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助行器康复ppt课件
合集下载
助行器的使用ppt课件

.
护士准备
仪表整洁,核对医嘱,洗手。
.
患者准备
向患者讲解使用助行器的目的、意 义、配合要点。 穿好病员服和鞋袜,不宜穿拖助行器
.
三步法
1.抬头挺胸,双手同时将助行器举起向前移动1 步(25~30cm)。 2.患肢抬高后迈出半步,约在助行器横向的中线 偏后方。 3.双手臂伸直支 撑身体(患肢遵医嘱决定承重 力量) ,迈出健肢与患肢平行。 4.重复上述步骤前进。
.
2.评估助行器
评估助行器的螺丝是否有松动。 评估助行器的支脚垫是否完好适用。
.
3.评估环境
病床刹车是否完好。 走道是否明亮无障碍。
.
操作前准备
1.环境准备 2.物品准备 3.护士准备 4.患者准备
.
物品准备
将助行器调节至适宜高度(患者直立,双手握住 助行器把手、肘关节屈曲15°~30°时的高度为 宜)。
.
使用助行器的注意事项
1.每次使用前,检查助行器是否稳定,橡皮垫、螺丝有无损坏或松动 ,以确保其安全性,预防跌倒。
2.保持地面干燥、走道通畅,以免滑倒或跌倒。 3.穿着长度适宜的裤子以及防滑的鞋子,不宜穿拖鞋。 4.第一次下床使用时,应由医护人员进行指导,以避免使用不当造成
伤害。 5.下床前应双腿下垂,在床边端坐15~30分钟(根据使用者情况可
适当延长端坐时间) 后方可下床行走,以免体位性低血压导致跌倒 。 6.行走时眼睛平视前方,注意抬头挺胸收腹,步伐不宜太大,以达到 助行器的一半为宜, 太过向前容易导致重心不稳而跌倒。 7.循序渐进地增加行走的活动量。
.
.
.
助行器 → 患肢 → 助行器 →
健肢
.
四步法
1.双手同时将助 行器举起向前移动1 步(25~ 30cm)。 2.患肢抬高后迈 出,约落在助行器横向的中线 偏后方。 3.再次向前移动 助行器1步。 4.双手臂伸直支 撑身体,迈出健肢,超 过患肢位 置,落在助行器与患肢之间。 5.重复上述步骤 前进。
护士准备
仪表整洁,核对医嘱,洗手。
.
患者准备
向患者讲解使用助行器的目的、意 义、配合要点。 穿好病员服和鞋袜,不宜穿拖助行器
.
三步法
1.抬头挺胸,双手同时将助行器举起向前移动1 步(25~30cm)。 2.患肢抬高后迈出半步,约在助行器横向的中线 偏后方。 3.双手臂伸直支 撑身体(患肢遵医嘱决定承重 力量) ,迈出健肢与患肢平行。 4.重复上述步骤前进。
.
2.评估助行器
评估助行器的螺丝是否有松动。 评估助行器的支脚垫是否完好适用。
.
3.评估环境
病床刹车是否完好。 走道是否明亮无障碍。
.
操作前准备
1.环境准备 2.物品准备 3.护士准备 4.患者准备
.
物品准备
将助行器调节至适宜高度(患者直立,双手握住 助行器把手、肘关节屈曲15°~30°时的高度为 宜)。
.
使用助行器的注意事项
1.每次使用前,检查助行器是否稳定,橡皮垫、螺丝有无损坏或松动 ,以确保其安全性,预防跌倒。
2.保持地面干燥、走道通畅,以免滑倒或跌倒。 3.穿着长度适宜的裤子以及防滑的鞋子,不宜穿拖鞋。 4.第一次下床使用时,应由医护人员进行指导,以避免使用不当造成
伤害。 5.下床前应双腿下垂,在床边端坐15~30分钟(根据使用者情况可
适当延长端坐时间) 后方可下床行走,以免体位性低血压导致跌倒 。 6.行走时眼睛平视前方,注意抬头挺胸收腹,步伐不宜太大,以达到 助行器的一半为宜, 太过向前容易导致重心不稳而跌倒。 7.循序渐进地增加行走的活动量。
.
.
.
助行器 → 患肢 → 助行器 →
健肢
.
