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12 《想别人没想到的》
三年级语文《想别人没想到的》教案

三年级语文《想别人没想到的》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创新的意识和勇于尝试的精神。
培养学生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概述:课文《想别人没想到的》讲述了一个关于创新和助人的故事,通过故事引导学生思考,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关爱他人的品质。
2.2 生字词学习:学生自主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通过查字典、组词等方式加深对生字词的理解。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创新小游戏,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出本课的主题《想别人没想到的》。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课文,回答课文理解问题。
3.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通过细节描写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3.4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第四章:作业布置4.1 回家作业:学生回家后,根据课堂学习内容,完成课后练习题。
4.2 拓展作业:学生发挥创造力,想一个别人没想到的创新点子,并和家人分享。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表现评价: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5.2 作业评价:评价学生在回家作业和拓展作业中的完成情况和创新思维。
三年级语文《想别人没想到的》教案第六章:教学方法6.1 朗读与理解: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利用图片和图表等辅助材料,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故事情节。
6.2 合作与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发现故事中的细节描写,深入理解人物性格特点。
7.1 回顾与导入:教师简要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新的学习环节。
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对课文主题的思考。
7.2 朗读与讨论: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表情和动作的配合。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课件《想别人没想到的》

故事中通过最小的徒弟的创新思维,展示了如何以独特的方式解决 看似棘手的问题。
如何培养创新思维
培养好奇心和探究精神
鼓励学生对事物保持好奇心,积极探 索和提问,以促进创新思维的萌芽。
拓展思维方式
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培养 发散性思维和逆向思维能力。
实践与尝试
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尝试新事物和探 索未知领域,在实践中培养创新思维 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物形象分析
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心理活动等,以便学生 更好地理解作品。
02
课文内容解析
课文背景介绍
时代背景
本课文选自人教版三年级语文教材, 反映了我国古代人们对创新与想象的 重视,强调了突破传统思维的重要性 。
文化背景
课文通过一个小故事,体现了中华民 族传统文化中对于创新的追求和崇尚 。
课文结构分析
人教版三年级语 文课件《想别人 没想到的》
目录
• 课程导入 • 课文内容解析 • 课文主题探讨 • 扩展阅读与思考 • 教学总结与反思
01
课程导入
课程背景
历史背景
介绍《想别人没想到的》这篇文 章的创作背景,包括当时的社会 环境、文化氛围等。
文学地位
阐述《想别人没想到的》在文学 史上的重要地位,以及它对后世 的影响。
01
苹果公司的iPod
在MP3播放器市场已经饱和的情况下,苹果公司通过创新的设计和功能
,如触控轮和简洁的界面,成功地吸引了消费者并开创了新的市场。
02
特斯拉电动汽车
通过创新的技术和设计,特斯拉电动汽车改变了人们对传统汽车的认知
,引领了电动汽车市场的潮流。
03
微信支付
在移动支付领域,微信支付通过创新的功能和服务,如无现金支付、扫
有关于《想别人没想到的》优秀的教案

《想别人没想到的》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想别人没想到的”这一思维方式;(2)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2)运用思维导图、头脑风暴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敢于挑战、勇于创新的精神;(2)引导学生认识到思考的重要性,培养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让学生掌握“想别人没想到的”思维方式;(2)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跳出传统思维,发现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2)如何培养学生勇于尝试、敢于创新的精神。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收集相关的案例和素材;(2)设计教学活动和作业任务。
2. 学生准备:(1)提前阅读教材和相关资料;(2)准备笔记本和文具。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2)简要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
2. 教学环节:(1)讲解“想别人没想到的”思维方式的定义和特点;(2)分析相关案例,让学生感受“想别人没想到的”的重要性;(3)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和经验;(4)引导学生运用“想别人没想到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5)总结讲解内容,布置作业。
3.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想别人没想到的”思维方式的应用。
