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语言习得复习整理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重点知识点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重点知识点一、第二语言习得理论1.第二语言习得与第一语言习得的区别:第二语言习得是指学习者在已经掌握第一语言的基础上学习第二语言,与第一语言习得有所不同。
2.共同的习得条件:第二语言习得与第一语言习得都受到认知、社会、情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3.输入假设:学习者习得第二语言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输入来构建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
二、第二语言习得过程1.初始期:学习者对第二语言的习得处于初始阶段,主要表现为对语言规则的不熟悉,需要借助外语教学材料和教师的指导。
2.中期:学习者开始积累语言知识,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但仍然存在语法错误和用词不准确等问题。
3.发展期:学习者的语言技能和语言运用能力在这个阶段得到显著提高,能够流利地进行口语交流和书面表达。
4.准母语期:学习者的第二语言已经达到与母语相近的程度,几乎能够毫无困难地实现听、说、读、写等各方面的能力。
三、第二语言习得影响因素1.基础能力:个体的智力、工作记忆、认知能力等对第二语言习得有重要影响。
2.学习策略:学习者在习得第二语言过程中采取的方法和策略也对习得效果产生影响。
3.情感因素:学习者对学习第二语言的情感态度、自信心等情感因素对习得过程产生影响。
4.环境因素:学习者所处的学习环境,包括学校、家庭、社会环境等对第二语言习得有影响。
四、第二语言习得教学策略1.输出与输入平衡:教师应当提供足够的输入,同时鼓励学习者进行口语和书面的输出。
2.合作学习:通过合作学习,学习者能够在与他人进行互动中提高第二语言的流利度和准确度。
3.语境创设:教师可以通过创设各种真实的语言交际情境来提高学习者的第二语言习得效果。
4.个性化教学:教师应根据学习者的个体差异,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满足每个学习者的学习需求。
以上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重点知识点。
了解这些知识点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过程中的习得情况,并且在实际的第二语言教学中有所借鉴。
二语习得复习题

1.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发展的路径(P19)(1)。
上世纪六十年代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理论初创阶段。
在这一时期,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第二语言教学研究尚未分离。
当时站主导地位的是以行为主义为心理学基础的“对比分析”方法。
(2)上世纪70年代,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大发展的阶段。
偏误分析应运而生,产生了“中介语”理论假设。
还有两个重要的理论研究和创建,一是以Dulay和Burt为代表的第二语言习得顺序研究二是克拉伸的“监控模式”等(3)上世纪80 年代,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开始逐渐走向成熟。
受其他学科的影响构成了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跨学科特点形成了不同的理论视角,如语言学视角、社会语言学视角、认知视角等。
2.语言输入观P181:(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语言输入在语言习得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强调外在因素的中心地位。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外在因素是语言习得的决定因素,否定学习者内在因素的作用。
(2)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相反,心灵学派认为,学习者的内在因素,即语言习得机制,在语言习得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他们把语言习得机制看做语言习得的决定因素。
(3)“互动论”的观点。
