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经络 PPT课件
合集下载
中医经络完整ppt课件

血压高或低 39
完整版ppt课件
40
手厥阴心包经
时 间:19:00—21:00
(戌时)
起止穴位:起于天池穴,止于
中冲穴 左右各有9个穴位
功 能:可控制心脑血管疾
病
失调时症状:心悸、高血压
完整版ppt课件
41
完整版ppt课件
42
手少阳三焦经
时 间:21:00—23:00
(亥时)
起止穴位:起于关冲穴,止于
失调时症状:胃部不适、乳房不适、
头痛、瘦、肤色黄、腿 痛酸麻、膝盖无力、退 化
完整版ppt课件
29
完整版ppt课件
30
足太阴脾经
时 间:9:00—11:00
(巳时)
起止穴位:起于隐白穴,止于
大包穴 左右各有21个穴位
功 能:调节消化、免疫系
统
失调时症状:免疫力下降、过
敏、拉
完整版ppt课经件 不调
肚子、便秘、月
31
完整版ppt课件
32
手少阴心经
时 间:11:00—13:00 (午时)
起止穴位:起于极泉穴,止于少冲穴
左右各9个穴位
功 能:控制肺的功能
失调时症状:胸闷、消化不良、气管
症状、眼睛干涩、脸部 肌肉充血
完整版ppt课件
33
完整版ppt课件
34
手太阳小肠经
时 间:13:00—15:00 (未时)
完整版ppt课件
64
在耳屏与下颌关节之间微张口呈凹陷处取听 宫,闭口取下关等; 下颌角前上方当咀嚼时咬肌隆起,按之凹陷 处取颊车; 握拳掌横纹头取后溪; 风市、曲池、列缺……
完整版ppt课件
65
完整版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

第四章 经络
第二节 十二经脉
❖ (四)流注次序
第四章 经络
第二节 十二经脉
• 三、具体循行
• (一)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胃部,向下联络于大肠,回绕 过来沿着胃上口贲门,穿过膈肌,进入胸腔,属于肺脏。从 肺系横出腋下的体表部。此处有中府、云门穴,向上外形成 弧形曲线,下循上臂屈侧,走手少阴(屈侧尺侧缘)、手厥 阴之前,亦即上臂屈侧桡侧缘,经天府、侠白穴,下行肘中 桡侧缘的尺泽穴,沿前臂屈侧桡骨边缘(孔最穴),然后进 入寸口(桡骨远端桡动脉搏动处)有经渠、太渊穴,上向大 鱼际部,沿鱼际穴,出大指末端(少商穴)。
第四章 经络
第二节 十二经脉
• (二)分布规律 • (3)躯干部:
• 足三阴经分部在胸腹部 • 手三阴经,从腋下穿出 • 手三阳经循肩胛部 • 足三阳经则阳明经在前,太阳经在后,少阳经在体侧
• (4)腹面:内向外依次是足少阴经、足阳明 经、足太阴经和足厥阴经(肾胃脾肝)。
第四章 经络
第二节 十二经脉
• 分支:从缺盆上行,经颈旁 (天鼎、扶突穴)至面颊, 人下齿龈中,复返出来挟口角,通过足阳明胃经地 仓穴,绕至上唇鼻中央督脉的水沟穴 (人中),左脉 右行,右脉左行,分别至鼻孔两旁(迎香穴),与 足阳明胃经相接。
第四章 经络
第二节 十二经脉
• (二)手阳明大肠经
• 起于食指端——行于 上肢外侧前缘—络肺, 属大肠—止于鼻翼旁
• 手三阴经与手三阳经交接于手指末端 • 手三阳经与足三阳经交接于头面部( 头为诸阳之会) • 足三阳经与足三阴经交接于足趾末端 • 足三阴经与手三阴经交接于交接于胸腹部
第四章 经络
第二节 十二经脉
• 走向与交接规律
第四章 经络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ppt

手
手
手
三
三 阴
头
阳
胸腹
足
足
