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照耀中国(人教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红星照耀中国》

专题 探究
14
专题 探究
专题三:信仰与精神 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信仰 长征精神的内涵 当代青少年如何传承长征精神
15精神的典范。纵观整个长征的过程:四渡 赤水河,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 每一个战略方向的改变,每一项战略任务的确定,每一次战斗胜利的取 得,都无不体现出中国红军将士"大无畏",不怕艰难困苦,永久坚持的 精神。红军的大无畏不怕牺牲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进!
16
9
阅读 指导
把握作品中的“事实”之 后,还要读明白作者想用 事实说什么“话”;
要从中获得启迪,用来指 导自己的学习与生活。
10
专题 探究
专题一:领袖人物和红军将领的革命之路 外貌形象与言谈举止 出身与家庭 童年的经历 受教育情况 参加革命的起因 参加革命后的经历
11
专题 探究
12
专题 探究
专题二:关于长征 长征的起因 长征的路线 长征中面临的困难 长征中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 长征的历史价值
3
背景 介绍
1927年4月12日,以蒋介石 为首的国民党右派发动了反革命 政变,大肆屠杀迫害共产党员、 国民党左派和革命群众。与此同 时,与中国共产党、红军有关的 消息也被严密封锁。
4
背景 介绍
5
背景 介绍
6
阅读 指导
纪实作品:把握作品所写的事实
利用序言、目录等,迅速获得对作 品的整体印象;
2
新课 导入
埃德加·斯诺(Edgar Snow,1905-1972)
美国著名记者。他于1928年来华,曾 任欧美几家报社驻华记者、通讯员。 1933年4月到1935年6月,斯诺同时兼 任北平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1936年6 月斯诺访问陕甘宁边区,写了大量通 讯报道,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 记者。抗日战争爆发后,又任《每日 先驱报》和美国《星期六晚邮报》驻 华战地记者。
名著导读 《红星照耀中国》PPT教学课件

局的集体主义精神。
书目
《红岩》 《长征》
具体分析
江雪琴、许云峰等共产党人英勇斗争的故事,真 实地展现了全国解放前夕光明与黑暗进行最后决 战的艰巨性,歌颂了革命志士为真理而斗争的坚 强意志与大无畏精神。
参加长征的红军战士留下了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 展示出他们不朽的信念力量。
艺术特色
1.高度纪实性,深刻洞察力。 本书记录的是斯诺通过采访、对话和实地考察得来的事
(续表)
人物肖像
个子清瘦,中等身材,骨骼小而结实,尽管胡子又长又 黑,外表上仍不脱孩子气,又大又深的眼睛富于热情。
周
人物形象
温和文雅,头脑冷静,平易近人,善于分析推理,讲究 实际经验。
恩
①第一次见面用英语跟斯诺打招呼;
来
②为斯诺规划采访行程;
相关情节
③揽着“红小鬼”的肩在乡间散步; ④在上海和工人领袖成功组织了五万名工人的纠察队,
国
作者的采访经历和感受
篇次
第一篇
第二篇
篇名
探寻红色 中国
概述
作者开始深入苏维埃红区的冒险;了解张学 良、杨虎城同共产党达成一致抗日协议的原 因和经过。
去红都的 道路
叙述了作者在进入红区的路途上被白匪追逐 的经历以及周恩来、贺龙等红军领导人与红 军战士们参加红军、热爱红军的故事。
(续表)
第三篇 第四篇 第五篇
改变心意的暂时假面具给戳破了。
滚滚前去,冲垮敌人苟延
残喘的堡垒。
(选自《又是白色世界·红色的天际》)
专题探究
➢ 专题一:领袖人物和红军将领的革命之路。
领袖人物周恩来的革命之路
外貌形象与 言谈举止
他个子清瘦,中等身材,骨骼小而结实,尽 管胡子又长又黑,外表上仍不脱孩子气,又 大又深的眼睛富于热情。他的谈吐缓慢安详, 态度温和,做事深思熟虑,头脑冷静,善于 分析推理,讲究实际经验。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精品教学课件第3单元名著导读 《红星照耀中国》

