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方言
晋城方言入声舒化实验研究

职业技术学院学报二○二三年第十六卷第六期︵总第九十二期︶收稿日期:2023-04-24基金项目: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资助项目《地理语言学视角下的桂北平话语音研究》(项目编号:YCSW2022012)作者简介:刘玄杰(1999—),女,山西晋城人,在读硕士。
主要研究方向为汉语方言学。
晋城市位于山西省东南部,晋城方言属晋语上党片晋城小片。
晋城市的东南部与河南省交界,北部紧邻长治市,与两地交往密切。
晋城市处于盆地的中央,境内多丘陵,大致呈现北高南低的地势,交通较为不便,使得人际交往也不太方便,境内方言差异显著。
晋城市管辖城区、泽州、沁水、阳城、陵川和高平六个地区。
本文所指的晋城方言为晋城市城区方言。
一、引言(一)晋城方言入声及其研究情况关于晋语入声的特点,杨述祖(1982)最早地做出了科学的概括,他指出晋语入声声调大都短促,有[-ʔ]尾,入声韵自成系统,大致方向是向普通话靠拢。
[1]但是,关于晋城方言入声有无喉塞尾及入声调的问题,前人研究存在不一致的情况。
(见表1)表1晋城城区方言入声喉塞尾与调类沈明(2005)[2]焦妮娜(2007)[3]、王亚男(2015)[4]常莎(2008)[5]、张轶南(2017)[6]原慧艳(2010)[7]喉塞尾无有有保持独立的调类有无有晋城方言入声究竟有没有保留喉塞尾、入声有无保持独立的调类?本文运用实验语音学的方法,对晋城方言入声的音高、时长、塞音韵尾进行分析,从而观察晋城方言的入声表现。
(二)实验准备1.发音字表本实验选取了晋城市声调系统5个调类中的常用字作为发音字表,每个调类选字8个,各读三遍,择优分析。
阴平该边低沟杯高开篇阳平痰甜疼旁台调曹投上声点毯陡饱堵腿底表去声盖病大怕订烫冻淡入声郭百泼脱秃割铁揭2.发音人发音人一共四位,分别是老年男性(M1,65岁)、女性(F1,76岁)①各一位,青年男性(M2,28岁)、女性(F2,29岁)各一位,这四位都是晋城当地人,且少有外出经历,所讲方言均为晋城市城区方言,记音时间为2021年1月。
浅析山西泽州方言的特点——以“唻”“呢”“昂”“哇”为例

“ 味 ”表 示 疑 问 语 气 , 例 ( 5 )可 以 理 解 为 “ 这 件 事 谁 干 言 中 的 “ 呢 ” 则可 以理 解 为普 通 话 中 的 “ 着 ”。 例 (1 ) 中 的 “味 ” 可 以 理 解 为 普 通 话 的 “ 啊 ”
“ 嘛 ” ,例 ( 3 ) 中 的 “睐 ” 可 以理 解 为 普 通 话 中 的
“ 啊 ” ,例 ( 4 ) 中 的 “味 ” ( 6 ) 中的 “ 睐 ” 可 以理 解 为普 通 话 的 “ 呀”。 泽 州方言 中的 “ 睐 ”作 语 气 词 时 , 一 般 不 能表 祈 使 语
是 语 音 、词 汇 、 语 法各 个 方 面 都 形成 了 自 己独 有 的风 格 。 “ 睐 ”表 疑 问语 气 时 , 一般 可 以理 解 为 “ 呀 ”。 “ 味 ”跟 在一些谓 语或谓 词性短 语后作 动态助 词 ,例 如: ( 1 ) “ 你 昨天 去 睐 没 有 ?” — — “ 去 睐 !”
、
“ 睐 ”和 “ 呢”
( 一) “ 味 ”的 用 法
“ 还没有 开就枯萎 了!”