三
三
阴
足
阳
十二经脉走向交接规律示意图
(二)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
食指末端
手太阴肺经
手阳明大肠经
无名指端
手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阳三焦经
三
小指端
阴
手少阴心经
手太阳小肠经
经
足大趾
手 三 阳 经
足阳明胃经
足太阴脾经
足大趾后
足
足少阳胆经
足厥阴肝经
足
三
足小趾
三
阳
足太阳膀胱经
足少阴肾经
阴
经
经
分支2:从耳后分出,进入 耳中,出走耳前,经上关穴 (GB3:耳前,颧弓上缘,下 关正上方),在面颊部与前一
GB14 ),又向后折至风池穴 (GB20:枕骨下,斜方肌外侧凹陷 中,发际上1寸),沿颈下行至肩 上,左右交会于大椎穴,分开前行 入缺盆。
分支1:从耳后完骨穴分出, 经翳风穴进入耳中,出走耳前,过 听宫穴至目外眦后方。
分支:从手腕的后方(列 缺穴L7)分出,沿掌背侧走向 食指桡侧端(LI1商阳穴),交
(二)手阳明大肠经 起于食指桡侧端(商阳穴
LI1),经过手背行于上肢 (外侧)前缘,上肩,至肩关 节前缘,向后到第七颈椎棘突 下(大椎穴GV14),再向前下 行入缺盆(锁骨上窝),进入 胸腔络肺,向下通过膈肌下行 至大肠,属大肠。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 人体的经络系统主要由经脉系统和络脉系统两大部分组成。
经脉系统
正经系统
十二经脉 十二经别 十二经筋 十二皮部
经
督脉、任脉
络 系
经络ppt精选全文

二、腧穴的分类
1、十四经穴 2、经外奇穴 3、阿是穴
三、腧穴的主治规律
1、近治作用 2、远治作用 3、特殊作用
四、腧穴定位
1、体表解剖标志取穴法, 固定标志 活动标志
2、“骨度”折量定位法 3、手指同身寸法 4、简便取穴法
复习思考题
1、经络系统包含哪些主要内容? 2、十二经脉是根据什么来命名的? 3、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是什么? 4、十二经脉的走向和相接的特点是
2、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阳明—前 少阳—中 太阳—后 太阴—前 厥阴—中 少阴—后
3、十二经脉的走向和相接规律
循行走向: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
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 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流注次序:
肺、大、胃、脾、心、小肠 膀、肾、包、焦、胆、肝藏
4、十二经脉的表里络属规律
阴经
阳经
什么? 5、十二经脉表里络属关系是什么?
6、经络的生理功能是什么? 7、奇经八脉的组成、特点、生理功
能是什么? 8、正经与奇经的区别? 9、腧穴的定位依据是什么? 10、腧穴是如何分类的? 11、腧穴的主治规律?
“内溉脏腑,外濡腠理。”
3、协调阴阳,调节机能平衡 《灵枢.本藏》:“经脉者,所以行气
血而营阴阳,濡筋骨, 利关节者也。”
4、传导感应,调整虚实 《灵枢.刺节真邪》:“泻其有余,补其
不足,阴阳平复。”
•病理反应
1、传注病邪 2、反映病候
•指导疾病的诊断
1、辨证归经 头痛 前额部—阳明经 颞侧部—少阳经 后枕部—太阳经 巅顶部—厥阴经 药物归经 白芷 柴胡 羌活
•
部.
