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感觉世界》教案
《第二章第1节感觉世界》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科学浙教版13七年级下册

《感觉世界》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初步了解感觉世界的基本概念,掌握视觉、听觉、触觉等基本感觉器官的工作原理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通过课堂学习与探究,激发学生科学探索的兴趣,并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实验操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内容为感觉器官的分类及其功能介绍,以及不同感觉器官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难点在于通过实验和互动活动,让学生真实体验和感受不同感觉器官的运作机制,并能够进行简单分析和讨论。
三、教学准备: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和设备,如实验器材、图片资料、视频资料等,确保课堂实验活动的顺利进行。
同时,需要准备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和案例,以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此外,还需提前设计好课堂互动环节和课后作业,以帮助学生巩固和拓展所学内容。
在应用所学知识时,需要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为了做到这一点,可以设计一系列课堂互动环节。
例如,在讲解某一知识点时,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自由发表观点和看法,并鼓励他们进行辩论。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还能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所学内容。
课后作业的布置也是巩固和拓展所学内容的重要环节。
作业应该根据课堂所讲的知识点来设计,既要涵盖基础知识的巩固,也要有一定的拓展和延伸。
可以布置一些实践性的作业,如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或者进行一些研究性学习,让他们在探索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总之,通过精心设计的课堂互动和课后作业,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巩固和拓展所学内容,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同时,这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要途径。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环节课堂开始,教师以轻松的语气与学生进行互动,询问学生对“感觉”一词的理解。
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如触摸、听觉、视觉等,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接着,教师简短地介绍本节课的主题《感觉世界》,并预告学生将通过本课时的学习,深入理解不同感觉器官的功能与作用。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2.1感觉世界第一课时教案

感觉离学生的现实较近,让学生体验,可以大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收集资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可要求同学课前收集某些物质对人体感觉的影响及人体失去感觉会有什么危害等有关资料,在课堂上进行交流,丰富课堂的内容。
局限:
活动采用书本上的内容,没有给学生自由设计方案的机会,缺乏一定程度上发散思维的培养。
教学过程
引入:同学们有没有发现春天离我们越来越近了。你能说说哪些景物变化说明春天确实来临了?这些你是如何觉察到的?(通过这几个问题设置,便自然而然的过渡到对环境的察觉。学生实实在在可以察觉到体会到的,自然更能发散学生的思维,从而达到较好的引入效果。)
1、活动:请同学们观察课本p43图2-1,思考这些情景中你们会用身体的什么部位来感觉?产生的是什么感觉?(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所以可以判断)
3、回忆皮肤的结构,思考皮肤能感受几种不同的刺激,在大脑对应形成什么感觉?(体现知识的一体性,也让学生初步树4页(从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事出发,充分利用身边的器材和材料进行探究,主动思考问题)
总结:人的皮肤具有触觉、痛觉。手指的指尖触觉较敏感
活动:用简单的方法,测试你的同桌体温是否正常?
总结:手背上的神经末梢对热比较敏感。
思考:皮肤的冷、热觉感受器是否感受的是物体本身的温度高低呢?
