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齐桓晋文之事》最实用教学案

合集下载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齐桓晋文之事》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结构和思路。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事件和观点,理解其中的道德和政治思想。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和观点进行思考和讨论。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写作和表达,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3)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尊重,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高尚情操。

(3)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奋发向前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内容1. 课文《齐桓晋文之事》的主要内容,包括人物、事件和观点。

2. 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如齐桓公、晋文公等,他们的品德和才能。

3. 课文中的道德和政治思想,如仁爱、忠诚、礼义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课文《齐桓晋文之事》的主要内容,人物形象和道德政治思想。

2. 教学难点:对课文中的观点和思想的理解和分析。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课文《齐桓晋文之事》的和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理解主要内容,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3. 分析讨论:老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事件和观点,进行讨论和思考。

4. 表达与写作: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写作和表达,展示自己的理解和观点。

5.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课文中的观点和思想,培养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6. 总结与反思:老师对学生的学习和表现进行总结和评价,学生进行自我反思。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齐桓晋文之事》的主要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学生对课文中的人物形象、事件和观点的分析能力。

3. 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以及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4. 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尊重,以及对祖国、人民和社会主义的爱。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齐桓晋文之事》。

(2)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掌握其含义。

(3)了解《齐桓晋文之事》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学会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事件发展和思想内涵。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君主的智慧和胆识,学习他们的治国理念。

(2)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弘扬正能量。

(3)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准确理解《齐桓晋文之事》的内容和结构。

(2)掌握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分析人物形象、事件发展和思想内涵。

2. 教学难点:(1)文中一些生僻词语的解释和理解。

(2)对文中政治、军事、文化背景的把握。

(3)如何引导学生深入剖析文本,提出有见地的观点。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齐桓晋文之事》的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文本的韵律和节奏。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文中的人物、事件和背景。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深入解读:(1)引导学生关注文中的人物形象,分析他们的性格特点和行为动机。

(2)让学生从事件发展过程中,提炼出作者的观点和思想。

5. 拓展延伸:(1)比较《齐桓晋文之事》与其他篇章的异同,探讨古代君主的治国理念。

(2)联系现实生活,谈谈对文中道德观念的认识和体会。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齐桓晋文之事》。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和思考能力。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关注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

语文教案齐桓晋文之事教学教案

语文教案齐桓晋文之事教学教案

语文教案齐桓晋文之事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准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齐桓晋文之事》。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如“齐桓公”、“晋文公”、“仁政”等。

(3)掌握课文中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关系,如齐桓公与晋文公的争霸事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运用比较分析法,分析齐桓公和晋文公的争霸策略和成果。

(3)运用历史背景知识,了解课文中所涉及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

(2)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客观评价能力。

(3)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注重个人品德修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准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齐桓晋文之事》。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如“齐桓公”、“晋文公”、“仁政”等。

(3)掌握课文中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关系,如齐桓公与晋文公的争霸事迹。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古代汉语词汇和句式的理解。

(2)对齐桓公和晋文公的争霸策略和成果的深入分析。

(3)结合历史背景,对课文中所涉及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客观评价。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齐桓公和晋文公的历史背景和争霸事迹。

(2)引发学生对课文《齐桓晋文之事》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解决课文中的生词和句式问题。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齐桓公和晋文公的争霸策略和成果。

(2)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讲解与分析:(1)教师对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进行讲解和分析。

(2)教师对齐桓公和晋文公的争霸事迹进行详细讲解和分析。

5. 课堂练习:(1)学生进行课文朗读和背诵练习。

(2)学生进行相关历史知识的选择题或问答题练习。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练习的情况。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精选13篇)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精选13篇)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精选13篇)《齐桓晋文之事》教案篇1齐桓晋文之事●说课孟子是继孔子之后活动于战国中期的一位儒学大师,他也曾周游列国兜售儒家学说,但和孔子一样,他的学说也百不一售。

本文记叙的是孟子晚年其次次到齐国时和齐宣王的一次关于“王道”问题的谈话。

这是一次特别胜利和精彩的游说。

在孟子的层层诱导之下,齐宣王侧耳恭听了儒家“保民而王”的“仁政”学说,虽然事后齐宣王并没有付诸实施,但这唯恐要归因于当时的社会进展大趋势。

在以兼并战斗为主要形式的动乱社会中,只有兼并才能实现社会的统一,才能结束战乱,因此孟子所说的“王道”和“仁政”在当时是行不通的。

可文章却写得很有特色,比较完整地表达了孟子的思想;而孟子在游说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高妙的论辩艺术,更使本文成了游说的名篇。

