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的词论

合集下载

李清照词论原文及翻译

李清照词论原文及翻译

李清照词论原文及翻译摘要:一、李清照简介二、李清照词论原文解析1.词的起源与发展2.词的审美标准3.词的创作方法4.词的鉴赏与应用三、李清照词论的实用性与启示四、总结正文:一、李清照简介李清照(1084年-约1155年),原名李蕙兰,字清照,号易安居士,北宋著名女词人。

她出生于书香门第,家族世代簪缨。

李清照的词作以其优美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情感表达,被誉为“词中之冠”,并与辛弃疾并称为“南李北辛”。

二、李清照词论原文解析1.词的起源与发展李清照在《词论》中提到:“词者,诗之余也。

”她认为词起源于唐代的歌词,经过五代至宋,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

词的发展与音乐密切相关,起初是用于演唱,后来逐渐演变为一种文学创作。

2.词的审美标准李清照认为,词的审美标准应包括音律、意境、语言和情感等方面。

她在《词论》中提到:“词贵在抒情,选调谐律,意蕴深厚,语言优美。

”此外,她还强调词的语言应该富有变化,既要有华丽之处,也要有朴素之美。

3.词的创作方法李清照在《词论》中提出了“以诗为词”的创作方法。

她认为,词的创作应借鉴诗歌的经验,注重意境的营造和情感的表达。

同时,她还强调要在词中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仗等,以增强词的艺术表现力。

4.词的鉴赏与应用李清照认为,词的鉴赏应从音律、意境、语言和情感等方面入手。

她提倡读者在欣赏词作时要把握整体,理解词人的创作意图,同时注意词中的细节描绘。

此外,她还指出,词不仅可以抒发个人情感,还可以寓教于乐,具有实用性。

三、李清照词论的实用性与启示李清照的词论为我们理解宋词的发展及审美特点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她提出的创作方法和鉴赏标准,对今天的诗词创作与鉴赏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同时,她强调词的实用性,启示我们在欣赏诗词的同时,要关注其现实意义和教化作用。

四、总结李清照的词论全面阐述了词的起源、发展、审美标准、创作方法和鉴赏应用等方面的观点。

她强调词的情感表达和实用性,为后世诗词创作与鉴赏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词论―李清照著(附译文)

词论―李清照著(附译文)

词论―李清照著(附译文)《词论》为李清照所著~继承了苏门论词的菁华~并提出了她自己新的词学观点~对南宋中后期江湖词派的词学理论具有深刻的影响。

词论原文:乐府声诗并著~最盛于唐。

开元、天宝间~有李八郎者~能歌擅天下。

时新及第进士开宴曲江~榜中一名士~先召李~使易服隐姓名~衣冠故敝~精神惨沮~与同之宴所。

曰:“表弟愿与坐末。

”众皆不顾。

既酒行乐作~歌者进~时曹元谦、念奴为冠~歌罢~众皆咨嗟称赏。

名士忽指李曰:“请表弟歌。

”众皆哂~或有怒者。

及转喉发声~歌一曲~众皆泣下。

罗拜曰:此李八郎也。

”自后郑、卫之声日炽~流糜之变日烦。

已有《菩萨蛮》、《春光好》、《莎鸡子》、《更漏子》、《浣溪沙》、《梦江南》、《渔父》等词~不可遍举。

五代干戈~四海瓜分豆剖~斯文道息。

独江南李氏君臣尚文雅~故有“小楼吹彻玉笙寒”、“吹皱一池春水”之词。

语虽甚奇~所谓“亡国之音哀以思”也。

逮至本朝~礼乐文武大备。

又涵养百余年~始有柳屯田永者~变旧声作新声~出《乐章集》~大得声称于世,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

又有张子野、宋子京兄弟~沈唐、元绛、晁次膺辈继出~虽时时有妙语~而破碎何足名家:至晏元献、欧阳永叔、苏子瞻~学际天人~作为小歌词~直如酌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读不茸之诗尔。