活动:现有三杯水,一杯冷水,一杯热水(约60℃),一杯温水。
请一同学先将一手指浸入冷水中,再将手取出浸入温水中,说出浸入温水后,手指的感觉.让另一位同学先将手指浸入热水中一会儿,再取出浸入温水中,说出浸入温水中后手指的感觉。
感觉世界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感觉世界第一课时
科别
科学
年级
七年级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感知世界 教案1

第一章对环境的察觉本章概述:本章主要是从总体上描述人类怎样用其身体感觉器官或者说感受器来感觉周围不断运动和变化的环境。
对人体的感觉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来介绍声和光的初步知识,来描述耳的结构及听觉的形成、眼的结构和视觉的形成过程。
最后以人类如何获取信息和利用信息作为结束,与现代生活和社会的实际紧密联系。
从而使学生能更好地认识到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紧密联系。
本章内容又一个特点是学科综合性强,涉及面很广,趣味性又浓;同时还突出了以实验为基础的特点,几乎所有的知识都是通过实验来得到。
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如何去设计教学过程,通过创设情景极大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在实验过程中真正体验到科学的乐趣和科学与生活的紧密关联,即真正体验到快乐学习的意义!第一节感觉世界教材分析:这是学生第一次这么理性去感受人的感觉功能,在原来感性经验的基础上对知识有一个升华。
为能让知识自然落到实处,主要是通过一系列活动和实验设置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和自主感受,从而能真正全面、具体了解人类的感觉功能,而且关键是明白把人的感觉器官和感受器与功能联系起来去分析和考虑问题或者说分析问题。
知道了人类了解自然和征服自然的一些方法,让人类能更好的适应千变万化的自然环境,使人类朝着遵循自然规律的方向发展,让人和自然能更和谐的发展。
还有对于学生来讲可以适当的提升学生的学习力度和能力,所以应该树立生物体结构功能与环境相适应的理念!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能说出人体主要的感官和感受器的功能。
知道各种感觉产生的地方。
会叙述嗅觉和味觉形成的全过程。
介绍嗅觉的特点和味蕾的结构以及舌不同部位对四种基本感觉的敏感程度。
2.技能目标:学会用实验和归纳的方法探究嗅觉、味觉、皮肤感觉的特点。
训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联系实践的能力。
3.情感目标:能深刻体验到感觉世界对人类适应环境之间的作用和意义。
知道环境对生物的重要性,建立环境保护的思想意识。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2.1《感觉世界》教案

2.1感觉世界(一)
学生姓名
主备人
谢俊红
集体备课时间
3月10日主要感觉器官及其功能,知道酒精与药物对感觉的不良影响
2、通过活动和举例了解皮肤有多种感觉功能
3、能举例说明这些感觉在生活中的实际意义
学习重点、学习难点
能说出人体的主要感觉器官及其功能,知道酒精与药物对感觉的不良影响
能举例说明这些感觉在生活中的实际意义
学习过程
学教记录
【自主预学】
1、人有各种不同的感觉器官,人们用感受光,用来感受声音,用来感受气味等,感觉器官和感受到环境的刺激时会发出的信息,沿着神经传到作出分析,产生、、、和皮肤感觉等相应的感觉
2、人的感觉会受到、的影响。会影响人们的反应时间,有些会影响人们的神经系统,尤其是。
4、施行局部麻醉后,病人在手术过程中将不会感到疼痛,但能感受到手术刀与身体的接触。这一现象说明。
【反思促学】
【课后作业】
1、完成作业本A:p15- p16的习题;2、熟记本节课要点;3、预学下一课时内容。
3、是人体最大的器官,能分别感受、、等。
4、皮肤除了作为感觉器官感受外界的刺激外,还有很多重要功能,如、、等。
【课堂导学】
1、完成书43页“活动”。
2、讲述感觉产生的过程。(图2-2)
3、完成书44页“活动”。讲述皮肤感觉产生的过程。
小结:皮肤上的各种感受器接受刺激发出信息,信息沿着神经传到大脑作出分析,在大脑产生相应的感觉。
各部位的皮肤对刺激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指尖对触觉较敏感,手背对冷热觉较敏感。
【分层助学】
1、晚上入睡的人被蚊子咬醒,这是人的什么感觉在起作用?()
A.视觉B.触觉C.嗅觉D.听觉
2、痛觉的形成部位是()
浙教版新教材科学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第一节感觉世界-教案汇编

2、同一个人在不同的环境下,对同一种刺激是否会产生相同的感觉和反应?请你举例说明。
讨论:1、你最喜欢和最讨厌的环境刺激分别是什么?
总结:人类有各种不同的感官和感受器,能感受各种刺激,产生各种不同的感觉。
最后总结,感觉的产生图2-2
刺激——感觉器官——大脑
这些现象说明人对外界环境的各种刺激能作出相应的反应,即人能对感觉环境世界的各种刺激——感觉世界
[新课展开]
让学生说出刚才对影片中的各种刺激是通过人体的哪一个器官去感觉的?分别形成以哪些感觉?
可能的答案:视觉——眼听觉——耳
讨论:根据日常生活经验讨论人体还具有哪些感觉?是用身体的哪些结构来感觉的?
一、人的感觉
思考:你现在观察这幅图靠的是哪一个感觉器官,根据你观察到的现象你认为此图告诉了你人的皮肤具有什么功能?你知道他为什么用手指去触摸盲文吗?
