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豆粕的生产与消费情况

合集下载

豆粕

豆粕

1、加工豆粕是大豆经提取豆油后得到的一种副产品,根据提取方法不同分为一浸豆粕和二浸豆粕,其中用浸提法提取豆油后得到的副产品为一浸豆粕;先以压榨取油,再经过浸提取油后得的副产品称为二浸豆粕。

一浸豆粕的生产工艺较为先进,蛋白质含量高,是目前国内外现货市场上流通的主要品种。

以浸提法生产豆粕的基本工序为:油脂厂购入大豆→去杂→破碎(一颗大豆约碎成6-8块)→加温并调整水份含量(破坏原有的组织,易出油)→压成片并继续调整水份→加溶剂喷淋,淬取豆油→脱溶剂→豆粕生成豆粕一般呈不规则碎片状,颜色为浅黄色至浅褐色,味道具有烤大豆香味。

豆粕的主要成分为:蛋白质40%~48%,赖氨酸2.5%~3.0%,色氨酸0.6%~0.7%,蛋氨酸0.5%~0.7%。

2、真假鉴别外观鉴别法: 对饲料的形状、颗粒大小、颜色、气味、质地等指标进行鉴别。

豆粕呈片状或粉状,有豆香味。

纯豆粕呈不规则碎片状,浅黄色到淡褐色,色泽一致,偶有少量结块,闻有豆粕固有豆香味。

反之,如果颜色灰暗、颗粒不均、有霉变气味的,不是好豆粕。

而掺入了沸石粉、玉米等杂质后,颜色浅淡,色泽不一,结块多,可见白色粉末状物,闻之稍有豆香味,掺杂量大的则无豆香味。

如果把样品粉碎后,再与纯豆粕比较,色差更是显而易见。

在粉碎过程中,假豆粕粉尘大,装入玻璃窗口中粉尘会粘附于瓶壁,而纯豆粕无此现象。

用牙咬豆粕发粘,玉米粉则脆而有粉末。

外包装检查法: 颗粒细、容量大、价格廉,这是绝大多数掺杂物所共同的特点。

饲料中掺杂了这类物质后,必定是包装体积小,而重量增加。

豆粕通常以60公斤包装,而掺入了大量沸石之类物质后,包装体积比正常小。

水浸法: 取需检验的豆粕(饼)25克,放入盛有250毫升水的玻璃杯中浸泡2-3小时,然后用手轻轻摇晃则可看出豆粕(碎饼)与泥沙分层,上层为豆粕,下层为泥沙。

显微镜检查法: 取待检样品和纯豆粕样品各一份,置于培养皿中,并使之分散均匀,分别放于显微镜下观察。

在显微镜下可观察到:纯豆粕外壳内外表面光滑,有光泽,并有被针刺时的印记,豆仁颗粒无光泽,不透明,呈奶油色;玉米粒皮层光滑,并半透明,并带有似指甲纹路和条纹,这是玉米粒区别于豆仁的显著特点。

大豆加工行业分析

大豆加工行业分析

1中国大陆大豆加工行业分析一、 大豆供需状况1、需求状况大豆是重要的食用油、蛋白食品和饲料蛋白原料,在国家粮食安全中占有重要地位。

目前中国大陆大豆产量排名世界第四,大豆加工和消费量居世界第二,是最大的大豆进口国。

1996年以前,中国大陆年产大豆1,000万吨左右,主要是直接食用或作为副食品如豆芽、豆浆、豆腐等,基本可满足大陆消费需求。

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膳食消费水平升级,对精炼食用油和以动物蛋白为主的食品需求迅速增加,使大豆的需求迅速增加。

大豆压榨后的产品主要为豆油和豆粕,产业链涉及种植、加工、食用油供应、饲料养殖等等,比小麦、玉米、大米的环节要复杂得多。

中国大陆是一个食用油严重短缺的国家,2008年植物油及油籽折油净进口总量为1,535.2万吨,占大陆植物油供给能力的62%,同比上升了1.1%,对外供给依赖进一步上升。

2008年中国大陆豆油消费1017万吨,占植物油消费的40%左右,其中进口豆油259万吨、进口大豆3,744万吨,折油693万吨。

大陆大豆产量1,650万吨,用于榨油约380万吨,折油65万吨,进口豆油及油籽折油占比为93.6%。

中国大陆是世界第一大饲料消费国,第二大商品饲料生产国,但饲养所用的蛋白质原料长期短缺,一直依赖大量进口,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最大瓶颈。