四步法
1.双手同时将助 行器举起向前移动1 步(25~ 30cm)。 2.患肢抬高后迈 出,约落在助行器横向的中线 偏后方。 3.再次向前移动 助行器1步。 4.双手臂伸直支 撑身体,迈出健肢,超 过患肢位 置,落在助行器与患肢之间。 5.重复上述步骤 前进。
《助行器的使用》课件

助行器的历史与发展
历史
助行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但现代助行器的发展始于20世纪初。随着材料 科学和工程技术的进步,现代助行器逐渐变得更加轻便、稳定和舒适。
发展
现代助行器的发展趋势是多功能化、智能化和个性化。例如,一些助行器配备 了传感器和控制系统,可以根据用户的步态和姿势自动调整,提高行走的稳定 性和舒适性。
雨天、雪天等湿滑天气
在雨天、雪天等湿滑天气下,应特别 注意防滑和稳定性,建议选择带有防 滑装置的助行器。
夜间行走
在夜间行走时,应选择带有照明装置 的助行器,以提高可见度,确保安全 。
跨越障碍物时
在跨越障碍物时,应先调整助行器的 高度和角度,确保安全通过。
05
助行器的发展趋势与未来展望
智能化与人性化设计
使用轮椅时需要注意道路条件 和交通规则,确保安全出行。
助行架
助行架是一种结构较为简单的助行器,适用于手部力量较弱或平衡能力较差的患者 。
助行架的材质和设计应符合人体工学原理,以提高患者的行走稳定性和舒适度。
使用助行架时需要注意步态和姿势的调整,避免因使用不当导致意外摔倒。
其他助行器
其他助行器包括肘杖、膝踝足矫形器 等,适用于不同程度和类型的患者。
的患者。
拐杖的种类繁多,包括单支点和 四支点拐杖等,选择时应根据患 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匹配。
使用拐杖时需要注意姿势和步态 的正确性,避免因使用不当导致
二次伤害。
轮椅
轮椅适用于行动不便或无法行 走的患者,分为手动轮椅和电 动轮椅两种类型。
轮椅的尺寸和功能应根据患者 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以确保 舒适度和安全性。
如何选择合适的助行器
根据患者的需求和身体状况
01
第八章助行器

〉 三足手杖:平衡能力稍欠佳、使用单足手杖不安全 的患者
〉 四足手杖 :平衡能力欠佳、臂力较弱或上肢患有 震颤麻痹、用三足手杖不够安全的患者
手杖(stick/cane)
自然战立位(可佩
带支具),地面至尺骨
茎突的垂直距离为手杖
的长度(h);战立有
困难者可仰卧位,测量
h
尺骨茎突至足跟的距离
再加2.5cm即为手杖的 长度(h)。
《作业治疗技术》 第八章 助行器
1
助行器概念
〉
帮助下肢功能障碍患者减轻下肢负荷、
辅助人体支撑体重、保持平衡和辅助人体稳
定站立和行走的工具或设备称为助行器,也
可称为步行辅助器。
助行器应用目的
〉 减轻下肢负荷,支持体重 〉 保持平衡 〉 增强肌力 〉 缓解疼痛,改善步态 〉 辅助移动及行走 〉 其它目的:代偿畸形,用作探路器等
座席深度的测量(座长)
坐位时臀部向后最突出处至小腿腓肠肌间的水平距离 再减6.5cm,一般为 41 ~43cm。
扶手高度的测量
取舒适坐位,上臂自然下垂屈肘90°,肘下缘至椅面 的距离加2.5cm。
靠背高度的测量
低靠背:从座椅面到腋窝的实际距离减去10cm。 高靠背的高度是测量从座席面到肩部或后枕部的实际高
度。
脚托高度的确定
与座席高度有关,为了安全,脚托与地面应至少保持 5cm的距离。
5cm
轮椅全高
手推把上缘至地面的高度,一般为93cm。
截瘫者:高靠背轮椅
截瘫有压疮者:俯卧式轮椅
不宜久坐或久站者: 坐立两用轮椅
特别需求者:特殊轮椅
特别需求者:特殊轮椅
特别需求者:特殊轮椅
轮椅的适应证
〉 步行功能减退或丧失者 〉 非运动系统本身疾病但步行对全身状态不利者 〉 中枢神经疾患使独立步行有危险者 〉 慢性病患者和体弱者
〉 四足手杖 :平衡能力欠佳、臂力较弱或上肢患有 震颤麻痹、用三足手杖不够安全的患者
手杖(stick/cane)
自然战立位(可佩
带支具),地面至尺骨
茎突的垂直距离为手杖
的长度(h);战立有
困难者可仰卧位,测量
h
尺骨茎突至足跟的距离
再加2.5cm即为手杖的 长度(h)。
《作业治疗技术》 第八章 助行器
1
助行器概念
〉
帮助下肢功能障碍患者减轻下肢负荷、
辅助人体支撑体重、保持平衡和辅助人体稳
定站立和行走的工具或设备称为助行器,也
可称为步行辅助器。
助行器应用目的
〉 减轻下肢负荷,支持体重 〉 保持平衡 〉 增强肌力 〉 缓解疼痛,改善步态 〉 辅助移动及行走 〉 其它目的:代偿畸形,用作探路器等
座席深度的测量(座长)
坐位时臀部向后最突出处至小腿腓肠肌间的水平距离 再减6.5cm,一般为 41 ~43cm。
扶手高度的测量
取舒适坐位,上臂自然下垂屈肘90°,肘下缘至椅面 的距离加2.5cm。
