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实验(三)
高中生物必修三实验教案

实验一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实验原理细胞代谢会产生许多酸性物质,如碳酸等,人和动物吃的食物消化吸收后经代谢会产生一些酸性或碱性物质,这些酸性或碱性物质进入内环境,常使PH发生偏移。
但一般情况下,机体能通过使PH稳定在一定范围内。
目的要求通过比较自来水、缓冲液如Na2HPO4、NaH2PO4等的溶液,在加入酸或碱后,能使PH的变化减弱和生物材料在加入酸或碱后PH的变化,推测生物体是如何维持PH稳定的。
实验过程一、材料用具生物材料肝匀浆、马铃薯匀浆、用水5:1稀释的鸡蛋清、黄瓜匀浆 ,PH=7的磷酸缓冲液,0.1mol/L HCl 盛于滴瓶中、0.1mol/L NaOH 盛于滴瓶中、4副防护手套、50ml烧杯1个、50ml量筒1个,彩色铅笔、PH计或万能PH试纸、镊子、自来水。
二、方法步骤和记录1、将2.5ml自来水倒入50ml烧杯中2、用PH计成PH试纸测试 ,并作记录3、一次加一滴0.1mol/L HCl,然后 ,加入5滴后再测PH,重复这一步骤直到加入了30滴为止。
将PH 测定结果记入表中。
4、 ,并向其中倒入25ml自来水。
测定并记录起始PH,再如步骤3,一滴一滴地加入0.1mol/L 的NaOH,测定并记录PH。
5、充分冲洗烧杯,用代替自来水,重复步骤1至步骤4,记录结果6、充分冲洗烧杯, 分别代替自来水,重复步骤1至4记录结果。
三、现象观察不同实验材料PH变化记录表四、实验结论1、根据所得数据,以酸或碱的滴数为横轴以PH为纵轴,画出自来水PH变化的曲线。
以实线表示加入酸后PH的变化,虚线表示加入碱后PH的变化。
再用其他颜色的线条分别表示生物材料、缓冲液PH的变化情况。
2、根据实验结果,说出不同实验材料PH变化的特点。
五、实验评价你的实验测得的不同情况下的PH值是否存在误差分析误差存在的原因,如何降低误差误区警示1、实验过程中,出现了很多次的“充分冲洗烧杯”请你分析目的是什么解析:第一次“充分冲洗烧杯”是为了避免酸性物质HCl与碱性物质NaOH发生中和发应,使实验现象不明显,减少误差。
高中生物实验报告共三篇

高中生物实验报告共三篇实验一:影响植物生长的光照强度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探究不同光照强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为提高植物光合作用效率提供参考。
二、实验材料和方法材料:苗圃土、小型盆栽、光照强度计、棚架方法:1. 在小型盆栽中加入适量苗圃土。
2. 在不同光照强度下放置小型盆栽,分别为高光照组、中光照组和低光照组。
3. 使用光照强度计分别测量不同组的光照强度。
4. 每天固定时间浇水,并记录植物的生长情况。
三、实验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记录,结果如下:1. 高光照组植物生长较快,叶片较绿。
2. 中光照组植物生长适中,叶片呈浅绿色。
3. 低光照组植物生长缓慢,叶片黄绿色。
四、实验结论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高光照强度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和光合作用。
2. 适当的光照强度能够维持植物的正常生长。
3. 低光照强度会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和生长发育。
实验二:微生物培养实验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培养和观察微生物,了解微生物的生长条件和形态特征,增加对微生物的了解。
二、实验材料和方法材料:琼脂培养基、培养皿、微生物样品、显微镜方法:1. 使用洗净的培养皿倒入适量琼脂培养基。