Elis认为,在互动论的旗帜下包括两个不同理论:一是以认知心理学为基础的“认知互动理论”二是“社会互动理论”。
认知互动理论不单单强调语言输入环境的重要性,也不仅仅强调语言习得内在因素的重要性,而是将两者结合起来。
3.学习策略的含义P304: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整个语言习得或语言使用过程中,与某个特定阶段相关联的心理行为或行动。
学习策略的分类P306:(一)Skehan(1989)的分类:1.根据学习者处理学习情景的能力来分(1)主动参与策略(active task approach)学习者主动寻找学习机会,并参与练习活动,反映积极。
(2)解释与确认策略(clarification and verification)学习者利用查字典和意译的方式,获得词语等的应用实例,并从句子里确认词语等的意义。
二语习得复习资料

二语习得复习资料填空、判断类1.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交叉学科:语言学、心理学、心理语言学。
2.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发端:Corder在1967年发表的《学习者偏误的意义》和Selinker在1972年发表的《中介语》。
3.1984年,鲁健骥在《中介语理论与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音偏误分析》这篇文章中,将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偏误”和“中介语”的概念引入对外汉语教学领域。
4.强势说强调对比分析的预测功能,认为母语干扰是造成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习得困难和错误的主要原因。
5.1957年,拉多在《跨文化语言学》中系统地阐述了对比分析的内容、理论依据和分析方法。
6.对比分析这一基本假设建立在行为主义心理学和结构主义语言学基础之上。
7.Selinker被称为“中介语之父”8.过度泛化指的是二语学习者在习得第二语言的过程中,将其一目的语的规则推广到超越所能接受的范围之外。
9.输入假说是克拉申的语言监控模式整个习得理论的核心部分。
10.克拉申的输入假说包括四个要素:输入数量、输入质量、输入方式、输入条件。
11.情感过滤假说把成功的二语习得相关联的情感因素分为三大类:动机、自信、焦虑。
12.“社会文化理论”由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创立。
主要内容包括:调节论、最近发展区理论、个体话语和内在言语、活动理论。
13.语言输入与互动的研究始于上世纪70年代14.最早提出“关键期假说”这个观点的是著名神经外科医生Penfield。
15.根据社会心理学家的观点,学习者的态度是有三个方面构成:认知、情感、意动。
16.影响学习策略选择的因素主要有学习者个人差异、学习者个人背景和情景社会因素等。
17.沉浸式教学法是采用目的语作为学校课堂教学的媒介,课堂上主要是向学习者提供目的语语言输入。
18.1945年,弗里斯在《作为外语的英语教学与学习》一书中提出了对比分析的思想。
19.在第二语言习得顺序中,主要存在以下争议:①母语迁移;②“正确顺序”是否等于“习得顺序”③第一语言习得顺序是否等于第二语言习得顺序。
二语习得考试复习资料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期末考试复习题1、简述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发展的途径分为三个阶段:1)20世纪50-60年代,这一阶段为理论初创阶段,占主导地位的是以行为主义心理学为基础的“对比分析”方法。
2)20世纪70年代,理论研究大发展阶段,开始关注学习者的语言偏误,产生了“中介语”理论假设。
三个理论研究,即以Dulay和Burt 为代表的第二语言习得顺序研究、克拉申的“监控模式”、Schumann的“文化适应模式”。
3)20世纪80年代,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并开始走向成熟。
不同的发展途径构成了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跨学科特点。
不同的发展途径体现在:1)语言学理论对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影响,构成了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语言学视角。
2)社会语言学及其研究范式对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影响,构成了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社会语言学视角。