本单元的学习最好是在第一单元结束之后,这样同学学习就有了更为宽阔的背景学问。

高三同学学习古文不能再限于逐字落实翻译,还应当扩展到思想与写作的评价,甚至还要从文化的深度来加深理解。

●教学目标学问目标(1)学习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及句式,能够精确流畅地翻译课文。

(2)学习孟子迂回曲折的论辩方法。

(3)学习比方在文章中的运用和重要作用。

●力量目标研读、鉴赏(1)能够理顺思路错综的文章的理路。

(2)擅长切分课文这样的没有明显标志的长文章。

(3)能够运用简洁的比方进行论辩。

●德育目标孟子的主见(1)体悟孟子当仁不让的治世精神。

(2)领悟孟子急躁细致的工作态度和奇妙敏捷的工作方法。

(3)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和怜悯广阔劳动人民的深切情怀。

●教学重点学习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及句式,能够精确流畅地翻译课文。

体会并分析文章在论证说理方面的独到之处。

●教学难点学习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及句式,能够精确流畅地翻译课文。

能够理顺思路错综的文章的理路。

●课时支配二课时。

第一课时主要朗诵并疏通课文,理解课文思想内容。

其次课时,支配开展讨论性学习。

课前预备:布置同学到图书馆或网上搜集孟子及其散文的有关资料进行讨论,分析归纳,初步形成自己的某一个观点。

《齐桓晋文之事》语文教案三篇

《齐桓晋文之事》语文教案三篇

《齐桓晋文之事》语文教案三篇《齐桓晋文之事》语文教案篇一一.学练目标提示[情感目标]1.体悟孟子当仁不让的治世精神。

2.领会孟子耐心细致的工作态度和巧妙灵活的工作方法。

3.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和同情广大劳动人民的深切情怀。

[认知目标]1.学习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及句式。

2.学习孟子迂回曲折的论辩方法。

3.学习比喻在文章中的利用和重要作用。

[技能目标]1.能理顺思路错综的文章的理路。

2.善于切分课文这样的没有明显标志的长文章。

3.能利用简单的比喻进行论辩。

二.学练方法选择1.文体切入法。

作为一部对话体的散文集中的代表篇目,自然有不同于其他文章的读法。

可以抓住对话体的特点切入课文,也可以抓住散文的特点切入课文。

1)对话的每一句或每一段都有多种功能:既要说明一个事实,一种情况,又要表明说话的目的,有时还要暗示与对话者的关系。

因此,对话不但要表现出说话人自身具体细致的思想活动和性格特征,而且还要能引发出即将发生谈话内容。

对话语体,多采用形象描绘的修辞手法,给人以直接的形象直感,利于说明问题,在词语的使用上,一般都带有鲜明的感情色彩,有时伴有具体写实的形象动词,同时,简洁、浅显而又含蓄,要求有言外之意,话中有话,所谓弦外有音,给对方以思考的空间,或者利用多义词,寄以丰富的潜在内涵。

对话还要求明白自然,易于上口,因此,较多地利用一些语气词,并且爱用形象生动的群众口语,另外,句式简短明快,多用散句和省略句,有时不够完整。

但对话体文章终究是经过加工的,它也有它匠心独运的地方。

课文中孟子与齐宣王一来一往,对答不断,基本上具备了这些特点。

2)作为散文,可以抓住课文朴素而优美的特点,从朴实无华的文字中去了解其中掩藏着的警句、妙语、比喻,去欣赏自由流利的散句中配置着的骈语俪句,例如促而严的短句和舒而缓的长句相配,匀称凝重的整句与优美洒脱的散句相配,对这些词句的理解,能帮助我们认识散文特有的韵律和风格。

这也不失为一种课文学习方法。

高三语文《齐桓晋文之事》教案(精选10篇)

高三语文《齐桓晋文之事》教案(精选10篇)

高三语文《齐桓晋文之事》教案(精选10篇)高三语文《齐桓晋文之事》教案(精选10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三语文《齐桓晋文之事》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三语文《齐桓晋文之事》教案1第1课时一、教学目的和要求:1、疏通文意,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并归纳其规律;2、初步了解文章大概思路。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掌握“保”“爱”“道”等重点词语;2、掌握宾语前置的一般规律(倒装句);3、培养学生在浅易的问题上自主学习。