1 .“ 睐 ”用 在 旬 中 或 旬 末 作 语 气 词 ,表 示 陈 述 、感 叹 和 疑 问 等语 气 。例 如 : ( 1 )昨 天 你 看 到 的人 不是 我 睐 ,我 昨 天就 不
在这 !
理解 为 “ 花 开 了 没 有 ”— — “ 开 了 ”或 者 “ 还 没 开 就 枯 萎
( 5 )“ 这件事谁干的睐?”—— “ 我 睐 !”
或者 “ 不是我味 !”
( 6 ) “ 谁 睐 ? ”— — “ 我 味 !”
例 ( 1 )、例 ( 2 )、例 ( 3 )中的 “ 睐”可 以去掉 , 不 影 响 句 子 的 意 思 。例 ( 3 )中 “ 睐 ”表 示 感 叹语 气 , 例 ( 4 ) 中 “睐 ” 表 示 惊 讶 , 例 ( 5 ) 、例 ( 6) 的 问 句 中 的 ? ”,例 ( 6 )可 以理 解 为 “ 谁 呀 ? ” —— “ 是 我 !”
晋城话悖论

晋城话悖论介绍晋城话是山西省晋城市的方言,属于晋语的一种。
晋城话悖论是指一种看似矛盾的语言现象,即在某些情况下,晋城话的表达方式与普通话相反。
本文将深入探讨晋城话悖论的起源、特点以及对当地人生活的影响。
起源晋城话悖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晋城市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晋城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拥有丰富的文化积淀。
在过去的几百年里,晋城曾是山西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吸引了许多来自不同地区的人口。
这些来自不同方言区域的人们在交流中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语言特点,即晋城话。
特点晋城话悖论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声调晋城话的声调与普通话相反。
在普通话中,一声是平声,二声是扬声,三声是降声,四声是去声。
而在晋城话中,一声是去声,二声是降声,三声是扬声,四声是平声。
这种声调的反转使得晋城话在发音上与普通话产生了明显的差异。
2. 词汇晋城话的词汇使用方式与普通话相反。
在普通话中,表达肯定的时候使用”是”,表达否定的时候使用”不是”。
而在晋城话中,表达肯定的时候使用”不是”,表达否定的时候使用”是”。
这种词汇的使用方式与普通话截然相反,给人一种矛盾的感觉。
3. 语法晋城话的语法结构与普通话也存在差异。
在普通话中,一般是主语+谓语+宾语的结构,而在晋城话中,宾语+谓语+主语的结构更为常见。
这种语法结构的不同使得晋城话的表达方式与普通话有所区别。
影响晋城话悖论对当地人的生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首先,晋城话悖论是当地人民的一种文化符号,代表了晋城独特的语言特点。
人们在使用晋城话时,往往会感到自豪和归属感,这有助于增强当地人的文化认同。
其次,晋城话悖论也给当地人的日常交流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当地人在与外地人交流时,由于晋城话与普通话的差异,可能会导致误解和沟通障碍。
