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1500字
马原哲学小论文

马原哲学小论文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精神生活的构成部分,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马原哲学小论文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马原哲学小论文篇一曾经一度觉得哲学太深奥, 离我们平时的学习生活很远,代表着一种难以触及的高度。
因此,对其涉猎甚少,认知也停驻在比较局限且浅显的阶段。
但是,通过本学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学习,我对哲学有了较为具体较为深入的了解。
虽然,哲学相较于其他学科更为高深难懂,甚至在很多时候都都让我们感到枯燥乏味,但通过老师的帮助,带领着我们学习,为我们推荐相关的书籍著作,使得我们能够更容易的了解到先辈们留下的思想精华,对哲学也有了一定的自己的理解。
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精神生活的构成部分,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
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地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哲学可以通过对社会的弊端、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社会变革的巨大物质力量。
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对我们学生进行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教育,使我们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立场和方法;帮助我们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我们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和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我们的政治理论素质和思维水平,为我们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确立社会主义信念自觉坚持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学习,我对其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的阐述尤为深刻。
人和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其发展的产物就是社会,社会是人与人交流的场所,只有社会的良好生产才能带动社会的良好发展,所以只有人与社会的完美结合才能使国家更好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篇一: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摘要:走向21世纪的人类社会,正经历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
世界的发展、中国的发展都处于一个关键时期,相应地,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也处于一个关键时期。
马克思主义诞生后的一个半世纪的历史表明,每当社会发生重大变革,往往孕育着马克思主义在理论和实践上新的发展的可能性。
在新世纪即将到来的时代条件下,这种可能性无疑是大大地增强了。
马克思主义在理论和实践上新发展的可能性在多大程度上成为现实,将直接决定着马克思主义以何种姿态走向机遇与挑战并存的21世纪。
关键字: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社会发展、世界观、人生观、社会发展、中国国情正文:马克思主义包括它的基础和核心——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不断发展着的理论,这并不是什么新观点,而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常识。
恩格斯在1887年致友人的一封信中说:“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改变世界必做的课题,根据课题相应把马克思全部思想分为人道主义社会学说、唯物主义历史学说、资本主义经济学说、无产阶级革命学说。
在马克思的思想中,这两大学说由于具有科学的性质,因而其作用超出了特定目的界限和实践范围,在学术和实践的实用中伸展,马克思也因此得以作为思想家在学术界发挥着世界性和历史性的影响。
马克思思想的这种科学普遍性是很容易掩盖其当时的实践目的性的。
罗素就在《西方哲学史》中批评说:“把马克思纯粹当一个哲学家来看,它有严重的缺点。
他过于尚实际,过分全神贯注在他那个时代的问题上。
如果说,马克思在书房里研究所得的科学发现都是着眼于“改变世界”而不只是“解释世界”,那么,作为他伟大业绩的另一面即社会舞台的活动,那就更是直接从属于“改变世界”的工作了。
正是由于社会实践对于“改变世界”是直接而现实的实务,所以它才能那么强烈而大量地吸纳思想家的时间和心智。
“改变世界”这一非常的任务,正要求它的奉行者具备非常的思考深广度和非常的实践意志。
关于马克思哲学的大学期末论文

关于马克思哲学的大学期末论文批判是哲学的根本特点,批判精神是哲学最重要的精神。
马克思既是传统哲学批判精神成果的积极继承者,也是变革传统哲学批判精神的伟大革命者。
以下是店铺整理分享的关于马克思哲学的大学期末论文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关于马克思哲学的大学期末论文篇一摘要:批判是哲学的根本特点,批判精神是哲学最重要的精神。
马克思既是传统哲学批判精神成果的积极继承者,也是变革传统哲学批判精神的伟大革命者。
马克思以实践的方式解决了旧哲学的根本缺陷,实现了对西方传统哲学批判精神的内在超越。
