变化, 以救性命之昏札,以 为万世法,既简且要。 殷之伊尹宗之,倍于 神农,得立法之要, 则不害为汤液。”
对疾病病因的认识充满了朴素唯物 主义的思想。
《左传· 昭公元年》记载公元前541年秦医和 在为晋侯诊病时所发的一段议论说明: – 1、四时、五节、六气等季节,气候变化 作为主要病因的概念,已经形成 – 2、阳淫热疾,阳淫寒疾说明“阳盛则热、 阴盛则寒”的病理学说基本正确。 – 3、五味、五色、五声的概念也给后世诊 断学及药理学以一定的启示。
药物知识不断积累
药物
– 植物药——从食物充饥开始 – 动物药——从获取动物食品开始 – 矿物药——从采矿和冶炼时代开始
针灸
– 针法:针的起源——源于砭石的产生。 – 灸法:灸的起源——源于学会用火之后。
外治法
– 可能源于用泥土、香灰、树叶等敷裹伤口等的做法。
二.早期的医药卫生活动时期 公元前21世科 手 术
青 铜 刀
古代的医学器具
青铜针 ─ 西周。可用于放血、刺病。
远古~夏.商.周.春秋~战国~三国 远古~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476~公元 265年
中国医药学萌芽和奠基时期
一丶中国医学的萌芽时期 (远古~春秋)
二丶中国医学的奠定基础时期 (战国~秦汉时期)
论述中国医学史的发展历程

论述中国医学史的发展历程中国医学史,作为一门学科,和其他学科相同,也有一个发展的过程。
发展过程的特点可分为四个阶段。
一、胚胎期,二、形成期,三、成熟期,四、发展期。
下面就详细介绍中国医学史在各个时期的发展特点。
一、萌芽时期这一时期,从周秦到中唐,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875年。
大量的医药史实,被分散地收载于甲骨卜辞和各类典籍之中,为医学史的创立,准备了丰硕的史料基础。
司马迁的《扁鹊仓公列传》是为医学家传记之滥觞。
中医药学,从”神农尝百草”的年代,发展到周秦之际,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造就了不少着名医家,撰述了不少医学着作,医学也有了初步的分科,随着中医学的发展,客观上已为医学史的修纂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但是,限于当时科学发展的水平,各个学科之间还缺乏明确的界定。
因此,在非医学的着作中,记述着不少医学的内容。
在商周的甲骨卜辞中,有关疾病的卜辞,就记述了当时的病名和治疗的内容,以及原始病历的史料。
_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就记述了近卯种-药用植物的产地、形状、采集,以及防病治病等内容,瑢科学与神话于一炉的奇书《山海经》,记载了140种药物,其中植物药59种,动物药83种,矿物药4种。
还提了两种可供避孕的药物,可以说是最早的避孕药记载。
《周礼?天官》中记载着医事制度等内容。
曹植的《说疫气》记述了东汉建安22年疫病流行的情况。
还有文集、笔记等,或多或小,都有有关医药内容的记载。
这些大量的医学史科的积累,和医家传记的收载,理应导致医学史学科的创立。
但是,中国医学史学科,却以艰难的步履,迈过千百年的岁月,几经沉浮,始告创立。
这与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的传统思想不无关系。
千百年来,人们在思想上,只知道尊孔读经,热心仕途,而轻视科学技术,视医学为末技,把医家列为百工之列,称为“医工”。
不屑于为末技医工修史立传。
被尊为医圣的张仲景,在正史中无传,.就是一个例证。
不少医药史实,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被湮没,难以查考。
(医学课件)中国医学史(全)

诊断方法
中医的诊断方法包括望、闻、问 、切四种诊法,注重对患者进行 全面的整体评估;西医则以病史 、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为主, 注重对疾病的客观认识。
治疗手段
中医的治疗手段包括中药、针灸 、推拿等,注重整体调节和机体 内环境的平衡;西医则以药物治 疗、手术治疗为主,注重对疾病 病灶的消除和根治。
中西医结合的优势
02
古代医学的发展
中药的发展历程
01
天然药物时期
早在远古时期,人们通过采摘、狩猎 等方式利用自然界存在的药物,开启 了中药的起源。
02
经验医学时期
随着人们对药物性质、作用和配伍的 深入了解,中药逐渐形成了以四气五 味、升降浮沉等理论为基础的应用体 系。
03
经典医学时期
