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一)“文”的释义及扩展
• “文”的引申义:
• 其一、引申为文字、文章,在此基础上又引申 为诗词曲赋。 • 其二、引申为古代的礼乐制度,如《尚书·序 》所载:伏羲画八卦,造书契,“由是文籍生 焉”。在此基础上又引申为法令条文。 • 其三、由伦理之说导出彩画、装饰、精神修养 之义,与“质”、“实”对称,如《论语·雍 也》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 彬,然后君子。”在此基础上又引申为文彩。
图示的含义
• 1、人类从“茹毛饮血,茫然于人道”的“直 立之兽”演化而来,逐渐形成与“天道”相联 系又相区别的“人道”,这便是文化的创造过 程。 • 2、在文化的创造与发展中,主体是人,客体 是自然,而文化便是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在 实践中的对立统一物。这里的“自然”,不仅 指存在于人身之外并与之对立的外在自然界, 也指人类的本能、人的身体的各种自然属性。
图示的含义
• (3)文化是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活动,它 同时也改造“改造者”自身,即实践着的人。 • (4)举例说明:一块天然岩石不具备文化意 蕴,但经过人工打磨,便注入了人的价值观念 和劳动技能,从而进入“文化”范畴。人在打 磨岩石过程中,知识水平和技能的提高,在这 一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均属“文化”范畴。 因此,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自然的人化”或 “人类化”。
(三)“文化”的释义及其扩展
• 2、西汉后,“文”与“化”合成一词 • (1)《说苑· 指武》曰:“圣人之治天 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 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 (2)南齐诗人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 》曰:“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 远”。 • 这里的“文化”与无教化的“野蛮”、 “质朴”对举,已明确具有“以文教化” 的含义。
• (1)由人类加工自然创制的各种器 物,即“物化的知识力量”构成的 物态文化层。 • (2)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 种社会规范、社会组织构成的制度 文化层。
一、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一、“文化”界说二、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三、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意义和方法一、“文化”界说(一)“文”的释义及扩展1、“文”的本义,指各色交错的纹理。
(1)《易·系辞下》载:“物相杂,故曰文。
”(2)《礼记·乐记》曰:“五色成文而不乱。
”(3)《说文解字》曰:“文,错画也,象交文。
”2、“文”的多重引申义(1)为包括语言文字内的各种象征符号,进而具体化为文物典籍、礼乐制度。
如《尚书·序》所载:伏羲画八卦,造书契,“由是文籍生焉”。
(2)由伦理之说导出彩画、装饰、人为修养之义,与“质”、“实”对称,如:《论语·雍也》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3)在以上两层意义之上,更导出美、善、德行。
《礼记·乐记》所谓:“礼减而进,以进为文”,郑玄注:“文犹美也,善也。
”(二)“化”的释义及其扩展化的本义为改易、生成、造化,如《庄子·逍遥游》:“化而为鸟,其名曰鹏”;《礼记·中庸》曰:“可以赞天地之化育”等等。
“化”指事物形态或性质的改变,并由此引申为“教行迁善”之义。
中文的文化西文中的文化:结论2:广义与狭义(一)广义的“文化”1、广义文化的定义: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作“大文化”。