关键词:马克思;批判精神;实践一、批判成为哲学的内在本性何以可能批判是哲学的根本特点,批判精神是哲学最重要的精神。
亚里士多德说,哲学源于惊异,惊异中包含了批判的基因。
关于哲学的特点,罗素解释说:“哲学的根本特点便是批判,正是这种特点使得它成为一种和科学不同的学问。
哲学对于科学上和日常生活上所使用的那些原则都要加以批判地研究,而且要从这些原则中找出它们的不一致来;只有在找不到摈斥它们的理由的时候,才把它们作为批判研究的结果接受下来。
”[1]125现代德国哲学家石里克指出:“哲学事业的特征是,它总是被迫在起点上重新开始。
它从不认为任何事情是理所当然的。
它觉得对任何哲学问题的每个解答都不是确定或者足够确定的。
它觉得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从头做起。
”[2]在海德格尔看来,“哲学的一切根本性问题必定都是不合时宜的,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哲学或者远远超出它的当下现今,或者反过来把这一现今与其先前以及起初的曾在联结起来。
……哲学本质上是超时间的,因为它属于那样极少的一类事物,这类事物的命运始终是不能也不可在当下现今得到直接反响。
”[3]哲学需要批判,也必须批判,批判是哲学的内在本性。
问题是如何理解哲学的本性是批判的呢?黑格尔在《小逻辑》的导言中指出:“概括讲来,哲学可以定义为对于事物的思维着的考察。
如果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在于他能思维’这话是对的(这话当然是对的),则人之所以为人,全凭他的思维在起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无产阶级思想体系,是一场最伟大的思想革命。
马克思主义出现后,该思想的革命家就将着眼于实际作为基本原则,根据历史条件的变化,选择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来正视该理论,将其视为是一种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着的系统理论。
今天店铺要与大家分享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相关论文。
具体内容如下,欢迎阅读:马克思主义哲学相关论文范文: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党建研讨会上强调,中国共产党在过去的九十年中逐渐强大、不断发展进步、不断带领人民创造令人瞩目的伟业,其根本原因是我国始终贯彻科学理论为指导,并合理地将马克思主义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逐渐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等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品质解析在中国社会发展中,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进一步中国化?我国领导人及共产党又要怎样进一步实现中国化?针对上述问题,需要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去全面分析其产生该现象的原因。
马克思曾经表明:“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
”[1]在19世纪中期的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其欧洲资本主义发展具有以下特征:(1)在资本主义大机器生产时期,工业快速发展带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突出。
在该时代背景下,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成熟的社会条件。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无产阶级思想体系,是一场最伟大的思想革命。
马克思主义出现后,该思想的革命家就将着眼于实际作为基本原则,根据历史条件的变化,选择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来正视该理论,将其视为是一种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着的系统理论。
恩格斯曾经表明:“每一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在不同的时代具有非常不同的形式,并因而具有非常不同的内容。
”[2]284在该理论基础上,恩格斯又提出:“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进行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便认识到什么程度。
关于马克思的论文1500字

关于马克思的论文1500字马克思主义原理论文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程的学习,我感受到了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我们大学生成长和长远发展的客观需要,具有很需要的现实意义。
从中我学到了很多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扩大了自己的视野,加深了思想认识的深度。
在老师的教导下,正确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处理生活实践中的问题。
在看待各种现象和问题时,学着去理性思考,并通过现象看到本质,让我了解到事物客观真实的一面。
同时,我也认识了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性。
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就在于它是时代精神的反映。