在《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 经典医学著作的指导下,中药的理论 和应用得到了系统总结和发展。
华佗(三国):<华氏中藏经>
01
首创用全身麻醉施行手术。
03
02
中国古代的名医之一,精通内、外、妇、儿 、针灸各科。
04
孙思邈(唐代):<千金方>
中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有“药王”之称。
05
06
著作《千金方》被誉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 临床医学百科全书”。
近现代医学名人及其成就
林巧稚(1901-1983):中国现代妇产科学的主要奠基 人之一
差异。
古代医学的分支与流派
经方医学
以《伤寒杂病论》为代表,强调 以六经辨症、以八纲论治,形成 了独特的经方医学流派。
温病学派
以叶天士、吴鞠通等为代表,强 调“外感必从热化”,注重清热 解毒、养阴生津的治疗方法。
寒凉学派
中国医学史(重点)

中国医学史原始社会的医疗活动一、医药起源论1、医源于圣人伏羲尝百药、制九针、画八卦神农尝百草黄帝尝味百木、典主医药2、医源于巫3、医源于动物本能4、医食同源5、医易同源6、医源于实践(广大人民长期的智慧结晶)二、医药知识外治法:1、砭石:我国最早的石质医疗工具,砭,以石刺病也,用来切割脓包或浅刺身体的某些部位,可以减轻或消除病痛。
砭石或针灸起源时间:新石器时代2、灸法:对某一部位进行长时间固定温热刺激的方法介质:艾叶(灸草)夏~~春秋时期的医学一、病因对流行病最早的记录:疾年、降疾、雨疾、疾疫医和:六七致病说(阴、阳、风、雨、晦、明)二、预防医学酒为百药之长(酒的作用):兴奋、麻醉、溶剂、消毒杀菌、驱寒、散瘀、活血通络、挥发汤药:伊尹,单味变复方三、医事制度《周礼· 天官》医事分工:食医、疾医、疡医、兽医战国~~东汉时期的医学一、马王堆《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现存最早涉及经脉学的文献三、四大经典《黄帝内经》1、作者:托名黄帝2、成书年代:战国~~秦汉3、篇幅:《素问》、《灵枢》:各9 卷,81 篇4、基本内容(精神)和成就(1)注重整体观念A、人与天地、自然是统一的B、人与社会是统一的C 人体自身是统一的D 人的身心是统一的(2)重视脏腑经络(3)运用阴阳五行学说《难经》1、作者:传为秦越人,待考2、成书年代:西汉末~~东汉3、篇幅:3 或5卷4、主要内容和成就脉诊诊脉独取寸口脏腑七冲门经络奇经八脉针刺腧穴疾病广义伤寒《神农本草经》1、作者:托名神农2、篇幅:3 或4卷3、主要内容和成就(1)创药物三品分类法,载药365 种,分上中下三品(2)概述中药学基本理论A、论述方剂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B、提出药物七情和合理论C、完整提出四气五味的药性理论D、阐述药物采集、加工、炮制和制剂(3)记载临床用药原则和服药方法(4)论述药物的功效和主治(5)我国研究制药化学的滥觞《伤寒杂病论》1、作者:张机(仲景、长沙)医圣2、成书年代:东汉末3、篇幅:《伤寒论》、《金匮要略》4、主要内容和成就(1)《伤寒论》确立六经辨证论治原则《金匮要略》确立脏腑辨证论治原则(2)对方剂学的贡献~~方书之祖组方严谨灵活、剂型种类繁多、方剂疗效可靠魏晋南北朝的医学一、脉学《脉经》第一部脉学著作1、作者:晋· 王叔和2、主要成就1)确立“寸口诊脉”的脏腑定位2)整理归纳24 脉,规范脉象名称3)强调诊脉与临床治疗结合二、针灸学《针灸甲乙经》第一部针灸学专著1、作者:晋· 皇甫谧2、主要成就1)系统整理人体腧穴,349 个,比《黄帝内经》多189 个2)提出分部划线布穴的学位排列方法3)阐明针灸操作方法和针灸禁忌4)总结临床针灸治疗经验《本草经集注》陶弘景载药730 种,按药物自然属性、功效分类《雷公炮炙论》现存最早炮制学专书雷斆,炮制业鼻祖《肘后救卒方》“肘后”指随身携带以备急用“救卒”意在救治突然发生的急病1、作者:晋· 葛洪,字稚川,号抱补子,江苏南京句容人代表作:《抱补子》《肘后救卒方》老婆鲍姑(潜光)中国医学史上第一位女灸家2、羌虫病、狂犬病以毒攻毒、天花、结核病、隔物灸《刘涓子鬼遗方》现存最早外科专书整理者:北齐· 龚庆宣隋唐五代时期的医学一、尚药局、药藏局、太医署医事分科:医科、针科、按摩科、咒禁科医科:少小、体疗、疮肿、耳目口齿、角法二、《内经》研究1、隋· 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我国现存最早《内经》注本2、唐· 王冰《次注黄帝内经素问》三、《诸病源候论》现存最早的病源症候学专书1、作者:隋· 