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生态驳岸在城市河道整治中的应用
浅谈生态护岸的设计在河道整治中的应用

浅谈生态护岸的设计在河道整治中的应用摘要:在传统的河道修复工程中,人们普遍使用混凝土和预制砖等材料来修复河道,使用这种方法修复好的河道具有较强的安全性,并且河道不容易受损,但是传统的修复方法也具有其局限性,它破坏了河流的生态系统,竟然会破坏生态环境。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们提出了生态护岸的想法,生态护岸不仅能够很好的修复河道,而且还不会破坏生态平衡,需要大力提倡。
关键词:河流生态系统;生态护岸;生态平衡1引言地球上天然的河流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生态系统具有自我修复的功能,因此,河流也可以自我修复。
但是河流的这种修复功能仅仅依靠河流自身是不能完成的,需要依靠河道以及与河道紧密联系的水生物来完成。
但是为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需要对河道进行整治,也就是破坏了生态平衡,目前世界上已有60%的河流被人工改造过,改造的项目主要是筑坝、筑堤等。
很多被改造过的河流开始变得不连续,河流生态的多样性也随之降低,破坏了河流的生态平衡,河流的生态平衡被破坏反过来还会对人们的生活造成影响。
所以人们应该大力提倡生态护岸,在河道整治的同时还能够保证河流生态的完整性。
2生态护岸的含义和优点2.1生态护岸的含义传统护岸的建设目的性很强,主要是为了防洪、水运和灌溉,具有很多弊端:首先,将所有的河道沟渠化改变了河流本身的形态,破坏了河流的特殊性,降低了生境异质性,这样的改变有可能会使河流的生态系统发生改变甚至出现退化。
其次,传统的护岸建设多使用混凝土和预制砖,与河床本身相比,这些材料透水性较差,且孔较少。
最后,这样设计还有很大的安全隐患,防洪的标准被迫提升,如若出现更大的洪水,还将继续对河道进行改造,将进入一个恶性循环。
随着社会的进步,绿色生态理念逐渐增强,这种理念也融入到了城市的河道整治中,现今的河道整治要求要顺应自然,具有一定的美观性,还要符合当地的文化。
为了满足这些要求,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河道整治问题成为许多人关注的热点,与此同时生态护岸的理念出现了,生态护岸和河流本身的河床相比相似度更高,在河道整治的同时还能不破坏河流本身的生态平衡,能够保护河岸和河流水体之间的相互关联,同时还具有防洪的作用。
生态护岸在河道整治中的应用之我见

生态护岸在河道整治中的应用之我见生态护岸是一种集生物工程和景观设计于一体的生态修复和保护手段,广泛应用于河道整治中。
我认为生态护岸的应用对河道整治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生态护岸可以有效改善河道的生态环境。
传统的硬质护岸在保护河岸的却破坏了河岸的生境条件,导致生物资源的流失和生态系统的破坏。
而生态护岸采用生物材料修复河岸,能够为植物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增加栖息地的质量和数量,吸引和滋养大量的植物和动物群落。
生态护岸能够还原和重建河道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稳定性,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减少污染物的输入,保护和恢复水生物种的生存和繁衍条件。
生态护岸能够增加河道的景观效益。
生态护岸在设计上注重融入自然的元素和特色,通过合理的植被布局、景观建设和景观照明等手段,使得河道整治后的景象更加美丽和有吸引力。
生态护岸不仅仅是一种生态工程,更是一种文化和艺术的表达方式。
生态护岸的整治使得河道成为城市的绿色廊道和生态走廊,不仅美化了城市的环境,也提升了城市的形象和品位。
生态护岸还能够提供人们的休憩和娱乐场所。
生态护岸的设计不仅考虑了河道的生态修复和保护,也注重了人们对河道的利用和需求。
通过合理的规划和设计,生态护岸可以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散步、运动等多种功能的场所。
人们可以在生态护岸上享受阳光、呼吸新鲜空气、欣赏美景,从而改善身心健康,缓解压力,增加幸福感和生活质量。
生态护岸还可以促进河道整体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护岸的建设和运营需要借助当地社会的力量和参与,推动河道整治与沿岸居民的利益沟通和协商。
生态护岸的建设过程中还需要注重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平衡上进行统筹考虑。
