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教案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教案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教案教案标题: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基本原则;3. 能够分析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和特点;2.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基本原则;3. 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

教学重点:1.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基本原则;2. 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

教学难点:1. 如何分析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和解读经典文献、重要概念和理论,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发言等形式,引导学生分析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

教学资源:1. 课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时间安排引入 1. 通过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图片、音乐等素材,引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好奇心;2. 提问:你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什么了解?讲授法5分钟知识讲解 1. 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和特点;2. 解读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基本原则。

讲授法15分钟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

讨论法20分钟学生发言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和讨论。

讨论法10分钟总结总结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特点、核心价值观和基本原则,并强调其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

讲授法5分钟作业布置布置相关阅读材料,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的小论文。

讲授法5分钟教学评估:1. 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2. 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评价的准确性和深度;3. 学生完成的小论文的质量和内容。

拓展延伸:1. 组织学生参观相关的文化遗址或博物馆,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2. 邀请专家学者进行讲座或讲解,深入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话题。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中国古代文学与诗歌
古代文学
包括《诗经》、《楚辞》、汉赋 、唐诗、宋词等,表现了中国古 代人民的生活、情感和思想,是 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
诗歌
中国古代诗歌是中国文学的瑰宝 ,代表诗人有杜甫、李白、苏轼 等,诗歌主题广泛,包括自然、 友情、家国情怀等。
中国传统音乐与舞蹈
传统音乐
中国传统音乐以独奏、合奏形式演奏,乐器有琴、筝、琵琶、二胡等,音乐风 格独特,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木雕工艺
中国木雕工艺精湛,代表作品有黄 杨木雕、东阳木雕等,既有实用价 值,又有艺术欣赏价值。
中国传统医学与养生文化
中医药学
中医药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瑰宝,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为核心,通过草药、针灸、推拿等多种治疗手段,调理人 体内外环境,达到治病养生的目的。
养生之道
中国传统养生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注重饮食调 养、运动锻炼、精神调养等方面,以达到延年益寿、身心 健康的目标。
食疗文化
中国食疗文化源远流长,强调通过饮食调理来预防和治疗 疾病,如药膳、食疗方剂等,体现了食药同源的理念。
06
中国传统节俗与礼仪
中国传统节日与习俗
春节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 象征着岁末年初和新的一年的开 始。春节习俗包括贴春联、放鞭
炮、吃年夜饭、压岁钱等。
中秋节
中秋节是农历八月十五,象征着 团圆。习俗包括赏月、吃月饼、
02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与分类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点
历史悠久
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数千年的历史积淀,是世界上 最古老的文化之一。
重视礼仪、人伦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强调礼仪 、人伦等社会规范,形成了独特的社会秩序和道 德体系。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学习指南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学习指南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学习指南一、【课程简介】《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原为暨南大学专为外招生(港澳台学生和华侨学生)开设的公共必修课(1985年始开),属文化素质教育课程。

但伴随对通识教育理念的实践及国家文化强国理论的提出,该课亦受到内招(内地)学生喜爱和重视,所以现亦面向内招生开课,成为学校文化素质教育及人文精神培养的主要实践课程。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是爱国主义教育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元素为两大支柱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其目的,是帮助学生深入地了解作为母本文化的中华民族文化的主要精神,从而培养他们对祖国的情感和爱国情操;帮助学生理解和认识中国文化的优秀要素和传统思维方式,以便帮助他们掌握多种认识方法,这在影响他们的人生、社交和工作态度以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方面,有所裨益。

二、【学习要求】1.本课程要求学生在学习结束后能够基本理解和掌握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基本理念,如文化、人文、过程性思维、非知性思维、乐感文化、儒道释的基本精神、生生之道、中和、中庸等。

2.要求学生能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过去和现在形成理性的理解,以批判继承的态度对待文化传统。

3.帮助学生养成自我反思的习惯,学会以历史主义的眼光看待现实问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三、【学习指导】★导言(一)学习目标与要求:1.了解文化的含义、构成及特点。

