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基金 标书 实例】脂类代谢素乱导致脂肪肝-973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_脂代谢异常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730

推荐指数 4 3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011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科研热词 脂代谢 肥胖 脂代谢异常 胰岛素抵抗 动脉粥样硬化 代谢组学 高血压 高脂高胆固醇饮食 高脂血症 骨骼肌 风险因子 运动 辅调节因子 载脂蛋白b48 转录调控 解偶联蛋白2 血脂异常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血流速度 血小板聚集 蒙药 膳食 脂肪甘油三酯水解酶 脂滴 肺 糖尿病,2型 稳定性同位素示踪 磁共振 相关性 白细胞介素6 甲状腺激素 甲状腺功能异常 流行病学 氧化性应激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抗氧化剂 并发症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干预性研究 大鼠 复合全谷豆粗杂粮 基因多态性 地格达-4 图模型分析 四氯化碳 危险因素 动物模型 分子机制 冠状血管造影术 冠状动脉疾病 内质网应激 内皮细胞
2008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科研热词 高脂饮食 长期毒性 超敏c反应蛋白 血脂代谢 血糖 茶油 脂质代谢 脂类 脂代谢异常 脂代谢 胰岛素抵抗 肝功能 猪油 氧化茶油 模型 早发冠心病 抗氧化能力 弥漫性结缔组织疾病 小鼠 小干扰rna 多态性,单核苷酸 多囊卵巢综合征 基因治疗 基因沉默 基因变异 地塞米松 同型半胱氨酸 卡配因 动脉粥样硬化 内分泌疾病 代谢综合征x 乙烷硒啉 sd大鼠 rna干扰
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的内科治疗进展

!O"!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的内科治疗进展刘素彤1,2,苏凯奇1,赵晨露1,张丽慧1,2,赵文霞1,21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郑州450046;2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脾胃肝胆科,郑州450000摘要: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是目前全球范围内最重要的肝病之一,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总结了目前内科治疗MALFD的研究现状,其治疗方式包括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个体化药物的治疗。
其中生活方式的改变有饮食管理、运动干预、生物钟调整和心理干预,个体化药物治疗有胰岛素增敏剂、维生素E、减肥降脂药、保肝降酶药及中医药治疗等。
同时,多学科协作的治疗方式是临床治疗MAFLD的大势所趋。
关键词: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生活方式;药物疗法中图分类号:R57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5256(2021)04-0947-04ResearchadvancesinmedicaltreatmentofmetabolicassociatedfattyliverdiseaseLIUSutong1,2,SUKaiqi1,ZHAOChenlu1,ZHANGLihui1,2,ZHAOWenxia1,2.(1.TheFirstClinicalMedicalCollegeofHenanUniversit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Zhengzhou450046,China;2.DepartmentofHepatologyandSpleen-Stomach,TheFirstAffiliatedHospitalofHenanUniversit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Zhengzhou450000,China)Abstract:Metabolicassociatedfattyliverdisease(MAFLD)iscurrentlyoneofthemostimportantliverdiseasesworldwide,anditsincidencerateisincreasingyearbyyear.ThisarticlesummarizesthecurrentresearchstatusofmedicaltreatmentofMAFLD,includinglifestylechangesandindividualizeddrugtreatment.Lifestylechangesincludedietmanagement,exerciseintervention,biologicalclockadjustment,andpsychologicalintervention,andindividualizeddrugtreatmentincludesinsulinsensitizer,vitaminE,weight-lossandlipid-loweringdrugs,liver-protectingandtransaminase-loweringdrugs,and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treatment.Atthesametime,multidisciplinarytreatmentisthetrendofclinicaltreatmentofMAFLD.Keywords:MetabolicAssociatedFattyLiverDisease;LifeStyle;DrugTherapyDOI:10.3969/j.issn.1001-5256.2021.04.048收稿日期:2020-11-23;修回日期:2021-01-11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81473651);河南省中医药科学研究专项课题(2018JDZX005,2019JDZX2051);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202102310495)作者简介:刘素彤(1991—),女,在读博士,主要从事中医药防治脾胃肝胆疾病的临床和基础研究通信作者:赵文霞,zhao-wenxia@126.com 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etabolicassociatedfattyliverdisease,MAFLD)的患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1]。
脂肪肝与血脂、血糖异常相关性分析

脂肪肝与血脂、血糖异常相关性分析孙学保【摘要】目的:探讨脂肪肝的发生与血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空腹血糖(FPG)的关系.方法:对398名健康体检者进行常规体检,对TG、TC、FPG、肝胆彩超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脂肪肝在成人体检中的发现率为35.43%,其中TG 升高54.44%( 92/169),TC升高51.92%( 27/57),空腹血糖升高71.43%( 30/42).然而TG、TC、FPG异常在调查总体发现率分别为23.12% (92/398)、6.78%( 27/398)、7.54%( 30/398).结论:TG升高与脂肪肝在成人体检中的发现率相近,而TC、FPG升高,在调查的总体人群中脂肪肝发现率远远低于TG升高组,说明TG升高是脂肪肝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期刊名称】《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年(卷),期】2011(010)004【总页数】2页(P27-28)【关键词】脂肪肝;甘油三酯;总胆固醇;空腹血糖【作者】孙学保【作者单位】淮北市妇幼保健院安徽 235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75.5目前脂肪肝的病因虽不十分明确,但常见的分类有酒精性脂肪肝(ALD)、非酒精性脂肪肝(NALD)、肥胖性脂肪肝、高脂血症性脂肪肝、糖尿病性脂肪肝、营养失调性脂肪肝、药物性脂肪肝等。
临床上脂肪肝患者合并不同程度的血脂、血糖等代谢异常是比较常见的,这些代谢异常与脂肪肝的发生关系正是本文主要探讨的目的。
1.1 对象与方法研究对象为2006年7月~2007年2月在我院门诊健康体检的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无明确的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急慢性肝病等“健康”人群,排除掉肝硬化,肝癌及其它部位的恶性肿瘤等有明确不健康的体检人员总人数398人,平均年龄49.17±12.18岁,其中男184人,最大81岁,最小24岁,平均49.64±12.10岁;女 214人,最大75岁,最小20岁,平均48.77±12.26岁。
脂肪肝的营养治疗与实例分享

采 ,体溢 服 高39 7 c(、,浑 身疼 嫡 ,干咳 龙冲剂 治疗外 有风 寒 内有 停饮 之支 气管 呕吐 ,肠鸣 ,愎泻 ,舌苔喊而微黄 。
少 戎 , 胸 踮 经 暇 用 隶 泰 屯 等 感 坷 炎 ;合银 翘解 毒 片治疗 外感风 热之 高热
妇 科 病 :合 桂 枝 茯 苓 丸 可 活 血 , 化
动 的生 活方式 “催 生”脂 Il方肝 的发生 。 首要 原则 。不 同体型 、不 同劳动 强度 人 3()%~5()%。蛋 白质提供的热量 占总能 量
因此 ,饮 食治疗 是绝 大 多数 慢性 脂肪肝 群对热量的需求量是不 同的 (见表1)。 的10%~20%,成年 人每 日每千克标准 体