包括认识的(语言、哲学、科学、教育)、规范的(道德、法律、信仰)、艺术的(文学、美术、音乐、舞蹈、戏剧)、器用的(生产工具、日用器皿以及制造它们的技术)、社会的(制度、组织、风俗习惯)等众多领域。
2、广义文化的结构广义文化的结构,可分为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四个层次。
(1)由人类加工自然创制的各种器物,即“物化的知识力量”构成的物态文化层。
(2)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社会组织构成的制度文化层。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资料

弘扬主体精神的儒家一.周文化与儒家文化的缘起1. 殷文化到周文化:从神本到人本的文化转向殷商西周时期巫史勃兴,巫史垄断神坛,执掌学坛,不仅奠定了中华文化黎明时期的繁荣格局,对后世文化也产生了深远影响,引出了中国传统学术的系列特点:(1)学术与政治纠缠(2)神学与科学交织(3)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混杂(4)在社会科学方面文,史,哲汇通。
2. 周文化对儒家学说的影响(1)观念创新:“天命靡常,敬德保民”首次提出“德”的概念,作为统治者“宜得宜民”的理论依据。
“德”具有宗教,政治,伦理等多方面的理论内涵,其中伦理为核心。
统治者只有自身修养达到“德”的境界,才能实现“宜得宜民”。
(2)制度创新:宗法建构天子,诸侯,卿大夫,血缘关系(3)政治思想:儒家文化的直接源头周公是西周王朝的奠基者和制度的制定者,他的政治思想对儒家思想的影响表现在:a.“明德慎罚”,“敬德保民”思想是孔子“德政”思想的渊源b.周礼主要是有关社会等级秩序与伦理道德,行为规范的制度性规定。
孔子推行的“礼治”正是对周公遗风的发扬蹈厉。
二.孔孟与儒家文化的产生1.孔子学说及其传播(1)孔子成就A.创立儒家学说孔子儒家学说的特点:a.注重人的因素,重视人生的价值,提倡道德修养,主张“仁者爱人”b.具有积极入世精神,关注现实,关注社会现实c.看重下层民众的力量,主张实行“仁政”,关心人民生计,有一定民本主义色彩d.主张“敬鬼神而远之”,有显著的人文主义精神e.提倡“中有”,“中和”,不仅注重人际和谐,社会和谐,更注重天人和谐,人生自身的和谐。
B.推动平民教育发展C.整理古代文化遗产删定《诗》《书》,修订《礼》《乐》,赞《易》,修《春秋》(2)基本思想A.仁学思想:孔子哲学思想的核心范畴仁的内涵:a.治国使民的基本原则b.在众德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c.最完全的人格内涵d.人道之根本B.礼制思想孔子认为只有正名才能挽救礼坏乐崩的局面,才能复兴周礼。
他提出正名思想,是为了恢复周礼所制定的世袭宗法等级制度。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中国传统文化特点:1、中国传统文化包含着强烈的人文精神。
它是以人为核心的文化,崇拜祖先、重视祭祖;还重视人的节操和修养,注重道德素质以求人格完善。
2、中国传统文化是尚群的文化。
崇尚群体利益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3、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平和的文化。
“平”是重平衡,“和”是重和谐。
(和而不同)4、中国传统文化是自强不息、开放兼容的文化。
自强方能旧立,自强并非自闭。
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简要历程:1、前文明时期:此时期上启人类的初始至传说中的大禹传子,包括旧石器时期(此时属传说时期)。
2、文明奠基及元典创制时期:它包含夏商周及春秋战国时期。
这一时期包括所谓的“轴心时期”。
3、一统帝国文化的探索定格期,秦汉时期(BC221-AD220)。
秦始皇完成中国统一,使这一时期成为古代帝国的完成期。
4、魏晋南北朝及唐代中叶,是汉民族文化与各少数民族文化以及印度文化的融会期。
5、唐代中叶至明代中叶,是我国近古文化定型期。
6、中西文化交汇及现代转型期,即明末至五四运动时期。
人类文化产生、形成及发展变化的地理环境因素:1、地理环境制约人的活动,通过影响人类生存方式而影响人类文化。
2、地理环境提供了各类文化活动所必须的特殊物质空间场所。
3、地理环境通过对生产力的影响而影响人类文化的变化发展。
