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城发展模式研究

合集下载

国内大学城研究的文献简析

国内大学城研究的文献简析

收稿 日期 :0 1 0 3 2 1 — 5— 1
基金项 目: 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 目指导性课题 “ 江宁大学城 教育 资源共享研究 ” 2 1SD 80 3 () 女 , 17 一 , 南京晓庄学院助理研究员 , 硕士 , 研究方 向: 高等教育 管理 。
时, 抓住 一些要 点 和关键 问题 则是必 需 的 。
皮耐 安 (02 的《 国大学 城 兴起 的原 因 与发 20 ) 我
展建议》 联合调研组 的《 、 国内创办大学园区若干模 式的考察报告》 邱晓敏(03 的硕士论文《 、 20 ) 我国大
学 城兴起 与 发 展 模 式 》 , 是 针 对 我 国大 学 城 的 等 都
城 的相 关研 究, 对各家之说进行梳理 和比对, 有助于 了解其研 究现状 和趋 势, 发掘现 阶段 研究存在 的不足 , 出需继续 深入研 提
究 的相 关 问题 。
关键词 : 大学城 ; 资源共 享; 综述 中图分类号 : 6 G4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 号:62— 64 2 1 )6— 02— 4 17 2 0 ( 0 1 0 0 5 0
国大学 城建设 存在 问题 的 分析 , 以及 关 于 大学 城 资 源 整合 和共享 的研 究等 方面 。


有 关 大 学城 概 念 与 发 展
模 式 的讨 论
界 知名 大学城 。在 这 些 大学 城 周 围 , 形 成 了 与 当 均 地 生活 紧密联 系 的一 定规 模 的城镇 。 ( ) 内大 学城 的模 式讨论 二 国
或 几所 大学之 和 , 是具 有 一 定 规模 的城 镇 。现 代 而
区实 际条 件 的差 异 性 , 对 各 地 怎样 办 “ 学 城 ” 要 大 、 怎 样进行 规划 和设计 等作 出具 有普遍 意 义 的全 面性 规 定 , 然 是 不 大 可 能 的 。不 过 , 进 行 规 划 设 计 显 在

大学城的功能与模式_潘懋元

大学城的功能与模式_潘懋元

·博士论坛·大学城的功能与模式潘懋元,高新发,胡赤弟,张慧洁⒇(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福建厦门361005)摘 要:大学城是以大学为主体,主要由企业投资,政府协调、指导,采取市场化运作、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模式的一种组织形式,是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协同发展的枢纽。

大学城将是高等学校成为经济社会中心的重要基地。

关键词:大学城;发展模式;高等教育功能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203(2002)02-0036-06Function and model of university townPAN M ao-yuan,GAO Xin-fa ,HU Chi-di,ZHANG Hui-jie(Research Center of Higher Education Development ,X iamen University ,X iamen 361005,China )Abstract :Univ ersity tow n is an o rganizing fo rm centered a ro und the univ ersity,inv ested by the enterprises ,reg ula ted and instructed by the g ov ernment .It o perates acco rding to th ree principles :marketiza tion ,industrializatio n ,and socializatio n ,thus becomes the co -dev eloping hub o f hig her educatio n and societal eco nom y.Key words :univ ersity tow n;dev elo pment model;functio n of higher educa tion大学城将是高等学校成为经济社会中心的重要基地潘懋元对事物的认识,有一个逐渐加深的过程,对大学城的构建也如此。

