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经济学六大理论及(经典)其它概念理论
经济学中的几个重要概念与

经济学中的⼏个重要概念与经济学中的⼏个重要概念与理论1、边际效⽤递减规律:简单来说,边际效⽤递减规律就是指⽣产过程中,主要⽣产资料的数量增加到⼀定数量之前,所产⽣的效⽤是递增的。
或者说每增加⼀单位⽣产资料,产出的效⽤也增加⼀个单位。
但是,随着⽣产资料的不断增加,⽣产出来的效⽤并⾮永远呈递增趋势的,尤其是当⽣产资料增加到某⼀数量时/开始,⽣产效⽤反⽽开始下降,这就是效⽤递减现象。
所谓边际效⽤就是指每增加单位⽣产资料所能获得单位⽣产效⽤。
2、道德风险是80年代西⽅经济学家提出的⼀个经济哲学范畴的概念,即“从事经济活动的⼈在最⼤限度地增进⾃⾝效⽤的同时做出不利于他⼈的⾏动。
” 或者说是:当签约⼀⽅不完全承担风险后果时所采取的⾃⾝效⽤最⼤化的⾃私⾏为。
3、囚徒困境:在博弈论中有⼀个经典案例--囚徒困境,⾮常耐⼈寻味。
“囚徒困境”说的是两个囚犯的故事。
这两个囚徒⼀起做坏事,结果被警察发现抓了起来,分别关在两个独⽴的不能互通信息的牢房⾥进⾏审讯。
在这种情形下,两个囚犯都可以做出⾃⼰的选择:或者供出他的同伙(即与警察合作,从⽽背叛他的同伙),或者保持沉默(也就是与他的同伙合作,⽽不是与警察合作)。
这两个囚犯都知道,如果他俩都能保持沉默的话,就都会被释放,因为只要他们拒不承认,警⽅⽆法给他们定罪。
但警⽅也明⽩这⼀点,所以他们就给了这两个囚犯⼀点⼉刺激:如果他们中的⼀个⼈背叛,即告发他的同伙,那么他就可以被⽆罪释放,同时还可以得到⼀笔奖⾦。
⽽他的同伙就会被按照最重的罪来判决,并且为了加重惩罚,还要对他施以罚款,作为对告发者的奖赏。
当然,如果这两个囚犯互相背叛的话,两个⼈都会被按照最重的罪来判决,谁也不会得到奖赏。
4、搭便车理论⾸先由美国经济学家曼柯奥尔逊于1965年发表的《集体⾏动的逻辑:公共利益和团体理论》⼀书中提出的。
其基本含义是不付成本⽽坐享他⼈之利。
5、Coase theorem 科斯定理由罗纳德科斯(Ronald Coase)提出的⼀种观点(并⾮真是⼀条定理),认为在某些条件下,经济的外部性或⽈⾮效率可以通过当事⼈的谈判⽽得到纠正。
经济学六大基本原理

经济学六大基本原理引言经济学是一门研究资源分配和决策制定的学科,它不仅仅关注货币和财富的流动,还研究人类如何在面临有限资源时做出决策。
为了理解经济学的核心概念,了解经济学六大基本原理至关重要。
这些基本原理涵盖了经济学中的核心原则和模型,对于理解经济现象及其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一、人们面临权衡取舍人们面临有限资源的情况下,需要进行权衡取舍。
这个原理指出,由于资源的有限性,个人、企业和政府在做决策时需要考虑损失与收益之间的权衡。
例如,在个人生活中,一个人可能需要在购买某件奢侈品和存钱之间做出选择。
在企业决策中,企业需要在投资新产品和扩大市场份额之间做出权衡。
二、成本与效益决策制定者需要评估决策的成本与效益。
成本可以是金钱、时间、机会成本等等。
效益则是指决策带来的价值和利益。
这个原理指出,人们应该在考虑决策时权衡决策的成本与效益,以达到最大化效益和最小化成本的目标。
三、理性人假设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中,常常假设人们是理性的决策者。
理性人假设认为,人们在做出决策时会基于他们个人的利益和知识,以达到最大化效益的目标。
这个原理在经济学的模型中被广泛应用,以分析经济现象和预测人们的行为。
四、边际变动的原理边际变动的原理认为,当个人或企业做出决策时,会考虑边际效益和边际成本。
边际效益是指增加或减少一单位资源的收益,而边际成本是指增加或减少一单位资源的成本。
根据这个原理,人们会比较边际效益和边际成本,以做出最合理的决策。
五、市场的供求关系市场供求关系是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根据这个原理,市场上的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取决于供给和需求的关系。
当需求超过供给时,价格上涨;当供给超过需求时,价格下跌。
市场供求关系对于理解市场机制和价格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六、市场的效率市场的效率指市场如何有效地分配资源。