巢元方等人2、主要成就1)详细记载各种疾病2)正确阐述疾病病因3)确切描述疾病征候四、《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常合称《千金方》古代医学百科全书1、作者:唐· 孙思邈2、主要成就1)注重医德修养2)集唐以前医方大成3)重视妇儿疾病4)积累丰富药物经验5)强调综合治疗6)积极倡导养生五、《外台秘要》又名《外台秘要方》,简称《外台》1、作者:唐· 王焘(医学文献整理大师)2、主要成就1)整理保存大量古代医学文献2)搜集整理推广民间单验方3)载录唐以前医学发明六、《新修本草》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由唐政府主持编撰的具有药典性质的著作彩色药图844 种,新增144 种《本草拾遗》《食疗本草》《海药本草》七、《仙授理伤续断秘方》现存最早的骨伤科专著1、作者:唐· 蔺道人2、成就1)较为系统的论述骨折的治疗常规2)针对骨折复位固定,提出动静结合的治则3)治疗肩关节脱臼,首次采用“椅背复位法”4)收载40 余道处方,运用外洗、外敷、内服等多种方法八、《颅囟经》作者不详现存最早的儿科专著《经效产宝》现存第二部妇产科专著《胎产书》现存最早妇产科文献宋金元时期的医学翰林医官院、太医局、官药局校正医书局——国家卫生出版机构儒医:宋代一些读书人进入医学队成为医生方书(宋政府)《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由国家颁行的成药专书和配方手册药物(宋政府)《嘉祐本草》、《本草图经》是《证类本草》(唐慎微)编撰的基础《饮膳正要》元· 忽思慧——我国古代重要的营养和食疗专著《苏沈良方》金· 成无己首次注解《伤寒论》医学理论的发展和临证各科的成就解剖《欧希范五脏图》、《存真图》(杨介)诊脉施发《察病指南》创“以图示脉”法舌诊杜本《熬氏伤寒金镜录》图文并茂验舌专书病因病机南宋· 陈言(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完善三因致病说内科葛可久《十药神书》治疗虚劳病(主要是肺痨)专著外科陈自明《外科精要》伤科元· 李仲南:《永类钤方》“曲针”元· 危亦林:《世医得效方》麻醉、首次采用悬吊复位法妇科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总结性妇产科专书儿科宋· 钱乙(仲阳)《小儿药证直诀》针灸王惟一:针灸铜人——开创了实物教学之先河王执中:《针灸资生经》倡“同身寸”取穴法法医宋慈《洗冤集录》法医学鼻祖金元医家的创新一、刘完素1、生平:字守真,号通玄处士,金代河间人。
中医历史简洁概括

中医历史简洁概括
中医历史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重要阶段:
1. 原始时期:约5000年前,中国古代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
开始使用采摘的草药治疗疾病。
2. 《黄帝内经》时期:约公元前220年,出现了《黄帝内经》这一古代中医经典,系统阐述了中医理论和诊断方法。
3. 隋唐时期:公元6世纪至10世纪,中医学开始形成体系,
出现了许多重要的医学著作,如《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等。
4. 宋元明清时期:公元11世纪至20世纪,中医学进一步发展,形成了许多重要的学派和医家,如宋代的孙思邈、明代的李时中和清代的吴鞠通等。
5. 现代时期:20世纪初,中医学面临着西医的冲击,但仍然
坚持传统理论和实践,同时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现代化改革,如建立了中医药大学、制定了中药法等。
并在21世纪,中医
学开始在国际上逐渐受到认可和应用。
中国古代医学简介资料

中国古代医学简介资料中国古代医学源远流长,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发展直接影响了中国人民的生活品质。
古代中国医学建立在中医学理论的基础上,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其精神对现代医学有着极大的影响,在社会文化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也为现代医学的发展提供了多种理论指导。
中国古代医学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先秦时期、秦汉时期和唐宋时期。
先秦时期,中国古代医学始于先秦儒家文化,以《周易》、《礼记》、《春秋》、《书经》等文献为基础,发展出了一套综合性的医学理论体系,是中国古代医学史的开始时期。
