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鼓膜切开置管方法治疗60例顽固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临床研究

合集下载

内镜下鼓膜置管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效果分析

内镜下鼓膜置管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效果分析

内镜下鼓膜置管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效果分析内镜下鼓膜置管术是一种通过内窥镜技术在患者的鼓膜上开凿一个小孔,并将一根细小的导管置入中耳腔内的治疗方法。

该导管能够保持中耳腔的通气和引流功能,使分泌物得以排出,从而减轻感染症状。

相比传统的手术方法,内镜下鼓膜置管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术后疼痛轻等优势。

越来越多的医生和患者选择内镜下鼓膜置管术来治疗分泌性中耳炎。

内镜下鼓膜置管术的治疗效果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研究表明,内镜下鼓膜置管术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听力,并且减轻耳道堵塞和耳鸣等症状。

一项针对200名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研究显示,术后3个月内,超过80%的患者的中耳炎症状有所减轻。

而在术后1年的随访中,约70%的患者仍然保持了良好的疗效。

这表明内镜下鼓膜置管术对于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效果是显著的。

内镜下鼓膜置管术的手术并发症较少。

相比传统的手术方法,内镜下鼓膜置管术在操作过程中对组织的创伤更小,因此术后的并发症风险较低。

研究发现,内镜下鼓膜置管术的并发症包括较轻的眩晕、耳痛和少量出血,几乎不会出现永久性的听力和平衡功能损伤。

这为患者提供了更为安全的手术选择,也增加了患者对于手术的接受度。

内镜下鼓膜置管术的术后恢复期短。

由于该手术的创伤小,患者在术后会感到较为轻微的疼痛和不适。

术后一般数天内,患者就可以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

与传统手术相比,内镜下鼓膜置管术的术后疼痛轻,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这一点对于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来说,尤为重要。

内镜下鼓膜置管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效果是显著的,但在临床应用中仍需继续加强研究和探索,以更好地服务于患者的健康。

希望未来能够有更多的医疗机构引入这一微创手术技术,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

内镜下鼓膜置管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效果分析

内镜下鼓膜置管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效果分析

内镜下鼓膜置管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效果分析【摘要】内镜下鼓膜置管术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有效方法之一。

通过研究内镜下鼓膜置管术的原理和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机制,可以发现其在改善炎症和提高耳腔通气的作用。

临床疗效观察显示,内镜下鼓膜置管术可以显著减少中耳炎的复发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也存在一些并发症如感染和脱管等,需要及时处理和注意。

手术后需要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定期复诊和保持耳部卫生。

结论中指出,内镜下鼓膜置管术在治疗分泌性中耳炎中具有重要地位,但仍需进一步完善和提高手术技术。

内镜下鼓膜置管术为治疗分泌性中耳炎带来了新的希望和选择。

【关键词】内镜下鼓膜置管术、分泌性中耳炎、效果分析、原理、机制、临床疗效、并发症、注意事项、地位、总结、展望1. 引言1.1 背景介绍内镜下鼓膜置管术是一种常见的耳鼻喉手术,是治疗儿童和成人耳部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

治疗分泌性中耳炎是内镜下鼓膜置管术的主要适应症之一。

分泌性中耳炎是一种常见的耳部疾病,其特点是耳中出现分泌物导致听力下降和耳朵不适。

传统的治疗方法包括使用口服抗生素或局部滴耳液进行治疗,但是部分患者反复发作或耳道狭窄难以清洁,治疗效果不佳。

内镜下鼓膜置管术通过在鼓膜上开一个小孔,将管状支架置入中耳腔内,通常可以促进中耳通气和排液,改善中耳炎的症状。

相比传统治疗方法,内镜下鼓膜置管术具有微创、损伤小、恢复快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本研究旨在探讨内镜下鼓膜置管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效果,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多的治疗选择和决策依据。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内镜下鼓膜置管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估手术的临床疗效和并发症发生率,为临床医生提供更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案。

具体目的包括:1. 探讨内镜下鼓膜置管术的原理及操作技术,为临床医生提供操作指南和参考。

2. 分析内镜下鼓膜置管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机制,揭示其对中耳炎病变的影响途径和作用机制。

4. 分析内镜下鼓膜置管术可能出现的并发症,评估手术风险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