2. 在培养皿表面均匀划几道划痕。
3. 采集微生物样品并在琼脂培养基上划线。
4. 将培养皿放入恒温培养箱中进行培养。
5. 培养一段时间后,观察并记录微生物的形态特征。
三、实验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和观察,得到以下结果:1. 不同微生物在琼脂培养基上产生不同的形态特征。
2. 一些微生物形成白色菌落,而另一些微生物形成不同颜色的菌落。
四、实验结论通过本实验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微生物在适宜的温度和培养基条件下能够生长繁殖。
2. 不同微生物在琼脂培养基上表现出不同的形态特征。
实验三:果实腐烂速度实验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观察不同条件下果实的腐烂速度,了解果实腐烂过程和影响因素。
二、实验材料和方法材料:不同种类的水果、塑料袋、计时器方法:1. 准备各种水果,并进行标记。
高中生物实验必修三教案

高中生物实验必修三教案
实验目的: 通过观察植物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氧气释放情况,探究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
实验材料: 鲜活水稻叶片、测量气体体积的容器、水、光源、滤纸、碱性溶液
实验步骤:
1. 将水稻叶片浸泡在水中,待其充分吸水后取出,剪成适当大小的块状。
2. 准备两个测量气体体积的容器,其中一个放入水稻叶片碎片,另一个作为空白对照组。
3. 在两个容器中各添加一定量的碱性溶液。
4. 将两个容器放置在光源下,让其在不同光照条件下进行光合作用。
5. 观察并记录每隔一定时间内两个容器中气泡的数量,以及气泡的大小和颜色。
6. 实验结束后,通过比较两个容器中气泡的数量和质量,来判断不同光照条件对光合作用
的影响。
实验注意事项:
1. 实验操作时需小心谨慎,避免碱性溶液溅出造成伤害。
2. 切勿直接盯着光源,以免损伤视力。
3. 每次测量气泡数量时,需确保记录准确,以便后续数据分析。
实验结果分析:
1. 在强光下,氧气释放速度较快,气泡数量较多,气泡颜色较深。
2. 在弱光下,氧气释放速度较慢,气泡数量较少,气泡颜色较浅。
3. 光照条件是影响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因素之一,光照越强,光合作用的速率越快。
通过这个实验,同学们可以更直观地了解光合作用的过程和影响因素,同时培养观察、记
录和分析实验数据的能力。
希望大家能够认真参与实验,加深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高中生物(三)血糖调节3高中3生物试题

角顿市安康阳光实验学校课时跟踪检测(三)血糖调节一、选择题1.正常情况下,人体内的血糖含量维持在3.9~6.1 mmol/L。
下列与人体血糖调节有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胰岛素是唯一降血糖的激素B.胰高血糖素是唯一升血糖的激素C.调节血糖的神经中枢位于下丘脑D.肌糖原不能直接分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解析:选B 胰岛素是人体唯一降血糖的激素,但是人体升高血糖的激素除了胰高血糖素外,还有肾上腺素。
2.下列有关血糖调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的分解B.胰岛素降低血糖的原理主要是切断血糖的来源C.血糖浓度与细胞吸收和利用葡萄糖的速率有关D.肝脏是调节血糖浓度的重要器官解析:选B 胰岛素降低血糖浓度的原理主要是促进细胞吸收和利用葡萄糖,而不是切断血糖的来源。