靠背高度的测量
低靠背:从座椅面到腋窝的实际距离减去10cm。 高靠背的高度是测量从座席面到肩部或后枕部的实际高
度。
脚托高度的确定
与座席高度有关,为了安全,脚托与地面应至少保持 5cm的距离。
5cm
轮椅全高
手推把上缘至地面的高度,一般为93cm。
截瘫者:高靠背轮椅
截瘫有压疮者:俯卧式轮椅
不宜久坐或久站者: 坐立两用轮椅
特别需求者:特殊轮椅
特别需求者:特殊轮椅
特别需求者:特殊轮椅
轮椅的适应证
〉 步行功能减退或丧失者 〉 非运动系统本身疾病但步行对全身状态不利者 〉 中枢神经疾患使独立步行有危险者 〉 慢性病患者和体弱者
康复护理基本技术:辅助器具ppt课件

33
使用腋拐的注意事项
拐杖的把手不能頂住腋窩。 不能以腋窩出力,必須用手出力,否則會傷及臂神經。 第一次下床須在床沿坐一會兒,如無頭暈再下床。 注意下床活動時的安全。
整理版课件
34
手杖使用方法
① 三点步行 绝大部分偏瘫患者的步行顺序为伸出杖,然后迈出患足 ,再迈出健足,少数手患杖者三为点步伸行出手杖,迈出健足,再 迈出患足的方式步行。
➢ 四肢瘫患者:手功能差者宜选C型手柄自助具、书写自 助具等。
➢ 截瘫患者:常需拾物器,部分需穿袜自助具。
整理版课件
15
自助具的使用训练
整理版课件
16
之二
➢助行器具
➢ 静态(倾斜台、平行杆) ➢ 动态(助行器)
整理版课件
17
倾斜台(直立床)
➢ 适用于久卧病床的患者接受行走训练前的工具 ➢ 逐渐增加倾斜的度数,倾斜度的调整完全以患者能忍
受或适应为主 ➢ 训练时注意要点: ➢ 逐渐适应过程(卧—坐—站) ➢ 训练期间注意测量患者的P,若是P加快,则表示患
者目前直立的高度尚不适合
整理版课件
18
平行杠
➢ 行走训练的开始(初学站立和行走的患者) ➢ 合适的高度(患者站立,手握扶杆,手腕背屈,肘关
节弯曲25-30度) ➢ 合适的宽度(以合适患者能行动为主) ➢ 前方设镜子(姿势、步态、进步情况)
② 两点步行 即同时伸出手杖和患足,再迈出健足。这种方法步行速 度快,适合于偏瘫程度轻、平衡 ◆开始时健手扶楼梯扶手, 手杖放患侧下肢。 ◆健手先向前向上移动 ◆健侧下肢迈上一级楼梯 ◆将手杖上移 ◆最后迈上患侧下肢
整理版课件
36
手杖使用方法
④下楼梯 ◆健手先向前向下移 ◆手杖下移 ◆患侧下肢下移 ◆健侧下肢下移
骨科常用康复器具的使用与护理课件课件PPT讲稿

骨科常用康复器具的使用与护 理课件课件
一、助行器的使用
目的
使用助行器的目的,在于避免患腿的 不当承重,以增加患者自我照顾及活动的能 力。使下肢无力行走的患者利用助行器,以 手臂力量部分或完全支撑身体重量,从而可 以站立或行走。
适应症
下肢无力或不能承力、不太不稳的患 者,康复训练。
助行器的使用方法
3、患者再次向前移动助行器1
2、患肢抬高后迈出半步, 步。
约处于助行器横向的中线 骗后方
4、双手臂伸直支撑身体。并 迈出健肢,健肢位置应在患肢位
置的前方,落在助行器与患肢之
3、患者双手臂伸直支撑 间。
身体,迈出健肢并与患肢 平行重复上述步骤前进。
5、重复上述步骤前进
使用助行器的注意事项
• 每次使用助行器前,应检查助行器是否稳定,橡皮垫、螺
3. 患者的着力点应在双手而不是腋窝,应避免拐杖顶端压
迫患者腋窝造成下臂丛神经压损伤。
4. 每次使用前,都应检查拐杖是否稳定,橡皮垫、螺丝有
无损坏或松动,以确保患者的安全性,预防患者跌倒。
5. 初次下床的患者,医护人员一定要守护在旁,给予指导
和保护。
6. 保持地面干燥、走到通畅,患者不宜穿拖鞋,以免跌倒。 7. 正确指导患者使用拐杖的方法,避免使用不当造成的不
•抬头挺胸,双眼平视前方,双手同时将拐杖举起并向前外侧 迈步 •患肢抬高后迈出半步,足尖应不超过双拐头端的连线 •以双拐支撑 身体重量(患肢遵医嘱决定承重力量).迈出健 肢,健肢应处于与患肢平行的位置
•抬头挺胸,双眼平视前方,重心略移向右侧 •先迈出右拐,同时左腿跟上 •再迈出左拐,同时右腿跟上
上楼梯法
大,步伐以达到助行器的一半为宜,太过向前容易重心不 稳而跌倒。
一、助行器的使用
目的
使用助行器的目的,在于避免患腿的 不当承重,以增加患者自我照顾及活动的能 力。使下肢无力行走的患者利用助行器,以 手臂力量部分或完全支撑身体重量,从而可 以站立或行走。
适应症
下肢无力或不能承力、不太不稳的患 者,康复训练。
助行器的使用方法
3、患者再次向前移动助行器1
2、患肢抬高后迈出半步, 步。
约处于助行器横向的中线 骗后方
4、双手臂伸直支撑身体。并 迈出健肢,健肢位置应在患肢位
置的前方,落在助行器与患肢之
3、患者双手臂伸直支撑 间。
身体,迈出健肢并与患肢 平行重复上述步骤前进。
5、重复上述步骤前进
使用助行器的注意事项
• 每次使用助行器前,应检查助行器是否稳定,橡皮垫、螺
3. 患者的着力点应在双手而不是腋窝,应避免拐杖顶端压
迫患者腋窝造成下臂丛神经压损伤。