鼓膜置管术治疗65例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观察

鼓膜置管术治疗65例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观察

鼓膜置管术治疗65例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观察
黎雄文
【期刊名称】《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年(卷),期】2011(005)017
【摘要】目的探讨鼓膜置管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方法对我院2010年采用鼓膜置管术治疗的65例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了解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临床表现以及鼓膜置管术治疗的效果.结果鼓膜置管术治疗取得良好效果,总有效率97.4%.治疗无效的2耳分别因鼓膜菲薄、过度内陷引起脱管和带管期间感冒未得到有效控制引起化脓性中耳炎.结论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具有安全、操作方便、视野清晰、实用性强等优点,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有效方法.
【总页数】2页(P13-14)
【作者】黎雄文
【作者单位】514031,梅州市人民医院耳鼻咽喉二科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硬性耳内镜鼓膜切开置管术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临床观察 [J], 仇弋戈;熊小星;唐春霞
2.耳内镜下鼓膜切开置管术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88例临床观察 [J], 邹健;李义森;方峥嵘;秦龙全
3.鼓膜置管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35例临床观察 [J], 覃玉抓
4.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临床观察 [J], 阮文兵
5.咽鼓管球囊扩张术联合鼓膜切开置管术治疗慢性复发性分泌性中耳炎临床观察[J], 赖世佳;童梓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耳内镜下鼓膜切开和鼓膜置管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疗效对比分析

耳内镜下鼓膜切开和鼓膜置管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疗效对比分析

耳内镜下鼓膜切开和鼓膜置管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疗效对比分析王桂芳 周红珍 李仁高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六医院耳鼻咽喉科,云南开远 661600[摘要] 目的 探究耳内镜下鼓膜切开与鼓膜置管对儿童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作用与效果。

方法 选取联勤保障部队医院耳鼻喉科2017年1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128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患儿分为两组,每组各64例。

A组接受耳内镜下鼓膜切开;B组接受耳内镜下鼓膜置管。

比较两组疗效、并发症总发生情况、积液存在的时间和听阈提高幅度。

结果 B组总有效率高于A组,B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A组,B组鼓室积液很快吸收,积液存在的时间明显比A组短,B组听阈提高幅度明显大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治疗儿童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效果确切良好,并发症少。

[关键词]儿童分泌性中耳炎;鼓膜切开;鼓膜置管;疗效对比[中图分类号] R764.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0616(2024)06-0172-04DOI:10.20116/j.issn2095-0616.2024.06.40Analysis of comparison of clinical efficacy between tympanic membrane incision and tympanic membrane catheterization under the otoendoscope in the treatment of otitis media with effusion in childrenWANG Guifang ZHOU Hongzhen LI RengaoDepartment of Otolaryngology, No.926 Hospital of Joint Logistics Support Force, Yunnan, Kaiyuan 6616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role and effectiveness of tympanic membrane incision and tympanic membrane catheterization under the otoendoscope in children with chronic otitis media with effusion. Methods A total of 128 patients with chronic otitis media with effusion admitted to the Otolaryngology Department of the 926th Hospital of Joint Logistics Support Force of Chines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from January 2017 to June 2022 were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Group A and Group B by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 with 64 patients in each group. Group A underwent tympanic membrane incision under the otoendoscope. Group B received tympanic membrane catheterization under the otoendoscope. The efficacy, overall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duration of effusion existence, and increase in the amplitude of the hearing threshold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Group B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Group A, and the overall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in Group B was lower than that of Group A. The tympanic effusion in Group B was quickly absorbed, and the duration of effusion existence of Group B was significantly shorter than that of Group A. The increase in the amplitude of the hearing threshold in Group B was significantly greater than that of Group A, wit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P< 0.05). Conclusion The tympanic membrane catheterization under the otoendoscope is effective in treating chronic otitis media with effusion in children, with fewer complications.[Key words] Otitis media with effusion in children; Tympanic membrane incision; Tympanic membrane catheterization; Comparison of efficacy分泌性中耳炎(otitis media with effusion,OME)是指不伴有急性炎性表现的中耳积液,曾被泛称为卡他性中耳炎、非化脓性中耳炎、渗出性中耳炎、浆液黏液性中耳炎、中耳积液以及胶耳等[1-3]。

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观察

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观察

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观察发表时间:2016-09-07T17:06:41.173Z 来源:《医药前沿》2016年9月第25期作者:魏燕高[导读] 分泌性中耳炎在耳鼻喉科属于多发病,患者可出现中耳积液、咽鼓管功能异常、听力下降等病理变化。

魏燕高(杨凌示范区医院耳鼻喉科陕西咸阳 712100)【摘要】目的:观察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效果。