又往往不协音律~何耶,盖诗文分平侧~而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

且如近世所谓《声声慢》、《雨中花》、《喜迁莺》~既押平声韵~又押入声韵,《玉楼春》本押平声韵~有押去声~又押入声。

本押仄声韵~如押上声则协,如押入声~则不可歌矣。

王介甫、曾子固~文章似西汉~若作一小歌词~则人必绝倒~不可读也。

乃知词别是一家~知之者少。

后晏叔原、贺方回、秦少游、黄鲁直出~始能知之。

又晏苦无铺叙。

贺苦少重典。

秦即专主情致~而少故实。

譬如贫家美女~虽极妍丽丰逸~而终乏富贵态。

黄即尚故实而多疵病~譬如良玉有瑕~价自减矣。

译文:古乐府歌与诗并列发展的最高峰~是盛唐时期。

唐开元、天宝年间~有一位歌者叫李八宝~唱歌妙绝天下。

李清照词论

李清照词论

李清照词论
李清照是宋代著名的女词人,她的词作品曾经被誉为“千古绝唱”。

她的词作品充满了女性的柔情和细腻,同时也具有深刻的思想和文化内涵。

下面是对李清照词作品的一些评述:
一、柔情细腻。

李清照的词作品充满了女性的柔情和细腻,她的词语清丽婉转,音韵
悦耳。

在她的词中,经常出现一些如花似玉、柔美细腻的形容词和词语,
比如“玉容寂历”,“细金翠羽”,“梦魂不到关山难越”,都表现了李
清照那种细腻柔情的特点。

二、婉约清新。

李清照的词作品有一种清新脱俗的气质,反映了她对自然风光、生命
和爱情的热爱和向往。

她的词语常常描绘出一些清新婉约的场景,比如
“秋风清,秋月明”,“桃花扇底春将老”,“小窗幽梦,昨夜雨疏风骤”,这些描述都充满了一种清新、典雅的气息。

三、思想深刻。

李清照的词作品不仅仅是一些以情感为主题的作品,她的词作品中也
有很多思想深刻的内容。

她的词作品中经常涉及到人生、自然、爱情等方
面的问题,表达了她对生命和人生的思考和体悟。

比如在《如梦令》这首
词中,“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表现了她对生命和时间的感慨和思索。

总的来说,李清照的词作品兼具柔情细腻、婉约清新和思想深刻等多
种特点,是中国古典文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李清照词论原文及翻译

李清照词论原文及翻译

李清照词论原文及翻译
(实用版)
目录
1.李清照简介
2.李清照的词论观点
3.李清照词论的影响
正文
李清照,原名李清,字易安,号易安居士,北宋著名女词人。

她的词作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被誉为“词中之冠”。

除了词作,李清照还有一
部重要的词论著作《词论》,对后世词学影响深远。

李清照的词论观点主要体现在《词论》一书中。

在这部著作中,她提
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对词的发展和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首先,李清照强调词要表达真情实感,主张“词者,心之声也”,认为词应该真实反映
作者的内心世界。

其次,她主张词要有个性,要有独特的风格。

李清照提
倡“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这句话道出了她对词的个
性和风格的追求。

此外,李清照还强调词的形式美,她认为词的形式美和内容美应该相统一。

李清照的词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她的词论观点为后来的词人提供了创作的指导原则,使得词这一文学形式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同时,她的词论也促进了文学批评的发展,使得文学批评更加注重作品的
真实性和个性。

