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必修5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第1课《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案两则(精品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一单元第1课《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案(2课时)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一单元第1课《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案(2课时)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案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目标学习本文通过语言、行动、心理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了解景物描写和细节描写的作用。

方法过程目标学生自学与教师导学相结合。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了解林冲由逆来顺受、委屈求全到奋起反抗的思想性格的发展变化,从而认识封建社会里被压迫者走上反抗道路的必然性。

教学重难点重点:分析林冲思想性格的发展变化及社会意义。

难点:景物描写、细节描写的作用。

教学设想1.教学重点和难点是指导学生分析林冲思想性的发展变化和景物描写、细节描写的作用。

2.在分析刻画人物的方法上,应当突出心理活动的描写。

学情分析必修三教材中,学生已经学过两个单元的小说,已经能了解小说的基本要素和小说的主要特点,并对文本节选故事的情节、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等内容也能大体把握。

相对的也比较喜欢阅读小说。

但是,学生阅读中关注更多的是小说的故事情节。

所以,老师要适当采取措施,引导学生从情节入手,学会归纳总结人物形象,深入分析文章的主题,学会鉴赏小说的基本方法。

根据学情制定教学目标,过程等。

教学时数 2课时。

一、导语:直接导入。

《水浒》有关知识与作者1. 关于作者施耐庵施耐庵,生于1296年,卒于1370年,元末明初人。

曾考中进士,作过两年官,后来弃官回乡闲居,从事写作。

2. 关于《水浒传》《水浒传》成书于元末明初,它反映的是北宋末年宋江起义的故事。

《水浒》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优秀长篇小说。

这部书是作者在民间传说、话本、杂剧的基础上创作而成的,它艺术地再现了梁山泊农民起义的产生、发展、经过直至失败的过程,歌颂以宋江为首的起义英雄的反抗斗争精神,揭露北宋王朝朝政的黑暗腐败。

《水浒》故事性强,情节紧张生动,引人入胜,语言简练生动,是在口语基础上经过加工提炼的文学语言。

南宋时期,宋江起义的故事,便开始在群众中流传。

宋元时,女真、蒙古贵族先后南侵,广大人民处于阶级和民族双重压迫之下。

他们把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美好理想,寄寓于“劫富济贫”、“扶危济困”的起义英雄形象中,于是关于水浒的故事,便越流传越丰富。

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5教学教案第一单元1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5教学教案第一单元1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学设想《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篇课文很典范,如果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比如情节、环境、人物等切入内容,这些东西学生自己能看懂,他们更不会产生新的阅读体验,教他们怎么阅读,有时比阅读本身更重要。

我在教学设计中,准备通过“道具”的选择,用道具来串连整堂课,让学生选择风、刀、雪、火、酒、枪、石头、钥匙(锁)、酒葫芦等道具,分析它们在情节的安排上、人物的塑造上所起的作用。

我可以先示范其中一个至两个道具的作用,让学生运用知识去解决另外几个道具的作用,既体现了老师传授知识与技能的维度,也体现了学生运用知识与技能去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的维度。

尤其是在分析道具的过程中让学生有一种阅读的情感体验,通过这种情感体验来把握小说的主题思想。

课时安排本篇课文拟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重点把握小说的情节线索,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第二课时:分析人物形象。

第三课时:分析细节描写(道具的选择)的作用。

本节课为第三课时。

新课题新方法通过信息技术,把课文的情节内容与视频内容结合起来,给学生以直观的冲击,然后让学生通过比较,体会阅读原著远胜于电视文化。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分析细节描写(道具的选择)的作用。