限制 每 日总热量 的摄 入 :过 多的 热 子 ,使脂 肪转变 为脂蛋 自从 而顺 利地从
性 脂肪 性肝 病 的患 病 率大约 为 15%。在 量摄 入可 使机 体热量 过剩 ,进 而转化 成 肝脏运 出 ,防止 肝内脂 肪浸 润 。所 以 ,
营 养门诊 咨询 的患 者里 ,大部分 脂肪肝 脂肪储 存起 来 ,导致 人体脂 肪组 织 ,甚 适 当提 高低 脂蛋 白质的摄 人量 ,对于 脂
患 者最 基 本的 治疗方 法 ,通 过制 定合理
保 证 优 质 蛋 白质 的摄 入 :不 少 患 重需要 蛋白质1%~1.5g。
的膳 食种 类及数 量 ,既 能维 持患 者正常 者 认 为 ,患 了 脂 肪 肝 就 应 该 以素 食 为
糖 类摄 入应适 量:脂 肪旰患 者的 主
(上接 第39页)
患 者属于 非酒 精性脂 jj方性肝 病 ,不 合理 至肝脏 脂 肪过度 蓄积 。因此 ,合理控 制 肝患 者来说 是有 利的 。其 中 ,动物 蛋
PNPLA3 I148M变异通过影响脂质代谢增加肝病及全因死亡率

0'$)2(2/2=#>,%,?@"8,;*!"!#"1,%*!$"8,*## 前沿 探索与争鸣A 8A &.%E #*)3变异通过影响脂质代谢增加肝病及全因死亡率文夏杰 顾智强 鲁凤民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院病原生物学系暨感染病中心#文夏杰"顾智强"鲁凤民$'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肝病研究所#鲁凤民$通信作者!鲁凤民"!"#$%!%H *F 2)"$)!'(+*=R H *2:H *+) 摘要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8.S &4$是一种受到遗传&行为习惯等多因素影响&多通路参与的复杂的全身性代谢疾病%脂质异位沉积及胰岛素抵抗是公认的8.S &4两大病因"但具体发病机制仍不明确%在个体遗传易感性方面"有众多文献支持=#>#>$)样磷酯酶结构域蛋白%#A 8A &.%$基因的B ('%)*"&位点C +0单碱基多态性#-8A $多态性与8.S &4的发病相关%近期研究结果显示"B ('%)*"&对应的A 8A &.%6#*)3变异与肝病相关死亡风险及全因死亡风险具有相关性%本文就A 8A &.%在8.S &4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机制作一综述"旨在为8.S &4的防控提供思路%关键词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样磷酯酶结构域蛋白%'脂质代谢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8.S &4$又称代谢性脂肪性肝病#3.S &4$"是一种以肝脏甘油三酯异常堆积为主要特点的疾病%随着经济发展及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8.S &4的发病率逐年升高%!""'2!"#$年"我国8.S &4的年发病率从**!5上升至(*!5"到!"%"年"我国预计患病人口将达%*#*亿(#)%8.S &4已日渐成为影响我国人民健康的重大卫生问题"控制8.S &4的发生&防止或延缓其进展为肝硬化及肝癌是目前亟需解决的科学问题%目前"脂质异位沉积及胰岛素抵抗是公认的8.S &4两大病因"但具体发病机制仍不明确%在个体遗传易感性方面"有众多文献支持=#>#>$)样磷酯酶结构域蛋白%#A 8A &.%$基因的B ('%)*"&位点C +0单碱基多态性#-8A $多态性与8.S &4的发病相关%近期"美国的一项基于国民健康与营养调查#7*-*8#>$,)#%/2#%>'#):8H >B $>$,)!M #"$)#>$,)-H B ;2@$的结果分析再次显示"B ('%)*"&对应的A 8A &.%6#*)3变异与肝病相关死亡风险及全因死亡风险具有相关性"可使肝脏相关死亡风险升高#)倍之多(!6%)%本文阐述了A 8A &.%在8.S &4的发生及发展中的作用及机制"以期有关A 8A &.%多态性临床及机制的深入研究能够为8.S &4的防控及疾病进展的控制提供思路%一&A 8A &.%基因概述人类的A 8A &.%基因位于染色体的!!U #%*%#"属于A 8A &.家族成员%该家族基因编码蛋白在8端含有高度保守的=#>#>$)结构域C %@6X 6-2B 6X 6C %@"使其具有非特异酰基水解酶活性"促进甘油三酯水解%人A 8A &.%主要在肝细胞表达"其次是皮肤和脂肪组织%在亚细胞水平"主要定位于细胞膜及胞内脂滴%A 8A &.%具有调节胞内脂质的作用"在正常情况下A 8A &.%主要发挥脂肪水解酶的功能"在脂质合成受到抑制时如敲除甘油三酯脂肪酶后"A 8A &.%能利用三油酸甘油酯合成甘油三酯%虽然A 8A &.%也具有部分酰基转移酶活性"但甘油三酯水解酶活性是其主要功能(*)%二&A 8A &.%E #*)3变异与8.S &4的相关性!"")年"D ,"2,等(()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C N .-$发现A 8A &.%基因-8A 位点B ('%)*"&的0+C 变异#对应的A 8A &.