2.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及其基本规律。

3.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因素。

4.明确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

(二)重点与难点:1.重点:文化认知及文化的发展规律。

2.难点:(1).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因素。

(2).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

(三)考核要求:1. 文化的内涵、结构及特点。

2. 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

3.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因素。

(四)基本内容:1.学习本课程的意义:(1)认识你自己(2)学史使人智(3) “温故而知新”。

2.文化的概念、结构与特征: (1)什么是文化(2)文化的结构(3)文化的特征3.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意义(1)孕育期:殷商西周时期(2)趋形期:春秋战国时期(3)定型期:秦汉时期(4)融合期:魏晋唐宋元时期(5)转向期:明清时期3.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五)学习方法1.本课程使用的教材是龚红月、王培林、何君宜和杨俊华编著的《智圆行方的世界: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暨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最喜欢的章节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最喜欢的章节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最喜欢的章节
摘要:
1.引言:介绍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的内容和价值
2.喜爱的章节:详细介绍最喜欢的章节及其内容
3.章节价值:阐述该章节对于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4.结论:总结文章,表达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正文: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是一本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著作,它涵盖了从先秦到现代的中国文化发展历程,内容丰富,价值深厚。

对于热爱中国文化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部宝典。

我最喜欢的章节是关于中国古代哲学的部分。

这一章节详细介绍了儒家、道家、墨家等各个哲学流派的主要思想,让我对中国古代哲学有了更深的理解。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它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对社会的责任感。

道家思想则主张人应顺应自然,追求内心的宁静。

墨家思想则主张兼爱非攻,强调人的道德行为应以利益他人和社会为主。

这些哲学思想虽然在今天看来可能有些过时,但在古代,它们是社会行为的指导原则,影响了中国人的生活和思考方式。

除此之外,这一章节还介绍了许多有趣的哲学故事和寓言,如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庄子的“逍遥游”等,这些故事和寓言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哲学思想,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既能享受故事的乐趣,又能理解哲学的深意。

我认为,了解中国古代哲学是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关键。

哲学思想是中国文化的灵魂,它渗透在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影响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因此,学习中国古代哲学,对于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其核心价值观,有着重要的意义。

总的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是一本内容丰富、价值深厚的著作,而其中的古代哲学部分,更是理解和欣赏中国传统文化的关键。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的心得体会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的心得体会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的心得体会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让我对中国丰富的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我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深厚历史底蕴的民族,我们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包含了伦理道德、文学艺术、哲学思想和科学技术等方面的丰富内容。

其中,古代先贤如孔子、老子等的伦理道德思想对于构建中国社会秩序、传统文化的影响深远,让我深刻认识到传统文化在中国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通过学习古代的文学艺术,我了解到古代诗词曲赋等文学形式在表达情感和传达思想方面的独特魅力,这对于提高我的文学素养和情感品质有巨大影响。

在哲学思想方面,中国传统思想包含了儒、道、佛三家学说,通过研究其思想特点,更好地了解到如何在个人修养和社会治理中运用合适的思想观念。

最后,在科学技术方面,虽然传统文化强调了人文情怀和道德伦理,但也能发现它在部分科学领域有着卓越的贡献。

如古代的农业生产技术、天文测量技术、纸张制造技术都曾有过历史性的贡献,反映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和创造力。

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我不仅认识到我作为一名中国人的文化基础,还更好地了解到传统文化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我希望今后我能够进一步深入学习、了解传统文化,更好地传承、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传统文化简介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琴棋书画、三教九流、三百六十行、四大发明、民间禁忌、精忠报国、自然养生、竹、民谣、黄土、长江、黄河、红、月亮。

十二生肖: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农家、农民起义、锄头;皇宫官府、宫庭文化、帝王学。

诸子百家1.儒家(孔子、《论语》、孟子、《孟子》、荀子;思想:仁、义、礼、智、信;四书:《中庸》《大学》《孟子》《论语》)2.道家(老子、庄子、列子;思想:道德,无为、逍遥;《南华经》《道德经》3.墨家(墨子、《墨子》、思想:兼爱、非攻、举贤、节俭)4.法家(韩非、李斯、《韩非子》思想:君主集权,以法治国)5.名家(邓析、惠施、公孙龙、桓团《公孙龙子》)6.阴阳家(邹衍、五行、金木水火土)7.纵横家(鬼谷子、苏秦、张仪、《战国策》)8.杂家(吕不韦《吕氏春秋》)9.小说家(虞初《虞初周说》)10.兵家(孙膑《孙膑兵法》孙武《孙子兵法》、吴起、尉缭、魏无忌、白起思想:【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军事格言,就出自此书。