江苏省大学城校园经济发展的调查研究——基于南京和常州部分大学城的调查

江苏省大学城校园经济发展的调查研究——基于南京和常州部分大学城的调查
【 摘 要】 随着近年来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 大学校 园广阔 巨大的消费市场使校 园经济 涌现并不断得到发展 。 同时人 们也越 来越 关注 校 园经济发展 过程 中所存在 的I ' - - I , N。本文首先对南京及 常州两个代表性 的大学城 的校 园经济发展进行 了调研 . 分析 这两个地 区校 园经济发展 的异 同点 , 并归纳 了影响校 园经济发展 的主要 因素 , 然后 通过对 当代 大学生 消费观 的调查 , 分析 了大学生 消费观与校 园经 济之 间的相 互关系 , 最后 对校 园经济发展存 在的不足进行 思考并提 出解决的办法。 【 关键 词】 校 园经济; 消费观 ; 经济圈
此的恶性循环 , 造成 了店铺普遍平均寿命较短, 问题重重现象。 3 大 学 生 消 费情 况 的调 查 分 析
3 . 1 问卷设计及分析 大学生消费情况 的调研 问卷包括 了三个主要的方面 : 大学生总体 消费情况 . 大学 生餐饮 消费情况和其他消费情况。 问卷调查共发放 2 8 0份 问卷 . 回收问卷 2 3 0份 . 有效 问卷 2 0 0份 . 有效 率为 8 7 % 问卷数据 的分析处理主要通过 E x c e 1 . 主要采用 了描述 统计 的分析方 法 3 . 1 . 1 在校生 消费总体情况描述 我们首先对在校大学生 的总体消费 晴况进行 了调查 . 统计结果表 明大学 生的消费情况符合正态分布规律 .消费额 在 5 0 0 ~ 1 0 0 0之间的 占5 4 %、 在 1 0 0 0 ~ 2 0 0 0之间的 占 3 6 % 在大学生费用支 出的主要用途 方面 .调查显示大学生生活 费中的 3 9 . 2 %用于伙食费 . 1 8 . 4 5 %用于服 饰, 1 7 . 1 9 %用 于交 通 通 讯 , 8 . 1 8 %用 于 学 习 用 品 , 6 . 2 9 %用 于 网络 , 5 . 4 5 %用于谈恋爱 . 5 . 2 4 %用于宿舍水电费 3 . 1 . 2 大 学 生 餐 饮 消 费 基 本 情 况 由于大学生消费 的主要项 目体现在伙食 上 . 我们专 门针 对该项 目 进行 了调查 。 在每 日餐饮 消费额上 .调查 显示每天饮食方面支 出居于 1 0 — 2 0 、 2 0 ~ 3 0的人数最多 .占 4 2 %和 4 3 %, 1 0元以内的 占 1 0 %. 3 0元 以上的 6 %。在餐饮消费 的关注点 上 . 根据调查问卷得到 的结果 , 4 6 %的同学 在点菜时看重菜的 口味 . 看重营养的 占 2 4 %, 1 2 %的同学看重菜价 , 更 看重外观的 同学 占 1 0 %. 8 %的同学更看重卫 生情况 3 . 1 - 3 其他消费项 目 在服饰的购买方面 .注重衣服质量的 同学 占到 3 6 %. 3 1 %的同学 注重 衣服外 观 . 1 3 %的 同学注重合 身 与否 .注 重 品牌 的 同学 占到 了 1 2 %. 8 %的同学注重衣服的价钱 在休 闲方式 的选择上 . 6 3 %的同学倾 向于上 网. 到市中心外的占到了 2 0 %. 1 0 %的同学倾 向于去 K T v . 倾向 于聚餐的同学 占6 %. 1 %的同学倾 向于打牌 。 。 3 . 2 结果讨 论 经过以上关于校 园经济发展总体情况和大学生消费观点 的调查 , 可 以发现在校园经济 和大学生 消费情况之间存在以下联系 : 3 . 2 . 1 大学生 消费观对校 园经济 的影响 关 于大学 生的消费问题 . 问卷调查 的结果显示大学生的消费结构 呈多元化趋势 , 在他们 的消费支出总额 中, 文体 娱乐或旅游 、 香烟 、 零 食等享 乐品、 上 网、 通讯 等消费支出相对 比例很大 , 用于购买 书报 、学 习用品的消费支出相对 比例较小 , 消费结构存在不合理现象 。因此导 致学校 周边消费场所居 多. 关于学 习方面的店很少。这就充分说明 了 大学生 消费观对校 园经济圈 的影响 3 . 2 . 2 校 园经济对大学生消费观的影响 繁荣 的校园经济圈 . 方便 了师生生活消 费 . 活跃 了师生 文化娱乐 消费 : 另一方面 . 不可否认 的是校园经济 圈也对 大学生消费 观产生 了 影响 好的校园经济圈会引导大学生形 成健康 的消费观念 . 例如 . 我校 周 边网吧、 旅馆等娱乐店 面的不断增加 , 并 以各 种方式 吸引着 大学生 前 去消费 , 而大部分大学生是经不住新鲜事 物的诱惑 ( 下转第 5 9页 )