2、阅读的情感体验。

难点:阅读的情感体验。

情景引入我们继续学习《林教头风雪山庙》这篇经典课文。

作为一篇传统的教材,不同的人都对它进行不同角度的解读,今天我们试图从新的视角,一起来抓住一些很小的,又能够把课文串起来的小东西,来进一步学习这篇课文。

我们知道,小说就像电影一样,讲一个故事,呈现一个主题,它们都会运用到一些道具。

道具本指戏剧或电影等所用的器物,如手帕、佩剑、书画等,它是戏剧和电影的一个重要的表现手段,具有不可忽略的作用。

在情节发展中,道具常常成为矛盾冲突或解决矛盾的关键。

比如电影《功夫》中就有一个很经典的道具,那就是棒棒糖,它在剧中多次出现,起到了串联情节,沟通情感,甚至唤起小混混良知的作用。

活动1【活动】自主学习—-有哪些道具学生自读课文,迅速找出这些道具。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第1课时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5-1.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高中语文必修五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第1课时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5-1.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高中语文必修五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英雄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英雄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欣赏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和表达技巧
-培养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课后拓展
1.拓展内容:
-阅读材料:《水浒传》其他经典篇章,如《智取生辰纲》、《武松打虎》等,加深对梁山英雄形象的理解。
-视频资源:电视剧《水浒传》中与林冲相关的片段,如林冲投奔梁山、风雪山神庙等,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故事情节。
-相关论文:阅读一些关于《水浒传》的研究论文,了解专家对梁山英雄的研究成果。
2.知识、能力、素质方面:学生在语文基础知识方面较为扎实,对文本解读、人物分析等有一定的掌握。但在批判性思维、辩证分析能力等方面,部分学生仍有待提高。在文化素养方面,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有一定的认识,但深度不足。在审美情趣方面,部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较弱。
3.行为习惯:学生在课堂参与度较高,多数学生愿意主动回答问题并与同学讨论。然而,部分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容易分散,对于较难内容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在课下,部分学生缺乏自主学习和深入探究的习惯,导致对文本的理解停留在表面。
2.课程平台:学校教学管理系统、班级微信群等。
3.信息化资源:《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相关视频、音频资料,以及其他教学参考资料。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五第1课《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五第1课《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案

一、《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作品《水浒传》2.了解林冲思想性格的发展历程3.赏析表现人物性格的手法二、过程与方法1.阅读:获取表现人物性格的文本材料2.赏析:通过人物语言、动作、细节把握人物性格,并初步形成表现能力3.教法:涵泳探究点拨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林冲性格发展是统治阶级(层)腐朽、没落的结果2.“和谐社会”“民生社会”的经典价值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认识林冲性格的2.难点:认识林冲性格质变的社会意义教学课时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时关键词:情节结构性格材料一、导入1. 《《水浒》里总共塑造了105个男人和3个女人,前些年还有人将书名改为《3个女人和105个男人的故事》,那么我想问问大家,你最喜欢这108人当中的哪个人呢?说说原因108人的故事各有各精彩,108人的性格也各有不同,但是这108人的绝大多数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血性。

这让我想起了电视剧《水浒传》主题曲《好汉歌》:“大河向东流哇,天上的星星参北斗哇,说走咱就走你有我有全都有哇,路见不平一声吼哇,该出手时就出手哇,风风火火闯九州哇!嘿呀依儿呀唉嘿唉嘿依儿呀……”在我们的印象中,梁山好汉就应该大碗喝酒,大块吃肉。

当遇到不平之事时就会挺身而出,手刃仇敌,铲除贪官,替天行道!歌词当中也有这么一句——“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

那么是否所有的梁山好汉都是该出手时就出手呢?《好汉歌》“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这是梁山好汉的作风,路见不平尚该拔刀相助,更何况自己受了冤屈?但是梁山好汉中也有人曾经有不平不能吼,举起来的拳头打不下,他是谁?他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林教头”。

2.作品介绍:《水浒传》是明代长篇小说,它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全过程的长篇小说,创作于元末明初,作者施耐庵同《三国演义》一样,它也是在民间故事和话本、戏曲基础上创作而成的。

并非一人一时之作,而是在民间口头传说、艺人讲说演唱的基础上,由文人加工编撰而成。

新人教版必修5高中语 1.1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案(精品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5高中语 1.1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案(精品教学设计)

1、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案.....................................施耐庵【教学目标】1.了解环境描写的特点及作用,赏析课文中“风雪”的描写。