通过生态护岸的应用,河道整治可以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推动城市河道的可持续利用和管理。
生态护岸在河道整治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通过生态护岸的修复和保护,河道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改善,景观效益得到了提升,人们的休憩和娱乐需求也得到了满足,同时还促进了河道整体的可持续发展。
浅谈河道整治中生态护岸的设计及应用

浅谈河道整治中生态护岸的设计及应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也在不断提高,城市化进程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生态环境的问题,生态问題成为了我国倍受关注的重点问题,人们把改善环境当成了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前提,河道整治是城市建设中的基础性设施建设,在城市化发展进程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河道整治中生态护岸的设计和应用是整治环境中的重中之重,有效合理的设计和应用可以让环境改善的更快,本文就河道整治中生态护岸的问题,想出了一些设计和应用。
标签:生态护岸;设计及应用进行河道的整治,对护岸采用生态的方式进行设计,在现代化城市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
生态问题是当下最受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人们想要快速有所改观的问题,生态问题在近年来一直困扰着我国的国民,制约了我国的发展和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所以,想要真正的改观,就要从环境方面入手,河道整治中生态护岸的设计及应用对我国基础设施的建设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一、生态护岸的设计原理河道整治中生态护岸的设计是整个改善环境过程中的重点内容,基础设施建设是城市化进程中的重点环节,生态的快速改善还得要求人们从设计和应用生态护岸的方面下手。
生态护岸的设计原理一定要牢牢把握让河道河堤相对稳定,工程造价低的原理,尽量减少刚性材料的使用量,增强护岸的视觉效果,让护岸环境更加美观。
为了给人们提供一个更加好的视觉效果,和给生物提供一个好的生活环境,我们应该尽量采用一些自然的材料。
避免一些不必要的二次伤害环境。
二、生态护岸设计以及应用的作用(一)形成优美的环境的作用。
环境可以改变人们的心情还可以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想要更快的发展,就一定要形成优美的环境,让环境改变周边的生活质量。
生态护岸的设计可以让生态环境有所改观,让河道整治工作不在是影响基础设施建设的难点内容。
生态护岸的设计和应用可以让环境变得更加优美,可以从根本上改变环境污染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生态护岸的设计是整个城市基础性设施建设中的重点内容,我们要合理的设计生态护岸,把它的设计理念应用到整个生活和生产当中去,让它既可以起到美化环境的功能,还能让它服务于人们的生活和生产。
生态护岸在河道整治中的应用之我见

生态护岸在河道整治中的应用之我见1. 增强河道自净能力生态护岸在修建的过程中,会栽种各种植物,这些植物对于河道的净化作用很大。
比如说植物能够通过吸收水中的营养物质,降低水体中的营养盐含量,解决水体富营养化问题。
植物还能够吸收水中的有害物质,如重金属离子、有机污染物等,净化水体。
而且,这些植物的根系还能够有效固定河道底泥,遏制河流水土流失,从而保持河道的自净能力。
生态护岸通过种植植物,增强了河道自净能力,实现了河道生态环境的良好维护。
生态护岸的修建,不仅仅是为了提高河道的自净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增强了河道的生态功能。
植物作为河道生态系统中的一部分,与水、土、环境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生态系统。
植物能够提供舒适的生态环境,为河道周边的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条件。
生态护岸所种植的植物,还能够为河道生态系统提供营养物质和氧气,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通过生态护岸的修建,河道不再只是单一框架的泥沙流水,而是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环境。