总之,李清照不仅是一位卓越的词人,还是一位杰出的词论家。

第1页共1页。

词论 李清照

词论  李清照

词论李清照乐府声诗并著,最盛于唐。

开元、天宝间,有李八郎者,能歌擅(胜过,压过)天下。

时新及第进士开宴曲江,榜中一名士,先召李,使易(改变)服隐姓名,衣冠故(旧)敝(破),精神惨沮(忧伤沮丧),与同之宴所。

曰:"表弟愿(希望)与坐末。

"众皆不顾(注意)。

既酒行乐作,歌者进,时曹元谦、念奴为冠,歌罢,众皆咨嗟称赏。

名士忽指李曰:"请表弟歌。

"众皆哂(嘲笑,讥笑),或有怒者。

及转喉(引吭歌唱)发声,歌一曲,众皆泣下。

罗拜(环绕下拜)曰:此李八郎也。

"自后郑、卫之声日炽(火旺,引申为“流行”),流糜之变日烦(这些声乐的柔糜之处、音节变化也更见烦琐)。

已有《菩萨蛮》、《春光好》、《莎鸡子》、《更漏子》、《浣溪沙》、《梦江南》、《渔父》等词,不可遍举。

五代干戈(战争),四海瓜分豆剖(国土被并吞、分割),斯文道息(停止)。

独江南李氏君臣尚(崇尚)文雅,故有"小楼吹彻玉笙寒"、"吹皱一池春水"之词。

语虽甚奇,所谓"亡国之音哀以思"也。

逮(等到)至本朝,礼乐文武大备。

又涵养(休息生养,积蓄并保持)百余年,始有柳屯田永者,变旧声作新声,出《乐章集》,大得声称于世;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庸俗不雅,格调不高,俗不可耐)。

又有张子野、宋子京兄弟,沈唐、元绛、晁次膺辈继出,虽时时有妙语,而破碎何足名家!至晏元献、欧阳永叔、苏子瞻,学际天人,作为(创作)小歌词,直如酌蠡(瓢)水于大海,然皆句读不茸(修饰)之诗尔。

又往往不协音律,何耶?盖诗文分平侧(同“仄”),而歌词分五音(角、徵、宫、商、羽),又分五声(阴、阳、上、去、入),又分六律(阳律六:黄钟、太簇、姑洗、蕤宾、夷则、亡射;阴律六:大吕、夹钟、中吕、林钟、南吕、应钟。

共为十二律。

),又分清浊轻重。

且如近世所谓《声声慢》、《雨中花》、《喜迁莺》,既押平声韵,又押入声韵;《玉楼春》本押平声韵,有押去声,又押入声。

李清照的词论

李清照的词论

李清照的词论
李清照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女词人经典代表之一,其词论深刻透彻,指导意义极大。

她对词的评价及其创作方法极具启示性,下面我们一
起来看看。

首先,李清照对于词的定位是非常清晰的,她认为“无论志趣何属,词为万家之主”,强调了词作为“万家之主”的主导地位。

同时,李清照也认为,“词作之难,其妙莫测”,因此,“好词不求甚解,
但求形神俱臻”。

这说明了她对于词的创作非常注重形式和内容之间
的达成平衡,体现了文艺创作中形式与内容相辅相成的重要性。

其次,李清照对于词的主题和思想有深刻的见解。

她认为,优秀
的词应该体现“雅正之风,哀怨之情”,既要表达高雅的情感和思想,又要具有感人肺腑的情感。

同时,她还强调了人文主义的意义,认为“千古文章出人才”,要尊重人的个性和独特性,注重提高文学功力
和创作境界。

最后,李清照对于词的创作方法也有自己的看法。

她认为,创作
词首先要注意语言的表达,追求雕琢、生动、简练、精准的表达风格,同时要注重篇章结构的合理性和艺术性。

此外,她也提出了“化腐朽
为神奇”的词作原则,即在庸俗、平凡的题材中发现美和灵感,以此
来进行创作。

综上所述,李清照的词论不仅深刻透彻,更是对于文学创作的指
导意义极大。

它不仅为后人提供了写作的良好范例,更让我们深刻理
解了华夏文化的博大精深。

以此为我们创作提供指导和借鉴,会让我们的文学更具深度、高度和广度。

李清照论词的著作

李清照论词的著作

李清照论词的著作
李清照,中国宋代女词人,其词作以清新脱俗、婉约含蓄、含蓄深邃为特点,被誉为“千古第一才女”和“词中之神”。

李清照的词论著作主要有《易安居士文集》、《醉花阴》、《牡丹亭序》、《乐府杂录序》等。

《易安居士文集》是李清照的代表性词论著作之一,其中收录了她的五篇词论,分别为《如梦令赏析》、《浪淘沙赏析》、《鹧鸪天·谈词》、《鹧鸪天·咏梅》、《醉花阴·词论》。