市场的效率可以分为两种情况:效率和社会效益最大化。
效率是指资源的分配是满足社会各方利益的一种方式,而社会效益最大化则是指市场能够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实现最佳利益的分配。
经济学20大经典理论

经济学20大经典理论1、蝴蝶效应: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一个名叫洛伦兹的气象学家在解释空气系统理论时说,亚马逊雨林一只蝴蝶翅膀偶尔振动,也许两周后就会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
蝴蝶效应是说,初始条件十分微小的变化经过不断放大,对其未来状态会造成极其巨大的差别。
有些小事可以糊涂,有些小事如经系统放大,则对一个组织、一个国家来说是很重要的,就不能糊涂。
2、青蛙现象:把一只青蛙直接放进热水锅里,由于它对不良环境的反应十分敏感,就会迅速跳出锅外。
如果把一个青蛙放进冷水锅里,慢慢地加温,青蛙并不会立即跳出锅外,水温逐渐提高的最终结局是青蛙被煮死了,因为等水温高到青蛙无法忍受时,它已经来不及、或者说是没有能力跳出锅外了。
青蛙现象告诉我们,一些突变事件,往往容易引起人们的警觉,而易致人于死地的却是在自我感觉良好的情况下,对实际情况的逐渐恶化,没有清醒的察觉。
3、鳄鱼法则:其原意是假定一只鳄鱼咬住你的脚,如果你用手去试图挣脱你的脚,鳄鱼便会同时咬住你的脚与手。
你愈挣扎,就被咬住得越多。
所以,万一鳄鱼咬住你的脚,你唯一的办法就是牺牲一只脚。
譬如在股市中,鳄鱼法则就是:当你发现自己的交易背离了市场的方向,必须立即止损,不得有任何延误,不得存有任何侥幸。
4、鲇鱼效应:以前,沙丁鱼在运输过程中成活率很低。
后有人发现,若在沙丁鱼中放一条鲇鱼,情况却有所改观,成活率会大大提高。
这是何故呢?原来鲇鱼在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后,就会“性情急躁”,四处乱游,这对于大量好静的沙丁鱼来说,无疑起到了搅拌作用;而沙丁鱼发现多了这样一个“异已分子”,自然也很紧,加速游动。
这样沙丁鱼缺氧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沙丁鱼也就不会死了。
5、羊群效应:头羊往哪里走,后面的羊就跟着往哪里走。
羊群效应最早是股票投资中的一个术语,主要是指投资者在交易过程中存在学习与模仿现象,“有样学样”,盲目效仿别人,从而导致他们在某段时期买卖相同的股票。
6、刺猬法则:两只困倦的刺猬,由于寒冷而拥在一起。
经济理论 概述

贸易政策:政府通过关税、配额等手段调整国际贸易
社会保障政策:政府通过福利、保险等手段保障人民生活
01
02
03
04
05
06
谢谢
新古典经济学
代表人物: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
主要观点:市场机制、自由竞争、理性人假设
理论基础:边际效用理论、均衡价格理论等
政策主张:自由放任、小政府、私有制等
3
经济学应用领域
宏观经济学
研究对象:整体经济现象,如总体就业、国民收入、生产总值等
政策工具: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
理论基础:凯恩斯主义、新古典主义等
2
实证研究趋势: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实证研究将更加精确和全面
3
实证研究的局限性:可能受到数据质量和研究方法的限制,需要与其他研究方法相结合
4
政策分析
财政政策:政府通过税收、支出、债务等手段调节经济
产业政策:政府通过扶持、限制等手段调整产业结构
环境政策:政府通过法规、补贴等手段保护环境和应对气候变化
02
主要观点:自由市场、自由竞争、看不见的手等
04
影响:奠定了现代经济学的基础,对后世经济学理论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凯恩斯主义
创始人:约翰·梅纳德·凯恩斯
理论核心:政府干预经济,增加需求,刺激经济增长
政策主张: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入政策等