4、地理环境通过对人的性格和心理影响而对社会文化产生重要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的地理环境因素及其文化特征:1、地理环境的复杂性与差异性,形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性与多元性。
2、地理环境与外部世界相对隔绝,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封闭性与独立性。
3、地理环境的广阔性与完整独立性,形成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与连续性。
4、优越的农耕地理环境,形成凸现农耕文明的传统主体文化。
民族融合的途径:1、生产实践途径。
这是最重要、最根本的民族融合途径。
2、婚姻关系途径。
通婚是最为直接的血缘关系融合途径,婚姻加快了民族融合。
3、权力推动途径。
在汉族地区建立政权的游牧民族统治者,利用强制措施促进本民族汉化。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整理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1.文化的核心问题是人。
2.文化的三层次说:广义,狭义,专义的文化〔1〕广义的文化又称大文化,即主文化是涵盖人类所有文明成果的大文化观。
〔2〕狭义的文化又称小文化,主要指人类精神文化方面的创造性成果,不包括物质生产及其器物性,实体性成果。
〔3〕专义的文化是指沿袭传统和现实生活中人们对文化的直观理解,即将文化理解为文学,艺术,音乐,戏剧,舞蹈等为主的艺术文化。
3.文化的本质是自然的人化或人化自然。
具体包括:(1)文化的核心问题是人。
(2)自然包括两个局部:A.人之外的自然。
即不依赖于人存在的自然界;"无机身体〞B.人自身的自然。
即人的"有机身体〞〔3〕自然的人化包括两个方面:A.人类对外在自然的能动的现实的改造。
B.人自身躯体的全部的感觉〔在自然〕发生属人的变化。
说到底,文化就是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实体而逐步满足自身需要〔包括肉体和精神需要〕的过程。
4.文化的一般特征〔1〕从文化的形成上来看,文化具有超生理性和超个人性。
〔2〕从文化的容构成上来说,文化具有复合性。
〔3〕从文化的表现上来说,文化具有象征性。
〔4〕从文化的影响来说,文化具有传递性。
5.文化的功能定义:文化的功能是指文化系统在人们的社会生活实践中,能适应和满足个人与社会多种需要的重要作用。
〔1〕记录功能:口头语言,文字,物质型文化〔2〕认知功能:人类总是不断地通过文化来认识自然,社会,自身,世界。
〔3〕传播功能:言语和文字,实物〔4〕教化功能:文化不仅自觉地教化人,而且更多时候是潜移默化的教化人,使之社会化。
〔5〕凝聚功能:在民族群体中表现的尤为明显。
中华民族文化的凝聚功能主要表现为爱国主义;文化层次不同,文化凝聚围,程度,层次也不同。
〔6〕调控功能:主要依靠精神型文化和制度行为文化来实现。
6.文化形态学角度将广义文化分为四个层次:〔1〕物态文化;是指人的物质生产活动方式和产品的总和〔2〕制度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起来的各种社会规的总和。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传统文化简介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琴棋书画、三教九流、三百六十行、四大发明、民间禁忌、精忠报国、自然养生、竹、民谣、黄土、长江、黄河、红、月亮。
十二生肖: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农家、农民起义、锄头;皇宫官府、宫庭文化、帝王学。
诸子百家1.儒家(孔子、《论语》、孟子、《孟子》、荀子;思想:仁、义、礼、智、信;四书:《中庸》《大学》《孟子》《论语》)2.道家(老子、庄子、列子;思想:道德,无为、逍遥;《南华经》《道德经》3.墨家(墨子、《墨子》、思想:兼爱、非攻、举贤、节俭)4.法家(韩非、李斯、《韩非子》思想:君主集权,以法治国)5.名家(邓析、惠施、公孙龙、桓团《公孙龙子》)6.阴阳家(邹衍、五行、金木水火土)7.纵横家(鬼谷子、苏秦、张仪、《战国策》)8.杂家(吕不韦《吕氏春秋》)9.小说家(虞初《虞初周说》)10.兵家(孙膑《孙膑兵法》孙武《孙子兵法》、吴起、尉缭、魏无忌、白起思想:【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军事格言,就出自此书。
