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致变发射率材料在红外隐身技术中的应用

合集下载

不同发射率材料的红外隐身效果分析

不同发射率材料的红外隐身效果分析

不同发射率材料的红外隐身效果分析张锐娟;王睿;王震;姚凯凯【摘要】Low-emissivity material can reduce the infrared radiation characteristic of target, achieve infrared stealth, and increase the battlefield survivability, so the infrared stealth effect analysis of low emissivity material has important military research value. This paper uses the long-wave thermal imager to conduct the infrared radiation measurement of several infrared material samples with different emissivity and gives the results of the analysis of infrared radiation attenuation from different ambient temperature and different viewing angle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follow-up study of the infrared radiation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low-observable target.%低发射率材料可降低目标的红外辐射特征,实现目标红外隐身,增加目标的战场生存力,低发射率材料的红外隐身效果分析具有重要的军事研究价值。

本文利用长波热像仪对几种不同发射率的红外材料样片进行了红外辐射测量,从不同环境温度、不同观察角度两个方面给出了红外辐射衰减分析结果,为后续研究低可探测目标的红外辐射分布特性提供借鉴。

红外隐身技术在军事中的应用

红外隐身技术在军事中的应用

红外隐身技术在军事中的应用摘要:在现代军事中,随着现代军用红外探测和图像处理技术日益发展,其技术的精准性也随着现代军事的发展而更加精确,已成为军事探测和制导武器非常重要的使用手段,从而对军事设施和武器装备的威胁也越来越大。

因此红外隐身技术也成为军事战争中提高目标隐身能力和战斗力的重要技术因素。

关键词:隐身技术军事上个世纪,红外隐身技术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分别为探索时期、技术全面发展时期和应用时期。

80年代开始,红外隐身技术已经在先进国家研制的新型飞机、舰船和坦克装甲车辆等得到了广泛采用。

一、红外隐身技术原理通过降低或改变目标的红外辐射特征来实现降低目标的可探测性称之为红外隐身技术。

它是通过更改结构的设计和应用红外物理原理来衰减吸收目标红外辐射的能量,从而实现目标的低可探测性。

根据斯特藩-玻尔兹曼定律可知,物体辐射红外能量不仅取决于物体温度,还取决于物体的比辐射率。

温度相同的物体,引起比辐射率的不同导致探测器上将显示出不同的红外图像。

鉴于一般军事目标的辐射都强于背景,所以采用低比辐射率的涂料可显著降低目标的红外辐射能量。

另一方面,为降低目标表面温度,热红外伪装涂料在可见光和近红外还具有较低的太阳能吸收率和一定的隔热能力,以使目标表面温度尽可能接近背景温度,从而降低目标和背景的辐射对比度,减小目标的被探测概率。

二、红外隐身技术在飞机上的应用1.发动机喷管采用碳纤维增强的碳复合材料或陶瓷复合材料,喷口安放在机体上方或喷管向上弯曲,利于弹体遮挡红外挡板,在喷口附近安装排气挡板或红外吸收装置,或使飞机采用大角度倾斜的尾翼等遮挡红外辐射;在尾喷管内部表面喷涂低发射率涂料;采用矢量推力二元喷管、S形二元喷管等降低排气温度冷却速度,从而减少排气红外辐射;在燃料中加入添加剂,以抑制和改变喷焰的红外辐射频带,使之处于导弹响应波段之外。

2.采用散热量小的发动机。

隐身飞机大多采用涡轮风扇发动机,它与涡轮喷气发动机相比,飞机的平均排气温度降低2000C~2500C,从而使飞机的红外隐身性能得到大大改善。

红外隐身涂料的研究进展

红外隐身涂料的研究进展

1 引言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 , 随着热红外探测器的广泛应用 , 红外隐身技术无论在飞行器、地面设备还是战略突防等方面都引起了世界各强国的高度重视。

相比国际上飞速发展的红外技术 , 我国还有相当的差距 , 必须加强这方面的研究。

红外探测由于探测精度高 , 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探测和跟踪手段。

随着红外探测技术的快速发展 , 红外隐身技术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本文将概括地介绍应用于红外隐身涂层的填料、粘合剂及其红外特征的影响因素 , 最后还将讨论与雷达的相容性问题。

2 低红外发射率材料[ 1 ]一般来说 , 用于热隐身的材料应具有以下基本特性 : 具有符合要求的热红外发射率或较强的控温能力 ; 具有合理的表面结构 ; 具有较低的太阳能吸收率 ; 能与其它频段的隐身要求兼容。