李鸣生《飞向太空港》
【作者简介】 李鸣生,作家,主要从事航天等高科技题材的
创作,被文学界称为“中国航天文学第一人”。
【主要内容】
《飞向太空港》是一部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品,它 以作者实地采访获得的第一手资料为支撑,全景式地 描绘了中国用“长征三号”火箭首次在西昌卫星发射 场将美国“亚洲一号”卫星送入太空的全过程,记录 了中国航天事业继往开来的辉煌时刻,刻画了一群默
默耕耘的航天人形象。作品通过对此次卫星发 射的描述,反映了中国航天开始迈出国门、走 向世界的新征程,歌颂了中国航天人风雨同舟、 以身许国的万丈豪情,锐意创新、攻坚克难的 工作作风和不计得失、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
彭德怀:具有乐观、豁达、勇敢的精神品质。他 个性率真,大公无私。他身体健康、动作敏捷,作为 一名统率大军的指挥员又不失活泼、天真的个性, “他的谈话举止里有一种开门见山、直截了当、不转 弯抹角的作风”。
贺龙:他是个大个子,年过半百,仍很健康,不 知疲倦。他行军以神出鬼没著称。
专题探究 专题一:领袖人物和红军将领的革命之路 1.外貌形象与言谈举止 2.出身与家庭 3.童年的经历 4.受教育情况 5.参加革命的起因 6.参加革命后的经历
周恩来(1898—1976),1898年3月5日生于江 苏淮安。1917年在天津南开学校毕业后赴日本求学。 1918年,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思想发生重要转折。 1919年回国,在五四运动中成为天津学生界的领导 人,9月入南开大学。1920年去欧洲勤工俭学。1921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坚定了共产主义的信仰。1922 年和赵世炎等组织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1924年回 国,在国共合作期间任广东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
《红星照耀中国》
埃德加·斯诺(Edgar Snow,1905— 1972),美国著名记者、作家。主要 作品有《红星照耀中国》(《西行漫 记》)、《远东前线》《为亚洲而战》 《复始之旅》《大河彼岸》等。斯诺于1928年来 到中国,1933年秋到1935年底兼任北平燕京大学 新闻系讲师。1936年6月访问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 宁边区,写了大量通讯报道,成为第一个采访红 区的西方记者。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名著《红星照耀中国》练习题(含答案)

《红星照耀中国》)导读及练习题本书(原名《红星照耀中国》)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名著.作者于1936年6月至10月对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实地考察,根据考察所掌握的第一手材料完成了《西行漫记》的写作.斯诺作为一个西方新闻记者,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作了客观评价,并向全世界作了公正报道.全书共12篇,主要内容包括:关于红军长征的介绍;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主要领导人的采访;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政策、红军的军事策略;作者的整个采访经历和感受等.由于斯诺在西北红色区域的冒险中引起的激情和对中国人民的热爱,他用了后半生的几乎全部精力,对中国问题作继续的探索和报道。
《西行漫记》先后被译为二十多种文字,几乎传遍了全世界.该书不断地再版和重印,教育了千百万读者和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使它成为享有盛誉,家喻户晓的文学作品。
红星在西方语境中指下层民众参加的,造旧世界反的民主革命,《红星照耀中国》特指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社会革命,有明显的赞誉意味.一、选择题1. 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次大迁移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流动的武装宣传。
”文中的“大迁移”是指( D )A、国民革命军北伐B、朱、毛红军会师井冈山C、北方少数民族南迁D、中国工农红军万里长征2. 美国记者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次大迁移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流动的武装宣传。
”文中的“武装宣传”是指( C )A、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扩大了革命影响B、太平天国北伐、东征,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C、工农红军的万里长征,成为“革命的播种机”D、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开辟了革命根据地3. 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以纪实性手法向西方国家大量介绍了红色中国以及红军长征的事迹,一度风靡全世界。
2017年是红军长征胜利(D)1936A、51周年B、61周年C、71周年D、81周年4. 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冒险、探索、发现、勇气和胆怯、胜利和狂喜、艰难困苦、英勇牺牲、忠心耿耿,这些千千万万青年人的经久不衰的热情,始终如一的希望,令人惊诧的革命乐观情绪,像一把火焰,贯穿着这一切,他们无论在人力面前,或者在大自然面前,上帝面前,死亡面前,都绝不承认失败。
人教版(部编)八年级上册《《红星照耀中国》:纪实作品的阅读》课件 (共23张PPT)[优秀课件资料]
![人教版(部编)八年级上册《《红星照耀中国》:纪实作品的阅读》课件 (共23张PPT)[优秀课件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3860c53c336c1eb91a375d94.png)
• 他出身于一个怎样的家庭? • 他的童年是怎样度过的? • 他少年时代有着怎样的求学经历? • 他如何从一个知识分子成长为一名共产党人? • 他关于共产党、关于中国革命、关于抗日有哪些著 名的论断?
• 为什么斯诺不自己来整合概述毛泽东的自述? • ......
勇敢无畏、拥有“能叫死人活过来打仗”的极好口才与感召力的贺龙; 50岁放弃家庭、积极投身革命,为苏区教育事业呕心沥血作出突出贡献 的徐特立; 无私无畏,忠于民族的自由解放而放弃个人财富与地位的朱德; 身世不幸、历经坎坷,性格直率、善于驰骋、极富爱心的彭德怀; 英俊和善、忠诚无私,明明有杰出的文学天赋却偏偏投身革命,行动同 知识与信仰完全一致的纯粹知识分子,书生出身的造反者——周恩来; 66个亲人被国民党残忍杀害,被蒋介石称为“文明的一大害”并悬赏10 万的红色窑工、纯无产阶级——徐海东 十来岁的年纪,却能勇敢的与红军并肩作战,敢于和敌人拼刺刀的刚毅 顽强的小英雄——红小鬼 无数自尊自信、爱憎分明、渴望和平与幸福的普通百姓......
每一个人的身上都散发着红星般 耀眼的光芒!
他们是一群团结无畏,为着相同 的目标,怀着坚定的革命信念,力图 挽救国家危亡,甘愿为之付出一切的 国之脊梁。他们的精神像群星一样璀 璨了黑暗的夜空,为祖国和人民带来 了希望与新生!
跟着斯诺去探秘
1、是什么颠覆了作者对红色中国的认知?在这些红色人物身上, 都发生过哪些生动感人的故事?
猜读封面 跳读序言 浏览目录 概知内容
说说你了解到了关于这本书的哪些信息?
阅读提示: 采访的时间?地点?人?事?路线? ……
我们可以多样化呈现阅读成果
作者 采访时间 采访路线 采访对象
采访内容 采访感受
红军战士 2
毛泽东、周恩来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红星照耀中国》课件PPT