五、作业布置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2. 结合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尝试运用“想别人没想到的”思维方式,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3. 提交一份关于“想别人没想到的”思维方式的实践报告。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自评:(1)评价自己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表现;(2)反思自己在解决问题时是否运用了“想别人没想到的”思维方式。
2. 同伴评价:(1)评价同伴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2)评价同伴在解决问题时是否运用了“想别人没想到的”思维方式。
有关于《想别人没想到的》优秀的教案

《想别人没想到的》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阅读《想别人没想到的》这篇文章,理解并掌握文章的主旨和观点。
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能力,激发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3. 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学会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4.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学会与人沟通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想别人没想到的》这篇文章的主旨和观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能力。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创新思维,提出别人没想到的观点和想法。
三、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想别人没想到的》这篇文章,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
2. 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在团队中共同探讨问题,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4. 课堂讲授法:教师讲解相关理论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想别人没想到的》及相关资料。
2. 投影仪或白板,用于展示和讲解。
3. 教学卡片或贴纸,用于小组讨论和展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创新思维,为什么要有创新思维。
2. 阅读理解:让学生阅读《想别人没想到的》这篇文章,理解文章的主旨和观点。
3. 案例分析:分析文章中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4.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在团队中共同探讨问题,鼓励每个成员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5.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结果和观点。
6. 全班讨论:教师引导全班学生针对每个小组的观点进行讨论和交流,共同探讨问题的解决方案。
7.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总结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和感受,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创新思维。
8. 布置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想别人没想到的》的读后感,要求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参与情况,以及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小学三年级语文《想别人没想到的》教案及教学反思

【导语】语⽂是⼯具学科,是我们学好各门功课的基础。
学好语⽂有利于提⾼我们逻辑思维,有利于提⾼我们的写作能⼒和语⾔表达能⼒,有利于提⾼我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若是语⽂你都不⾏,别的是学不通的。
以下是整理的⼩学三年级语⽂《想别⼈没想到的》教案及教学反思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学三年级语⽂《想别⼈没想到的》教案 ⼀、教材简介 《想别⼈没想到的事》是新教材⼈民教育出版社第六册中的⼀篇选学课⽂。
内容⽐较简单。
讲的是⼀个画师考三个徒弟,看谁骆驼画得多,结果⼩徒弟⽤“以少代多”的创新思维⽅法赢得了称赞的故事。
从⽽教育学⽣要爱动脑筋,常想别⼈没想到的事,这样可以培养⾃⼰的创新思维。
⼆、教学⽬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课⽂内容。
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会⽤“虽然……但是……”“不但……⽽且……”说话。
能有感情的朗读课⽂。
初步培养学⽣的创新思维。
2、过程与⽅法: ①以讲故事的形式,激发兴趣,导⼊课⽂; ②利⽤多媒体课件,通过⽂本对话,感悟课⽂内容; ③巧设空⽩,通过对⽐探究,体会⼩徒弟画的妙处; ④通过拓展资料,丰富知识,扩⼤阅读⾯,体验创新。
3、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常想别⼈没想到的事能培养⾃⼰的创新思维,并树⽴创新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悟⼩徒弟以少代多的画意,培养学⽣的创新精神。
难点:⽤“虽然……但是……”来评价三位徒弟的画,提⾼学⽣的审美情趣。
三、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每⼈⼀张⽩纸 四、教学过程 (⼀)故事激趣,导⼊课⽂ 宋朝有个皇帝叫赵佶,他很喜欢画画,常常出⼀句诗,让前来考试的⼈画画,以此来选拔⼈才。
有⼀次,他出了⼀句“万绿丛中⼀点红”的诗句。
那些考⽣不是画了⼀⽚草地加上⼀朵红花,就是许多绿叶中插着⼀朵花。
虽然他们的画也符合诗意,但宋徽宗没有⼀个满意。
但他看到最后⼀张画时,不禁连声叫好。
只见画上画着⼀⽚郁郁葱葱的树林,⼀位少⼥穿着⼀⾝绿装在林⼦⾥荡秋千,只有那张⼩嘴是红红的。
三年级语文下册 12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课件 新人教版

课文主要写了:
画师让三个徒弟画骆驼,
。
大徒弟
,二徒弟
,
而三徒弟
,却得到画师的
高度称赞。
下面三幅图,哪一 幅最适合"深山藏古 寺"的画面,为什么?
