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增长差异性探讨.doc
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分析

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分析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和国际间合作的加强,区域经济发展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的重要议题。
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是存在的,这给各个地区带来了不同程度的挑战和问题。
本文将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并探讨其中的原因和相应的解决办法。
一、不平衡现象的表现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经济增长速度不均衡。
不同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差异明显,有的地区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而有的地区则增长缓慢甚至出现负增长。
2. 资源配置不平衡。
不同地区的资源分布差异较大,一些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优越的地理位置,而另一些地区则资源匮乏。
这导致资源配置不均衡,一些地区过度依赖某种资源,而另一些地区则无法充分利用自身资源。
3. 基础设施建设不平衡。
一些地区缺乏必要的基础设施,如交通、信息技术等,这限制了这些地区的发展潜力。
4. 社会服务水平不均衡。
教育、医疗等社会服务设施在不同地区之间的分布不均衡,有的地区面临教育资源短缺和医疗服务不足的问题。
二、不平衡现象的原因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主要原因包括:1. 地理环境因素。
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地区的发展潜力和资源分布。
2. 政策因素。
一些地区拥有更好的政策扶持和适宜的投资环境,吸引了大量资源和资金流入,从而加速了经济发展。
3. 经济结构差异。
不同地区的产业结构存在差异,一些地区侧重于传统产业,而另一些地区则更加注重创新与科技。
4. 历史遗留问题。
历史发展中的不平衡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延续至今,并深深影响着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三、解决不平衡的对策和措施为了解决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政策引导。
制定差别化的政策,给予经济相对欠发达地区更多的扶持和优惠政策,引导资源向这些地区倾斜。
2. 增加基础设施投资。
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提高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促进经济发展的均衡性。
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与协调

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与协调引言: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是当今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与速度差异日益凸显。
本文将就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及协调措施展开分析,以期为解决此问题提供一些建议。
1. 差异性产生的原因1.1 自然条件差异不同地区的自然资源分布、气候条件、土地利用状况等因素导致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天然差异。
例如,沿海地区因为丰富的港口资源和便利的交通条件,其经济发展相对较快。
1.2 技术与人力资源差异不同地区的科技水平和人力资源配置也是区域经济差异的重要原因。
发达地区通常具备先进的科技实力和高素质的人才储备,而欠发达地区在这方面则相对较弱。
1.3 区域政策与规划差异区域间政府的政策和规划也对经济发展产生着重要影响。
政府在资源投入、税收政策、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差异,导致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
2. 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措施2.1 优化资源配置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可以有效降低区域经济发展差异。
政府应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资源投入,提供补贴和支持,以推动该地区的经济发展。
2.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一环。
政府应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尤其是在欠发达地区,以改善该地区的交通、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其发展潜力和竞争力。
2.3 促进创新与科技进步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
政府应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和科研机构加强合作,促进技术转移和知识共享,以推动区域经济的整体提升。
2.4 加强人才培养与流动人才是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政府应加大对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支持,同时鼓励人才流动,促进优秀人才在不同地区间的流动,提高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
3. 成功案例与启示3.1 中国的东部沿海地区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是中国经济的发动机,其成功经验值得借鉴。
其通过政策扶持和基础设施建设,吸引了大量外资投入,并形成了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带动了区域经济快速增长。
地区经济发展比较

地区经济发展比较地区经济发展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重要指标,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往往存在较大差异。
本文将比较两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并探讨其原因和未来发展趋势。