所谓时代精神也就是对一定时代的本质、主题和基本特征等方面的概括。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发展趋向方面的主题、任务及其精神需求,它渗透在这个时代的经济、政治、文化、科学等各个方面。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指引着无产阶级时代前进,推动文明进步,根本原因就在于它自觉地植根于社会实践的丰厚土壤,不断地从现实生活中吮吸自己的生命之泉,随着时代主题的转换检验、丰富和发展自己,科学地回答了时代在不同阶段提出的根本性的重大问题。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它是随着实践发展而发展的科学。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的观点,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性。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的理论品质。
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实际问题要求我们正确处理前进和发展中的工作,把马克思主义落实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推进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
一.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的前进方向,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马克思原理在中国运用的体现我们要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实践中,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就必须立足中国国情,坚持与时俱进,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范文3篇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范⽂3篇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论⽂马克思主义哲学论⽂:马克思思想整体结构论略摘要:本⽂以“改变世界”统摄马克思的理论研究和社会实践,以“实践思维”作为改变世界的唯⼀有效思路,从实践思维的必然要求推究出改变世界必做的课题,根据课题相应把马克思全部思想分为⼈道主义社会学说、唯物主义历史学说、资本主义经济学说、⽆产阶级⾰命学说。
⼜从思想表述的⾓度将马克思著述分为理论主导和实践主导两⼤系统。
⽂章认为,实践思维不仅是理解马克思,⽽且也是批判和超越马克思唯⼀正确的思路。
哲学家们只是以不同的⽅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笼盖四⼗年的总纲领1845年春,马克思写下了⽂前引录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最后⼀条,表明了“改变世界”这个⽀配了他的思想研究⼯作的总纲领,此时已然确⽴。
三⼗⼋年之后,当他的全部⼯作划上句号时,恩格斯在他的墓前总结道:“以某种⽅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的国家制度的事业,参加赖有他才第⼀次意识到本⾝地位和要求,意识到本⾝解放条件的现代⽆产阶级的解放事业——这实际上就是他毕⽣的使命”[1]。
显然,这毕⽣使命的内容,就是马克思早年所定⽬标即“改变世界”的具体化。
如果只是看到马克思在⼆⼗七岁上⼀语定平⽣,⽽忽视他⼈⽣抉择的理性思考依据,那就把马克思神化了:他⼀个主观动念,居然能够发展成为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
事实上,马克思1843年开始“解决使我苦恼的疑问”[2],通过批判⿊格尔的国家学说,并运⽤经济学解剖市民社会,完成了社会结构分析、现存社会价值批判、⼈⽣及未来社会价值确定,以及历史转化必然性的初步认定,改变世界的整体思路於1844年已初具轮廓。
这就是马克思于1845年做出⼈⽣抉择,1846年便投⾝社会实践运动[3]的理性⼼理基础。
由此看来,“改变世界”这⼀轮太阳在马克思⼼中升起,整整照耀了他四⼗个春秋的⼈⽣⾏程。
⼀个主题愈是历久不衰地被奉⾏,其对奉⾏者的⼈⽣覆盖⾯便愈益宽⼴。
马克思主义大学生论文范文

马克思主义大学生论文范文马克思主义自问世以来,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国家中占有重要的指导地位。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马克思主义论文,供大家参考。
马克思主义论文篇一:《试论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观的思考》论文摘要: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观问题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当代大学生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始终不渝地向学生灌输马克思主义思想,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内容,也是解决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观问题的重要手段论文关键词: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观;马克思主义理论l9世纪马克思和恩格斯两位伟人在对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的社会主义社会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必然到来的结论,这一论断曾感召过世界范围内无数志士仁人为之奋斗。
如今,当代大学生中有一些人对这一结论持怀疑态度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尤其是苏东巨变以后,对于什么是信仰,该信仰什么,已经成为了当代大学生常常疑惑和探讨的问题。