发射率是物体本身的热物性之一 , 其数值变化仅与物体的种类、性质和表面状态有关。

而物体的吸收率则不同 , 它既与物体的性质和表面状态有关 , 也因外界射入的辐射能的波长和强度而异 , 所以严格讲来 , 吸收率不是物体的热物性。

目前 , 以降低发射率为主要目标的涂料的主要性能指标是 : 目标表面的发射率ΕT IR , 在可见光和近红外波段的太阳能吸收率 A SUN 及与其它波段红外特性要求的兼容性。

2 . 1 填料的选择填料是影响涂料红外性能的基本因素之一。

大部分的无机填料在热红外波段 (T IR) 有明显的宽吸收频谱。

例如 , 碳酸盐在 7 μm 吸收最强 , 硅酸盐在大约9 μm 、氧化物在 9 ~ 30 μm 之间有吸收峰。

有机填料由于其复杂的 C 2 N 2 O 结构 , 如黑、酞菁蓝及酞菁绿等都在 T IR 频段有明显尖锐的吸收频谱 , 但主要在 6 ~ 11 μm 区间。

因此 , 涂层的红外特性受所用填料的影响 , 具有强烈的光谱选择性 [ 2 ] 。

因此金属粒子 , 尤其是金属片状粒子是 T IR 频段的首选填料。

它们在 T IR 频段吸收很少 , 但在整个波段散射和反射很大。

导电高分子在隐身技术中的应用

导电高分子在隐身技术中的应用

按照吸波机理, 吸波材料分为电阻型吸波材料、电介 质型吸波材料和磁介质型吸波材料。电阻型吸波材料主要 靠材料在电磁场中的导电或漏电损耗能量, 材料的体积电 阻率越小, 吸波效果越佳, 但材料的电阻率的降低却增加 了材料的反射能力, 以至自由空间的电磁波难以进入材料 的内部, 不能达到吸波的目的。电介质型吸波材料主要是 靠其在电磁场中的反复极化损耗能量, 电介质材料的介电 常数增加或损耗角正切增加都会提高吸波率, 但介电常数 的增加将导致材料表面反射能力的增强, 不利于电磁波进 入材料内部而被吸收, 为了提高吸收效果,只有设法提高材 料的介电损耗角正切。磁介质型吸波材料对电磁场的损耗 主
为了减少机体内金属材料制造的发动机导线 和电子设备等的电磁泄漏, 透波材料在减少雷达 散射截面积方面作用并不太大, 主要是用大量的 雷达吸波材料(RAM ), 使用的雷达吸波材料部分 为导电高分子材料如石墨2环氧树脂、Kevlar 等。 导电高分子材料作为吸收剂被应用。导电聚 合物主要有聚乙炔、聚吡咯、聚噻吩和聚苯胺 等, 这些导电聚合物的纳米微粉具有良好的吸 波效果, 与纳米金属吸收剂复合后吸波效果更佳。
已经研制成功的是在聚氨酯分子中嵌入 高活性的丁二炔链段, 在适当的条件下, 丁二炔聚合成聚丁二炔, 从而改变整个材 料的颜色和光强度; 在此基础上美军已将 与其它技术结合, 应用于隐身技术。
5 结束语
未来战争是高技术条件下的战争, 战场环 境变得更加恶劣复杂。各种类型的雷达、先进 探测器以及精确制导武器的问世, 对各类武器 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为了提高武器的生存能力 和战斗力, 提高作战效能, 世界各军事大国都在 发展隐身技术。从20 世纪50 年代起, 美国开 展隐身技术研究, 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研制隐 身飞机, 80 年代隐身飞机装备部队。现役飞机 F117A 隐身轰炸机, B-2 战略轰炸机以及新 问世的F-22 先进隐身战斗机均采用了不同的 隐

红外伪装技术

红外伪装技术

常见的红外电致变发射率材料有导电高分子和三氧
化钨(WO3)。美国Eclipse Energy Systems公司生 产的Eclipse VEDTM能耗仅为0.1mW/cm,量为 5g/m,在8 m处发射率最大变化量可达0.9 。
24
编号 1 2 3 4
电致变发射率器件结构 Au/NiO/Ta2O5/c-WO3/金属栅 玻璃/ITO/NiO/(AMPS/DMA)/c-WO3/硅片 玻璃/铝层/a-WO3/a-Ta2O5/c-WO3/铝制栅 玻璃/ITO/c-WO3
沙漠迷彩
变形迷彩
8