强调作战前一定要做好准备)11.医家(扁鹊、淳于意、张仲景、华佗、孙思邈、王冰、张从正、朱震亨、李时珍、张景岳)12.社会人道主义(谢周勇《论新时代》)琴棋书画笛子、二胡、古筝、萧、鼓、古琴、琵琶。

《茉莉花》、十大名曲(《高山流水》、《广陵散》、《平沙落雁》、《梅花三弄》、《十面埋伏》、《夕阳箫鼓》、《胡笳十八拍》、《汉宫秋月》、《阳春白雪》、《渔樵问答》);中国象棋、中国围棋,对弈、棋子、棋盘;中国书法、篆刻印章、文房四宝(毛笔、墨、砚台、宣纸)、木版水印、甲骨文、钟鼎文、汉代竹简、竖排线装书;国画、山水画、写意画;敦煌壁画;八骏图、太极图(太极)。

传统文学主要是指诗词曲赋。

《诗经》、《汉乐府》、《孙子兵法》、《三十六计》、《先秦诗歌》、《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小说》、四大名著(《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聊斋志异》等。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笔记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笔记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笔记一、概述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国历史上形成并延续至今的独特文化体系,它包括了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文学艺术、宗教信仰、礼仪制度、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深深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是中国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儒家文化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它以孔子为代表,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倡仁爱、礼仪、忠诚、孝道等价值观念。

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塑造了中国人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1. 孔子与儒家思想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提出了“仁”的概念,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和社会关系。

孔子的思想被后来的儒家学派发扬光大,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 五常道德儒家思想强调人的道德修养,提出了五常道德,即仁、义、礼、智、信。

仁指的是关爱他人、善待他人;义指的是正义和公平;礼指的是社会礼仪和行为规范;智指的是智慧和学识;信指的是诚实守信。

3. 孝道和家族伦理儒家文化非常重视孝道和家族伦理,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孝顺和尊重,以及家族的传承和延续。

孝道被视为儒家文化的核心之一,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道家文化道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与无为而治。

道家思想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1. 道和无为道家思想认为宇宙万物都遵循着一种无为而治的原则,强调人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追求内心的宁静和平和。

2. 道德经《道德经》是道家文化的重要经典之一,由老子所著。

它强调“道”是宇宙的根本原则,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思想,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佛教文化佛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起源于印度,后传入中国,对中国人的信仰和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1. 佛陀与佛教教义佛陀是佛教的创始人,他提出了“四谛”和“八正道”的教义。

佛教教义强调人们通过修行和慈悲心可以摆脱痛苦,获得解脱和幸福。

1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绪论.

1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绪论.
5、学习传统文化应与个人修养结合起来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是道德修养,因此学习传
统文化必须与个人修养结合起来,这是一种修炼, 而不只是学问。
五、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意义
1、系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哲
学思想、法律制度、文学艺术、宗教传统、科 学技术、民间习俗,增强对国情的理解
“文”与“化”合并使用,最早出现在《易· 赉· 象
传》:“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孔颖达在《周 易正义》中解释道:“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言圣 人观察人文,则诗书礼乐之谓,当法此教而化成天 下也。”
“文化”一词有“以文教化”的内含。西汉刘向说:
“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晋代束晰说:“文化内辑,武功外悠”。“文化” 也与自然(或天然)相对,与无教化的“质 朴”“野蛮”相对。
邪,其自我标榜从来都是有道德的。可见中国文化中道 德的力量大于一切。
四、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法:
1、抓住传统文化的本质特征——道德
传统文化的范围非常广博,只有抓住其本质特征,
才能尽快掌握其灵魂所在;
2、学习传统文化重在理解而不是批判
所谓“批判地吸收”或“批判地继承”的学风,暴
露出人性中的傲慢习气。对于传统文化重在理解其 本质内含,对于不理解的可以暂且搁置,不必去批 判;
为文物典籍、礼乐制度; 其二,彩画、装饰,个人修养等。“文”与“质”“实” 相对。《论语· 雍也》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 质彬彬,然后君子”。
“化”,本义为改易、生成、造化。《易· 系辞下》:
“男女构精,万物化生”。《说文》:化,教行也。 从人从匕。甲骨文为 象二人一正一倒。“化”不仅指事物形态或性质的 改变,同时具有化生、教化的含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农业大学现代远程教育
课程论文(设计)
课程名称:28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论文题目:学习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
学生姓名
专业
层次
批次
学号
学习中心
2012年 5 月
中国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制
【摘要】:
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每个中国人自豪,它是
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另一方面,近代落伍了的中国正在现代化,虽然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思维、行为和生活方式都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中国文化也日新月异,但是这种发展本身就是从传统开始的。