这对于晋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可能带来一定的影响。
结论晋城话悖论是晋城市独特的方言现象,其特点在声调、词汇和语法等方面与普通话相反。
晋城话悖论的起源与晋城市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山西方言大全你想知道的方言都在这里

山西方言大全你想知道的方言都在这里个就——蹲着二老板——三、四十岁的已婚女人不尿——不理的贬义用法一或——一次,一下能带——鼻涕费!——疼的时候会这么说奔儿喽——脑门儿刻膝盖——膝盖撇了——乱讲,瞎说抬死你——整死你剩——什么咋来来——怎么了?悄悄哇——安静烈着了——生气坷梁——别扭疙蛋——疙瘩不浪——像木头段子的东西不待要——懒得去欢欢儿的——赶紧的,快点妨祖——连累人的人难活——身体不舒服搓火——讨厌但求是——不咋地猫两眼——看两眼比兜游子——欠揍的人各料——丑,不平各出——皱褶太多,或指小气各留——细长的物体不直各跑——常在前面加个’灰’,指不是好人各蛋——圆的东西,各蛋蛋也是圆的东西比前者小各搅——搅和,各搅搅是很久以前的一种糖的名字各影——恶心麻球烦——麻烦憋缺——心里不舒服喜人——让人喜欢咋也——估计醒的——知道个踏——唠叨闹不机密——不知道邀——用秤称胰子——肥皂冒——扔础——向前摔倒滴溜——用手提做害——浪费,糟蹋咋接来——怎么了?(巴彦淖尔盟方言)接察——还可以,凑合如发--舒服受应--舒服各次--撒娇各产--撒娇挑衅山西方言主观题大测试,看你能对几道:1.“球迷性眼”的意思是:A.球迷的视力很好B.球迷的视力很差C.德性样儿D.形容人很可爱2.“猴鸡割梭”的意思是:A.猴和鸡狼狈为奸B.形容事物或人猥琐C.形容人聪明灵巧D.猴鸡不合3.“合操五烂”的意思是:A.是一种山西面食B.事情进展慢C.遇到困难应该坚持D.肮脏,不整洁4.“求毛鬼胎”的意思是:A.形容人吝啬,小气 B.人心怀鬼胎 C.乞求神灵保佑 D.龌龊5.“歌捞捞”是房屋的哪个位置:A.书房 B.屋顶 C.角落 D.客厅6.“夜天”是哪一天:A.昨天 B.今天 C.明天 D.后天7.“希荒”的意思是:A.失去希望 B.可怜 C.荒凉 D.充满希望8.“起三”的意思是:A.早晨三点起床 B.晚上三次起夜 C.一家三口 D.有出息9.“桑”在以下哪个场合最常使用:A.吵架时 B.运动时 C.浇花时 D.养蚕时10.“马怕”是:A.一个词组 B.一个副词 C.介词 D.形容词11.“泼散”的意思是:A.泼水 B.不吉利 C.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了 D.一种中药12.“地懂”的意思是:A.一种迷信语言B.祭祀C.形容土质良好D.反应13.下列哪个不是太原话中常用的语气词:A.嘛B.哇C.咧D.了14.太原话中“各榄”是什么形状的物体:A.球状物B.棒状物C.带状物D.粉末状15.“腰腰”是一种什么服饰:A.短裤B.马甲C.背心D.大衣阳泉的方言求迷性眼=求势=傻样扁食-饺子摸滥-步行铁匙-勺子缺灯-火柴得(音"叠")手-舒服得(音"叠")脚(音"觉")-得意意马咯增-迷迷糊糊咯挤马眼-小气展展挂挂-穿着整齐细水汗流-汗出得多歪则棱砍-歪头瞪眼歪扭散砍-歪歪斜斜草鸡-烦草鸡麻爬-烦透了傻不几几-太傻冰巴污凉-温度低忽里郎当-不稳鬼眉溜眼-鬼头鬼脑万儿八千-数目大大明白天-光天化日磕头捣蒜-央求人接二片三-接二连三圪顶盖-膝盖的脑-脑袋崩楼-脑门脖项骨-脖子解在点-保养点倒灶-倒霉努艳-出风头撇-聊天,说话胡撇-胡说日干--有限傻喜(人名)--不清楚的人不机米--(同上)吸熊--(同上)设多[dua]一般格真拽蛋了=扯蛋土霉形眼的?