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零丁洋》教学指导
2024年文天祥《过零丁洋》教案

2024年文天祥《过零丁洋》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第七章第二节,详细内容为文天祥的《过零丁洋》。
《过零丁洋》是文天祥在南宋灭亡后,流亡途中所作的一首述志诗,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民族气节和崇高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文天祥的生平及创作背景,理解《过零丁洋》的文学价值。
2. 培养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3. 通过学习《过零丁洋》,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诗句中的生僻字、难写字;诗句的韵律、节奏。
2. 教学重点:《过零丁洋》的文学价值、思想内涵以及艺术特色。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过零丁洋》诗句卡片、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文天祥抗元事迹,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诵读:让学生集体诵读《过零丁洋》,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讲解:分析诗句的文学技巧,解读诗句内涵,讲解诗人的创作背景。
4. 例题讲解: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诗句,进行深入剖析。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进行诗句默写、翻译等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过零丁洋》的思想内涵,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板书设计1. 《过零丁洋》2. 内容:文天祥简介《过零丁洋》诗句诗句解读艺术特色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默写《过零丁洋》。
(2)翻译《过零丁洋》中的重点句子。
(3)结合所学,谈谈你对文天祥爱国情怀的理解。
2. 答案:(1)见教材附录。
(2)见教材注释。
(3)答案开放,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合理。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文天祥的其他作品,深入了解其生平事迹,提高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诗句中的生僻字、难写字;诗句的韵律、节奏。
2. 例题讲解: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诗句,进行深入剖析。
3. 作业设计:作业题目的深度和广度,以及答案的开放性。
4.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个性化的教学反思和拓展延伸。
九年级语文下册《过零丁洋》教案、教学设计

“让我们一起聆听这首诗,感受它的韵律之美,思考它背后的深意。”
3.情境创设:利用多媒体展示零丁洋的图片和相关诗歌描绘的画面,让学生在视觉上有一个直观的认识,进而引发对诗歌内容的探究。
“这是零丁洋,一个让诗人感慨万千的地方。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片海域,去探索诗人的内心世界。”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在导入新课《过零丁洋》时,我将采用以下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1.历史背景引入:通过简短介绍文天祥所处的历史时期,南宋末年的动荡背景,以及他作为爱国诗人的英勇事迹,为学生营造一个充满爱国情怀的学习氛围。
“同学们,我们知道,历史是一面镜子,可以让我们看到过去,也能启迪我们的未来。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来自南宋末年的一位伟大诗人,他的名字叫文天祥。在国家危难之际,他挺身而出,用自己的笔和行动,展现了深深的爱国之情。”
(二)讲授新知,500字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将重点讲解以下内容:
1.诗歌结构:分析《过零丁洋》的篇章结构,讲解每句诗的意义,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整体布局。
“这首诗的结构紧凑,起承转合自然流畅。每一句都饱含深情,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忧虑和对个人命运的感慨。”
2.关键词句解读:详细解读诗中的关键词句,如“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探讨其深层含义和修辞手法。
在小组讨论环节,我将组织学生进行以下活动:
1.分组探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诗中的修辞手法和意境,以及这些手法如何增强诗歌的表现力。
“请大家小组内部分享对诗中修辞手法的理解,讨论这些手法是如何让诗歌更加生动和感人的。”
2.角色扮演:鼓励学生扮演文天祥,从诗人的角度出发,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态度。
《过零丁洋》教案

《过零丁洋》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过零丁洋》全文。
分析并掌握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诗歌结构。
了解作者文天祥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学会通过诗词表达情感,进行创意写作。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的爱国情怀和民族气节,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
学会从诗词中汲取精神力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2.1 《过零丁洋》的诗意和修辞手法。