三、主要教法:问题讨论法自主研读四、教具:实物投影。

五、教学内容及过程:一)、导语设计:二)、解题:战国时期,列强纷争,以征伐为能事,各诸侯国都是野心勃勃地追求霸主的地位。

对外连年征战,对内盘剥人民,致使广大人民过着苦难的生活。

而齐国在东方诸侯中又号称强国,齐宣王野心勃勃,扩置学官,招揽学士,任其讲学议论。

孟子这时在齐宣王身边供职。

于是孟子便在一次齐宣王问有关齐桓晋文称霸之事的时候,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阐发他的“发政施仁”、改革政治,实行王道的主张,这就是著名的《齐桓晋文之事》。

三)、研读课文1——14节(一)学生朗读课文1——14节;(二)指名学生翻译课文;(三)学生质疑;(四)教师点拨归纳:1、词类活用:(1)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闻,使(我)闻;(2)无以,则王乎?王,动词,行王道以统一天下。

(3)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异,对……感到奇怪。

2、特殊句式:(1)臣未之闻也。

(2)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3)何由知吾可也?(4)牛何之?归纳:宾语前置的条件:A、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B、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C、用“之”或“是”将宾语提前,予以强调;例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惟利是图、惟命是从。

(5)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主谓倒装)看来老百姓说我吝啬是应该的。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齐桓晋文之事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齐桓公和晋文公的事迹,认识他们的伟大功绩和崇高品质。

2.培养学生对社会风气和人文关怀的意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公益活动,传承和发扬齐晋文化。

3.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领导才能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了解齐桓公和晋文公的事迹,理解他们的领导智慧和政治手腕。

2.培养学生的公益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3.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领导能力。

三、教学准备1.课件2.视频、图片等多媒体资料3.活动准备:班级公益活动策划四、教学过程第一节:了解齐桓公和晋文公的事迹1.以课件为主,介绍齐桓公和晋文公的生平和事迹,引导学生了解他们的伟大功绩和崇高品质。

第二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益意识1.播放有关公益活动的视频和图片,引发学生对公益活动的兴趣和思考。

2.让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自己对公益活动的看法和建议。

3.指导学生策划一个班级公益活动,并组织实施。

第三节: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领导能力1.以课件为主,介绍齐桓公和晋文公的政治智慧和领导才能,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发展自己的创新思维和领导能力。

2.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创新思维训练,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创新想法,并展示给全班同学。

五、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活动策划过程中的表现,评价学生对齐桓公和晋文公事迹的理解和认识。

2.评价学生在班级公益活动中展现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意识。

3.评价学生在创新思维训练中的表现和领导能力发展情况。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齐桓公和晋文公的事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公益活动的重要性和意义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学生积极参与班级公益活动的策划和实施,并展现出了良好的团队合作和领导能力。

同时,学生也积极参与创新思维训练,提出了许多富有创意的想法。

通过这堂课的教学,学生不仅了解了历史人物的事迹,更培养了自身的创新思维和领导能力,为将来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分析齐桓公、晋文公两位君主的特点。

2.领悟文章的论证方法,提高辩证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齐桓公、晋文公两位君主的特点。

2.教学难点:领悟文章的论证方法,提高辩证思维能力。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向学生介绍《齐桓晋文之事》的背景及作者孟子。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解释“齐桓晋文之事”的含义。

二、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标注生字词,理解字词含义。

三、课堂讲解1.讲解齐桓公、晋文公两位君主的特点。

a.齐桓公:雄才大略,善于任用贤人,改革政治,使齐国强大。

b.晋文公:明察秋毫,善于纳谏,重用贤才,使晋国崛起。

2.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

a.采用对话形式,以事实为例,论述齐桓公、晋文公的成就。

b.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两位君主的优点。

四、课堂讨论1.让学生分组讨论:齐桓公、晋文公两位君主成功的共同点与不同点。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让学生回顾齐桓公、晋文公两位君主的特点。

2.提问:文章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二、课堂讲解1.讲解文章的论证方法。

a.对比论证:通过对比齐桓公、晋文公的成就,突出他们的优点。

b.事实论证:以具体事例论述两位君主的成功之道。

2.分析文章的结构特点。

b.文章结构清晰,层次分明。

三、课堂讨论1.让学生分组讨论:从齐桓公、晋文公的成功中,我们可以学到哪些道理?四、课后作业1.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齐桓公、晋文公的比较阅读心得。

2.收集关于齐桓公、晋文公的其他故事,进行分享。

五、教学反思2.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理解《齐桓晋文之事》的内容,分析齐桓公、晋文公两位君主的特点,领悟文章的论证方法,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同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的能力,激发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