影响:对现代经济学和政策制定产生深远影响,但过度干预可能导致经济波动和通货膨胀。
04
机会成本
2
1
定义: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必须放弃的其他东西的价值
应用:机会成本在投资、消费、生产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经济学理论或概念的解释

经济学理论或概念的解释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生产、分配和消费资源的学科。
其理论和概念涵盖了各个经济体系中的决策制定、市场运作、资源配置等方面。
以下是一些经济学理论和概念的解释:1.需求和供给:需求是指消费者愿意购买某种商品或服务的数量,供给是指生产者愿意出售的数量。
需求和供给的关系决定了市场价格和产量的形成。
2.边际效益:指增加或减少某种产品或服务时所带来的额外效益或损失。
边际效益逐渐减弱的原理是决定个体决策和资源配置的基础。
3.机会成本:指作出某种选择时所放弃的最佳替代选择的成本。
对机会成本的考虑有助于评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决策的优劣。
4.弹性:指某种变量对其他变量变化的敏感程度。
价格弹性度衡量消费者对价格变化的反应程度,收入弹性度衡量消费者对收入变化的反应程度。
5.市场失灵:当市场无法有效分配资源时发生市场失灵。
市场失灵的原因可以是信息不对称、外部性、公共物品等。
6.比较优势:指某个国家或个体在生产某种产品或服务上的相对效率优势。
通过比较优势,国家和个体可以在不同产品上进行专业化生产和国际贸易。
7.货币供应和通货膨胀:货币供应是指经济中可用的货币数量,通货膨胀是指价格总水平持续上涨的现象。
货币供应的变化会对通货膨胀产生影响。
8.生产函数:描述输入(劳动、资本等)与产出之间关系的函数。
生产函数可以帮助理解生产效率、产出增长和资源配置等问题。
9.市场结构:指市场中买家和卖家的数量和规模分布。
常见的市场结构包括完全竞争、垄断、寡头垄断等。
10.经济增长:指经济总体产出(如国内生产总值)长期持续增长的情况。
经济增长的因素可以包括技术进步、资本积累和人力资源的改善等。
这些理论和概念的研究和应用有助于经济学家和政策制定者了解和解决经济问题,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十大经济理论

十大经济理论一、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亚当·斯密是经济学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他的《国富论》被公认为现代经济学的奠基之作。
斯密在这本著作中提出了市场经济、自由贸易和分工理论,对经济发展的原因和机制进行了深刻的分析。
斯密认为,市场经济是一种自发的、无中央指导的经济体系,通过价格机制和供求关系来调节资源的配置和商品的生产。
他主张政府应该少干预经济活动,人们应该自由地追求自己的利益,并通过竞争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自由贸易是斯密的另一个重要理论,他认为通过开放市场,各国可以充分利用各自的优势生产和交换商品,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斯密的分工理论是他最著名的贡献之一。
他认为,通过分工和专业化,劳动者可以提高生产效率,从而增加国家的财富。
分工的程度越高,生产效率就越高,国家的财富也就越大。
斯密的这一理论对工业革命的推动产生了重大影响,也为后来的管理学和组织学奠定了基础。
二、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的《通论》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之一,他的《通论》可以说是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奠基之作。
凯恩斯在这本著作中提出了总需求理论和国家干预经济的观点。
凯恩斯认为,经济波动的原因是总需求不足。