一、开展马克思主义信仰观教育的必要性当今,我们生活在一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
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一方面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人们的生活空间,促进和提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
另一方面却给人们带来无穷的压力、灾难与迷茫,人们在享受自身发明成果的同时,也承受着前所未有的重负,尤其是精神信仰上的迷失。
面对这一切,不少大学生也在逐步失去方向,丧失信仰,陷入到一个毫无目标的困境中无法自拔。
正如马尔库塞所说:与现代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相伴随的是人的精神的不断丧失,人们在更多的追求物质享受的同时,对如思想、信念等许多东西却越来越淡漠。
在这种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的背景下,于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
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渗透对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已经产生了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
资本主义国家的表面富足与社会主义国家的相对落后使得当代中国大学生感到迷茫,不知所措。
邓小平曾经说过:精神污染的危害很大,足以祸国误民。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学论文(2)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学论文(2)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学论文篇二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体系问题【内容提要】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本质上并不是反体系的,成熟的理论都需要体系。
马克思、恩格斯从未拒绝过体系,他们反对的是近代欧洲以黑格尔哲学为代表的绝对真理式的体系。
苏联模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被教条化不是体系本身之过,而是政治因素所导致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对世界普遍联系和人类历史一般本质、规律的反映,同样需要体系。
【关键词】传统的苏联模式哲学教科书/绝对真理式的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正文】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否有自己的理论体系?是否需要体系?近20年来,在哲学界的争论持续不断。
一些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本质上是反体系的。
他们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十分强调他们的哲学是方法,是“行动的指南”,而不是教条;传统的苏联模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因为没有贯彻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一思想,才导致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被体系化、教条化。
他们认为要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真正发挥其作用,避免重蹈传统的苏联模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被僵化、凝固化的覆辙,重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应体系化。
笔者认为,理论与体系不是绝对对立的,成熟的理论都需要体系;马克思、恩格斯反对的是近代欧洲绝对真理式的体系,而不是任何理论体系,传统的苏联模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被教条化有其深刻的政治原因。
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本质上并不是反体系的,重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需要体系。
一、我国哲学界反体系倾向的由来众所周知,我国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从前苏联演绎过来的。
20世纪30年代,在斯大林的指导下,苏联的马克思主义学者在缺乏马克思、恩格斯的哲学原著,无充分理论依据的情况下,编写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
从此,这一“先天不足”的教科书就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标准表述,它不仅在苏联,而且在整个社会主义阵营中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一标准本。
20世纪50年代,我国按照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模式的主要内容和框架,补充了毛泽东的一些哲学思想,由艾思奇主编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1500字一、苏联马克思主义与30年代英共知识分子党员的理论创新在1940年的“置身鱼腹”一文中,已经与现实存在的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拉开一定距离的乔治•奥和多布一样,莫尔顿在大学时代就加入英共。
1938年,他响应英共领导人发出的“向英国历史进军”的号召,出版《人民的英国史》一书(注:参见莫尔顿:《人民的英国史》,谢琏造等译,三联书店,1962年。
)。
从今天的角度看,该书无疑是通俗的、相当简单化的,不过,它却是英国历史上第一部马克思主义史学著作。
在这里,唯物史观不仅首次运用于对英国历史的研究,更重要的是,一种完全不同于英国传统史学的、符合唯物史观基本精神的、“自下而上”的历史观念已经呼之欲出:正是在这里,在以往历史书中被忽略了的农民、工人等被压迫阶级首次成为英国历史的创造主体。
与同时代“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特别是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家)那些具有重大影响的理论发展相比,30年代英共知识分子党员的理论创新不管在程度上还是在数量上无疑都是微不足道的。
不过,我们必须以一种历史主义的眼光来看待这些微不足道的创新:它们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英国没有原创性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的局面,为英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传统的形成开了一个好头;更重要的是,它们自觉延续英国实证的文化传统,共同开创了一种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英国实际问题相结合的优良风气,从而使得后来的英国马克思主义者能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促成独具英国特色的文化马克思主义的形成。
二、战后英国马克思主义者的进一步理论探索及对斯大林主义的批判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共的政治发展进入了一个高潮期,但与此同时,其内部却出现了显著的理论分裂。
作为长期追随苏共的一个结果,40年代以后,英共内成长起了一批高度认同苏联马克思主义的官方理论家,他们亦步亦趋地仿效苏联理论界,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批判当代资产阶级哲学社会科学和宗教意识形态(注:梅斯里夫钦科主编:《当代国外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中央编译局研究室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6年,第359页;易克信、吴仕康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第八卷,北京出版社,1996年,第166-184页。
)。
虽然这些官方理论家占据了英共党内的主要理论阵地,不过其实际影响却相当有限,因为就在他们教条地照搬照套苏联马克思主义的同时,大多数左派知识分子则是自觉延续那些30年代知识分子党员所开辟的道路,努力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为指南,研究、解决当代英国人所关注的具体的英国问题。
在这个方面,英共党内以及亲英共的一些历史学家和文学理论家的贡献最为重大。
三、第一代英国新左派与文化马克思主义的形成说到文化马克思主义,我们就不得不提到另外一个术语“文化主义”。
按照英国文化研究学者斯道雷的考证,“文化主义”其实是霍尔等伯明翰学派年轻一代文化研究学者70年代末杜撰出来的一个术语,以形容霍加特、威廉斯、汤普森这三位第一代新左派思想家50年代末60年代初完成的那些著作,因为在他们看来,虽然这些著作的马克思主义性质值得怀疑,但确实具有共同的理论特性(注:斯道雷:《文化理论与通俗文化导论》,杨竹山等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64页。
)。
就此而言,“文化主义”与文化马克思主义具有共同的所指,尽管前者具有一定的贬义。
不过,我们也注意到,在90年代以后的文化研究史著作中,“文化主义”其实变成了一个中性术语,大致相当于英国文化研究的起源阶段这种意思,由此一来,霍尔以及伯明翰学派的其他早期成员都被纳入其中了(注:GraemeTurner,BritishCulturalStudies:AnIntroduction,thir dedition,Routledge,2003,pp.33-62;斯道雷:《文化理论与通俗文化导论》,杨竹山等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62-100页。
)。
虽然这种用法的变化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不过,在我们看来,它却是不可接受的,因为它无原则地混淆了霍尔与霍加特、威廉斯、汤普森这三位第一代新左派思想家的本质区别:尽管霍尔和霍加特、威廉斯、汤普森等一样,也是新左派运动的发起者和核心人物(注:MichaelKenny,TheFirstNewLeft:BritishIntellectuals?after Stalin,?Lawrence&Wishart,1995,pp.54-68.),?不过,他?后来的发展表明,不管是在政治上还是理?论上,?他都更接近于佩里•安德森(PerryAnderson,1938-)等30年代中后期后出生的第二代新左?派,而和?出生于30年代之前的那些第一代新左派具有明显的距离。
有鉴于此,我们希望重申霍尔透过文化主义这个术语从批评的角度表达过的那个观点:正是在霍加特、威廉斯、汤普森这三位第一代?新左派?思想家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著作中,一?种新?的具有鲜明英国特色的文化马克思主义形成了。
在新左派运动刚刚兴起的1957年,霍加特出版了自己的第二部专著《识字的用途:无产阶级生活面面观》。
在这部具有部分传记色彩的著作中,霍加特一方面追记了自己童年曾经历过的30年代英国工人阶级文化,另一方面则对50年代工人阶级文化受新兴大众文化侵蚀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和抨击(注:RichardHoggart,TheUsesofLiteracy:AspectsofWorkingClassL ife,ChattoandWindus,1957.)。