强调作战前一定要做好准备)11.医家(扁鹊、淳于意、张仲景、华佗、孙思邈、王冰、张从正、朱震亨、李时珍、张景岳)12.社会人道主义(谢周勇《论新时代》)琴棋书画笛子、二胡、古筝、萧、鼓、古琴、琵琶。
《茉莉花》、十大名曲(《高山流水》、《广陵散》、《平沙落雁》、《梅花三弄》、《十面埋伏》、《夕阳箫鼓》、《胡笳十八拍》、《汉宫秋月》、《阳春白雪》、《渔樵问答》);中国象棋、中国围棋,对弈、棋子、棋盘;中国书法、篆刻印章、文房四宝(毛笔、墨、砚台、宣纸)、木版水印、甲骨文、钟鼎文、汉代竹简、竖排线装书;国画、山水画、写意画;敦煌壁画;八骏图、太极图(太极)。
传统文学主要是指诗词曲赋。
《诗经》、《汉乐府》、《孙子兵法》、《三十六计》、《先秦诗歌》、《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小说》、四大名著(《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聊斋志异》等。
1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绪论.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是道德修养,因此学习传
统文化必须与个人修养结合起来,这是一种修炼, 而不只是学问。
五、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意义
1、系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哲
学思想、法律制度、文学艺术、宗教传统、科 学技术、民间习俗,增强对国情的理解
“文”与“化”合并使用,最早出现在《易· 赉· 象
传》:“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孔颖达在《周 易正义》中解释道:“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言圣 人观察人文,则诗书礼乐之谓,当法此教而化成天 下也。”
“文化”一词有“以文教化”的内含。西汉刘向说:
“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晋代束晰说:“文化内辑,武功外悠”。“文化” 也与自然(或天然)相对,与无教化的“质 朴”“野蛮”相对。
邪,其自我标榜从来都是有道德的。可见中国文化中道 德的力量大于一切。
四、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法:
1、抓住传统文化的本质特征——道德
传统文化的范围非常广博,只有抓住其本质特征,
才能尽快掌握其灵魂所在;
2、学习传统文化重在理解而不是批判
所谓“批判地吸收”或“批判地继承”的学风,暴
露出人性中的傲慢习气。对于传统文化重在理解其 本质内含,对于不理解的可以暂且搁置,不必去批 判;
为文物典籍、礼乐制度; 其二,彩画、装饰,个人修养等。“文”与“质”“实” 相对。《论语· 雍也》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 质彬彬,然后君子”。
“化”,本义为改易、生成、造化。《易· 系辞下》:
“男女构精,万物化生”。《说文》:化,教行也。 从人从匕。甲骨文为 象二人一正一倒。“化”不仅指事物形态或性质的 改变,同时具有化生、教化的含义。
第一章:中国传统文化概论[1]
![第一章:中国传统文化概论[1]](https://img.taocdn.com/s3/m/996f96c80c22590102029d7f.png)
❖(二)狭义的文化指人类所创造的一切观念意识 形态成果,是人类精神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狭 义文化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成果,所以又称 “小文化”。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性
❖ 特性: ❖ 1、“协和外邦”、“和而不同”的整体和谐
观。 ❖ 2、“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
观。 ❖ 3、强调人自身修养的人本观。 ❖ 4、系统的整体思维方式及实践理性精神。