一、地区一的经济发展比较地区一位于某国西部,是一个资源丰富的地区。
多年来,地区一经济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外资进入。
地区一的制造业发达,拥有多家大型工业企业,对国内外市场有很强的竞争力。
同时,地区一的服务业也在不断发展壮大,旅游业成为地区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然而,地区一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地区一的能源资源过度依赖,使得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其次,地区一的基础设施建设还存在一定的薄弱环节,制约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此外,地区一的人口结构和社会保障体系也需要进一步完善。
二、地区二的经济发展比较地区二位于某国东部,是一个沿海地区。
相对于地区一,地区二的经济相对发展较为滞后。
然而,近年来,地区二的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呈现出稳步增长的趋势。
地区二的制造业正在快速发展,得益于区位优势和政府的扶持政策,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在地区二建厂。
同时,地区二也积极开展区域合作,加强与周边地区的经济交流与合作。
不过,地区二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地区二的产业结构相对单一,过度依赖传统制造业。
其次,地区二的人口流动性较高,导致了人口结构不稳定和社会治安问题。
此外,地区二的农业发展滞后于工业发展,存在农村贫困和农业生产不稳定的问题。
三、地区经济发展比较的原因地区经济发展比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地理位置和资源禀赋的差异是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的重要原因。
地区一由于地理位置的优势,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资源流入,从而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地区二虽然地理位置相对较为偏远,但近年来通过政策的支持和区域合作的推动,经济发展势头逐渐增强。
其次,政府经济政策和扶持措施的差异也影响了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
地区一的政府积极采取各种措施鼓励投资和创新,提高了经济发展的活力。
地区二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加强区域合作,也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市场经济中的区域经济差异

市场经济中的区域经济差异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往往存在差异。
这种区域经济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资源禀赋不同
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存在明显差异,比如一些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有利于发展相关产业;而一些地区则资源匮乏,发展受到限制。
资源禀赋的不同直接导致了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性。
二、产业结构不同
不同地区的产业结构决定了其经济发展的方向和速度。
一些地区发展了先进的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经济增长较快;而一些地区仍然停留在传统产业上,经济增长乏力。
产业结构的差异是导致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政策扶持程度不同
不同地区的政府对于经济发展的扶持程度存在差异。
一些地区的政府实施了积极的产业政策和经济政策,吸引了大量投资和人才,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而一些地区的政府对经济发展缺乏有效的政策支持,导致经济增长乏力。
政策扶持程度的不同直接影响了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性。
四、人力资本的差异
人力资本是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不同地区的人才素质和教育水平存在差异。
一些地区拥有高素质的人才团队,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而一些地区的人才素质较低,难以推动经济的发展。
人力资本的差异直接影响了地区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
综上所述,市场经济中的区域经济差异是由资源禀赋、产业结构、政策扶持程度和人力资本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为了缩小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各地区应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积极发展优势产业,加强人才培养,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
不同省份城乡经济发展的差异分析

不同省份城乡经济发展的差异分析一、引言随着中国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不同省份城乡经济发展差异日益凸显。
本文旨在探讨不同省份城乡经济发展的差异,并分析其原因,为促进中国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提供参考。
二、城乡经济发展状况1.京津冀地区京津冀地区是中国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其中北京、天津属于直辖市,高度发达;河北、河南、山西、山东地区城乡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在京津冀地区的城乡经济发展中,农村地区发展相对滞后,但是由于北京、天津的引领作用,吸引了大量的外来投资,促进了该地区城市经济的发展。
2.长江经济带地区长江经济带地区是中国重要的经济发展区域,城乡经济发展状况各异。
其中,江苏、上海、浙江地区城乡经济发展较为发达,农村地区以农业为主,但由于其地理位置的优势,靠海且沿江而建,有着良好的交通和物流条件,受到外来资本的吸引,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安徽、湖北、江西、湖南地区的城乡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但是随着国家政策的推动,这些地区的产业转型升级正在加速推进。
3.西部地区西部地区分为中西部地区和西北地区。
