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经络 ppt课件
合集下载
最新中医基础理论 经络幻灯片课件

名 称 起点 共 同 部 位 络属关系 共 同 部 位 止衔点 经脉
手阳明 大肠经
2 上肩 大 缺 桡 肢前 椎 盆
外 前
手少阳 三焦经
4 上肩 缺 膻 尺 肢后 盆 中
外 中
手太阳 小肠经
5 上肩 大 缺 桡 肢胛 椎 盆
外 后
颈侧 面颊 环唇齿 络肺属大肠
迎香 足阳明 胃经
缺大耳 盆椎后
络包属三焦
肾经
额顶枕 柱 背 腰 臀 股后 中 面中线
名
称 起点 共 同 经 过 部 位 络 属 关 系 止衔点 经 脉
足太阴脾经 1趾 足厥阴肝经 1趾
下肢内 下肢内 腹 属脾 络胃
A
侧中线 侧前缘 腔
下肢内 A 下肢内 腹 属肝 络胆 侧前缘 侧中线 腔
舌本下
心中
心经
目系
巅顶 环唇
肺中
肺经
足少阴肾经 5趾 下 肢 内 侧 脊
足少阳 胆经
目 头面支 大 缺 腋前 胁肋 环 下肢外 外 颞侧部 椎 盆 络肝 属胆 跳 侧中线 眦
1趾甲 足厥阴 肝经
4趾
足太阳 膀胱经
目 头面支 内 额顶枕 眦
天 柱
背腰臀股后 委 下肢后 背腰臀股后 中 面中线
5趾
足少阴 肾经
络肾属膀胱
规律: 足之三阳,从头走足,在足部,交足之三阳阴
4) 足三阴 : ①足太阴脾经 ②足厥阴肝经
中医基础理论 经络
Bas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第
第
三
二
节
节
第
第
一
四
节
章
中 医 基
手阳明 大肠经
2 上肩 大 缺 桡 肢前 椎 盆
外 前
手少阳 三焦经
4 上肩 缺 膻 尺 肢后 盆 中
外 中
手太阳 小肠经
5 上肩 大 缺 桡 肢胛 椎 盆
外 后
颈侧 面颊 环唇齿 络肺属大肠
迎香 足阳明 胃经
缺大耳 盆椎后
络包属三焦
肾经
额顶枕 柱 背 腰 臀 股后 中 面中线
名
称 起点 共 同 经 过 部 位 络 属 关 系 止衔点 经 脉
足太阴脾经 1趾 足厥阴肝经 1趾
下肢内 下肢内 腹 属脾 络胃
A
侧中线 侧前缘 腔
下肢内 A 下肢内 腹 属肝 络胆 侧前缘 侧中线 腔
舌本下
心中
心经
目系
巅顶 环唇
肺中
肺经
足少阴肾经 5趾 下 肢 内 侧 脊
足少阳 胆经
目 头面支 大 缺 腋前 胁肋 环 下肢外 外 颞侧部 椎 盆 络肝 属胆 跳 侧中线 眦
1趾甲 足厥阴 肝经
4趾
足太阳 膀胱经
目 头面支 内 额顶枕 眦
天 柱
背腰臀股后 委 下肢后 背腰臀股后 中 面中线
5趾
足少阴 肾经
络肾属膀胱
规律: 足之三阳,从头走足,在足部,交足之三阳阴
4) 足三阴 : ①足太阴脾经 ②足厥阴肝经
中医基础理论 经络
Bas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第
第
三
二
节
节
第
第
一
四
节
章
中 医 基
中医经络完整ppt课件

血压高或低 39
完整版ppt课件
40
手厥阴心包经
时 间:19:00—21:00
(戌时)
起止穴位:起于天池穴,止于
中冲穴 左右各有9个穴位
功 能:可控制心脑血管疾
病
失调时症状:心悸、高血压
完整版ppt课件
41
完整版ppt课件
42
手少阳三焦经
时 间:21:00—23:00
(亥时)
起止穴位:起于关冲穴,止于
失调时症状:胃部不适、乳房不适、
头痛、瘦、肤色黄、腿 痛酸麻、膝盖无力、退 化
完整版ppt课件
29
完整版ppt课件
30
足太阴脾经
时 间:9:00—11:00
(巳时)
起止穴位:起于隐白穴,止于
大包穴 左右各有21个穴位
功 能:调节消化、免疫系
统
失调时症状:免疫力下降、过
敏、拉
完整版ppt课经件 不调
肚子、便秘、月
31
完整版ppt课件
32
手少阴心经
时 间:11:00—13:00 (午时)
起止穴位:起于极泉穴,止于少冲穴
左右各9个穴位
功 能:控制肺的功能
失调时症状:胸闷、消化不良、气管
症状、眼睛干涩、脸部 肌肉充血
完整版ppt课件
33
完整版ppt课件
34