(二)皮肤的冷、热觉
小实验:请你用简单的方法,测试你的同桌体温是否正常?
上台表演:让几个同学上台表演:用手测试额头体温的方法,并指明正确的测试方法:用手背测试体温。
让两位学生上台实验:一学生先将一手指浸入冷水中,再将手反映取出浸入温水中,说出浸入温水后,手指的感觉
让另一位学生先将手指浸入热水中一会儿,再取出浸入温水中,说出浸入温水中后手指的感觉。
实验现象:二位学生的感觉不同:一个形成冷觉,一个形成热觉
实验证明:皮肤形成的冷、热觉并非物体的温度高低。(因为同一杯水的温度应该是相同的。)
分析
1、如何设计实验让学生认识皮肤的四种感受器及四种感觉的形成
2、让学生理解鼻腔不是形成嗅的器官,形成嗅觉的部位是在大脑
课程资源的准备
《第二章 第1节 感觉世界》学历案-初中科学浙教版13七年级下册

《感觉世界》学历案(第一课时)一、学习主题本节课的学习主题为“感觉世界”,主要围绕人类的五种基本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展开,探讨这些感觉在人类认识世界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它们在科学研究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学习目标1. 知识与理解:了解人体五种基本感觉的生理机制和基本功能,理解感觉在人类认知世界中的重要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学会运用科学方法探究感觉现象,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尊重事实、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三、评价任务1. 知识评价:通过课堂提问和课后小测验,评价学生对五种基本感觉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能力评价:通过学生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记录,评价学生运用科学方法探究感觉现象的能力。
3. 情感态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和作业,评价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科学精神的培养情况。
四、学习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与感觉有关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感觉体验,激发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讲解五种基本感觉的生理机制和基本功能,重点讲解感觉在人类认知世界中的重要性。
3. 实验探究:分组进行实验,通过观察和操作,探究不同感觉的现象和特点。
实验内容包括:观察不同颜色的物体、听不同音调的声音、闻不同气味的物质、品尝不同味道的食物、触摸不同质地的物体等。
4. 讨论交流:小组内讨论实验结果,分享观察和感受,加深对感觉现象的理解。
5. 总结归纳: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结果,强化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五、检测与作业1. 课堂检测:通过课堂提问,检测学生对五种基本感觉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实验报告和观察记录,要求学生详细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并分析感觉现象的特点和规律。
3.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其他感觉现象,如温度感、痛感等,并记录下来与同学分享。
六、学后反思1. 学生反思:学生应反思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听讲、实验操作、讨论交流等方面,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为今后的学习做好准备。
2.1感觉世界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感觉相关的实际问题。例如,讨论嗅觉在烹饪中的应用等。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这个操作将演示视觉和听觉的基本原理。例如,我们可以进行一个颜色识别实验和声音识别实验。
3.多样化教学方法:我将尝试采用更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引入多媒体教学资源、开展角色扮演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同时,我将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课后拓展