这种完整的生态环境,使得河道具有了更高的生态价值和生态功能。
3. 提高河道的防护能力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各种建筑物和工业设施在河道两岸十分常见。
这些建筑物和工业设施容易危及到河道的安全。
一旦发生洪水、暴雨等灾害,这些建筑物和工业设施会对河道造成灾害性的破坏。
生态护岸提供的植物覆盖和根系深度,能够抑制水土流失,使得河道的防护能力得到显著提高。
同时,生态护岸保持了河道原有的生态环境,减轻了人为干扰的影响,为河道的生态平衡提供了保障。
4. 提升城市河道环境美观度生态护岸的修建不仅仅是为了提高河道的功能,更为重要的是提升城市河道的美观度。
生态护岸所种植的各种植物,提供了美丽的绿化景观,丰富了城市环境的层次感和质感。
这些植物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不断变化,季节的变化、植物的生长,都能够带给人们不同的视觉享受。
生态护岸的修建,在城市河道整治中具有重要地位,它在保护河道环境的同时,也赋予了城市河道更加美丽的面貌。
浅谈生态驳岸在城市河道整治中的应用

浅谈生态驳岸在城市河道整治中的应用摘要:在提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今天,人们要求的不再是单纯的混凝土式护坡型式,对河道被面采取了封闭的形式导致河道中的生物和微生物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环境。
而是开始研究具有环境、生态保护功能和造景功能的护坡型式,在护坡的上下坎间用混凝土浇筑或砌成成网格状的护坡板,在板槽中填土、种植,这样生物与微生物都能照样生存。
关键词:生态驳岸城市河道亲水性1.设计原则1.1城市河道整治要满足城市建设的需要,在设计标准下,涝水不能漫溢,同时满足内河引水、生态景观要求。
1.2整治要与城建、交通航运、污水处理、土地开发、环境保护等相结合,达到综合治理的目的。
1.3要充分发挥河道槽蓄泄洪作用,以泄为主,最大限度地减少拆迁和占地。
1.4以城市规划的内河控制线为依据,充分利用现有河道,以疏浚整治为主,在满足内河排涝能力的同时,兼顾考虑景观要求。
1.5在城市河道生态护坡设计中,应遵循实用性原则、亲水性原则、保护生态原则、个性化原则、协调性原则、耐久性原则等。
2.河道生态驳岸结构形式2.1自然驳岸形式一般称之为自然护坡体系,其形式为历史形成的河道功能与适应的生态体系组成,依据周边建筑环境和城市河道流向,对于边坡度缓、腹地大的河段,在确定河岸稳定和以保护自然状态的基础上,不需要人工建设,直接利用天然的形式并配合植物物种的种植绿化。
对城市河道较陡的坡岸或冲蚀较严重、欠稳定的地段,除了种植植被,还应采用天然材料或生态砌块护底、护坡,其水上筑有一定坡度的土堤,斜坡种植植被,达到生态固堤护岸。
2.2人工驳岸人工驳岸则是按灌溉输水、防洪排水、水生养殖、航运交通和生态体系等功能进行工程建设需要的各类驳岸形式。
一般可分为生态直立驳岸、多极驳岸和亲水平台生态驳岸等形式。
2.2.1生态直立驳岸工程结构上为传统挡土墙。
在结构设计上可分为重力式、扶壁式、加筋土等结构形式,在形体上可分为直立、仰斜,材料可使用混凝土、块石、毛石、钢筋混凝土等。
生态护岸技术在河道整治工程方面应用

I【科技推广与应用生态护岸技术在河道整治工程方面应用当前国内外学者对于生态护岸概 念尚未形成统一认识,其作为生态学 及工程学交叉学科的交叉概念,实际 应用过程中,重点表现生态护岸应该 体现出现代水利学、环境学、生态学等 学科的综合要求。
生态护岸主要基于 传统护岸功能及作用需求的基础上,提升护岸工程的生态效果,并达到水 体、土壤及生物之间和谐促进、共同发 展,构建高质量的自然环境状态,因此 有必要推广生态护岸技术在河道整治 工程方面的应用。
一、传统护岸技术类型传统护岸结构主要利用钢筋混凝 土、石块构建直立式结构,能够有效确 保防洪排涝效果及岸坡结构稳定性,还可有效避免出现水土流失情况,但 也会致使传统护岸出现渠道化及人工 化情况,对于水体及土壤之间作用关 系产生不良影响。
当前传统护岸技术 主要包括以下三种类型:1. 干"块石护岸技术主要利用各种材质坚硬且合理级 配石块对于河道航道坡岸实施人工铺 砌,并且相关原材料获取较为容易且 施工简单,假使出现损坏情况,维修极 为方便。
该技术应用过程中排水性能 极佳,整体工程造价低,但对于石块平 整度要求极高,适应变形能力较差。
2. 浆"块石护岸技术与干砌块石护岸技术使用同种原 材料,并利用人工方式将砂浆注人坡 岸缝隙位置实施砌筑。
该技术不仅能 够对于河道起到一定程度保护作用,还能提升河道整体美观程度。
浆砌块 石护岸技术优点及缺点也和干砌块石 护岸技术基本相同。