中西部地区以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为代表,城乡经济发展呈现不平衡状态。
城市经济发展较快,但农村地区的发展还存在不小的差距。
西北地区包括新疆、西藏、青海三个省份,由于其地域辽阔,交通不便等因素的制约,城乡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三、原因分析1.地理位置和区域经济优势京津冀地区的城乡经济发展状况差异较大,主要是由于其中的区域经济优势不同。
北京、天津地区由于其地理位置和政策优势,促进了其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
而河北、河南、山西、山东等地由于地处内陆地区,交通和物流条件相对较差,城乡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2.外来资本的吸引力城市的发展需要投资和资本的支持,城市通常吸引更多的外来资本以推动其快速发展,从而进一步吸引更多资本的进入。
长江经济带地区,包括江苏、上海、浙江等地的城市因其地理位置和商业环境的优势,成为外资进入中国的热门地区,快速吸引了大量的外来资本,从而加速了该地区的城市经济发展。
山东省地区经济增长差异的原因与对策分析

山东省地区经济增长差异的原因与对策分析山东省作为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重要省份,经济发展水平一直处于全国前列,然而在整体的经浩发展中,山东省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增长差异较大。
本文将从产业结构、区域资源禀赋、政策扶持等方面探讨山东省地区经济增长差异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希望能够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一些借鉴和启发。
一、原因分析1.产业结构差异山东省地区之间的产业结构存在较大的差异,沿海地区以工业、港口物流、金融服务为主,胶东地区以农业为主,中西部地区以资源型产业为主。
不同产业结构导致了不同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和质量存在较大的差异。
2.区域资源禀赋差异山东省地区之间的资源禀赋存在较大的差异,沿海地区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人文资源和创新资源,胶东地区拥有较为丰富的农业资源,中西部地区拥有丰富的煤炭、石油、铁矿等资源。
不同的资源禀赋导致了不同地区在经济增长方面的优势和劣势。
3.政策扶持差异山东省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中对不同地区的政策扶持存在较大的差异,沿海地区得到了较多政策支持和资金倾斜,而胶东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政策扶持相对较少。
这种差异性的政策扶持导致了不同地区的发展机会和发展动力存在较大的差异。
二、对策建议1.优化产业结构山东省应该在各地区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通过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的支持力度,培育形成新的产业增长点,推动各地区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实现产业融合发展。
2.资源整合共享山东省各地区应进一步加强资源整合共享,推动跨区域资源要素的有机流动,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再利用。
通过引导各地区参与一体化发展和产业协同发展,推动优势资源向短板地区倾斜,实现资源禀赋的优化配置。
3.政策倾斜支持山东省地方政府应该逐步完善政策扶持机制,加大对落后地区的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力度,确保各地区在政策资源上的公平竞争。
鼓励各地区加大对外引资、引智和引技力度,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共同进步。
4.加强协同发展山东省各地区应加强协同发展,构建合作共赢的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
区域经济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区域经济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地区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区域经济差异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均衡发展的重要因素。
本文将探讨区域经济差异的表现形式及其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一、区域经济差异的表现形式区域经济差异是指不同地区在经济发展、收入水平、产业结构、资源禀赋等方面存在的明显差异。
具体表现如下:1.经济增长率差异:一些地区经济增长快速,如河南、江西等,而另一些地区增长较慢,如西藏、海南等。
2.人均GDP差异:依据数据统计,我国最富裕的地区是北京、上海、广东等地,而最贫困的地区是云南、贵州、甘肃等地。
3.产业结构差异:东部沿海地区发达的制造业、服务业等高附加值产业比较发达,而中西部地区以农业、采矿业等传统产业为主。
4.城乡差异:城市地区经济发展比较快速,而农村地区则受到基础设施落后、人口外流等因素的制约。
上述表现形式的差异不仅在经济上存在,也会对社会、政治等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影响区域经济差异的因素1.地理位置因素: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域的地理位置和自然资源的分布不同,直接影响了经济发展的差异。
例如,东部沿海地区离港口更近,具有适合港口和海运经济的自然条件,具有发展制造业和服务业等高附加值产业的优势。
2.政策支持因素:一些地区获得政策支持,例如政府投资、税收优惠等等政策的支持,有助于吸引人才和资金,促进经济发展。
例如,当下我国西部开发等相关政策吸引了大量投资和人才投入该地区的经济建设。
3.教育因素:教育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是长期的,它可以提高整个地区的人力资源素质,提高劳动力的竞争力,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例如,高教育水平的上海和北京发达的服务产业,与其高教育的发展密切关联。
4.资源禀赋因素:不同的地区资源禀赋差异,对其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模式有着深远的影响。
例如,一些地区具有丰富的煤矿、铁矿等矿产资源,他们发展采矿业和冶金工业等传统产业具有优势。
三、对策和建议为了解决区域经济差异的问题,下面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加强区域间的合作和协调。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与解决方案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与解决方案区域经济发展是指不同地区在经济方面的发展水平和速度存在差异的现象。