诚如文化研究学者经常提及的那样,该书具有相当多的缺陷:浪漫的怀乡病,对大众文化的敌意,对工人阶级文化的创造力估计不足,等等。
不过,瑕不掩瑜,所有这些都不能掩盖一个基本事实:该书是文化马克思主义形成过程中涌现的第一个积极成果。
在我们看来,对于文化马克思主义的形成而言,该书具有以下两点重要意义:第一,它自觉继承利维斯所崇尚的“文化与社会”传统,运用后者所提供的文学批评方法重建出了30年代的工人阶级文化,从而驳斥了利维斯主义关于工人阶级没有自身文化的偏见,体现出了一种在实践中改造利维斯主义的努力;第二,它成功揭示了工人阶级公共文化的诸方面和工人阶级私人的日常生活结构之间的内在联系,有力打击了苏联马克思主义对文化的狭隘理解,证明文化是在日常实践活动中逐渐建构起来的。
在某种意义上我们不妨说,《识字的用途》是文化马克思主义形成过程中面向未来迈出的第一步,由于这一步迈得相对较小,以致如果我们不将它与威廉斯、汤普森后来的工作联系起来看,可能难以察觉它的存在及其首创意义。
继霍加特之后,威廉斯陆续出版了《文学与社会》(1958)、《文化是日常的》(注:RaymondWilliams,“CultureisOrdinary”,inJohnHiggins,ed.,RaymondWilliamsReader,BlackwellPublishersLtd,2001.)(1958)、《漫长的革命》(1961)(注:RaymondWilliams,TheLongRevolution,HarperTorchbook s,1966.)等著作,汤普森则陆续发表了《社会主义人道主义》(1957)、《漫长的革命》(1961年)、(注:EdwardThompson,“TheLongRevolution”,NewLeftReview,No.9-10(1961).)《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1963)(注:汤普森:《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钱乘旦等译,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
)等著作,以文化研究的实证形式,共同展现了文化马克思主义的基本风貌。
以威廉斯、汤普森的上述著作为来源,我们可以对文化马克思主义进行如下理论刻画(注:以下总结主要参考了NickStevenson,Culture,IdeologyandSocialism:RaymondWilliamsa ndE.P.Thompson,AveburyWoodhams,1995;张亮:《阶级、文化与民族传统:爱德华•P•汤普森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第一,它反对斯大林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诠释与建构,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是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本质不是绝对真理的观点体系,而是科学的批判的方法论;尽管马克思恩格斯没有提供可以包治百病的现成的药方,但以他们开创的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南,我们可以找到具体地历史地解决马克思恩格斯未曾研究过、未曾遭遇过、甚至未曾想象过的各种新问题的科学途径。
第二,它坚持《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实践唯物主义立场,主张在人的实践过程中来理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从而打破斯大林主义的机械决定论和经济还原论的思想桎梏,对历史唯物主义的一系列概念、结论、原理形成了全新的理解。
其中比较重要的有,它认为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是一种辩证的决定关系,经济基础并非总是单方面、无条件地决定上层建筑,在特定条件下上层建筑同样能够发挥客观的决定作用;生产方式及其矛盾运动在归根结底的意义上决定社会历史的发展,但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上、不同的文化形态中,其发挥作用的方式是具体的历史的;文化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产物,是不同的生活方式相互斗争的结果;普通人民群众是真实的历史主体,他们通过阶级斗争创造了自己的历史;工人阶级的形成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在走向“自为的阶级”的过程中,英国工人阶级以文化的方式实现了自我生成,并自主生产出了自己的阶级意识等等。
第四,它认为当代英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核心问题是工人阶级的文化问题,在解决这一问题的具体过程中,它形成了一套具有明确的自身限定性的文化研究范式;该范式具有三个支撑点,即“自下而上”的观察视角、“人民历史”观念和超越资本主义的乌托邦议程,而它的主要功能就是在于可以实现对真实的经验整体的倾听和再创造,对以往被忽略的大众文化的社会功能的分析与评价。
第五,作为前述文化研究的结果,它坚信英国工人阶级具有革命传统,通过适当的引导(教育),它们能够重新焕发出来,从而推动社会主义革命获得成功;英国具有良好的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传统,再发现与重申这种传统是当代英国马克思主义者的历史使命。
对于威廉斯、汤普森所提出的文化马克思主义,我们的基本看法是:它是威廉斯、汤普森等第一代英国新左派思想家在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60年代上半叶的特定历史情境中,反对斯大林主义,探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英国实际相结合的理论探索的思想结晶,是在特定理论语境中坚持和发展历史唯物主义的一种成功的具体化、民族化尝试。
很显然,它具有确定的适用条件,一旦这些条件发生变化,它的真理性和合法性基础就会随之发生改变甚至动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