大学城与城市发展探析

大学城与城市发展探析

c i t y )
名 词 的 出 现 可 以追 溯 到 中世 纪
是 随 着 牛津


剑桥 这 样 以 著

向沿 海 经 济 发 达 区 域 势

高技术开 发区
发展 综 合 性大 学扩 散 的趋
名 大 学 为 主 体 的城 镇 的 产 生 和 发 展 而 出现 的
在2 0 世 纪 9 0 年 代 中后 期 从 国外 传 入 我 国
最后

结 合科 学 发 展 的
关键 词

大 学城


城 市 发展

中图 分 类 号
0 9 12
2
文献 标 识 码
An
a

A
文 章编 号
Io pme
n

16 7 1 80 8 9

( 2 0 1 1 ) 0 3 0 10 6 0 2
— —
An
Iy
s
i
s
o n
t he
De
v e
t
be t
w e e n
a
t

Th i
s
pa pe
y
o s
r
p r o be s
e r s
r a
in t it y
e
o
t he
po
a n
s
it iv
e
a n o
d f
n e
g a t Iv
e
c
t
o
n
f
t
e
Un i v In
e t s
it y
e n
Cit y

我国大学城建设的模式及功能

我国大学城建设的模式及功能

我国大学城建设的模式及功能近年来,各地在大学城的建设上都能结合当地的条件提出了不同的建设思路,并逐步形成了一4女有代表性的建设模式。

结合大学城的基本概念,对这些大学城的模式及功能进行分析比较,有助于我们对当前大学城建设的现状作出正确的判断。

[标签]大学城模式功能[作者简介)许炳,徐伟,同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上海200092)近一段时间以来,随着对大学城建设中大量违规使用土地问题的揭露,建设大学城的必要性等问题也再度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

另一方面,自1998年8月国内第一座大学城——坐落于河北廊坊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东方大学城开工建设以来,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全国各地已经建成的及正在建设的大学城就达到了50多个。

这也使得对国内大学城建设的状况进行全面、系统地考察成为可能。

本文结合大学城的概念,主要从建设模式的角度,对大学城的建设作一些探讨。

一、大学城的概念明确大学城的概念是展开讨论的基础。

比较国内外众多学者的研究,可以看到,现在谈到的大学城通常包含了两种含义:一种是传统意义上的大学城。

它的形成是大学与城市间互为因果、相伴而生的结果,城市围绕大学展开,城市职能也以文教、科研为主,相对单一而明确。

在大学城内部,不同学校间在公共设施、人力资源以及教学功能等方面实现大范围的融合和共享,形成优势互补、强强联合的态势。

这类大学城现在也被称为高教园区。

另一类大学城则是以斯坦福大学及硅谷为代表的产生于二战之后的现代大学城。

这类大学城主要是以某个或多个著名综合性大学为依托,通过在大学附近建立科技园区来促进科技与经济间的联系,发展高科技产业。

因此,这类大学城在保留传统大学城的特点外,更加强调建立一种教育、科技、经济之间良性结合的机制。

在这里,大学城是一种集合各种社会资源、将大学的智力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平台。

这类大学城又称为现代大学城。

显然,这两类大学城在自身功能、发展定位、对社会经济的作用及影响途径等方面都存在着许多的不同,是不可以等同混淆的。

中国大学城发展模式研究

中国大学城发展模式研究

中山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申请理学硕士学位)中国大学城发展模式研究The Study on Development model of University Townin China院系: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专业名称:人文地理学学位申请人:周伟导师:吴晓松副教授论文答辩委员会(签名)主席:委员:二零零九年五月·广州中国大学城发展模式研究专业:人文地理学硕士生:周伟指导教师:吴晓松副教授【摘要】“大学城”是在大学发展过程中,受社会、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多所大学在空间布局上和用地布局上聚集在一起,大学周围或大学校园本身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独立区域,在这个区域内人们可以进行生活、学习、工作等活动,并且以从事教学工作或进行科研学习为主的城市。