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本身具备文化科学价值。

【关键词】:传统文化文化传承
一、传统文化的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它是指中国历史上以个体农业经济为基础,以宗法家庭为背景,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的社会文化体系。

她是我们的祖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

她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

她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

中国传统文化的最主要特征是其支配地位长期被儒家伦理文化的价值取向占据着。

上至华夏的原始民族,下至近代社会,上下五千年,儒家伦理文化一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而且至今仍然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

除此以外,我们还能从四个方面的特征加以认识。

第一,中国传统文化是封闭的生态环境条件下,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的产物。

是以汉族为主体,融合各族人民的智慧,共同创造的,这一特定区域特定人类圈的社会精神形态,具有强烈的民族性。

第二,中国传统文化是历时五千年形成的一个完整而庞大的体系,从哲学思想、思维方式到心理倾向,渗透进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十分丰富,具有内容的完整性。

第三,作为文化传统,世世代代传播延续下去,还将继续传承下去,无论是自然传承,还是选择传承,随着时间的推移,从不停止,因此,它具有永久的传承性。

第四,传统文化属于旧的时代,受着时代的局限,总是一分为二的,其中精华与糟粕并存,养料与毒素同在。

对教育有正面的积极的影响,也有负面的消极的效应,具有影响的双重性。

二、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

这个思想体系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凝聚之学,中国传统文化是内部凝聚力的文化,这种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注重和谐,把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人与自然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文化关系;二是兼容之学,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尽管在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受到限制的条件下,还是以开放的姿态实现了对外来佛学的兼容;三是经世致用之学,文化的本质特征是促进自然、社会的人文之化,中国传统文化突出儒家经世致用的学风,它以究天人之际为出发点,落脚点是修身、治国、平天下,力求在现实社会中实现其价值,经世致用是文化科学的基本精神。

第一,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是儒家文化,它的现代价值,首先表现在对其它文化开放性上。

这是中国传统文化能够发展到今天并在现代社会发生作用的一个基本的前提。

但传统文化或儒学的开放性还有它特定的意义,那就是主张每一个体对于他所生活于其中的社会国家的开放性,强调个人对社会国家具有参与感。

这种参与感的特点是重在参与的实践过程本身,而不是过分看重当下的功利性的结果。

在如此的文化模式的熏陶下,人们能够暂时忍受艰难困苦,孜孜不倦地努力工作,这可以说是中国现代化实现的重要文化动力。

第二,在科学已经成为群体和社会的取向的氛围下,在群体的要求下接受和追求科学也就成为了约束自己行为的道德自律的真实内容。

修身养性的自我品格锻炼可以转化为树立、培养和坚守对科学文明的向往和信念。

在某种意义上,当代中国的科学热情前所未有地高涨,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伦理在促成和助长这一趋势过程中的积极的作用。

而且,中国传统文化主张求变,《周易》讲:“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可以说中国文化的现代价值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它大张旗鼓地宣扬通过变革以求发展的精神。

可以说,变革与发展的互动,在当今中国改革开放的现代化实践中,表现得最为突出。

第三,就人生价值来说,传统文化突出地强调了人的精神需求的重要性,而当鱼(生命)和熊掌(道义)不可兼得时,舍生取义便成为了人的自觉的选择。

如此的“正气”塑造出了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维系着绵延不绝的文化传统。

但传统文化并非不重视物质生命的价值。

以物质生命承传为基础的孝道思想,使承载于生命的道德意识和自然知识的传播推广受到重视,不论是为功名、为财富、为名声,它都鼓励人的积极努力。

第四,中国文化的核心范畴和中国人追求的终极的价值理想就是“闻道”。

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

”而儒、道等家共同尊奉的经典《周易》提出的“一阴一阳之谓道”的思想则是最为全面深刻地反映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