手太阳小肠经
时 间:13:00—15:00 (未时)
完整版ppt课件
64
在耳屏与下颌关节之间微张口呈凹陷处取听 宫,闭口取下关等; 下颌角前上方当咀嚼时咬肌隆起,按之凹陷 处取颊车; 握拳掌横纹头取后溪; 风市、曲池、列缺……
完整版ppt课件
65
完整版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第四章-经络ppt课件

分支2:从掌中分出, 沿无名指出尺侧端,交 于手少阳三焦经。
完整版ppt课件
30
手少阳三焦经
起于无名指尺侧端,向上沿 无名指尺侧至手腕背面,上行 前臂外侧尺、桡骨之间,过肘 尖,沿上侧向上至肩部,向前 行入缺盆,布于膻中,散络心 包,穿过膈肌,依次属上中下 三焦。
分支1:从膻中分出,上行 出缺盆,至肩部,左右交会于 大椎,分开上行到项部,沿耳 后直上出耳上角,然后屈曲向 下经面颊部到目眶下。
表里:彼此之间无表里配合关系
完整版ppt课件
35
(二)、奇经八脉的功能
十二经气血满溢 注入奇经、蓄以备用
调节经
保持气
脉气血 十二经气血不足,奇经气血给以补充
血恒定
冲—— 通行上下前后
督——总督一身之阳经
功
任——总任一身之阴经
统摄气血
能 加强经脉联系 带——约束纵行诸经
协调阴阳
阴阳跷— 主宰一身左右
完整版ppt课件
前——太阴 中——厥阴 后——少阴 前——阳明 中——少阳 后——太阳 7
脏为阴、腑为阳: 每一阴经分别隶属于一脏,每一阳经分别隶属 于一腑,各经以所属脏腑命名。
上为手,下为足:
分布于上肢的经脉——手经 在经脉前冠以“手”“足”
字 分布于下肢的经脉——足经
完整版ppt课件
8
(二)具体名称
系统 络脉 浮 络——浮于浅表部位的络脉
孙 络——最细小的络脉
十二经筋——十二经脉循行部位上分布的筋
连属部
肉体系
十二皮部——十二经脉在体表一定部位的反
应区
完整版ppt课件
6
第二节 十二经脉 一、名称分类
十二经脉的名称有一定的意义 (一)命名原则 内为阴、外为阳:
完整版ppt课件
30
手少阳三焦经
起于无名指尺侧端,向上沿 无名指尺侧至手腕背面,上行 前臂外侧尺、桡骨之间,过肘 尖,沿上侧向上至肩部,向前 行入缺盆,布于膻中,散络心 包,穿过膈肌,依次属上中下 三焦。
分支1:从膻中分出,上行 出缺盆,至肩部,左右交会于 大椎,分开上行到项部,沿耳 后直上出耳上角,然后屈曲向 下经面颊部到目眶下。
表里:彼此之间无表里配合关系
完整版ppt课件
35
(二)、奇经八脉的功能
十二经气血满溢 注入奇经、蓄以备用
调节经
保持气
脉气血 十二经气血不足,奇经气血给以补充
血恒定
冲—— 通行上下前后
督——总督一身之阳经
功
任——总任一身之阴经
统摄气血
能 加强经脉联系 带——约束纵行诸经
协调阴阳
阴阳跷— 主宰一身左右
完整版ppt课件
前——太阴 中——厥阴 后——少阴 前——阳明 中——少阳 后——太阳 7
脏为阴、腑为阳: 每一阴经分别隶属于一脏,每一阳经分别隶属 于一腑,各经以所属脏腑命名。
上为手,下为足:
分布于上肢的经脉——手经 在经脉前冠以“手”“足”
字 分布于下肢的经脉——足经
完整版ppt课件
8
(二)具体名称
系统 络脉 浮 络——浮于浅表部位的络脉
孙 络——最细小的络脉
十二经筋——十二经脉循行部位上分布的筋
连属部
肉体系
十二皮部——十二经脉在体表一定部位的反
应区
完整版ppt课件
6
第二节 十二经脉 一、名称分类
十二经脉的名称有一定的意义 (一)命名原则 内为阴、外为阳:
2024版《中医基础理论经络》ppt课件完整版

刮痧 通过在皮肤相关部位刮拭,使局部皮肤发红充血,从而起 到醒神救厥、解毒祛邪、清热解表、行气止痛、健脾和胃 等作用。
注意事项 艾灸和刮痧等操作前需了解患者体质和病情,选择合适的 部位和方法,注意防止烫伤和感染。同时,对于孕妇、心 脏病患者等特殊人群需谨慎操作。
19
05
临床应用举例与案例分析
2024/1/28
气血流通原理