按颜料类别分,主要有以下四种: (1)铬酸铅系涂料。 (2)三氧化铬系涂料。 (3)芘四酸酐衍生物系涂料。 (4)偶氮化合物系涂料。
三氧化铬的反射率曲线
组成 三氧化铬 氧化铁黄 氧化铁红 二氧化钛 硅酸镁 硅烷醇酸树脂
质量分数 0.2282 0.0375 0.0132 0.1843 0.1320 0.3035
Al箔片(Φ =10μ m)、炭黑、 商业无色聚氨酯漆
2 3
Tschulena G (1981年)
灰色(RAL7000)ε =0.5 ε =0.16
Calvert R L (1984年) Al箔片(Φ =70μ m)0.50醇酸 树脂
4
Hugo G (1986年)
Al丁基橡胶/溶解的颜色
绿色,颜色可调, ε (3~5)μ m=0.45 ε (8~14)μ m=0.55
发射率变化范围 0.057~0.059(2~13.8μm) 0.60~0.68(1~30μm) 0.40~0.59(2~40μm) 0.261~0.589(1.5~20μm)
5 6 7
ITO 玻璃/NiVxOyHz/ZrO2/a-WO3/铝制栅 Au/RFS-WO3 Eclipse VEDTM : 聚酰亚胺 (Kapton) /RE/EC/EL/IS/TE

高分子材料在红外隐身中的应用

高分子材料在红外隐身中的应用

酸酯基(- NCO), 由于这两个基团的 高度不饱和, 其红外吸收光谱在热
用, 所以在热红外隐身涂料中得到 广 泛 应 用 。 王 自 荣 等 [11]以 酚 醛 树 脂
红外波段出现了明显的吸收峰, 使 为基料, 测试了几种金属粉末及其
具 有 优 异 性 能 的 聚 氨 酯 不 适 合 用 作 涂 料 在 8~14μm 波 段 的 平 均 红 外
■ 李春华 齐暑华 张 剑 王东红 武 鹏
1 前言
雷达隐身、红外隐身、全频段 隐身和智能化隐身是发达国家竞相 研 究 的 新 技 术 [1- 3]。 隐 身 技 术 是 涉 及 多学科领域的综合性技术, 随着红 外探测、热成像技术及材料科学技 术的迅速发展, 尤其是纳米技术在 新材料中的应用, 隐身材料正在向 多波段、宽频带的多功能复合隐身 材料的方向发展。隐身材料是实现 隐身技术的主要措施。本文对手征
填 料 [12] — — — 填 料 是 影 响 红 外
(3)半 导 体 填 料 。 最 常 见 的 掺 杂
隐身涂料性能的最重要因素, 是对 隐身材料性能起重要调节作用的物
半 导 体 材 料 是 SnO2 和 In2O3。 其 在 涂 料 体 系 中 的 体 积 百 分 比 为 10%~
质 。 红 外 隐 身 涂 料 主 要 是 依 靠 其 中 90%, 粒 子 为 5~10μm 的 针 状 体 。
综述·专论
REVI用
摘 要: 综述了红外隐身材料中高分子材料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对单一型隐身材料、涂层型隐身材料 中的树脂和填料、柔性隐身材料、手征隐身材料、多层隐身材料及纳米隐身材料等进行了讨 论, 并对隐身材料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高分子材料; 柔性隐身材料; 手征隐身材料; 复合隐身材料; 导电聚合物; 纳米隐身材料

国内外红外隐身材料研究进展

国内外红外隐身材料研究进展

国内外红外隐身材料研究进展叶圣天;刘朝辉;成声月;班国东【摘要】从红外探测系统的探测方法和Stefan-Boltzmann定律两个方面分析红外隐身材料的隐身原理,得出红外隐身的主要措施有降低目标表面红外发射率和控制目标表面温度.综述了低发射率涂层材料、控温涂层材料、智能隐身材料和生物仿生隐身材料等四种红外隐身材料近几年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指出了目前红外隐身材料研究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展望了红外隐身材料未来的发展方向.【期刊名称】《激光与红外》【年(卷),期】2015(045)011【总页数】7页(P1285-1291)【关键词】红外隐身;低发射率;控温涂层;智能隐身材料;生物仿生隐身材料【作者】叶圣天;刘朝辉;成声月;班国东【作者单位】后勤工程学院化学与材料工程系,重庆401311;后勤工程学院化学与材料工程系,重庆401311;后勤工程学院化学与材料工程系,重庆401311;后勤工程学院化学与材料工程系,重庆4013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N211 引言随着红外探测系统的快速发展和探测精度的提高,军事装备、设施的安全和生存受到了严重威胁,尤其是战斗机、坦克和舰船等具有大功率发动机的移动目标,运动时会产生高温,导致军事目标的红外辐射量大幅度增加,与背景形成强烈的辐射反差,增加了被发现的概率。