2.2 作者文天祥的生平事迹和民族气节。
三、教学难点3.1 理解诗中的深层含义和象征意义。
3.2 运用诗词表达个人情感和观点。
四、教学准备4.1 教师准备PPT,包含《过零丁洋》全文、作者简介、相关历史背景等。
4.2 准备相关的文学鉴赏教材和写作材料。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教师通过简要介绍文天祥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发学生对《过零丁洋》的兴趣。
学生朗读全文,感受诗词的韵律和情感。
5.2 新课内容展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的结构和修辞手法,如比喻、象征等。
学生通过讨论、回答问题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文的含义。
5.3 案例分析:教师通过举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诗中的深层含义和象征意义。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5.4 创意写作:教师提供写作prompt,要求学生运用诗词表达个人情感和观点。
学生进行创意写作,可以是改写、仿写或创作新的诗词。
5.5 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学习内容,总结诗中的主题和情感。
学生分享自己的写作成果,进行互评和自我反思。
六、教学评价6.1 教师评价:通过课堂讨论、提问和写作作业,评估学生对《过零丁洋》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思考问题的深度。
6.2 学生自评:学生通过自我反思,评估自己对诗的理解和写作能力的提升。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主动探索和深入学习。
七、教学拓展7.1 相关文学作品推荐:推荐学生阅读文天祥的其他诗词作品,如《正气歌》、《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等。
文天祥《过零丁洋》教案

文天祥《过零丁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过零丁洋》。
分析文天祥的生平背景及其对作品的影响。
掌握文学常识,了解宋元时期的历史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文天祥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学会在困难面前坚定信念,勇于担当。
二、教学重点1. 《过零丁洋》的诗意及意境。
2. 文天祥的生平背景及其对作品的影响。
3.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历史背景的理解。
2. 诗歌中复杂情感的把握。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过零丁洋》的原文、译文及其相关资料。
2. 学生准备:预习《过零丁洋》,了解文天祥的生平。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文天祥的生平背景。
提问学生关于宋元时期的历史知识,引导学生回顾历史。
2. 朗读诗歌学生齐读《过零丁洋》。
教师指导学生正确停顿和语气,感受诗歌的节奏和情感。
3. 解析诗歌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和情感。
学生讨论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4. 探讨主题教师引导学生探讨文天祥的爱国情怀。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培养民族自豪感。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意义和价值。
学生表示本节课的收获和感悟。
6. 作业布置背诵《过零丁洋》。
写一篇关于文天祥爱国情怀的作文。
六、教学拓展1. 比较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与其他代诗人的作品,如陆游的《示儿》,分析其异同。
2. 引导学生了解文天祥在其他领域的贡献,如书法、政治等。
七、课堂互动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首宋元时期的诗歌,进行朗读和解析。
2. 各组分享自己的选择和理解,进行课堂交流和讨论。
八、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和互动交流的表现。
2. 作业评价:评估学生对诗歌的背诵和作文的完成质量。
九、教学反思1. 教师总结课堂教学的优点和不足,反思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
过零丁洋文天祥教案(精选6篇)

过零丁洋文天祥教案过零丁洋文天祥教案(精选6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过零丁洋文天祥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过零丁洋文天祥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作品,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理解诗意,品味鉴赏诗句。
3、感受、理解文天祥高尚的民族气节和挚诚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品味鉴赏诗句。
教学难点掌握品味鉴赏诗句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听歌曲《我的中国心》,这首歌唱出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其实,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人们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尤为强烈。
在我国历史上的南宋时期,也是一个中华民族饱受耻辱的朝代——皇帝被掳,都城被侵,国人被屠。
耻辱的历史让我们痛心,但却也造就了一个个爱国志士,民族英雄文天祥就是许多爱国志士中的一位,他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华彩诗篇,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民族英雄,学习他的悲壮诗作,感受他的崇高人格。
