氏族社会的特点有哪些
母系氏族社会的特征及出现的原因

考点:母系氏族社会的特征及出现的原因1.母系氏族社会的特征:母系氏族社会是氏族社会的第一个阶段。
其特征是:①妇女在采集和家务劳动中举足轻重,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
②实行群婚,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
③财产公有,生产和分配都以集体为基础。
2.母系氏族社会出现的原因: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根本原因)3.在母系氏族社会,妇女占据主导地位的原因(拓展点)在母系氏族社会,妇女是生产和生活的主要组织者。
低下的社会生产力使主要由男子从事的渔猎业难以满足最低限度的物质生活需要,而主要由女子从事的采集较为稳定,这种经济上的优势再加上分娩、哺育主要由妇女完成,繁衍人口关系到民族和部落的存亡,这些情况都确立了女子在社会中享有崇高的地位。
易错微析对母系氏族社会妇女主导地位的理解易错:在母系氏族社会,妇女在社会中居于主导地位,而不是男女平等。
例题1 下列关于母系氏族社会的说法错误的是()A.实行群婚B.母系氏族时期,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
C.财产公有,生产和分配以集体为基础。
D.男女平等答案:D解析:母系氏族社会时期,实行群婚,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妇女在社会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财产公有,生产和分配以集体为基础,故D项说法错误,选D。
例题2 母系氏族社会中妇女的地位比男子高的主要原因是()A.当时妇女人数比男子多B.当时婚姻状况使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C.妇女是当时生产和生活的主要组织者D.当时人们对妇女比较尊重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母系氏族社会中,妇女在采集和家务劳动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当时生产和生活的主要组织者,所以在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故选C。
1.我国云南省丽江地区的摩梭人所生子女皆属女方,血缘按母系计,财产按母系继承,男子只负责抚养自己姐妹的孩子,在每个家庭中由一个最能干、公正而且有威望的妇女安排生产、生活,保管财产,这种现象相当于古代社会的()A.母系氏族时期B.父系氏族时期C.原始群居D.奴隶社会2.在远古希腊,人们崇拜大地女神该亚,该她是天神、海神和山神的母亲。
氏族制度是什么_氏族制度的介绍

氏族制度是什么_氏族制度的介绍氏族制度从字面来理解其实就是氏族社会的组织制度,也就是氏族社会时期人类共同形成并遵守的一套规范。
这套规范的形成有其具体的背景和条件,这也决定了氏族制度的一些特点。
以下是为你精心整理的氏族制度的介绍,希望你喜欢。
氏族制度的介绍氏族制度是以生产资料原始公社所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制度,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形态。
在人类及其社会的形成和发展中,原始群是从猿到人过渡阶段的“形成中的人”的群体的制度。
氏族制度的特点氏族制度的基本特点是:第一,社会生产力极其低下。
当时主要是以石器和弓箭作为生产工具。
母系氏族时期的生产率极低,生产发展异常缓慢,人类完全受着大自然的支配。
第二,氏族制度生产关系的基础是生产资料公有制。
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归氏族集体所有,个人只有一些生活用品和随身携带的工具。
与此相适应,消费品也是平均分配。
第三,氏族公社成员之间的关系是平等和民主的。
这是由生产资料公有、共同劳动和平均分配决定的。
氏族议事会是最高权力机关。
在氏族内部,除了舆论对人们的褒贬之外,没有任何强制手段,更没有任何剥削和压迫。
第四,氏族内部的婚姻制度是族外通婚,禁止同一血缘亲族集团内部互相通婚。
当时典型的婚姻形态是对偶婚。
同一个血统的几个氏族组成胞族,两个或几个姻系胞族组成一个部落。
于是形成了氏族;;胞族;;部落这样的组织系统。
母系氏族社会与父系氏族社会的区别虽然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都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且都实行财产、分配的公有制,但也存在几大区别:1、母系氏族公社妇女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父系氏族公社男子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2、母系氏族时期,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父系氏族时期,人们“既知其母,又知其父;3 、父系氏族公社后期,生产力进一步提高,出现了私有制和奴隶制,原始社会开始解体。