重难点补充: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孟子》中的一篇经典文章——《齐桓晋文之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齐桓晋文之事》第一课时制作人:郑吉刚审核人:宁琳使用时间:学习目标1、疏通文意,积累掌握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及句式;2、学习孟子迂回曲折的论辩方法;3、体会比喻在文中的运用和作用,并尝试运用比喻进行论辩。

学习重点1、理解孟子的“保民而王”的民本思想和同情广大劳动人民的深切情怀;2、领会孟子耐心细致的说理态度和巧妙灵活的论辩方法,并对此有个人认识。

课时安排:4课时课前导读一.知识导学(一)关于孟子:1. 孟子其人孟子(前372—前289年),名,字,战国时邹(现山东邹县东南)人。

孟子是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受业于子思(孔子的孙子)的门人,30岁左右收徒讲学。

44岁开始周游列国,晚年回到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

后世统治者都把他作为尊崇的偶像,到元.明时被称为“”。

2.《孟子》其书《孟子》共七篇,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

各章又都分为上下两篇。

作为一部著作,它记录的是有关孟子重要思想的一些言论。

到南宋时,朱熹把它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以及《论语》合为“四书”,把读经的传统推向更加狭窄的胡同,成为后世(如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八股文的唯一的取材依据。

3.孟子思想①性本善(凡人都可以为尧舜)。

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本)。

③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封建时代士大夫进退的准则)。

④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国君傲然视之)。

⑤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治于人者食于人,治人者食人,天下之通义也。

4.《孟子》的时代意义当时的社会背景:①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②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时代意义:孟子的思想具有着明显的进步性。

其思想核心就是“民本思想”。

民贵君轻,在今天看来,它至少包括重视国家利益,反对特权意识.保护人民等多方面的含义。

这种社会变革时期的新观念,正符合人民的愿望,具有一定的人道主义精神,至今在我们的思想领域里有着重大影响。

孟子的追求是一种对社会出路的探索,他的求真的追求精神也是值得今天我们学习的。

另外,《孟子》的散文成就极高,作为文化精粹,我们当然有研究.借鉴.继承和发扬的必要。

5.“王道”和“霸道”这是先秦时代一对相对的概念。

“王道”是儒家提出的以仁义治天下的政治主张;霸道指君主凭借武力.刑法.权势等进行统治。

孟子所处的时代是沿着霸道的方向前进的,凡是行法家主张,讲求耕战,富国强兵,便取得胜利。

司马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当世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

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

齐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

天下方务于合纵连横,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

”(二)写作背景战国时期,列强纷争,以征伐为能事,各国诸侯国君都是野心勃勃地追求“莅中国而抚四夷”的霸主地位。

对外连年征战,对内盘剥人民,于是就出现“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上》)的惨烈局面,致使广大人民“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蓄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过着苦难的生活。

而齐国在东方诸侯中又号称强国,齐宣王子承父业,野心勃勃,在稷下扩置学宫,招揽学士,任其讲学议论。

孟子这时也以客卿的身份在齐宣王身边供职。

于是,孟子便在一次齐宣王问有关齐桓晋文称霸之事的时候,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阐发他的“发政施仁”,改革政治,实行“王道”的主张了,这就是著名的《齐桓晋文之事》。

二、熟读课文,根据课下注释、工具书,理解课文。

三、完成练习册1-5题。

《齐桓晋文之事》第二课时制作人:郑吉刚审核人:宁琳使用时间:学习目标1、疏通文意,积累掌握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及句式;2、学习孟子迂回曲折的论辩方法;3、体会比喻在文中的运用和作用,并尝试运用比喻进行论辩。

基础积累一、通读课文,给下列划线的词注音。

胡龁.( ) 觳觫..()()无以,则王.( )乎彼恶.( )知之褊.( ) 小予忖度.( )之便嬖..( ) 莅.( )中国商贾.( ) 皆藏.于市( ) 吾惛.( ) 此惟救死而恐不赡.( ) 殆.( )有甚焉二、熟读课文,疏通文意,梳理文言知识。

1、重点词语解释⑴无以.,则王乎?()⑵以羊易.之,不识有诸.()()⑶彼恶.知之()⑷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⑸牛羊何择.焉()⑹王说.()⑺于我心有戚戚..焉()⑻百姓之不见.保()⑼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⑽挟太山以.超北海()⑾为长者折枝.()⑿刑.于寡妻()⒀权.,然后知轻重()⒁抑.王兴甲兵,危.士臣()()⒂莅.中国而抚四夷也()⒃犹缘木而.求鱼也()⒄盖.亦反其本矣()⒅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⒆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⒇此惟救死而恐不赡.()21树.之以桑() 22申.之以孝悌.之义()() 2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2.指出活用词并解释。