%蛋白第#*)位氨基酸分别为#*)E &#*)3$与肝脏脂肪沉积相关"33基因型人群肝脏脂肪水平是其他人群的!倍"在调整体质指数#<3E $&糖尿病&饮酒因素等干扰因子后该差异仍然存在%另外一项纳入!#项研究共#*!$$例研究对象的荟萃分析结果也显示"33型人群患8.S &4的风险是E E 型的**"#倍#!*&%"(**&$"进一步的亚组分析显示"在亚洲人群中33型及3E 型是E E 型8.S &4发病风险的!**%及#*%%倍($)%随着疾病进展"8.S &4患者可进一步发展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8.-/$&肝硬化甚至肝癌%有研究显示"A 8A &.%基因对应#*)位氨基酸为#*)3者发生8.-/&肝纤维化和肝细胞癌的风险分别是#*)E 者的%**倍&%*!倍和#"倍"这些结果肯定了A 8A &.%E #*)3变异与8.S &4&8.-/及肝硬化的发生密切相关(')%我国曾是/<1感染高流行区%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慢性/<1感染者中合并8.S &4的患者越来越多%一项纳入*项研究共##%(例/<1感染者的荟萃分析显示"在/<1感染者中B ('%)*"&多态性也与脂肪肝发生相关"与野生E E 型相比"33及3E 基因型脂肪变性发生的风险比为#*)*##**%"!*%$$())%可见即使是在/<1感染者中"A 8A &.%基因多态性与8.S &4的相关性仍然存在%三&A 8A &.%与8.S &4发病相关的机制研究#一$A 8A &.%6#*)3变异降低了A 8A &.%的水解酶活性 结构预测显示"相较于野生型"含#*)3变异的A 8A &.%蛋白催化双反应中心#-2B 6*'和.(=6#$$$的空间取向未受到影响"但甲硫氨酸较长的侧链可能会堵塞底物到反应中心的通*)"!#*. All Rights Reserved.肝脏!"!#年##月第!$卷第##期道"从而降低A8A&.%对甘油三脂的水解活性%因此在过量游离脂肪酸存在的情况下"过表达A8A&.%6#*)3变异蛋白能减缓细胞内甘油三酯的水解速率"促进甘油三酯在肝内沉积"导致脂肪肝的发生%A8A&.%6#*)3变异蛋白还增强了对磷脂的转酰酶活性"从而促进胆固醇生成"以上两种效应使得A8A&.%6#*)3变异蛋白具有促进脂质沉积的作用(*)% #二$A8A&.%6#*)3变异蛋白泛素化降解减少至其在脂滴表面堆积 研究显示"敲入A8A&.%E#*)3序列变异能使小鼠的肝脏脂肪含量明显增加"同时肝细胞内脂滴上的A8A&.%蛋白明显堆积"这是由于A8A&.%第#*)位氨基酸变异为甲硫氨酸后A8A&.%泛素化降解途径被抑制"使得稳定的变异蛋白在脂滴上积累"这种过度积累导致脂滴中甘油三酯的动员受损"促进了脂肪堆积(*)%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在/H/6'肝癌细胞系中过表达脂肪甘油三酯脂肪酶#.I C&$能耗竭胞内脂滴"但与.I C&共同过表达A8A&.%6#*)3蛋白"能抑制.I C&脂肪降解%该结果进一步提示A8A&.%6#*)3能在脂滴中聚集"进而影响脂质代谢酶的活性"从而促进脂肪堆积(&)%#三$A8A&.%6#*)3变异影响载脂蛋白<的分泌 0#B%, A$B#P P$等(#")研究显示"在肝脏脂肪同等数量的情况下"与#*)E 纯合子基因型人群相比"#*)3携带者中富含甘油三酯的极低密度脂蛋白分泌量相对较低%而在#*)3变异蛋白过表达的3+.6D/''''细胞系"载脂蛋白<#.=,<$分泌量和脂肪酸流出量均较低%证明A8A&.%可影响.=,<的分泌"而#*)3是一个功能缺失变异"提示A8A&.%6#*)3通过降低极低密度脂蛋白的脂质化来促进肝细胞内的脂质积聚%四&A8A&.%与肝脏相关死亡及全死因死亡的相关性前面提到的对美国国民健康与营养调查所纳入的#%!&)例非肝炎病毒携带者的肝脏脂肪指数&肝脏纤维化程度及A8A&.%E#*)3变异与肝病相关死亡及全因死亡情况进行了相关性分析(!6%)%结果显示"脂肪含量评分中等及较高人群的肝脏相关死亡风险分别约为低评分组的%倍和)倍%肝纤维化也是影响肝脏相关死亡风险的重要原因"基于年龄&<3E&血糖&.&I&.-I等指标的纤维化评分模型显示"高评分者肝脏相关死亡风险约为低评分者的'倍%同样"肝脏脂肪含量及纤维化程度与心血管疾病死亡和全死因死亡也具有相关性%对A8A&.%E#*)3变异与肝病相关死亡风险及全死因死亡风险相关性的分析显示"在纳入研究的人群中#E E$纯合子占比(!5" %$5为杂合子#E3$"#!5为变异纯合子#33$%其中33人群肝脏相关死亡风险分别为E3及E E型的!*&和#)*!倍%五&总结及展望关于8.S&4的发病机制"目前比较经典的学说是0二次打击1学说%0初次打击1主要是肝细胞内甘油三酯过度堆积"胰岛素信号通路受损"而胰岛素敏感性降低会导致脂肪细胞甘油三酯储存降低"血液脂质成分含量升高"进而肝细胞摄入更多的脂质成分加重脂质沉积%0二次打击1是在0初次打击1的基础上由于氧化应激及炎症因子作用导致肝细胞的坏死及纤维化%8.S&4是一种受到遗传&行为习惯等多因素影响&多通路参与的复杂的全身性代谢疾病%目前并没有将-8A位点作为疾病判断及预后预测指标的临床运用"主要原因在于一般-8A 位点优势比#9D$较低"对疾病判断能力较弱%近期研究结果显示"A8A&.%B('%)*"&C C型变异携带者的肝脏相关死亡风险是野生型的#)*!倍"其肝细胞癌发生风险是对照组的约#"倍"这在单-8A位点与疾病相关性中是极为罕见的(!)