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人教版高中必修3文化生活(2017年修订)我们的中华文化
思想政治人教版高中必修3 文化生活(2017年修订)人教版必修3:1.2.1感受文化影响教案

1.2.1感受文化影响教案[教学内容]:人教版思想政治必修III《文化生活》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第二课文化对人的影响第一框题感受文化影响。
本课时从具体的事例入手,介绍文化对人的影响,使学生感知文化不仅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而且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同时初步认识到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而持久的特点。
[学生分析]:高中生知识基础宽广、求知欲旺盛,仅仅停留于书本知识的接受和掌握水平,学生的进取欲望会受到极大压抑,学生的发展也将受到极大束缚。
高中生需要参与探究性活动。
但探究活动的目的并非追求单一的探究结果,更重要的是体验探究过程,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寻求社会意义的奉献精神。
而通过第一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文化的含义以及文化和经济、政治的关系。
明白了第一课是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文化。
这就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本课是从人的发展的角度看文化,需要学生结合自身体验展开探究,这就需要教师用有效的方式加以启发和引导。
[设计思想]:根据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建构主义教学理念,强调了学习者在建构性学习中的积极作用,这就要求课堂教学中善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
教学中应根据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灵活运用适当的教学手段,引起悬念,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而在教学中主要采用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讨论、探究交流学习成果的教学方法。
[三维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理解和评述文化生活对人们交往方式、思维方式和生产方式的影响及特点;通过列举具体事例引导学生感知文化的影响。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学会透过具体的文化现象概括出文化对人的影响的内容及特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从丰富的文化生活材料入手,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比较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正确对待各种文化现象,辨识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投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复习(共15张PPT)

随堂练习 P 161
7、(2015·福建文综,30)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吴楚多 放诞纤丽之文,自古然矣。自唐以前,长城饮马,河梁携 手,北人之气概也;江南草长,洞庭始波,南人之情怀也。 上述文字( )。
A. 形象地描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征
B. 生动地展现了区域文化独具特色的风采
C. 说明了中华各民族文化多元一体的原因
①一方水土养育一方文化 ②一个民族特有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观
③文化对人们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的影响 ④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相对稳定性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随堂练习 P160
3、(2016·天津卷,10)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独特之处, 在于把哲学观念与历史文脉融入砖石草木之中,使建筑 成为文化传承的视觉象征。例如为世人所称道的苏州园 林,“虽为人作,宛自天成”,体现了“天人合一”的 精神追求。这印证了( )
考点二: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注意
①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不仅指中华文化能和外来文化和 睦相处,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的积极成分,也指中华各 民族文化之间能够和睦相处,彼此吸收、借鉴各民族文 化的积极成分。
②包容性不是说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被其他民族吸收、 借鉴,而是说中华文化吸收、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 另外,包容性也并非说融入其他文明。
专题三 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真题引路
最新考纲
1、灿烂的中华文化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2)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3)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考点一:中华文化的特点(基本特征)
侧重强调中华文化的发 侧重强调中华文化的成就和
展历程
魅力
汉字:中华文明的重要 标志
思想政治人教版高中必修3 文化生活(2017年修订)《文化生活》第七课 我们的民族精神

第周总第节年月日主备人:黄春林《文化生活》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教学三维目标:(一)知识目标民族精神的核心、基本内容,爱国主义的地位、本质和作用。
理解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二)能力目标结合具体事例分析中华民族精神在中国的表现,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对不同时期中华民族精神的分析、综合、概括能力;增强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意识和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提高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认识,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贡献自己的力量。
增强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认同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增强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精神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1) 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性和怎样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2) 如何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教学方法:总结归纳,讲练结合,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课时安排:4课时教学过程:知识体系对“中华民族精神”这一知识点,我们可以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个角度来把握。
“是什么”——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核心;“为什么”——认识中华民族精神的地位和作用;“怎么办”——把握在当代中国,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径。
一个基本内涵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一个核心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一个特征民族精神的时代特征一个必要性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一个重要性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一个途径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途径第一课时考点一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复习本考点,要求了解并识记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及其核心,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地位、作用,分析说明爱国与爱社会主义的一致性。
【知识归纳】1.全面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1)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
①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
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
②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三文化生活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共18张PPT)