超落远远的拾破恩们?拽蛋:它的含义是?你咋?闹呀?=怎么的?找茬是吧?小儿,油了哇?=你很牛B是吧?闺女,咱俩找哇?=MM,我想和你搞对象!俺孩可亲了,片张呢格丁了~~~~~~~~~ 哈哈这苹果真好吃就是有点各燃(不新鲜),这面包也不错,就是有点活旋(太软,分量不够)我含(还hai)尿你哩.."老门不尿你;我不勺你浇头/卤---臊。
(精品资料)晋城方言中的语气词

姚妮娜:晋城市地处山西省东南部。
晋城话属于晋语上党片,其中的语气词非常独特。
普通话中的语气词如:“吗”“吧”“啊”“了”“的”“么”等在晋城话中几乎不用。
晋城话常用的语气词有唻、咾、哇、昂等,这些语气词含义非常丰富:有的相当于普通话中一个或多个语气词的用法,如“哇”“昂”,有的只包含普通话中相近语气词的部分含义,但却含有一些特殊的用法,如“呢”。
本文将对晋城话中的若干单用及连用语气词等进行描写和分析,并与普通话作出比较。
:晋城话语气词功能意义晋城市地处山西省东南部,辖泽州、阳城、沁水、陵川、高平(县级市)、城区六个县市区。
其中泽州县原称晋城市郊区,因距离市区较近,因此方言与晋城市市区区别不大。
文中所说的晋城话主要指晋城市市区与泽州县大部分地区所用的方言。
晋城话属于晋语上党片,其中的语气词非常独特。
普通话中的语气词如:“吗”“吧”“啊”“了”“的”“么”等在晋城话中几乎不用。
晋城话常用的语气词有唻咾、哇、昂等,这些语气词含义非常丰富:有的相当于普通话中一个或多个语气词的用法,如“哇”“昂”,有的只包含普通话中相近语气词的部分含义,但却含有一些特殊的用法,如“呢”。
本文将对晋城话中的若干单用及连用语气词等进行描写和分析,并与普通话作出比较。
“了?”是晋城话中非常有特色,且是最常用的一个语气词之一,在晋城方言中发音为,有的研究者记作“(口兰)”字。
“了?”皆有时态助词和语气词的功能:作1 时态助词时相当于普通话中的“了?”,如:“他看了?我一眼然后把头扭了过去。
”这里的“了?”字只表示动作的完成不表达说话人的语气;“了?”作语气词时,通常用于陈述句末尾,还可以用在疑问句,祈使句末尾,表示情况有了变化或即将出现新的情况,有成句作用。
我们在这里只讨论作语气词时“了?”的用法。
郭锐先生将语气词的功能总结如下:1、置于句尾,这是语气词最常见的功能。
2、有些语气词可以置于句中停顿前。
3、置于另一语气词前。
”1在此先对语气词“了?”的前两种功能进行分析说明,第三种功能将在本文的第三部分即语气词连用部分中进行分析讨论。
关于晋语的介绍与分类

关于晋语的介绍与分类关于晋语的介绍与分类⼀、晋语简介晋语指⼭西及毗邻地区有⼊声的⽅⾔,分布于⼭西、河北、河南、陕西、内蒙古⾃治区等五省区的174个县市,使⽤总⼈数达到5000多万⼈。
其中⼭西78县约2000万(不含运城和临汾⼤部,运城话和临汾话属于关中系统,中原官话汾河⽚)、内蒙古中西部、河北西部、河南北部各近1000万,陕北有300多万。
1996年世界107种主要语⾔排名,晋语位列第22位。