中医认为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和源泉,经络则是气血运行的通道。气血 在经络中运行,周而复始,如环无端,以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当经络气 血运行不畅时,就会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
2024/1/28
6
02
经络与脏腑关系探讨
2024/1/28
7
脏腑功能在经络中体现
2024/1/28
脏腑功能通过经络实现相互联系
小儿消化不良
通过经络刺激,调整脾胃功能,促进消化吸收,改善小儿营养不良。
2024/1/28
产后缺乳
依据经络理论,采用针灸、推拿等方法,刺激乳腺分泌,增加乳汁 量。
22
运动损伤康复中经络应用
肌肉拉伤
运用经络穴位按摩或针灸,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肌肉修复。
韧带扭伤
通过经络治疗,调整关节稳定性,促进韧带修复,缓解疼痛和肿胀。
《中医基础理完论整经版络》ppt课件
2024/1/28
1
目录
2024/1/28
• 经络概述与基本概念 • 经络与脏腑关系探讨 • 常见穴位分类及其功能解析 • 针灸、拔罐等操作方法介绍 • 临床应用举例与案例分析 • 现代科技在经络研究中应用前景展望
2
01
经络概述与基本概念
2024/1/28
3
经络定义及作用
注意事项 艾灸和刮痧等操作前需了解患者体质和病情,选择合适的 部位和方法,注意防止烫伤和感染。同时,对于孕妇、心 脏病患者等特殊人群需谨慎操作。
19
05
临床应用举例与案例分析
2024/1/28
气血流通原理
中医认为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和源泉,经络则是气血运行的通道。气血 在经络中运行,周而复始,如环无端,以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当经络气 血运行不畅时,就会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
2024/1/28
6
02
经络与脏腑关系探讨
2024/1/28
7
脏腑功能在经络中体现
2024/1/28
脏腑功能通过经络实现相互联系
小儿消化不良
通过经络刺激,调整脾胃功能,促进消化吸收,改善小儿营养不良。
2024/1/28
产后缺乳
依据经络理论,采用针灸、推拿等方法,刺激乳腺分泌,增加乳汁 量。
22
运动损伤康复中经络应用
肌肉拉伤
运用经络穴位按摩或针灸,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肌肉修复。
韧带扭伤
通过经络治疗,调整关节稳定性,促进韧带修复,缓解疼痛和肿胀。
《中医基础理完论整经版络》ppt课件
2024/1/28
1
目录
2024/1/28
• 经络概述与基本概念 • 经络与脏腑关系探讨 • 常见穴位分类及其功能解析 • 针灸、拔罐等操作方法介绍 • 临床应用举例与案例分析 • 现代科技在经络研究中应用前景展望
2
01
经络概述与基本概念
2024/1/28
3
经络定义及作用
中医---经络ppt课件

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指导针灸治疗
• 腧穴的选取——循经取穴 《四总穴歌》“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 针灸方法的选用
针灸、按摩、刺血、拔罐、刮痧 • 预防疾病 灸足三里、按摩大椎、灸关元
第二节 腧穴
概念: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 腧 —— 通 “输”—— 输注、转输 穴 —— 孔隙——经气所居之处
中医 经络
一 、经络概论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肢节、 沟通上下内外的通道。
经:路径 经脉——贯通上下,沟通内外
——主干,深,里(经络的主体部分)