A
B
中华文化 的力量
表现
对外:顽强生命力和无穷 魅力
对内:熔铸在民族的生命 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 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 结奋斗的不竭动力
贰
易混易错知识
Perspicacious knowledge
易混易错知识
1.汉字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 文字是人类文明的重要 标志。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书写中华文化,传承 中华文明。)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文化自信
4.区域文化和民族文化没有什么区别。(区域文化和民族 文化各有侧重,并不完全重合,区域文化包含民族文化。)
叁
记忆知识过关
Memory
knowledge
记忆知识过关
1.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的见证;博大精深的表现) 2.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内容;前提;表现;意义) 3.中华文化的力量(原因;表现)
目 录
壹
基础知识梳理
Carding of basic knowledge
考点一: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考点一: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源远流长
• 历史悠久 • 绵延不断
•汉 字 • 史书典籍
互为因果 互相促进
侧 重 点
表 现
博大精深
• 内涵丰富 • 底蕴深厚
•独 特 性Biblioteka •区 域 性 •民 族 性肆
课堂巩固训练
Class consolidation training
课堂巩固训练
1.第五届两岸汉字艺术节期间,举办了“翰墨千秋,金石永
年——第五届两岸汉字艺术节篆刻作品展”“金石说故事”等
系列活动。两岸学者、专家、艺术家共聚一堂,温饶“汉字艺
思想政治人教版高中必修3 文化生活(2017年修订)人教版高二政治第七课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素材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一、我们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1、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薪火相传一脉相承)汉字与史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
(1)文字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
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2)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思考:为什么近代中国文化因面临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而日渐衰微?(1)以科技为核心的生产力落后,导致了经济的落后,从而使文化丧失了发展的动力。
(2)落后的封建政治制度,严重阻碍了文化的发展。
(3)闭关锁国,人为切断了与世界的联系,失去了文化交流的机会,从而失去了文化创新的重要动力。
(4)国人的盲目乐观和骄傲的态度,表现为不思进取,缺乏创新意识,不利于文化的发展。
2、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1)独特性(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教育、历史、哲学、道德,以及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2)区域性(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的差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特色。
(3)民族性(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中,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重要的贡献。
(4)中华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①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多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
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②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
③各族人们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3、中华文化的包容性(1)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所谓“求同存异”是指能与其他民族文化和谐相处;所谓“兼收并蓄”是指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2)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2017年高考政治复习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课件 (共29张PPT)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与包容性的关系
三、中华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1、中华文化与中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
(1)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文 化的丰富色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 各自的民族特性。 (2)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 文化。各民族的优秀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 骄傲。
课前堂堂练 • 如何进行文化创新?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考点考情 考点: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2.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3.中华各民族对中华文 化的贡献。
考情:1.从内容上看,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的基本 特征是高考的重点,尤其是博大精深的表现如独 特性、区域性和民族性等知识点每年都有所涉及。 2.从形式上看,往年高考中(三年22考),既有大 量的选择题,也有一定比例的非选择题。选择题 以古诗文、文化中的“中国元素”以及热点材料 为考查背景,非选择题往往以文化热点材料为考 查背景。
从世界角度看,中华文化是世界民族文化的 中华文化 一种。从内部看,中华文化由各民族文化构 与民族文 成,各民族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 化 各民族文化的个性
区域文化 区域文化与民族文化并不完全重合,区域文 与民族文 化包括民族文化,民族性是区域文化研究中 化 经常要面对的现实问题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2.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 (1)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独特性)
①独树一帜的文学艺术:历史悠久、内涵丰富而绚丽、风格 鲜明而独特。 ②独领风骚的科学技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 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2)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区域性)
①区域文化形成的原因: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 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 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新人教版政治必修3《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ppt课件