它是城市快速发展和高等教育发展的产物,其英文一般称为“University Town”或“College Town”。

从世界范围来看,大学城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西方近代意义上大学的产生。

在我国则是近十年来的新兴产物,是我国基于特定区域,形成具有一定规模且彼此之间紧密联系,与所在城市相互依托、互动发展的高校集合体和高校单元集合体。

本文一共分为五个章节。

第一章,对大学城的发展背景和研究目的意义进行说明,概括了本文主要研究的内容和方向及方法,提出文章写作思路和框架。

第二章,综合论述了历史上和近期及现代大学国内外发展的相关理论和文献资料,阐述对大学城概念的各种解释和大学城发展模式的概念、分类方法,提出本人的观点,并对国内外文献资料进行分阶段整理。

第三章,例举了国内外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大学城案例,并详细分析了我国大学城的发展历程和所呈现出来的发展特征,阐述大学城在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四章,对大学城发展的模式进行了研究分析,提出现今大学城发展几种模式,包括因与城市互动而产生的关系所引起的发展模式,和大学城内部发展模式。

第五章,探讨了大学城的形成发展原因及影响因素,并对大学城的发展提出对策建议和意见,认为大学城发展应注重与城市空间的关系和内部规划、建设、管理上的系统构建等等。

江苏省大学城校园经济发展的调查研究

江苏省大学城校园经济发展的调查研究

江苏省大学城校园经济发展的调查研究【关键词】校园经济;消费观;经济圈0 引言自21世纪以来,我国高等学校产业经济处在新一轮的大建设大发展之中,特别是大学城的崛起给当地的经济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大学周边经济迅猛发展,从传统的基于校内消费外溢到主流的校外消费,但是校园经济在管理和发展模式上也存在许多函待解决的问题。

为了解校园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我们拟采用问卷结合访谈的方式对校园周边各种经济体和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分析校园经济的发展现状以及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 校园经济概述校园经济是指面向学生,依托校园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区域性经济,这种经济的主体是学生,发生发展的领域主要是在校园内部[1]。

当前的校园经济主要还是消费经济为主,它包括饭店、美发店、便利超市、药店、诊所、各种维修服务店、网络通信服务店等,学生是消费群体。

其次是产业经济,它依托高校的人才资源和科技创造力而形成的高新产业。

本文所研究的校园经济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消费经济。

校园经济的价值体现在:校园经济圈将成为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实践基地;增强企业的价值。

2 校园经济的发展调查分析(以南京和常州大学城为例)2.1 问卷设计及分析为了解江苏省大学城校园经济的发展现状,笔者挑选了江苏省高校较为集中的南京江宁大学城和常州大学城为例进行调查。

并针对有代表性的餐饮、住宿、文具店、水果店、化妆品店、超市等行业进行了访谈,并做了详细的总结与归纳。

通过实地走访和调查,我们发现常州和江宁大学城等靠近市区高校密集受居民区影响较大的地区,学校内外门店用作饭店和学生日常生活用品店的比例较大,由于受居民区影响在院校周边往往能形成一定规模的各种生活娱乐设施较为齐全的类似于文鼎广场和湖塘乐购等购物休闲娱乐广场。

而且交通便利,人流量较大有利于市场的进一步扩大。

而在另外一些高校的分校区,例如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以下简称“金城学院”)这种受居民区影响较小的院校周边几乎都是饭店和生活用品店,周边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娱乐休闲的购物广场难以形成。

我国大学城建设的模式分析及其完善

我国大学城建设的模式分析及其完善

我国大学城建设的模式分析及其完善作者:司林波刘天伟来源:《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12年第02期摘要:我国大学城在20世纪90年代迅速兴起,大学城的建设因基础条件不同而形成了不同的建设模式。

