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零丁洋》选择题、简答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下】

合集下载

统编版九下23课《诗词曲五首》理解性默写、选择题及答案

统编版九下23课《诗词曲五首》理解性默写、选择题及答案

23.《诗词曲五首》理解性默写、选择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下】23.诗词曲五首一、十五从军征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三、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四、过零丁洋/文天祥五、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一、《十五从军征》【原诗】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

【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十五从军征》中和贺之章的“少小离家老大回”有异曲同工之妙,揭露汉代兵役不合理的诗句是: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2、《十五从军征》中写近景(极其荒凉)的诗句是: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3、《十五从军征》更加深刻的表现出老翁孤独凄凉的处境和心情的句子是: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4、《十五从军征》老兵来到已经不成其为“家”的家中,见到这样一幅破败荒凉的画面: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5、《十五从军征》暗示老人孤苦伶仃,无依无靠的诗句是: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二、赏析选择题:1、下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B )A.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因战乱而失去一切的老兵形象。

B.全诗截取老兵归家的片断描写,有人物言行描写、心理描写,还有环境描写。

C.全诗以时间为序,先写老兵归家时的急切心情,接着写他归家后见到的景象,最后写饭熟无人吃的凄凉情景。

D.结句“泪落沾我衣”将全诗思想感情推向高潮。

这泪既是辛酸孤凄之泪,又是愤慨控诉之泪。

【解析】B 无心理描写。

2、下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C )A、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这句话用夸张的手法极言主人公从军之久。

“八十”与“十五”相对照,突出其“从军征”时间之久,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的不合理。

B、“遥望是君家, 松柏冢累累。

”这两句用远景描写,写出了庭院因无人打扫而凄凉破败的景象,同时选取了象征死亡的松柏、坟墓来暗示老兵亲人的离去。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2018部编版)23《诗词曲五首》之《过零丁洋》作家作品原文译文品读鉴赏及随堂练习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2018部编版)23《诗词曲五首》之《过零丁洋》作家作品原文译文品读鉴赏及随堂练习

过零丁洋作家作品原文译文品读鉴赏及随堂练习含答案作者文天祥(1236.6.6-1283.1.9),字履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浮休道人。

汉族,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县)人,南宋末大臣,文学家,民族英雄。

宝祐四年(1256年)进士,官到右丞相兼枢密使。

被派往元军的军营中谈判,被扣留。

后脱险经高邮嵇庄到泰县塘湾,由南通南归,坚持抗元。

祥光元年(1278年)兵败被张弘范俘虏,在狱中坚持斗争三年多,后在柴市从容就义。

著有《过零丁洋》、《文山诗集》、《指南录》、《指南后录》、《正气歌》等作品。

背景这首诗见于文天祥《文山先生全集》,当作于公元1279年(宋祥兴二年)。

公元1278年(宋祥兴元年),文天祥在广东海丰北五坡岭兵败被俘,押到船上,次年过零丁洋时作此诗。

随后又被押解至崖山,张弘范逼迫他写信招降固守崖山的张世杰、陆秀夫等人,文天祥不从,出示此诗以明志。

原文过零丁洋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译文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辛苦,如今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个年头。

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自己一生的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

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

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史册。

注释零丁洋:零丁洋即”伶丁洋“。

现在广东省珠江口外。

1278年底,文天祥率军在广东五坡岭与元军激战,兵败被俘,囚禁船上曾经过零丁洋。

遭逢:遭遇。

起一经,因为精通一种经书,通过科举考试而被朝廷起用作官。

文天祥二十岁考中状元。

干戈:指抗元战争。

寥(liáo)落:荒凉冷落。

一作“落落”。

四周星:四周年。

文天祥从1275年起兵抗元,到1278年被俘,一共四年。

絮:柳絮。

萍:浮萍。

惶恐滩:在今江西省万安县,是赣江中的险滩。

1277年,文天祥在江西被元军打败,所率军队死伤惨重,妻子儿女也被元军俘虏。

2019-2020学年度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人教部编版习题精选

2019-2020学年度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人教部编版习题精选

2019-2020学年度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人教部编版习题精选第1题【单选题】下面对《过零丁洋》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通过写过零丁洋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充分体现诗人的爱国热情和民族气节。

B、本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感情真挚深沉。

C、“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采用拟人、对偶的修辞,借地名表现内心孤苦无依的苦痛。