红外隐身材料,能够通过涂覆在目标表面等方式弱化目标的红外辐射特征信号,有效降低目标被发现和识别的概率,提高目标的战场生存能力。

因此,红外隐身材料受到世界各军事强国的关注,并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研究。

2 红外隐身材料隐身原理2.1 红外探测系统探测方法一切高于绝对零度的物体都能发出红外辐射,红外辐射的光子能量能够使一些活泼金属产生红外光电效应。

红外探测系统的原理就是通过上述红外光电效应把红外辐射特征信号转化为电信号。

红外探测的方法有两种:一是点源探测,与红外探测系统能探测目标的最大距离有关[1]:式中,J为目标红外辐射强度;τa为大气透过率;D0为红外探测系统中光学系统的接收孔径;NA为光学系统的数值孔径;τ0为光学系统的红外透过率;D*为红外探测系统的探测率;ω为瞬时视场;Δf为系统带宽;Vs为信号电平;Vn为噪声电平。

智能隐身材料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1]

智能隐身材料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1]

智能隐身材料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The Sta tus q uo a nd De ve lop me nt of Inte llig e nt Ste a lth Ma te ria ls
■黄亮 姜涛
摘 要:武器装备和人员的隐身对保存战斗力至关重要。智能隐身是隐 身的一个重要方面。而智能材料是实现智能隐身的决定因素。文章概述了 智能隐身材料的研究现状,并对可见光、红外、雷达智能隐身材料和智能蒙 皮做了简要的介绍,最后对智能隐身材料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武器装备在不同环境下的伪装要求,采用导电 高分子电致变色涂层(聚苯胺 / 聚二苯胺涂层) 使武器装备表面涂层既呈现不同的可见光迷彩 伪装,同时也可利用其红外发射率不同而达到 夜间或白天红外伪装的目的。
对于有源热源而言,其产生的热量不易散 发,目标高温区极易被敌方的红外探测器探测 到。热电转换材料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热 电转换材料利用热电晶体的 Peltier 效应,可以 对高温物体进行制冷,基本原理如图 2 所示。p 型和 n 型半导体的一端与导体相连,可以组成 一个热电偶。在电能驱动下,两种载流子流向热 端,于是,在两种半导体材料的两个接点处形成 温差,产生制冷效果。用热电材料制造的热电转 换装置具有无运动部件、无污染、无噪声、无磨 损、免维护、对形状大小和使用条件的限制小、 适用面广等突出优点,由此可见其作为热红外 隐身伪装材料具有极大的应用前景。
关健词:智能隐身材料 智能蒙皮 中图分类号:E9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 4547(2008)03- 0007- 05
隐身的根本目的是尽可能的降低目标和背景的可探测特征的差别,使两者一 致或接近。然而,相对于目标而言,背景是十分复杂并且不断变化的,所以使用一成 不变的隐身技术手段很难做到这一点。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人们提出了智能材料 的概念。智能材料是一种能从自身表层或内部获取关于环境条件及其变化信息,进 行判断、处理和做出反应,以改变自身结构与功能并使其很好地与外界协调,具有 自适应性的材料系统。智能材料的问世,标志并宣告了第五代新材料的诞生,在武 器装备隐身化和新军事变革的大背景下,智能隐身材料也因此得到了各国的高度 重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致变发射率材料在红外隐身技术中的应用摘要目标的红外辐射特性主要受温度和发射率影响,因而调节目标发射率已成为红外隐身技术的重要手段。

电致变发射率器件具有发射率调节范围广、变发射率速率快、稳定性好等优点,在红外隐身技术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

本文介绍了电致变发射率器件的应用机理,重点综述了WO3、聚苯胺、聚噻吩及其衍生物三种电致变发射率材料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并总结了电致变发射率器件的实用化情况。