方法:将60例分泌性中耳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对照组30例。

观察组采取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术进行治疗,对照组采取常规药物治疗,对两组治疗的效果进行观察对比。

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较对照组提高(P<0.05)。

结论: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治疗分泌性中耳炎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临床疗效优于常规药物治疗。

【关键词】分泌性中耳炎;耳内镜;鼓膜置管【中图分类号】R7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25-0201-02分泌性中耳炎在耳鼻喉科属于多发病,患者可出现中耳积液、咽鼓管功能异常、听力下降等病理变化,治疗不及时可引起传导性耳聋[1]。

其治疗方法较多,疗效有一定差异性。

本文主要与常规药物疗法进行对比,探讨了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效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15年1月~2016年3月间60例分泌性中耳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对照组30例。

观察组男18例,女12例,平均年龄(31.2±5.5)岁,平均病程(2.5±0.7)年,主要表现:听力下降18例,耳鸣7例,耳堵塞感9例,反复鼻塞流涕12例。

对照组男20例,女10例,平均年龄(30.7±6.2)岁,平均病程(2.7±0.8)年,主要表现:听力下降16例,耳鸣8例,耳堵塞感11例,反复鼻塞流涕13例。

2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1.2.1纳入标准:⑴均经鼓气电耳镜检查及声导抗检查确诊分泌性中耳炎患者;⑵成年患者;⑶患者与医护人员交流沟通无障碍;⑷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

内镜下鼓膜置管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效果分析

内镜下鼓膜置管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效果分析

内镜下鼓膜置管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效果分析分泌性中耳炎是一种常见的中耳疾病,它在中耳腔内引起粘液的积聚,导致听力损失、耳痛和耳鸣等症状。

内镜下鼓膜置管术是一种经口咽镜下行鼓室成形及鼓膜置管手术,其可以被用于治疗分泌性中耳炎。

本文旨在探究内镜下鼓膜置管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效果。

1. 研究方法我们对自2015年至2018年期间在我院进行的130例内镜下鼓膜置管术患者的病历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患者的年龄大致为3~60岁,其中73例为男性,57例为女性。

所有患者均被确诊为分泌性中耳炎,根据需要,有一定程度的鼓膜腔组织增生和中耳骨化。

所有患者术前完成行内耳听力检查并测量鼓膜腔压力。

2. 结果在所有患者中,124例(95.4%)在手术后3个月内显示出耳类化炎症状的改善。

26例(20%)出现了在术期后通过内耳检查证实内耳炎症状的临时加重。

16例(12.3%)靶部位的鼓膜成裂,其中5名患者随后进行二次手术。

在术后6个月时,差不多所有患者(128例)中,125例(97.7%)的耳中因分泌性中耳炎症状消失而得到了缓解。

在术后12个月时,131例中的129例(98.5%)受到了改善、而2例患者则被确定为二次手术的候选对象。

3. 讨论内镜下鼓膜置管术是一种有效的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手术,并且可以获得长期的好处。

在术后的短时段内会出现一些副作用,例如临时性耳痛等。

但是,这些副作用通常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得以缓解,无需额外的治疗。

此外,相对于常规的迷路手术,在医疗费用方面,内镜下鼓膜置管术更为经济实惠,同时术后康复也被证明具有较好的可预测性。

4. 结论内镜下鼓膜置管术是一种有效的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手术,并且可以获得长期的好处。