在中国这样一个广阔的国土上,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普遍存在的。
本文将探讨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
一、原因分析1. 地理差异地理环境的不同是导致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方面,沿海地区因为地理位置的优势,具有便利的交通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投资。
与此相比,内陆地区由于交通条件相对落后,资源匮乏,很难吸引到足够的投资。
2. 政策制度政策制度的差异也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一个重要原因。
中国长期以来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导致了一些地区的资源配置不均衡。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一些地方政府也存在政府主导的干预现象,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
3. 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教育和医疗等公共服务的不均衡也是导致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之一。
一方面,教育资源集中在一些发达地区,而缺乏教育资源的地区丧失了培养人才的机会。
另一方面,医疗资源的不平衡也导致了人们对于就医的选择性,一些地区的医疗设施相对落后,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
二、解决方案1. 优化资源配置政府应该加大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引导和支持力度,优化资源配置。
要通过制定合理的政策和措施,鼓励外资和投资流向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提高其发展的竞争力。
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措施。
政府应加大投资力度,提高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特别是加强交通和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建设,缩小地区之间的交通和信息不平衡。
3. 改革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政府应加大对教育和医疗等公共服务的投入,建设更多的学校和医院,缩小地区之间的教育和医疗资源差异。
同时,要加强对教育和医疗服务的监管,确保其公平、有效地提供给每个地区的居民。
4. 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政府应积极推动产业的升级和转型,引导发达地区的产业向技术密集、高附加值的方向发展,同时支持欠发达地区发展具有竞争力的产业,促进其经济的快速增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经济增长差异性探讨
摘要:江苏省经济社会发展整体水平较高,改革开放以来其区域经济增长呈现出南快北慢的态势。
但是从2006年开始,苏中地区经济增长速度开始超过苏南地区,2008年苏北地区经济增长速度超过苏南地区。
但是,江苏省三大区域经济增长差异性依旧十分明显。
本文主要从科技创新为视角,对江苏省三大区域经济增长差异性现状进行分析,并明确其主要原因,最后提出相应的对策以缩小江苏省区域经济增长的差异性。
关键词:科技创新;江苏省;区域经济增长;差异性
1.引言
科技创新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首要因素,科技代表先进生产力,其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不断显现。
可以将江苏省划分为三大区域,分别是苏南、苏中、苏北,近年来江苏省区域经济增长差异性具有不断明显的趋势。
从科技创新视角来看,江苏省区域经济增长差异性与其科技创新能力的差异性呈现出显著的相关性。
所以,从科技创新视角对江苏省区域经济增长的差异性及其原因进行分析显得十分必要。
同时,缩小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是江苏省近年来考虑的关键问题,因此从科技创新投入、科技创新能力等方面出发进一步实现江苏省区域经济增长的协调性显得十分必要。
2.江苏省区域经济增长差异性现状
2019年,江苏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9631.5亿元,同比增
长6.1%。
从三个产业来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4296.3亿元,同比增长1.3%;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44270.5亿元,同比增长5.9%;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51064.7亿元,同比增长6.6%。
江苏省产业结构调整速度不断加快,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为4.3:44.4:51.3。
江苏省2019年人均生产总值123607元,同比增长5.8%。
江苏省近年来GDP增长变化情况如表1所示:由表1可以看出,江苏省GDP总量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其增速虽然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但整体仍然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而人均GDP则呈现出明显的增长态势。
从江苏省各地级市经济发展情况来看,不管是总量还是增长率都呈现出一定的差异,2019年江苏省各地级市GDP排名及增长情况如表2所示:在江苏省三大区域中,苏南地区包括苏州市、南京市、无锡市、常州市、镇江市5个地级市;苏中地区包括扬州市、泰州市、南通市3个地级市;苏北地区包括徐州市、连云港市、宿迁市、淮安市、盐城市5个地级市。
从三大区域GDP增长情况来看,三大区域的所呈现出的“南快北慢”发展差异性被逐渐打破,虽然增长率的差异性在逐渐缩小,但是必须要充分认识到经济增长总量和基础的差异仍然较为明显,但是这一差异性也呈现出缩小的趋势,三大区域经济发展相对差距在缩小,但是绝对差距仍然较大且具有不断缩小的趋势。
3.科技创新视角下江苏省区域经济增长差异性的原因
科技创新是经济增长的驱动力量,对经济发展起到了关键
性的推动作用。
江苏省各地区在科技创新层面还存在较大的差异,进而导致三大区域经济增长出现不平衡的问题。
根据《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19》结果显示,在72个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排名中,江苏省南京、苏州、无锡、常州市位居前20名,依次为第4、6、11、16名;镇江、南通、扬州、泰州、徐州、盐城、连云港市依次为第21、30、33、36、40、45、56名。