2.理解林冲性格的转变是怎样随着情节的发展而完成的,学习在矛盾斗争过程中刻画人物。

培养学生通过情节、环境、言行来分析人物性格特点的能力。

3.了解封建社会“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的事实及其必然性。

4.注意分析景物描写和细节描写的作用。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人物的性格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有先天遗传的因素,也有后天的促成因素。

其中后天因素和人的生活环境密切相关,“孟母三迁”的故事可以作为一个例证,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所在的《水浒传》更是充分地表现了“官逼民反”的主题。

二、介绍《水浒》及“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故事前因。

指定同学读课文[预习提示],要求全班同学标出:“《水浒》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优秀长篇小说,它艺术地概括了历史上农民起义发生、发展直至失败的过程。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是林冲由逆来顺受、委曲求全,走向反抗道路的重要章节,也是封建社会官逼民反的最典型的例子,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封建社会被压迫者走上反抗道路的必然性。

”然后补充介绍如下:《水浒》是一部描写北宋末年农民起义的著名长篇古典小说。

这部章回体小说是在《宣和遗事》、民间故事及话本的基础上,经过元末明初的施耐庵整理加工,进行再创作而完成的。

北宋末年,封建统治者昏聩淫逸,外族入侵,加之连年自然灾害,民不聊生,正如书中所写的:“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

家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见《水浒》第十六回)于是大大小小的农民起义接连地爆发。

《水浒》生动地描写了一支以宋江为首的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军诞生、发展、失败的全部历程;深刻地揭示了“官逼民反”的社会根源以及起义终于演为悲剧的历史原因;揭露了封建地主阶级的黑暗统治,歌颂了农民阶级的革命斗争,塑造了一个个为人民喜爱的有血有肉个性鲜明的英雄人物。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1课《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案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1课《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案

课题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认识封建社会里被压迫者走上抗争道路的必定性。

过程与方法学习本文经过语言、行动、心理描绘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感情态度与价值观人品美和睦美教课要点认识林冲由忍气吞声、委屈求全到奋起抗争的思想性格的发展变化教课难点指导学生剖析林冲思想性的发展变化和光景描绘、细节描绘的作用教课要点认识光景描绘和细节描绘的作用课型讲解课教课方法课件教课教具电脑教课过程教课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入要点难点教课过程字词正音 :迤逦 ( 波折、绵延 ) 赍 j(把东西送人 ) 恁( 方言,那么、那样) 馔( 饭食) 噎 ( 食品堵住食管) ( 寄存粮食的库房 )沽 (买 )词语补释 :庇佑: 保佑交割: 交代玷污 :使承受羞耻。

盘费 : 路费,这里指零用钱。

公理昭然 :天理是很清楚的。

昭然 : 显然的样子。

彤云密布 : 密密地充满浓云。

彤云 : 浓云。

P 2 3 5注①絮烦 : 因过多或重复而感觉讨厌。

不合 : 不应。

迤逦 : 波折绵延作者简介 :施耐庵,元末明初人( 约 1296─ 1 3 7 0 ) ,钱塘 ( 杭州 ) 人,曾中元代进士,在钱塘做过两年官,因与当道不合,弃官闲居在苏北故土。

代表作《水浒》。

《水浒》是一部有名的描写农民革命的长篇小说,作者是在民间故事、话本、杂剧等集体创作的基础上再创作而成的。

情节构造 :第一部分 (引子,第一自然段): 林教头沧州遇旧知。

包含插叙和林、李对话。

作用 :交代主要人物、事情因由。

点明林冲与高俅的尖利矛盾,说明林、李亲近关系,留下李小二感恩戴德的伏笔。

第二部分 ( 初步, 2 ─5自然段 ):陆虞候密谋害林冲。

导入介绍点拨教师活动认识默读思虑回答总结练习作业矛盾的睁开 :林冲刺配沧州后,高俅派陆谦追踪而来,密谋策划,新的矛盾酝酿。

没有平淡无奇,设置悬念,没有交代来酒店的是什么人,而是经过李小二夫妇的察看,写出来人的鬼头鬼脑,再写林冲依据李小二供给相关来人的身材、容颜、年纪平剖析判定是陆谦,使故事情节引人入胜。