晋语列为中国第⼗⼤汉语⽅⾔,源于1986年中国社科院和澳⼤利亚共同主编的《汉语⽅⾔地图集》⾥⾸次把中国著名语⾔学家李荣先⽣提出的中国第⼗⼤汉语⽅⾔“晋语”列⼊,从此晋语脱离了“官话”(俗称“北⽅话”),成为与官话、吴语、粤语、闽语、湘语、赣语、徽语、客家话、平话相并列的⼗⼤汉语⽅⾔之⼀。
晋语的最重要特征是有⼊声,这和北京的官话很不相同,晋语⽐北京话的语⾔特点古⽼很多,有学者戏称之为“北⽅话中的⼭⾥话”。
按李荣先⽣的分类,晋语可以进⼀步分为下⾯⼋⽀∶并州⽅⾔∶分布在⼭西中部,包括太原。
吕梁⽅⾔∶分布在⼭西西部与西北部。
上党⽅⾔∶分布在⼭西南部。
五台⽅⾔∶分布在⼭西北部与内蒙古中部。
⼤同-包头⽅⾔∶分布在⼭西北部与内蒙古中部。
张家⼝-呼和浩特⽅⾔∶分布在河北北部与内蒙古中部部分地区。
邯郸-新乡⽅⾔∶分布在⼭西东南部、河北南部与河南北部。
志丹-延川⽅⾔⼆、对晋语分⽚的质疑近年来,不少⽅⾔研究者,对晋语作了深⼊研究。
⽐较突出的是利⽤⽹络论坛开办的研究,最为好的是“潇涂轩晋语论坛”,⽹址为/。
现将对晋语分⽚的⼀些不同意见作⼀说明:⽬前学术界根据调类将晋语划分为以上⼋⽚。
这样的划分简洁明了,看似也很有规律性。
但是⼀通过具体的⽅⾔⽐较,这种划分⽅案就问题较多。
1.按照这种划分,原本相近的⽅⾔被划为两⽚,⽽差别很⼤⽅⾔反⽽被归到⼀起。
最为明显的就是⼤包⽚这个⽅⾔分区,与⼤同话最为相近的阳原、丰镇话都被划到了张呼⽚,⽽与⼤同话差异甚⼤的河套⽅⾔反倒和⼤同话放到了⼀起。
晋城方言儿歌

晋城方言儿歌
一、晋城方言儿歌简介
晋城方言儿歌可有意思啦。
咱晋城话本身就特别有韵味,那些儿歌更是充满了地域特色。
比如说“小板凳,圪蹴圪蹴我坐坐”,就很生动地描绘了小朋友找小
板凳坐的场景。
这些儿歌都是一代一代晋城人口口相传的,它们里面有很多关于生活、童趣还有当地习俗的东西呢。
二、经典晋城方言儿歌举例
1. “打箩箩,筛面面,俺问客官吃啥饭?油馍馍,炒鸡蛋,不吃不吃两大碗。
”
这歌就特别有趣。
你看,“打箩箩,筛面面”描绘的是一种像是在做面食之前
的动作,可能是在筛面粉之类的。
然后说问客人吃啥饭,回答是油馍馍和炒鸡蛋,最后还来个俏皮的“不吃不吃两大碗”,就像小朋友在玩过家家一样,充满了童真。
2. “月奶奶,明晃晃,开开后门洗衣裳。
洗得白,浆得白,寻个女婿不成才。
”
这里的“月奶奶”就是月亮的意思。
月亮亮堂堂的时候,去后门洗衣服。
后面
说寻个女婿不成才,可能是一种民间故事或者传说里的一种调侃,反映了当时的一些家庭观念或者生活状态。
三、晋城方言儿歌的意义
这些儿歌是晋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就像是一个个小小的文化宝藏,承载着晋城人的记忆和情感。
对于小朋友来说,是童年的欢乐,对于大人们来说,是对家乡的思念和对儿时生活的怀念。
而且通过这些儿歌,还能让更多的人了解晋城的方言、习俗,让晋城文化不断传承下去。
普通话和晋城方言对应规律研究

普通话和晋城方言对应规律研究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通工具。
但是,汉语还存在比较严重的方言分歧,给人民交往带来不便,因此需要一种通行全国的共同语言,这就是普通话。
晋城方言声母中没有z、c、s。
普通话的z、c、s,在晋城方言中都作zh、ch、sh,只是发音部位比普通话稍微靠前。
晋城方言的资、支都念做zhi,租猪都念zhu;粗、初都念做chu,操、超都念做chao;丝、诗都念做shi,苏、书都念做shu等等。