拓展探究
6.参加革命后的经历 朱德曾加入同盟会,参加辛亥革命。1915年在云南参加反对袁世凯
称帝复辟的起义。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后,在党的领导下,积极 从事革命活动。1927年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次年,他率领南昌起义的 一部分部队,开赴井冈山,与毛泽东同志所领导的部队会师,成立了中 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任军长。
拓展探究
专题三:信仰与精神 1.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信仰
毛泽东说,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斯诺用一个记者 的笔触同样写道: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次大规模的转移是历史上最盛大的武装 巡回宣传。红军经过的省份有二亿多人民。在战斗的间隙,他们每占一个城镇, 就召开群众大会,举行戏剧演出,重“征”富人,解放许多“奴隶”(其中有些 参加了红军),宣传“自由、平等、民主”,没收“卖国贼”(官僚、地主、税吏) 的财产,把他们的财物分配给穷人。……在漫长的艰苦的征途上,有成千上万的 人倒下了,可是另外又有成千上万的人——农民、学徒、奴隶、国民党逃兵、工 人、一切赤贫如洗的人们,参加进来充实了行列。
拓展探究
3.当代青少年如何传承长征精神 我们要始终以革命先辈为榜样,更好地继承和弘扬长征精神,珍惜
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坚定报国之志,扬起理想的风帆。遇到困难时, 我们要勇敢面对,百折不挠,要学会在失败与挫折中磨炼自己坚强的意 志。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要继续发扬革命先辈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 优良传统,做到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将长征精神作为我们成长历程中 永远的宝贵财富。我们要把长征精神发扬光大,脚踏实地,遵纪守法, 团结友爱,甘于奉献,奋发图强,开拓进取。
拓展探究
2.长征精神的内涵 它包含以下几个方面:①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②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③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 创新胆略;④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精神。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017部编版)语文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教案

4.提高思维品质:通过分析小说人物形象和情节,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5.发展表达能力:课堂讨论和课后作业中,锻炼学生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了解《红星照耀中国》的作者埃德加·斯诺及其采访经历,理解作品的纪实性质和历史价值。
举例解释:
-在讲解长征历程时,使用图片、地图等辅助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红军的艰苦远征。
-对艺术特色的分析,通过具体文段举例,让学生看到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在作品中的具体运用,以便于他们模仿和掌握。
-在评价历史事件和人物时,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如讨论红军长征的必要性及其在历史上的意义,从而加深理解。
-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如毛泽东、周恩来等,及其在长征中的作用和贡献。
-阅读并理解小说中的经典片段,掌握作品的语言特色和艺术表现手法。
-通过作品学习,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爱国主义精神。
举例解释:
-通过介绍作者埃德加·斯诺的背景,强调《红星照耀中国》Βιβλιοθήκη 纪实性质,使学生认识到作品的历史价值。
-分析毛泽东、周恩来等人物形象时,详细讲解他们的经历和在长征中的作用,帮助学生理解这些人物的重要性。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红军长征的历程和革命精神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对比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红军长征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角色扮演活动,模拟红军长征中的一个情景,体验其中的困难和挑战。
2024-2025学年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名著导读名著导读 《红星照耀中国》复习题(含答案)