新人教版必修5高中语文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案(精品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5高中语文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案(精品教学设计)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学目标】1.了解环境描写的特点及作用,赏析课文中“风雪”的描写。

2.理解林冲性格的转变是怎样随着情节的发展而完成的,学习在矛盾斗争过程中刻画人物。

培养学生通过情节、环境、言行来分析人物性格特点的能力。

3.了解封建社会“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的事实及其必然性。

4.注意分析景物描写和细节描写的作用。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人物的性格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有先天遗传的因素,也有后天的促成因素。

其中后天因素和人的生活环境密切相关,“孟母三迁”的故事可以作为一个例证,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所在的《水浒传》更是充分地表现了“官逼民反”的主题。

二、介绍《水浒》及“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故事前因。

指定同学读课文[预习提示],要求全班同学标出:“《水浒》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优秀长篇小说,它艺术地概括了历史上农民起义发生、发展直至失败的过程。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是林冲由逆来顺受、委曲求全,走向反抗道路的重要章节,也是封建社会官逼民反的最典型的例子,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封建社会被压迫者走上反抗道路的必然性。

”然后补充介绍如下:《水浒》是一部描写北宋末年农民起义的著名长篇古典小说。

这部章回体小说是在《宣和遗事》、民间故事及话本的基础上,经过元末明初的施耐庵整理加工,进行再创作而完成的。

北宋末年,封建统治者昏聩淫逸,外族入侵,加之连年自然灾害,民不聊生,正如书中所写的:“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

家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见《水浒》第十六回)于是大大小小的农民起义接连地爆发。

《水浒》生动地描写了一支以宋江为首的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军诞生、发展、失败的全部历程;深刻地揭示了“官逼民反”的社会根源以及起义终于演为悲剧的历史原因;揭露了封建地主阶级的黑暗统治,歌颂了农民阶级的革命斗争,塑造了一个个为人民喜爱的有血有肉个性鲜明的英雄人物。

也可以说《水浒》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优秀长篇小说。

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5教学教案第一单元1林教头风雪山神庙_1

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5教学教案第一单元1林教头风雪山神庙_1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分析细节描写,鉴赏林冲性格的复杂性。

2、探究林冲性格变化对了解当时社会的意义,认识“官逼民反”的封建社会现实。

3、学习运用批注法阅读小说。

【教学重点】从细节描写中分析林冲性格。

【教学难点】认识林冲思想性格的发展变化及社会意义。

【教学方法】批注法、讨论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林冲长什么样?《水浒传》第七回对林冲的长相有明确的描写: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八尺长短身材,三十四五年纪。

“豹头环眼,燕颔虎须”是什么形象?请大家看一张“豹头环眼,燕颔虎须”的标准版——电视剧中张飞形象,《三国演义》第一回中描写张飞: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

由此看来林冲应该和张飞长得很像……请看电视剧《水浒传》中林冲的图片,他与张飞反差不小,这像“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吗?选错演员了吗?其实影视作品和戏曲舞台中,林冲的相貌大都比原著美化了,因为林冲给人的印象是斯文有礼的,更像一位谦谦君子。

这位谦谦君子如何变成了一条绿林好汉呢?这就是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二、林冲人物形象分析主问题:林冲是如何从一位斯文有礼的儒将发展为一条刚烈勇猛的绿林好汉?学习方法:古人读书,往往边读边写上自已的评价、分析等,这就是批注。

写批注是阅读分析小说的一种传统方法,本节采用批注法分析林冲形象。

(一)学习批注法《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成为“红学”研究的重要依据,金圣叹批评本《水浒传》成为广受欢迎的版本。

我们不妨学学他们,给林冲写点批注。

1.教师提供批注示例,教给学生用批注法阅读小说,分析人物形象。

脂砚斋批注《红楼梦》王夫人因又说道:"该随手拿出两个来给你这妹妹去裁衣裳的,等晚上想着叫人再去拿罢,可别忘了。

"熙凤道:"这倒是我先料着了,知道妹妹不过这两日到的,我已预备下了,等太太回去过了目好送来。

"王夫人一笑,点头不语。

余知此缎阿凤并未拿出,此借王夫人之语机变欺人处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案两则《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案1一、教学内容通过阅读比较两篇课文的异同,从而了解经典小说的动人之处:一为典型人物的塑造,二为学会人物的刻画方法,三为作家的不同风格的赏析二、课时安排1.课时:两课时;2.课型:比较异同阅读法。