3.下列关于胰岛素作用的认识,正确的是( )A.没有胰岛素,葡萄糖不能进入细胞B.胰岛素不足,葡萄糖进入细胞障碍,但氧化分解正常C.胰岛素不足,糖原合成减少,细胞供能正常D.胰岛素不足,非糖物质转化葡萄糖增多解析:选D 胰岛素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它既可以增加血糖的去路,又可以抑制血糖的来源。
在增加去路方面,首先是促进葡萄糖进入细胞;在抑制来源方面,是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若胰岛素不足时,葡萄糖进入细胞有障碍,同样葡萄糖的氧化分解也受到影响;而同时抑制肝糖原分解的能力减弱,造成糖原分解加强,抑制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的能力减弱,造成葡萄糖增多。
4.如图是人体血糖调节的过程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在调节人体血糖平衡方面具有协同作用B.胰岛素能够加速组织细胞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C.细胞甲是胰岛B细胞,细胞乙是胰岛A细胞D.血糖调节过程中,胰岛素的作用结果会反过来影响胰岛素的分泌解析:选A 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在调节血糖平衡方面具有拮抗作用。
5.“饥寒交迫”的情况下,在人的体温调节和血糖平衡的调节中,分泌活动都增强的内分泌腺是( )A.胰岛B.垂体C.肾上腺D性腺解析:选C 在“饥寒交迫”的情况下,体温调节中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加,使代谢旺盛以维持体温平衡;血糖调节中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加以维持血糖的平衡,故分泌活动都增强的内分泌腺是肾上腺。
高中生物实验大全

高中生物实验大全1.花色素提取实验材料:多色鲜花、酒精、水、激光笔、小玻璃瓶、竹签步骤:1)将鲜花的花瓣切碎并放入小玻璃瓶中。
2)加入足够的酒精覆盖花瓣,并用竹签搅拌,使花色素溶解。
3)用激光笔照射溶液,观察颜色的变化。
不同颜色的花瓣会在激光照射下显示出不同的荧光颜色。
2.酵母发酵实验材料:干酵母、糖、水、气球、漏斗、瓶子步骤:1)将瓶子底部用漏斗固定住,并在漏斗中放入干酵母。
2)在瓶子中加入适量的糖和水,将漏斗取下,迅速用气球密封瓶口。
3)观察瓶子中的气球膨胀情况,随着时间的推移,酵母会分解糖并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导致气球膨胀。
3.光合作用实验材料:小苗、苏打水、透明塑料袋、橡皮筋步骤:1)将小苗栽种在透明塑料袋内,并用橡皮筋密封袋口。
2)往塑料袋中注入适量的苏打水。
3)将袋子放在阳光下观察,数小时后会出现水蒸气凝结在袋内的现象。
这是因为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被苏打水吸收,使袋内的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导致水蒸气凝结。
4.进化实验材料:细菌培养皿、琼脂、棉签、温度控制设备步骤:1)在多个细菌培养皿上涂抹不同的抗生素,如青霉素、红霉素等。
2)将细菌培养皿放入不同的温度环境中,如高温、低温等。
3)观察不同环境下细菌的生长情况,通过比较发现一些细菌对某些抗生素或特定温度更耐受,说明细菌在进化中适应了不同的环境。
5.鸟类适应实验材料:鸟类标本、竹签、彩色羽毛步骤:1)选择多种鸟类标本,观察它们的嘴形、爪型和羽毛颜色。
2)将竹签插入不同彩色羽毛中,使其呈现不同颜色。
3)根据观察到的鸟类特征,将竹签上的彩色羽毛插入到标本相应位置。
4)通过调整不同颜色的羽毛,观察鸟类标本的适应性特征,如迷彩效果。
总结:以上是高中生物实验大全,这些实验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培养他们的实验操作技能和科学思维能力。