南京、苏州、无锡、常州市这4个城市创新能力和科技创新指数排名靠前,这4个城市创新资源丰富、创新生态良好,科技创新有力支撑经济、社会、民生发展,创新成为引领城市发展的第一动力。
南京是科教资源富集型城市,拥有的中央级科研机构和高校数量多,人才、智力密集优势明显,原始创新能力较强。
无锡、常州则是典型的产业技术创新型城市,苏州被定义为开放协同创新型城市。
由此可以看出,苏南地区的南京、苏州、无锡、常州四市科技创新能力均较强,其GDP总量也保持在较高水平,而苏中和苏北地区的科技创新能力虽然较强,但与苏南地区相比仍然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苏南地区以南京市为例,南京全力实施的创新名城建设战略也转化为强劲动能,科创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同样呈爆发性增长。
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南京新增企业8.4万家,其中,科创型企业新增2.4万家,全年高新技术企业同比净增1282家,增幅近70%,增量和增幅均位居全省第一。
苏北地区以徐州为例,徐州在《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19》中排名第40位,2018年,徐州被科技部、国
家发改委批复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
徐州区位优势显著,科教资源丰富,产业优势明显,但创新资源优势还没有完全转化为发展优势。
譬如企业创新能力不强。
科技型企业规模小、数量少、能力弱,部分企业研发机构硬件设施不足。
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还较低,科技资源优势还未真正发挥出来。
而苏中各地级市在科技创新层面基本处于中等水平,其科技创新后劲十足,在提升创新服务水平,增强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和转化创新能力以及传统产业升级和智能制造发展等方面还存在很多的问题。
从以上江苏省各区域经济增长情况和各地区科技创新能力排行及能力来看,科技创新成为造成江苏省区域经济增长存在差异性的重要原因,且科技创新所产生的这种作用具有不断加大的趋势,因此要想有效缩小江苏省三大区域经济增长差距,就必须要从科技创新的角度采取相应的策略。
4.科技创新视角下打破江苏省区域经济增长差异性的对策
4.1科学布局科技创新企业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因此要想借助科技创新手段实现江苏省区域经济的协调增长,就应该实现对科技创新企业的科学合理布局。
要根据江苏省三大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和企业的发展情况,对科技创新资源进行科学配置。
比如,要继续加大苏南地区科技创新企业的溢出效应和示范效应,强化对苏北地区和苏中地区科技创新企业的带动,比如可以设立科技创新企业子公司等,使得三大区域科技创新企业在数量、创新能力等方面实现协调
性,进而可以在强化科技创新带动经济增长的同时有效降低各地区经济增长差异。
4.2强化政府科技创新支持政策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科技创新步伐进一步加快,其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不断强化,且由于科技创新的集聚效应,使得江苏省各地区经济发展存在较大的差距,比如苏南地区明显强于苏中和苏北地区。
所以,政府部门要强化自身职能建设,加强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和引导。
一方面,要加强创新资源的投入,通过财政专项资金划拨和拓展融资渠道等方式,为科技创新企业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加速江苏省各地区科技创新产业的均衡发展。
另一方面,要强化相关政策的引导,通过制定科技创新发展的引导政策,根据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和贡献度,给予其必要的政策优惠,要引导科技创新更多地融入具有更大发展潜力的产业,以此带动江苏省各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
4.3加强科技创新人才的引进
在科技创新过程中,人才占据十分关键的地位,已经成为最为关键的创新资源。
所以,在以科技创新为手段缩小江苏省经济增长差异性的过程中,要重视对创新人才的引进。
一方面,对现有从业人员进行专业化培训,提升其科技创新意识和能力,在各地区都要建设具有较强创新意识和能力的现代化人才团队,以此发挥人才在科技创新方面的重要作用。
另一方面,通过实施更大力度的人才引进策略,从海内外各个领域引进一批科技创新型
人才,使其快速融入江苏省各区域内科技创新企业中,充实现有人才团队,以此提升各区域的科技创新能力。
4.4加快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
科技创新在促进区域经济增长过程中主要是通过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实现的,所以要通过全面加快科技创新成果向经济成果的转化来进一步缩小江苏省各区域经济增长的差异性。
要在战略新兴领域进行更大规模的科技创新,充分发掘新兴产业的发展潜力,比如要深入拓展军民融合产业的发展。
苏中和苏北地区要根据自身科技创新资源和现状,逐渐打造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及产业化基地,谋求与苏南地区的协同创新。
同时,要坚持以新兴产业创新发展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为主攻方向,实现增量带动和存量提升两方面工作,以此提升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能力。
总结
虽然江苏省区域经济增长速度近年来呈现出不断缩小的趋势,但是增长总量仍然存在较大的差异,从科技创新角度促进江苏省各区域经济增长的差异性是一项长期有效的策略。
从本文的研究来看,应该从科学布局科技创新企业、强化政府科技创新支持政策、加强科技创新人才的引进、加快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等方面出发科学借助科技创新策略促进江苏省区域经济增长的协调性。
参考文献:
[1]郝新东,杨俊凯.科技创新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溢出效应[J].
经济界,2020(03)
[2]殷李松,贾敬全.长江经济带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检验[J].统计与决策,2019(08)
[3]陈鹏,张继格.新世纪江苏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经验与启示[J].现代经济信息,2019(10)
[4]王思远.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9(01)
作者:赵宇单位:常熟理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