络:网络 络脉——经脉别出的分支,较经脉细小,纵横交错,遍布全身
——分支,浅,表。
经脉与络脉的比较
经络系统的基本组成
脏腑 (五官九窍)
足阳明等有联系
故称“十二经之海”
小腿内侧,并足太阴、厥阴上行至咽喉合于任脉 调节六阴经经气
阳维脉• 足跗外侧,并足少阳经上行,至颈后会合于督脉。 调节六阳经经气
阴跷脉 足跟内侧,伴足少阴等经上行,至目内眦与阳跷 脉会合
调节肢体运动,司 阳跷脉 足跟外侧,伴足太阳等经上行,至目内眦与阴跷 眼睑开合
脉会合
别名 节、会、气穴、气府、骨空等——《内经》; 孔穴——《针灸甲乙经》; 穴道——《太平圣惠方》; 腧穴——通称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穴位——俗称
腧穴与经络、脏腑
生理 脏腑化生气血,通过经络运行,输注气血到
腧穴 病理
脏腑气血异常变化通过经络反映于相应的腧 穴部位,疾病的反应点 治疗
刺激腧穴可调理经络气血从而对相应脏腑的 功能活动进行调整,针灸的施治之处
“阿是”的称谓,最早见于唐代《千金方》。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 ppt课件

ppt课件 10
奇经 八脉
督脉、冲脉 任脉、带脉 阴维脉、阳维脉 阴跷脉、阳跷脉
有统率、联 络、调节十 二经脉的作 用。
十二经别
从十二经脉别出的经脉。起于四肢,上 出与颈项浅部。有加强十二经脉中表里 两经在体内联系的作用。
ppt课件 11
络脉
十五别络:加强表里两经在体表的联系 和渗灌气血。 浮 络:浮现于体表的络脉。 孙 络:细小的络脉。
ppt课件
14
生理功能
运行全身气血,营养脏腑组织 联络脏腑器官,沟通上下内外 感应传导信息,调节机体平衡
《灵枢· 经脉》:“经脉者,所以能决 ppt课件 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15
运行全身气血 营养脏腑组织
含义:气血通过经络传注,布散 全身,以营养脏腑组织。
途径:循十二经脉流注衔接顺序,与任、 督两脉首尾相接如环无端,周流 不息,循环往复。
指导方剂组成
方剂是临床防治疾病所采用的中药组 合,是按照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而配 成的,也需要经络学说作为其指导理 论之一。
如:治疗水肿,根据其病因病机多在肺、脾、肾三脏,可 分别选用归脾经的白术、归肾经的猪苓、归肺经的通草等。
ppt课件 31
ppt课件 6
区
别
经——经络系统的主干,“路径”;有 固定循行路线,多循行于人体深部。
络——经的分支,网络全身;无固定循 行路线,深部和浅部皆有,呈纵横交错 状网络全身。
二者相互沟通联系,将人体所有的脏 腑、形体、孔窍等部分紧密地联结成一 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ppt课件 7
经络与阴阳学说
经络系统大多以阴阳来命名。经 络的命名即是事物之间相互联系 的体现。一阴一阳衍化为三阴三 阳,相互之间具有对应关系(表 里相合)。
奇经 八脉
督脉、冲脉 任脉、带脉 阴维脉、阳维脉 阴跷脉、阳跷脉
有统率、联 络、调节十 二经脉的作 用。
十二经别
从十二经脉别出的经脉。起于四肢,上 出与颈项浅部。有加强十二经脉中表里 两经在体内联系的作用。
ppt课件 11
络脉
十五别络:加强表里两经在体表的联系 和渗灌气血。 浮 络:浮现于体表的络脉。 孙 络:细小的络脉。
ppt课件
14
生理功能
运行全身气血,营养脏腑组织 联络脏腑器官,沟通上下内外 感应传导信息,调节机体平衡
《灵枢· 经脉》:“经脉者,所以能决 ppt课件 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15
运行全身气血 营养脏腑组织
含义:气血通过经络传注,布散 全身,以营养脏腑组织。
途径:循十二经脉流注衔接顺序,与任、 督两脉首尾相接如环无端,周流 不息,循环往复。
指导方剂组成