他认为,市场经济中存在着失业和萧条的困扰,而政府可以通过财政和货币政策来干预经济,调节总需求的水平。
凯恩斯主张在经济低迷时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增加政府支出,刺激经济复苏;在经济过热时采取紧缩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抑制通胀压力。
凯恩斯的《通论》在经济学界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和讨论。
他的观点对于解释和应对经济危机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后来的宏观经济学和货币政策制定提供了理论基础。
三、弗里德里希·哈耶克的《通往奴役之路》弗里德里希·哈耶克是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他的《通往奴役之路》是对计划经济和集体主义的批判。
哈耶克认为,计划经济的实施会导致个人自由和经济效率的丧失。
十大经济理论

十大经济理论一、平衡发展理论平衡发展理论,是以哈罗德-多马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为理论基础发展起来的。
其中又有两种代表性理论,即罗森斯坦—罗丹的大推进理论和纳克斯的平衡发展理论。
推进理论的核心是外部经济效果,即通过对相互补充的部门同时进行投资,一方面可以创造出互为需求的市场,解决因市场需求不足而阻碍经济发展的问题;另一方面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利润,提高储蓄率,进一步扩大投资,消除供给不足的瓶颈。
平衡发展理论认为,落后国家存在两种恶性循环,即供给不足的恶性循环(低生产率——低收入——低储蓄——资本供给不足——低生产率)和需求不足的恶性循环(低生产率——低收入——消费需求不足——投资需求不足——低生产率),而解决这两种恶性循环的关键,是实施平衡发展战略,即同时在各产业、各地区进行投资,既促进各产业、各部门协调发展,改善供给状况,又在各产业、各地区之间形成相互支持性投资的格局,不断扩大需求。
因此,平衡发展理论强调产业间和地区间的关联互补性,主张在各产业、各地区之间均衡部署生产力,实现产业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平衡发展理论的出发点是为了促进产业协调发展和缩小地区发展差距。
但是一般区域通常不具备平衡发展的条件,欠发达区域不可能拥有推动所有产业同时发展的雄厚资金,如果少量资金分散投放到所有产业,则区域内优势产业的投资得不到保证,不能获得好的效益,其他产业也不可能发展起来。
即使发达区域也由于其所处区位以及拥有的资源、产业基础、技术水平、劳动力等经济发展条件不同,不同产业的投资会产生不同的效率,因而也需要优先保证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的投资,而不可能兼顾到各个产业的投资。
所以平衡发展理论在实际应用中缺乏可操作性。
二、不平衡发展理论不平衡发展理论,是以赫希曼为代表提出来的。
他认为,经济增长过程是不平衡的。
该理论强调经济部门或产业的不平衡发展,并强调关联效应和资源优化配置效应。
在他看来,发展中国家应集中有限的资源和资本,优先发展少数“主导部门”,尤其是“直接生产性活动”部门。
十大经济理论

十大经济理论一、平衡发展理论平衡发展理论,是以哈罗德-多马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为理论基础发展起来的。
其中又有两种代表性理论,即罗森斯坦—罗丹的大推进理论和纳克斯的平衡发展理论。
推进理论的核心是外部经济效果,即通过对相互补充的部门同时进行投资,一方面可以创造出互为需求的市场,解决因市场需求不足而阻碍经济发展的问题;另一方面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利润,提高储蓄率,进一步扩大投资,消除供给不足的瓶颈。
平衡发展理论认为,落后国家存在两种恶性循环,即供给不足的恶性循环(低生产率——低收入——低储蓄——资本供给不足——低生产率)和需求不足的恶性循环(低生产率——低收入——消费需求不足——投资需求不足——低生产率),而解决这两种恶性循环的关键,是实施平衡发展战略,即同时在各产业、各地区进行投资,既促进各产业、各部门协调发展,改善供给状况,又在各产业、各地区之间形成相互支持性投资的格局,不断扩大需求。