• 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以
•
及附属于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
中医经络ppt课件

精选ppt课件最新
中医基础理论
18
手厥阴心包经
❖ 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向 下穿过膈肌,依次络于上、 中、下三焦。 分支1:从胸中分出,沿 胸浅出胁部,当腋下三寸处 向上至腋窝下,沿上肢内侧 中线入肘,过腕部,入掌中 (劳宫穴),沿中指桡侧, 出中指桡侧端(中冲穴)。 分支2:从掌中分出,沿 无名指出尺侧端(关冲穴), 交于手少阳三焦经。
精选ppt课件最新
中医基础理论
17
手阳明大肠经
❖ 起于食指桡侧端(商阳穴), 经过手背行于上肢(外侧) 前缘,上肩,至肩关节前缘, 向后到第七颈椎棘突下(大 椎穴),再向前下行入缺盆 (锁骨上窝),进入胸腔络 肺,向下通过膈肌下行至大 肠,属大肠。 分支:从锁骨上窝上行, 经颈部至面颊,入下齿中, 回出挟口两旁,左右交叉于 人中(水沟穴),至对侧鼻翼 旁(迎香穴),交于足阳明 胃经
精选ppt课件最新
中医基础理论
26
足阴肝经
❖ 起于足大趾爪甲后丛毛处,向上沿足背至内踝前一 寸处,向上沿胫骨内缘,在内踝尖上八寸处出足太 阴脾经之后,上行过膝内侧,沿大腿内侧中线进入 阴毛,绕阴器,至小腹(少腹),挟胃两旁,属肝 络胆,向上穿过膈肌,分布于胁肋部,沿喉咙的后 边,向上进入鼻咽部,上行连接目系,出于额,上 行与督脉会于头顶部。 分支:从目系分出,下行颊里,环绕口唇的里 边。 分支:从肝分出,穿过膈肌,向上注入肺,交于 手太阴肺经。
精选ppt课件最新
中医基础理论
25
足太阳膀胱经
❖ 起于目内眦(睛明穴),向上到达额部, 左右交会于头顶部(百会穴)。 分支1:从头顶部分出,到耳上角处的头 侧部。 直行者:从头顶部分出,向后行至枕骨 处,进入颅腔,络脑,回出后下行到项部, 下行交会于大椎穴,再分左右沿肩胛内侧, 脊柱两旁下行,到达腰部,进入脊柱两旁 的肌肉,深入体腔,络肾,属膀胱。 分支2:从腰部分出,沿脊柱两旁下行, 穿过臀部,从大腿后侧外缘下行至 腘窝中。 分支3:从项部分出下行,经肩胛内侧, 从附分穴挟脊下行至髀枢(髋关节),经 大腿后侧至腘窝中,与前一支脉会合,然 后下行穿过腓肠肌,出走于足外踝后,沿 足背外侧缘至小趾外侧端(至阴穴),交 于足少阴肾经。
中医基础理论
18
手厥阴心包经
❖ 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向 下穿过膈肌,依次络于上、 中、下三焦。 分支1:从胸中分出,沿 胸浅出胁部,当腋下三寸处 向上至腋窝下,沿上肢内侧 中线入肘,过腕部,入掌中 (劳宫穴),沿中指桡侧, 出中指桡侧端(中冲穴)。 分支2:从掌中分出,沿 无名指出尺侧端(关冲穴), 交于手少阳三焦经。
精选ppt课件最新
中医基础理论
17
手阳明大肠经
❖ 起于食指桡侧端(商阳穴), 经过手背行于上肢(外侧) 前缘,上肩,至肩关节前缘, 向后到第七颈椎棘突下(大 椎穴),再向前下行入缺盆 (锁骨上窝),进入胸腔络 肺,向下通过膈肌下行至大 肠,属大肠。 分支:从锁骨上窝上行, 经颈部至面颊,入下齿中, 回出挟口两旁,左右交叉于 人中(水沟穴),至对侧鼻翼 旁(迎香穴),交于足阳明 胃经
精选ppt课件最新
中医基础理论
26
足阴肝经
❖ 起于足大趾爪甲后丛毛处,向上沿足背至内踝前一 寸处,向上沿胫骨内缘,在内踝尖上八寸处出足太 阴脾经之后,上行过膝内侧,沿大腿内侧中线进入 阴毛,绕阴器,至小腹(少腹),挟胃两旁,属肝 络胆,向上穿过膈肌,分布于胁肋部,沿喉咙的后 边,向上进入鼻咽部,上行连接目系,出于额,上 行与督脉会于头顶部。 分支:从目系分出,下行颊里,环绕口唇的里 边。 分支:从肝分出,穿过膈肌,向上注入肺,交于 手太阴肺经。
精选ppt课件最新
中医基础理论
25
足太阳膀胱经
❖ 起于目内眦(睛明穴),向上到达额部, 左右交会于头顶部(百会穴)。 分支1:从头顶部分出,到耳上角处的头 侧部。 直行者:从头顶部分出,向后行至枕骨 处,进入颅腔,络脑,回出后下行到项部, 下行交会于大椎穴,再分左右沿肩胛内侧, 脊柱两旁下行,到达腰部,进入脊柱两旁 的肌肉,深入体腔,络肾,属膀胱。 分支2:从腰部分出,沿脊柱两旁下行, 穿过臀部,从大腿后侧外缘下行至 腘窝中。 分支3:从项部分出下行,经肩胛内侧, 从附分穴挟脊下行至髀枢(髋关节),经 大腿后侧至腘窝中,与前一支脉会合,然 后下行穿过腓肠肌,出走于足外踝后,沿 足背外侧缘至小趾外侧端(至阴穴),交 于足少阴肾经。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学说共52页PPT

谢谢!