方剂是临床防治疾病所采用的中药组 合,是按照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而配 成的,也需要经络学说作为其指导理 论之一。
如:治疗水肿,根据其病因病机多在肺、脾、肾三脏,可 分别选用归脾经的白术、归肾经的猪苓、归肺经的通草等。
ppt课件 31
ppt课件 6
区
别
经——经络系统的主干,“路径”;有 固定循行路线,多循行于人体深部。
络——经的分支,网络全身;无固定循 行路线,深部和浅部皆有,呈纵横交错 状网络全身。
二者相互沟通联系,将人体所有的脏 腑、形体、孔窍等部分紧密地联结成一 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ppt课件 7
经络与阴阳学说
经络系统大多以阴阳来命名。经 络的命名即是事物之间相互联系 的体现。一阴一阳衍化为三阴三 阳,相互之间具有对应关系(表 里相合)。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课件课件课件

详细描述
拔罐治疗是中医经络治疗的辅助方法之一,通过拔罐负压作用,可以刺激穴位和经络,促进气血流通,达到调整 人体功能、缓解病情的目的。拔罐治疗对于肌肉疲劳、颈肩疼痛、腰腿疼痛等疾病具有显著疗效。同时,拔罐治 疗还可以用于减肥、美容等方面。
06
经络系统的日常保健
运动保健
太极拳
太极拳是一种传统的中国武术,通过缓慢而流畅的动作来 调和身体和内心的效果,有助于疏通经络,调和气血。
拔罐
拔罐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通过吸拔体表的穴位来达到疏通经络 、祛除湿气的效果。
按摩
按摩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通过按摩身体的各个穴位来调和气血 ,缓解肌肉疲劳和疼痛。
THANKS
感谢观看
养身体。
当归
当归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具有补 血、活血、调理月经等多种功效, 经常食用可以增强身体的免疫力, 延缓衰老。
黄芪
黄芪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具有益 气固表、利水消肿等多种功效,经 常食用可以增强身体的免疫力,延 缓衰老。
药物保健
针灸
针灸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通过刺激身体的各个穴位来调和气 血,平衡阴阳,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经络系统在治疗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针灸、推拿、拔 罐等中医治疗方法都是基于经络系统的理论和实践,对于 多种疾病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
04
经络系统的诊断方法
望诊
01
02
03
04
望神
观察患者的精神状态、面色以 及眼神,以判断病情的虚实。
望舌
观察舌质、舌苔以及舌下络脉 的变化,判断气血运行情况及
脏腑功能。
八段锦
八段锦是一种古老的健身运动,通过特定的动作来刺激身 体的各个经络,促进气血流通,增强身体的免疫力。
拔罐治疗是中医经络治疗的辅助方法之一,通过拔罐负压作用,可以刺激穴位和经络,促进气血流通,达到调整 人体功能、缓解病情的目的。拔罐治疗对于肌肉疲劳、颈肩疼痛、腰腿疼痛等疾病具有显著疗效。同时,拔罐治 疗还可以用于减肥、美容等方面。
06
经络系统的日常保健
运动保健
太极拳
太极拳是一种传统的中国武术,通过缓慢而流畅的动作来 调和身体和内心的效果,有助于疏通经络,调和气血。
拔罐
拔罐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通过吸拔体表的穴位来达到疏通经络 、祛除湿气的效果。
按摩