2024-2025学年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专题复习《红星照耀中国》作者:埃德加•斯诺(美国记者)《红星照耀中国》为了国民党统治区出版方便,曾易名《西行漫记》它是忠实描绘中国红色区域的第一本著作书中向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色革命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
《红星照耀中国》题目中“红星”象征着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色革命。
《红星照耀中国》特指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社会革命,有明显的赞誉意味。
红星照耀中国主要人物分析姓名出身外貌(原文)性格毛泽东出身农民,父亲原是一个贫农,克勤克俭,后来渐渐富裕起来。
父亲管教严格,母亲是个心地善良的妇女。
为人慷慨厚道,随时愿意接济别人,可怜穷人。
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好,颧骨凸出。
一个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的面孔。
他是一个生活简朴;刻苦努力,精明博学;勇于反抗,勇敢无畏;质朴纯真,真诚老实,平易近人;自尊心极强的人。
周恩来大官僚家庭。
祖父曾任清朝大官,父亲是个杰出的教书先生,母亲不同凡俗,是个博览群书的妇女。
他个人清瘦,中等身材,骨骼小而结实,尽管胡子又长又黑,外表上仍不脱孩子气,又大又深的眼睛富于热情。
面目英俊,身材苗条,像个姑娘。
他是一个温和文雅;忠心耿耿;吃苦耐劳;不折不挠;头脑冷静,善于分析推理,讲究实际经验的人。
有一口流利的英语朱德出生于1886年四川仪陇县马鞍场村子里,是穷苦的佃农。
他貌不惊人,沉默谦虚,说话轻声,有点饱经沧桑。
眼睛很大,眼光非常和蔼。
身材不高,但很结实,胳膊和双腿都像铁打的一样。
他是一个天性温和、爱护部下、平易近人;爱好广泛;负责,诚实可靠;聪明睿智,经验丰富的人。
贺龙他的父亲是哥老会的一个领袖,把名望传给了贺龙,因此贺龙在年轻时就闻名湖南全省。
(宴会上面对枪声面不改色)大个子,像只老虎一样强壮有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7/29
斯诺这一生:
学习任务: 在中国,埃德加·斯诺这个名字是家喻
户晓的。虽然40多年前他就在瑞士一个村庄 里与世长辞了,但是直到今天,提起他来,人们 马上就联想到中美人民之间的传统友谊。 跳读《中文重译本序》,为同学们讲述斯 诺一生与中国的不解之缘。
2020/7/29
2020/7/29
读序言看目录窥全书
活动任务: 你能将标题大声读两遍,基于前面序
言的阅读你能理解它的含义吗?
2020/7/29
读序言看目录窥全书
请同学们打开书本的目录,拿起笔圈 出目录中写红军领袖人物有关的篇章 , 并想一想作品是按照什么顺序来记录 这次西行见闻的吗?
2020/7/29
读书方法指导:
3. 阅读纪实作品,善于从中获得启迪,用来 指导自己的学习与生活。
2020/7/29
读书活动:
阅读《贺龙二三事》,完成下面的专题探究。
1.外貌形象与言谈举止 2.出身与家庭 3.童年的经历 4.受教育情况 5.参加革命的起因 6.参加革命后的经历
2020/7/29
专题探究
专题一:领袖人物和红军将领的革命之路 1.外貌形象与言谈举止 2.出身与家庭 3.童年的经历 4.受教育情况 5.参加革命的起因 6.参加革命后的经历 总结: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信仰
《红星照耀中国》
——纪实作品的阅读 (两课时)
2020/7/29
2020/7/29
2020/7/29
2020/7/29
2020/7/29
2020/7/29
相关常识积累:
关于作者介绍:
埃德加·斯诺,美国著名记者、作家。
主要作品有《红星照耀中国》(《西行漫 记》)、《远东前线》、《为亚洲而战》、 《复始之旅》、《大河彼岸》等。斯诺于 1928年来到中国,1936年6月访问革命根据 地,写了大量通讯报道,成为第一个采访 红区的西方记者。1972年2月15日斯诺因病 在瑞士日内瓦逝世。
2020/7/29
专题探究
专题二: 1.长征的起因 2.长征的路线 3.长征中面临的困难 4.长征中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 5.长征的历史价值 反思:1.长征精神的内涵
2.当代青少年如何传承长征精神
2020是记录人与事真实情况的作品, 或记录历史,或叙写现实,其内容必须是 真实的,不能凭空虚构。
纪实作品特点:用事实说话。 《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用事实说话的杰
出作品。
2020/7/29
从《红星照耀中国》看纪实作品的特点 学习任务: 浏览《一九三八年中译本作者序》印
证纪实作品“用事实说话”的特点。
1. 边读边梳理作品中事实的前因后果、发展 线索。不妨在书上批注:写了什么人?他们在 什么时间、什么地域做了些什么?重点突出了 什么内容?
2. 把握作品中的“事实”之后,还要读明白 作者想用事实说什么“话”即作者的思想倾向 性。不妨在书上圈画批注作者记录实施过程中 穿插的分析和评论,想一想作者的立场、观点 与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