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与爱莲说比较阅读
(完整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内文言文阅读训练(答案版)

八年级语文(上)课内文言文阅读(总复习简化版)答案一、阅读《陋室铭》,完成后面的习题。
1.《陋室铭》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借陋室的简陋来衬托室主人品德的美好,用主人品德的美好来说明陋室不陋,表达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文中统领全篇并点明主旨的句子(词语)是:惟吾德馨(德馨);全文画龙点睛的句子是:孔子云:“何陋之有?”;“仙”和“龙”比喻品德高尚的人。
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
(1)有仙则名名:出名(或:著名)(2)惟吾德馨德馨:品德高尚3、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山不在乎高,有了仙人居住就能够出名了。
水不在乎深,有了龙居住就具有灵气了。
②孔子云:何陋之有? 正如孔子所说:“有什么简陋呢?”4、“无丝竹之乱耳”中的“之”字与下列各句加点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B )A. 水陆草木之花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C.石青糁之D、何怒之有5、作者引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的典故是为了说明( C )A.自己和诸葛亮、扬雄一样都居住在陋室中。
B.自己的陋室可以和诸葛庐、子云亭齐名。
C.以古代名贤自况,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D.表明作者怀念诸葛亮、扬子云。
6、用《陋室铭》中的句子填空。
“空山无人,水流花开”二句,极琴心(寄托心意的琴声)之妙境;“胜固欣然,败亦可喜”二句,极手谈(下围棋)之妙境;“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二句,极交友之妙境。
7、本文中含有“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的意思,你是否同意这个看法?为什么?同意。
品德高尚者追求的不是物质条件的好,而是精神世界的纯洁与充实。
他们鄙弃功名利禄,不趋炎附势,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保持着坚贞的操守,所以身居陋室而不觉其陋。
二、阅读《爱莲说》,完成后面的习题。
1、用原文的语句回答。
(1)最能概括莲高贵品质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世人甚爱牡丹”,这是因为牡丹是:花之富贵者也;“予独爱莲”的根本原因是:莲,花之君子者也(3)“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从修辞角度看,是排比句,从句子的整散角度看,是骈句。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练习及答案7篇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练习及答案《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练习及答案7篇《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练习及答案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拭《记承天寺夜游》1.下列加粗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月色人户(窗户)B.念无与为乐者(想到)C.怀民亦未寝(睡觉)D.相与步于中庭(一起)2.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A.庭下如积水空明——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
B.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C.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是缺少像我俩这样闲极无聊的人啊。
3.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欣然起行”一句写出了作者赏月的兴奋喜悦之情。
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透露出作者被贬谪的悲凉和对人生的感慨。
C.苏轼“念无与为乐者”的“乐”与醉翁亭记)中欧阳修的“乐”在思想内容上有着相同的意味。
D.本文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了一个“闲”字。
参考答案:1.A2.D3.C《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练习及答案2二、阅读(46分)(一)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10分)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6.解释下列加粗的字。
(4分)①月色入户()②但少闲人()③念无与为乐者()④相与步于中庭()7.翻译句子。
(4分)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分)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分)8.结合写作背景和你对苏轼的认识,谈谈对“闲人”的理解。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年级上册⽂⾔⽂阅读理解题及答案⼋年级上册⽂⾔⽂阅读理解题⼀、读《桃花源记》,回答下列问题。