①德何如,则可以王矣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③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④欲辟土地,朝秦楚⑤五十者可以衣帛矣⑥谨庠序之教⑦是以君子远庖厨也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①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吴广素爱.人(《陈涉世家》)()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师说》)()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六国论》)()②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公孙丑下》)()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鸿门宴》)()③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明.足以察秋毫之末《孟子•梁惠王上》()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④然.,诚有百姓者也()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⑤齐集有其.一()其.若是,孰能御之()其.皆出于此乎()三、理清文章层次结构。

这篇语录体论辩文,通过双方论辩阐明自己的论点。

根据论证思路,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至“王请度之”),主要说()这部分又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从开头到“则王乎”),提出并明确话题,以问“霸道”开始,转入说“王道”。

第二层(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到“是以君子远庖厨也”),提出“保民而王”的中心论点,肯定齐宣王能够保民而王。

第三层(从“王说”到“王请度之”),剖析齐宣王的仁心未及于民,未成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为”。

第二部分(“抑王兴甲兵,危士臣”至“孰能御之”),从反面论述()。

敦促齐宣王彻底改弦易辙,放弃霸道,实行王道。

第三部分(“王曰:‘吾,不能进于是矣。

’”到篇末),阐述了()。

四、思考本文的论证技巧。

《齐桓晋文之事》第三课时制作人:郑吉刚审核人:宁琳使用时间:学习目标1、疏通文意,积累掌握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及句式;2、学习孟子迂回曲折的论辩方法;3、体会比喻在文中的运用和作用,并尝试运用比喻进行论辩。

写法探究文本合作解疑(A类)一、整体把握。

1、《齐恒晋公之事》是什么体裁的文章?答:2、文章中心是什么?请概括(不超过20个字)。

答:3、孟子认为国君要怎样才可以“王天下”?为什么?(两个问题回答不超过50个字)答:二、讨论思考1、《孟子》善辩,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善于洞察对方的心理因势利导。

结合课文,简要概括孟子是怎么洞察齐宣王的心理因势利导,让他采纳自己“保民而王”的主张的。

答:2、《孟子》的语言言近旨远,生动诙谐,常常迸射出哲理的火花。

其中不少被后人以最简单的短语形式总结成人们喜闻乐见的成语,流传至今。

请指出下面的语段分别被概括为什么成语。

A、“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概括成语为:。

B、“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概括成语为:。

课后拓展探究(B类)1、下列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河内凶,则移其民於河东凶:收成不好B、填然鼓之鼓:战鼓C、谨庠序之教庠序:古代的学校D、申之以孝悌之义申:反复教导2、与“直不百步耳”的“直”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B、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C、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D、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3、与“寡人之於国也”中的“于”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河内凶,则移其民於河东。

C、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B、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D、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4、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1)、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A、兵器接在手,士兵们就丢下武器跑了。

B、兵器刚接触,士兵们就丢下盔甲拖着兵器逃跑了。

C、兵器刚接触,士兵们就丢下武器随着部队逃跑了。

D、兵器已经握在手,士兵们就丢下武器跑了。

(2)、颁白者不负戴於道路矣。

()A、头发花白的人,不用在路上背东西了。

B、头发花白的人,不必用头在路上顶东西了。

C、头发花白的人,就不会肩扛着东西在路上行走了。

D、头发花白的人,就不会背着或头顶着东西在路上行走了。

5、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作喻,说明什么道理?答:分组讨论,思考本文的论证技巧(C类)《齐桓晋文之事》第四课时制作人:郑吉刚审核人:宁琳使用时间:学习目标1、疏通文意,积累掌握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及句式;2、学习孟子迂回曲折的论辩方法;3、体会比喻在文中的运用和作用,并尝试运用比喻进行论辩。

巩固拓展一、填空。

(1)《齐桓晋文之事》节选自____________,它的内容主要是写______劝说______放弃______,采纳__________的主张而发政施仁的经过。

生动准确地阐明了儒家的“仁政”思想。

(2)“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概括成语为:__________。

(3)五亩之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鸡、豚、狗、彘之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二、下列句子与例句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例句:甚矣,汝之不惠。

A.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B. 王坐于堂上。

C.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D. 牛何之?三、翻译下列句子。

1、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2、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4、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

5、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6、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7、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8、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9. 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四、背诵孟子的名言名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