按摩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通过按摩身体的各个穴位来调和气血 ,缓解肌肉疲劳和疼痛。
THANKS
感谢观看
养身体。
当归
当归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具有补 血、活血、调理月经等多种功效, 经常食用可以增强身体的免疫力, 延缓衰老。
黄芪
黄芪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具有益 气固表、利水消肿等多种功效,经 常食用可以增强身体的免疫力,延 缓衰老。
药物保健
针灸
针灸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通过刺激身体的各个穴位来调和气 血,平衡阴阳,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经络系统在治疗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针灸、推拿、拔 罐等中医治疗方法都是基于经络系统的理论和实践,对于 多种疾病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
04
经络系统的诊断方法
望诊
01
02
03
04
望神
观察患者的精神状态、面色以 及眼神,以判断病情的虚实。
望舌
观察舌质、舌苔以及舌下络脉 的变化,判断气血运行情况及
脏腑功能。
八段锦
八段锦是一种古老的健身运动,通过特定的动作来刺激身 体的各个经络,促进气血流通,增强身体的免疫力。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 PPT课件

上巨虚 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6寸,距胫骨前缘 一横指。 [主治] 肠鸣,腹痛,泄泻,便秘,下肢痿痹。 [附注] 大肠经下合穴。 下巨虚 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9寸,距胫骨前 缘一横指。 [主治] 小腹痛,泄泻,痢疾,乳痈,下肢痿痹。 [附注] 小肠经下合穴。 冲阳 足背最高处,第二、三跖骨与楔骨之间的凹 陷中。
医学课件
1
权品品牌管理公司
服务部培训老师
刘晓琼 2011年8月
医学课件 2
中 医 基 础 理 论
第一章 阴阳学 第二章 五行学 第三章 五脏概述 第四章 气血津液
第五章 经络概述
第六章 基础诊断
医学课件 3
第五章 经络概述
第一节 经络概治病、养生保健的核心理论,是中 医最重要的核心组成部分。
[主治] 口眼歪斜,面肿,齿痛,胃病,足痿无力。
[附注] 足阳明经所过为“原”。 厉兑 在足第2趾外侧,距趾甲角0.1寸。[主治] 齿痛,咽喉肿痛,腹胀,多梦,癫狂。 [附注] 足阳明经所出为“井”。 医学课件
20
4.足太阴脾经 (共21穴)
循环:起于足大趾末端(隐白), 沿着大趾内侧赤白肉际,经第一 跖趾关节过内踝前,沿小腿内侧 上行,在内踝上八寸处,交出足 厥阴经的前面,经膝股部内侧前 缘,上行进入腹部,属脾络胃,
过膈上行,挟咽旁系舌根,散舌
下。 胃部支脉:过膈流注于心中,与
心经相接。
医学课件 21
脾经主要功能
预防脾、胃、妇科及泌尿上的
症状。
主治胃脘痛、食则呕,嗳气,
腹胀便溏,身重无力,下肢内
侧肿胀,四肢厥冷及经脉循行
部位的其他病证。
医学课件
22
脾经重点腧穴
隐白 足大趾末节内侧,距趾甲角 0.1寸。[主治] 腹胀,便血,尿血, 月经过多,崩漏,癫狂,多梦。 [配伍] 配地机、三阴交治疗出血症。 [附注] 足太阴经所出为“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25
体内病变反映于外的途径
由于内在的脏腑与外在的形体、官窍 之间,通过经络密切相连,故脏腑的 病变可通过经络的传导反映于外。临 床可结合经络理论用“由表知里”的思 维方法诊察疾病。
脏腑病变相互传变的途径
.
