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村建设的背后和感悟

合集下载

华西村的经验和教训对新农村建设有何借鉴意义

华西村的经验和教训对新农村建设有何借鉴意义

华西村的经验和教训对新农村建设有何借鉴意义一、华西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华西于1961年建村。

四十多年来,在老书记吴仁宝的带领下,华西人努力发扬“艰苦奋斗,团结归口,服务分配,实绩到位”的华西精神,建设了一个富裕、文明、幸福、和谐的新农村。

近年来,华西村先后获得“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模范村民委员会”、“全国文明村镇”、“全国文化典范村示范点”、“全国乡镇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全国乡镇企业先进企业”、“全国大型一档乡镇企业”、“全国乡镇企业科技工业园”等殊荣。

并被国内外各界人士赞誉为“天下第一村”!华西村经济社会发展呈现以下两个特点:一是发展道路坎坷曲折。

七十年代初,华西村仅有667人,土地面积845亩,欠债1.5万元。

面对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吴仁宝团结带领华西人,投入了27万个劳动日,搬掉了984条田埂,削平了57座土墩,完成了110多万土方,把原来1200多块七高八低的零星田块,改造成了高产稳产农田,至1972年全村粮食亩产超过一吨粮,成为“全国农业先进单位”。

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创办小磨坊,到七十年代创办小五金,吴仁宝又率领华西村人悄然发展起村级工业,至改革开放前,华西村已拥有固定资产100多万元,银行存款100多万元,完成了第一次资本原始积累。

1992年3月,与上钢二厂签下了合作协议,一年后上钢二厂与华西联营的申华线材厂建成投产。

从1994年起,该厂以每月2.5万吨的产量投放市场,成为华西村发展史上第一个10亿元级企业。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吴仁宝大胆上马热轧带钢,并使之一举成为华东地区的龙头老大。

1999年,“中国农村第一股”——华西村股票在深圳上市,筹资2.9亿元,逐步拥有了钢铁、纺织、旅游等多个优势产业群,一批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项目,成为华西村加快发展的重要经济增长点。

在强烈的发展意识和科学的发展理念下,华西村迈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四大步:“七十年代造田”,成为农业样板村;“八十年代造厂”,实现农村工业化;“九十年代造城”,实现农村城镇化;“二十一世纪腾飞”,实现农村现代化。

华西村崛起对新农村建设

华西村崛起对新农村建设

(1)艰苦创业求发展
改田造地 改变人居环境 发展乡镇企业
(2)创新思路谋发展
吃透两头,两头一致 实行一村两制 推行三Βιβλιοθήκη 原则 华西治村理念 华西十一五规划
(3)抓住机遇快发展
借南巡东风 企业上市 壮大支柱产业
2、把致富群众作为第一责任, 坚持富 民优先、共同富裕 。“人民幸福就是 社会主义”
华西村崛起 对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一、华西村概况
人口1520人——3万多人;面积0.96—— 30平方公里;人均收入12.26万元,住房 400——600平方米别墅;社保体系完善。 2005年,华西村销售收入307亿元,形成 钢铁、纺织、旅游三大产业。
二、华西村成功经验
1、把生产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坚持率先发 展、科学发展,为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的 物质基础
三、华西村发展的启示
率先发展、科学发展 以人为本、富民优先 两手齐抓、提升素质 持续发展、优化环境 依法办事、民主管理
(1)促进就业创业, 增加工资性收入 (2)鼓励投资融资, 增加资产性收入 (3)完善社保体系, 增加保障性收入
(4)先富帮后富, 走共同富裕道路
3、把提升素质作为固本之策,坚持以人为本, 文明建村,为现代化新农村建设提供精神 动力和智力支持
(1)思想教育聚民心 (2)教育培训强素质 (3)道德诚信树村碑
(4)发展文化展新风
4、把优化环境作为重要目标, 坚持环境优先
和谐发展, 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1)科学规划建设农村环境
(2)着力建设洁净的生产环境
(3)着力建设整洁的村容环境
5、把科学管理作为基础保证, 坚持依法治 村、民主建村, 保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的正确方向

全面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华西村有感

全面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华西村有感

全面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华西村有感以前只听人说过享有“天下第一村”美誉的华西村,前几天观看了华西村相关视频使我对华西村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华西位于江苏省江阴县,面积仅占中国版图的千万分之一,却创造了多项全国第一,被称为“天下第一村”。