深山有古寺
一个画家, 画了一座深 山,前面坐 落着一座古 寺庙
深山露古寺
同时,大家要开动脑筋,思考老师是怎样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要边听边想。为讲明一个定理,推出一个公式,老师讲解顺序是怎样的, 为什么这么安排?两个例题之间又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之处?特别要从中学习理科思维的方法,如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 • 作为实验科学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就要特别重视实验和观察,并在获得感性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思考来掌握科学的概念和规律,等等。 • 二、听文科课要注重在理解中记忆 • 文科多以记忆为主,比如政治,要注意哪些是观点,哪些是事例,哪些是用观点解释社会现象。听历史课时,首先要弄清楚本节教材的主要观点,然 后,弄清教材为了说明这一观点引用了哪些史实,这些史料涉及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最后,也是关键的一环,看你是否真正弄懂观点与史料间 的关系。最好还能进一步思索:这些史料能不能充分说明观点?是否还可以补充新的史料?有无相反的史料证明原观点不正确。 • 三、听英语课要注重实践 • 英语课老师往往讲得不太多,在大部分的时间里,进行的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大量语言实践练习。因此,要上好英语课,就应积极参加语言实践活 动,珍惜课堂上的每一个练习机会。
宋太祖赵匡胤开国以后,
特别设立了翰林图画院,并用 考画来取仕。考题都是一句诗, 让学生根据诗句的内容作画。 有一年,考画的内容是“踏花 归来马蹄香”。“花”、“归 来’’、“马蹄”都好表现, 唯有“香”是无形的东西,用 画很难表现,这就得让考生动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十二课想别人没想到的句子赏析

句子赏析1、你们看这幅画,画上虽然只有两只骆驼,但它们在连绵起伏的群山里走着,若隐若现,谁也说不清会从山谷里走出多少只骆驼,这不恰好表明有数不尽的骆驼吗?小徒弟的办法之所以最好,是因为他用有限的两只骆驼代表了无限的可能,谁也说不清究竟会有多少只骆驼,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2、原来,小徒弟只画了几条弯弯曲曲的线,表示连绵不断的山峰,一只骆驼从山中走出来,另一只骆驼只露出脑袋和半截脖子。
这句画描写的是小徒弟的画。
他的画很简单,但是画面所包含的内容却很丰富。
画上虽然只有两只骆驼,但它们在群山中走着,谁也不知道山谷中究竟有多少只骆驼,所以他画的骆驼最多。
这说明小徒弟很有创意。
他能想到别人想不到的。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十二课《想别人没想到的》课文探究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讲述的是一位画师考查三个徒弟,看谁能在一张同样大小的纸上,画出的骆驼最多。
大徒弟画满了很小很小的骆驼,二徒弟画的是许许多多的骆驼头,小徒弟虽然只画了两只骆驼,一只完整,一只露出脑袋和半截脖子,但画面却营造出数不尽的骆驼的情境,让人拍案叫绝。
课文的题目提示了这篇文章的中心,插图揭示了小徒弟画面的内容,教学时,要利用好插图,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课文虽然篇幅短小,讲的道理却很有现实意义,学生读后能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课文引人入胜是因为采用了悬念的手法。
文章并不急于告诉我们究竟该怎样才能画出最多的骆驼,而是一步步地展示三个徒弟所画的画,让人迫不急待地往下读,最后揭开奥秘,说明为什么小徒弟的画是最好的。
选编本课的意图,是进一步训练学生默读的能力,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并结合课文开阔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日常生活中,想别人没想到的,做别人没做到的。
课文的重点和难点是理解画师最后说的那段话。
画师的话虽然只有一句,但这句话是全文的核心,要帮助学生认真领会。
课文原文从前,有位画师收了三个徒弟。
有一天,画师把三个徒弟召(zhào)集在一起,要考考他们。
人教版小学语文《想别人没想到的》课文原文及赏析

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想别人没想到的》课文原文及赏析原文:《想别人没想到的》有一次,一位画师要考一考他的三个学生。