因此,平衡发展理论强调产业间和地区间的关联互补性,主张在各产业、各地区之间均衡部署生产力,实现产业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平衡发展理论的出发点是为了促进产业协调发展和缩小地区发展差距。
但是一般区域通常不具备平衡发展的条件,欠发达区域不可能拥有推动所有产业同时发展的雄厚资金,如果少量资金分散投放到所有产业,则区域内优势产业的投资得不到保证,不能获得好的效益,其他产业也不可能发展起来。
即使发达区域也由于其所处区位以及拥有的资源、产业基础、技术水平、劳动力等经济发展条件不同,不同产业的投资会产生不同的效率,因而也需要优先保证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的投资,而不可能兼顾到各个产业的投资。
所以平衡发展理论在实际应用中缺乏可操作性。
二、不平衡发展理论不平衡发展理论,是以赫希曼为代表提出来的。
他认为,经济增长过程是不平衡的。
该理论强调经济部门或产业的不平衡发展,并强调关联效应和资源优化配置效应。
在他看来,发展中国家应集中有限的资源和资本,优先发展少数“主导部门”,尤其是“直接生产性活动”部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学六大理论及其它重要概念一、需求与需求的变动(二) 影响商品需求的因素:(1) (2) (3) (4)A. 互补关系:两种商品共同满足一种欲望;一种商品的价格与另一种商品的需求呈反向变动;B. 替代关系:两种商品可以互相替代来满足一种欲望;一种商品的价格与另一种商品的需求呈 同向变动。
(5) 消费者对商品未来价格的预期;(6) 其他因素:城市化水平提高、家庭人口减少、降低房地产税等,可增加房地产市场需求。
(三) 需求规律:需求量的变化受到价格变化的影响,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需求量与价格之间呈反方向变动。
需求规律在理论上可以用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的综合作用一一价格效应来解释: 价格效应=替代效应+收入效应1. 替代效应总是负值:甲商品价格上涨,乙商品需求量增加2. 收入效应: A. 正效应--- B. 负效应--- 正常商品--- 特殊商品--- 吉芬商品--- 炫耀效应--- 问:什么是需求规律?需求量与价格之间呈反向变动。
什么是正效应?负效应?价格变化与需求量增减同方向为正效应。
价格变化与需求量增加反方向为负效应。
二、供给与供给的变动商品价格与供给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
价格越高供给越多,价格越低供给越少。
与需求相反!(二)影响商品供给的因素: (1) 商品本身的价格; (2) 其他商品的价格;消费者的偏好;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对市场需求有重要影响; 该商品本身的价格:负相关关系; 相关商品的价格:商品之间两种关系: 负效应;可能正,也可能负。
价格下降改用其他商品,对其需求减少J 。
方向一致 价格下降对其需求增加f 。
方向相反替代为负、收入为负,价格效应为负。
满足需求规律。
价格效应是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力量对比的结果。
价格下降需求量下降J 。
就不买价格上涨f,需求量增加f 。
(3)生产技术的变动和生产要素的价格:生产成本的影响。
(4)政府的政策:(5) 厂商对未来价格的预期。
三、弹性理论 (一) 需求弹性1. 定义:是指由于影响需求的诸因素发生变化后,需求量作出反应的程度。
2. 理解需求价格弹性和需求价格弹性系数的要点:(1) (2) (3)为负值。
(4) 3. 需求价格弹性系数绝对值的大小分类:(1 )|E d I = 0:需求完全无弹性;价格怎样变,需求量都不变。
(2) |E d | =8:需求有完全价格弹性;价格不变,需求量任意变。
(3) |E d I = 1:需求为单一价格弹性;价格变动率与需求量变动率相同。