普通话中的鼻音韵尾,在晋城方言中除ong以外大都消失。
基本没有前鼻音。
Ing在晋城话中读作in, eng在晋城话中读作en。
普通话中的o,晋城话一般读作a, 比如“我”,晋城话读作“wa”, “桌”读作“zhua”, “ian”读作“ie”, 比如“脸”读作“lie”晋城方言的语序与普通话基本相同,词汇中的基本词汇也大同小异。
但也有相当一部分词语有较强的地方色彩。
如日头儿(太阳),月明(月亮),响忽雷(打雷),打豁闪(打闪),圪塔水(开水),乌水(温水),恶水(泔水),香煤(无烟煤),臭煤(有烟煤),老架儿(老头儿),圪脑(头),性门(前额),圪腮(面颊),圪喷(谈天),圪遛(散步),圪砸(咀嚼),圪搅(搅拌),一圪几几(一点点)等等。
另外,晋城方言中手指头都可叫作拇指头,因此就有大拇指头、二拇指头、中拇指头、四拇指头、小拇指头等词语。
晋城方言中还有一些词语表现出某种感情色彩,如把馒头叫做点心,甚至叫做馍馍;把油条叫做麻糖等。
“不”式词汇晋城话惯用,形容词A+介词“不”+副词或动词B句式来加强语气的程度。
而普通话一般多用“很,非常”如:甜不唧唧、甜不醺醺表示非常甜乏不来来表示非常累日不糊糊表示非常糊涂,头脑不清【抛冒儿】:说话不诚实、爱吹牛。
【喷一会儿】:说一会儿话【一团儿】:一起、一块儿【疯不真儿】:疯疯癫癫的样子。
【圪脑】:指人的脑袋。
【半信】:指人的智力发育有问题,弱智。
【追汉】:小偷。
【米器儿】:加了小米的汤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晋城方言
【抛冒儿】:说话不诚实、爱吹牛。
【疯不真儿】:疯疯癫癫的样子。
【圪脑】:指人的脑袋。
【半信】:指人的智力发育有问题,弱智。
【脱差】:指精神不太正常,做事情违背常理、不顾及脸面或颠三倒四。
【追汉】:小偷。
【米器儿】:加了小米的汤面。
【老爷】:各种宗教的神的统称。
【圪猫】:指东张西望。
【出坦】:很舒服的意思。
同义词还有:【说兴】、【得劲】、【入此】。
【不嚷切】:不简单,有一定水平或价值。
【圪丁歪快】:形容物体表面不平整。
【黑来】:晚上。
【秃骨鲁】:光头。
【瞎眯骨出眼儿】:眼神不太好。
【大爸爸】:伯父。
【草灰】:指外地人或不是本地口音的人。
有贬义,请慎用。
【草灰】:常指河南人有歌为证:小草灰儿,格夹棍儿,格夹到河南卖冰棍儿。
【麻糖】:油条。
【地豆儿】:土豆。
【茶罐】:用来烧开水的水壶。
【不洞】:农村用来盛水或者运输茅粪的大铁油桶。
【气管】:打气筒。
【古鲁锅】:指专门修补烂锅的行业及手艺人。
【泼池】:池塘。
【一圪几】:形容数量太少,或者太小。
【搁不住】:指没有必要性。
【训呼】:严厉的批评或指责。
【拐骨疙瘩儿】:指踝关节部位突起。
【瞎里疙瘩货】:指故意夸大事情、引发不必要的紧张。
【心反】:指喧闹、让人不得清静。
【洗家伙】:吃完饭后洗刷锅碗。
【日怪】:形容反常,跟一般的不一样。
【弄能慌】:形容很费劲。
【老出】:老鼠。
【盖底】:被子。
【骨顿】:床上的褥子。
【血不查查】:形容发生打斗或事故流血的样子。
【骨追下】:蹲下。
【凉窝】:袜子。
【骨陀】:垃圾堆。
【庆主】:故意的。
【不够窍】:大脑不够用、智力低下。
【扁食】:饺子。
【浆水菜】:酸菜。
【哭不叉】:形容爱哭闹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