三、预习要求1.阅读课文,寻找资料,了解两篇小说的主要内容和有关的作者情况;2.针对节选部分,粗略理出文章的主要人物的形象特色;3.寻找环境描写的语段,并说明它的作用。

四、教学蓝图全篇文章的教学大致分为三个重要的教学板块:1.人物形象的比较;2.写作特点的比较;3.作家风格的比较。

五、教学主要过程教学板块之一:人物形象的比较。

(40分钟)1.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请他们分别简介两篇小说的故事情节。

2.情节简介(略)。

3.学生分组讨论两篇文章在塑造人物方面分别具有的特点。

4.课堂发言的小结:(1)《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是以林黛玉进贾府这一事件为中心,以她当天的行踪为线索,通过她的耳闻目睹,介绍了贾府的一大批人物形象,初步展示了贾府这一典型环境的概貌,打开了红楼梦故事发展的帷幕。

这一章节,注重的是群像的刻画,在众多的人物当中,也有体现了作者独具匠心的对重点人物的精雕细琢。

林黛玉——因母早丧下无兄弟而投奔到外祖母处;亦因心中早已知晓外祖母家的不同,所以,她来到贾府是“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

虽然外祖母疼她,但她总有寄人篱下的感觉,待人处世始终谨慎。

比如邢夫人留她吃晚饭,她婉言拒绝了,说:“舅母爱惜赐饭,原不应辞,只是还要过去拜见二舅母,恐领了赐去不恭……”一席话既表明了对邢夫人的尊敬和感激,又表明了自己顾全大局的礼节。

她的谨慎和小心还表现在王夫人及贾母房中的让座事件上。

这种“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细心、敏感、慎重的态度,恰是她寄人篱下的感情的反映,这也是她性格中的一个主要特色。

同时,借众人对黛玉的年貌、举止言谈、身体面庞、风流态度的描摹和宝玉对黛玉的外貌、神韵的评述,也表现出了黛玉的美貌多情、体弱多病的特点。

这是一个美丽、柔弱而机敏的形象。

贾母——作者在文中虽然没有过分的渲染,但通过黛玉的“感觉”,那围绕在她周围的“敛声屏气,恭肃严整”氛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贵族之家的具有无上权威的享受奢侈荣华的“老太君”的形象。

王熙凤——一个精明强干、惯于玩弄权术的人。

为人刁钻狡黠,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

外表美丽,然而内心却充满着贪婪和俗气,对下蛮横欺诈,对上谄媚奉承,善于察言观色、机变逢迎,性格泼辣。

如在见黛玉的一场戏中,她先是恭维黛玉是“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是见了”,继而提到黛玉的母亲,在贾母之前抢先“用帕拭泪”,最后又因为贾母笑了而转悲为喜。

由此可看出,这一典型性格的表现入木三分。

贾宝玉——一个备受宠爱,又被他人视做“叛逆”的眉清目秀、英俊多情的年轻公子。

而两首《西江月》正是贾宝玉叛逆性格的真实写照。

(2)《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节选是讲林冲刺配沧州后,管理天王堂、草料场,又一次被陆虞侯陷害,最终逼得他走投无路,不得不走上杀人报仇的道路。

这一章节,注重的是随着故事情节的推动,个体形象的性格变化。

林冲——他本是一个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过着安定生活的中产者,本性安于现状、柔弱动摇,但又有正义感,有扶弱济贫的侠义气概。