1.拓展内容:
-阅读材料:《人类感官的奇迹》、《感觉与知觉》等书籍,加深对感觉的认识和理解。
-问题探究:学生可以对感觉的原理和应用提出自己的疑问,通过查阅资料、实验操作等方式,解答自己的疑问。
-交流分享:学生可以将自己在课后拓展中的学习成果和体验,与同学进行交流分享,互相学习和启发。
教师可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如推荐阅读材料、解答疑问等,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拓展。
内容逻辑关系
1.感觉的基本概念:感觉是人们通过感官器官获取外界信息的过程。它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础,也是人们与外部环境互动的重要方式。
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人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对生物学有了初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进一步了解感觉器官的奥秘,掌握感觉的工作原理,从而更好地理解人体对世界的感知过程。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科学思维:通过讲解感觉的定义、各种感觉的特点以及感觉的认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使学生能够运用科学的方法和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2.1 感觉世界 教案

感觉世界【教学目标】1.说出人体主要的感官和感受器的功能。
2.学会用实验和归纳的方法探究嗅觉、味觉、皮肤感觉的特点。
3.理解感觉世界和人类适宜环境之间的作用和意义。
4.知道环境对生物的重要性,建立环境保护的思想意识。
【教学重难点】1.人体主要感官和感受器以及它们各自的功能。
2.探究嗅觉、味觉、皮肤感觉的特点。
3.人体感觉器官功能的构造和形成感觉的原理【教学过程】引入:我们生活的自然环境千百万化,如阳光、温度、食物、水源等人类生存的必须条件中不断的在发生变化,如果生物不能很快的察觉和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生物即将被自然界淘汰。
我们人或者其他生物都有各种感觉,依靠这些感觉可以与周围世界保持联系,觉察周围环境的变化,使我们能适应周围的环境才能生存下来。
(科学家曾经做过小白鼠的实验关在黑房子里)可见感觉世界在生物生存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我们不但要了解自己的各种感觉功能,还要充分利用这些功能来适应大自然和造福人类。
自由想象:生物如果没有各种感觉,将会发生什么事情?学生发挥想象,再来描述。
人类作为自然界最高级最智能的生物都利用哪些感官和感受器来适应环境呢?学生回答,教师梳理然后引入知识点一、感官和感受器读课本图,图中的人都感觉到了什么?通过读图来寻找人有哪些感觉器官?分别有哪些感觉?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总结板书:耳——听觉(声音、听觉感受器)皮肤——皮肤的感觉(温度降低、冷觉感受器)鼻——嗅觉(气味、嗅觉感受器)舌——味觉(味道、味觉感受器)眼——视觉(光线、视觉感受器)人主要有以上五种感官和相应的感受器来感知声音、气味、光线、味道、温度变化等都是外界环境的刺激。
讨论:1.你最喜欢和最讨厌的环境刺激有哪些?2.小明为什么要戴着耳机欣赏音乐?学生发表个人的见解后教师要做出知识点的联络和科学性的总结:每个人所喜爱和讨厌的刺激是不同的,对一些人是喜爱的刺激,对另一些人可能是讨厌的刺激;小明为避免影响别人而戴耳机欣赏音乐,是文明的行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感觉世界》教案一、教材依据浙江教育出版社八年级科学(上)第1章《对环境的察觉》第1节《感觉世界》二、设计思想1.教学指导思想本节内容属生命科学部分的第3个主题,生命活动的调节中的一部分内容。
通过人体对外界的感觉,使人的生命活动在多个层次上进行协调和通信,要使学生能够列举人体的主要感官和感受器的结构及功能。
老师应注意通过知识的讲授和探究活动,引导学生理解生物体是一个内部和外部不断进行信息交流和反馈的开放系统,而多层次的调节能使其成为一个协调的整体,并引导学生关注脑科学的科学前沿发展。
2.教材分析课文先从总体上描述了人类怎样用其自身的感觉器官来感觉周围不断运动和变化的环境,为学习其他各种感觉奠定基础。
学生已了解生物的主要形态、结构和分类,而本课则是引导学生从另一个角度去体验科学的奥妙。