此外,它还有其他许多优点,如低费用、低创伤和康复时间可预测等。

综上所述,我们建议内镜下鼓膜置管术应考虑为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手段之一。

鼓膜置管引流术治疗顽固性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观察

鼓膜置管引流术治疗顽固性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观察

分 泌性 中耳炎 (er tr t i me i,OM ) sceo yo is da S t 定 义为: 中耳腔 内有非 化脓性 液 体产生 , 积液 可 以是 黏
液性 或者 浆液性 的 , 伴有 听力 下降 。 常 目前 治疗 方 法
素, 激素 强 的 松 、 塞米 松 , 地 口服 抗过 敏药 物盐 酸西 替利 嗪 , 同时鼻 腔应用 减充血 剂 呋麻 液 , 程 7天~ 疗
3 结 果
面 , 音 听 阈测 试 为传 导 性 聋 , 阻 抗 检查 呈 B型 纯 声
或 e型 曲线 , 声反射 消失 。
2 治 疗 方 法
两 组治 疗结束 后耳 闷塞感 、 内水流声 、 耳 听力下 降等症 状 消 失 , 音 听 阈测 试语 言频率 平 均 听阈在 纯 ld O B以上 , 阻抗 检查 为 A 型 曲线 作为 治愈标 准 。 声 综 合治疗 组 3 4耳 ,2耳治愈 , 愈率为 9 . 。对 3 治 41
术 在 扁桃 体周 围脓 肿痊 愈 后的 3周 ~4周 再作 预
防性扁桃 体 切除术 。 时急性 炎症完 全消退 , 痕尚 此 瘢 未牢固, 扁桃 体组 织较 韧 , 易夹持 , 较 剥离容 易 , 可 且 避 免炎症 扩 散 , 引起 远处器 官或 全身性 感染 。
( 0 8 O —2 收 稿 ) 20一 1 1
素, 以免 炎症 扩散 。 予支 持疗法 , 并 改善 全身状 况 。 此
手 术能 使脓肿 彻底 引流 , 有利 于炎症 消退 , 免并发 避 症发 生 , 可缩 短 病程 , 减轻病人 痛 苦 。因扁桃体 周 围
积脓 , 粘连 少 , 剥离 易 , 不易 留残 体 , 出血 少 , 复发 。 无 但 手术 中病 人 张 口受 限 , 药效 果欠 佳 , 响操 作 。 麻 影

腺样体切除联合鼓膜置管术治疗小儿难治性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效果

腺样体切除联合鼓膜置管术治疗小儿难治性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效果

腺样体切除联合鼓膜置管术治疗小儿难治性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效果摘要:目的:实验将针对小儿难治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实施治疗,重点分析腺样体切除联合鼓膜置管术治疗,实现良好解决。

方法:针对本院的60例腺样体合并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为对象,样本为2021年6月-2022年5月前来的患者,按照时间划分两组,对照组用置管手术治疗,观察组为腺样体切除联合鼓膜置管术治疗,对比治疗成果。

结果:从数据可见,观察组患儿在治疗总疗效率上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同时,在中耳腔积液消失与鼓膜痊愈时间、听力改善用时上,观察组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

此外,在平均纯音听阈与生活影响因子评分中,观察组治疗后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

最后,观察组患儿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疾病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

结论:采用腺样体切除联合鼓膜置管术治疗对于小儿难治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有助于加快中耳腔积液消失与鼓膜痊愈时间,同时有助于改善平均纯音听阈与生活影响因子评分,患者病情逐步好转,值得推广。

关键词:腺样体切除;鼓膜置管术;小儿难治性分泌性中耳炎;临床效果中耳炎属于常见的耳鼻喉科疾病,指的是在中耳内部结构发生了炎性病变,可分为化脓性和非化脓性。

而难治性分泌性中耳炎则属于常见的儿科疾病,也是非化脓性中耳炎,会引起听力下降,鼓室积液,并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对于儿童的健康生活造成了不小的影响【1】。

其作为特殊群体,自身的免疫功能发育不完全,缺乏对疾病的主诉能力,多有延误诊断的情况。

同时,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在长期的药物治疗、多次鼓膜穿刺抽液治疗下,也不能完全治愈【2】。

当下鼓膜置管术在小儿难治性分泌性中耳炎中有着较好的应用,通过手术中耳内镜的应用,可以直视各项操作,对患者造成的损伤小,并有助于将鼓室内的积液全部吸出,有助于鼓室内负压的改善,对于患者而言可尽快的恢复中耳功能。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采用腺样体切除联合鼓膜置管术治疗成为新的方案,鉴于此,针对本院的60例腺样体合并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为对象,样本为2021年6月-2022年5月前来的患者,对调研结果汇报如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采用鼓膜切开置管方法治疗60例顽固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临床研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鼓膜切开置管对顽固性分泌性中耳炎治疗效果。

方法选择2012年11月~2013年11月期间在本院接受治疗顽固性分泌性中耳炎的60例患者,均采取鼓膜切开置管法加以治疗。

结果本组60例患者中,治愈者58例,治愈率是96.67%。

均没有出现显著性不良反应。

结论鼓膜切开置管方法对顽固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临床治疗具有满意成效,并且没有显著性不良反应。

【关键词】鼓膜切开置管;分泌性中耳炎;疗效
分泌性中耳炎指中耳腔内产生非化脓性液体,其积液可能是浆液性,也可能是粘液性,一般伴有听力下降[1]。

该病很容易反复发作,病情较为顽固,单纯采取鼓室穿刺疗法取得的效果欠佳,且容易复发。

现选择2012年11月~2013年11月期间在许昌市中心医院接受治疗顽固性分泌性中耳炎的60例患者,采用鼓膜切开置管的方法治疗,获得了满意成效,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择2012年11月~2013年11月期间在本院接受治疗顽固性分泌性中耳炎的60例患者,其中包括32例女性患者,28例男性患者。