%因此"为提高肝癌的发病风险预测能力"建议通过纳入A8A&.% B('%)*"&及其他相关基因-8A分析"并结合具体临床检查结果"建立更加精确的8.S&4疾病进展及相关肝细胞癌的预测评估模型"并深入探索发病机制及更加全面的队列研究%参 考 文 献(#) V',H K"V',HS"N#)?N"2>#%*!=$:2"$,%,?$+#%F2#>H B2,F8.S&4F B,"#&&&>,!"#)$)0'$)#*/2=#>,%,?@"!"!""'#!#)(#6#)$**(!) 7)#%=6.B$:#."D H'%0!*A#>#>$)6&$R2A',(=',%$=#(24,"#$)6 0,)>#$)$)A B,>2$)%E#*)3#):&$;2BS#>#):S$J B,($(-+,B2(A B2:$+>&$;2B4$(2#(23,B>#%$>@$)>'27*-*A,=H%#>$,)*/2=#>,%,?@"!"!""'#!)!"6)%**(%) ->2):2B-"&,,"J#D*A8A&.%C2),>@=2#):D$(R,F&$;2B#): .%%60#H(23,B>#%$>@*/2=#>,%,?@"!"!""'#!'''6''&*(*) A$)?$>,B2A"D,"2,-*I'2B,%2,FA8A&.%$)'2#%>'#): :$(2#(2*<$,+'$"<$,='@(.+>#3,%02%%<$,%&$=$:("!"#&"#)$*!&""6&"$*(() D,"2,-"Q,P%$>$)#K"X$)?0"2>#%*C2)2>$+;#B$#>$,)$) A8A&.%+,)F2B((H(+2=>$J$%$>@>,),)#%+,',%$+F#>>@%$;2B:$(2#(2*8#>C2)2>"!"")"*"!#*$#6#*$(*($) 4#$C"&$H A"&$X"2>#%*.((,+$#>$,)J2>O22)A8A&.% B('%)*"&=,%@",B='$("#):),)#%+,',%$+F#>>@%$;2B:$(2#(2#8.S&4$(H(+2=>$J$%$>@#):(2;2B$>@!."2>#6#)#%@($(*32:$+$)2#<#%>$",B2$"!"#&"&)!2#*%!**(') &$H T&"A#>"#)C&"&2#>'#B>K<"2>#%*0#B B$#?2,F>'2 A8A&.%B('%)*"&0 C=,%@",B='$("+,)F2B(#)$)+B2#(2:B$(R,F),)6#%+,',%$+F#>>@%$;2B:$(2#(2#((,+$#>2:'2=#>,+2%%H%#B+#B+$),"#*K/2=#>,%"!"#*"$#!'(6)#*()) C'#%#"R#B$-"-'#B#F$/".%#;$#)-3*.((,+$#>$,),F A8A&.% B('%)*"&=,%@",B='$("O$>'%$;2B(>2#>,($(J H>),>O$>'+$B B',($($)=#>$2)>(O$>'/<1$)F2+>$,)!-@(>2"#>$+B2;$2OO$>'"2>#6#)#%@($(*KC2)232:"!"#)"!"*(&) N#)?T"Q,B@8"<#(H B#@-"2>#%*A8A&.%"0C E6()"#):E)'$J$>$,),F/2=#>$+I B$?%@+2B$:2/@:B,%@($($)3$+2*/2=#>,%,?@"!"#&"$&!!*!'6!**#*(#") A$B#P P$0".:$2%(3"<H B P#3."2>#%*A#>#>$)6%$R2 =',(=',%$=#(2:,"#$)6+,)>#$)$)?%#A8A&.%$E#*)3#B('%)*"&$#F F2+>('2=#>$+1&4&(2+B2>$,)$)'H"#)(#):$);$>B,*K/2=#>,%"!"#!"('!#!'$6#!)!*#收稿日期!!"!#6##6"#$#本文编辑!赖荣陶$*&"!#*. All Rights Reserved.。
血清PGC-1α、A1AT_水平与2_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病的关系

血清PGC -1α、A1AT 水平与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病的关系吴军1,邓润钧1,张向磊1,贺倩倩1,姜莉莉21 青岛大学附属青岛市海慈医院(青岛市中医医院)消化中心,山东青岛266033;2 青岛大学附属青岛市海慈医院(青岛市中医医院)内分泌科摘要:目的 探讨血清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共激活剂-1α(PGC -1α)、α1-抗胰蛋白酶(A1AT )水平与2型糖尿病(T2DM )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 )发病的关系。
方法 选取T2DM 患者184例(T2DM 组),另选取同期60名体检健康志愿者(对照组),根据是否合并NAFLD 将T2DM 患者分为NAFLD 组(95例)和非NAFLD 组(89例)。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PGC -1α、A1AT 水平。
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影响T2DM 合并NAFLD 的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血清PGC -1α、A1AT 水平对T2DM 合并NAFLD 的预测价值。