豆粕的蛋白含量高达43%以上,占饲料工业蛋白原料的60%左右,约85%的豆粕被用于养殖业和家禽的饲养,作为补充禽畜蛋白质的主要来源。

图1:大陆大豆历年需求及增长1,0002,0003,0004,0005,0006,000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20%40%60%縂需求(万噸)增長率%资料来源:农业部2007年中国大陆大豆压榨量达到3,400 万吨,比2000 年的1,977 万吨增长72.0%,年均增长8.1%,占大豆消费总量的比重从73.1%提高到78.7%。

2024年豆粕饲料市场需求分析

2024年豆粕饲料市场需求分析

豆粕饲料市场需求分析引言豆粕是一种重要的饲料原料,在畜禽养殖业中广泛使用。

因此,对豆粕饲料市场需求进行分析,有助于了解当前市场状况和未来的发展趋势,为生产企业提供参考依据。

市场需求分析1. 饲料需求量豆粕饲料的需求量直接受制于畜禽养殖业的发展情况。

目前,中国畜禽养殖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生猪、牛羊、禽类的养殖规模不断扩大。

随着人们对优质肉类需求的不断增加,豆粕饲料作为高蛋白饲料原料的地位不可替代。

根据相关数据统计,豆粕饲料的需求量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

2. 饲料质量要求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和饲料质量的关注度提高,对豆粕饲料的质量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传统的饲料加工技术在保证饲料质量上存在一定难题,对饲料原料的检测和处理工艺提出更高要求。

目前,饲料生产企业普遍采用现代化设备和技术,通过科学的配方和生产工艺来提高饲料质量。

3. 价格因素豆粕饲料市场的价格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主要包括豆粕原料价格、市场供需关系、运输成本等。

豆粕的主要生产国是美国、巴西和阿根廷等,进口价格的波动和国内大豆产量的变化对豆粕价格产生重要影响。

此外,市场供需关系的变化和物流成本的波动也会对豆粕饲料的价格产生一定的影响。

市场发展趋势1. 蛋白质需求增加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优质动物蛋白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豆粕作为一种富含优质植物蛋白的饲料原料,其市场需求将随之增加。

尤其是随着人们对肉类消费的偏好逐渐转向白肉,豆粕饲料在禽类饲养中的应用将会进一步扩大。

2. 绿色饲料发展随着社会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提高,绿色饲料的需求日益增加。

豆粕饲料作为一种天然优质饲料原料,其绿色、健康的特点得到了广泛认可。

随着畜禽养殖业的规模扩大和科技进步,未来豆粕饲料市场将更加注重绿色、环保的发展方向。

3. 饲料加工技术升级随着科技的进步和饲料工业的发展,饲料加工技术也在不断升级。

先进的加工设备和技术的应用将极大提高豆粕饲料的加工效率和质量稳定性,降低生产成本。

中国豆粕供需平衡表

中国豆粕供需平衡表

中国豆粕供需平衡表摘要:I.简介- 介绍中国豆粕供需平衡表的概念及重要性II.豆粕供需平衡表的概述- 解释豆粕供需平衡表的构成部分- 说明如何通过平衡表了解豆粕市场的供需状况III.2021年中国豆粕供需平衡表的主要数据- 2021年中国豆粕的产量和消费量- 2021年中国豆粕的进口量和出口量- 2021年中国豆粕的期末库存量IV.2021年中国豆粕供需平衡表的分析- 分析2021年中国豆粕市场供需状况- 讨论可能导致供需失衡的因素- 评估中国豆粕市场的未来趋势V.结论- 总结中国豆粕供需平衡表的重要发现- 提出针对豆粕市场的建议和展望正文:I.简介豆粕供需平衡表是反映中国豆粕市场供需状况的重要工具,通过对豆粕的产量、消费量、进口量、出口量和期末库存量等数据的统计和分析,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市场的供需状况,从而为政策制定者和企业提供决策依据。

II.豆粕供需平衡表的概述豆粕供需平衡表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 产量:指我国豆粕的生产量- 消费量:指我国豆粕的消费量,包括工业消费和饲料消费等- 进口量:指我国豆粕的进口量- 出口量:指我国豆粕的出口量- 期末库存量:指我国豆粕期末的库存量通过分析这些数据,我们可以了解我国豆粕市场的供需状况,如生产是否过剩、需求是否旺盛等。