26
指导疾病的诊断
循经诊断
根据疾病表现的症状、体征,结合 经络循行的分布部位及其所属络的 脏腑进行诊断。
.
3
(二)经络学说的发展
经络学说向临床实践方向发展(秦汉 时期: 公元前221年—公元265年) 《难经》首创“奇经八脉” 《伤寒杂病论》—六经辨证
.
4
经络学说的总结时期 (晋以后)
晋 • 皇甫谧《针灸甲乙经》
宋 • 王惟一《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宋 •王执中《针灸资生经》
元• 滑寿《十四经发挥》
明• 李时珍《奇经八脉考》
十二经筋:十二经脉所连属的筋肉系 统。具有连缀四肢百骸,主司关节运 动的功能。
.
13
属:十二经脉各与其本身脏腑直接相连。 络:十二经脉各与其相为表里的脏腑相连。
阳经皆属腑而络于脏,阴经皆属脏而 络于腑,从而构成了阴阳经脉和脏腑 表里相合的关系。
.
14
生理功能
运行全身气血,营养脏腑组织 联络脏腑器官,沟通上下内外 感应传导信息,调节机体平衡 《灵枢·经脉》:“经脉者,所以能决 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15
.
17
联系脏腑器官,沟通上下内外
1.脏腑与体表的联系
通过十二经脉
在外结聚于经筋,散于皮部 在内络属于固定的脏腑
内外相连
2.脏腑与官窍的联系
通过经络沟通
官窍与脏腑广泛的整体联系 脏腑与官窍的特定联系
.
18
3.脏腑之间的联系
十二经脉分别络属一脏一腑,构成表里相 合关系;有的联系多个脏腑,如:肾经属 肾、络膀胱、贯肝、入肺、络心;多条经 脉到达同一脏腑,如:入肺脏的有肺、大 肠经、肝经、肾经和心经。
明•杨继洲《针灸大成》
清• 姚澜《本草分经》
清•陈惠畴《经络图考》
黄谷《明堂经络图册》
.
5
……
一、经络的基本概念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络是运行 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的 通路系统,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络”的出现较“脉”晚,是对脉的进一 步分析。灵枢·脉度》说“经脉为里,支而横者 为络,络之别者为孙”,就是将脉按照大小、深 浅的差异分别称作“经脉”、“络脉”和“孙、
别脉(络)”。
.
6
区别
经——经络系统的主干,“路径”; 有固定循行路线,多循行于人体深部。
络——经的分支,网络全身;无固定 循行路线,深部和浅部皆有,呈纵横交 错状网络全身。
二者相互沟通联系,将人体所有的脏 腑、形体、孔窍等部分紧密地联结成一 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
7
经络与阴阳学说
经络系统大多以阴阳来命名。经 络的命名即是事物之间相互联系 的体现。一阴一阳衍化为三阴三 阳,相互之间具有对应关系(表 里相合)。
两胁疼痛——多为肝胆疾病。
缺盆中痛——多为肺病。
“虚里”痛连左手臂——多为“真心痛”。
阑尾穴压痛——. 多为肠痈。
27
分经诊断
根据病变所在部位,详细区分疾病所 属经脉进行诊断。
前额疼痛——与阳明经有关。
两侧头痛——与少阳经有关。
后头痛连及项部——与太阳经有关。
巅顶痛——与厥. 阴经有关。
28
指导疾病的治疗
.