61、奢侈是舒适的,否则就不是奢侈 。——CocoCha nel 62、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 ,如日 中之光 ;志而 好学, 如炳烛 之光。 ——刘 向 6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 丘 64、人生就是学校。在那里,与其说好 的教师 是幸福 ,不如 说好的 教师是 不幸。 ——海 贝尔 65、接受挑战,就可以享受胜利的喜悦 。——杰纳勒 尔·乔治·S·巴顿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学说
•
6、黄金时代是在我们的前面,了热汤圆。
•
8、你可以很有个性,但某些时候请收 敛。
•
9、只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借口 (蹩脚 的工人 总是说 工具不 好)。
•
10、只要下定决心克服恐惧,便几乎 能克服 任何恐 惧。因 为,请 记住, 除了在 脑海中 ,恐惧 无处藏 身。-- 戴尔. 卡耐基 。
中医经络学PPT课件

• 经络:是分布全身,运送全身
气血,营养水分,联络脏腑,沟 通上下内外,使人体各部相互 协调,共同完成各种生理活动 的通路。(类似西医的血液、
淋巴、神经系统的合体。) •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经者,径也(大路);经之 支脉旁出者为络(中路)。” 经:路径的意思;络:网络的意 思。
• 经络遍布全身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
(包含任督二脉)、十五别络、十二经别、 十二经筋以及三百六一五络和难以数计的 孙络等等。就好似高速公路、国道、乡道、 村道、小路。 • 由于经络的沟通和联系,使得人体所有的 内脏器官、孔窍以及皮毛、筋肉、骨胳等 组织紧密地联结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古文
《素问·皮部论》说:“凡十二经脉者,皮之部, 是百病之始生,必先于皮毛,邪中之,则腠理开, 开则入客于经脉,留而不去,传入于经,留而不 去,传入子府,凛于肠胃”。
喉肿痛、齿痛,或口角歪(面瘫)鼻流浊涕; 或鼻出血;狂躁;或消谷善饥(消化很好容易 肚子饿)肚子胀满;或膝腹肿痛,胸乳部、腹 股部、下肢外侧、足背、足中趾等多处疼痛 (舌头红、苔厚黄湿热型)
足三里
定位:足三里穴在外膝眼下3寸,距胫 骨前嵴1横指,当胫骨前肌上。取 穴时,由外膝眼向下量4横指,在 腓骨与胫骨之间,由胫骨旁量1横 指。
• 脾给胃营造其津液,为十二经脉的根本,属 足太阴经,主血少气旺,每日已时周身气血 注于脾(输送饮食精华、水分营养全身)
• 【临床表现】舌头强硬、舌头痛不能动摇, 厌食,烦心,食则呕、胃脘痛、腹胀,心下 急痛、溏泻、黄疸(脾胃湿热型)水肿、不 能卧,身体皆重,便血,子宫脱垂(中气下 陷),足大趾屈伸不灵便。
• 推荐操作:可按摩,可针灸。 孕妇慎用(娠妇可泻不可补, 补即堕胎)
•
气血,营养水分,联络脏腑,沟 通上下内外,使人体各部相互 协调,共同完成各种生理活动 的通路。(类似西医的血液、
淋巴、神经系统的合体。) •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经者,径也(大路);经之 支脉旁出者为络(中路)。” 经:路径的意思;络:网络的意 思。
• 经络遍布全身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
(包含任督二脉)、十五别络、十二经别、 十二经筋以及三百六一五络和难以数计的 孙络等等。就好似高速公路、国道、乡道、 村道、小路。 • 由于经络的沟通和联系,使得人体所有的 内脏器官、孔窍以及皮毛、筋肉、骨胳等 组织紧密地联结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古文
《素问·皮部论》说:“凡十二经脉者,皮之部, 是百病之始生,必先于皮毛,邪中之,则腠理开, 开则入客于经脉,留而不去,传入于经,留而不 去,传入子府,凛于肠胃”。