(4) |E d I > 1:需求富有价格弹性;价格变动率小于需求量变动率。
(5) 0>|E d | > 1:需求缺乏价格弹性。
价格变动率大于需求量变动率。
4. 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1) 商品的替代品数目和可替代程度:A. 商品的替代品数目越多,则需求越富有弹性;B. 可替代程度:有完全相近的替代品,则需求可能有完全弹性。
(2) 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需求程度以及商品在消费者家庭预算中所占比例: ▲越是必须品,需求弹性越小;越是奢侈品,需求弹性越大; ▲越占家庭支出比例大的商品,需求弹性也较大; (3) 商品本身用途的多样化:用途越多,需求弹性越大; (4) 商品的耐用程度:越是耐用,需求弹性越小; (5) 时间的长短:时间越长,需求弹性越大。
越有可能被替代5. 需求的点弹性系数:需求曲线上不同点的需求弹性是不一样的。
要点(6. 需求价格弹性与消费者支出之间的关系:A. 某商品的需求富有弹性,|E d | > 1,则价格与消费者支出反方向变动;价格f,支出销 售收入J ;B. 某商品的需求为单一弹性,|E d | = 1,则价格与消费者支出无关;C. 某商品的需求缺乏弹性,0 >|E d | > 1,则价格与消费者支出同方向变动;价格J,支出J, 销售收入J ;7. 需求的交叉弹性:一种商品的需求对于另外一种商品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瓦> 0,表示X 的需求与丫的价格同方向变动,两种商品互为替代品; Hy V 0,表明X 的需求与丫的价格反方向变动,两种商品为互补品;Ey = 0,则表明X 、Y 两种商品为互不相关。
8. 需求的收入弹性:商品需求量对于消费者收入变动的反应程度。
E 1> 0,表示商品为正常品; E v 0,表示商品为低档品; E 1> 1,表示商品为奢侈品。
(二) 供给弹性掌握是指由于影响供给的诸因素发生变化后,供给量作出反应的程度。
价格是自变量,需求量是因变量;即需求是随价格变动而变动需求价格系数是需求量变动率 /价格变动率的比值! 需求价格系数的数值可以是正值,也可以是负值:如果是同方向变动为正值;反方向变动 同一条需求曲线上不同点的需求价格系数大小并不一定相同。
手机(音乐、照相)4)1.供给价格弹性系数=供给量变动率 /价格变动率理解要点:(1) (2) (3)(4)同点?3. 供给价格弹性系数绝对值的大小分类:(1) |E s I = 0:供给完全无弹性; (2)|E s I :供给有完全弹性;(3) |E s I = 1:供给为单一弹性; (4) |E s I > 1:供给富有弹性; (5) 1 >|E s I > 0:供给缺乏弹性。
与需求的相同点?有不同吗?一起记!4. 影响供给价格弹性的主要因素:(1) 厂商供应能力和产品生产周期:时间长短决定供给价格弹性大小;时间短,供给价格弹性 为零;时间长,将使供给价格弹性增加;(2) 厂商生产产品的成本:成本越大,供给价格弹性越小。
五、消费者行为理论1. 边际效用分析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每增加一单位商品的消费中所获得的满足效用增量呈逐渐递减的趋势。
2. 无差异曲线分析A. 定义:消费多种商品时,获得的效用是相同的。
B. 特点:(1) 曲线斜率为负值,两种商品不能同时增加或减少;(2) 同一条曲线上的不同点所代表的总效用是相同的; 不同的曲线代表不同的总效用; 离原点越近所代表的总效用越小;反之,越大;(3) 两条无差异曲线不能相交,每一条曲线代表的效用是不同的; (4) 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
C. 边际替代率:价格是自变量,供给量是因变量;即供给是随价格变动而变动供给价格弹性系数=供给量变动率 /价格变动率的比值!供给价格弹性系数的数值一般都为是正值; 同一条供给曲线上不同点的供给价格弹性系数大小并不一定相同。
与需求的相同点?不四、市场均衡 需求或供给有一个不变时,其他变化是肯定的。
需求、供给对均衡的影响:当需求和供给同时变化时,均衡数量和均衡价格的变化视具体情况 而定。