D、本诗风格慷慨悲凉。

始为悲愤,终为高亢,表现了诗人的铮铮铁骨、耿耿忠心。

【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下列句中加线字与“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中的“亡”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亡羊补牢,犹未晚也B、河曲智叟亡以应C、亡命天涯D、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下列语句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臣/不胜受恩感激B、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C、以塞/忠谏之路也D、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选出下列划线字读音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A、朝霞B、朝廷C、朝鲜D、坐南朝北【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今天/下三分/B、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C、八百里分/麾下炙D、临崩/寄臣以大事也【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下列句子中加线的“之”与“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中的“之”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徐公来,孰视之B、徐公不若君之美也C、吾妻之美我者D、暮寝而思之【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下列朗读语句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臣/不胜受恩感激B、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C、以塞/忠谏之路也D、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答案】:【解析】:第8题【单选题】为下列各句划线词选择恰当的解释(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A、离开B、去到C、过去的D、失去【答案】:【解析】:第9题【单选题】下列对句子停顿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过零丁洋》课后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过零丁洋》课后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过零丁洋》课后练习题(附答案解析)过零丁洋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注释】1、遭逢:遭受、蒙受2、起一经:因为晓通一种经书而做官,这里指他考中状元被朝廷起用。

3、干戈:兵器,这里指战争。

4、四周星:四周年。

5、风飘絮:形容山河破碎如柳絮片片飞散。

6、雨打萍:比喻个人经历坎坷不平,如雨中浮萍时起时沉。

7、零丁:孤独无依的样子。

8、汗青:史册。

9、留取丹心照汗青:留取赤胆忠心,永远在史册中放光。

【译文】自幼刻苦研究经书,通过科举考试,被朝廷选拔入仕做官。

在频繁的抗元战斗中已度过四年。

大好河山被敌人侵占,大宋国势危亡如风中飘飞的柳絮。

我的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

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

自古以来人生在世,谁能躲避一死?为国捐躯,留下一颗爱国之心永照青史。

【创作背景】元朝的元帅张弘范率水陆两路军队直下广东,要彻底消灭南宋流亡政府。

文天祥被他们用战船押解到珠江口外的伶仃洋(今属广东省)。

张弘范派人请文天祥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当然坚拒写招降书,但写了一首七言律诗,表明自己的心迹。

这首诗就是留芳千古的《过零丁洋》,其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高尚品格,成为千百年来中国人的楷模。

【主题】《过零丁洋》通过追忆自己抗元的艰辛经历,表现诗人忧国之痛和愿意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作品鉴赏】此诗是文天祥的代表作,作于作者被俘后第二年正月过零丁洋时。

后来元军统帅张弘范再逼他写信招降南宋在海上抵抗的将领张世杰等人,文天祥出此诗以明志节。

诗歌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两件大事:一是在他21岁时,明经入仕,因科举而走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勤王抗元。

第二联对仗工整,比喻贴切,写国家山河破碎,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历经艰辛危苦。

2020年初中《过零丁洋》参考答案

2020年初中《过零丁洋》参考答案

《过零丁洋》参考答案
【基础过关】
1.文天祥南宋
2. ①gē②xù③huáng
3.(1)干和戈是两种兵器,这里代指战争。

(2)冷清。

指宋朝抗元战事逐渐消歇。

(3)代指国家。

(4)形容大宋国势如风中柳絮,失去根基,即将覆灭。

写此诗后不久,南宋流亡朝廷覆灭。

(5)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同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

(6)孤苦无依的样子。

(7)这里指史册。

【实战过关】
记忆型默写
1、干戈寥落四周星身世浮沉雨打萍
2、惶恐滩头说惶恐留取丹心照汗青
理解型默写:
1、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2、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3、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4、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问题探究
1、一是经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二是在元军入侵、国家危亡之际,响应朝廷号召,起兵抗元,在频繁不断的战乱中度过了四年。

2、运用比喻,把危亡的国势比作风中的柳絮,把自己坎坷的身世比作雨中的浮萍,将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形象地抒发了国破家亡的悲痛。

以比喻的方式写国势和身世,生动形象,感情深挚沉痛,极有艺术感染力。

运用对偶,句式整齐,增强了诗歌的韵律美。

3、巧妙地借用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或巧用地名,写出了他日惶恐和今日的伶仃之感)。

4、以激励人心的议论直抒胸臆,表现出诗人高尚的情操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成为爱国志士激励民族气节的警言和千古传诵的名句。