氏族社会的血族复仇介绍血族复仇是以血还血之意。
又称“血亲复仇”,产生并盛行于原始社会的氏族部落时期。
当时,出于一个共同祖先的氏族是社会的基本单位,胞族和部落也是建立在血缘基础上的。
氏族公社的演变

氏族公社的演变1 氏族公社与氏族社会的特点氏族公社是继原始群之后出现的以血缘为纽带的人类共同体,是原始社会的高级阶段。
氏族公社的历史分为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两个阶段。
由原始群进入母系氏族公社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农业的出现和人们开始了定居生活。
农业、定居生活使人们认识到血缘近亲为婚的危害,从而实行族外婚,这样就进入了氏族公社。
氏族社会有以下几个特点:其一,氏族内部实行禁婚,因此族外婚是氏族公社形成的条件和基本标志。
其二,氏族全体成员必须属于同一祖先、同一血缘集团,相互间存在血亲关系。
其三,每一氏族均有特定的名称,有共同的信仰,内部实行原始共产制和民主制,生产资料公有,人们共同劳动,共同生活,共同抚育后代。
每一个氏族既是一个生产单位,也是一个消费单位。
2 氏族制的确立氏族是起源于一个老祖母,有特定的氏族名号,以族外婚为前提,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具有共同信仰的比较牢固的经济生活的社会单位。
氏族制确立的经济原因是农业开始出现。
随着制造工具技术的改进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过去那种不稳定的、松散的血缘家庭已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要求能够经常保持经济联系的、比较稳定的生产集团和生活单位的出现,以保证生产的持续和技术经验的继承和积累,这就是氏族产生的经济基础。
定居和族外婚是氏族制产生的社会基础,随着定居的出现,人们逐渐认识到近亲结婚产生的不良后果,逐渐对婚姻从习惯上进行了限制,即禁止同胞和旁系的兄弟姊妹间的通婚,这种婚姻关系称为族外婚。
3 母系氏族公社初期及其主要遗址母系氏族公社是氏族公社的第一阶段,也是主要阶段。
我国古代的母系氏族公社初期约开始于距今10万年,止于距今约1万年。
这时的人类体质形态已进入“新人”阶段,相当于考古学的旧石器时代晚期。
这一时期我国境内的新人化石及其遗存非常丰富,主要有:柳江人、河套人、山顶洞人、麒麟山人、峙峪人、左镇人。
其中典型代表是山顶洞人。
山顶洞人是1933年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山顶洞发现的,就体质形态来说,已基本上消除了猿的特征,和现代人的体质形态基本一致,现代人开始形成了。
九年级上册历史第一次月考复习材料

九年级历史知识全录第一单元世界古代史第1课:史前时期的人类1、大约300万年前,非洲生活着早期人类南方古猿。
(可以使用天然工具和直立行走,代表人物是露茜,距今约340万年。
)大多数学家认为:人类起源于非洲。
2、人工制造工具的出现,标志着从猿到人过渡阶段的结束。
3、世界三大人种:黄种人、白种人、黑种人(人类学者按肤色、发型、眼型、鼻型等外貌特征,将现代人分类的)人种的形成是不同自然条件长期影响的结果。
4、母系氏族的特点:社会特点:以母系血缘为纽带组成稳固的集团,妇女在生产生活中居主导地位。
代表故事:古希腊神话该亚的故事母系氏族社会产生了原始的农业和畜牧业。
社会现象:子女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
5、父系氏族的特点:社会特点:以父系血缘为纽带组成稳固的集团,男子在生产生活中居主导地位。
代表故事:古希腊神话厄瑞斯忒的故事由于剩余社会财富的出现逐步产生了私有财产。
了解内容:由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转变的原因:农业是妇女采集中发明,最早由妇女从事,而随着农业生产规模地扩大,劳动程度的增强,男子取代了女子在生产中的地位,男女经济地位和婚姻关系发生变化,一夫一妻制度产生,子女知其父母。
历史感悟:(简答及材料探究知识补充)一、父系氏族与母系氏族的异同?答:差异点:①主导人群不同(母系氏族妇女在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父系氏族男子在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②社会现象不同(母系氏族社会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父系氏族社会人们“即知其母,又知其父”;③生产力水平和社会特点不同(母系氏族生产力较低,采摘农业为主体,出现了原始农业和畜牧业,氏族社会相对稳定;父系氏族社会生产力大大提高,大规模农业为主体,劳动强度大,社会财富积累,私有财产出现,社会后期原始社会开始解体);相同点:①都以血缘关系为纽带;②都实行公有制。