进入华西村参观一眼便见那投资1.2亿元,高98 米,7级17层的“华西金塔”,它是集餐饮、娱乐、休闲、观光于一体的多功能综合大楼,而特别是那江泽民书记视察华西村,在15楼题写了“华西金塔”四个字,极大地鼓舞了华西人。

站在15楼观光台,可以一览华西村全景:华西北面,砂山、龟山紧依长江,华西村在这江山环抱之中。

南面一排排数百座的三层别墅,每座445平方米,自带车库,全村350户人家基本上就住在这里,其每户内部装潢富丽而豪华。

华西人这样形容自己:“远看华西像林园,近看华西像公园,细看华西农民生活在幸福的乐园”。

现在华西村资产最少的人家也在100万元以上。

已经实现了“小有教”、“老有靠”、“房有包”、“病有报”、“购有商”、“玩有场”、“餐有供”、“行有车”。

华西人自豪地说:“吃粮不用挑”、“用水不用吊”、“煮饭不用草”、“便桶不用倒”、“洗澡不用烧”、“通讯不用跑”、“冷热不用愁”、“雨天不用伞”。

沟通全村的蜿蜒长廊,有5000米,如同北京的颐和园。

参观完华西村,我想了好多,华西有今天,其奥秘究竟在哪里,值得总结的太多,我想感受最深的有以下几点:一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吴仁宝带领华西村的干部群众把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坚定性与因地制宜发展的创造性高度统一,40多年来,他们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唯书,不唯上,从本村实际出发,用科学的态度、独特的理念、创新的思路,引导华西的改革和发展,表现出了共产党员敢为人先、敢于超越的创新勇气。

华西村搞“一村两制”,村民既可以搞集体,也可以从事个体,但干部不得搞“一家两制”,更不允许搞“一人两制”。

华西村走出了一条以集体经济为主,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多元化、混合型经济发展新路子。

华西村学习心得体会模板

华西村学习心得体会模板

华西村学习心得体会模板一、引言在华西村学习历程的这段时间里,我深刻感受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独特性和先进性。

通过与华西村人民的交流互动,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也收获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以下是我对华西村学习的心得体会。

二、理论学习的收获在华西村学习的过程中,我加深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华西村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实践,无疑成为了深入学习和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佳范例。

我从研究华西村的发展历程、探讨其成功的原因,深入了解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实践经验。

在与华西村人民的交流中,我们深入探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特点,讨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适应性和优越性。

通过这些学习和交流,我更加坚定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并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和人民利益的。

三、实践体验的启示在华西村的实践体验中,我深刻感受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重要地位。

华西村的发展离不开人民的支持和积极参与,人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体和基础。

华西村通过激发全体人民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了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这启示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广泛调动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推动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四、组织建设的重要性华西村的发展还充分体现了党的领导和组织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作用。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大的优势。

华西村把党的领导贯穿于各个方面,通过健全的组织建设,使全体党员紧密团结在一起,形成强大的核心力量。

这让我认识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党组织建设的重要性不可低估。

只有坚强的党组织,才能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五、民生保障的重要性华西村的发展还让我深刻认识到了民生保障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性。

在华西村的实践中,我们看到了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全和完善,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增强。

观《中国华西村》有感

观《中国华西村》有感

观《中国华西村》有感华西村建于1961年,位于江苏省江阴市华士镇,华西村有着“华夏第一村”的美誉。

旗下的华西集团于1996年被农业部评定为全国大型一档乡镇企业,其周边的20个经济薄弱村先后加入华西村大家庭。

面积也由原来的不足一平方公里扩大到30平方公里,人口由原来的2000多人增加到5万多人。

其实我们说到华西村的时候,大家更多的还是关注华西村的物质富裕。

那么究竟是为什么,能使一个从事农业生产仅仅只够温饱的小村庄,摇身一变而成为了家家都住着别墅的“华夏第一村”呢?看完这个视频后我想,华西村最大的财富,在于她坚持实事求是的基本路线,敢于开创新的道路和她在精神层面的团结和凝聚力。

华西村开始主要以农业为主,那个时候华西村的土地七高八低,为了要稳产高产,华西村决定要平田整地,而与现在所不同的是,当时的平田整地都是要用体力劳动去完成的,全村人民无论是男是女,还是村里的干部,每天平均都要工作12——13个小时,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

但他们并没有放弃,而是坚持实事求是的基本路线,从实际出发,考虑到种粮食付出的劳动力多,投的成本多,利益却很少,他们毅然决然的发动了一场“改革”——“偷偷摸摸”的建立起了第一家乡镇企业。