使学生知道生物体能通过各种感官接受环境的信息并作出处理,树立了生物体结构功能与环境相适应的理念。
本节的重点是感觉的形成及功能特点,难点是皮肤感觉、嗅觉、味觉的相同性,互补性。
3.学情认识学生已知道生物的分类及各类生物的主要特征,知道人体的各器官系统及生物的结构层次等知识为本节学习提供知识基础。
对于感觉,学生由于平时生活经验,已初步了解一些基本感觉,但尚存在一些模糊的概念。
4.学法点拨本节课通过学生体验、参与、师生、生生共同合作等途径,并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使学生在体验中得以发展、提高。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人体的主要感觉器官和感受器的功能,人体皮肤中的四种感受器,及嗅觉、味觉感受器。
2、科学思考:学会用实验和归纳方法探究各种感觉的特点。
3、解决问题:通过失去某种感觉的体验,学会积极关心他人,并能体谅别人的高尚的品质。
4、情感与态度价值观:通过活动、游戏、实验,使学生对人体对环境的各种感觉的事实产生浓厚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了解人体的主要感觉器官和感受器的功能、体验感觉。
五、教学难点各种感觉的特点、感觉的体验六、教学准备1.课前准备:玩具、白洒、白醋、冷水、热水、温水、香水、糖、醋、咖啡、苹果、清水、盐水、橙汁各一瓶、小木球、小钢球。
2.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过程【创设教学情境】课间放映优美的图片并配以音乐,让学生欣赏。
然后,教师提出问题:你有什么感觉?你是通过身体的哪些部位来感知的呢?从而引出课题《感觉世界》。
【新课教学】一、人体对环境的感觉看图讨论:出示教材图1-1“人的感觉”让学生分组讨论①图片中的人感觉到了什么?②分别是用人体的哪一结构或器官来感觉的?③如果图中的人是你,你会有什么相应的反应?总结:人体能通过各种感觉器官或感受器去感觉外界的各种刺激,并作出相应的反应。
思考1:a、以吃棒棒糖的人为例:是不是任何人都会有与你一样的感觉?是不是你吃什么东西都会有相同的感觉?b、以听音乐的人为例:是不是所有的人都喜欢同一首歌?你是不是喜欢每一种类型的歌曲?思考2:a、不同的人对同一种环境刺激的感觉是否完全一样?b、同一个人在不同的环境下,对同一种刺激是否会产生相同的感觉和反应?请你举例说明。
讨论: a、你最喜欢和最讨厌的环境刺激分别是什么?b、你认为图中的小明戴着耳欣赏音乐的原因有哪些?二、皮肤的感觉功能回顾皮肤的结构:表皮、真皮、皮下组织。
各层分别分布有哪些组织?有些什么功能?(上皮组织、结缔组织、神经组织、肌肉组织)思考:图中拿冰块的人,感觉冷觉的结构是皮肤的什么结构?设问:你是否知道冷觉是怎么形成的呢?根据皮肤你结构你认为人的皮肤还具有哪些感觉功能?分别由什么结构来完成?可能的答案:热觉、触觉、痛觉……(一)皮肤的触觉实验一、以同桌为实验小组,其中一生闭上双眼,将双手往后放,另一生拿出事先准备的:玻璃球、金属块、木块、橡皮等物品,让同桌同学摸,让对方同学说出此物体的:形状、大小、表面粗糙程度、物品材料、物体冷热程度等一些物品的特点。
思考一:实验时,你是用手的哪一部位去触摸物体的?为什么不用其它部位?由此你能否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手指与手背、身体背部等人体不同部位的触觉的敏感度的差异。
实验二:分别用一支铅笔,用同样大小的力试触对方同学的手背、手指的指尖、手掌、身体背部等处,让对方感觉各部位对铅笔的感觉的敏感度的差异。
交流合作:请同学们将两个实验的现象,加以分析比较,得出皮肤具有什么功能?哪一部位皮肤最敏感?结论:人的皮肤具有触觉、痛觉。
手指的指尖触觉较敏感。
图片欣赏:出示教材图1-2“盲人用触觉阅读盲文”。
思考:你现在观察这幅图靠的是哪一个感觉器官?根据你观察到的现象你认为此图告诉了你人的皮肤具有什么功能?你知道他为什么用手指去触摸盲文吗?(二)皮肤的冷、热觉小实验:请你用简单的方法,测试你的同桌同学体温是否正常?上台表演:让几个同学上台表演:用手测试额头体温的方法,并指明正确的测试方法:用手背测试体温。
思考:你认为用手背而不用手心测试体温的原因是什么?实验结论:手背上热敏感的神经末梢比较丰富。
小实验:教师出示一个玻璃球和一块小木块。
让一位学生分别用左右手摸两个物体,然后说出两手对物体冷热程度的感觉。
学生的可能答案:玻璃球比较冷,木球比较热演示并设问:将两物体取回放到讲台桌上,问,两个物体所处的环境是否一样,温度是否有高低?学生的可能回答:都放置在同一个教室的讲台桌上,应该与室温相同,因此两物体的温度相同。
思考:由此实验请你分析,皮肤对外界物体感觉的是热的还是冷的,是不是物体本身的温度的高低?设问:你认为皮肤对外界物体冷热觉的感觉应该是什么因素?实验:教师分别三杯水,一杯冷水,一杯热水(约60℃),一杯温水。
让两位学生上台实验:一学生先将一手指浸入冷水中,再将手反映取出浸入温水中,说出浸入温水后,手指的感觉.让另一位学生先将手指浸入热水中一会儿,再取出浸入温水中,说出浸入温水中后手指的感觉。