(出示课题)二走进作者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
二十岁考中状元,官至右丞相兼枢密使。
祥兴元年(1278年)冬,在广东潮阳兵败被俘。
元将张弘范劝他写信招降在张世杰,文天祥拒绝。
次年被送至大都(今北京市),囚禁四年,始终坚贞不屈,被元军杀害。
其作品有《正气歌》、《指南录》、《过零丁洋》、《文山先生全集》等。
三背景简介祥兴元年(1278年),文天祥率兵与元军作战于广东潮阳一带,不幸在五坡岭被俘。
元军把文天祥囚于船上,元将劝他写信招降宋将张世杰,文天祥拒绝。
经过零丁洋时,他面对浩渺沧海,感慨国家命运,于是写下了这首诗以表明自己的心志。
四读诗1老师范读。
2生自由读,读准字音、节奏及感情。
3指名读4小组读,理解诗意。
五品诗从—句,我想到了(运用什么修辞,写出了)。
例如:从首联我想到了诗人的人生经历,一是读经书入仕途(状元出身);二是起兵抗元,战斗了四年。
八年级语文下册《过零丁洋》教案、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500字
在教学《过零丁洋》这首诗之前,我将采用以下方式导入新课:
1.激发兴趣:向学生介绍文天祥这位民族英雄的生平事迹,突出他的忠诚、勇敢、坚定品质,引发学生对新课的兴趣。
教学活动:展示文天祥的画像,简述他的生平,特别是在国家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的英勇事迹。
2.设疑引导:提出问题,如“你们听说过文天祥这位英雄吗?”“他在历史上有什么重要地位?”等,激发学生的思考。
八年级语文下册《过零丁洋》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掌握《过零丁洋》的作者、背景、主题及文学价值,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历史认知。
2.掌握并运用课文中的生词、成语、典故,丰富学生的词汇量和表达能力。
3.领悟并分析课文中的艺术手法,如对仗、排比、象征等,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教学活动:教师分享文天祥的感人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3.布置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撰写关于《过零丁洋》的研究报告,培养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
教学活动:教师布置作业,明确作业要求和提交时间。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学习成果,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特布置以下作业:
1.写一篇关于《过零丁洋》的读后感,要求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文天祥忠诚、勇敢、坚定品质的认识,以及这首诗对你的启示。字数在500字左右。
1.自主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过零丁洋》,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味,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教学活动:学生自主阅读,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2.诗歌解析:针对生词、成语、典故等,进行详细的解释和举例,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涵。
教学活动:教师挑选重点词汇,如“零丁洋”、“汗青”等,结合诗句进行讲解。
《过零丁洋》教案(3篇)

第1篇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过零丁洋》,了解文天祥的生平和爱国精神。
2. 学会正确朗读并背诵《过零丁洋》。
3. 理解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4.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1. 理解《过零丁洋》的内容和意境。
2. 学会朗读和背诵《过零丁洋》。
教学难点:1. 理解诗歌中的一些生僻字词。
2. 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作者介绍、诗歌原文、诗歌意境等。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文天祥的生平,引导学生了解文天祥的爱国精神。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文天祥是谁吗?他有哪些事迹?3.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二、作者介绍1. 教师通过PPT展示文天祥的生平事迹,引导学生了解文天祥的爱国精神。
2. 提问:文天祥是如何表现出他的爱国情怀的?3.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三、诗歌学习1. 教师展示《过零丁洋》的原文,引导学生朗读并背诵。
2. 提问:这首诗中哪些字词不认识?请同学们自己查阅字典。
3. 学生查阅字典,教师讲解生僻字词的含义。
4. 教师范读诗歌,学生跟读。
5. 学生练习朗读,教师指导。
四、诗歌赏析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2. 提问: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4.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零丁洋”、“干戈”、“山河破碎”等。
5.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五、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过零丁洋》的意义。
2. 提问:同学们,你们从《过零丁洋》中得到了什么启示?3.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六、课后作业1. 学生背诵《过零丁洋》。
2. 学生撰写一篇关于《过零丁洋》的读后感。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学习《过零丁洋》,让学生了解了文天祥的生平和爱国精神,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文天祥《过零丁洋》教案