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T2DM 组血清PGC -1α、A1AT 水平降低(P 均<0.05)。
与非NAFLD 组比较,NAFLD 组血清PGC -1α、A1AT 水平降低(P 均<0.05)。
体质量指数增加、T2DM 病程延长、高血压和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升高为T2DM 合并NAFLD 的独立危险因素,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PGC -1α、A1AT 升高为独立保护因素(P 均<0.05)。
血清PGC -1α、A1AT 水平联合预测T2DM 合并NAFLD 的曲线下面积为0.885,大于血清PGC -1α、A1AT 水平单独预测的0.788、0.786(P 均<0.05)。
结论 血清PGC -1α、A1AT 水平降低与T2DM 合并NAFLD 发病密切相关,血清PGC -1α、A1AT 水平联合对T2DM 合并NAFLD 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脂代谢重编程,纤维化,国自然

脂代谢重编程,纤维化,国自然
最近,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自然)的一项研究中,科学家们探究了脂代谢重编程与纤维化之间的关系。
脂代谢重编程是指脂肪细胞在不同环境下对脂肪酸合成、分解和储存等过程的调节。
而纤维化则是一种病理性疾病,通常发生在心脏、肝脏、肾脏、肺部等器官中,会导致组织硬化和功能障碍。
研究人员发现,脂代谢重编程可能是导致纤维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当脂肪细胞在受到刺激后出现异常代谢时,会导致体内脂肪酸的过量积累,从而引发各种疾病,包括纤维化。
为了探究这一假设,研究团队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并发现通过调节脂代谢重编程,可以减轻纤维化的病理过程。
这项研究不仅对于理解脂代谢重编程与疾病发生的关系有重要意义,也为开发新的治疗纤维化的方法提供了新思路。
- 1 -。
血脂康干预肥胖高血压合并代谢相关性脂肪肝的作用机制

血脂康干预肥胖高血压合并代谢相关性脂肪肝的作用机制龚智君;江宇宁;张淑洁;王修明;朱尧;蒋卫民【期刊名称】《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年(卷),期】2024(22)1【摘要】目的:通过评价高脂喂养诱导的肥胖高血压大鼠合并代谢相关性脂肪肝的病变程度,初步探索血脂康改善肥胖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合并代谢相关性脂肪肝的作用机制。
方法:将24只6周龄的雄性SHR随机分为普通饮食组(STD组)、高脂饮食组(HFD组)、普通饮食血脂康治疗组(STD-X组)、高脂饮食血脂康治疗组(HFD-X组),每组6只。
STD-X组、HFD-X组予以血脂康灌胃,STD组、HFD组予以生理盐水灌胃。
实时监测大鼠体质量、血压变化;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各组SHR肝脏游离脂肪酸(FFA)和三酰甘油(TG)水平;苏木精-伊红(HE)及油红O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肝脏病理学形态变化;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各组SHR肝脏组织中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PPARα)、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共激活因子-1α(PGC-1α)、肉毒碱棕榈酰基转移酶1-a(CPT1-a)的蛋白表达。
结果:与HFD组比较,HFD-X组大鼠血压、体质量均有降低趋势,其中舒张压降低明显(P<0.05)。
与HFD组比较,HFD-X组肝脏TG及FFA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肝脏脂肪变性程度明显减轻。
与STD组相比,HFD组PPARα、PGC-1α、CPT1-a蛋白表达量明显降低(P<0.05);STD-X组PPARα、PGC-1α、CPT1-a蛋白表达量均升高(P<0.05);与HFD组相比,HFD-X组PPARα、PGC-1α、CPT1-a蛋白表达量明显升高(P<0.05)。