基于对大学城建设模式的研究与比较分析可知,大学城在开发建设和管理过程中存在建设盲目性、投资主体较窄、监控不到位、规划不合理、定位不清晰等,对此应加强大学城建设的规划,回归本真及加强产学研合作等。

关键词:大学城;建设模式;资源共享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573(2012)02-0115-04大学城是一种高等教育现象,是指在大学发展过程中,“大学本身的规模越来越大,有的大学聚集在一起,大学周围或大学校园本身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城镇”[1],被称作“大学城(CollegeTown)”。

概括地说大学城就是“围绕大学建立的社区”。

本文对我国大学城建设的模式类型进行归纳分析,并指出建设中的问题与解决思路。

一、我国大学城建设的背景及现状我国的大学城建设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末本世纪初,高校的扩招使高等教育的规模迅速扩大,出现了教育资源紧张的现象。

传统的大学布局规模较小、校园分散、设施配备落后,高等教育发展“小而全”体制造成的资源短缺与浪费现象逐渐明显。

适应高校扩展和资源集约需求的大学城建设应运而生。

廊坊东方大学城是我国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大学城”,在2000年8月正式“开城”,首批7所大学的近万名学生入驻。

自此,我国的大学城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仅仅两年的时间,全国各地规划建设的大学城达到了50多座。

我国大学城分布较密集,主要分布在文化底蕴深厚和经济发达的地区。

如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唐、东北工业发达地区等。

建设规模大、占地面积大、投资大是大学城建设的特点,比如广州大学城占地4 000多公顷,投资多达300亿元[1]。

大学城的迅猛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高等教育资源紧张的状况,促进了资源的有效利用、加强了学校之间的交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山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申请理学硕士学位)中国大学城发展模式研究The Study on Development model of University Townin China院系: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专业名称:人文地理学学位申请人:周伟导师:吴晓松副教授论文答辩委员会(签名)主席:委员:二零零九年五月·广州中国大学城发展模式研究专业:人文地理学硕士生:周伟指导教师:吴晓松副教授【摘要】“大学城”是在大学发展过程中,受社会、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多所大学在空间布局上和用地布局上聚集在一起,大学周围或大学校园本身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独立区域,在这个区域内人们可以进行生活、学习、工作等活动,并且以从事教学工作或进行科研学习为主的城市。

它是城市快速发展和高等教育发展的产物,其英文一般称为“University Town”或“College Town”。

从世界范围来看,大学城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西方近代意义上大学的产生。

在我国则是近十年来的新兴产物,是我国基于特定区域,形成具有一定规模且彼此之间紧密联系,与所在城市相互依托、互动发展的高校集合体和高校单元集合体。

本文一共分为五个章节。

第一章,对大学城的发展背景和研究目的意义进行说明,概括了本文主要研究的内容和方向及方法,提出文章写作思路和框架。

第二章,综合论述了历史上和近期及现代大学国内外发展的相关理论和文献资料,阐述对大学城概念的各种解释和大学城发展模式的概念、分类方法,提出本人的观点,并对国内外文献资料进行分阶段整理。

第三章,例举了国内外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大学城案例,并详细分析了我国大学城的发展历程和所呈现出来的发展特征,阐述大学城在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四章,对大学城发展的模式进行了研究分析,提出现今大学城发展几种模式,包括因与城市互动而产生的关系所引起的发展模式,和大学城内部发展模式。