喉肿痛、齿痛,或口角歪(面瘫)鼻流浊涕; 或鼻出血;狂躁;或消谷善饥(消化很好容易 肚子饿)肚子胀满;或膝腹肿痛,胸乳部、腹 股部、下肢外侧、足背、足中趾等多处疼痛 (舌头红、苔厚黄湿热型)
足三里
定位:足三里穴在外膝眼下3寸,距胫 骨前嵴1横指,当胫骨前肌上。取 穴时,由外膝眼向下量4横指,在 腓骨与胫骨之间,由胫骨旁量1横 指。
• 脾给胃营造其津液,为十二经脉的根本,属 足太阴经,主血少气旺,每日已时周身气血 注于脾(输送饮食精华、水分营养全身)
• 【临床表现】舌头强硬、舌头痛不能动摇, 厌食,烦心,食则呕、胃脘痛、腹胀,心下 急痛、溏泻、黄疸(脾胃湿热型)水肿、不 能卧,身体皆重,便血,子宫脱垂(中气下 陷),足大趾屈伸不灵便。
• 推荐操作:可按摩,可针灸。 孕妇慎用(娠妇可泻不可补, 补即堕胎)
•
2024版年度《中医基础理论》ppt课件

注意事项
环境要安静,避免外界干扰;医生态 度要和蔼,注意保护病人隐私;手法 要轻柔、准确,避免过度用力或时间 过长;要结合望闻问诊,全面分析判 断。
2024/2/2
27
06
防治原则与策略
2024/2/2
28
预防为主,未病先防思想贯彻
强调养生保健
通过合理饮食、适度运动、调节 情志等方式,提高人体正气,预
望色
观察病人面部颜色与光泽,以及皮肤、 黏膜、舌苔、排泄物等颜色,以了解 脏腑气血盛衰和病邪性质。
2024/2/2
望形态
观察病人形体强弱、胖瘦及活动姿态 等,以诊察脏腑、经络、阴阳气血的 盛衰。
注意事项
要在自然光线下进行,避免有色光源 干扰;要全面观察,不可片面;注意 病人情绪变化对望诊的影响。
24
综合化
中医正在与西医相互融合,形成 中西医结合的综合治疗模式,为
患者提供更全面的医疗服务。
7
02
阴阳五行理论
2024/2/2
8
阴阳概念及其关系
阴阳定义
阴指事物的阴暗、寒冷、 静止、内敛等属性;阳指 事物的明亮、温暖、活动、 外放等属性。
2024/2/2
阴阳关系
阴阳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相互转化,是事物发展变 化的根本动力。
阴阳平衡
阴阳平衡是事物正常发展 变化的基础,阴阳失调则 会导致事物出现异常变化。
9
五行概念及其生克关系
五行定义
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物质或 能量状态,代表事物的不同属性和相 互关系。
五行相乘相侮
五行之间相乘指一行对另一行的过度 克制,相侮指一行对另一行的反向克 制。
五行生克关系
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 土生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 水克火、火克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学课件 16
生 理
意义:十二经脉内属脏腑,外连经筋、皮 部。 表现:气血运行畅通,脏腑功能强健,抗御 外邪。
病理表现:经气不利,气血失和, 御邪不力,外邪易侵。
医学课件 17
联系脏腑器官,沟通上下内外
1.脏腑与体表的联系
通过十二经脉
在外结聚于经筋,散于皮部 在内络属于固定的脏腑
内外相连
2.脏腑与官窍的联系 通过经络沟通 官窍与脏腑广泛的整体联系 脏腑与官窍的特定联系
医学课件 6
区
别
经——经络系统的主干,“路径”;有 固定循行路线,多循行于人体深部。
络——经的分支,网络全身;无固定循 行路线,深部和浅部皆有,呈纵横交错 状网络全身。
二者相互沟通联系,将人体所有的脏 腑、形体、孔窍等部分紧密地联结成一 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医学课件 7
经络与阴阳学说
经络系统大多以阴阳来命名。经 络的命名即是事物之间相互联系 的体现。一阴一阳衍化为三阴三 阳,相互之间具有对应关系(表 里相合)。
医学课件
14
生理功能
运行全身气血,营养脏腑组织 联络脏腑器官,沟通上下内外 感应传导信息,调节机体平衡