秦汉时期的中国古代医学,是以《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为主要内容的。
《黄帝内经》以《素问》、《灵枢》、《伤寒论》、《金匮要略》和《难经》为核心内容,是中医学理论的基础和精神支柱,发展成为了我国古代医学史上极为重要的文献。
唐宋时期,中国古代医学较大发展,出现了许多医学著作,如《伤寒杂病论》、《难经补注》、《太平要术》等等,形成《难经》、《太平要术》以及其他一些文献的体系。
这些医学文献,不仅对中国古代医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而且也对现代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医学发展至此,已经建立起一套非常完整和丰富的医学体系,发展到成熟阶段。
包括诊断材料、病因论、药物配伍、诊疗手段、生活饮食等内容,内容涵盖从人的五脏六腑到周围的环境因素,成为中国历史医学发展的重要标志,也使中国古代医学在世界上享有盛誉。
至今,中国古代医学的研究仍然持续发展,其理论体系仍不断得到深入地研究,不断发现新的内容。
不论是在发展新药物还是诊断疾病方面,都会受益于中国古代医学的理论知识,并结合现代医学技术进行探索和研究。
总之,中国古代医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发展直接影响了中国人民的生活品质,并不断为现代医学的发展提供了多种理论指导。
此外,中国古代医学还为世界其他地区的医学发展提供了精神财富和思想资源,影响着全世界人们的健康。
中国历史 医学事件

中国历史医学事件
中国历史上发生了许多重要的医学事件,以下是其中一些:
1. 《黄帝内经》的产生:《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医学典籍之一,被认为是中医学的经典之一。
它由多位医学家和学者相继编撰而成,包含了关于人体生理、病理、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知识。
2. 秦汉时期的官方医学:在秦汉时期,医学成为了官方机构的重要内容。
朝廷设立了医学官职,推进了医学教育和研究,促进了医学的发展和推广。
3. 痘症防治措施的出现:明朝时期,中国医生采取了痘疫苗接种的方式来预防天花病毒的传播。
这一方法后来被西方国家引入,对全球医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4. 中医学的继承和发展:在中国历史的不同阶段,中医学不断得到继承和发展。
六朝时期的医学家王叔和、唐宋时期的孙思邈、明清时期的张仲景等人都对中医学的理论和实践做出了重要贡献,推动了中医学的发展。
5. 现代化医学的引进: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现代化医学在中国引进并开始普及。
中西医学的交流和融合,推动了中国医学的现代化进程。
6. 抗击传染病的努力:近代以来,中国面临了多次传染病的爆发和流行。
例如,鸦片战争后,中国爆发了鼠疫疫情,中国医
生在这一时期采取了许多措施来抵抗疫情,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以上只是中国医学史上的一些重要事件,总体来说,中国医学在不同历史时期都有着较为丰富和独特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仲景
• 张仲景(约公元150~154年——约公元215~219年)
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 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 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在方剂学方面,《伤寒杂病论》 也做出了巨大贡献,创造了很多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其所 确立的六经辨证的治疗原则,受到历代医学家的推崇。这是中国第一 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论治法则的医学专著,是中国医学史上影 响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后学者研习中医必备的经典著作,广泛受到医 学生和临床大夫的重视。
谢谢观赏!