3)认知科学对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影响,构成了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认知视角。
2、针对语言输入有哪几种不同的语言输入观?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语言输入在语言习得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强调外在因素的中心地位,基于以下假设:a,语言输入是由外在的语言刺激和反馈构成的 b,语言输入通过正面的反馈和纠正得到强化 c,通过语言形式的操练可以达到语言学习的目的。
2)心灵学派认为,学习者的内在因素,即语言习得机制,在语言习得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他们把语言习得机制看做语言习得的决定性因素。
语言输入不过是语言习得发生的“触发”因素而已,语言输入是贫乏的,学习者不可能通过外在的语言输入获得完整的语言能力。
3)“互动论”:认知心理学为基础的“认知互动理论”强调将语言输入环境与语言习得内在因素两者结合起来;社会互动理论主要是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来研究语言输入环境与第二语言习得的关系。
3、学习策略的含义是什么?学习策略如何分类?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整个语言习得或语言使用过程中,与某个特定阶段相关联的心理行为或行动。
1)Skehan(1989)根据学习者处理学习情境的能力来分:主动参与策略、解释与确认策略根据学习者的方法素质来分:跨语言比较策略、归纳策略根据学习者的评价能力来分:监控策略、自我评价策略2)O’Malley(1987)根据信息加工模型分类:认知策略(重复策略、记笔记策略、关联策略);元认知策略(直接注意策略、自我管理策略);社会/情感策略(合作策略、要求解释策略)3)Oxford的分类(1990)直接策略:直接影响语言学习,需要对语言学习进行心理操作间接策略:通过集中注意、计划、评价自我、控制焦虑感和增加与他人合作机会等间接影响语言学习4、如何区分下列概念:母语、目的语、第一语言、第二语言?母语通常是指学习者所属种类、社团使用的语言,也叫本族语,母语通常是指儿童出生以后最先接触、习得的语言;目的语也称目标语,一般是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它强调的是学习者正在学习的任何一种语言;第一语言是指儿童幼年最先接触和习得的语言;第二语言是相对于学习者习得的第一语言之外的任何一种其他语言而言,包含第三、第四或更多的其他语言5、简述社会文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及意义主要内容:调节论:主要用于解释儿童的认知发展,在语言的调节下,儿童的认知从“客体调控”阶段发展到“他人调控”阶段,最后到“自我调控”阶段。
第二语言习得期末复习

第一讲第二语言习得的基本概念、问题与发展历史一、基本概念研究范畴:对象:学习者语言系统、学习者自身、习得过程和机制母的:描写语言习得过程、揭示规律方法:语言学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认知科学、社会语言学第一语言vs第二语言顺序最先习得的语言第一之外的所有语言母语vs外语指的是相对于某个国家而言的其它国家的语言种族社团语言习得与语言学习意识二语习得与外语习得社会环境语言能力与语言表达隐形/显性语法知识/运用知识目的语又叫目标语,一般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与环境无关语感觉得语言合适不合适的能力,又是反省与修订语言的能力腐蚀语言回退的现象+停滞不前,可导致未完全习得磨蚀指某种语言使用的减少和停止导致的代内而不是代间,生理不是病理,个体不是团体易混第二语言习得是在目的语国家学习目的语外语习得是在本国学目的语继承语祖先语,只能在家庭环境内部接触到的语言,未完成习得的语言第二语言习得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吗?学科性质:跨学科(交叉学科)独立的研究内容一批专业研究者成熟的研究方法成熟的理论体系(概念、假说)教学是二语习得发展的最初动力二、研究问题1.初始状态是什么普遍语法 A:始于第一语言,初态有一定一语特征 B:始于普遍语法,与二语习得无本质差别2.二语学习者是否能像母语一样某些范畴可达到年龄3.有关键时期吗:关键期假说4.发展情况如何:a-b-c 语速等顺序性发展(变异)5.外显学习和内隐学习的作用是什么:显性:试图发现规则,有意识隐形:无意识6.在SLA中输入和输出的作用是什么:其互动关系,输入输出假说,互动理论7.个体差异是什么及其对习得的影响:动机个性态度8.教学对第二语言作用:有限的教学无用受制于其他条件,是必要条件9.习得的制约条件:上面都影响三、基本问题:如何学、教什么、怎么教发展历史:初创20世纪50-60年代最初理论:对比分析假说解决问题:外语教学问题(追溯一语)标志:Corder(1967) The significance of Learner's errorsSelinker(1972) Interlanguage发展20世纪70-80年代成熟20世纪80年代-今标志:鲁健骥中介语理论与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音偏误分析语言教学与研究 1984第一部著作:1997 靳洪刚《语言获得理论研究》第一部国内介绍二语习得理论的著作。