《灵枢· 经脉》:“经脉者,所以能决 医学课件 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15
运行全身气血 营养脏腑组织
含义:气血通过经络传注,布散 全身,以营养脏腑组织。
途径:循十二经脉流注衔接顺序,与任、 督两脉首尾相接如环无端,周流 不息,循环往复。
以上诸多联系都是人体的整体性的表现。
医学课件 20
生 理
意义:经络是联络脏腑组织,沟通内 外上下的纽带。 表现:人体在结构上相互联系,在功 能上相互协调,彼此为用
病理表现:在病理上相互影响,互相传变。
医学课件
21
感应传导信息
含义:指经络系统具有感应及传导针灸或 其他刺激等各种信息的作用。
机理:通过运行于经络之中的经气对 信息的感受负载作用而实现。
医学课件 3
(二)经络学说的发展
经络学说向临床实践方向发展(秦汉 时期: 公元前221年—公元265年) 《难经》首创“奇经八脉” 《伤寒杂病论》—六经辨证
医学课件
4
经络学说的总结时期 (晋以后)
晋 • 皇甫谧《针灸甲乙经》 宋 • 王惟一《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宋 •王执中《针灸资生经》 元• 滑寿《十四经发挥》 明• 李时珍《奇经八脉考》 明•杨继洲《针灸大成》 清• 姚澜《本草分经》 清•陈惠畴《经络图考》 黄谷《明堂经络图册》 医学课件
医学课件 18
3.脏腑之间的联系
十二经脉分别络属一脏一腑,构成表里相
合关系;有的联系多个脏腑,如:肾经属 肾、络膀胱、贯肝、入肺、络心;多条经 脉到达同一脏腑,如:入肺脏的有肺、大 肠经、肝经、肾经和心经。
医学课件 19
4.经脉之间的联系
①有序地衔接,与任、督脉构成整体循环系统 ②多处的交叉、交会,再加上经别、别络的联系
……
5
一、经络的基本概念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络是运行 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的 通路系统,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络”的出现较“脉”晚,是对脉的进一 步分析。灵枢· 脉度》说“经脉为里,支而横者 为络,络之别者为孙”,就是将脉按照大小、深 浅的差异分别称作“经脉”、“络脉”和“孙、 别脉(络)”。
脏腑病变相互传变的途径
医学课件 26
指导疾病的诊断
循经诊断
根据疾病表现的症状、体征,结合 经络循行的分布部位及其所属络的 脏腑进行诊断。 两胁疼痛——多为肝胆疾病。 缺盆中痛——多为肺病。 “虚里”痛连左手臂——多为“真心痛”。 阑尾穴压痛—— 多为肠痈。 27 医学课件
医学课件
12
经 筋 和 皮 部
十二皮部:十二经脉的功能活动反映 于体表皮肤的分区。是经络之气散布 之所在。 十二经筋:十二经脉所连属的筋肉系 统。具有连缀四肢百骸,主司关节运 动的功能。
医学课件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3
属:十二经脉各与其本身脏腑直接相连。
络:十二经脉各与其相为表里的脏腑相连。
阳经皆属腑而络于脏,阴经皆属脏而 络于腑,从而构成了阴阳经脉和脏腑 表里相合的关系。
医学课件
22
意 义
得 气
将信息输送到脏腑形体官窍,反映和调 节其功能状态。 传递生命信息,沟通机体之间的联系。
直接指导对临床所表现出的症状、体征 等进行分析、归纳的辨证诊断等方面。
医学课件 23
调节机能平衡 含义及机理
经络系统通过其沟通联系、运输渗灌气血 作用及经气的感受和负载信息的作用,对 各脏腑形体官窍的功能活动进行调节,维 持人体阴阳平衡状态。
第四章 经络
医学课件
1
经络学说的概念
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组
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形 体官窍、气血津液之间相互关系的学说,是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医学课件
2
概
述