(17分)晋太元中,武陵⼈捕鱼为业,缘溪⾏,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甚异之复前⾏,欲穷其林林尽⽔源,便得⼀⼭,⼭有⼩⼝,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初极狭,才通⼈,复⾏数⼗步,豁然开朗⼟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美池桑⽵之属阡陌交通,鸡⽝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著,悉如外⼈黄发垂髫,并怡然⾃乐见渔⼈,乃⼤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村中闻有此⼈,咸来问讯⾃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论魏晋此⼈⼀⼀为具⾔所闻,皆叹惋余⼈各复延⾄其家,皆出洒⾷停数⽇,辞去此中⼈语云,不⾜为外⼈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骥,⾼尚⼠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问津者1.解释下⾯句中加点字词的的含义⑴渔⼈甚异.之() (2)便要.还家()2.⽤现代汉语写出下⾯句⼦的意思(4分)(1)率妻⼦⾢⼈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间隔。
译⽂:(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论魏晋。
译⽂:3.本⽂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线索,作者写了哪⼏件事?(4分)答:4.⽤原⽂语句作答:(3分)(1)渔⼈“欲穷其林“的原因是:(2)⽂中描写桃花源中⼈精神状态的句⼦是:(3)桃花源中⼈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6.陶渊明⽣活在政治⿊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的时代他笔下的“桃花源“其实并不存在那么,陶渊明描写这⼀世外桃源有什么⽤意呢?(3分)⼀、读《陋室铭》,回答下列问题陋室铭唐·刘禹锡⼭不在⾼,有仙则名。
⽔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丁。
可以调素琴,阅⾦经。
⽆丝⽵之乱⽿,⽆案牍这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云亭。
中考语文专题3爱莲说对比阅读(解析版)

爱莲说(一)(2022·四川广元·中考真题)文言文阅读,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①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②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选自周敦颐《爱莲说》)材料二:①群葩①当令时,只在花开之数日,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
芙蕖②则不然。
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
迨③至菡萏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自夏至秋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
及花之既谢.,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②可鼻,则有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逐之生。
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
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弃物矣,乃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裹物之用。
予夏季倚此为命者,其可人也。
(选自李渔《闲情偶寄·芙蕖》,有删改)【注释】①葩:花。
②芙蕖(qú):即荷花,又称菡萏(hàn dàn)、芙蓉、莲花等。
③迨(dài):及,等到。
1.古代汉字意蕴丰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说文解字注》“盖大叶骇人,故谓之荷”与“自荷钱出水之日”中“荷”的意思相同。
B.《说文解字》“莲,芙蕖之实也”与“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中“莲”的所指相同。
C.《说文解字》“菡也,实为菡萏,未发为菡萏”与“迨至菡萏成花”中的“菡萏”意思相同。
D.《尔雅》:“芙蓉之含敷蒲也。
”李时珍也说芙蓉是“敷布容艳之意”,所以常用“出水芙蓉”来形容天然艳丽的年轻女子。
2.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水陆草木之.花避暑而暑为之.退B.出淤泥而.不染乃摘而.藏之C.长跪而谢.之及花之既谢.D.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3.对材料二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自夏至秋/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B.自夏至秋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C.自夏至秋/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D.自夏至秋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文言文比较阅读与简答

文言文比较阅读一、《爱莲说》和《陋室铭》的异同?相同点:1、主题上:都表现了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慕荣利,高洁傲岸的情操。
2、主要写法上:都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一是借“陋室”来言志,一是借“莲”来表达情操。
