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内窥镜下鼓膜切开置管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品
可编辑
耳内窥镜下鼓膜切开置管治疗慢性分泌性中
耳炎的临床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耳内窥镜下鼓膜切开置管治疗慢性分泌
性中耳炎的疗效。方法:以我院42例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为治疗组,
以同期收治的40例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为对照组。在常规抗炎治疗
基础上,对照组给予咽鼓管导管吹张术,治疗组给予耳内窥镜下鼓膜
切开置管术,比较2组疗效。结果:2组好转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无效率低于对照组,经检验,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耳内窥镜下鼓膜切开置管术
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操做简便,疗效显著。
【关键词】内窥镜;慢性分泌性中耳炎;鼓膜切开置管
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是指中耳积液、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中耳疾
病,表现为中耳乳膜、骨膜或深达骨质的化脓性炎症,其分泌物粘稠,
非手术治疗效果较差,可以引起严重的颅内外并发症[1]。治疗上多
以手术显微镜下行鼓膜切开并放置中耳通气管,但仍有创伤大的缺点。
随着内窥镜的广泛应用,在耳内窥镜下行鼓膜切开中耳腔置管可在直
视下进行,创伤小,疗效好。对我院42例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给予
耳内窥镜下鼓膜切开置管术,疗效满意,分析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以我院2006年1月2008年12月耳鼻喉科收治的
42例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为治疗组,男25例,女17例,年龄1564,
平均39.34±12.35月;病程625月,平均16.13±3.25月。以同期收
精品
可编辑
治的40例患者为对照组,其中男26例,女14例,年龄1366,平均
37.89
精品
可编辑
±13.28月;病程727月,平均18.62±5.32月。所有患者主要
表现为听力下降、耳阻塞感和耳鸣等;检查有鼓膜内陷、光锥消失、
鼓膜活动减弱或消失等;中耳有明显的积液平,电测听示传导性或混
合性聋,气骨导差<30dBHL,鼓室导抗图为“B”型曲线,鼓室负压;
常规药物及物理治疗后,症状没有好转[2]。2组在男女比例、年龄
及病程方面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1)对照组:给予咽鼓管导管吹张术;口服头孢
氨苄胶囊。(2)治疗组:给予耳内窥镜下鼓膜切开置管术。具体如下,
患者取坐位,常规消毒外耳道,经外耳道插入零度耳内镜,在显示屏
直视下行操作。首先仔细观察鼓膜及中耳积液情况,鼓膜用麻醉剂棉
片行表面麻醉,于鼓膜前下或后下象限鼓膜穿刺,从中耳腔内抽吸出
分泌物后,注入地塞米松针5mg和α-糜蛋白酶针4000U混合液冲洗,
促进残留的分泌物降低黏度,同时减轻局部的水肿,促进积液的排出
和吸收,畅通咽鼓管口。其次用鼓膜切开刀在鼓膜前下或后下象限作
以平行于外耳道壁的弧形切口,长约12mm,且勿损伤鼓室黏膜,以免
黏膜渗血,镜下充分吸除鼓室内积液。对胆脂瘤型,清理胆脂瘤基质。
最后用中耳置管专用器械将硅胶管准确放入切口内,术毕用消毒棉球
封堵住外耳道口。术后静滴抗生素,口服强的松,1%呋麻液滴鼻1周,
术后14周内每周复查1次,以后每月复查1次,如果鼓室内仍有积液
可经管口吸出和注入药物冲洗,如果36月以上无积液,听力恢复良好,
给予取管。
精品
可编辑
1.3统计方法:实验数据使用SPSS14.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