对高俅的陷害的反应是“自认罪囚”,体现了他的委曲求全、逆来顺受的性格。

草料场那崩坏了的草屋的修理,也说明他想长期安住下去,表现了他的动摇和随遇而安的想法。

而山神庙的亲耳所闻,使他终于在铁的事实面前破灭了忍辱求安的幻想,毅然杀死仇人,投奔梁山。

而这个转变,关键在于一个“逼”字。

教学板块之二:写作特点的比较。

(30分钟)1.从刻画人物的方法的角度来比较两篇课文的异同。

2.同学进行讨论发言:两篇课文的相同点是都运用了语言的描写方法来刻画人物的性格。

如王熙凤的一句“我来迟了,不曾远迎客”正表明了她在贾府中的特殊身份和地位,而见黛玉时的感情转变更是体现了善于机变逢迎的本领。

如林冲的“我因恶了高太尉”“我是罪囚”都体现出了他自认有罪的逆来顺受的柔弱性格。

两篇课文的不同点是:(1)《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以出场做导线,串出一系列人物,并运用了外貌描写的方法。

如王熙凤的出场是“未写其形,先闻其声”,一连串肆无忌惮的笑声,在那敛声屏气、恭肃严整的环境中显得是如此的不和谐,这也为后文她在贾母面前的承欢伺候、随便说笑、随意阿谀打下了一个基础,显示了她在贾府中备受贾母宠爱的特殊地位。

而贾宝玉才出场又与众不同,他是在有关宝玉的传说和王夫人的“孽根祸胎”的反面教育下出场的,然而却让黛玉“大吃一惊”,前后反差,更体现了宝玉的风流倜傥,为宝黛爱情创造了一个纯真优美的艺术境界。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是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而显示了林冲这个单一的人物形象。

情节与人物的性格无法隔开。

(2)《林黛玉进贾府》中也注意运用外貌描写的方法来增强人物的性格特征。

如林黛玉的美丽和柔弱,王熙凤的珠光宝气,贾宝玉的风流潇洒。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则运用动作描写来体现人物的性格变化。

如林冲在风雪之夜出门沽酒时:他挑了酒葫芦,盖了火炭,戴上毡笠帽,拿了钥匙,拽了草厅门,才信步投东而去。

这一组特写境头细腻地刻画了林冲谨小慎微、安分守己、逆来顺受、惟恐出事的思想性格。

3.从景物描写作用的角度来分析两篇课文的异同。

4.学生讨论发言。

5.小结:《林黛玉进贾府》着重通过黛玉的眼睛展示贾府的外观的宏伟、布局的讲究、陈设的华贵,为人物的故事情节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典型的背景环境,为后文情节的展开作了一个铺垫。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对风雪的描写,则具有渲染气氛和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如风雪夜,林冲初到草料场时的景物描写,“风大雪紧”为林冲到山神庙发现阴谋起到了推动情节的作用。

教学板块之三:作家风格的比较。

(10分钟)1.学生分组讨论,代表发言。

2.教师小结:《林黛玉进贾府》是语言的绚烂多彩、人物的精心刻画、结构的天衣无缝、规模的宏伟壮观相融合的“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是语言干净利落、人物形象逼真、结构环环相扣的气势恢弘的史诗式的作品。

[创意说明]这个教学设计在如下方面表现出创新:第一,课型设计创新。

这两节课的课型设计为“比较异同阅读课”。

所谓“比较异同阅读课”,就是截取两段材料,就写作的意图、背景、效果,进行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比较,通过比较,鉴别它们的异同或高下,从中找出事物之间的联系,找出作品好在哪里,从而提高分析、评价的能力。

第二,思路设计创新。

这两节课着眼于学生的宏观阅读及辨析能力的培养,安排了三个重要的教学板块:人物形象的比较,写作特点的比较,作家风格的比较。

其中有三个地方表现出教学设计的科学性:首先,宏观阅读,把握全局。

使内容的展开有所依据,并对学生理解主题起到指导性的作用。

其次,提纲挈领,抓住重点。

小说的篇幅是长卷式的,而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这就要求课堂的设计必须是重点突出的提纲式教学,醒目的重点分析能避免提纲的缺陷,从而使学生对文章的精髓有深刻的了解。

最后,提高思辩能力。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案2教学目的1.了解林冲由逆来顺受、委屈求全到奋起反抗的思想性格的发展变化,从而认识封建社会里被压迫者走上反抗道路的必然性2.学习本文通过语言、行动、心理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3.了解景物描写和细节描写的作用。