4. 每次使用前,都应检查拐杖是否稳定,橡皮垫、螺丝有
无损坏或松动,以确保患者的安全性,预防患者跌倒。
5. 初次下床的患者,医护人员一定要守护在旁,给予指导
和保护。
6. 保持地面干燥、走到通畅,患者不宜穿拖鞋,以免跌倒。 7. 正确指导患者使用拐杖的方法,避免使用不当造成的不
•抬头挺胸,双眼平视前方,双手同时将拐杖举起并向前外侧 迈步 •患肢抬高后迈出半步,足尖应不超过双拐头端的连线 •以双拐支撑 身体重量(患肢遵医嘱决定承重力量).迈出健 肢,健肢应处于与患肢平行的位置
•抬头挺胸,双眼平视前方,重心略移向右侧 •先迈出右拐,同时左腿跟上 •再迈出左拐,同时右腿跟上
上楼梯法
大,步伐以达到助行器的一半为宜,太过向前容易重心不 稳而跌倒。
助行器ppt课件免费

02
选择具有良好稳定性和安全性的助行器,以确保患者在使用过
程中不会发生意外。
考虑助行器的便携性和轻便性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03
选择易于携带和移动的助行器,以便患者在使用过程中能够轻
松操作和搬运。
助行器的正确使用方法
学习正确使用助行器
注意步态和姿势
在使用助行器前,患者应学习正确的 使用方法,包括如何调整助行器的高 度、如何握住扶手、如何迈步等。
碍物。
日常维护与保养
介绍助行器的日常维护和保养方 法,以确保其正常使用。
心理支持与鼓励
强调家庭成员在鼓励和支持患者 使用助行器方面的重要性。
THANKS
感谢观看
专业护理人员的使用经验
专业护理人员的选择
介绍如何选择适合患者的助行器。
专业操作与培训
分享专业护理人员在操作助行器方面的经验和技巧,以及如何对 患者进行培训。
关注患者的反馈
强调专业护理人员应关注患者的反馈,以便及时调整和改进助行 器的使用效果。
家庭护理的注意事项与技巧
家庭环境适应
指导如何在家庭环境中安全使用 助行器,如注意楼梯、门槛等障
康复期患者
手术后或因疾病导致肌肉 力量减弱的患者,需要使 用助行器进行康复训练, 逐步恢复行走能力。
残疾人
身体残疾或神经损伤导致 行走困难的患者,助行器 可以帮助他们改善行走功 能,提高生活质量。
使用助行器的注意事项
选择合适的助行器
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行走需求和环境 ,选择合适的助行器类型,如四脚助行
适用人群
适用于下肢力量较弱、关节疼 痛或平衡能力较差的老年人、 残疾人或术后康复者。
使用注意事项
骨科常用康复器具的使用及护理ppt课件

→健肢
要点:1、双手同时将助行器举 起,并向前移动1步(约2530cm) 2、患肢抬高后迈出,约落在 助行器横向的中线偏后方。 3、患者再次向前移动助行器1 步。 4、双手臂伸直支撑身体。并迈 出健肢,健肢位置应在患肢位置 的前方,落在助行器与患肢之间。 5、重复上述步骤前进
4
5
使用助行器的注意事项
骨 科
常
用
支
具
的
使 用
1
目
• • • • • •
录
助行器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拐杖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颈部支具的使用和分类及选择 腰部支具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持续被动运动仪的使用和评估及操作步骤 下肢静脉泵的使用(适应症、禁忌症、)评 估及操作步骤
2
一、助行器的使用
目的 使用助行器的目的,在于避免患腿的不 当承重,以增加患者自我照顾及活动的能力。 使下肢无力行走的患者利用助行器,以手臂 力量部分或完全支撑身体重量,从而可以站 立或行走。 适应症 下肢无力或不能承力、不太稳的患者, 康复训练。
12
三、颈部支具的使用
目的 颈部支具可以限制颈部活动、减轻颈椎间孔的压 力,有效缓解神经压迫症状和颈部肌肉的疼痛, 并可增加颈部的支撑作用,防止颈髓损伤。 适应症 1. 颈椎病减压治疗者。 2. 颈椎术后颈部需要保护者。 3. 需颈部制动患者。
13
颈部支具的分类及选择
分类:按材质 软性颈托、半硬性颈托、硬性 颈托 按功能 可调式颈托、不可调颈托 选择:1.根据治疗目的正确选用支具类型。 2.正确评估患者情况,根据患者情况选择 适宜的型号。 3.材质应透气、柔软、轻便、具有韧性。 4.选择易于清洁、安全可靠、佩戴舒适、 患者易于操作的支具
17
骨科常用康复器具的使用及护理ppt课件

♫ 使用颈托时应注意观察患者的颈部皮肤状况,防 止颈部及耳廓,下颌部皮肤破损,应定时清洁颈 托和局部皮肤。
♫ 颈托作为术后的辅助支撑,一定要先佩戴好以后, 患者再坐起或下床,直到卧床后方可去掉颈托。
♫ 长期应用颈托可能会引起患者颈背部肌肉萎缩、 关节僵硬,所以颈托佩戴时间不是越久越好,应 遵医嘱进行.