结论:血脂康通过上调PPARα/PGC-1α信号通路多个蛋白的表达,降低高脂喂养的SHR大鼠的血压,减轻其体质量,改善其合并代谢相关性脂肪肝导致的肝内脂肪堆积与肝细胞脂肪变性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项目名称:脂代谢紊乱导致脂肪肝及高脂血症发生的机制首席科学家:起止年限:2012.1-2016.8依托部门:教育部一、关键科学问题及研究内容根据我国高脂血症和 NAFLD 的特点,我们围绕高脂血症和 NAFLD 的诱因、重要发病环节以及生物标记物的发现这几个方面,凝炼出 6 个有特色、有创新性的科学问题:●NAFLD 和高脂血症发生、发展及转归的易感基因和表观遗传特征?●我国居民膳食营养和生活方式(运动)与NAFLD 和高脂血症发生、发展的关系?●代谢性炎症在NAFLD 和血脂紊乱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肝脏营养感应调控及脂代谢稳态失衡与NAFLD 发生和发展的关系?●外周脂质向肝脏异位以及肝细胞内脂肪重分布在NAFLD 发生、发展中的作用?●NAFLD 和高脂血症不同疾病阶段及转归的生物标记物是什么?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脂肪肝和高脂血症的遗传学研究:易感基因及表观遗传利用我们项目组人群队列及病人活检样本资源、部分中国人群的SNPs数据和国内外脂代谢通路相关基因的研究成果,重点研究:1)NAFLD和高脂血症的易感基因以及表观遗传因素:利用代谢基因数据库(WIT)和本项目组研究获得的SNPs数据,通过外显子深度测序筛查进一步确定中国汉族人群NAFLD和高脂血症的易感基因位点,并在长期大样本人群队列研究和肝组织活检标本的基础上验证其与不同阶段NAFLD(SS和NASH)以及不同预后转归(肝硬化、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的相关性;在NAFLD动物模型的不同阶段进行全基因组启动子甲基化位点扫描、microRNA表达谱分析;并利用上述平台进行高脂血症和/或NAFLD患者肝组织活检样本检测,从而识别并明确与高脂血症和NAFLD相关的表观遗传学因素;我们也将特别关注两个极端人群,即“吃水也胖”和高脂饮食而不发生脂肪肝和高脂血症人群,并通过上述手段研究其易感/保护基因(位点)(注:综审专家建议);2)易感基因及表观遗传因素的作用机制研究:针对获得的NAFLD和高脂血症相关性易感基因/易感位点,应用EMSA、super EMSA和Chip技术“挖掘”与之相结合的转录因子,验证易感基因突变或多态性对基因转录/翻译、信号通路活性、细胞生理功能的影响;结合筛选获得以及前期工作发现(SREBP1c、FoxO1、PGC1α、SIRT1基因甲基化)的表观遗传学因素,在原代肝脏细胞和动物模型水平验证其对基因表达、信号通路活性、细胞糖脂代谢功能的影响,并利用SIRT1基因缺陷小鼠研究乙酰化表观遗传修饰在NAFLD和高脂血症中的作用和机制;3)婴幼儿期环境因素对NAFLD和高脂血症的远期影响:在年龄、性别等因素匹配的条件下,对婴幼儿的肥胖程度、喂养方式与饮食结构及其母亲怀孕和哺乳期饮食与运动状况进行回顾性调查和长期随访观察,收集被研究儿童、青少年的血液标本和肝脏超声检查结果,分析母亲和家庭因素以及婴幼儿时期饮食运动等环境因素与儿童、青少年高脂血症和NAFLD的发生及发展的关系,并探讨其易感基因和表观遗传改变;4)遗传、环境因素与NAFLD和高脂血症发病相互作用并建立数学模型:分析队列人群营养、运动状况的背景资料,尤其是脂(饱和/单不饱和/多不饱和脂肪酸、甘油三酯、胆固醇)摄入,以及其构成比例(饱和/不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多不饱和,ω3/ω6 脂肪酸的比例),不同数量与类型的糖(葡萄糖、果糖等)等含量;动态监测患者的血脂变化;调查职业、锻炼、睡眠、进食规律等生活方式因素,结合上述遗传研究的资料,评价遗传变异与环境因素及其交互作用对NAFLD和高脂血症发生、发展的影响;采用CART、MARS、MDR、贝叶斯网络、随机森林等模型,构建遗传因素及环境因素诱导NAFLD和高脂血症及其不同转归的预测模型。
2.营养、生活方式(运动)与脂肪肝和高脂血症发生、发展的关系本课题将利用前期已建立的人群队列、高脂血症和 NAFLD 患者样本资源以及动物模型,重点研究:1)我国人群的饮食营养结构与NAFLD 的关系,重点关注饱和/单不饱和/多不饱和脂肪酸、甘油三酯、胆固醇含量,饱和/不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多不饱和、ω3/ω6 脂肪酸的比例,果糖的含量以及运动等;探寻影响NAFLD 和高脂血症发生、发展的我国国民营养膳食特点;2)“极端”人群饮食营养结构与NAFLD 的关系:对两种“极端”表现人群,即“吃水也胖”的人群,及高脂饮食但不发生脂肪肝和高脂血症的人群中,分析影响 NAFLD 和高脂血症发生、发展的膳食营养成分与易感基因的相关性,与课题 1 合作重点探讨对高脂血症和脂肪肝具有致病性和保护性的基因位点和表观遗传修饰,为高脂血症和NAFLD 个体化营养干预提供依据(注:综审专家建议);3)高脂肪酸和果糖诱导NAFLD 和高脂血症的分子机制:在细胞和动物模型(ω-3/ω-6 PUFAs 代谢-/- -/- -/- -/- -/- -/- 酶基因敲除小鼠如 COX-1 、COX-2 、mPGES-1 、cyp4a10 、cyp4a14 、sEH 等)中探讨不同比例饱和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ω-3/ω-6 PUFAs、果糖含量在高脂血症和NAFLD 发生、发展及预防中的作用及分子基础;4)营养膳食预测NAFLD 和高脂血症的模型和膳食质量评分体系:通过分析营养素(尤其是脂质含量,脂肪酸类型和比例、果糖含量)等的摄入量(外暴露量)和血尿样本中营养素或其代谢产物含量(内暴露量),结合检测血脂谱、代谢性炎症与氧化应激指标以及临床相关指标,探讨营养膳食与高脂血症及 NAFLD 生物标志物和临床表型的关系,建立有效的营养膳食预测高脂血症和 NAFLD 的模型和膳食质量评分体系;5)NAFLD 和高脂血症个体化营养膳食防治研究:分析营养膳食与易感基因的相互作用对高脂血症和 NAFLD 的影响,为高脂血症和 NAFLD 个体化营养干预提供依据;6)运动对NAFLD 的影响:分析我国人群运动量对高脂血症和 NAFLD 发生、发展的影响,并在动物模型中探讨其作用机制。