第二语言习得复习整理

一、名词解释1、母语:“母语”通常是指学习者家庭或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的语言,因而也称作“本族语”。
一般情况下,母语通常是幼儿出生后最先接触、习得的语言。
也被称作“第一语言”。
2、目标语:“目标语”,也称“目的语”,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
这种语言可能是他的第二语言、第三语言甚或第四语言。
它强调的是学习者正在学习的任何一种语言,与学习者的语言习得环境无关。
美国学生无论在美国学习汉语,还是在中国学习汉语,其目的语都是汉语。
如果他们同时在学习法语,那么法语也是他们的目的语。
对第二语言学习者而言,母语对其目的语的习得具有重要的影响。
3、第二语言:相对于第一语言而言,指在母语之后再学习另一种语言。
第二语言习得可能发生在自然环境,也可能在正规的课堂环境中。
在课堂环境下学习的第二语言被称为外语。
Ellis (1994)“第二语言”是相对于学习者习得的第一语言之外的任何一种其他语言而言的。
因此,“第二语言”自然包含第三、第四或更多的其他语言。
4、对比分析:对比分析是把两种语言进行对比,从而确定其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对比分析的最终目的是为了预测母语对第二语言学习可能会造成的影响,即第二语言学习者受母语干扰可能会出现的错误,从而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采取相应的预防性措施。
5、第二语言习得:人们在自然的语言环境中或者课堂环境中潜意识地或者有意识地获得母语之外的另一种语言。
6、中介语:“中介语”(interlanguage)这一概念是由语言学家塞林克()于1969年提出来的。
中介语是指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者通过一定的学习策略,在目的语输入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既不同于其第一语言也不同于目的语、随着学习的进展向目的语逐渐过渡的动态的语言系统。
7、偏误:偏误是对正确语言的偏离,也就是离开了轨道。
这种错误是系统的,有规律的,它反映说话者的语言能力。
8、偏误分析:系统分析学习者偏误,研究来源,揭示学习者中介语体系。
对学生学习第二语言过程中所犯的偏误进行分析,从而发现第二语言学习者产生偏误的规律,包括偏误的类型,偏误产生的原因,某种偏误产生的阶段性,等等。
第二语言习得复习提纲

第二语言习得复习提纲第一章1、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的概念P 1第一语言:指人出生以后首先接触并获得的语言。
称“一语”,也叫“母语。
”第二语言:指人们在获得第一语言以后再学习和使用的另一种语言。
2、了解两种环境:课堂环境、自然环境P2第二语言可以在不同的环境中获得。
以汉语为例,如果一个人是在课堂上学习,他的环境就是“课堂环境”,也称“正式环境”;如果他不参加正式的课堂学习,而是在工作或生活中,在与中国人的交往中学习汉语,他的环境就是“自然环境”。
3什么是对外汉语教学,怎么理解“外”字P8对外汉语教学时对非母语者进行的汉语教学,是第二语言教学的一种。
“外”不是指国籍,而是语言4(名词解释)什么是母语者?什么是非母语者?P13把某种语言作为第一语言来使用的是“母语者”,把这一语言作为第二语言或者外语来使用的人是“非母语者”5理解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理解直接消极证据、间接消极证据?儿童习得母语的特点P33. 消极证据:a直接消极证据:从他人纠错中获得的信息b间接消极证据:某一语言当中从来不出现某种形式积极证据:从环境中听到的话语儿童习得母语的特点:条件不利、结果完美、速度惊人、潜能相同、过程相同6 为什么儿童运用到积极证据?P36儿童的母语习得,是在外界刺激的激发下实现原有生物潜能的过程。
儿童所需的,仅仅是能够听到这种语言而已。
儿童在习得语言时,只能把希望寄托在积极证据上。
7 年龄和关键期,哪个最先提出来?列尼博格提出的语言习得关键期P49⏹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研究语言☐儿童开始说话是生理成熟的结果☐大脑的发育⏹(2岁——60%,6岁——90%,13岁——100%)⏹大脑功能“侧化”☐左半球偏于智力、逻辑、分析能力。
☐右半球偏于感情、社会需要、综合能力等方面的事情。