2、患肢抬高后迈出半步, 约处于助行器横向的中线 偏后方
3、患者再次向前移动助行器1 步。
4、双手臂伸直支撑身体。并 迈出健肢,健肢位置应在患肢位
3、患者双手臂伸直支撑 身体,迈出健肢并与患肢
置的前方,落在助行器与患肢之 间。
平行重复上述步骤前进。
5、重复上述步骤前进
3
使用助行器的注意事项
每次使用助行器前,应检查助行器是否稳定,橡皮垫、螺 丝有无损坏或松动,以及其安全性,预防患者跌倒。
21
22
六.下肢静脉泵的使用
定义 下肢静脉泵是一种模仿足底静脉丛的生理性血泵功能
而制成的骨科临床辅助治疗仪器。它利用腿套中的空腔, 定向顺序地加压间歇性充气,使静脉回流速度加快,防止 静脉瓣和静脉窦的血流瘀滞,从而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 目的
1.改善患者的下肢循环,快速消除患者下肢肿胀。 2.改善因外周动脉供血不足所导致的间歇性跛足、静 脉
导致胃部不适,甚至出现恶心、呕吐。 5. 去掉腰围后,要加强患者腰背肌的锻炼,尽快地恢复肌
肉的力量,增强腰部的稳定性。 6. 佩戴支具期间,应加强各关节肢体的功能训练,避免肢
体失用综合征的发生。 7. 佩戴腰围的时间要适宜,长时间佩戴腰围可能会导致患
者腰背肌肉萎缩。
19
五、膝关节支具的使用
(可调式膝关节支具)
膝关节支具的重要性: 对于膝关节术后康复的患者,康复期是非常重要的。 1、韧带手术后需要时间恢复,而术后的6 至12周是处于 最虚弱的环节。 2、功能性护具在身体和心理上告诉病人他们已经完成 手术,但需要过渡时间,恢复到正常的身体状态,而且 这还是一个对关节功能恢复极好的物理疗法。 3、护具还能从心理上进一步使他们确信在离开医院后 他们仍旧会得到很好的保护
♫ 颈托作为术后的辅助支撑,一定要先佩戴好以后, 患者再坐起或下床,直到卧床后方可去掉颈托。
♫ 长期应用颈托可能会引起患者颈背部肌肉萎缩、 关节僵硬,所以颈托佩戴时间不是越久越好,应 遵医嘱进行.
2、患肢抬高后迈出半步, 约处于助行器横向的中线 偏后方
3、患者再次向前移动助行器1 步。
4、双手臂伸直支撑身体。并 迈出健肢,健肢位置应在患肢位
3、患者双手臂伸直支撑 身体,迈出健肢并与患肢
置的前方,落在助行器与患肢之 间。
平行重复上述步骤前进。
5、重复上述步骤前进
3
使用助行器的注意事项
每次使用助行器前,应检查助行器是否稳定,橡皮垫、螺 丝有无损坏或松动,以及其安全性,预防患者跌倒。
21
22
六.下肢静脉泵的使用
定义 下肢静脉泵是一种模仿足底静脉丛的生理性血泵功能
而制成的骨科临床辅助治疗仪器。它利用腿套中的空腔, 定向顺序地加压间歇性充气,使静脉回流速度加快,防止 静脉瓣和静脉窦的血流瘀滞,从而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 目的
1.改善患者的下肢循环,快速消除患者下肢肿胀。 2.改善因外周动脉供血不足所导致的间歇性跛足、静 脉
导致胃部不适,甚至出现恶心、呕吐。 5. 去掉腰围后,要加强患者腰背肌的锻炼,尽快地恢复肌
肉的力量,增强腰部的稳定性。 6. 佩戴支具期间,应加强各关节肢体的功能训练,避免肢
体失用综合征的发生。 7. 佩戴腰围的时间要适宜,长时间佩戴腰围可能会导致患
者腰背肌肉萎缩。
19
五、膝关节支具的使用
(可调式膝关节支具)
膝关节支具的重要性: 对于膝关节术后康复的患者,康复期是非常重要的。 1、韧带手术后需要时间恢复,而术后的6 至12周是处于 最虚弱的环节。 2、功能性护具在身体和心理上告诉病人他们已经完成 手术,但需要过渡时间,恢复到正常的身体状态,而且 这还是一个对关节功能恢复极好的物理疗法。 3、护具还能从心理上进一步使他们确信在离开医院后 他们仍旧会得到很好的保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身高乘以77% • 身长减去41cm • 站立腋下5 cm处至小趾外15 cm,大转子的高度为
把手的位置 • 仰卧位,下肢穿上鞋或配戴矫形器,将腋杖轻轻贴
近腋窝,在小趾前外15cm与足底平齐处 • 注意腋垫顶部与腋窝之间应有5cm或三横指的距离