《过零丁洋》选择题

《过零丁洋》选择题

对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C A.这首诗概括了作者一生中的重大事件,融叙事和抒 情言志为一体,慷慨悲凉,感人至深。 B.颔联写国家山河破碎,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 不安,运用比喻,生动形象贴切。 C.颈联运用“惶恐滩”“零丁洋”两个典故,写出了 形势的险恶和诗人对前途的忧虑。 D.尾联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为国家宁愿慷慨赴死的 民族气节,堪称千古绝唱。
25.与本诗最后两句感情基调不相近的一项是 A A.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陆游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B.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夏完淳《别云 间》) C.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夏日绝 句》) D.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 《石灰吟》)
24.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D A.“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作者在面临生 死关头时,回忆一生,感慨万千。以此起笔,极好地写 出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个人心境。 B.颔联从横的方面渲染。作者在“萍”上著“雨打”二 字,就更显凄苦。这“身世浮沉”,概括了作者艰苦卓 绝的斗争和坎坷不平的一生。 C.五六句紧承前意,进一步渲染生发。这两句中,往日 的体验与今日的体验交错在一起,回首当初的“惶恐”, 还看今日的“零丁”,令诗人百感交集。 D.前六句,作者把家国之恨、艰危困厄渲染到极至,哀 怨之情汇聚为高潮,接下去两句则笔锋一转,情绪由激 昂转为悲愤,由高亢转为压抑。
过零丁洋 选择题汇总
关于《过零丁洋》理解错误的一项 C A.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两件事:一是在他21岁 时,明经入仕,因科举而走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 急存亡关头,起兵勤王抗元. B.颔联以比喻的方式写国事和身世,生动形象.而 蕴涵其中的感情尤为深挚沉痛. C.颈联上句追忆当年兵败福建时,忧念国事的心情, 下句写目前不幸被俘的孤独处境,诗歌很巧妙地 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目前形势的险 恶和情况的危苦,抒发陷入绝境的绝望心情. D.全诗概括了作者一生的重大事件,熔叙事和抒情 言志于一炉,慷慨悲凉,感人至深.

中考九年级下册古诗词赏析选择题(最新部编版全册带答案)

中考九年级下册古诗词赏析选择题(最新部编版全册带答案)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专题训练:古诗词赏析选择题带答案一、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原诗: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翻译: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大不同。

大雁又飞回了衡阳,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

黄昏时分,号角吹起,边塞特有的风声、马啸声、羌笛声和着号角声从四面八方回响起来。

连绵起伏的群山里,夕阳西下,青烟升腾,孤零零的一座城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亲人,眼下战事未平,功名未立,还不能早作归计。

远方传来羌笛的悠悠之声,天气寒冷,霜雪满地。

夜深了,在外征战的人难以入睡,无论将军还是士兵都白了鬓发,泪满衣襟。

1、下面对范仲淹的《渔家傲》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这首词是作者边地生活经历的写照,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表达了戍边将士思念家乡、渴望为国建功的情怀。

B.这首词通过“塞下”“长烟落日”“霜”等词语写出了边塞秋季的景色特点。

C.“衡阳雁去无留意”一句是说,衡阳的大雁飞去,没有丝毫想留下来的意思。

D.“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形象描绘了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夕阳西下时,便紧紧地关闭城门的情景,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

同时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分析:C.“衡阳雁去无留意”一句是说,大雁飞往衡阳,没有丝毫想留下来的意思。

2、对范仲淹的《渔家傲》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D 】A.这首词写出了我国北方秋季的景物特点,从词中的“塞下”“霜”等词语可以看出。

B.“衡阳雁去”是说“大雁向衡阳飞去”而不是“大雁从衡阳飞走了”。

C.这首诗既表达了将士的爱国之心,又流露出思念亲人和家乡的感情。

D.这首诗感情悲观而又消极,表达了鲜明的反战、厌战情绪。

分析:D.这首诗感情悲观而又消极,表达了鲜明的反战、厌战情绪。

错误,这首词表达的思乡,建功立业的情怀。

二、江城子作者:苏轼(宋)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九年级下册古诗词赏析选择题(部编版全册带答案)

九年级下册古诗词赏析选择题(部编版全册带答案)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古诗词赏析选择题(全册共17首,带答案)教材目录:课内古诗词(9首)12.词四首渔家傲•秋思/范仲淹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满江红(小住京华)/秋瑾23.诗词曲五首十五从军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过零丁洋/文天祥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课外古诗词8首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苏轼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陈与义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辛弃疾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纳兰性德南安军/文天祥别云间/夏完淳山坡羊•骊山怀古/张养浩朝天子•咏喇叭/王磐课内诗词赏析选择题:一、渔家傲•秋思/范仲淹1、下面对范仲淹的《渔家傲》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这首词是作者边地生活经历的写照,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表达了戍边将士思念家乡、为国建功的情怀。

B.这首词通过“塞下”“长烟落日”“霜”等词语写出了边塞秋季的景色特点。

C.“衡阳雁去无留意”一句是说,衡阳的大雁飞去,没有丝毫想留下来的意思。

D.“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形象描绘了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夕阳西下时,便紧紧地关闭城门的情景,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

同时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2、对范仲淹的《渔家傲》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D 】A.这首词写出了我国北方秋季的景物特点,从词中的“塞下”“霜”等词语可以看出。