❖ 1、原始群居时期: ❖ 元谋人(距今170万年前) ❖ 婚姻状态是杂婚
❖ 2、血缘家族时期: ❖ 中国文化的曙光是从这时开始的 ❖ 三大成就: ❖ 一是石器的出现:反映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
反映了人类创造文化能力的提高 ❖ 二是火的使用:推进了人类文明的迅速发展 ❖ 三是出现了弓箭:扩大了人类杀伤的范围和
产生的原因:生产力不发达;认识能力低下。
功能:维系人们的社会性;维系集体和个人的精神、 宣泄不安情绪。
2、神话的保存: 《山海经》、《楚辞》、《淮南子》、《庄子》
《山海经》是保存神话最多的古籍;战国末期或西 汉初期;作者不定;性质不定(地理书或巫书)
二、中国古代神话的主要内容: 1、创世神话: 盘古开天辟地
2、始祖神话: 女娲造人 女娲补天
3、洪水神话: 大禹治水
4、战争神话: 黄帝战蚩尤
5、英雄神话: 夸父追日 精卫填海 后羿射日
6、传奇神话: 嫦娥奔月
三、古代希腊神话
1、古代希腊神话的背景
古代希腊神话是古希腊时期的口头传说,希腊
神话有许多不同的版本;希腊神话是西方文学和艺 术的源泉,至今仍然被无数作家和艺术家当作题材 和灵感的宝库。
❖ 红山文化的社会形态初期处于母系氏族 社会的全盛时期,主要社会结构是以女性血 缘群体为纽带的部落集团,晚期逐渐向父系 氏族过渡。经济形态以农业为主,兼以牧、 渔、猎并存。它的遗存以独具特征的彩陶与 之字型纹陶器共存、且兼有细石器的新石器 时代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传统孝道文化的发展和弘扬目录摘要: (1)1 孝道文化的内涵及发展 (1)1.1孝道文化的内涵 (1)1.2孝道文化的产生 (2)1.3孝道文化的发展 (3)2孝道文化的历史两面性 (4)3孝道文化在当代道德教育中面临的挑战 (5)3.1一些重要德目已成文化糟粕 (5)3.2当代家庭教育与家庭生活对孝德的“悖行” (6)3.3当代学校德育对孝德的淡化 (6)3.4当代价值观念对孝德的冲击 (7)4吸取传统孝道文化精华,推动孝道的继承和发展 (7)4.1在孝道文化观念层面 (7)4.2在孝道文化德目层面 (8)参考文献 (10)摘要:孝道作为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教育的起源,是传统德育理论之基,随着中国社会文明的发展而不断地丰富和赋予新的内容。
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孝文化,重建与现代文明社会相适应的新孝道文化,对融合代际关系,实现家庭和睦,营造孝亲敬老的良好社会氛围,发挥贤孝文化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社会意义。
关键词:孝道文化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而无论在其主流思想——儒、释、道的哪一思想体系中,孝都是一个重要范畴。
尤其是儒家,不仅十三经中处处皆有谈及孝的义理,而且它还是儒家伦理的基础和核心。
两千多年来,“孝”不仅影响着中国历朝历代人们的思想,同时也成为支配人们行动的准则和评判人们德行的标准,成为统治阶级的“御用工具”。
在21世纪经济飞速发展的新时期,多元化经济、多元化文化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使人们难以辨别哪些是精华,哪些是糟粕,使人们的价值观、人生观失去了方向,以致人们的道德价值观逐渐沦丧。
对孝道探本溯源,剔除其中的糟粕,可以肃清封建主义残余对现实生活的消极影响;汲取其中的精华,与时俱进的对传统孝道进行创造性的继承与发展,则有助于当前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1 孝道文化的内涵及发展1.1孝道文化的内涵孝道文化有极其深刻的内涵。
孝道是中国社会发展的文明史,是传统文化的核心,几千年来一直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封建社会亦是意识形态的精髓,孝道文化深刻的内涵既有丰富的文化理念,又有完善的制度礼仪。
从“敬养”的意义上分析,主要包含敬亲、奉养、侍疾、立身、谏诤、善终等内容。
敬亲:传统孝道文化的精髓在于提倡对父母及其他长辈首先要做到“敬”与“爱”,没有敬和爱,就淡不上孝。