(一)经络学说的形成 《内经》成书是中医学经络学说形成的标 志。 经络理论在《内经》中占有重要地位。书 中系统阐述了十二经脉的起止、具体循行线 路及其与相应脏腑的“属络”关系等内容。
医学课件 10
奇经 八脉
督脉、冲脉 任脉、带脉 阴维脉、阳维脉 阴跷脉、阳跷脉
有统率、联 络、调节十 二经脉的作 用。
十二经别
从十二经脉别出的经脉。起于四肢,上 出与颈项浅部。有加强十二经脉中表里 两经在体内联系的作用。
医学课件 11
络脉
十五别络:加强表里两经在体表的联系 和渗灌气血。 浮 络:浮现于体表的络脉。 孙 络:细小的络脉。
意义: 通过经络系统的调节作用,促使 人体机能活动,恢复平衡协调。
医学课件 24
应
用
阐释病理变化
外邪由表传里的途径 经络内属于脏腑,外布于肌表,当 体表受病邪侵袭时,可通过经络由 表及里,由浅入深,逐次向里传变 而波及脏腑。如外邪袭表继而犯肺。
医学课件 25
体内病变反映于外的途径
由于内在的脏腑与外在的形体、官窍 之间,通过经络密切相连,故脏腑的 病变可通过经络的传导反映于外。临 床可结合经络理论用“由表知里”的思 维方法诊察疾病。
太 阴 阴 少 阴
医学课件 厥 阴
阳 明 太 阳 少 阳 阳
8
经 脉
络 经 皮 脉 筋 部
9
脏 腑 医学课件
经脉与络脉
手足三阴经
十二经络 (正经)
手足三阳经
是气血循环的 主要通路
十二经脉有一定的起止、循行部位和交接顺 序,其分布和走向有一定的规律,与脏腑有 直接的络属关系,是人体气血循行的主要通 道。
生 理
意义:十二经脉内属脏腑,外连经筋、皮 部。 表现:气血运行畅通,脏腑功能强健,抗御 外邪。
病理表现:经气不利,气血失和, 御邪不力,外邪易侵。
医学课件 17
联系脏腑器官,沟通上下内外
1.脏腑与体表的联系
通过十二经脉
在外结聚于经筋,散于皮部 在内络属于固定的脏腑
内外相连
2.脏腑与官窍的联系 通过经络沟通 官窍与脏腑广泛的整体联系 脏腑与官窍的特定联系
医学课件 6
区
别
经——经络系统的主干,“路径”;有 固定循行路线,多循行于人体深部。
络——经的分支,网络全身;无固定循 行路线,深部和浅部皆有,呈纵横交错 状网络全身。
二者相互沟通联系,将人体所有的脏 腑、形体、孔窍等部分紧密地联结成一 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医学课件 7
经络与阴阳学说
经络系统大多以阴阳来命名。经 络的命名即是事物之间相互联系 的体现。一阴一阳衍化为三阴三 阳,相互之间具有对应关系(表 里相合)。
医学课件
14
生理功能
运行全身气血,营养脏腑组织 联络脏腑器官,沟通上下内外 感应传导信息,调节机体平衡
《灵枢· 经脉》:“经脉者,所以能决 医学课件 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15
运行全身气血 营养脏腑组织
含义:气血通过经络传注,布散 全身,以营养脏腑组织。
途径:循十二经脉流注衔接顺序,与任、 督两脉首尾相接如环无端,周流 不息,循环往复。
以上诸多联系都是人体的整体性的表现。
医学课件 20
生 理
意义:经络是联络脏腑组织,沟通内 外上下的纽带。 表现:人体在结构上相互联系,在功 能上相互协调,彼此为用
病理表现:在病理上相互影响,互相传变。
医学课件
21
感应传导信息
含义:指经络系统具有感应及传导针灸或 其他刺激等各种信息的作用。
机理:通过运行于经络之中的经气对 信息的感受负载作用而实现。
医学课件 3
(二)经络学说的发展
经络学说向临床实践方向发展(秦汉 时期: 公元前221年—公元265年) 《难经》首创“奇经八脉” 《伤寒杂病论》—六经辨证
医学课件
4
经络学说的总结时期 (晋以后)
晋 • 皇甫谧《针灸甲乙经》 宋 • 王惟一《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宋 •王执中《针灸资生经》 元• 滑寿《十四经发挥》 明• 李时珍《奇经八脉考》 明•杨继洲《针灸大成》 清• 姚澜《本草分经》 清•陈惠畴《经络图考》 黄谷《明堂经络图册》 医学课件
医学课件 18
3.脏腑之间的联系
十二经脉分别络属一脏一腑,构成表里相
合关系;有的联系多个脏腑,如:肾经属 肾、络膀胱、贯肝、入肺、络心;多条经 脉到达同一脏腑,如:入肺脏的有肺、大 肠经、肝经、肾经和心经。