23
调节机能平衡
含义及机理
经络系统通过其沟通联系、运输渗灌气血 作用及经气的感受和负载信息的作用,对 各脏腑形体官窍的功能活动进行调节,维 持人体阴阳平衡状态。
意义: 通过经络系统的调节作用,促使 人体机能活动,恢复平衡协调。
.
24
应用
阐释病理变化
外邪由表传里的途径
经络内属于脏腑,外布于肌表,当 体表受病邪侵袭时,可通过经络由 表及里,由浅入深,逐次向里传变 而波及脏腑。如外邪袭表继而犯肺。
有统率、联 络、调节十 二经脉的作 用。
十二经别
从十二经脉别出的经脉。起于四肢,上 出与颈项浅部。有加强十二经脉中表里 两经在体内联系的作用。
.
11
络脉
十五别络:加强表里两经在体表的联系 和渗灌气血。
浮 络:浮现于体表的络脉。 孙 络:细小的络脉。
.
12
经
部
筋 和
皮
十二皮部:十二经脉的功能活动反映 于体表皮肤的分区。是经络之气散布 之所在。
.
19
4.经脉之间的联系
①有序地衔接,与任、督脉构成整体循环系统 ②多处的交叉、交会,再加上经别、别络的联系
以上诸多联系都是人体的整体性的表现。
.
20
生理
意义:经络是联络脏腑组织,沟通内 外上下的纽带。
表现:人体在结构上相互联系,在功 能上相互协调,彼此为用
病理表现:在病理上相互影响,互相传变。
.
21
感应传导信息
含义:指经络系统具有感应及传导针灸或 其他刺激等各种信息的作用。
机理:通过运行于经络之中的经气对 信息的感受负载作用而实现。.ຫໍສະໝຸດ 22意义得
气
将信息输送到脏腑形体官窍,反映和调 节其功能状态。
传递生命信息,沟通机体之间的联系。
直接指导对临床所表现出的症状、体征 等进行分析、归纳的辨证诊断等方面。
运行全身气血 营养脏腑组织
含义:气血通过经络传注,布散 全身,以营养脏腑组织。
途径:循十二经脉流注衔接顺序,与任、 督两脉首尾相接如环无端,周流 不息,循环往复。
.
16
生理
意义:十二经脉内属脏腑,外连经筋、皮 部。
表现:气血运行畅通,脏腑功能强健,抗御 外邪。
病理表现:经气不利,气血失和, 御邪不力,外邪易侵。
指导针灸推拿治疗
针灸、推拿疗法是以经络学说作为理论 基础的常用治病和保健方法。刺激特定 腧穴,通过经气的传导作用和脏腑的反 应来调整人体气血和脏腑机能,可恢复 体内阴阳的相对协调平衡。
太阴
阴
少阴
厥 阴.
阳明
太阳
阳
少阳
8
经脉 络脉
经筋
皮部
脏 .腑
9
经脉与络脉
十二经络 (正经)
手足三阴经 手足三阳经
是气血循环的 主要通路
十二经脉有一定的起止、循行部位和交接顺 序,其分布和走向有一定的规律,与脏腑有 直接的络属关系,是人体气血循行的主要通 道。
.
10
奇经 八脉
督脉、冲脉 任脉、带脉 阴维脉、阳维脉 阴跷脉、阳跷脉
第四章 经络
.
1
经络学说的概念
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组织 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形体 官窍、气血津液之间相互关系的学说,是中 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
2
概述
(一)经络学说的形成
《内经》成书是中医学经络学说形成的标 志。
经络理论在《内经》中占有重要地位。书 中系统阐述了十二经脉的起止、具体循行线 路及其与相应脏腑的“属络”关系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