B.“衡阳雁去”是说“大雁向衡阳飞去”而不是“大雁从衡阳飞走了”。

C.这首诗既表达了将士的爱国之心,又流露出思念亲人和家乡的感情。

D.这首诗感情悲观而又消极,表达了鲜明的反战、厌战情绪。

3、对范仲淹的《渔家傲》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词的上片描写边塞秋色,以一“异”字统领全部景物特点,突出了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

B.“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一方面描写迥异内地的独特景色,表现边塞的悲凉,同时也反映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过零丁洋》选择题、简答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下】
【原诗】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译文】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辛苦,如今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个年头。

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个人又哪堪言说似骤雨里的浮萍。

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

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史册。

【主题思想】
这首饱含沉痛悲凉,既叹国运又叹自身,把家国之恨、艰危困厄渲染到极致,但在最后一句却由悲而壮、由郁而扬,迸发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慷慨激昂、掷地有声,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语调显示了诗人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习题】
一、赏析选择题:
1、下列对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D )
A.首联写个人的仕途经历和抗敌历程,突出生平的艰辛,命运的多舛。

B.“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将国家局势与个人命运交织在一起,沉痛述说国破家亡的痛苦。

C.文中通过“惶恐”“零丁”两个词语,写出兵败被俘后内心的忧叹。

D.尾联自问自答,想到自己难逃一死,充满悲愤无奈,只有以“丹心”表明自己对国家的忠诚。

【解析】D、“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自古以来,人终不免一死!但死得要有意义,倘若能为国尽忠,死后仍可光照千秋,青史留名。

2、下面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诗歌通过写过零丁洋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充分体现诗人的爱国热情和民
族气节。

B.本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感情真挚深沉。

C.“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采用拟人、对偶的修辞,借地名表现内心孤苦无依的苦痛。

D.本诗风格慷慨悲凉。

始为悲愤,终为高亢,表现了诗人的铮铮铁骨、耿耿忠心。

【解析】C、没有拟人。

3、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 )
A、一二句诗人回顾平生,但限于篇幅,写出科举入仕和大战告捷一首一尾两件事以概其馀。

B、三四句承上从国家和个人两个方面,继续抒写事态的发展和深沉的忧愤。

这一联对仗工整,比喻贴切,真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诗人的遭遇。

C、五六句喟叹更深,以遭遇中的典型事件,再度展示诗人因国家覆灭和己遭危难而颤栗的痛苦心灵。

D、末二句则是身陷敌手的诗人对自身命运的一种毫不犹豫的选择。

这使得前面的感慨、遗恨平添了一种悲壮激昂的力量和底气,表现出独特的崇高美。

【解析】A 首联写自己步入仕途和四年抗敌的经历。

没有大战告捷。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D )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作者以死明志,丹心光照千秋。

B.首联写自己步入仕途和四年抗敌的经历,“辛苦”和“寥落”两个词道尽坎坷的人生际遇,感情深沉,悲郁感人。

C.颔联将国家命运与个人不幸联系在一起,写危难形势,抒忧患之情,比喻形象,对仗工整。

D.颈联运用拟人手法,将“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与自己的心情巧妙结合起来,感人至深。

【解析】D 不是拟人手法,而是一语双关。

5、下列关于《过零丁洋》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D )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作者以死明志,丹心光照千秋。

B.首联写自己步入仕途和四年抗敌的经历,“辛苦”和“寥落”两个词道尽坎坷的人生际遇,感情深沉,悲郁感人。

C.领联将国家命运与个人不幸联系在一起,写危难形势,抒忧患之情,比喻形象,对仗工整。

D.颈联运用拟人手法,将“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与自己的心情巧妙结合起来,感人至深。

【解析】D地名的双关,不是拟人。

二、简答题
1、“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一千古名句主要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取”和“照”的表达效果。

答:主要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加强语气,表达为国捐躯、舍身取义的意志与决心。

“取”和“照”,普通的动词表达神圣的意义,简单、直接,有力度,情感昂扬,充分表达出作者的民族气节与生死观,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影响深远。

请说说你的理解。

答:这两句诗表现了诗人愿意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古往今来,人难免一死,为拯救祖国而死,舍生取义,一片丹心将永垂史册,映照千古。

这两句诗直抒胸臆,表明了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3、请从颔联(第三、四句)和颈联(第五、六句)中任选一联,从写法角度作简要赏析。

答:领联:以“风飘絮”“雨打萍”为喻,形象地抒写了国家山河破碎、个人身世飘零的悲哀。

颈联:巧借“惶恐”“零丁”两个地名的谐音双关,暗示了国家形势的险恶、作者境况的危苦和对前途的忧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