III.2021年中国豆粕供需平衡表的主要数据根据2021年中国豆粕供需平衡表,我国豆粕的产量为15.33 million tons,消费量为315.43 million tons,进口量为165.54 million tons,出口量为363.76 million tons,期末库存量为164.99 million tons。

IV.2021年中国豆粕供需平衡表的分析2021年,我国豆粕市场呈现出供需失衡的状态。

尽管我国豆粕的产量和出口量有所增加,但消费量的增长速度更快,导致进口量和期末库存量的增加。

这可能与我国豆粕需求的增长和国内生产的不足有关。

当前我国粮食消费现状及发展趋势浅析报告大全

当前我国粮食消费现状及发展趋势浅析报告大全

当前我国粮食消费现状及发展趋势浅析报告大全粮食是人类生存最基本的生活消费品,随着经济发展和人们对生活水平要求的不断提高,以及人口的不断增长,城乡居民的粮食消费将会不断发生变化,出现一些新的特点和发展趋势,这将会对我国的粮食安全带来新的挑战。

粮食消费数量、特点及其发展变化趋势是影响我国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的重要参考内容,因此,对我国的粮食消费形势进行全面分析,把握粮食消费特点与发展趋势,是确保我国粮食供需平衡的有效途径。

1 现阶段我国粮食消费现状及特点我国既是一个粮食生产大国,也是一个粮食消费大国。

粮食消费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粮食消费的状况和特点也各有不同。

1.1 当前我国粮食消费的总体情况口粮、饲料用粮、工业用粮、种子用粮、损耗及贸易用粮是当前我国粮食消费的主要方式,其中口粮是最主要的粮食消费途径,并且在口粮消费中,小麦和稻谷是我国粮食消费的主要对象,农村地区则是粮食消费的主力军。

本文主要对口粮、饲料用粮、工业用粮和种子用粮方面的消费进行分析。

在口粮消费中,从人均粮食消费趋势来说,我国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粮食(原粮)人均消费量均逐年下降,2000~2004年的5年时间里,我国农村居民家庭每年的人均粮食消费量就从250.23kg下降到了218.26kg;城镇居民家庭每年的人均粮食消费量从2000年的82.3lkg下降到2004年的78.18kg(见表1)。

从全国的粮食消费总量上来说,粮食消费总量平稳增长,1998年全国粮食消费量约为4700亿kR,2001年全国粮食消费量约为4845亿ks,2002年约为4880亿k8,2004年粮食总消费量4904.9亿kg,2005年约为4977.5亿kS,其中大豆的总消费量达到430.3亿kz,增幅为4.7%,2006年我国粮食消费总量将达到5000亿ks,稻谷和小麦实现产销平衡有余,粮食市场整体上将保持平稳。

2024年发酵豆粕市场发展现状

2024年发酵豆粕市场发展现状

2024年发酵豆粕市场发展现状1. 引言发酵豆粕是一种具有高蛋白质和营养价值的饲料原料,广泛用于畜禽饲养业。

随着人们对健康食品和环境保护的重视,发酵豆粕市场得到了快速发展。

本文将对发酵豆粕市场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对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2. 发酵豆粕市场概述发酵豆粕是由黄豆经过微生物发酵处理得到的一种高蛋白饲料原料。

相比于传统豆粕,发酵豆粕具有更高的蛋白含量和更低的抗营养因子含量,能够提高畜禽的生产性能和免疫力。

发酵豆粕广泛应用于家禽、水产、畜牛等饲养业,市场需求量逐年增长。

3. 2024年发酵豆粕市场发展现状3.1 市场规模目前,全球发酵豆粕市场规模逐年增长。

据统计,2019年全球发酵豆粕产量达到XX万吨,市场价值超过XX亿美元。

亚太地区是全球最大的发酵豆粕市场,占据了全球发酵豆粕市场的XX%份额。

3.2 市场竞争态势发酵豆粕市场竞争激烈,主要厂商包括xx公司、xx公司和xx公司。

这些厂商通过不断创新和市场营销活动来提高产品质量和知名度,并积极开拓新的市场份额。

此外,政府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支持,也促使发酵豆粕市场向更加环保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3.3 市场驱动因素发酵豆粕市场的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驱动。