关键词电致变色可变发射率材料WO3聚苯胺Applications of Electrochromic-based Variable Emissivity Materials in Infrared Stealth TechnologyInfrared rad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arget are mainly controlled by emissivity and temperature, emissivity modulation has been applied as a significant method in infrared stealth technology. Electrochromic-based variable emissivity devices have presented broad potential in infrared stealth technology field due to their numerous advantages such as large emissivity modulation range, fast switching rate, and superior stability. In this paper, the applied mechanism of electrochromic-based variable emissivity device has been introduced, and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electrochromic-based variable emissivity materials, especially tungsten oxide, polyanilines and polythiophenes have been reviewed in detail. In the last part, the practical development of these devices has been concluded.Keywords: Electrochromism; Variable Emissivity Materials; Tungsten oxide;Polyaniline1引言近年来,随着红外探测技术的不断发展,红外隐身技术已成为地面和空中目标必不可少的隐身防护技术[1-3]。

红外隐身技术是指能够将目标的红外辐射特性与背景环境相融合,降低目标红外波段可探测性的技术。

通常,目标的红外辐射主要由温度和发射率所决定,目标的温度或发射率越高,其红外辐射特性越强[4]。

因此,为消除目标与背景的红外特性差异,实现目标与背景间的融合,控制目标发射率对红外特性进行调节是主要的红外隐身技术措施之一[5]。

目前,控制发射率的措施主要是通过选择特定的发射率材料等进行实现,属于静态的红外隐身技术,当环境背景发生变化时,目标的辐射特征可能与变化后的背景辐射不一致,使原本与背景融合较好的目标出现暴露,从而严重威胁到目标的战场生存能力[6]。

可变发射率材料是指可通过外界场(如电场、温度场等)的作用实现对发射率可控的材料,因而具备一定的与环境背景变化相适应的能力,实现目标的红外动态隐身[7]。

目前,研究较多的可变发射率材料主要有热致变色类与电致变色类两种,热致变色类主要有钙钛矿掺杂锰酸盐类和二氧化钒,电致变色类主要有三氧化钨(WO3)、聚苯胺(PANI)以及聚噻吩及其衍生物等[8-10]。

电致变发射率材料的应用方式为电致变发射率器件,图1为电致变发射率器件的结构示意图,当在低发射率电极层上施加电信号后,变发射率材料层会产生相应的发射率调节。

与热致变色类相比,由于施加的电信号简单连续可控,从而可实现变发射率材料的发射率连续调节,另外电致变发射率材料的发射率调节范围可达到0.1~0.8,远高于热致变色类,因此电致变发射率器件已成为目前红外动态隐身技术的研究热点,美军也期望在下一代隐形飞机上采用这种红外动态隐身技术。

此外,在航天器热控上,电致变发射率器件也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11]。

图1 电致变发射率器件的结构示意图本文首先从电致变发射率器件的应用原理出发,着重论述了电致变发射率材料的研究现状,并分析了该类材料在红外隐身领域的应用前景以及所面临的问题。

2电致变发射率器件的应用原理电致变发射率材料是指材料的发射率特性能够在外加电位作用下发生可逆、稳定变化的一类材料[12,13]。

电致变发射率材料的应用方式为电致变发射率器件,主要由七层材料组成,如图1所示,其核心功能层为电致变发射率材料层,用于控制发射率的变化范围,与传统的透过型电致变色器件不同,由于目标红外辐射特性受表面状态影响较大,为保证发射率调节作用,电致变发射率材料层应处于器件表层;电极层主要用于承载与传导,兼具一定的调节发射率范围作用,另外为确保电致变发射率材料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电极层需能够透过注入与抽出材料的离子,因此电极层应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电解质层则主要为氧化还原反应过程提供掺杂离子;对电极层则用于接受变色过程中反向传输的载流子,以提高器件的使用寿命;表面的辐射透过层主要用于保护电致变发射率材料。

以聚苯胺(PANI)作为电致变发射率材料层为例,当外界施加正电压信号后,电解层中的负离子注入PANI主链中使其发生氧化,形成单极化子和双极化子,造成带隙降低,吸收光谱发生红移,同时也伴随着PANI发射率的变化[14]。

由基尔霍夫定律以及吸收反射透过定律可知,一般材料的发射率与对应的吸收率相等,吸收率、反射率、透过率之和为一,材料在具有高的发射率的同时会表现出较低的反射率和透过率,反之亦然[4]。