文天祥《过零丁洋》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文天祥的生平和《过零丁洋》的背景,能够理解并背诵诗歌。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文天祥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1.2 教学内容1.2.1 诗歌背景介绍:文天祥的生平和《过零丁洋》的创作背景。
1.2.2 诗歌结构分析:诗的结构、韵律、意象等。
1.2.3 诗歌主题探讨:文天祥的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
第二章:教学步骤与方法2.1 导入新课2.1.1 图片展示:展示文天祥的画像和《过零丁洋》的景象。
2.1.2 问题引导:提问学生对文天祥的了解,引出本课主题。
2.2 诗歌朗读与解析2.2.1 朗读指导: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歌,注意语气、节奏等。
2.2.2 词句解析:分析诗歌中的关键词句,解释其含义。
2.3 诗歌讨论与思考2.3.1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主题和意象,分享自己的理解。
2.3.2 思考问题:提问学生对文天祥爱国情怀的理解,引导其思考。
2.4 诗歌创作与展示2.4.1 创作指导:引导学生根据《过零丁洋》的题材,创作自己的诗歌。
2.4.2 作品展示: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互相评价、学习。
第三章:诗歌鉴赏与批判性思维培养3.1 诗歌鉴赏方法介绍3.1.1 意象分析: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理解其象征意义。
3.1.2 结构分析:分析诗歌的结构、韵律等,理解其艺术特点。
3.2 批判性思维培养3.2.1 提问与讨论: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培养其批判性思维。
3.2.2 观点阐述:让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学会表达和辩论。
第四章:诗歌主题延伸与讨论4.1 爱国情怀的传承4.1.1 故事分享:分享其他爱国诗人的故事,引导学生感受爱国情怀的传承。
4.1.2 讨论延伸:让学生讨论如何将爱国情怀传承下去,培养民族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过零丁洋》教学指导
教学目标:
1、解律诗特点,初步把握律诗基本常识。
2、认真看注解,反复朗诵诗歌,领略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会有感情地诵读诗歌,能在诵读中较准确地把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
深入理解诗歌的思想主题,并学会对名句进行赏析,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诗歌中的名句及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难点: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方法:
美读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辅助手段:
多媒体教学设备、张明敏的歌曲《我的中国心》、相关图片、背景音乐等。
预习要求:
1、朗读全文,体会本篇的感情。
2、搜集有关爱国的古代诗词、歌词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示例。
同学们,如今我们的祖国,经济迅速发展,国家日益强盛,人民团结奋进。
可是在我们祖国几千年的历史上,有无数的先烈在为它捍卫奋斗,把自己的生命与情感奉献给我们的祖国,“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倾听伟人文天祥的心声,感受他的爱国豪情!
二、简介作者及背景。
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一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
1275年,元军进攻临安,宋朝廷下诏征勤王兵,当时任赣州知州的文天祥组成万人的义军,北上守卫。
1276年任右丞相,被派往元军营谈判,被扣留。
押解中在镇江逃出,得到人民的帮助,流亡至通州(今江苏南通),从海道到福建,与张世杰、陆秀夫等坚持抗元。
1277年进兵江西收复了几个县城,使抗元形势大为好转。
但不久为元军所败,退入广东。
1278年在五坡岭(今广东海丰北)被俘。
元将张弘范叫他写信招张世杰投降,遭拒绝,书《过零丁洋》诗以明志。
1279年被送到大都(今北京),囚3年,虽经威胁利诱,始终不屈。
1283年1月9日(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日)在柴市从容就义。
此诗是文天祥的代表作,作于作者被俘后第二年。
后来元军统率张弘范再逼他写信招降南宋在海上抵抗的将领张世杰等人,文天祥出此诗以明志。
三、配乐朗诵,总体感受并进一步理解诗中所表达的爱国情怀。
(一)范读。
(采用多媒体画面配乐朗诵。
学生静静地欣赏,并正音正字,正确把握诗句的朗读节奏。
(二)指导学生朗读。
1、请四位同学分别朗读诗,大家评议(指导学生从节奏、咬字、感情、重音等方面来评价)。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最后两句要节奏放慢但要大声。
)
2、全班齐读四首古诗。
四、看注解,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
(一)学生边看注解,边理解诗句的意思。
(二)投影出示补充注解,理解加点字词的意思。
遭逢:遭遇,指被朝廷选拔。
干戈:古代兵器。
寥落:荒凉冷落。
四周星:四年。
身世:个人的遭遇命运。
零丁:孤苦无依的样子。
汗青:史册。
古代在竹简上记事,制作竹简时,用火烘烤青竹片,水分冒出如汗水,所以称竹简为汗青。
五、把握全诗意思。
(一)总体把握: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讨论明确:慨叹抗元事业的失败,表达了宁死不屈的坚强决心。
(这一点学生比较容易把握,不必花太多时间)
(二)具体把握:小组讨论交流,组织班级交流。
学生活动:每小组推荐一名代表在班级发言。
教师适时点评,加以引导。
(在交流中穿插幻灯投影,介绍背景材料,帮助学生了解写作背景、诗人身世,正确理解诗歌内涵。
)
1、此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两件大事?