中国古代医学史
成就
•
战国时期我国医学就有很高成就, 有了医学分科; 扁鹊提出了四诊法;《内经》提出了病理学说。秦汉时 期医学有重大发展,“医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 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华佗的“麻沸散”是世界上 最早的“全麻”法。唐朝分科较细的医学校刊《唐本草》 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编定和颁布的药典;“药王”孙 思邈的《千金方》是著名的医学专著。明朝李时珍的 《本草纲目》集古代医学之大成,是当时世界上内容最 丰富、考订最详实的药物学著作, 被译成多种文字 。
华佗
• 孙思邈(581-682),唐代医药学家,被后人称为“药王”。 •
孙思邈
公元581年出生于一个贫穷农民的家庭。他从小就聪明过人,受到老师 的器重,长大后开始爱好道家学说。由于当时社会动乱,孙思邈隐居陕西 境内的秦岭太白山中,并渐渐获得了很高的声名。当时的朝廷下令征孙思 邈为国子监博士,被他拒绝了。孙思邈在太白山研究道教经典,探索养生 术,同时也博览众家医书,研究古人医疗方剂。他选择了"济世活人"作为 他的终生事业,为了解中草药的特性,他走遍了深山老林。孙思邈还十分 重视民间的医疗经验,不断积累走访,及时记录下来,终于完成了他的不 朽著作《千金要方》。唐朝建立后,孙思邈开始接受朝廷的邀请,与政府 合作开展医学活动。公元659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唐新本草》。 公元682年孙思邈无疾而终。根据史志、本草、《道藏》等文献,以及陕西 省耀县药王山有关碑刻,孙思邈的著作80余种,今多亡佚。
李时珍
• 李时珍(1518—1593),字东璧,明代著名医药学家。后为楚王府奉
祠正、皇家太医院判,去世后明朝廷敕封为“文林郎”。
• 李时珍自1565年起,先后到武当山、庐山、茅山、牛首山及湖广、安
徽、河南、河北等地收集药物标本和处方,并拜渔人、樵夫、农民、 车夫、药工、捕蛇者为师,参考历代医药等方面书籍925种,考古证 今、穷究物理”,记录上千万字札记,弄清许多疑难问题,历经27个 寒暑,三易其稿,于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完成了192万字的巨著 《本草纲目》,此外对脉学及奇经八脉也有研究。著述有《奇经八 脉考》《濒湖脉学》等多种。
• 扁鹊(公元前407—前310年)
战国时医学家。姓秦、名越人,诞生於山东长清县。通晓内、外、 妇、儿、针灸各科。精於切脉、望色、听声、问诊,尤擅长於推究病 源。对导引,吐纳和气功等各种健身祛病之法各有建树,著述多以失 传现存《难经》等都后人托名之作。 由于他的医术高超,被认为是神医,所以当时的人们借用了上古 神话的黄帝时神医“扁鹊”的名号来称呼他。少时学医于长桑君,尽 传其医术禁方,擅长各科。在赵为妇科,在周为五官科,在秦为儿科, 名闻天下。秦太医李醯术不如而嫉之,乃使人刺杀之。扁鹊奠定了中 医学的切脉诊断方法,开启了中医学的先河。
《伤寒杂病论》
•
《伤寒杂病论》是中国传统医学著作之一,历代医家对之推崇备至, 赞誉有加,至今是中国中医院校开设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中医学习的 源泉。2003年非典期间,该书和张仲景便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伤 寒杂病论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 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 方、药的理论基础。
• 商周医药学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商和西周时期,已有较丰富的医药学知识。 2.甲骨文中所见的疾病有数十种,包括眼、耳、口腔、肠胃等各种分科。 3.商代遗址中还出土了石贬镰等医疗用具。
• 秦汉医学