五金厂的开办无疑是明智的,就在别的农村刚刚解决了农民温饱问题的时候,华西村已经在寻找发展壮大集体经济,走上了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

华西人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使自己的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以公有制为主体,老百姓参股,在全村人民的团结合作下,大力发展经济,成就了这个“中华第一村”。

华西村的经验的教训告诉我们:民主是基础,集中是保障;民主是思想,集中是力量。

民主和集中必须结合起来,没有民主,集中就成了独裁专制;没有集中,民主就成了一盘散沙。

这恰证明了毛泽东确立的民主集中制的正确性,是对时下右派精英倡导的泛民主、滥自由的最强力批判。

“天下第一村”华西村有很多我们值得学习和借鉴的经验模式,把好的模式与当地的实际结合,因时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经济,全镇上下人人谋发展,不等不靠,主动出击。

华西村心得体会.doc

华西村心得体会.doc

华西村心得体会篇一:华西村学习心得体会华西村学习心得体会坝上村村委会主任:袁子才7月底,在县委县政府和鸡场坪乡人民政府的精心组织下,我有幸被派到江苏省华西村参观学习。

通过学习我感到很深,尤其是对吴仁宝老书记的精神很敬佩。

华西村于1961年建村,最初面积0.96平方公里,人口1500余人。

40多年来,在吴仁宝老书记的带领下,华西村人民的努力发扬“艰苦奋斗,团结归口,服务分配,实绩到位”的华西精神,建设了一个社会主义新农村。

吴仁宝担任华西村党支部书记已经有40多年,他以自己的不懈追求和艰苦奋斗,把华西村从一个农业生产为主的村庄发展成工、农、商并举,年经营收入500亿元的“天下第一村”。

当然,这样的成就不是吴书记一个人的功劳。

但是吴书记发挥了核心作用,听中组部部长李部长说,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共产党员为民造福,共同富裕的理想境界;集中体现了共产党员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政治品格;集中表现了共产党员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

我通过学习和听取汇报资料阅读,从吴书记的身上学到了以下几种精神:一是:实事求是,华西村富就是富在坚持实事求是,坚持与本村实际相结合,当人们“抓革命,促生产”时华西村却“抓生产,促革命”;当人家割资本主义尾巴时,华西村创办了五金加工厂;当全国农村轰轰烈烈地包田到户时,华西村却决定由30名种田能手集体承包全村粮田,绝大多数劳动力转移到工业上;当中央说“抓大放小”时,华西村却“抓大扶小”甚至要“抓小放大”。

吴书记实事求是的思想一直在指导着华西村的发展,他用益智和长远的眼光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二是:善于思考:吴书记的人生阶段可以慨括为五个字:50年代“听”上面说啥干啥;60年代“顶”发现明顶要吃亏,就改为暗顶;70年代“拼”,拼命大干,有错有对;80年代“醒”,实事求是,加快发展;90年代“警”,警惕脑子不清醒说错话,既做到与时俱进,又实事求是,吴书记总结出:“一头保持与中央一致,一头保持与老百姓一致“的工作经验;并提出“一村两治”、“一分五统”的理论。

华西村学习心得体会

华西村学习心得体会

华西村学习心得体会华西村是中国浙江省宁波市的一个农村,凭借着其独特的发展模式和成功的经验而闻名于世。

我曾有幸参加了华西村的学习交流活动,并深入了解了他们的发展历程和经验。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对华西村学习的心得和体会。

首先,华西村的成功得益于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勇于尝试的态度。

他们敢于对传统的经济模式进行改革,以适应现代化的发展需求。

他们发展了一系列的乡村旅游项目,利用乡村的自然资源和文化底蕴,吸引了众多的游客和投资者。

通过这些项目,他们实现了经济的多元化,并带动了村民的收入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其次,华西村的成功还得益于他们建设了良好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他们注重改善村民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修建了美丽的村庄和舒适的居住房屋。

他们还提供了优质的教育和医疗服务,确保了村民的健康和教育资源。

这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完善,为村民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支持。

此外,华西村的成功还得益于他们重视文化传承和创新。

他们保护和传承了乡村的传统文化和民俗习惯,开展了各种文化活动和节庆活动。

同时,他们也积极引入和创新现代文化元素,通过打造乡村文化品牌,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消费者。

这种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相结合,为乡村的发展提供了独特的魅力和竞争力。

最后,华西村的成功还得益于他们的合作共赢和包容精神。

他们注重村民的参与和发展,通过建设村民合作社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促进了村民的自我发展和自我管理。