⏹孩子出生后两侧大脑半球均参与语言活动。
大脑的语言功能是随着孩子的发育,逐渐定位于大脑的左半球。
孩子一般是6—12岁完成侧化的过程。
2-13岁这段时期,列尼博格称为“语言习得的关键期”8 很好地理解“终极状态”和“年龄效应”的概念P54⏹终极状态:目的语学习达到的最高水平⏹年龄效应:年龄对语言学习的影响。
二语习得理论复习提纲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复习提纲1.什么是第二语言习得理论2.第二语言和外语3.习得和学习的区分及对这种区分的评价4.直接法、听说法、视听法、交际法几种不同学派对语言习得的认识5.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的区别6.本族语和非本族语7.目的语(目标语)8.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二语习得)的背景9.母语者和非母语者及二语教学的母语者标准10.儿童第一语言习得过程11.刺激一反应论的主要观点及评价12.先天论的主要观点及争议13.第二语言习得的主要理论和假说14.偏误分析15.对比分析假说16.中介语假说17.中介语的特点18.内在大纲和习得顺序19.词素习得研究的贡献及争议20.输入假说21.习得与学习假说22.自然顺序假说23.监控假说24.输入假说25.情感过滤假说26.普遍语法假说及其评价27.文化适应假说28.什么是偏误29.偏误分析的背景及发展30.科德的偏误分析观31.偏误分析的步骤32.偏误分析存在的问题33.整体性偏误和具体性偏误34.语内偏误和语际偏误35.显性偏误与隐性偏误36.前系统偏误、系统错误与后系统错误37.偏误的来源38.对待偏误的态度39.偏误分析的意义和局限40.汉语学习者语音偏误的造成语音偏误的原因41.汉语学习者常见的语音偏误的造成及正音方法42.欧美学生汉字偏误的情况43.日本学生容易出现的汉字偏误分析44.外国学生在学习汉语时词汇方面的偏误45.外国学生在学习汉语时的语用偏误46.外国学生在学习汉语时语法偏误的原因及类型及语法偏误的分析和解释47.对比分析假说的发展及对比分析假说的两种形式48.正迁移、负迁移和中性迁移49.对对比分析假说的评价50.语言迁移、跨语言影响和母语的作用51.制约语言迁移的因素52.母语在语言理解和语言教学中的作用53.第二语言习得顺序研究产生的理论背景54.习得顺序研究的基本观点55.SLA顺序研究的发展及理论争议56.对词素习得顺序研究的批评57.“习得顺序”和“习得序列”研究58.多元发展模型的主要内容:五个阶段、两个维度、言语加工策略59.中介语研究的理论背景60.中介语发展阶段61.中介语的形成模式及特点62.中介语石化及石化形成的原因63.中介语的变异性64.中介语研究对第二语言教学的启示65.语言输入和输出的关系66.Krashen的输入假说及争议67.课堂教学中老师如何把握语言输入和输出68.语言输入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69.学习者的个体因素及对二语习得的影响70.语言学能71.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交际策略的类型72.元认知策略73.语言学习的动机74.影响语言学习态度的几个方面75.什么是语言环境?76.社会环境对语言学习的影响77.课堂语言环境与第二语言学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名词解释1、母语:“母语”通常是指学习者家庭或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的语言,因而也称作“本族语”。
一般情况下,母语通常是幼儿出生后最先接触、习得的语言。
也被称作“第一语言”。
2、目标语:“目标语”,也称“目的语”,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
这种语言可能是他的第二语言、第三语言甚或第四语言。
它强调的是学习者正在学习的任何一种语言,与学习者的语言习得环境无关。
美国学生无论在美国学习汉语,还是在中国学习汉语,其目的语都是汉语。
如果他们同时在学习法语,那么法语也是他们的目的语。
对第二语言学习者而言,母语对其目的语的习得具有重要的影响。
3、第二语言:相对于第一语言而言,指在母语之后再学习另一种语言。
第二语言习得可能发生在自然环境,也可能在正规的课堂环境中。
在课堂环境下学习的第二语言被称为外语。
Ellis (1994)“第二语言”是相对于学习者习得的第一语言之外的任何一种其他语言而言的。
因此,“第二语言”自然包含第三、第四或更多的其他语言。
4、对比分析:对比分析是把两种语言进行对比,从而确定其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对比分析的最终目的是为了预测母语对第二语言学习可能会造成的影响,即第二语言学习者受母语干扰可能会出现的错误,从而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采取相应的预防性措施。