首先,随着人们对健康食品和动物福利的关注度提高,对高蛋白和健康饲料的需求不断增加。

其次,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问题日益严重,发酵豆粕作为一种环保的饲料原料备受青睐。

此外,政府对农业产业的支持和饲料行业的规范也推动了发酵豆粕市场的发展。

3.4 市场挑战与机遇虽然发酵豆粕市场发展迅速,但仍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发酵豆粕的生产成本相对较高,限制了其市场竞争力。

其次,一些消费者对发酵豆粕的认知度和接受度较低,需要进一步增强市场宣传和推广。

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生产技术的改进,发酵豆粕市场将迎来更多的发展机遇。

4. 发酵豆粕市场发展趋势4.1 技术创新随着科技进步和生产技术的不断改进,发酵豆粕生产将更加智能化和高效化。

浅析我国进口大豆贸易现状

浅析我国进口大豆贸易现状

浅析我国进口大豆贸易现状近年来,我国进口大豆数量和比重不断增加,成为国内农业、食品加工及畜牧业等行业的重要原料之一。

本文将从我国进口大豆的贸易现状、进口原因、进口面临的问题及应对措施等几个方面进行浅析。

一、贸易现状我国大豆的进口量与进口比重不断增加。

据统计,2018年我国进口大豆超过8800万吨,较2017年增长约7.9%;其中美国、巴西、阿根廷为我国大豆三大进口来源地,占我国进口大豆总量的近80%;我国进口大豆最主要的原因是大豆豆粕产量与消费量不断上升,以及种植结构调整所导致的国内供给不足。

二、进口原因1、国内消费需求的增长。

我国人口规模庞大,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饮食健康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大豆及其加工产品的消费需求在不断增长;2、生产成本的提高。

我国大豆种植面积减少,耕地规模减小,大豆种植资金压力增大,大豆的生产成本不断提高,难以满足国内需求;3、h的不足。

我国南方气候条件较为适合大豆的生产,但其种植面积有限;北方气候条件不适合大豆生产,但其种植面积较大,经农民反复尝试,以黄豆为主的玉米大豆作物种植方式已逐渐成为一种合理的选择。

然而,种植结构调整所导致的国内供给不足,无法满足国内需求。

三、进口面临的问题及应对措施1、进口贸易摩擦加剧。

美中贸易摩擦使我国进口大豆受到直接影响,同时由于我国大豆进口量日益增加,也引起其他豆类进口量下降,最终导致豆粕价格上涨,间接影响到我国畜牧业的正常发展。

应通过多种形式,包括身体力行向涉华公司和组织表达诉求,加快开展多元化渠道研究等方式,促进豆类产业可持续发展。

2、进口大豆价格波动。

大豆进口价格受到国际因素和国内因素的双重影响。

国际大豆市场存在很多变数,如阿根廷、巴西等主要出口国的天气、生产、政策等因素,都会影响全球大豆市场走势,致使我国进口大豆价格波动不定;同时,因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大豆进口国,进口需求量的波动也会对大豆进口价产生影响。

针对这些问题,应充分利用全球市场机会,拓宽国际经贸渠道,改善进出口!!环境,降低进口成本。

豆粕供需研究报告

豆粕供需研究报告

豆粕供需研究报告1. 引言豆粕是一种重要的饲料原料,由大豆经过脱油加工获得。

在畜牧业中,豆粕在提供生物蛋白质的同时,还提供了丰富的营养物质,被广泛用作饲料配方中的主要成分之一。

本文将对豆粕的供需情况进行研究和分析。

2. 主要供应国家豆粕的主要生产国包括美国、巴西和中国。

其中,美国是全球最大的豆粕生产国,其拥有大量的大豆种植面积和先进的加工设备,能够大规模生产豆粕。

巴西是全球第二大豆粕生产国,其拥有广阔的土地资源和适宜的气候条件,使得巴西能够高效地种植大豆。

中国虽然是全球最大的大豆进口国,但其自产的豆粕产量较小,主要依靠进口满足需求。

3. 主要需求国家豆粕的主要需求国包括中国、欧洲和印度。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豆粕消费国,由于养殖业的快速发展,中国对豆粕的需求量一直居高不下。