二、如果看待“黑卑白尊”的人种歧视?答:这种人种歧视的观念是正确的,也是违背科学的。
人类最初的分布受到环境的制约,但是后来由于火的使用和衣服出现增强了人类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是人类分布广泛。
简述氏族制度的基本特点

简述氏族制度的基本特点一、血缘纽带氏族制度的基本特点之一是血缘纽带。
氏族成员通常按照血缘关系来确定,即他们共享一个共同的祖先。
这种血缘关系在氏族中形成了一种紧密的联系,使得成员之间具有强烈的认同感和互助精神。
二、共同生产氏族成员通常共同生产,共享劳动成果。
在原始社会中,生产力低下,人们必须团结合作才能生存。
因此,氏族成为了一个共同的生产单位,成员们共同狩猎、采集、耕种等,以确保食物和其他必需品的供应。
三、平等与互助氏族制度强调平等和互助的原则。
在氏族内部,成员之间没有明显的阶级划分,权利和义务相对平等。
同时,氏族成员之间相互支持、互相帮助,特别是在面对外部威胁和困难时,这种互助精神更加突出。
四、氏族议事会氏族内部通常有一个议事会,负责决策和协调氏族事务。
这个议事会由氏族长老和成员代表组成,通过讨论和协商来解决问题,体现了原始民主的精神。
五、族长权威虽然氏族内部强调平等,但族长通常具有一定的权威。
他们通常是经验丰富、德高望重的长者,负责协调氏族内部事务,解决纠纷,确保氏族的正常运转。
族长的决策和行动通常受到其他成员的尊重和认可。
六、原始民主氏族制度中体现了原始民主的精神。
在氏族议事会中,所有成员都有权利参与决策,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诉求。
这种民主决策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氏族成员的权益和利益。
七、财产共有在氏族制度下,财产通常是共有的。
氏族的土地、资源和其他财富由所有成员共同拥有和使用。
这种共有制是为了维护整个氏族的利益和生存,同时也加强了成员之间的互助和团结精神。
八、习俗约束氏族内部有一套完整的习俗和规范,用于约束成员的行为和关系。
这些习俗通常是为了维护氏族的秩序、和谐和团结而制定的。
如果违反了这些习俗,将会受到一定的惩罚或谴责。
九、母系向父系过渡早期的氏族制度通常是母系制,即血缘关系按照母系来计算。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逐渐出现了父系制,即血缘关系按照父系来计算。
这种从母系向父系的过渡是氏族制度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社会结构变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母系氏族简介 母系氏族的特征是什么样的

母系氏族简介母系氏族的特征是什么样的本文导读:特征母系氏族婚姻和氏系基本特征为:始终以母系血缘关系为纽带。
婚姻形式在早期是群婚。
由于实行外婚制,夫妻分居在各自的母系氏族中,婚姻生活采取丈夫走访妻子的形式,子女从母居,属母方氏族,世系和财产继承从母系计。
到了母系氏族繁荣期,由于对偶婚的出现和逐步巩固,丈夫迁到妻方氏族从妻居。
(也有很多国外学者认为,没有确切考古证据表明群婚制度在50万年前~3万年前一直广泛存在,子随母姓只是一种可能,但不表明可以得出群婚的推论,此点不严谨)两极世界理论分析指出,虽然母系氏族的建立并不能说明新人比其前人的进化方式有了质的发展,但是比起类人猿更随机、更简单的原始群来说,组织化程度更复杂和更稳定,人类有了相对安定的生存环境。
形成距今约十至二三万年的旧石器时代中、晚期,远古社会由原始人群阶段进入母系氏族社会。
现已发现的旧石器时代中期主要人类化石和文化遗存有:陕西大荔人、山西襄汾丁村人、山西阳高许家窑人、广东曲江马坝人、贵州桐梓人、湖北长阳人、北京周口店新洞人,以及辽宁喀左鸽子洞等文化遗存。
旧石器时代晚期重要的人类化石和文化遗存有:山西朔县峙峪人、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辽宁建平人、广西柳江人,以及宁夏灵武水洞沟、河南安阳小南海、河北阳原虎头梁等文化遗存。
山顶洞人使用的劳动工具中有骨针,装饰品有钻孔的小石珠、砾石和青鱼上眼骨等,这说明山顶洞人开始掌握了钻孔技术,因而很可能使用了比前人进步的石制工具。
山顶洞人除在居住地区附近采集和渔猎外,活动范围又有所扩大。
他们获取的食物中有海蚶,这说明山顶洞人的足迹已达渤海湾一带,与大自然的斗争能力有所提高。
原始人群阶段过渡为母系氏族社会,是在生产力水平提高的推动下完成的。
血缘内婚制向氏族外婚制的转化是社会性质变革的关键因素。
原始人的血缘家族,经过几代繁衍之后,由于人口不断增加,引起食物来源匮乏,生活受到影响,因而必然分裂出新的血缘家族。
新的血缘家族依然施行内部的血缘婚。
乡土中国氏族的概念

乡土中国氏族的概念
一、乡土中国
1、乡土中国指的是中国传统文化遗产和社会民族特性的统称,最重要的表现在民间传统文化的活跃和民族的多样性。