一是在他21岁时,因科举走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勤王抗元。
2、颔联两句有何联系?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国家山河支离破碎,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历经艰辛危苦。
“风飘絮”形容国势如柳絮飘散,无可挽回;“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
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可跟学生讲解诗歌的意象与意境的联系,特定的意象往往有其特定的表情作用。
如本诗的“飘絮”与“浮萍”一般指坎坷的命运或不顺的仕途。
)
3、颈联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颈联上句追忆当年兵败福建时,忧念国事的心情,下句写目前不幸被俘的孤独处境。
诗歌很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可见,诗中“惶恐”、“零丁”具有双重含义。
(可联系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的“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文天祥的诗句更胜一筹:他可能是受到老杜的这种“四柱对”的影响,但他并不是简单重复,杜甫的诗只是两组现成的地名,而文天祥则是把两个地名转化为两种心情。
)
4、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他的民族气节。
这两句是全诗的文眼句。
这首诗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古,就在于他的精神境界,高尚的情操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在于诗人以生命为歌,以生命殉国,
以生命殉诗,从而赢得了后世的尊崇!
六、学生有感情地自由朗读并背诵全诗,之后小组之间开展朗诵比赛,比哪一组朗诵得最有感情,最为流畅。
七、全班同学闭上眼睛,欣赏张明敏的歌曲《我的中国心》,默默感受爱国情怀。
八、师生共同有表情地朗读诗歌。
九、小结:
诗歌是激情的产物,不是带着强烈感情的人是朗读不好诗歌的。
要有感情地朗读好诗歌,我们必须做到以下两点:正确理解诗歌主题,深入体会诗人情感;采取多种朗读手段,充分调动自身激情。
希望同学们今后多加练习,养成良好的朗读诗歌的习惯。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一)个别检查背诵。
(二)集体有感情地背诵全诗。
二、品味诗歌名句,体会诗歌主题。
自由朗读,边读边思,并结合有关资料,思考:该诗最能体现爱国深情的句子是什么?为什么?(组织班级交流,发挥想象,感受意境,联系实际,体会真情。
教师适当点拨加以引导。
)
讨论明确:主旨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表面上看,诗句毫无技巧,直抒胸臆,但这首诗最具震撼力就是这两句统一为人格的宣言。
一个“照”字用得很自然,不着痕迹。
“丹心”和“汗青”的光,二者相映衬,在色彩上自然的构成和谐的反衬。
三、再次播放张明敏的歌曲《我的中国心》,让学生更深入体会有着爱国情怀之人的人格魅力。
四、拓展延伸:全班交流所收集的有关爱国或不折气节的名人或诗词等资料。
事例: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毅然抱石投江;苏武执汉节牧羊十九年;岳飞精忠报国最终死在风波亭上;陆游临死不忘国家统一;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刘胡兰在敌人铡刀下慷慨就义。
诗句: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李白《梦游姥吟留别》)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郑思肖《画菊》)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李清照《乌江》)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示儿》)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
(于谦《石灰吟》)
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
(徐悲鸿)
(课堂预测:这一环节学生可能会有很多事例和诗句,因为现在学生中有资料的情况比较多,这部分可抽学生回答。
另外教师可按以下分类:舍身取义的人生观,坚贞不屈的民族观,以身殉国的浩然正气。
这样可避免混糊重复。
)
五、师生共同有表情地朗读诗歌。
六、能力迁移。
运用已学知识朗诵并赏析自己课外收集到的爱国诗歌一首。
(一)在小组里有感情地朗读自己课外收集的爱国诗歌,学生互相点评。
(二)小组各推荐一名代表向全班同学推荐课外收集的爱国诗歌,并说出推荐理由。
(三)学生互评,教师小结,以肯定成绩、鼓励为主。
七、课堂总结。
同学们,一曲《过零丁洋》让我们的内心受到了深深地震撼!文天祥的躯体倒下了,但是他的精神却升上了历史的高度。
在这样和平安定的年代里,我们应该更爱我们的祖国。
我们每一位同学都应该“志当存高远”,树立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勤奋进取,努力学习,为振兴中华打好坚实的文化基础。
愿同学们早日成材,梦想成真!
八、布置作业。
(一)反复朗读,背诵全文。
(二)再读全诗,思考本诗给了你哪些启发,写一篇读后感,500字左右。
附:板书设计
首联——回顾一生深挚沉痛
《过零丁洋》颔联——国破家亡坎坷辛酸丹心垂史
(述怀诗)颈联——追忆过去悲愤忧惧映照千古
尾联——感叹眼前以死名志激情慷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