3. 混凝土预制块护岸技术主要采用混凝土预制块砌筑方 式,对于预制块尺寸精确性要求较高,这样才能确保预制块之间紧密程度。
同时该技术应用施工工期较短,还能有效确保坡岸度,但预制块运输至施工现场难度较大。
二、生态护岸技术概述1. 生态护岸类型现阶段生态护岸技术应用较为广泛,相关护岸种类及形式表现出明显的多样化情况,目前应用较为成熟的生态护岸技术包括三种:(1)自然原型生态护岸技术,该技术主要利用种植各种植物方式全面提升护岸自然特性;(2)自然型护岸技术,该技术不仅需要种植各类植被,基于护岸基础上添加各种天然石材及木材护底,用以重点提升护岸抗冲刷能力;(3)多自然型护岸技术,该技术主要在自然型护岸技术应用的前提下利用混凝土等诸多材料,这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岸堤强度及稳定性。
生态护岸在河道整治中的应用之我见

生态护岸在河道整治中的应用之我见生态护岸是指通过合理的工程设计和植被配置,以自然生态系统为基础建设的一种河道护岸方式,它能够有效地保护河道岸线并改善其周边的生态环境。
在近几年的河道整治中,生态护岸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种护岸方式既能够保障河道的安全,又能够提高周边环境的生态效益,因此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首先,生态护岸可以对河道进行有效的保护。
一般来说,传统的护岸方式多采用混凝土、石材等材料进行建造。
这种方式虽然能够保护河道,但其造价较高,维护成本也较高。
而生态护岸则通过合理配置植被,使整个护岸系统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可以有效地抵御流水、波浪等力量的侵蚀。
同时,生态护岸本身的建造成本相对较低,也较为简便,因此在一些基础设施匮乏的地区可以大量应用,达到省钱、更高效的效果。
其次,生态护岸可以对于周边环境造成良好的生态效益。
在传统的护岸建造中,常常削弱了周边生态环境的完整性,对于原有生态系统的破坏也是难以避免的。
而生态护岸可以在护岸工程中融入生态保护的概念,其内部配置的植被同地区的自然植被环境相似,绿化带上生长着的植物能够吸收废气、净化环境,还可在保持河道生态平衡的同时,为周边的人们提供美丽的景观。
最后,实现“科学养护,以人为本”的理念,壮大社区志愿者,保护生态文化的同时解决城市规模扩大后再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在生态护岸的建造中,我们可以吸引当地的居民参与其中,让他们通过实践和参观的方式来了解和感受河道生态化建设的意义。
在护岸建设后,我们可以通过对植被的养护、垃圾的清理等方式吸引志愿者加入,使他们更深入地了解生态护岸具体的实现过程,了解如何保持河流生态环境的稳定,让志愿者从中感受到自己在建设美丽家园中的责任感和成就感。
总之,生态护岸作为以生态学为基础,以工程建设为手段,直接面对河道流态特征的河道工程建设方式,在河道的整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未来,在绿色生态理念的引领下,生态护岸的应用前景将越来越广阔,期待它的广泛应用能为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做出更大的贡献。
生态护岸在河道整治中的应用之我见

生态护岸在河道整治中的应用之我见生态护岸是指利用植物、岩石、土壤等生态工程技术,对河道岸边进行合理的规划和设计,实现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修复。
生态护岸在河道整治中的应用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它不仅可以保护河岸,还可以改善水质和促进生态环境的恢复。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从个人角度出发,论述生态护岸在河道整治中的应用,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生态护岸在河道整治中的应用可以有效保护河道岸边和附近的土地资源。
过去,许多地方的河道因为长期工业污染和乱排污水,河道岸边的植被遭受到严重破坏,导致了严重的岸坡塌方和水土流失问题。
如果能够采用生态护岸技术,将适当的植物和岩石结合,以及采用适当的水生植物进行修复和保护,就可以有效地保护河道岸边的植被,减少岸坡塌方的危险,减轻水土流失问题,使得河道周边的土地资源得到保护。
生态护岸技术可以改善水体环境,提高水质。
河道在长期的污染和破坏下水质常常恶劣,这对于生活和生态环境都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而采用生态护岸技术进行河道整治,可以增加河道岸边的植被覆盖,这样一方面可以减少土壤和化工产品流入河道的机会,净化水质。