2、乡土中国的主要特点是中国文化的中和融合、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以及充满活力的民俗文化。
它体现了生活在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本土民俗文化和社会文化风貌。
3、乡土中国是中国民族文化再度出现的一个特征,它不仅有承中华传统文化的特点,也有充分展示中国民族的多元性特征的民族特色。
它的正当性和契合性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激励,也是社会文化变迁的动力。
二、氏族
1、氏族指的是携带着包括宗教、文化和传统的血缘关系的家庭群落。
当代的氏族组织可以用古老的血缘宗法追溯其历史起源。
2、氏族社会是传统社会中大宗族联系着许多小宗族,而大宗族联系着若干氏族,由一般家庭组成,主要注重氏族和长辈崇拜,古老的社会分层结构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氏族社会结构的多样性。
3、氏族一词是维系当代中国社会传统血缘文化及其相关制度的一种有效社会组织形式,它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续存提供了强大的支持依托,古老的氏族文化也成为中华民族雄厚文化底蕴的重要宣传窗口。
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的异同点

一、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的异同点1、共同点:(1)都以血缘关系为纽带;(2)都实行财产分配的公有制。
(3)都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2、不同点:(1)母系社会公社妇女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父系社会公社男子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
母系氏族时期,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
子女血统关系按母系世系计算。
父系氏族期间,实行一夫一妻制,人们“既知其母,又知其父”子女血统关系按父系世系计算。
(2)父系氏族公社后期,生产力进一步提高,出现私有制和奴隶制,原始社会开始解体。
(3)子女血统关系按母系世系计算.(4)文化遗存不同:母系氏族公社分为六个文化系列,其中有代表性的是仰韶文化,其次是河姆渡文化。
父系氏族公社分为五个文化系列,其中有代表性的是龙山文化二、春秋时期,大国争霸的实质和影响①实质:春秋争霸是奴隶主集团之间的兼并战争。
目的是为了争夺土地、人口和对其他诸侯国的控制,是为了满足奴隶主贵族扩张和掠夺的私欲。
战争双方都是非正义性的,所以说春秋无义战。
②影响:(1)消极:连年战争不断,严重破坏了社会生产,给人们带来极大的灾难。
(2)积极:一是加速了奴隶制度的瓦解和封建制度的形成。
春秋时期的大国争霸,是中国奴隶制瓦解的反映,大国争霸的结果更促进了奴隶制的衰亡,也为社会的发展、阶级关系的变化和新制度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二是加快了国家统一的步伐。
在大国争霸中,各大国兼并小国,开拓了疆土,实现了区域性的局部统一。
三是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在大国争霸过程中,华夏族和周边各部落的联系、交往、融合加强了,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同时各国为争霸的需要,都进行改革以增强国力,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三、魏国李悝变法的的内容①(1)提出了“选贤任能,赏罚分明”的政策,主张改变旧的世卿世禄制。
(旧的世卿世禄制对世袭的贵族有特权,那些对国家没有贡献,却依靠父祖辈享有厚禄的人是国家的“米虫”,应该把厚禄授予那些对国家作出贡献的人,因此,改善吏治的同时也大大削弱了旧贵族的特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氏族社会的特点有哪些
都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句话倒是很能够解释氏族社会的产生。
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落后,人类的生存受到强大的威胁,生之本能驱使人类结合起来组成氏族。
那么,这种氏族社会有哪些特点?而它的产生又有哪些作用呢?以下是为你精心整理的氏族社会的特点有哪些,希望你喜欢。
氏族社会的特点氏族大约产生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其主要特征是:靠血缘纽带维系;生产资料归氏族公有,成员共同劳动,平均分配产品;公共事务由选举出的氏族长管理,重大问题(血亲复仇、收容养子等)由氏族成员会议决定。