对应用于红外隐身技术的变发射率材料而言,当发射率降低时具有较高的反射率能够显著降低目标的红外辐射,与高发射率状态结合,实现对目标的红外辐射特性大的调节。

虽然电致变发射率材料能够改变自身的发射率特性,但大量的研究发现,目前常用的几种电致变发射率材料如三氧化钨、聚苯胺等在处于低发射率状态时,亦具有较高的红外透过率而不是较高的反射率,从而能够透射出内部电极层的红外辐射特性,当内部电极层具有较高的发射率时,电致变发射率材料无论处于高或低发射率状态时,相应的器件均表现出高的发射率状态,无法对目标实现红外辐射特性调节[15]。

因此,内部电极层需具有较低的发射率和高的反射率,通常选用的基底电极层为多孔金电极。

总体而言,当电致变发射率材料处于高发射率状态时,器件处于高吸收高发射状态,而当材料处于低发射率状态时,器件主要显示出内部电极层的低发射高反射状态,实现对目标红外辐射特性的调节。

3电致变发射率材料电致变发射率材料作为电致变发射率器件的核心功能层,主要分为无机和有机两类。

目前无机类研究较多的是三氧化钨(WO3),有机类主要是导电高分子材料,包括聚苯胺(PANI),聚噻吩及其衍生物等。

3.1 三氧化钨(WO3)WO3是最早发现也是研究最为广泛的电致变发射率材料,其不仅具有良好的变发射率性能,同时也表现出优异的可见光变色能力[16]。

因此,基于WO3的电致变发射率器件可以同时通过控制自身发射率变化以及外界辐射如太阳光的反射来影响目标的红外辐射特性,实现目标的红外隐身效能。

国外大量的研究机构进行了WO3电致变发射率器件的研究和实用化工作,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属于美国的Eclipse Energy Systems公司开发的EclipseVED TM系列产品[17]。

EclipseVED TM电致变发射率器件的能耗仅为0.1mW/cm2,重量5g/cm2,在8µm处的最大发射率变化达到0.9,器件具有良好的稳定性,能够与武器装备实现有效的结合。

图2为相关产品的变发射率曲线以及光学红外图片,可以看到器件具有明显的红外辐射调控性能,当WO3处于低发射率态时,器件的红外辐射强度要远低于高发射态器件[18]。

图2 EclipseVED TM的变发射率曲线和光学红外照片国内虽然有较多课题组进行WO3薄膜的制备以及电致变色性能研究,但主要集中于可见光波段,应用背景也是智能窗等民用领域,对其变发射率性能研究少之又少[19]。

哈尔滨工业大学的Yao Li等通过模版法合成了纳米有序的WO3薄膜,实现了薄膜的近红外电致变色性能的提高[20]。

解放军电子工程学院的路远等人通过磁控溅射的方法制备了发射率变化范围为0.2左右的WO3薄膜[21]。

目前,国内和国外在WO3变发射率研究上还具有非常大的差距,虽然WO3具有变发射率范围高、耐候性好等优点,但其制备工艺复杂、成本高、变发射率速率慢的缺点仍然制约着其发展。

3.2 聚苯胺(PANI)聚苯胺具有发射率变化范围广、变化速度快、材料价格低廉、制备简单且寿命长等优点成为目前研究最为广泛的电致变发射率导电聚合物之一,其分子结构式为:y值的大小表示聚苯胺的氧化还原程度,当y=0时,聚苯胺处于完全的还原态,其发射率处于较低状态,当y=1时,聚苯胺处于完全的氧化态,具有较高的发射率。

通常聚苯胺难以达到完全的氧化还原态,因此其发射率调节范围处于两者之间。

美国的Ashwin-Ushas公司对聚苯胺电致变发射率性能的研究代表着该领域世界最高水平,所制备的电致变发射率器件经过NASA航天热控、以及美国陆军地面伪装等试验论证,器件的下一步实用化已提上议程[22]。

图3所示为其所制备的电致变发射率器件实物图以及相应的变发射率性能测试曲线,可以看到,器件的厚度仅为1mm左右,发射率调节范围可以达到0.5以上,并且器件具有柔性结构可折叠不影响性能,重量仅为1.2kg/m2,因而能够很好的附着于目标表面而不影响性能[23]。

图3 美国的Ashwin-Ushas公司制备的PANI电致变发射率器件实物图以及变发射率曲线由于PANI电致变发射率器件在军事隐身、航天热控方面的巨大应用潜力,国内军工单位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其中较为突出的是国防科技大学谢凯老师课题组,通过在金多孔电极上电沉积均匀致密的PANI薄膜,并改进沉积工艺,实现了柔性器件在3~5µm和8~14µm 波段的发射率调节范围分别达到0.3和0.4[2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