5、第二语言习得:人们在自然的语言环境中或者课堂环境中潜意识地或者有意识地获得母语之外的另一种语言。
6、中介语:“中介语”(interlanguage)这一概念是由语言学家塞林克(L.Selinker)于1969年提出来的。
中介语是指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者通过一定的学习策略,在目的语输入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既不同于其第一语言也不同于目的语、随着学习的进展向目的语逐渐过渡的动态的语言系统。
7、偏误:偏误是对正确语言的偏离,也就是离开了轨道。
这种错误是系统的,有规律的,它反映说话者的语言能力。
8、偏误分析:系统分析学习者偏误,研究来源,揭示学习者中介语体系。
对学生学习第二语言过程中所犯的偏误进行分析,从而发现第二语言学习者产生偏误的规律,包括偏误的类型,偏误产生的原因,某种偏误产生的阶段性,等等。
偏误分析的最终目的是了解第二语言学习的过程,使第二语言教学更有针对性。
9、语言变异:指语言表达系统由于社会因素(社会等级、职业等)社会心理因素、心理语言因素而产生的语言形式变化。
学习者用两种以上的语言形式表达目的语中一种形式表达的意义和功能。
10、文化适应:Brown (1980a)“文化适应”是指学习者逐渐适应新文化的过程。
对于第二语言学习者来说,文化适应就是指对目的语文化及文化环境的适应过程。
Shumann认为学习者学习一种语言与他所处的语言文化环境密切相关。
文化适应被看作第二语言习得的一个重要方面。
11、可理解的语言输入:Krashen(1982)认为第二语言习得有赖于为学习者提供“可理解的语言输入”,即为学习者提供的输入信息应该略微超过一点学习者现有的习得水平,用i+1来表示。
(i表示现有习得水平, 1表示略微超过的部分)二、简答1、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发端是以什么为标志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发端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末。
标志性文章:Corder (1967 )“The significance of learners’errors”;Selinker (1972)“Inter-language”。
2、目前学术界围绕儿童第一语言习得存在着哪些主要理论?a 刺激-反应论(行为主义论)b 生成论(内在论、先天论、认知论)c 语言功能论3、有关第二语言教学法包括哪些?a、语法翻译法Grammar Translation;b、直接法Direct method;c、听说法(视听法)Audiolingual method;d、认知法Cognitive-Code;e、交际法Communicative approachf、自然法(沉浸式)4、儿童母语习得的过程?①喃语阶段:语前阶段,6个月到1岁,牙牙学语,模仿大人的话,能听懂一些词和句子,能用特定的声音来表示一定的意义。
②单词句阶段:1岁至1岁半,真正学话,一个词、单词话语。
③双词句阶段:1岁半,两个词语在一起(一为轴心词,一为开放词)。
④电报句阶段:2岁半左右,实词句阶段,只用实词,不用虚词。
逐渐开始使用代词、介词、连词、动词词尾、助动词等。
⑤成人句阶段:3岁半至5岁,初级阶段基本完成。
能意识到有一个规则体系,并能重复使用。
开始了解并掌握语言的社会功能。
5、儿童习得有什么特点?①有一种内在的语言学习能力②不必专门教,也不必专门给他们纠正错误③用接触语言的方式学习④对语言学规则的掌握是无意识的⑤运用语言交际⑤习得过程由不自觉到自觉⑥儿童习得是一种特殊的过程,使用特殊的方式。
6、对比分析的“强势说”和“弱势说”的基本观点?对比分析的步骤?举例说明对比分析理论的误区?对比分析所面临的理论危机?(1)a、强势说对比分析的最终目的是通过两种语言系统的对比来预测学习者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难点。
Lado认为,通过学习者母语、文化与其目的语、文化系统对比,可以预测造成学习者困难的语言模式。
强势说的其他观点:Banathy, Trager, Waddle (1966) 认为:学习者的难点可以等同于学习者的母语、文化与其目的语、文化之间的差别。
语言学家的任务:鉴别这些差别;编教人员的任务:在差别描写的基础上编写教材;外语教师的任务:把这些差别作为教学重点;学习者的任务:学习这些差别。
b、弱势说弱势说不主张通过差异的对比来预测学习者的难点,而强调对学习者的错误进行解释;主张从学习者的错误分析着手,在母语与目的语差异对比的基础上试图说明学习者产生错误的原因;Selinker and Gass(1994)认为,弱势说的重要贡献:强调学习者自身、学习者的语言形式以及所运用的策略。
(2)对比分析的步骤第一步:描写(description)第二步:选择(selection)第三步:对比(contrast)第四步:预测(prediction)(3)对比分析的理论误区20世纪70年代初,对比分析的理论开始衰落。