这些文章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思想深度,为后来的词论著作奠定了基础。

《醉花阴》是李清照晚年所写的一部词论集,主要探讨了词的艺术特点和创作方法。

其中最著名的文章是《如梦令·题扇子》和《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的解析,这两篇文章被誉为李清照的代表作。

《牡丹亭序》是李清照的一篇词论,主要讲述了唐代词人元稹的《牡丹亭》故事和曲子的创作过程。

这篇文章描绘了元稹的才华和他对曲子艺术的追求,同时也展示了李清照对元稹和曲子艺术的崇敬和钦佩。

《乐府杂录序》是李清照的一篇词论,主要讲述了南唐诗人李煜对乐府的理解和对曲子艺术的追求。

这篇文章展示了李清照对李煜的思想和艺术的认同与评价,同时也表明了她对乐府和曲子艺术的重要地位的认识。

- 1 -。

李清照词论的主要内容

李清照词论的主要内容

李清照词论的主要内容李清照,那可是词坛上响当当的人物。

她的词论,就像一把独特的钥匙,能帮咱们打开词的美妙世界的大门。

李清照对于词的看法,那可真是独树一帜。

她觉得词得有自己的格调。

这格调就好比人的气质,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气质,词也一样。

词不能写得乱七八糟,要遵循一定的规范。

要是把词比作一场盛宴,那格调就是这场盛宴的主色调。

不能宴会上红的绿的啥颜色都乱搭,词也不能各种风格胡乱拼凑。

你想啊,要是一个人穿着古装,却跳着现代舞,是不是感觉很奇怪?词要是没有自己的格调,就跟这人似的,不伦不类。

她还特别看重词的音律。

这音律啊,就像音乐的节奏。

你听一首好听的歌,节奏一乱,那这首歌就毁了。

词也是这样。

李清照觉得词的音律得和谐。

就像一群鸟儿在唱歌,大家得在一个调上,这样才好听。

要是有的鸟儿高音,有的鸟儿低音,乱成一团,那就成噪音了。

咱们读她的词就能感觉到,那词句读起来就像流水一样顺畅,就因为她特别注重音律。

比如说“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读起来朗朗上口,那音律就像美妙的小夜曲,在你耳边轻轻回荡。

李清照对词的内容也有话说。

词不能光写些花花草草,得有真情实感。

这真情实感就像做菜的盐,没有盐,菜就没味道。

词要是没有真情实感,就像没放盐的菜,淡而无味。

她自己写的词那可都是饱含着她的情感。

像她写的那些思念丈夫的词,字里行间都是浓浓的思念,就像那深深的井水,怎么舀都舀不完。

你要是写词,就不能瞎编乱造,得把自己心里真正的想法和感受写进去。

不能说今天天气好,就随便写个词说自己开心得不得了,可实际上心里正愁着呢。

这就不是好词,就像假笑一样,看着就别扭。

在她眼里,词的语言也很重要。

词的语言要精致,要巧妙。

这就好比绣花,一针一线都得讲究。

不能粗制滥造,随随便便写几句就成词了。

她的词里的语言就像精美的刺绣,每一个字每一个词都像是精心挑选的丝线。

像“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这几个叠词用得多么巧妙,把那种孤独、凄凉的感觉一下子就表现出来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外0903 2009 252 1102 李壮
一、李清照《词论》
李清照在词论中提到各位名家词作得失之处,我认为分析的很恰当。