(1)(2) (3) (4) (5) (6) (7) (8) 供给不变, 供给不变, 需求不变, 需求不变、 需求增加, 需求增加, 需求增加时: 需求减少时: 供给增加时: 供给减少时: 供给增加时: 供给减少时: 价格f, 价格 价格J, 价格f,需求量f;需求量J; 需求量f; 需求量J; 需求减少,供给增加时:需求减少,供给减少时: 价格可能上升、不变、下降,需求量f; 价格f,需求量可能上升、不变、下降。
价格J,需求量可能上升、不变、下降。
价格可能上升、不变、下降,需求量■定义:效用不变,增加某种商品单位的消费量,则会减少的另一种商品的数量, ■表示:边际替代率用曲线上点切线的斜率表示。
每点斜率不同,边际替代率不同。
■当增加商品X 的消费时,X 的边际效用逐渐减少,丫的边际效用会增加,所以, 际替代率呈逐渐递减趋势。
3. 消费者均衡看无差异曲线分析:把消费者预算线与无差异曲线放在同一坐标平面内,预算线与无差异曲线 相切点,既定收入的前提下所能获得的最大效用。
六、生产理论 生产要素投入量与产出量之间的关系。
(二)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掌握1. 边际收益递减规律:3个点① 规律:分三个阶段:边际产量递增,边际产量递减。
总产量递减。
② P177图6—8说明三点:A. 边际产量达到最大值时,总产量出现拐点(有向上凹转为向下凹);B. 边际产量与平均产量相交的点是平均产量的最大值;过了此点,边际产量低于平均产量;C. 边际产量为零时,总产量为最大值。
③ 结论:合理的选择:第n 阶段,即边际产量 MPC 平均产量AP 与边际产量MP> 0之间。
(三)等产量曲线分析与投入量的最优组合 掌握1. 等产量曲线:与无差异曲线的几何特征非常类似是指这两种生产要素投入的不同数量组合所能获得相同产量的生产函数曲线。
特点: (1)(2) (3) (4) 2. 边际技术替代率:增加 L ,替代K3. 等成本线:一定量的费用支出所能购买到的两种生产要素所有可能数量组合的集合。
4. 投入量最优组合:等成本线与等产量曲线放在同一坐标平面内,等产量曲线与等成本线的切 点为成本一定时产量最大的要素投入量最优组合。
所以,厂商的均衡条件:单位货币所购买到的生产要素所得的边际产量相等。
(五)生产可能性曲线与最大收益产量组合掌握1. 生产可能性曲线:技术水平既定,投入的资源都能得到充分利用时所能生产的各种商品最大 可能的数量组合。
是一条凹向原点的曲线。
X 商品的边际产量递减,丫的边际产量递增,丫转产为X 的边际转换率增加。
2. 边际转化率用生产可能性曲线上的任一点切线斜率描述。
3. 等收益线:X 、Y 的价格既定,能获得相同销售收入的两种商品的各种数量组合。
如果商品的价格和收入是常数的话,等收益线是平面内的一条斜直线。
4. 最大收益产量组合:只有在生产可能性曲线与等收益线相切的切点上,可以获得最大销售收 入的产量组合。
小结:X 代替丫。
X 替代丫的边 斜率为负值;两种生产要素不能同时增加或减少;同一曲线上的各点代表相同的产量;不同的曲线代表不同的产量; 任意两条等产量曲线不能相交;是凸向原点的曲线。
七、成本理论(一) 经济学中的成本概念 掌握1. 会计成本----计入会计账目的各项费用支出总和;2. 隐成本----支付给厂商自有生产要素的报酬。
也称“正常利润”。
3. 经济成本----厂商生产经营活动中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支出总和。
经济成本=显成本+隐成本4. 经济利润=销售收入—会计成本—隐成本经济利润=0,销售收入=经济成本,可以获得正常利润,即隐成本; 经济利润> 0,获得超额利润; 经济利润V 0,企业亏损。
(二) 成本分析:熟悉1. 总成本、平均成本、边际成本都分为短期和长期的。
只有短期总成本又分成固定成本、可变 成本。
2. 短期成本的变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1) 平均固定成本AFC 随产量增加而持续递减。
(2)平均可变成本 AVC 所以是“ U'形曲线。
(3) 平均成本SAC “ U ” (4) 边际成本SMC “ U ”P183图6— 12 3个内容:① 边际成本最先达到最低点;② 边际成本与平均成本、平均可变成本一相交,两成本曲线由递减变为递增; ☆③收支相抵点:从图上看,边际成本与平均成本的交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