年龄均在7~57岁之间,平均年龄(47.61±8.35)岁。

病程时间1~6个月,平均病程3.8个月。

全部患者均伴有耳内水动感、耳闷塞感,且出现听力降低。

鼓膜症状特征为鼓膜完整,但内陷浑浊,丧失了正常的光泽,导致光锥缩短,甚至消失。

鼓膜下方为淡黄色,或是由液平面。

纯音听阈试验为传导性聋,声阻抗试验为B型,或是C型曲线,致使声反射消失。

1. 2 方法本组60例患者,首先要择取敏感抗生素,比如地塞米松、激素强的松、先锋霉素以及青霉素。

然后以口服的方式服用盐酸西替利嗪(苏州东瑞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9980014)抗过敏药物,1片/次,1次/d。

如果患者对药物不良反应非常敏感,可以每天分早晚各服用一次,每次半片。

同时鼻腔使用呋麻液减充血剂(上海运佳黄浦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1022695),1~3滴/次,3~4次/d。

疗程时间为7~10 d[2]。

鼓膜切开置管疗法[3,4]:患者选择座位即可,对患者外耳道予以常规消毒。

成人选择在表面进行麻醉,通常应用鲍宁液对鼓膜加以麻醉。

小儿应该选择在全麻下采取手术治疗。

应用鼓膜切开刀,直径为2.8 mm,在鼓膜前下方选择作切口,应用置管器把中耳通气管放置在鼓膜上。

置管一周时间内,每隔3 d观察患者通气管位置情况,通畅情况,在必要时可抽吸积液。

插管时间通常维持在2~3个月左右,时间长者可持续2年,直到中耳炎功能康复为止。

通常插管会在1~2个月左右即可自行脱落,所以需要特别制作哑铃状通气管为
宜。

2 结果
经治疗结束以后,患者耳内水流声、耳闷塞感以及听力下降等临床症状消失。

通过纯音听阈检测语言频率平均听阈超过10 dB,并且声阻抗检查结果为A 型曲线作为本组治愈标准。

本组顽固性分泌性中耳炎60例患者中,治愈者58例,治愈率是96.67%。

另2例患者临床症状明显好转。

全部患者均没有出现不良反应。

3 讨论
顽固性分泌性中耳炎在耳鼻咽喉科临床中比较常见的一种多发病。

该病病因一般认为是咽鼓管功能出现障碍,受到细菌及病毒的感染,发生免疫反应。

如若治疗不及时,将导致粘连性中耳炎、胆固醇肉芽肿以及鼓室硬化症[5],对患者听力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在临床治疗中关键在于使咽鼓管通气功能得到恢复,消除或缓解中耳腔负压。

应用鼓膜切开置管手术疗法,可引出鼓室积液,同时置入哑铃管或是斜口管,让中耳炎突腔中的积液可以持续引流,有效消除了中耳腔负压的情况,以便中耳功能得以恢复,咽鼓管功能可以逐渐康复如常。

通常情况下,通气管置留时间越长,疾病复发的几率也就越小。

鼓膜切开置管手术在以往临床治疗中应用最为频繁,但是儿童患者需要在全麻的状态下实施手术。

本组60例患者中,治愈者58例,治愈率高达96.67%,且均没有出现不良反应。

手术操作技术简单,收效甚佳,同时对儿童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听力的康复具有诸多益处。

总之,应用鼓膜切开置管术治疗顽固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具有满意成效,并且没有发生不良反应症状,具有极高的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石秋英,王斌全,杨向茹,等.鼓膜置管治疗顽固性分泌性中耳炎30耳观察.山西医药杂志,1996,25(4):259-260.
[2] 石磊,刘胜利.鼓膜切开置管治疗分泌性中耳炎96例分析.天津医药,2010,29(9):565-566.
[3] 谭建国.鼓膜切开置管治疗顽固性分泌性中耳炎32耳临床初步体会.重庆医学,2010,24(2):105-106.
[4] 曹咏梅.鼓膜置管引流术治疗顽固性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观察.工企医刊,2008,21(1):16-17.
[5] 刘胜利,王爱英,阐佚文.鼓膜穿刺负压抽吸导管吹张治疗分泌性中耳炎.临床耳鼻喉科杂志,2010(13):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