对比分析方法受到冷落的基本原因,是因为这种理论假设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面临着严重的危机。
对比分析所面临的理论危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危机2. 对比分析的两个“虚假命题”命题1:语言的“差异”等于学习的“难点”;命题2:学习的“难点”必然导致语言表达的“错误”。
3. 分类范畴的普遍性问题(4)对比分析假说的评价:肯定:对比分析可以为语言教学提供必要的信息,预测教学中可能产生的困难,有利于教师更有针对性地更有效地制订教学大纲,设计课程,编写教材,改进课堂教学。
批评声浪:①对比分析不研究学生,抛开学习的主体,不通过分析学生对第二语言的实际使用来分析学习中的难点,而是单纯从两种语言本身进行对比。
因而预测就不一定准确,真正的难点不一定能抓到。
事实上很多预测的错误学生并没有出现。
②语言看成封闭的结构系统,采用静态的形式分析,不分析语言的功能和意义。
③简单地将“不同”等同于“困难”。
语言教学的实际表明,并非不同点即是难点。
有时两种语言的相近之处反而是学生最大的难点,另外,学习中的困难也不完全是来自第一语言的干扰。
Selinker(1992):70年代人们对“对比分析”采取全盘否定的态度是不公正的。
虽然对比分析建立在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基础上,但是作为一种分析方法,对比分析仍然是观察和分析学习者的语言系统的一个良好起点。
总之,对比分析假说过于简单地看待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和迁移的作用。
弥补这一缺陷的办法并不是抛弃这个假说,而在于详细研究学习者的语言,提供迁移确实存在的证据。
因为学习者的困难和错误确实与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的差异有关。
6、语言习得中的U型行为?举例说明语言的发展有时遵循一种U型过程,早期儿童语言习得体现U型行为特征:例1:初始阶段:break — broke foot — feet第二阶段:break — breaked foot — foots最后阶段:break — broke foot — feet例2:习得动词“eat”的过去式“ate”所经历的五个阶段(Ellis,1994)阶段特征描述例1 用原形来代替过去式 eat2 开始使用不规则的过去式形式 ate3 过度概括规则的过去式形式 eated4 有时会使用混合的形式 ated5 正确使用不规则的过去式形式 ate7、根据 Ellis的观点,早期二语习得研究包括哪些方面?早期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主要是关于学习者的语言系统的描写。
Ellis(1994):早期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包括:a、学习者的偏误研究;b、学习者语言发展模式研究;c、学习者的语言变异研究;d、学习者语言的语用特征研究。
8、偏误分析的步骤?Corder(1974)提出了偏误分析步骤和方法及其评价方法,大大地促进了偏误分析的发展。
偏误分析包括五个步骤:1. 学习者语言样本的收集;2. 学习者偏误的鉴别;3. 学习者偏误的描写;4. 学习者偏误的解释;5. 学习者偏误的评价。
收集——鉴别——描写——解释——评估9、如何区分偏误和失误?偏误是对正确语言的偏离,也就是离开了轨道。
这种错误是系统的,有规律的,它反映说话者的语言能力。
失误是口误或笔误,是偶然现象,是在特殊情况下产生的。
失误不是系统的,不反映说话人的语言能力,操本族语的人也常出这样的错误。
区分二者可以参照:a、出现频率;b、学习者是否能自行改正。
10、判断例句中偏误的类型并加以改正11、中介语的特征系统性;可渗透性;化石化;反复a、中介语是一个语言系统b、独特性:该语言系统是介于母语和目的语之间,区别于母语,也区别于目的语c、是渐进的演化过程d、偏误反复性e、偏误顽固性:洋泾浜与克里奥尔语f、在语音、词汇、语法、文化等方面都有表现是动态的过程,即学生在习得过程中,会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语言行为,使这种语言行为适合于目的语的表达习惯,由错误逐渐向正确方向转化Ellis认为中介语具有如下特征:(1)可渗透性permeable(2)动态性dynamic(3)系统性systematic12、自然环境中的习得和教学环境的习得有何不同?试举例说明习得顺序的两种含义(1)自然习得环境指习得者在与人的实际交往中习得目的语。
教学环境指人为设计的环境多指学校课堂。
由教师、教材和学习者相互之间所提供目的语语言输入以及学习者用目的语进行的各种操练和交际性的语言活动。
教学环境和自然习得环境很难绝对的划分开。
自然习得环境中比在教育环境中能取得较高的第二语言水平。
自然环境中的习得者并不排除有意地寻找机会练习他们已学过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