实验内容包括花色素提取、酵母发酵、光合作用、进化以及鸟类的适应性等方面,涵盖了生物学的各个分支,有助于学生科学实践和实际应用的能力提升。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碱基互补配对 模板、原料(dCTP、dATP、dGTP、dTTP)、能量、酶、引物等 解旋酶催化氢键逐步断裂 主要在细胞核中
引物
酶
DNA
热稳定DNA聚合酶 (Taq酶) 在短时间内形成 大量的DNA片段
RNA
解旋酶、DNA聚合酶、DNA连接酶等
结果
形成完整的DNA分子
问题讨论:
1.为什么要扩增目的基因?(学生不理解)
(08海南高考)右图为某种质粒表达载体简图,小箭头所 指分别为限制酶EcoRⅠ、BamHⅠ的酶切位点,ampR为青霉 素抗性基因,tctR 为四环素抗性基因,P启动子,T为终止 子,ori为复制原点。已知目的基因的两端分别有包括 EcoRⅠ、BamHⅠ在内的多种酶的酶切位点。据图回答。 (1)将含有目的基因的DNA与质粒分别用EcoRⅠ酶切,酶 切产物用DNA连接酶进行连接后,其中由两个DNA片段之间 连接形成的产物 有 、 、 3种。若要从这些连接 产物中分离出重组质粒,需要对这些连接产物进 行 。 (2)用上述3种连接产物与无任何抗药性的原核受体细胞 进行转化实验。之后将这些受体细胞接种到含四环素的培 养基中,能生长的原核受体细胞所含有的连接产物 是 ;若接种到含青霉素的培养 基中,能生长的原核受体细胞所含有的连接产 物 。 (3)目的基因表达时,RNA聚合酶的识别和结合位点 是 ,其合成产物是 。 (4)在上述实验中,为了防止目的基因和质粒表达载体在 酶切后产生的末端发生任意连接,酶切时应选用的酶 是 。
质粒的构建与改造 1)删除不必要的DNA区域,缩小分子量,提高 外源DNA片段装载量。 2)灭活某些质粒的编码基因。 3)加入易于识别的选择标记基因。 4)加入特殊的基因表达调控元件。
一般来说,天然运载体往往不能满足人类的所有要 求,因此人们根据不同的目的和需要,对某些天然的运 载体进行人工改建。
高中生物选修三pcr技术

高中生物选修三pcr技术
PCR技术是一种在分子生物学领域广泛应用的技术,它可以扩增DNA片段。
以下是高中生物选修三PCR技术相关的内容:
1. PCR反应原理:PCR反应利用DNA聚合酶对DNA序列进行复制和扩增。
主要分为三个步骤:变性、退火和延伸。
2. PCR反应体系:PCR反应需要的试剂包括DNA模板,引物(前向引物和反向引物),Taq DNA聚合酶,dNTPs和缓冲液等。
3. PCR反应步骤:
(1)变性:将DNA模板加热至95℃,使其解旋成两条单链。
(2)退火:降温至引物的退火温度,使引物与模板互补结合。
(3)延伸:加入Taq DNA聚合酶和dNTPs,开始扩增DNA片段。
4. PCR应用:PCR技术可以用于基因克隆、基因表达分析、基因诊断等领域,例如DNA指纹鉴定、疾病基因检测等。
5. PCR优化:PCR反应条件对扩增效率有很大影响,需要根据实验目的和样品特点进行优化,如引物设计、反应体积、温度梯度等。
希望这些信息对你有所帮助。
如有任何疑问,请随时询问。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实验《促胰液素的发现》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实验《促胰液素的发现》教学设计神经反射的可能性之后,科学家们开始思考其他可能的调节机制。
在20世纪初期,一些研究表明,体液调节可能是促胰液素分泌的重要机制。
这一假说认为,促胰液素是由小肠和胃壁细胞分泌的一种激素,可以直接作用于胰腺,促进胰液的分泌。
五)实验验证如何证明促胰液素是通过体液调节的?为了验证这一假说,科学家们进行了一系列实验。
其中一个实验是将小肠和胃壁细胞制成滤液,注射到健康狗的体内,观察胰液分泌的情况。
实验结果显示,注射后胰液分泌明显增加,证明了促胰液素是通过体液调节的。
六)意义促胰液素的发现对人类的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