这些植物本身具有较强的自净作用,能够吸收河道中的营养物质,净化水质,改善河道的生态环境。
生态护岸技术还可以促进生态环境的恢复和保护。
河道是一个水域生态系统,其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水质和水生植物等的生存状况。
河道整治中采用生态护岸技术,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护河道中的水生植物,保护水生动物的生存环境,维持水生生态系统的平衡。
河道中的植被也对于城市的生态环境起到了积极作用,保护好河道的植被就可以改善城市的环境质量,提升城市的生态环境。
对于生态护岸在河道整治中的应用,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要加强生态护岸技术的研发和推广。
目前生态护岸技术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对于其技术的研发和推广仍有待加强。
可以加大资金投入,在科研机构和高校加大生态护岸技术的研发力度,同时还要加强对于该技术的推广力度,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生态驳岸在城市河道整治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18-05-18T10:38:20.133Z 来源:《防护工程》2018年第1期作者:翁雪娇李勇何远圆
[导读] 故而生态驳岸结构“亲水性”的概念在城市河道整治过程中给予广泛应用,营造一个水美、环境美、空气清新、人人向往的舒适环境。
中国市政工程中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湖北武汉 430000
摘要:在提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今天,人们要求的不再是单纯的混凝土式护坡型式,对河道被面采取了封闭的形式导致河道中的生物和微生物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环境。
而是开始研究具有环境、生态保护功能和造景功能的护坡型式,在护坡的上下坎间用混凝土浇筑或砌成成网格状的护坡板,在板槽中填土、种植,这样生物与微生物都能照样生存。
关键词:生态驳岸城市河道亲水性
1.设计原则
1.1城市河道整治要满足城市建设的需要,在设计标准下,涝水不能漫溢,同时满足内河引水、生态景观要求。
1.2整治要与城建、交通航运、污水处理、土地开发、环境保护等相结合,达到综合治理的目的。
1.3要充分发挥河道槽蓄泄洪作用,以泄为主,最大限度地减少拆迁和占地。
1.4以城市规划的内河控制线为依据,充分利用现有河道,以疏浚整治为主,在满足内河排涝能力的同时,兼顾考虑景观要求。
1.5在城市河道生态护坡设计中,应遵循实用性原则、亲水性原则、保护生态原则、个性化原则、协调性原则、耐久性原则等。
2.河道生态驳岸结构形式
2.1自然驳岸形式
一般称之为自然护坡体系,其形式为历史形成的河道功能与适应的生态体系组成,依据周边建筑环境和城市河道流向,对于边坡度缓、腹地大的河段,在确定河岸稳定和以保护自然状态的基础上,不需要人工建设,直接利用天然的形式并配合植物物种的种植绿化。
对城市河道较陡的坡岸或冲蚀较严重、欠稳定的地段,除了种植植被,还应采用天然材料或生态砌块护底、护坡,其水上筑有一定坡度的土堤,斜坡种植植被,达到生态固堤护岸。
2.2人工驳岸
人工驳岸则是按灌溉输水、防洪排水、水生养殖、航运交通和生态体系等功能进行工程建设需要的各类驳岸形式。
一般可分为生态直立驳岸、多极驳岸和亲水平台生态驳岸等形式。
2.2.1生态直立驳岸
工程结构上为传统挡土墙。
在结构设计上可分为重力式、扶壁式、加筋土等结构形式,在形体上可分为直立、仰斜,材料可使用混凝土、块石、毛石、钢筋混凝土等。
对于挡土墙结构的下部在满足稳定的基础上,上部自然型护堤采用生态环境形式。
如浅水时,可采用叠石或砌体形成植物生长和鱼类生栖环境与空间;如较深水时,可采用不同直径的混凝土管、块石叠空等,形成一定深度与空间的鱼巢;邻水则可选种植芦苇、菖蒲等水生植物,使其在缝中生长出繁茂、葱绿的草木植物,构成鱼类、植物生栖的生态环境。
2.2.2多极驳岸
对于腹地较大的河段,可不局限于建造直立挡土墙,可采用立体的台阶式断面分割驳岸高度,按适应水位变化特点形成不同阶梯形式。
在满足各级挡土安全的条件下,结合布置下部水生环境条件,同时创造衍生植物的生长环境。
2.2.3亲水平台生态驳岸
亲水平台是生态驳岸中构建亲水空间的典型形式之一。
在河道滨水沿水体与城市实体建筑的过渡空间中,亲水平台之上是城市河道的亲水空间,可以形成人们近距离感知或接触到水体的空间区域、平台。
平台以下的水环境是满足水生植物、鱼类生栖的构成环境。
平台工程结构主要以整体稳定和构件强度为控制组成由承台的形式、框、箱、桩基结构等平台。