第五章,探讨了大学城的形成发展原因及影响因素,并对大学城的发展提出对策建议和意见,认为大学城发展应注重与城市空间的关系和内部规划、建设、管理上的系统构建等等。

第六章为文章的结论部分,对整篇文章进行了简单的概括性总结。

其中第三、四、五章为文章的重点部分,对大学城的发展模式进行了详尽的分析论述。

【关键词】:大学城、发展模式、发展成因The Study on Development model of UniversityTown in ChinaMajor: Human Geography Name: Zhou Wei Supervisor: Wu Xiaosong【Abstract】University Town is that some colleges which influenced by society and Politics and economy get together in space placement and land arrangement during the development. The place around the university and the university itself come into being a some size independent area which is primarily engaged in teaching and studying. In the area people can do work, study, and some other activities. University Town is the product of city and advanced education development fast. From the scope of the world, University Town is rich in history. It can be traced from the appearance of the western university in modern time. In our country University Town is a new object from about 10 years. It is college collections or college unit collections which has a some size and the colleges connect compactly each other, interact with the city where they are.This paper has 5 chapters. The 1st chapter introduces the study background and purpose of university town`s development, summarizes the main study direction and methods, puts forward the writing line and framework. The 2nd chapter discusses the college development`s related theories and documents generally, formulates all kinds of explanation with the concept of university town and development mode and classifications, brings forward my standpoint, reorganizes domestic or foreign documents according to period of time. The 3rd chapter gives a few typical examples, analyses domestic university town`s development history and features in detail, represents the problems during developing, studies development patterns. The 4th chapter raises some kinds of developments nowadays including the patterns of interactivity with city and intern. The 5th chapter talks over some reasons about its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gives some countermeasures and advices, considers thatit should be taken into account about the relationship to city, internal planning,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The 6th chapter is the end of this paper, sums up the conclusion simply. The 3rd and 4th and 5th are the points, study and represent the patterns of university town development at large.【Keywords】:University Town, development pattern, development reason目录摘要 ....................................................................................................................... I I Abstract (IV)第1章绪论 (1)1.1研究背景及意义 (2)1.2研究目的及范围 (4)1.3研究方法及框架 (4)第2章大学城概念及文献研究 (5)2.1基本概念界定 (6)2.2国外大学城发展研究 (9)2.3中国大学城发展研究 (12)2.4本章小结 (17)第3章大学城发展模式分析 (18)3.1实证研究 (19)3.2大学城发展历程 (38)3.3大学城发展特征 (47)3.4本章小结 (55)第4章大学城发展模式分析 (55)4.1大学城与城市发展关系分析 (56)4.2大学城内部发展模式分析 (60)4.3本章小结 (67)第5章大学城发展模式探讨 (67)5.1发展成因探究 (68)5.2发展模式建议 (71)5.3本章小结 (72)第六章结论 (72)6.1中外大学城演变的差异 (73)6.2中外大学城发展模式的不同及借鉴 (74)6.3未来研究方向 (74)参考文献 (75)图目录图3- 1剑桥地图 (20)图3- 2剑桥俯瞰图 (20)图3- 3剑桥大学城功能布局图 (23)图3- 4筑波大学城交通区位平面图 (25)图3- 5筑波科学城用地布局图 (27)图3- 6筑波科学城交通布局图 (27)图3- 7东方大学城全景鸟瞰图 (30)图3- 8仙林大学城仙鹤片区用地布局结构图 (31)图3- 9仙林大学城白象片区用地布局结构图 (31)图3- 10仙林大学城校园中心区规划图 (31)图3- 11仙林新市区城市总体规划 (32)图3- 12南京仙林新市区功能分布图 (32)图3- 13广州大学城修建性详细规划图 (34)图3- 14广州大学城用地分区示意图 (36)图3- 15广州大学城交通示意图 (36)图3- 16我国大学城形成发展阶段示意图 (47)图3- 17我国大学城城市分布图 (49)图3- 18我国大学城功能结构示意图 (51)图4- 1城市内部发展模式 (56)图4- 2城市边缘区发展模式 (58)图4- 3城市卫星城镇发展模式 (59)图4- 4向心点轴模式 (61)图4- 5向心平行带状模式 (62)图4- 6向心圈层模式 (62)图4- 7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鸟瞰图 (64)表目录表3- 1剑桥大学各学院成立时间表 (23)表3- 2高校发展统计表 (42)表3- 3我国大学城建设情况统计表 (43)表3- 4大学城城市分布排榜表 (48)表3- 5大学城人口规模统计表 (54)表3- 6部分大学城规划人口分类表 (54)第1章绪论1.1研究背景及意义1.1.1研究背景当今世界是知识经济的世界,也是信息社会、知识经济的时代,信息和知识在社会竞争中具有核心和主导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