②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 ③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
B
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
A.①
B.①②③④
C.③④
D.②④
练习
3.(09山东卷20)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 与发展,我国高度重视文化典籍的整理工作。 这是基于 ① 文化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② 优秀的文化典籍可以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 ③ 整理文化典籍有利于挖掘和保护传统文化 ④ 阅读文化典籍可以帮助人们认识中华文化
D
②中华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的特点
③中华文化得到各族人民的认同
④中华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A. ①② B.②③ C. ③④ D.①④
三、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
(1)原因: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2)包容性:
①含义: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所谓“求同存 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所 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 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②意义: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 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 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发展时期殷周时期春秋战国秦汉隋唐时期宋元明时期明清文化思想天命神权敬德保民思想诸子蜂起百家争鸣促进了统一的民族文化的发展儒家学说确立至尊地位古代中华文化高速发展并吸收外域文化延续隋唐文化的辉煌并产生宋明理学推动中华文化发展其中宋明理学对后期封建社会影响较大近代西方文化传入在中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的影响作用对早逐渐形对早期中华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进入进入气度恢弘的全盛时代逐渐形成了古代中华文化思想的雏形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中国传统文化面临冲击在中华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练习
用响
会影响
较大
练习:
中华文化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
高中政治必修三--我们的中华文化

1 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 2 种类繁多的中国饮食
当兵——吃粮;被外国巡捕打——吃了一 只洋火腿;打小孩小腿——竹片片炒腿筋 肉(川渝方言);被人打了嘴巴——吃耳 光。
受欢迎——吃香;被冷落——吃闭门羹; 比较顺利——吃得开;受到损失——吃亏; 得到好处——吃到(尝到)甜头;
难以完成的任务——啃硬骨头;职业收入 很好——金饭碗;被人辞退——炒鱿鱼;
一单元
二单元
三单元
四单元
文化与生活—文化传承与创新—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发展中特文化
文化及其 作用
纵横角度论 文化发展
普遍性
中华文化的 历史沿革
中华文化的 现实走向
特殊性
理性认识
实践操作
第三单元
第三单元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第七课 我们的民族精神
我们的中华文化
人教版思想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 第六课
人生的境界:不愁吃喝!
“ 礼乐文化始于 食”、“民以食 为天”
中华饮食特点:风味 多样;四季有别; 讲究美感;注重情 趣;食医结合。
1 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
商周春秋时期
“六食”、“六饮”、 “六膳”、“百 馐”、“百酱”、 “八珍” ——周公旦 《周礼》
室家遂宗,食多方些。(全家聚在一起,美食多种多样。) 稻粢穱麦,挈黄粱些。(稻米粟麦作粥饭,饭中掺着黄粱。) 大苦成酸,辛甘行些。(五味不爽口味正,将之调和在菜肴上。) 肥牛之腱,臑若芳些。(肥牛腱子肉,小火煨得烂又香。) 和酸若苦,陈吴羹些。(五味调谐真鲜美,这是吴式好羹汤。) 胹鳖炮羔,有柘浆些。(清炖甲鱼炮羔羊,再喝新榨的甘蔗浆。) 鹄酸臇凫,煎鸿鸧些。(醋烹天鹅煮野鸭,雁肉鸧庚煎得香。) 露鸡臛蠵。厉而不爽些。(火烤鸡和龟羊汤,味道鲜美胃不伤。) 粔籹蜜饵,有餦餭些。(油炸麻花裹蜂蜜,馓子甜酥请君尝。) 瑶浆蜜勺,实羽觞些。(进蜜酒,酌琼浆,装满酒杯端上堂。) 挫糟冻饮,酌清凉些。(冰镇清酒真爽口,请饮一杯甜又凉。) 华酌既陈,有琼浆些。(精美的酒具已摆好,玉液琼浆美名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