首先是柳永的词。

柳永的词好在优美的词境和真挚的情感,并且在音律上也做得很好,但是没有脱离以往的题材范围。

比如《雨霖铃》一词,词作文字优美、意境深远旷达,离别之情淋漓尽致,可是没有脱离传统的离愁哀怨的题材。

柳永其它的大多词作的题材也是局限在红粉佳人、离家游子、失意文人,没有创新之处,是为俗文学,是“小道”登不了大雅之堂。

继而还有张先、宋祁等人的词虽然词中时有妙语,可是这又怎么称得上大家。

无论是张先张三影的“云破月来花弄影”,还是宋祁红杏尚书“红杏出头春意闹”,他们往往钟情于一个影、一株红杏,这又怎么算得上大家呢。

还有就是晏殊、欧阳修等人,他们知识渊博、才华横溢,闲暇之余,信手拈来做词儿曲调来取乐。

他们的作的词看起来更像诗,因为缺少了词的音乐性和词的节奏感。

词不但要分平仄,还要分五声、五音、六律、清浊轻重等等。

苏轼有心提高词的文学地位,所以他提出来诗词一体的观念。

于是他在词中扩大词的表现功能、开拓词境,将以往的婉约柔美的词风变为男子的豪放之词。

还有他在题目、在小序上都煞费苦心,力求词像诗一样,可以用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表达各种情感。

《水调歌头》中,他采取了丙辰中秋,酣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还有就是晏几道的词,太过直白,少了铺垫之笔。

贺铸的通俗,少了用典。

满秦观“专主情致,而少故实”,黄庭坚“尚故实而多疵病”。

于是李清照提出词别是一家,在苏轼的诗词同源的基础之上,从词的本体论出发进一步出发确立了词独立的文学地位。

对外0903 2009 252 1102 李壮
一、辛弃疾词作赏析对比
1、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2、苏轼《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第一首《水龙吟》上片写景:楚天千里清秋,先交待时令是萧瑟肃杀的秋季,奠定词的感情基调。

水随天去秋无际,这是作者站在建康的赏心亭之上,看着浩浩荡荡奔流不息的江水流向远方。

下面“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三句,是写远山。

“遥岑”即远山。

举目远眺,那一层层、一叠叠的远山,有的很像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像美人头上螺旋形的发髻,景色算上美景,但只能引起词人的忧愁和愤恨。

(皮日休《缥缈峰》诗:“似将青螺髻,撒在明月中”,韩愈《送桂州严大夫》诗有“山如碧玉”之句(即簪),是此句用语所出)此处是用典。

作者先写无情之景,再入有情之景,
寓情于景。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此时夕阳西下,成群的大雁断断续续叫着。

落日、断鸿,这本就是凄凉之景,更加烘托作者的身世浮沉雨打萍的身世。

南宋委曲求全,偏安一隅,不思进取,辛弃疾原是北方起义军将领,就算有着“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的志向,又有谁知道。

壮志难酬的他,受尽了排挤和冷落,心中苦闷,可想而知。

这几句词直抒胸臆,一吐心中不平,感情高潮迭起,激荡不平。

(2)下片用典故很多。

首先是张翰想起了家乡的鲈鱼的美味,便辞官回家。

秋天到了,大雁也就从北方飞来了。

而作者想回家,自己的家乡却在北方金人的占领区,是有家难回。

还有国家形势危机,哪能像“鲈鱼堪侩”的张翰、“求田问舍”的许汜一样呢。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运用恒温“树犹如此,人何以堪”的典故。

岁月流逝,辛弃疾不知不觉间衰老,就怕自己不能在有生之年报效国家。

没有人明白自己,同情自己,“无人会登临意”,只有唤取红巾翠袖,来擦擦英雄的眼泪了。

(3)这首词作是辛弃疾被闲置被排挤不受重用,苦闷彷徨之作。

而苏轼的人生生涯中也曾被贬谪过,这首定风波就是苏轼被贬谪到了黄州的名篇。

(4)“莫听穿林打叶声”雨滴打在竹叶上发出响声,你不要感到扫兴。

如果你把它当着美妙的音乐来欣赏,就不妨“吟啸且徐行”了。

从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中更能看出苏轼旷达的心境。

虽然微冷,却是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头看看刚刚下雨的地方,也无风雨也无晴。

(5)苏轼接受儒、释、道三家文化,胸襟旷达,把人生世事看得很开,当苏轼遇到贬谪,他选择的是游山玩水,不把这些放在心上,一蓑烟雨任平生;而辛弃疾不是,辛弃疾选择的是练兵上书,争取有朝一日会被重用,收复失地,只是怕自己老得太快,等不到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那一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