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就是说,对待自己的父母等长辈不仅仅是物质供养,关键在于要有对他们的爱,而且这种爱是发自内心的真挚的爱。
没有这种爱,不仅谈不上对老人孝敬,而且和饲养犬马没有什么两样。
同时,孔子认为,履行孝道最困难的就是时刻保持这种“爱”,即心情愉悦地对待和关心父母及其他长辈。
奉养:传统孝道文化的物质基础就是要从生活上物质上供养自己的父母及其他老人,即赡养老人。
“生则养”,这是孝敬老人最低最根本的要求。
儒家提倡在物质生活上要首先保障老人,如果有肉,要首先让老年人吃。
这一点非常重要,孝道文化强调老年人在物质生活上享有优先性。
常言道:“养儿防老,积谷防饥”和“有子能替父”就是就个道理。
侍疾:老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自身功能逐渐衰退,身体虚弱,抵抗力差,易得疾病。
因此,侍疾是传统孝道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简单地说,侍疾就是子女应该对患有疾病的老年人精心侍候。
比如老年人得了疾病,应当及时请医生诊断治疗,并细心护理,在生活上、精神上给予老年人无微不至的体贴和关怀。
立身:《孝经》云:“安身行道,扬名于世,孝之终也”。
所谓立身,也就是指安家立业,勤俭持家,是尽孝老人的基础。
这就是说,做子女的应该有所作为,成就一番事业,便于更好地实现孝敬父母和其他老人的愿望。
儿女在事业上有了成就,家旺业兴,父母就会感到欣慰,感到光荣,感到自豪。
反之,那些一生好吃懒做,无所作为,家贫如洗的人,也可以说是对父母的不孝之举。
谏诤:《孝经》谏诤章曰:“父有争子,则身不陷於不义。
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於父”。
也就是说,父母的言行不一定完全正确,在父母有不义言行的时候,子女不仅不能随和顺从,而应尽力劝说父母,使其纠正不义之举,这样就可以防止父母遭到不义的责备。
善终:《孝经》指出:“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
这就是说尽孝之事必须亲自为之,老有所居是对老人的尊敬,老有所养则老有所乐,对患病老人精心护理则解除其忧虑,老人逝世时必亲自到灵前哀掉,祭奠时要遵从礼仪。
“送老归山”也就是善终的意思。
儒家的孝道思想把善终同样看得很重要,在祭奠和送葬时施行多种礼仪,以此来缅怀老人的一生,祭奠老人的英灵。
1.2孝道文化的产生在西周王朝,统治者主张敬天、孝祖、敬德、保民,重视尊老敬贤的教化。
要求每个社会成员都要恪守君臣、父子、长幼之道:在家孝顺父母,至亲至爱;在社会上尊老敬老,选贤举能;在国家则忠于君王,报效朝廷。
“孝”开始被确立为宗法道德规范的核心。
春秋战国之际,先秦儒家对孝道作了全面的阐释和发挥,形成了孝为德之本、“无违”之孝道、以孝事君则忠等思想内涵。
至《孝经》(约成书于战国末期),由“事亲”推及到“忠君”、“顺时”、“立身”、“法先”等,泛孝化倾向十分明显;对“孝”的地位及其作用的肯定也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孝经》还提出“五等之孝”和“以孝治天下”,将“孝”进一步等级化、政治化、制度化。
为了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历代帝王一方面极力倡导孝道、孝行,把后辈对长辈的孝道义务片面化、绝对化;另一方面又运用刑罚手段推行孝道,将儒家“孝”的伦理思想渗透于刑律之中并严厉制裁“不孝”行为(从南北朝时期的北齐开始,“不孝”正式被列为“十恶不赦”大罪之列)。
传统孝道的浓厚亲情就此湮没于封建统治的纲常法规之中。
到了宋明时期,儒家的孝悌观有了进一步发展。
张载对孟子推己及人的孝悌观念作了更深层次的引申,提出“尊高年所以长其长,慈孤弱所以幼其幼,圣其合德,贤其秀也。
凡天下疲癃残疾,茕独鳏寡,皆吾兄弟之颠连而无告者也。
于时保之,子之翼也”。
二程对“仁”与“孝”的关系也提出了新见解,认为仁是本,孝是用,不能混为一谈;人不仅要有孝悌观念,而且要有孝的行动。
孔子在《孝经》中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于孝;教民亲爱,莫善于孝;“夫孝,德之本也”。
孔子认为,为人子女孝顺父母,是天经地义的法则,是人们应该身体力行的。
可见孔子对孝道的看重与推崇。
记载他仅有数千言的《孝经》,以孝为纲,历陈“五等之孝”,提出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各个等级所应遵守的基本规范,成为两千多年来的文化经典之一。