腋拐使用方法
• 迈至步 :开始步行时常使用这种方法 • 迈越步 :多在迈至步成功后开始应用 • 四点步 :步行稳定性好,但速度较慢,步态接近正
30° • 腋垫抵在侧胸壁上 ,腋拐与躯干侧面成15°角度 • 使用腋拐时着力点应在手柄处,而不是靠腋窝支撑,
以避免伤及臂丛神经
第三节 助行架
• 轻型助行架 • 轮式助行架 • 助行台
轻型助行架
• 又称讲坛架或Zimmer架 • 是一种三边形的金属框架 • 带铰链结构的称为交互
式助行架
轻型助行架适用对象
• 需要比杖类助行器更大支持的单侧下肢无力或截肢 者
• 全身或双下肢肌力差或不协调 ,需要独立、稳定站 立者
• 要广泛支持,以帮助活动和建立自信心者
轻型助行架使用注意事项
• 患者迈步腿不要迈得太靠近助行架,否则会导致向 后倾倒
• 训练时可系有颜色的带子或橡皮条以提醒患者 • 助行架应放在患者前方合适位置 ,太远易扰乱患者
助行器应用目的
• 减轻下肢负荷,支持体重 • 保持平衡 • 增强肌力 • 缓解疼痛,改善步态 • 辅助移动及行走 • 其它目的:代偿畸形,用作探路器等
助行器分类
• 根据结构和功能:无动力式助行器、功能性电刺激 助行器和动力式助行器
• 根据操作方式:按照国家标准《残疾人辅助器具 分 类和术语》分类 1.单臂操作助行器:常称为拐杖,包括手杖、肘(拐) 杖、前臂支撑拐、腋(拐)杖、多脚拐杖和带座拐 杖 2. 双臂操作助行器 :常称为步行器,包括助行架、 轮式助行架、助行椅以及助行台
定性和支撑力最差 • 分为单足手杖和多
足手杖两大类
单足手杖
• 钩形 • 丁字形 • 斜形 • 铲形 • 球头 • 鹅颈型杖
多足手杖
• 三足手杖 :3个支撑点
• 四足手杖 :四个支撑点
手杖适用对象
• 单足手杖:握力好、上肢支撑力强的患者,如偏瘫 患者、老年人
• 三足手杖:平衡能力稍欠佳、使用单足手杖不安全 的患者
恢复后期交互式助行架步态
轮式助行架
• 带有轮子的双臂操作助 行器,又称滚动助行架
• 前方两足各有一个轮子 • 几种不同的变型
轮式助行架使用注意事项
• 应用简单,但运用时应选较大的空间 • 患者应学会使用手闸并具有控制手闸的能力以免下
斜坡时发生危险 • 因路面常不平整,户外应用特别小心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助行台
• 助行台是一种带有前臂托或 台、轮子的助行支架,又称为 前臂托助行架或四轮式助行架
• 两种测量方法测出的长度均与托槽垫的表面到套头 之间的距离相当
前臂支撑拐使用注意事项
• 手从托槽上方穿过,握住把手,前臂水平支撑在托 槽上,承重点应在前臂
• 托槽前沿到手柄之间距离适当 • 前臂支撑拐不能放在离身体前方太远处,否则会引
起立位平衡失调 • 无监护下行走之前要确认患者已具有充分的平衡和
地的步态 • 四足手杖离患者身旁距离应适当
肘拐
• 带有一个立柱、一个手柄和 一个向后倾斜的前臂支架的助行器 • 肘托托在肘部的后下方 • 常成对使用
肘拐使用注意事项
• 使用时相对较笨拙,需要反复练习
• 上肢应有良好的力量,能较好支持体重
• 前臂套应松紧适宜
过紧
肘拐难于移动
太松
失去支撑力
• 前臂套应保持在肘与腕之间中点稍上方
全国高职高专规划教材(第二版)
《作业治疗技术》
第八章 助行器
作者:徐远红
1
本章内容
• 概述 • 杖类助行器 • 助行架 • 轮椅
第一节概述
• 概念 • 应用目的 • 分类 • 使用原则
助行器概念
• 帮助下肢功能障碍患者减轻下肢负荷、辅助人体支 撑体重、保持平衡和辅助人体稳定站立和行走的工 具或设备称为助行器,也可称为步行辅助器
过低
支撑力不足
太高
影响肘关节活动甚至损伤尺神经
前臂支撑拐
• 带有一个特殊手柄和 前臂支撑支架的助行器 • 常用于下肢单侧或双侧无力 而腕、手又不能承重的患者
前臂支撑拐长度测量
• 立位测量: 患者站直,目视前方,肩臂放松,测 量自尺骨鹰嘴到地面的距离
• 卧位测量 : 足底到尺骨鹰嘴的距离加2.5cm
助行器使用原则