它不仅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消化系统的工作原理,还可以为胰腺疾病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同时,促胰液素的发现也展示了科学家在科学探索中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以及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对科学发现的重要作用。
黏膜受到神经刺激而产生的反射作用,而非化学反射作用。
斯他林和___的实验方案是为了验证这个新现象,即化学反射。
他们设计了一系列实验步骤,包括将生长发育相近的小狗分为甲、乙两组,然后剪下各自的一段小肠并刮下黏膜,将甲组狗刮下的小肠黏膜加入适量生理盐水和砂子,充分研磨过滤制成提取液,将乙组狗刮下的小肠黏膜加入适量稀盐酸和砂子,充分研磨过滤制成提取液,并将适量提取液通过静脉注射分别回注到相应狗的血液中。
他们预测实验结果是,如果乙组狗胰液分泌量明显多于甲组狗,说明小肠黏膜在盐酸刺激下,的确产生促进胰液分泌的物质。
否则则不能说明这一点。
实验结果证实了他们的设想,促胰液素被发现,这是生理学史上一个伟大的发现。
___和___的实验方案挑战了当时流行的“神经论”思想,他们深信切除神经是完全的,于是大胆跳出“神经反射”这个传统概念的框框,设想这可能是一个新现象——“化学反射”。
这个新现象被证实后,促胰液素的发现成为生理学史上一个伟大的发现。
___默受到“神经论”思想的束缚,想方设法把实验结果向“神经论”靠拢,坚持认为是因为小肠黏膜受到神经刺激而产生的反射作用,而非化学反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生物实验(三)
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
一、实验目的:
通过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分解的快慢,了解过氧化氢酶的作用和意义
二、实验原理:
新鲜的肝脏中含有过氧化氢酶,根据酶的专一性,可知其可以催化过氧化氢分解成水和氧。
三、实验材料:
质量分数为20%的猪肝研磨液,新配制的体积分数为3%的过氧化氢溶液,质量分数为3.5%的FeCl3溶液
四、实验用具:
量筒,试管,滴管,试管夹,试管架,卫生香,火柴,酒精灯,大烧杯,石棉网,温度计
五、方法步骤:
1、取4支洁净试管,分别编号1,2,3,4,向试管内分别加入2ml过氧化氢溶液。
2、将2号试管放在90℃左右的水浴中加热,观察气泡情况,并与1号试管作比较。
3、向3号试管内滴入2滴FeCl3溶液,向4号试管内滴入2滴肝脏研磨液,观察哪支试管产生的气泡多。
4、2至3min后,将点燃的卫生香分别放在3、4号试管内液面的上方,观察哪支试管中的卫生香燃烧更猛烈。
六、实验结论:
1、加热能促进H2O2的分解,提高反应速率;
2、酶有催化作用,与无机催化剂相比,酶具有高效性。
影响酶活性的条件
一、实验目的:
1、初步学会探索影响酶活性条件的方法。
2、探索过氧化氢酶在不同温度和PH下催化过氧化氢水解的情况。
二、实验原理:
淀粉遇碘后,形成紫蓝色的复合物。
麦芽糖和葡萄糖遇碘后,不形成紫蓝色的复合物,但能与斐林试剂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砖红色的氧化亚铜沉淀。
三、实验材料:
质量分数为2%的新配置的淀粉酶溶液,新鲜的质量分数为20%的猪肝研磨液,
质量分数为3%的可溶性淀粉溶液,新配制的体积分数为3%的过氧化氢溶液,
质量分数为5%的盐酸,质量分数为5%的氢氧化钠溶液,蒸馏水,冰水,热水,
碘液,斐林试剂
四、实验用具:量筒,试管,滴管,试管夹,三脚架,火柴,酒精灯,小烧杯,大烧杯,石棉网,温度计,
五、方法步骤:
一、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1、取三支洁净的试管,编上号1,2,3,并分别注入2ml可溶性淀粉液。