它既是传统的,迄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发展;同时又是现代的,甚至与后现代文化也可以相容。

一阴一阳和合而成之“道”,是“和而不同”的思维传统的产物。

无论是阴是阳,任何一性自身都不是完善的,而不完善就需要向完善化方向发展,就需要异性的补充,就需要外来之性与自性的亲和与转化。

这一点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为中西互补提供的最为重要的理论依据。

第五,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传统文化是起源于过去、融合现在与未来的动态的主流观念和价值取向,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存在,广泛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就是以宽厚之德包容万物,即厚德载物。

如战国时代,齐桓公开创的稷下学宫汇集了当时儒、墨、道、法、阴阳、名、纵横等诸家学派,当时在稷下学宫讲学和游学的大师有淳于髡、邹衍、田骈、孟子、荀子等诸子,号称诸子百家。

这些大师在学宫里自由讲学、自由辩论,开创了我国文化史上百家争鸣的先河,为中华文化的继往开来做出了巨大贡献。

一般认为,从汉武帝开始我国便形成了儒家文化占主导地位的文化局面,但实际上我国文化发展史主要是以儒道互补为基本线索的,而这一线索本身就体现了文化的兼容性。

和谐持中的思想境界,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境界就是和谐,即认为每一个事物都应按照其自身的规律自然地发展。

这其中包括人与人的和谐、个人自我身心的和谐及人与自然的和谐。

人与人的和谐就会促使社会稳定,家庭和睦;个人身、心间的和谐就能使人做到遇事宠辱不惊,进退有据;人与自然的和谐就能互得其利,持续发展。

儒家所讲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最终目标主要是要达到第一种和谐,而佛教、道家则侧重于后两种和谐。

道家的“道法自然”的思想对我们今天学习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保护环境尤有借鉴意义。

第六,传统文化中具有深邃哲理。

儒家的思想核心—仁,“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论语•为政》、“博施于民而济众”《论语•雍也》、“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等仁政主张.在当时是极为可贵,即使在今日也同样有积极意义的。

而“疤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草”却遭到了孟子的极力抨击,孟子的“民贵君轻”的提出,把西周以来的民本思想提高到新高度。

“仁”指宽泛的相亲相爱,爱亲齐家只是起点,“治国平天下”才是道德和政治上的目标和终点,“亲亲、仁民、爱物”,从小到大扩展开去,在现实中以治天下为最高理想,使德或仁“参天地”。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这是孔子要求做人的起码准则,在今天全世界哲学、伦理学、宗教学、人类学、社会学界都把它推为“全球伦理”中的“金律”,正因为在寻找各民族、各国家的不同文化间可以共同接受的伦理准则,推来找去只能找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最低最大普遍化准则”。

孔子提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

但是,如果我们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现实社会生活人类伦理的“最低最大普遍准则”,虽不能为所有人普遍遵循,但却可起到大大限制“损人利己”的作用。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新民,在止于至善”,道出做人的操守在于使美德显明,社会在于使人民不断自我革新,最终使人达到最美善的境界。

平心而论,孔子终生追求为之奋斗的就是要建立一个“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理想社会。

《论语•先进》篇中有“暮春者,春服既成。

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零,咏而归”一段曾选人高级中学语文课本中,良师讲授时多流露出飞扬的神采。

它所呈现的理想社会景象,一直是二千年来士人心中神往的生活境界,把出世与人世结合到了极完美的境地—和谐的社会,畅达的人生,物我相融,淡和宁静,性情悠然,生命裕如。

参考文献:
[1]郝翠梅.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01).
[2]王勇.基于现代化视角下的中国传统文化[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0,(07).
[3]罗兢雅.中国传统文化之当今思考[J].今日南国(理论创新版),2010,(02).
[4]窦坤,刘新科.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及其传承[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3) .
[5]雷铁涛,宋建设.近代中国传统文化丢失的历史轨迹[J].中国商界(上半月),2010,(09)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