• 使用前应对患者进行全面评定 • 明确应用助行器的具体目的及环境 • 患者需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 • 使用前应检查助行器的完整性,确保安全 • 定期对助行器及其附件进行检查,防止意外
第二节 杖类助行器
• 手杖 • 肘拐 • 前臂支撑拐 • 腋拐
手杖
• 最常见的助行器 • 手杖辅助行走,稳
平衡
轻型助行架使用方法
• 基本步态 • 免负荷步态 • 部分负重步态 • 迈至步 • 恢复早期交互式助行架步态 • 恢复后期交互式助行架步态
助行架基本步态
助行架免负荷步态
助行架部分负重步态
助行架迈至步
• 先将助行架的两侧同时前移 • 将双足同时迈至前移后的助行架双后腿连线处
恢复早期交互式助行架步态
协调能力。
腋拐
• 人们熟悉常用的助行器 • 分长度固定式与长度可调式两种
固定式
可调式
腋拐特点
• 优点:外侧稳定性好;平衡作用强;为负重受限 者提供功能性行走;适合上下楼梯时使用
• 缺点: 使用不当,易产生腋下压迫,致腋窝内血 管、神经受损;相对笨重,在拥挤的地方使用, 存在安全问题
腋拐长度测量
• 四足手杖 :平衡能力欠佳、臂力较弱或上肢患有震 颤麻痹、用三足手杖不够安全的患者
单足手杖长度的测量
• 无站立困难患者
• 站立困难患者
手杖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 肘关节弯曲20°~30°,两肩保持水平 • 健侧手拿手杖,健侧先上,患侧先下原则 • 腕和手必须能支持体重 • 目视前方行走,正常的足跟先着地及足趾蹬
常步行 • 三点步 : 步行速度快,稳定性良好 • 两点步: 掌握四点步行后训练,稳定性不如四点
步,但步行速度比四点步快。
腋拐迈至步
腋拐迈越步
腋拐四点步
腋拐三点步
腋拐两点步
腋拐使用注意事项
• 上肢和躯干需要有一定的肌力 • 上臂应夹紧,控制身体的重心,避免身体向外倾倒 • 腰部保持直立或略向前挺出姿势 • 拐杖着地点在脚掌的前外侧处,肘关节弯曲20°~
把手的位置 • 仰卧位,下肢穿上鞋或配戴矫形器,将腋杖轻轻贴
近腋窝,在小趾前外15cm与足底平齐处 • 注意腋垫顶部与腋窝之间应有5cm或三横指的距离
腋拐使用方法
• 迈至步 :开始步行时常使用这种方法 • 迈越步 :多在迈至步成功后开始应用 • 四点步 :步行稳定性好,但速度较慢,步态接近正
30° • 腋垫抵在侧胸壁上 ,腋拐与躯干侧面成15°角度 • 使用腋拐时着力点应在手柄处,而不是靠腋窝支撑,
以避免伤及臂丛神经
第三节 助行架
• 轻型助行架 • 轮式助行架 • 助行台
轻型助行架
• 又称讲坛架或Zimmer架 • 是一种三边形的金属框架 • 带铰链结构的称为交互
式助行架
轻型助行架适用对象
• 需要比杖类助行器更大支持的单侧下肢无力或截肢 者
• 全身或双下肢肌力差或不协调 ,需要独立、稳定站 立者
• 要广泛支持,以帮助活动和建立自信心者
轻型助行架使用注意事项
• 患者迈步腿不要迈得太靠近助行架,否则会导致向 后倾倒
• 训练时可系有颜色的带子或橡皮条以提醒患者 • 助行架应放在患者前方合适位置 ,太远易扰乱患者
助行器应用目的
• 减轻下肢负荷,支持体重 • 保持平衡 • 增强肌力 • 缓解疼痛,改善步态 • 辅助移动及行走 • 其它目的:代偿畸形,用作探路器等
助行器分类
• 根据结构和功能:无动力式助行器、功能性电刺激 助行器和动力式助行器
• 根据操作方式:按照国家标准《残疾人辅助器具 分 类和术语》分类 1.单臂操作助行器:常称为拐杖,包括手杖、肘(拐) 杖、前臂支撑拐、腋(拐)杖、多脚拐杖和带座拐 杖 2. 双臂操作助行器 :常称为步行器,包括助行架、 轮式助行架、助行椅以及助行台
定性和支撑力最差 • 分为单足手杖和多
足手杖两大类
单足手杖
• 钩形 • 丁字形 • 斜形 • 铲形 • 球头 • 鹅颈型杖
多足手杖
• 三足手杖 :3个支撑点
• 四足手杖 :四个支撑点
手杖适用对象
• 单足手杖:握力好、上肢支撑力强的患者,如偏瘫 患者、老年人
• 三足手杖:平衡能力稍欠佳、使用单足手杖不安全 的患者
恢复后期交互式助行架步态
轮式助行架
• 带有轮子的双臂操作助 行器,又称滚动助行架
• 前方两足各有一个轮子 • 几种不同的变型