1.战国问世、西汉编定的《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较早的重要医学文献。它反 映了我国古代医学的早期成就,奠定了祖国医学的理论基础。 2.西汉马王堆汉墓帛书《医方经》记载了几百个药方。 3.东汉的《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 4.东汉末年的张仲景和华佗,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 A.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分成《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两部书)是 后世中医的重要经典,为中医临床的辨症施治奠定了基础,后人称张仲景为“医 圣”。 B.华佗擅长外科手术,被人誉为“神医”。他发明的麻沸散,是一种从植 物中提取的麻醉药,适用于外科手术。这一发明比西方早一千六百多年。
全书共190多万字,载有药物1892种,收集医方11096个,绘制精美插 图1160幅,分为16部、60类,是中国古代汉医集大成者。李时珍在继 承和总结以前本草学成就的基础上,结合作者长期学习、采访所积 累的大量药学知识,经过实践和钻研,历时数十年而编成的一部巨 著。书中不仅考正了过去本草学中的若干错误,综合了大量科学资 料,提出了较科学的药物分类方法,溶入先进的生物进化思想,并 反映了丰富的临床实践。本书也是一部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博物学著 作。
• 隋唐医学的进步
1.唐朝杰出医学家孙思邈著的《千金方》,全面总结历代和当时的医药 学成果,有许多创见,在我国医药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2.吐蕃名医元丹贡布编著的《四部医典》,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 3.唐高宗时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 明清: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1.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记载了药物一千八百多种,方剂一万多个,全 面地总结了16世纪以前的中国医药学,被誉为“东方医药巨典”。 2.李时珍提出“鸟产于林,故羽似叶”的观点,反映了他在动物适应环 境、相关变异以及遗传特征等方面的新认识。
公元3世纪初,张仲景博览群书,广采众方,凝聚毕生心血,写就《伤 寒杂病论》一书。中医所说的伤寒实际上是一切外感病的总称,它包括瘟 疫这种传染病。该书成书约在公元200年~210年左右。在纸张尚未大量使 用,印刷术还没有发明的年代,这本书很可能写在竹简上。
《本草纲目》
• 《本草纲目》,药学著作,五十二卷,明朝李时珍撰,刊于1590年。
• 华佗(约公元145年-公元208年),字元化,一名旉,东汉
末年著名的医学家。
华佗与董奉、张仲景并称为“建安三神医”。少时曾在外 游学,行医足迹遍及安徽、河南、山东、江苏等地,钻研医 术而不求仕途。他医术全面,尤其擅长外科,精于手术。并 精通内、妇、儿、针灸各科。晚年因遭曹操怀疑,下狱被拷 问致死。 华佗被后人称为“外科圣手”、“外科鼻祖”。被后人多 用神医华佗称呼他,又以“华佗再世”、“元化重生”称誉 有杰出医术的医师。
《难经》
•
《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古代中医学著作 之一,传说为战国时期秦越人(扁鹊)所作。本书以问答 解释疑难的形式编撰而成,共讨论了81个问题,故又称 《八十一难》,全书所述以基础理论为主,还分析了一些 病证。其中一至二十二难为脉学,二十三至二十九难为经 络,三十至四十七难为脏腑,四十八至六十一难为疾病, 六十二至六十八为腧穴,六十九至八十一难为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