1.3孝道文化的发展孝作为一种社会意志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的。
西周是传统文化的开端和创造时期,也是孝观念的初步形成和确立时期。
西周的孝道乃血缘晚辈对长辈的伦理规范,其所涉对象并非所有族人,仅仅是血缘长辈。
西周孝之奉养内涵随社会生活共同体的变化而变化。
西周庶民阶层的孝行主要体现为奉养父母,贵族层的养老更倾向礼仪化;承继父祖之业的孝行主要为统治阶级所强调与实践。
天子一般要定期视察学校,亲行养老之礼,在太学设宴款待三老,以孝敬父母尊敬老人的实际行动对太学生进行孝道教育,要求学生行孝立德,效命国家。
春秋时期,儒家文化开创者孔子在其思想理论中丰富和发展了孝文化的内涵,提出了“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也!”的观点,“仁”是众德之总,而“孝悌”则又被视为众德之源、之总的“本”,其地位在整个传统理论中升到了核心,同时确立了“孝”对于所有人的道德要求的普遍性,“孝”也从此成为协调亲子关系的伦理规范,并成为古代社会宗法道德的基础。
这本被奉为经世宝典的《孝经》,是在原始的“道德教育”基础上集结而成。
是孔子同学生曾参的关于道德教育对白,是一本关于孝道讲义和教科书。
孔子对曾参讲道:“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2]这句话高度概括了“孝”在在中国传统教育中的核心地位,体现出“孝”是中国传统教育、社会教化得以产生的根源、起点和基本内容。
后来曾子将孔子的“事亲之孝”扩展为“五伦之孝”,推及国,以孝齐家,以孝治国,极力推广孝道的教化,扩延孝道的涵义[3]汉魏隋唐:“以孝治天下”。
汉代是中国帝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定型的时期,也是孝道发展历程中极为重要的一个阶段,它建立了以孝为核心的社会统治秩序,它把孝作为自己治国安民的主要精神基础。
随着儒家思想体系独尊地位的确立,孝道对于维护君主权威、稳定社会等级秩序的价值更加凸显,“以孝治天下”的孝治思想也逐渐走向理论化、系统化。
《孝经》、《礼记》以及“三纲”学说集中体现了孝治理论的风貌。
孝道由家庭伦理扩展社会伦理、政治伦理,孝与忠相辅相成,成为社会思想道德体系的核心,“以孝治天下”也成为贯彻两千年帝制社会的治国纲领。
宋元明清:孝道走向极端化、愚昧化。
宋元明清时期,程朱理学成为社会正统思想,理学家认为孝道是与生俱来的、先天的伦理属性,儿子孝顺父母是天经地义、不可违抗的,与此同时孝道的专一性、绝对性、约束性进一步增强,人们愈加强调“臣忠”和“子孝”,而很少谈到“君明”和“父慈”,甚至提出“父为子纲”,“君叫臣死,臣不敢不死;父叫子亡,子不敢不亡”,“君虽不君,臣不可以不臣;父虽不父,子不可以不子”[4]等愚忠愚孝的绝对化的原则。
对父母无条件顺从成为孝道的基本要求,“父母有不慈儿子不可不孝”成为世人的普遍信念,孝道进一步沦为强化君主独裁、父权专制的工具,在实践上走向极端愚昧化。
族权的膨胀和愚孝的泛滥,就是孝道畸形发展的具体表现,如“族必有祠”、“家法伺候”等等。
这时孝道被异化到面目全非的地步。
2孝道文化的历史两面性孝道具有某种永恒的价值,具体表现为:第一,奉养。
即孝之物质性赡养。
由于“中国和西方的家庭养育模式不同,西方是接力模式,中国是反馈模式。
接力模式重视父母养育子女,到成人为止;老人的赡养靠社会和自身,不靠子女。
反馈模式既重视养育子女,又重视子女对父母的敬养和回报”。
从物质上供养父母即赡养父母,是孝敬父母的最低要求,也是孝道的物质基础。
第二,诚敬。
孝在中国历史上并不只是一个伦理的范畴,而且是一个文化范畴。
同时,孝也不只是物质性赡养老人的问题,老人晚年幸福与否还要看他们在精神上是否得到满足。
因此,孝道的精髓在于提倡对父母首先要有诚敬之情。
诚敬是比奉养更高的一种伦理尺度和道德要求,基于诚敬之心的养亲才是合乎人伦孝道的。
正如孟子所说“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孟子·万章上》)。
第三,立身。
《孝经·开宗明义》说:“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这就是说,做子女的要修身立德、建功立业以光宗耀祖,给父母和家族带来好名声,这样才算达到孝的高标准;而终日无所事事,一生碌碌无为,则被视为对父母的不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