轮式助行架使用注意事项
• 应用简单,但运用时应选较大的空间 • 患者应学会使用手闸并具有控制手闸的能力以免下
斜坡时发生危险 • 因路面常不平整,户外应用特别小心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助行台
• 助行台是一种带有前臂托或 台、轮子的助行支架,又称为 前臂托助行架或四轮式助行架
• 两种测量方法测出的长度均与托槽垫的表面到套头 之间的距离相当
前臂支撑拐使用注意事项
• 手从托槽上方穿过,握住把手,前臂水平支撑在托 槽上,承重点应在前臂
• 托槽前沿到手柄之间距离适当 • 前臂支撑拐不能放在离身体前方太远处,否则会引
起立位平衡失调 • 无监护下行走之前要确认患者已具有充分的平衡和
地的步态 • 四足手杖离患者身旁距离应适当
肘拐
• 带有一个立柱、一个手柄和 一个向后倾斜的前臂支架的助行器 • 肘托托在肘部的后下方 • 常成对使用
肘拐使用注意事项
• 使用时相对较笨拙,需要反复练习
• 上肢应有良好的力量,能较好支持体重
• 前臂套应松紧适宜
过紧
肘拐难于移动
太松
失去支撑力
• 前臂套应保持在肘与腕之间中点稍上方
全国高职高专规划教材(第二版)
《作业治疗技术》
第八章 助行器
作者:徐远红
1
本章内容
• 概述 • 杖类助行器 • 助行架 • 轮椅
第一节概述
• 概念 • 应用目的 • 分类 • 使用原则
助行器概念
• 帮助下肢功能障碍患者减轻下肢负荷、辅助人体支 撑体重、保持平衡和辅助人体稳定站立和行走的工 具或设备称为助行器,也可称为步行辅助器
过低
支撑力不足
太高
影响肘关节活动甚至损伤尺神经
前臂支撑拐
• 带有一个特殊手柄和 前臂支撑支架的助行器 • 常用于下肢单侧或双侧无力 而腕、手又不能承重的患者
前臂支撑拐长度测量
• 立位测量: 患者站直,目视前方,肩臂放松,测 量自尺骨鹰嘴到地面的距离
• 卧位测量 : 足底到尺骨鹰嘴的距离加2.5cm
助行器使用原则
• 使用前应对患者进行全面评定 • 明确应用助行器的具体目的及环境 • 患者需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 • 使用前应检查助行器的完整性,确保安全 • 定期对助行器及其附件进行检查,防止意外
第二节 杖类助行器
• 手杖 • 肘拐 • 前臂支撑拐 • 腋拐
手杖
• 最常见的助行器 • 手杖辅助行走,稳
平衡
轻型助行架使用方法
• 基本步态 • 免负荷步态 • 部分负重步态 • 迈至步 • 恢复早期交互式助行架步态 • 恢复后期交互式助行架步态
助行架基本步态
助行架免负荷步态
助行架部分负重步态
助行架迈至步
• 先将助行架的两侧同时前移 • 将双足同时迈至前移后的助行架双后腿连线处
恢复早期交互式助行架步态
协调能力。
腋拐
• 人们熟悉常用的助行器 • 分长度固定式与长度可调式两种
固定式
可调式
腋拐特点
• 优点:外侧稳定性好;平衡作用强;为负重受限 者提供功能性行走;适合上下楼梯时使用
• 缺点: 使用不当,易产生腋下压迫,致腋窝内血 管、神经受损;相对笨重,在拥挤的地方使用, 存在安全问题
腋拐长度测量
• 四足手杖 :平衡能力欠佳、臂力较弱或上肢患有震 颤麻痹、用三足手杖不够安全的患者
单足手杖长度的测量
• 无站立困难患者
• 站立困难患者
手杖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 肘关节弯曲20°~30°,两肩保持水平 • 健侧手拿手杖,健侧先上,患侧先下原则 • 腕和手必须能支持体重 • 目视前方行走,正常的足跟先着地及足趾蹬
常步行 • 三点步 : 步行速度快,稳定性良好 • 两点步: 掌握四点步行后训练,稳定性不如四点
步,但步行速度比四点步快。
腋拐迈至步
腋拐迈越步
腋拐四点步
腋拐三点步
腋拐两点步
腋拐使用注意事项
• 上肢和躯干需要有一定的肌力 • 上臂应夹紧,控制身体的重心,避免身体向外倾倒 • 腰部保持直立或略向前挺出姿势 • 拐杖着地点在脚掌的前外侧处,肘关节弯曲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