不同点:1、文体不同,“铭”文讲究骈散结合,以骈句为主,要押韵,音乐感更强;“说”是古代接物、事说理的文章,借“爱莲”表达自己的志趣和人生态度。
2、写法上,《陋室铭》的开篇和结尾都用了类比写法,《爱莲说》用了衬托法。
二、《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的异同?1、内容主题不同:《醉翁亭记》是欧阳醉翁亭修被贬为滁州太守后写的一篇散文,在这里作者把政治失意,仕途坎坷的内心抑郁和苦闷寄情于山水之间,消融于与民同乐之中。
而《岳阳楼记》主要是为勉励好友滕子京,抒发自己远大的政治抱负,直抒胸意。
作者在比较了文人骚客的仕途进退的悲喜之后,直接道出了古仁人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博大襟怀,并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精神境界来自勉勉人。
展示了他以天下为己任的高风亮节!2、表述方式不同:《岳阳楼记》为阐发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进步思想和伟大政治报负,采用了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通过联想写景,抒发了迁客骚人在洞庭湖的不同感受。
《醉翁亭记》却用记叙、描写、抒情自然融合的方式,表达他寄情山水,与民同乐,借以排遣他抑郁的复杂的思想感情。
3、语言表述不同:《岳阳楼记》在语言上骈句结合,抑扬顿挫;短语成对,用对偶句式琅琅上口,文句整齐,造词精警,音韵铿锵。
《醉翁亭记》叙事明快简洁,写景物美境幽,抒情深沉含蓄。
四、邹忌向齐威王进谏的方式与《出师表》中诸葛亮进谏的方式有什么不同?邹忌用自身小事和切身感受对齐威王委婉讽劝,诸葛亮则用奏表向刘禅直接进谏。
五、《曹刿论战》和《出师表》中作者对战争取胜前提的看法有什么不同?前者:战争取胜的条件是:取信于民,作战时抓住主要的作战时机。
21《桃花源记》、《醉翁亭记》比较阅读

《桃花源记》、《醉翁亭记》比较阅读【甲】桃花源记(节选)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髯,并怡然自乐。
【乙】醉翁亭记(节选)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日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1.甲文作者是(朝代)的陶渊明,乙文的作者是宋朝的O(2分)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3分)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哪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甲】文描写了桃花源中美好的生活环境,以及悠闲的社会风尚。
B.【乙】文交代了滁州的地理环境后,由远及近,逐步推出主景醉翁亭。
C.【甲】文是作者被贬时的作品;【乙】文是作者被提拔担任滁州太守时的作品。
D.【甲X乙】两文都是意外发现的美景,都展现了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4.【甲】【乙】两段选文中都提到的“乐”,含义是否相同?请具体分析。
(4分)(二)6.东晋欧阳修7.一眼望去,树木茂盛而幽深秀丽的,是琅哪山。
8.B9.不一样。
【甲】文是指桃花源中的人对于宁静、幸福的生活感到快乐。
【乙】文是指作者寄情山水的快乐。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期中质量分析卷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期中质量分析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一、语言的积累与运用。
(35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同的一项是( )A.勾.当/勾.勒取缔./根深蒂.固相形见绌./弄巧成拙.B.造诣./旨.意褒贬./针砭时弊如法炮.制/越俎代庖.C.拮.据/诘.难号.令/奔走呼号.臭.味相投/乳臭.未干D.创.伤/创.造怄.气/呕.心沥血哄.堂大笑/一哄.而散3、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A.他满怀激情地演讲着,那抑扬顿挫....的声音紧紧抓住了听众的心。
B.我军以摧枯拉朽....之势直捣敌阵,令对岸的敌军惊恐不已,纷纷逃窜。
C.王教授为了钻研这个课题,处心积虑....,废寝忘食。
D.不可否认,当今许多富翁都是从白手起家....开始的,他们一步一个脚印,努力奋斗,愿意坚持,终走出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由于受阴雨天气影响,使得部分地区的天文爱好者没能欣赏到“金星凌日”的奇观。
B.《校车安全管理条例》的实施,可以有效避免校车交通安全事故不再发生。
C.是否保持为政清廉,是关系到党和政府能否取得广大群众信任的大事。
D.在央视的文化栏目《国家宝藏》中,通过明星守护人的讲述,使观众看到国宝的“前世今生”。
5、下列解说正确的一项是()A.攀登高峰金色秋天获得甜果健康长寿解说:四个短语结构各不相同。
B.风带着雨星,像在地上寻找什么似的,东一头西一头地乱撞。
解说: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C.哪里是山?哪里是树?哪里是房屋?他终于分辨出来了。
解说:这句话标点符号使用正确。
D.学习并不是很简单的事情。
解说:其中“学习”属于名词;“简单”属于形容词;“事情”属于名词。
6、请将下列句子排序,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①出于兴趣做事,心情愉快,头脑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往往事半功倍。
②做一般的事情尚且如此,学习就更加如此了。
③在教育上,好奇心体现为学习兴趣。
20篇阅读理解初二语文

20篇阅读理解初二语文在初二语文的学习中,阅读理解是一项重要的能力,它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还能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