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标准,差异有显著性。
2结果
2组治疗后病情恢复情况见下附表,可见2组好转率差异没有统
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无效率低于对照组,
经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附表2组治疗后病情恢复情况的比较
3讨论
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是非化脓性炎性疾病,其病因及发病机制仍不
明确。咽鼓管的功能是平衡鼓室内外气压,维持鼓膜的正常传音功能,
表面纤毛上皮上的纤毛向鼻咽部运动,其粘膜表面有一层粘液毯,有
利于鼓室内的分泌物向鼻咽部引流。引起病变的因素多考虑为咽鼓管
功能障碍,病原菌感染,免疫变态反应等因素,其中最主要的因素为
咽鼓管功能障碍导致的机械性阻塞。如果咽鼓管因各种病因出现功能
失调将会引起外界空气不能进入中耳,中耳内原有气体会逐渐被黏膜
吸收,鼓室负压,鼓室乳突粘膜充血水肿,浆液渗出,形成中耳积液。
中耳长期的积液,可刺激中耳腔粘膜,导致中耳功能障碍,导致许多
后遗症[3]。
对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除了常规抗炎治疗外,可用咽鼓管
导管吹张法,利于分泌物排出,但多次插管吹张过程繁锁,多次插管
对咽鼓管咽口粘膜也有损伤,出现炎症水肿,加重阻塞[4],因此一
般多以手术为主。手术方式主要有鼓膜穿刺、鼓膜切开术和鼓膜切开
精品
可编辑
置管术3种。鼓膜穿刺和鼓膜切开不能使鼓室内液体完全引流,不能
保持鼓室内外气压一致,鼓膜切开置管术则即能使鼓室内液体持续的
引流,还能保持鼓室内外气压的一致、咽鼓管通畅、恢复黏膜表面纤
毛的运动功能,同时还可以通过耳道反复冲洗给药,使鼓室内液体稀
释,促进液体的流出,促进鼓室黏膜炎症的消散。因此鼓膜切开置管
术是一种最为理想的手术方式。鼓膜的切开置管通常是在额镜或头灯
的照视下进行,视野较狭小,光线弱,暴露差,易造成切口大小深浅
不适,损伤中耳结构;显微镜虽然能提供良好的照明和高质量的放大
图像,但只能观察到物镜轴线上正前方的解剖结构,鼓膜的切开置管,
需借助耳镜及牵拉耳廓,变动头位,暴露效果不理想。内窥镜技术的
应用,具有手术视野清晰、操作简单、创伤小、大大缩短手术时间和
术后恢复快的特点[5]。
精品
可编辑
本次研究中,对治疗组患者给予耳内窥镜下鼓膜切开置管术,治
疗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无效率低于对照组,经检验,差异具有统计
学意义,P<0.05。我们总结,耳内窥镜下行鼓膜切开置管术,具有
以下优点:①能在直视下准确选择鼓膜切口位置,有效控制切口大小
及深度,避免了切口过大、术后脱管、置管过深使管滑落埋入鼓室内。
②能清晰地了解鼓室积液性质,可反复用药冲洗鼓室并引流,防止术
后堵管或引流不畅。③可全面直视中耳结构,防止损伤[6]。
综上,耳内窥镜行鼓膜切开置管术具有术野清晰、易于精确操作、
创伤小等优点,有效避免了置管对外耳道、鼓膜及鼓岬的损伤,减少
了并发症的发生。
精品
可编辑
参考文献
[1]田勇泉,孙爱华.耳鼻咽喉一头颈外科学[M].北京:人民
卫生出版社,2005:347
[2]樊忠,王天铎.实用耳鼻喉科学[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
出版社,1998:96-97
[3]姜泗长,顾瑞,王正敏.耳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
出版社,2002,9:66.
[4]李霞,刘志莹,莫玲燕,等.咽鼓管扩张治疗分泌性中耳炎
52例报告[J].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2007,11(4):170.
[5]BassimMK,
DrakeAF.Tympanostomytubeobstructionrelatedtoototopicaldrugt
herapy[J].EarNoseThroatJ,2005,84(7):416.
[6]张欣,田湘娥.耳内窥镜检查在中耳手术中的应用[J].中
国内镜杂志,1999,5(1):3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