他给了每个学生一张同样大小的纸,让他们在纸上画出最多的骆驼。
第一个学生拿起笔,认真地画了起来。
不一会儿,他就画满了整张纸。
纸上画满了密密麻麻的小骆驼,连一点儿空白的地方都没有。
第二个学生想了一会儿,也开始画了。
他只画了几只骆驼,就停下了笔。
第三个学生看着纸,沉思了半天,才开始画。
他只画了一条弯弯曲曲的线,线上挂着一只骆驼。
画师看了三个学生的画,满意地笑了。
他指着第一个学生的画说:“你画得最多,但谁也不会数得清有多少只。
”他又指着第二个学生的画说:“你画得最少,但能让人一眼就看出是几只。
”最后,他指着第三个学生的画说:“你用一条线和一只骆驼,表示了很多很多,真是妙极了!”赏析:这篇课文通过讲述画师考验三个学生的故事,教育我们要有创新思维,敢于“想别人没想到的”。
故事中的三个学生对待同一任务有着不同的处理方式。
第一个学生用常规的思维方式,尽可能多地在纸上画出骆驼,虽然数量多,但却无法精确计数,反映出他的思维较为局限。
第二个学生则选择了简洁的方式,只画了几只骆驼,清晰明了,但缺乏深度和创新。
而第三个学生则是运用了创新的思维方式,他用一条线和一只骆驼代表了无数的骆驼,这种抽象的表现手法既简洁又富有深度,充分展示了“想别人没想到的”的智慧。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创新并不一定是要做大事,有时候只需要换个角度,换个思路,就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做到别人做不到的事情。
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应该鼓励和培养这种创新思维,勇于挑战常规,敢于“想别人没想到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想别人没想到的》
天秀小学李文洁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读通读准。
2、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3、结合生活实际,交流看法,树立“想别人没想到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
理解画师说的一段话,领悟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外阅读材料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导入课题
师:同学们,我知道大家都很会讲故事,谁能讲一讲大家都熟悉的《曹冲称象》的故事。
指名讲故事,要求讲得清楚、简洁。
师:为什么曹操听完儿子曹冲的称象办法后点头微笑并叫人照曹冲说的方法去做呢?
师:对,因为曹冲想到了别人没想到的称象方法,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讲的就是一个《想别人没想到的》故事。
1、请看老师板书题目。
(板题)
2、师:做任何事情,要想有创意,就应该想别人没想到的。
齐读课题。
3、(回顾课文,迁移学法)师:这个单元,我们学了哪几篇课文?(《寓言两则》《惊弓之鸟》《画杨桃》)这几篇课文都是通过一些有趣的故事,告诉我们道理。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12课,就运用学习前几篇课文的方式,通过故事的学习,得到启发。
(板书:故事、启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这是一篇什么课文?我们看看提示语提出了什么学习要求。
打开书45页,读读提示语,用横线把学习要求画下来。
(出示PPT)请生说自己画的。
同意吗?
(师:好,一起来读一读学习要求。
生读PPT。
这两个问题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
)
2、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同桌互说
3、师:看来同学们很会概括,大家一起来读一读,(PPT)。
请个别生交流。
(课件出示提纲)
三、读懂课文,理解内容
1、师:ppt课件,我们知道了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接下来,我们来解决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这个问题,要解决这
个问题我们就要知道三个徒弟是怎样画骆驼的?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用“—”画出三个徒弟分别是怎样作画(画骆驼)的句子。
2、交流:提问生
出示课件,请1个生读
再齐读
师:我们知道画师要考三个徒弟谁画的骆驼多,那我们就来看看三个徒弟谁画的多。