2、分别向1,2,3号三支试管中各注入1ml新鲜的淀粉酶溶液,摇匀,依次放入沸水,37℃左右的热水,冰水中,维持各自的温度5分钟。
3、分别向1,2,3号三支试管中各滴入一滴碘液,然后摇匀。
观察并记录这三只试管中,溶液颜色的变化情况。
二、pH对酶活性的影响
1、取三支洁净的试管,编上号1,2,3,并分别注入1ml的新鲜的淀粉酶溶液。
2、依次向1号,2号,3号试管中注入蒸馏水,氢氧化钠溶液,稀盐酸各1ml并摇匀。
3、分别向1号,2号,3号试管中各注入2ml可溶性淀粉溶液,震荡摇匀。
4、将三支试管的下半部浸到37℃左右的温水中,保温5分钟。
5、向三支试管中各加入2ml斐林试剂,震荡摇匀。
六、实验现象:
一、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1号试管中的液体未变蓝,2号和3号试管中的液体变蓝,且2号试管蓝色比3号试管深。
二、pH对酶活性的影响
2号和3号试管中的液体未变蓝,1号试管中的液体变蓝。
七、实验结论:
1、在最适宜的温度和最适宜的ph条件下,酶的活性最高。
2、温度和ph偏高或偏低,酶的活性明显下降。
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一、实验目的:
1、初步掌握提取和分离叶绿体中色素的方法。
2、探索叶绿体中有几种色素。
二、实验原理:
1、叶绿体中的色素能溶解在丙酮(有机溶剂,酒精、汽油、苯、石油醚等)中,所以用丙酮可提取叶绿体中色素。
2、色素在层析液中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色素分子随层析液在滤纸条上的扩散得快,溶解度低的色素分子随层析液在滤纸条上的扩散得慢,因而可用层析液将不同的色素分离。
三、实验材料:
新鲜的绿叶(如菠菜的绿叶),无水乙醇,层析液(由20份在60~90℃下分馏出来的石油醚、2份乙醇和1份苯混合而成。
93号汽油也可代用),二氧化硅和碳酸钙。
四、实验用具:
干燥的定性滤纸,试管,棉塞,试管架,研钵,玻璃漏斗,尼龙布,毛细吸管,剪刀,药勺,量筒(10ml),天平。
五、方法步骤:
(1)称取5g绿色叶片并剪碎
提取色素
(2)加入少量SiO2、CaCO3和5ml丙酮收集到试管内并塞紧管口
(1)将干燥的滤纸剪成6cm长,1cm宽的纸条,剪去一端两角(使层析液同时
到达滤液细线)制滤纸条
(2)在距剪角一端1cm处用铅笔画线
(1)用毛细管吸少量的滤液沿铅笔线处小心均匀地划一条滤液细线
滤液划线
(2)干燥后重复划2-3次
(1)向烧杯中倒入3ml层析液(以层析液不没及滤液细线为准)
纸上层析(2)将滤纸条尖端朝下略微斜靠烧杯内壁,轻轻插入层析液中
(3)用培养皿盖盖上烧杯
观察结果:滤纸条上出现四条宽度、颜色不同的彩带(如下图)
最宽:叶绿素a;
最窄:叶绿素b;
相邻色素带最近:叶绿素a和叶绿素b;
相邻色素带最远:胡萝卜素和叶黄素。
六、考点提示:
1、二氧化硅:为了使研磨充分;碳酸钙:保护色素免受破坏;丙酮:色素的溶剂。
2、扩散最快的是胡萝卜素(橙黄色),扩散最慢的是叶绿素b(黄绿色)。
3、滤纸上有四条色素带说明了绿叶中的色素有四种,它们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的快慢也不一样。
4、裁取定性滤纸时,注意双手尽量不要接触纸面,以免手上的油脂或其他脏物污染滤纸。
5、制备滤纸条时,要将滤纸条的一端剪去两角,这样可以使色素在滤纸条上扩散均匀,便于观察实验结果。
6、根据烧杯的高度制备滤纸条,让滤纸条长度高出烧杯1cm ,高出的部分做直角弯折。
7、滤纸上的滤液细线如果触到层析液,细线上的色素就会溶解到层析液中,就不会在滤纸上扩散开来,实验就会失败。
8、画滤液细线时,用力要均匀,速度要适中
9、研磨要迅速、充分。
a.因为丙酮容易挥发; b.为了使叶绿体完全破裂.从而能提取较多的色素;c.叶绿素极不稳定,能被活细胞中的叶绿素酶水解而被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