实验现象:二位学生的感觉不同:一个形成冷觉,一个形成热觉实验证明:皮肤形成的冷、热觉并非物体的温度高低。
(因为同一杯水的温度应该是相同的。
)实验解释: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①先浸入热水再浸入温水的学生的手指皮肤,浸入温水后,手指在散热,散热越快,感觉物体越冷,先浸入冷水,再浸入温水的学生的手指在吸热,吸热越快感觉物体越热。
②皮肤感觉到的冷觉和热觉是皮肤散热或吸热速率的快慢程度。
实验结论:皮肤具有散热和吸热功能,散热和吸热速率随环境可以变化,冷觉和热觉的形成是散热或吸热的结果。
举例说明:冬天,由于外界温度低,人体皮肤与外界之间温差大,人体皮肤散热快,人感觉到冷。
夏天,由于外界温度高,人体皮肤与外界之间温差小,皮肤散热慢,感觉到热。
请你解释:①图1-1中拿冰块的人的手为什么会感觉到冷。
②冬天的晚上,脚能感觉到絷水袋很烫③皮肤对冷觉、热觉的形成是皮肤中的什么结构完成的?结论:皮肤具有冷觉和热觉,是皮肤真皮中的热敏小体和冷敏小体接受刺激的。
皮肤的冷觉、热觉并不是物体温度的高低,而是皮肤散热的速率快慢。
设问:皮肤中除了冷敏小体、热敏小体、触觉小体以外还有什么感受器?(三)皮肤的痛觉a、让学生说出自己平时出现过哪些痛觉?讨论:皮肤的触觉、冷觉、热觉、痛觉中,你认为哪一种感觉对人体具有保护作用?你判断的理由是什么?b、你能想象一个人如果没有痛觉会怎样吗?据文献记载,至今世界上已发现62例先天无痛觉患者,他们由于先天无痛觉,幼年时往往在进时自己将舌头咬破,行走时将关节扭伤而不知晓。
因此,他们必须学会如何防止烫伤、碰撞。
设问:当皮肤中的这些感觉器接受刺激后,神经将兴奋传到哪儿?在哪儿形成这些感觉的呢?说明:所有的感觉都在大脑形成。
课堂小结:出示图1-1,让学生判断图中的每一种感觉的形成,哪几种感觉的形成是由器官来感觉外界刺激的?分别是什么器官?1、人体内有各种感觉器官或感受器,感觉外界环境。
2、人的皮肤具有:触觉、冷觉、热觉、痛觉【课堂评价】1、皮肤的各个部位对各种刺激的敏感程度不同,以下属打针的恰当部位是()A、指尖B、手背C、臀部D、面部2、舌表面有许多味蕾,味蕾内有许多________细胞,能感受各种不同的刺激,尤其对_______物质的刺激特别敏感。
舌对甜味最敏感区在_______3、失去视觉的人,生活是十分痛苦的,我们在生活中的哪些做法为盲人提供帮助?4、人类具有的四种基本味觉是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5、盲人阅读盲文靠_____觉,这种感觉在________形成。
【小结】由学生归纳小结。
八、教学反思1、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去。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观看录像,积极的思考,逐步产生悬念:为什么会有感觉,感觉是这样形成的呢?层层递进,逐渐解答了学生心中的这些疑问。
2、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推理能力。
整堂课的教学中足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主要通过课件的播放、观察现象、师生互动,学生思考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现象,从而自然的形成感觉的有关知识。
比较充分地运用了“讨论”手段,进行小组、同桌之间的合作学习。
在合作讨论中,同学间各抒已见,取长补短,在观察到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形成结论。
3、充分利用多媒体再现情景。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多媒体计算机能够方便的在这方面创造一种氛围,设置一些疑问,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景中,从而让他们产生解决矛盾的冲动。
让学生体验感觉,并设想假如失去感觉又会这样?利用多媒体恰好弥补了这些不足,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景中,能高屋见瓴地感受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4、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
感觉离学生的现实较近,让学生体验,可以大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收集资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
在课前要求同学利用课余时间收集有关资料,在课堂上进行交流,丰富课堂的内容。
5、大胆教材处理,拓展教师与学生的空间。
许多动态的生成性知识在本课中出现,并成为一大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