欧洲也是豆粕的重要消费地,其养殖业规模庞大,对豆粕的需求量也很大。

印度作为世界人口第二多的国家,其畜牧业也需求大量的豆粕。

4. 供需平衡分析根据国际贸易数据和市场调研,豆粕的供需状况存在一定的平衡。

虽然豆粕的生产量逐年增加,但需求量也在不断增长,尤其是中国市场需求的持续增长对豆粕供需形成了巨大的影响。

进口依赖程度高的国家对豆粕的供应状况更加敏感,其价格波动和进口政策的变化都可能对市场供需产生重大影响。

5. 影响豆粕供需的主要因素•种植面积和产量:大豆是豆粕的主要原料,种植面积和产量的变化将直接影响豆粕的供给情况。

•动物养殖业发展:畜牧业发展水平和规模的变化将直接影响对豆粕的需求量。

•贸易政策:不同国家的进口政策会对豆粕市场产生重要影响,贸易壁垒的设立或取消将直接影响豆粕的供需平衡。

•全球经济形势:全球经济形势的波动会对养殖业和豆粕市场产生影响,经济形势好转将刺激养殖业发展,从而推动对豆粕的需求增长。

6. 市场前景和投资建议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的重视以及养殖业的快速发展,豆粕市场具有良好的前景。

然而,供需平衡的形势不稳定和全球贸易形势的不确定性都给豆粕市场带来一定的风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前我国豆粕的生产与消费情况1. 生产情况美国、巴西、阿根廷、中国、印度、欧盟等国是世界主要的豆粕生产地区,一直以来,美国豆粕产量占全球30%以上的份额。

近几年,中国压榨行业快速发展,中国豆粕的发展速度保持了约20%的年增长速度。

我国是豆粕的生产大国。

2000年起,我国豆粕的年产量首次突破1,500万吨,2001年后,豆粕产量出现持续快速增长趋势。

2004年豆粕产量首次超过巴西与阿根廷,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

在国内豆粕产量迅猛发展的同时,我国豆粕生产布局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90年代中期以前东北三省是我国豆粕主要生产基地,产量约占全国60%以上,而到2002年以后,随着沿海地区压榨企业的快速发展,山东、江苏、广东等沿海地区已取代东北地区成为我国主要的豆粕生产基地。

豆粕总产量的变化在90年代前期,随着国内豆油需求量的快速增长和饲料行业的快速发展,我国大豆压榨数量的增长速度也加快,豆粕产量每年都在显著增加。

1990年,我国豆粕产量超过400万t,1993年的豆粕产量已超过600万t。

一年后,豆粕产量登上700万t台阶。

此后,由于国内油脂工业和饲料行业发展速度放慢,豆粕产量出现徘徊。

直到1998年,由于大豆进口量的明显增长,我国豆粕总产量才超过800万t。

至此,国内大豆加工和豆粕生产规模又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

1999年,我国豆粕的总产量首次达到900万t的水平,较上年度增加100万t,其中黑龙江、山东、江苏的豆粕产量分别接近170万t、160万t和190万t,3省豆粕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58%。

在2000年,我国豆粕生产仍呈现增长势头,产量预计将接近1250万t。

华东沿海地区豆粕产量扩张速度较快在我国华东地区,山东、江苏等省的大豆加工能力自90年代中期以来已有了很大幅度的提高,同时该地区的豆粕产量也在快速增加。

华东地区是我国主要的豆粕消费地区之一,现在这些地区也已日渐成为大豆加工和豆粕生产的主要地区。

这与90年代中期以前,东北及华北地区在相关生产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情况已有了根本性的变化。

导致这种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大豆进口的迅速增加。

在90年代中期以前,我国是大豆净出口国,因此国内的大豆主产区,即东北及华北地区是豆粕的主要生产地区。

1995年以后,随着东部沿海地区大豆加工厂,尤其是合资榨油厂的兴建和加工规模的扩大,大豆进口量开始增长,并且促使我国很快转变成大豆净进口国。

这些地区主要包括山东、江苏、天津及辽宁的大连和营口等地区。

由于进口大豆的出油率、供货稳定性均好于国产大豆,因此东部沿海地区的大豆加工厂大都以进口大豆为原料。

这样,国内大豆加工和豆粕生产的布局就随之出现了明显的变化。

在90年代初期,东北及华北地区的豆粕年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70%左右,到1999年前后,已下降至50%。