(1)、大徒弟画的多吗?要读出“多”要强调哪些字词?指名读(板书;很多)
(2)、二徒弟画的多吗?从哪里看出多?(板书:许多)
(3)、三徒弟画了多少? 读一读画的内容(板书:两只)
3、这三幅画,明明是大徒弟和二徒弟画得更多,为什么小徒弟的画能得到画师的称赞呢?四人小组为单位,用喜欢的方式读一读再讨论交流,要从课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划下来再读一读。
2、四人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4、师及时调控
预设:
A、小徒弟画了几条弯弯曲曲的线,表示连绵不断的山峰,一只骆驼从山中走出来,另一只骆驼只露出脑袋和半截脖子。
B、画上虽然只有两只骆驼,但它们在连绵起伏的群山里走着,若隐若现,谁也说不清会从山谷里走出多少只骆驼,这不恰好表明有数不
尽的骆驼吗?(联系A答案回答)
C、小徒弟比大徒弟、二徒弟画的更巧妙
D、听了你们的评价,大徒弟和二徒弟(出示PPT) ----“两个徒弟恍然大悟。
”
E、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恍然大悟?生说
F、师:(大徒弟和二徒弟看到画师称赞小徒弟的画,他俩感到很奇怪。
后来,他俩听了画师的话,忽然明白了小徒弟的画好在哪里。
从刚开始的迷惑不解到一下子醒悟过来,这就是“恍然大悟”。
)
G 出示小徒弟的画,PPT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谈体会——追问: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到底好在哪里?——理解词语“若隐若现”——指导朗读
(无论大徒弟还是二徒弟,他们画出的骆驼数毕竟都是有限的,都没脱出俗套。
与他们相比,小徒弟的办法之所以最好,是因为他用有限的两只骆驼代表了无限的可能,谁也说不清究竟会有多少只骆驼,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因此,他画得最好。
)
师:总结:一张纸,即使画满了骆驼,也是有数的,而小徒弟不光画法简洁,而且利用山路转弯,只画了两头行走的骆驼,意味深长,给人无限想象。
这就是想别人没想到的,只有这样,才会把事情做得更好,才能创新。
所以,我们就应该从不同的角度,想别人没想到的,做别人做不到的事。
四、联系实际,深化主题
1、师:在生活中,想别人没想到的事,才能脱颖而出做别人做不到的事。
你自己有想到过别人没想到的事情吗?
2、生自说
3、补充:擦黑板、组词练习、做数学题、小笔芯、下雨鞋子套塑料袋等
小结:对啊,在我们的生活中,哪怕是老师提出的一个问题,如果你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往往会有很精彩的回答。
五、课外延伸,丰富认识
1、师:请你回忆一下学过的课文,知道有哪些想别人没想到的课文吗?来一起看屏幕(出示PPT)(司马光砸缸、爱迪生救妈妈、充气雨衣、乌鸦喝水)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学到不少创新经验。
2、同桌交流:选择其中一篇课文,说说是怎样想别人没想到的?
3、师:你从这些故事中受到了什么启发?请用1、2句话,写写自己的感受吧。
六、总结升华
1、师:创新的头脑不是一朝一夕能培养起来的,要想有创新的头脑,我们应该-------(生答)---指题目:想别人没想到的
2、好,老师收集了几条想别人没想到的创新名言,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出示PPT)读名言
七、布置作业(选一种)
像这样想别人没想到的的故事还有很多,请阅读《踏花归去马蹄香》看看谁想到了别人没想到的。
八、板书设计
12 想别人没想到的事
大徒弟很多
二徒弟许多
小徒弟两只
以少代多(妙)
九、阅读材料
踏花归去马蹄香
北宋皇帝徽宗赵佶喜欢绘画,是一个善于画花鸟的能手。
他绘画很注意意境,所以在朝廷考试画家时,常常以诗句为题,让应试的画家按题作画,择优录取。
有一次,朝廷决定考试天下的画家。
考试那天,主考官出了一个试题“踏花归去马蹄香”让画家按这句诗作一幅画,把诗的内容表现出来。
开始,画家们个个面面相觑,不知怎么画。
过了一会儿,就先后动起笔来。
考试完毕,主考官一幅一幅地审看,他看到的画有:有的
画家在画面上画了许多花瓣,一个人骑马在花上踏行;有的画家在“马”上下功夫,画了一位扬鞭少年,黄昏时疾速归来;有的画家在“蹄”上做文章,画了一只大大的马蹄;有的画是骑马人踏春归来,手里捏一枝花;有的还在马蹄上画上沾着的几片花瓣;还有一位画家着重突出一个“香”字。
他画的是:在一个夏天落日的时刻,一个官人骑马归去,马儿疾驰,马蹄高举,几只蝴蝶追逐着马蹄翩翩起舞……
问题:如果你就是这位主考官,你会选哪一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