教学设想1.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分析林冲思想性的发展变化和景物描写、细节描写的作用。

2.在分析刻画人物的方法上,应当突出心理活动的描写。

教学时数2教时。

导语:名言: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

一、水浒有关知识与作者1. 关于作者施耐庵施耐庵,生于1296年,卒于1370年,元末明初人。

曾考中进士,作过两年官,后来弃官回乡闲居,从事写作。

2. 关于《水浒传》《水浒传》成书于元末明初,它反映的是北宋末年宋江起义的故事。

《水浒》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优秀长篇小说。

这部书是作者在民间传说、话本、杂剧的基础上创作而成的,它艺术地再现了梁山泊农民起义的产生、发展、经过直至失败的过程,歌颂以宋江为首的起义英雄的反抗斗争精神,揭露北宋王朝朝政的黑暗腐败。

《水浒》故事性强,情节紧张生动,引人入胜,语言简练生动,是在口语基础上经过加工提炼的文学语言。

南宋时期,宋江起义的故事,便开始在群众中流传。

宋元时,女真、蒙古贵族先后南侵,广大人民处于阶级和民族双重压迫之下。

他们把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美好理想,寄寓于“劫富济贫”、“扶危济困”的起义英雄形象中,于是关于水浒的故事,便越流传越丰富。

元末明初施耐庵等人在表现水浒故事的话本,杂剧等多种艺术形式创作的基础上,加工编写成了《水浒传》。

它最早的本子,出现在元末明初。

3.与课文有关的一些情节林冲原是东京80万禁军教头,他的上司(太尉)高俅的干儿子高衙内看上了他的妻子。

他们设计使林冲买了一把宝刀,又传高俅的命令,说高太尉要看那宝刀。

于是林冲奉命带着宝刀去见高俅,没想到竟被他们诬陷为“行剌”的剌客,无辜地被剌配沧州。

在路上,陆虞候买通押送公人董超,薛霸,多次要杀害林冲,被鲁智深在野猪林救下。

林冲刺配沧州后被派去管理天王堂。

不久陆虞候又贿买了沧州的管营,差拨,调林冲去草料场,想借机烧死林冲,林冲被逼无路可走,终于走上了杀人报仇的道路,这便是课文中的情节。

后来林冲辗转到柴进家,躲避官府的追捕。

由于官兵追杀很紧,柴进就把他介绍到梁山泊白衣秀士王伦那里去。

从此以后林冲才加入到农民起义的队伍中去。

二、课文的情节结构与起伏•第一部分(1节)(林教头)沧州遇旧知(开端)•第二部分(2-6节)(陆虞候密谋害林冲)买刀寻仇(发展)•第三部分(7-9节)(林教头)接管草料场(发展)•第四部分(10-12节)风雪夜山神庙复仇(高潮和结局)•起伏见课本三、分析主要人物林冲林冲是《水浒》里一个有代表的人物,是一个由安于现状的小官吏最后被逼上梁山的典型。

林冲出身于枪棒教师家庭,是当时颇有点名气的一个80万禁军教头,有一定的社会地位,过着比较安定的生活。

他的思想性格有以下几个特点:1.安于现状,逆来顺受。

林冲被剌配沧州完全是高俅一手陷害所致,但林冲却说:“我因恶了高太尉,……”并自认作“罪囚”怕“玷辱”了李小二夫妻,对“罪囚”的前程,他说:“未知久后如何。

”这时的林冲对高俅竟毫不痛恨,连口称他“太尉”,对高俅的狠毒完全没有认识与估计,不但委曲求全,而且充满幻想。

到了草料场,见草屋已“四下里崩坏了”,就想等“雪晴了,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可看出林冲逆来顺受,随遇而安的特点。

2. 心地善良,侠义济困。

林冲在东京时曾“看顾”了李小二,在沧州服刑,还“把些银两”给李小二“做本钱”。

可见林冲很善良。

他对高俅认识不足,除了他有逆来顺受的特点外,也有心底过于善良的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