在共同经济生活的基础上,形成氏族共同的语言、习惯和原始的宗教信仰。
几个氏族可以联合为部落;氏族人口繁殖后,可以分化为多个氏族;氏族人口锐减后,也可能并入、依附其他氏族。
氏族社会产生的作用第一,氏族社会实行族外群婚制,避免了血亲通婚对人的体质造成的危害;第二,氏族社会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增进了人们之间的凝聚力,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为了消解近亲繁殖在部落社会中产生的影响,提高部落社会的劳动效益和战斗力,姓氏随之而来。
姓氏一开始的出现,就是为了解决近亲繁殖的问题,姓氏作为一个家族的标志,是不许通过婚的,最早的形式便源于此。
直到社会向前推进,部落社会变成了氏族社会,氏族当中,均由相同姓氏组成,禁止通婚,若有违反者,则要遭受氏族长的处罚。
人类文明开始形成,确切地说,应该从是氏族社会的形成开始,氏族社会,有了相应的规定,同时,具有共同血缘关系的一批人聚集在了一起,在劳动力,战斗力方面,表现出相对的优势,对优质人口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氏族社会的介绍氏族产生于旧石器时代晚期,是由类人猿群体转化而来的。
在生产力低下的原始社会,出于生存的基本需要,原始人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组成社会组织,这就是所谓的氏族。
氏族,又称“氏族公社”,原始社会中为了生存,以血缘关系结合的人类社会群体,其成员一般有一个共同的祖先。
他们往往用一种动物或植物作为本氏族的图腾标记。
氏族社会,也就是氏族公社,指的是原始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上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的基本单位。
一个氏族有十几个人,由共同的祖先繁衍下来。
他们居住在一起,使用公有的工具,共同劳动,共同分配食物,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
产生于旧石器时代晚期,氏族之间可以相互通婚。
基本贯穿于新石器时代始终。
母系氏族社会形成原因氏族社会早期,人类的生产活动主要为采集、狩猎和捕鱼,青壮年男子外出狩猎、捕鱼,妇女则从事采集果实,看守住所,加工食物,缝制衣服,管理杂务,养护老幼等公益劳动。
因为当时的采集经济比渔猎经济收获稳定,成为氏族成员生活资料的
重要来源,所以是维系氏族生活的基本保证。
而且群婚制及其导致的必须从母亲一方来确定世系,是形成母系氏族社会的最初动因。
群婚制是生产力低下的群居社会中必然产生的婚制形式, 因为群婚能促进群的凝聚力, 提高妇女受孕的可能性, 满足氏族繁衍发展的需要。
群婚制必然导致从母亲的一方来确定世系, 因为一切形式的群婚家庭中, 谁是某一个孩子的父亲是不确定的, 但谁是孩子的母亲则是确定的。
由于妇女在生育上的特殊作用,以及氏族成员的世系均按母系计算,更使妇女在氏族中具有崇高的威望,居于主导的地位。
母系氏族社会的特点1、生产力愈低,社会制度就愈受血缘关系支配。
氏族是一个血缘亲属团体,一旦成为生产和生活单位,就会自然而然地发展为氏族、胞族、部落这样的组织。
氏族制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是自然生长的简单结构,是与低下的生产力相适应的。
2、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联盟代表不同程度的血缘、亲属关系,每个集团都是闭关自守,各管各的事情,但是又相互补充。
氏族或部落成员共同生活在专属一个集团的同一地区,界限分明,不相混杂,这是氏族制的一个前提。
另一前提是夭天要觅取食物,几乎没有剩余物品。
生产是为了直接消费,不是为了交换。
共同制造,共同使用,共同获得的物品均属集体财产,如房屋、土地、牧场、园圃、小船等。
个人制造和使用的物品归个人所有。
生产者支配产品,这是原始时代生产优越性。
3、没有生产资抖私有制,无贫富之分,主权之别,没有国家机
器,靠风俗统治,一切都是有条有理的。
发生纠纷,由当事人的氏族或部落来解决,对外冲突则通过战争来解决。
在母系社会后期,已出现某些导致社会变革的因素一个氏族有世袭酋长和普通酋长,联盟中的世袭酋长己有一名助手,彼此地位已不平等。
这是个人权力的萌芽。
联盟中世袭酋长一职已固定在某些氏族,意味着在选举联盟代表时,一些氏族拥有特权,另一些则被排斥在外。
到父权制社会,不平等因素日益发展起来。
4、没有阶级的剥刘和压迫的社会产生出优秀男女。
原始人看来凶猛、实际上公正、勇敢、刚强、有自尊办。
年月,英军向非洲祖鲁人发动进攻,开芝约瓦领导人民抵抗达半年之久,居然多次击败装备优良的敌人。
英国人说,卡弗尔人比马走得还快,一昼夜比马走得还远。
战斗时,他们每条筋都膨胀起来,坚硬如钢。
氏族社会的特点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