我国江南地区将提升大豆加工能力在我国北方和东部地区努力扩大大豆加工规模的同时,由于菜籽油出厂价格已持续下跌,南方地区的众多油菜籽加工厂也在准备加工大豆。

一方面增加设备,准备扩大油菜籽采购和加工量,另一方面对设备进行改造,增加大豆破碎和软化流程工艺――南方油菜籽加工厂正做好两手准备。

自1999年以来,我国进口油菜籽规模迅速扩大,对国内菜籽油价格构成了较大冲击,同时宏观经济不景气和国际市场食用油脂供给十分充足的大环境也推动了油菜籽价格大幅走低。

因此,南方地区,尤其是华东地区的众多油菜籽加工厂在享受到1998、1999两年的较高的油菜籽加工利润之后,已开始面临加工利润迅速减少的境地。

进入2000年以后,南方豆粕的市场价格十分坚挺,同时国内大豆进口签单活动大量进行,加工货源有一定保证,从而最终促成了菜籽油加工厂压榨大豆的想法。

在1999年底和今年初,华东地区的很多榨油厂在扩增加工设备的同时,已对加工工艺进行了调整,这当然是十分容易的。

如果国内菜籽油价格继续低迷,则在今年国内新产油菜籽消耗完毕之后,即10月份以后,油菜籽加工厂为尽快收回投资,改榨大豆将会有可能转变为现实。

而新产菜籽上市以后,油菜籽价格的反弹几乎不可能,由此南方未来加工大豆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4月份,浙江地区已经签单进口了15万t 左右的大豆,进一步证实了上述观点。

华南地区的豆粕生产也在出现快速增长自1998年我国加强打击走私成品油力度之后,华南地区榨油厂的数量正在增加,这可能会影响到山东、东北等省区的豆粕对华南及江西、湖南等省豆粕市场的垄断地位。

以进口大豆为原料的豆粕产量正快速增长,这些新增产量更多地分布在华东及南方地区,而国内豆粕期货交易的交割仓库更多地分布在东北地区,这将影响豆粕期货交易的正常发展。

2. 消费情况豆粕消费量的增长状况能够从根本上影响豆粕消费的因素是国内饲料和饲养行业的发展状况。

90年代以来,我国豆粕消费总量逐年增加,但由于饲料和饲养行业的发展并不是匀速的,因此年度之间豆粕消费量的增长速度也存在差别。

1992年,我国豆粕年消费量首次达到400万t,1993年即接近550万t。

此后,豆粕消费量以每年100多万t的速度递增。

1996年,我国豆粕消费总量已接近900万t。

进入1997年以后,豆粕消费量增长速度明显放慢,直到1999年,消费总量才超过1000万t。

预计在2000年,我国豆粕总消费量可能会达到1150万t。

近几年来,世界豆粕消费呈现跳跃性的增长。

2008/09年世界豆粕消费量为15,245万吨,连续几年出现豆粕消费量超过当年产量的情况。

目前,豆粕消费占世界蛋白粕总消费量的60%以上。

2008年前,欧盟一直是全球最大的消费国,近几年,欧盟的豆粕需求量维持在3000-3500万吨的规模。

中国2008/09年的豆粕消费量达到3,167万吨,已经超过欧盟成为世界最大豆粕消费地区。

2004年以后,东亚国家如中国、韩国、日本以及东南亚各国的豆粕消费量呈现迅猛增长的态势,这在很大程度上拉动了全球消费。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城乡居民对肉蛋禽鱼等食品的摄取量大幅增加,促进了饲料加工业的迅猛发展。

家禽、优质瘦肉型猪所用饲料迅速增加,刺激了对优质蛋白饲料的需求。

我国饼粕类产品很多,菜籽粕和棉籽饼的产量也很大,但这两种饼粕都要经过脱毒后才能用于饲料。

因此,目前国内使用的优质粕主要是大豆粕。

从地区分布来看,珠江三角洲和长江流域地区是目前我国豆粕的主要消费地。

从具体省市来看,豆粕消费主要集中在广东、四川、江苏、湖南、浙江、江西、安徽、湖北、福建、北京和上海等省市。

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豆粕的产需状况发生了显著变化,1994年以前,中国是豆粕出口大国,其年出口量一般都超过100万吨。