医学课件 19
4.经脉之间的联系
①有序地衔接,与任、督脉构成整体循环系统 ②多处的交叉、交会,再加上经别、别络的联系
……
5
一、经络的基本概念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络是运行 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的 通路系统,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络”的出现较“脉”晚,是对脉的进一 步分析。灵枢· 脉度》说“经脉为里,支而横者 为络,络之别者为孙”,就是将脉按照大小、深 浅的差异分别称作“经脉”、“络脉”和“孙、 别脉(络)”。
脏腑病变相互传变的途径
医学课件 26
指导疾病的诊断
循经诊断
根据疾病表现的症状、体征,结合 经络循行的分布部位及其所属络的 脏腑进行诊断。 两胁疼痛——多为肝胆疾病。 缺盆中痛——多为肺病。 “虚里”痛连左手臂——多为“真心痛”。 阑尾穴压痛—— 多为肠痈。 27 医学课件
医学课件
12
经 筋 和 皮 部
十二皮部:十二经脉的功能活动反映 于体表皮肤的分区。是经络之气散布 之所在。 十二经筋:十二经脉所连属的筋肉系 统。具有连缀四肢百骸,主司关节运 动的功能。
医学课件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3
属:十二经脉各与其本身脏腑直接相连。
络:十二经脉各与其相为表里的脏腑相连。
阳经皆属腑而络于脏,阴经皆属脏而 络于腑,从而构成了阴阳经脉和脏腑 表里相合的关系。
医学课件
22
意 义
得 气
将信息输送到脏腑形体官窍,反映和调 节其功能状态。 传递生命信息,沟通机体之间的联系。
直接指导对临床所表现出的症状、体征 等进行分析、归纳的辨证诊断等方面。
医学课件 23
调节机能平衡 含义及机理
经络系统通过其沟通联系、运输渗灌气血 作用及经气的感受和负载信息的作用,对 各脏腑形体官窍的功能活动进行调节,维 持人体阴阳平衡状态。
第四章 经络
医学课件
1
经络学说的概念
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组
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形 体官窍、气血津液之间相互关系的学说,是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医学课件
2
概
述
(一)经络学说的形成 《内经》成书是中医学经络学说形成的标 志。 经络理论在《内经》中占有重要地位。书 中系统阐述了十二经脉的起止、具体循行线 路及其与相应脏腑的“属络”关系等内容。
医学课件 10
奇经 八脉
督脉、冲脉 任脉、带脉 阴维脉、阳维脉 阴跷脉、阳跷脉
有统率、联 络、调节十 二经脉的作 用。
十二经别
从十二经脉别出的经脉。起于四肢,上 出与颈项浅部。有加强十二经脉中表里 两经在体内联系的作用。
医学课件 11
络脉
十五别络:加强表里两经在体表的联系 和渗灌气血。 浮 络:浮现于体表的络脉。 孙 络:细小的络脉。
意义: 通过经络系统的调节作用,促使 人体机能活动,恢复平衡协调。
医学课件 24
应
用
阐释病理变化
外邪由表传里的途径 经络内属于脏腑,外布于肌表,当 体表受病邪侵袭时,可通过经络由 表及里,由浅入深,逐次向里传变 而波及脏腑。如外邪袭表继而犯肺。
医学课件 25
体内病变反映于外的途径
由于内在的脏腑与外在的形体、官窍 之间,通过经络密切相连,故脏腑的 病变可通过经络的传导反映于外。临 床可结合经络理论用“由表知里”的思 维方法诊察疾病。
太 阴 阴 少 阴
医学课件 厥 阴
阳 明 太 阳 少 阳 阳
8
经 脉
络 经 皮 脉 筋 部
9
脏 腑 医学课件
经脉与络脉
手足三阴经
十二经络 (正经)
手足三阳经
是气血循环的 主要通路
十二经脉有一定的起止、循行部位和交接顺 序,其分布和走向有一定的规律,与脏腑有 直接的络属关系,是人体气血循行的主要通 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