以下是20篇适合初二学生的阅读理解材料,每篇材料都包含了一段文本和相应的问题,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文本内容。
1. 文本:《荷塘月色》问题:作者通过描绘荷塘月色,表达了怎样的情感?2. 文本:《背影》问题:文章中“背影”的象征意义是什么?3. 文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问题:鲁迅在文中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描述,反映了他怎样的童年记忆?4. 文本:《春》问题:作者如何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象,传达对生命的热爱?5. 文本:《我的叔叔于勒》问题:文中叔叔于勒的形象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6. 文本:《最后一课》问题:文章通过最后一课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什么的渴望?7. 文本:《卖火柴的小女孩》问题:小女孩在寒冷的冬夜中,通过卖火柴幻想了哪些温暖的画面?8. 文本:《草船借箭》问题:诸葛亮的智谋在草船借箭的故事中是如何体现的?9. 文本:《桃花源记》问题:陶渊明通过桃花源的描绘,表达了什么样的理想?10. 文本:《岳阳楼记》问题:作者在描述岳阳楼时,是如何表达自己对国家和人民的关切的?11. 文本:《出师表》问题: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表达了哪些情感?12. 文本:《醉翁亭记》问题:欧阳修在文中是如何描绘醉翁亭的景色的?13. 文本:《小石潭记》问题:作者在小石潭记中,是如何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来表达自己的心境的?14. 文本:《爱莲说》问题: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是如何通过对莲花的赞美来表达自己的品格的?15. 文本:《赤壁赋》问题:苏轼在《赤壁赋》中,是如何通过对赤壁之战的回顾来表达自己的感慨的?16. 文本:《送东阳马生序》问题:作者在送别东阳马生时,表达了哪些情感?17. 文本:《记承天寺夜游》问题:作者在夜游承天寺时,有哪些深刻的感悟?18. 文本:《与朱元思书》问题:王维在《与朱元思书》中,是如何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来表达自己对友情的珍视的?19. 文本:《游褒禅山记》问题:作者在游褒禅山时,有哪些独特的体验和感悟?20. 文本:《登泰山记》问题:作者在登泰山的过程中,有哪些深刻的感受和思考?每篇文本都包含了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通过阅读和理解这些文本,学生不仅能够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还能够培养自己的情感和审美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桃花源记》与《爱莲说》比较阅读
1.解词。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宜.乎众矣()可爱者甚蕃.()陶后鲜.有闻()濯.清涟而不妖()
陶后鲜.有闻()出淤泥而不染
..()
..()落英缤纷
便要.还家()皆叹惋
..()便扶.向路()
仿佛
..若有光()问津.()寻.病终()
屋舍俨然
..所闻()..()鸡犬相闻
..()为具言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陶后鲜有闻芳草鲜美 B 屋舍俨然便舍船从口入
C 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D 寻向所志寻病终
3.加点词意相同的一项是()
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予作文以记之 B 咸来问讯皆出酒食
C.捕鱼为业一一为具言所闻 D 处处志之寻向所志
4.下列“之”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渔人甚异之 B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C 具答之D闻之,欣然规往
5.翻译句子。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不足为外人道也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6.《桃花源记》虚构了一个与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
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本文以为线索,以
为顺序。
7.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同的句子是
8.<<爱莲说》以莲花为写作对象,写菊、牡丹的目的是
9.从上下文连贯的角度看,第二段结尾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应放在“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的前面,但作者把它放在结尾的目的是什么?
10.周敦颐既不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也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的处世态度是怎样的?
答案
2C 3B 4B 6、黑暗现实社会作者的政治理想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时间先后
7.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8.衬托莲花的高洁
9.引人注意和思考,突出作者的写作目的
10.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