3. 代谢性炎症在脂肪肝和高脂血症发生中的作用机制我们拟利用细胞、模式动物和部分 NAFLD 患者的肝活检样本,重点探讨:1)PRR 在代谢性炎症产生中的作用,主要运用转基因和基因敲除小鼠研究清道夫受体A,清道夫受体 B,TLR3,TLR4,CIITA 在调控代谢性炎症反应的发生中的作用;2)膳食因子在代谢性炎症中的作用:探讨如不同浓度ω-3、ω-6 脂肪酸、胆固醇、果糖等因素对PRR 介导的代谢性炎症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3)PRR 和脂质共同激活代谢性炎症的信号通路:论证PRR- 清道夫受体-GRP78-JNK/NF-κB在代谢性炎症产生和放大中的作用;同时通过基因和蛋白Array 技术,发现新的脂质和炎症通路共同的…sensor‟;3)代谢性炎症的干预:根据上述信号通路的研究和我们前期的工作基础,我们将进一步论证小分子多肽(如 H11 肽、resveratrol 等)是否能阻断或降低代谢性炎症和 NAFLD 及高脂血症的发生,为治疗代谢性炎症提供新方法和新靶点。
本研究的平台和技术与子课题 4 和子课题 5 密切相关,即代谢性炎症是影响肝脏脂代谢稳态和外周脂肪向肝脏的异常转运的重要机制。
4. 肝脏营养感应调控及脂代谢稳态失衡与脂肪肝和高脂血症的发生和发展我们拟利用细胞模型、模式动物和部分 NAFLD 患者肝脏活检样本,展开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1)代谢性核受体网络与肝脏脂代谢:探讨代谢性核受体(如PPARs、LXRs、FXR、SHR、PXR、CAR 和 TR 等)参与脂肪酸代谢(合成、摄取、氧化、储存和分泌)调节的分子网络及其作用机制;利用已经具备的PPARα、PPARβ、PPARγ、LXRα、LXRβ、FXR 和 PXR 等基因敲除小鼠研究其在高脂血症和NAFLD 发生中的作用。
在野生型和核受体基因敲除小鼠上诱导SS 或NASH 模型,测定肝组织脂肪酸含量和种类、甘油三酯和胆固醇水平,在 mRNA 和蛋白水平检测与脂肪酸(甘油三酯)摄取(FAT/CD36、caveolins、FATPS、FABPpm 等)、合成(SREBP1c、FAS、DGAT 等)、β-氧化(ACO、CPT1、 HMGCS2、CYP4A 等)、储存和分泌(Cide 家族蛋白、perilipin、seipin 等)等基因表达改变,核受体(PPAR、PGC1α、LXR、FXR 和 PXR 等)、重要脂代谢调节转录因子和信号分子(SREBPs、ChREBP、FOXO、AMPK、Sirt、mTOR 等)、以及炎症通路分子(JNK、TLRs 和NFkB 等)的表达或/和磷酸化水平,和肝脏纤维化(TGFβ/Smad蛋白、胶原、fibronectin 等)的指标;2)脂肪组织-肝脏调节轴:研究脂肪组织源性信号分子(游离脂肪酸、脂肪因子、脂滴包被蛋白等)对肝脏营养感应信号通路的影响及作用机理;3)胰腺-肝脏调节轴:验证核受体和胰源性信号分子(PANDER 和 FAM3A)对肝细胞脂代谢以及炎症及纤维化的影响。
4)脂代谢调节新基因的发现:利用基因组学和蛋白组学技术在 NAFLD 动物模型上研究可能参与肝脏脂肪酸代谢稳态调控的新基因。
5. 脂质的异位沉积在脂肪肝和高脂血症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我们拟利用细胞模型、模式动物(Seipin 小鼠,Perilipin 小鼠,肝脏或脂肪-/-组织特异性的FAT/CD36 小鼠,肝脏特异的FAT/CD36转基因小鼠等)和部分NAFLD患者的活检样本,重点进行以下方面的研究:1)脂肪组织、细胞中脂滴的分解机制及在NAFLD中的作用:在培养的脂肪细胞水平和模式动物研究不同游离脂肪酸对脂滴包被蛋白(如Perilipin和Seipin等)表达以及磷酸化的影响,和脂肪分解代谢(脂肪酶ATGL和HSL)的改变;2)脂肪细胞与肝细胞脂肪酸的转运机制:利用脂肪细胞和肝细胞共培养模型和模式动物,观察脂肪酸在代谢性炎症因子的作用下,在胞浆、细胞膜和亚细胞器(ER)的分布和细胞间转移机制;3)肝脏脂肪酸转运蛋白FAT/CD36在脂肪酸二次转运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使用分子生物学和质谱技术检测肝脏脂肪酸转运蛋白FAT/CD36的表达调控以及糖基化、棕榈酰化和磷酸化修饰的水平,并研究这些修饰与肝细胞脂肪酸摄取及亚细胞定位的关系;在动物和人群,拟利用氢质子磁共振波谱,研究高脂和炎症对脂肪酸异常分布的影响;4)脂肪酸在肝脏聚集与肝脏损害的机制:研究脂肪组织游离脂肪酸的代谢、肝脏对循环游离脂肪酸的摄取改变、肝细胞损害(氧化应激,ER应激,细胞凋亡,和肝纤维化)及血脂种类和水平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