他们也与周边的企业和政府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实现了资源共享和互利共赢。

这种合作共赢的精神,使得乡村的发展更加可持续和稳定。

总结起来,华西村的成功得益于他们的创新精神、良好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文化传承和创新以及合作共赢和包容精神。

这些成功经验对于其他乡村的发展也具有借鉴意义。

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应该注重创新和创业精神,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关注文化传承和创新,以及促进合作共赢和包容发展。

相信通过这些努力,我们也可以实现乡村的振兴和发展。

华西村观后感

华西村观后感

华西村观后感青山遮不住,比毕竟东流去。

梦魇般的十年文革已经过去,在邓小平同志的带领下,轰轰轰烈烈的改革开放从农村开始,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和中国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由包产到户到联产承包责任制,由解决温饱到致富奔小康,中国农民在重新获得了土地的同时也找到了自我。

一批像华西村一样的富裕村庄,开始出现在大江南北。

华西村华西村以其富裕文明响誉海内外,华西村村民家家住400—600平方米的别墅,户户有100—1000万元的资产,每户还有1—3辆小轿车,有着很好福利保障,村内大型商场、舞厅、宾馆、娱乐场、影剧院、网球馆、游泳馆、保龄球馆等现代化的娱乐、休闲设施一应俱全,形成了一个城乡统筹发展的新格局。

真正达到了华西村吴仁宝老书记所提出的“南有钱庄、北有粮仓、中有天堂、特色村庄、天下无双”的总体目标。

集团公司拥有固定资产80多亿元,下辖8大公司,70多家企业。

2007年,华西村共实现销售收入超450亿元。

在华西村,华西金字塔是他的标志性建筑,7级17层98米高,华西人在旧的形式下却把它建造成中国独有的金顶宾馆,它不仅是为华西村年产数百万元利润的聚宝盆,同时也表达出步步向上欣欣向荣的豪迈精神。

华西村重视重视物质文化建设更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华西村以优越待遇欢迎外地人才到华西创业。

吴仁宝褒扬孝道,为鼓励华西人养成孝敬晚辈、尊老爱幼的美德,华西村对每一户出现老寿星的家庭都给以重奖。

华西村还重视从精神上提高村民积极向上的风貌。

华西村还把自己的村名和吴仁宝的名字作为产品品牌,其目的是自加压力,鞭策华西人只能搞好,不能搞坏。

当然,华西村现在繁荣富裕与华西村村民40余年努力奋斗是分不开的。

40多年前的华西村却是一个“有女不嫁华西去,宁愿扔在河浜里”又穷又苦的地方。

吴仁宝老书记,带领村民们顶风雪、冒严寒、平整土地,寒冬刺骨河水中,从河底捞出建电灌站的石料,从邻村买来石磨盘建起粮食加工……开始了40多年如一日奋力求发展的拼搏。

而正是这种艰苦奋斗、奋发向上的精神,一步一步鼓舞着华西村的村民,不断取得自己的成功,努力过上好日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次我们说到国家的危机即将来临,可对于手无腹肌之力的我们又能做点什么呢?郁闷之余,为了排解心里无奈压抑的情绪,于是我收集了一些华西村的成长记录资料,想从中感悟点什么。

所有今天就想从这个村的建设谈谈我们国家建设,谈谈自己的心得。

华西村在其书记吴仁宝的带领之下,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和奋斗,终于创造了今天无与伦比的佳绩。

他说,80年代的时候国家不准搞资本主义,但他认为想把经济搞上去必须得搞点资本主义的东西出来,所以后来在书记的一再坚持和搞地下活动的方式,最终他得努力没有白费。

他还说,只要能让老百姓生活更加富裕,就是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只是实现社会主义的手段。

在精神文明建设和经济建设,我们真的应该学学华西村,既然她能行,我也相信还有更多的地方也一定行,别跟我说地区差异等借口!如果你说地区差异的话,为什么教育局对于义务地区教材不能做到多样化和多元化呢?如果说地区差异,难么请问重庆模式成功的探索呢?再强的堡垒也是从内部攻破的,所有我们要从自身找毛病和问题,不要把责任推为外因,我想作为当地的统治者更应该以身作则,以已为表率!不然,政府的公信力和权威又在何方呢?
在这种内忧外患的时刻,作为未来的花朵更应
该以身作则,最起码在心念上我们忠于党和国家。

中国,你行的,我们相信你!
2011-10-16
倪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