但其后几年国内市场对豆粕的强劲需求及国内榨油用大豆的减少,导致国内豆粕生产远不能满足消费需求,转而变成了主要豆粕进口国。

1997/98年度,中国豆粕进口400万吨。

从1999年开始,随着国内压榨企业不断扩大生产规模,我国大量进口大豆用于压榨,国产豆粕才得以满足快速膨胀的消费需求。

国内豆粕消费量增速逐年下降豆粕是大豆经过压榨豆油后得到的一种副产品,每年80%以上的豆粕产量用于家禽和牲畜饲养,近年来由于下游饲料、养殖、餐饮等行业均不景气,导致豆粕和豆油的需求持续不振。

数据显示,自2013年以来国内豆粕消费量的增长速度有逐年下降的迹象,其中2013年度消费量为5163万吨,增长8.5%,2014年度为5455万吨,增长5.6%,2015年度为5583万吨,增长2.3%。

库存消费比也在逐年下降,其中2011年度为6.30,2012年度为5.10,2013年度为4.70,2014年度为3.90,2015年度为2.30。

国内饲料厂豆粕库存量近期大幅下降,9月库存量为3.30万吨,较上月的4.47万吨下降了26.2%,创5月以来的最低。

9月豆粕消耗量为7.76万吨,较上月的7.82万吨略降0.77%,总体保持2月以来的增长态势,上周主要压榨企业豆粕成交量115万吨,环比下降34%,10月豆粕日均成交32万吨,较9月的日均28万吨小幅提高。

豆粕收益情况总体呈下降趋势,其中使用国产大豆压榨的豆粕收益自7月16日以来,基本上维持在2335元/吨左右,而使用进口分销大豆压榨的豆粕收益则从2277元/吨降至10月29日的2080元/吨。

进口大豆(广东)压榨利润为零时的豆粕成本也在不断下降,从10月8日的2704元/吨降至14日的2681元/吨,此后于22日小幅回升至2693元/吨并保持至今。

国内豆粕消费低迷是导致连豆粕期货价格持续下跌的关键因素。

国内DDGS价格全面走低拖累豆粕玉米酒糟粕(DDGS) 作为一种饲料原料,可以缓解中国动物性蛋白产品生产对饲料的巨大需求,在饲料中使用DDGS 可以降低家畜喂养成本,正常的DDGS价格应和玉米价格基本持平或略高,美国多年来的国内DDGS价格是其玉米价格的1.22倍,而现在我国DDGS价格比玉米价格低600元/吨。

由于我国国内玉米价格要比国际市场高出三成左右,导致国产DDGS 成本提升,促使部分企业从海外寻购价格低廉的玉米酒糟粕。

2014年年底,我国批准了转基因品系MIR162玉米酒糟粕进口,导致进口量大幅增长,2015年9月份进口DDGS数量93.35万吨,较8月增加14万吨,增幅15%,较2014年9月份同期增加39.14万吨,增幅42.21%,是历史第三高单月进口量,最高量和次量分别出现在2015年7月111万吨和6月96万吨,截至11月3日,国内DDGS平均报价已经跌破1300元/吨。

对比国内DDGS与豆粕现货价格,笔者发现两者走势的关联度极高,因此笔者判断,价格低廉的国产DDGS抢占豆粕的市场份额势必对豆粕价格造成较大的冲击,在国内DDGS价格创出年内新低的背景下,预计豆粕价格或将继续下跌。

综上所述,南美主产国的大豆出口势头比往年强劲,并且市场青睐其低廉的价格,从而对美豆价格形成冲击,但美豆近期出口亦保持强劲增长的势头,使得CBOT大豆走势较为抗跌。

国内豆粕则受到消费低迷及玉米酒糟粕(DDGS) 价格全面走低的利空影响而持续下跌,并创出2009年4月以来新低,笔者预计后市连豆粕期货价格仍有进一步下跌空间。

3. 出口情况目前世界豆粕主要出口国为阿根廷、巴西、美国、印度等国家。

其中,阿根廷和巴西一直占世界豆粕出口量之首。

2008/09年,阿根廷和巴西两国的豆粕出口量占到全球总出口量的48%以上,美国约占10%。

印度的豆粕出口主要面向东南亚等地区,出口总量约占全球总量4%的水平。

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豆粕的产需状况发生了显著变化,1994年以前,中国是豆粕出口大国,其年出口量一般都超过100万吨。

但其后几年国内市场对豆粕的强劲需求及国内榨油用大豆的减少,导致国内豆粕生产远不能满足消费需求,转而变成了主要豆粕进口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