工程材料主要为块石、混凝土、钢筋混凝土等。
河道生态驳岸形式组成除了以上基本形式,还可以依据河道区段的土质、水流、防洪、输水、航运的功能要求并结合周边社区、建筑、交通的环境进行互相融合,形成合理、安全、经济可行的工程结构。
3.生态驳岸断面的选择
河流整治应以“堵疏结合、蓄泄并重”为治水理念,给河流以空间,增加河流的过水断面,给洪水以出路。
河道设计上首先确保河道防洪、排涝的基本功能,在这个基础上充分考虑到工程区位以及对环境的要求,使之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通过工程措施营造出一个“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现代生态河道。
一般情况,设计河道的规划河道宽度均比现状河道宽度宽,驳岸断面的选择主要根据规划审批的河道控制线为准。
对征地仅满足河道过洪断面时采用生态直立驳岸;对征地不仅满足河道过洪断面,而且两岸留有足够空间时应考虑驳岸的形式多样性,采用自然驳岸、多极驳岸或亲水平台生态驳岸,创造多样的立面空间和立面形式,达到美化河岸的作用。
当规划河道宽度与现状宽度较为接近时,保留原有下部石砌驳岸,上部护坡形成路堤墙式生态驳岸;当规划河道宽度与现状宽度相差较大时,可拆除现状驳岸,拓宽河道,重新设计生态驳岸,亦可重新利用原有石材砌筑生态挡墙或者采用新型砌块生态挡墙。
4.生态驳岸地基处理
4.1当利用原有挡墙或利用局部挡墙且基础稳定的工况时可不进行处理。
4.2对于生态驳岸地质层工程性质尚可,地基承载力较高,则采用天然地基;
4.3对于生态驳岸基础底地质层工程性质较差,地基承载力低,则需要进行地基处理。
地基处理方案可考虑采用地基换填、抛石挤淤和松木桩复合地基。
地基换填处理方案:先将挡墙基础底以下杂填土或淤泥质土全部清除干净,再分层回填压实换填土层至挡墙基础底标高,换填垫层采用土夹石(其中碎石、卵石占全重的30%~50%),压实系数不小于0.97。
抛石挤淤处理方案:适合于厚度较薄,呈流动状态的淤泥质土层,施工时机械无法进入。
在挡墙基础底抛投一定数量的碎石,将淤泥挤出挡墙基础底受力范围外,提高地基承载力。
碎石采用不易风化的大石块儿,尺寸一般不小于0.3m。
松木桩复合地基:在挡墙基础受力范围内打松木桩至承载力较高土层,桩顶与基础之间设置褥垫层,桩头段镶嵌300mm厚片石,采用
φ150mm桩径,梅花形或者矩形布桩,桩间距500mm左右。
4.4对于地质层工程性质极差,地基承载力低,且存在较厚淤泥层时,可采用生态板桩。
其优点为既不需要砌筑施工临时围堰,采取工程降排水措施,又无需进行特殊的地基处理、基坑大开挖及基坑回填,可以节省大量的土方工程,机械化施工省时省力,且受天气及外部影响较小,施工质量有保证,综合造价比砌筑挡墙要低。
5.生态驳岸护脚及河道护底
为了使河道能够对污染物和杂质进行有效过滤,在河道整治中,采用可渗透型护底有助于水流杂质的过滤,对提高河道整治效果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所以,采用可渗透型的护底是很有必要的。
河道护底措施:对于坡度缓或腹地大的河段,可以考虑保持自然状态,配合植物种植,达到稳定河岸的目的。
然而,对于较陡的驳岸或冲蚀较严重的地段,建议采用天然石材护底或生态砌块护底,以增强堤岸抗洪能力。
天然石材可采用卵石、块石堆体等具有渗透性的材料,不阻断河底上下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且有利于水生动﹑植物存活的生态孔,石材间的孔隙可以提供给水生植物、动物一生栖环境,美化环境﹑以鱼养水、净化水质,调整生态循环系统。
如有必要,可在坡脚采用堆石、石笼、砌石等护底。
河道驳岸护脚措施:对于较陡的驳岸或冲蚀较严重的地段,应采用抛石、砌石或砌生态砌块进行护脚,护脚宽度至少2~3m;对于坡度缓或腹地大且冲蚀小的河段,可采用卵石、块石堆体等具有渗透性的材料护脚,增加河道的透水性及亲水性。
6.结论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于环境和生态平衡的发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城市河道治理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一环,符合新时代的基本国策。
故而生态驳岸结构“亲水性”的概念在城市河道整治过程中给予广泛应用,营造一个水美、环境美、空气清新、人人向往的舒适环境。
参考文献:
[1] 王国体,李德章,李殿忠.城市河道生态驳岸多样性形式与适应性研究.合肥工业大学学报[J].2009.08.
[2] 李德巍,生态驳岸在河道治理中优劣性比较[J].中国给水排水.
[3] GB50707-2011.河道整治设计规范[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