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中药的不良反应

合集下载

10种中成药的毒副作用

10种中成药的毒副作用

我国中成药的发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由于其疗效显著,应⽤⽅便,因⽽深受患者的喜爱。

然⽽,中成药如果应⽤不当,也会长⽣毒副作⽤,得你危及⽣命。

1.六神丸为消肿解毒药,常⽤于治疗急性扁桃体炎、咽炎、等症。

除孕妇禁⽤外,体质虚弱者也应慎⽤。

例如⼀位患者因为患疖肿与咽喉⼲痛⽽服六神丸后,竟产⽣⽪肤奇痒、烦躁不宁、⾯⾊苍⽩、恶⼼呕吐、嗜睡昏迷,以及胸闷不适、喘⽓困难、⼼率缓慢、⼼律不齐等症状,经过及时的治疗,才转危为安。

这主要因为该药含有蟾酥等有毒的成分的缘故,因此切勿乱⽤。

2.⽜黄解毒丸通常⽤于治疗咽炎、急性扁桃体炎、⼝腔溃疡、⽛龈炎等病。

值得注意的是,孕妇禁服此类的中成药。

3.⾦匮肾⽓丸⼜称六位地黄丸,常⽤于治疗腰酸腿软、⼩腹急痛、烦渴不眠、⼩便不利或尿频等症。

但是有些病⼈服⽤后,会出现⽪疹、恶⼼、腹痛、腹泻、浮肿、头痛及⾎压上升、⼼跳加快等不良反映。

⼩活络丹有⼈因患外伤性肩周炎或腰部扭伤⽽服⽤此药,结果出现了胸闷⽓短、呼吸困难、全⾝⽪肤剧痒等症,后给予抗过敏、激素类药物的治疗,才得以康复。

究其原因,可能与组⽅中的地龙(蚯蚓)所含的动物性蛋⽩致敏有关。

4.逍遥散主要⽤于治疗头晕⽬眩、倦怠⽆⼒等症。

有的病⼈因患三叉神经痛⽽服⽤此药,结果⼀周后出现点状份红⾊丘疹(属于药疹的⼀种),既感寒冷,⼜发⾼烧,头部胀痛,⽆法⼊睡,同时⾯部及下肢也都出现了浮肿。

停⽌服药后对症治疗,⽅获痊愈。

5.云南⽩药即可⽌⾎⼜可祛瘀。

它不仅被⼴泛应⽤于外伤的治疗,⽽且在治疗胃肠、⼦宫等出⾎⽅⾯,也有明显的疗效。

但有⼈误以为服⽤量越打,效果越好,于是超量服⽤,以致发⽣中毒事故。

主要表现为头痛、⼼慌、呕吐、胸部灼痛,⼝⾆与四肢⿇⽊,甚⾄产⽣低⾎压、⼼律失常、⼼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等症。

6.⾹连丸、⼋珍益母丸有⼈服⽤⾹连丸后,浑⾝物⼒、⼼绪烦躁、⼩便短涩、脐周隐痛、继⽽出现环形红斑,也有⼈在服⽤⼋珍益母丸之后,在⼝唇、颈部、四肢等处出现⼤⼩不等的紫红⾊斑疹及⽔疱,且痒痛异常,均为过敏反应。

吃中药的不良反应

吃中药的不良反应

吃中药的不良反应中医中药可治疗多种疾病,所以,很多人出现身体不适后,就会煎几幅中药喝,那么吃中药的不良反应你了解过吗?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吃中药的不良反应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用!吃中药的不良反应过敏反应:过敏反应是药品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中药也不例外。

中药的过敏反应尤以过敏性皮肤反应和过敏性休克为常见。

过敏性皮肤反应:发生过敏性皮肤反应的中药品种很多,有单味的中草药、中成药及复方制剂。

临床症状表现为多种皮肤病变。

轻者瘙痒,粟粒样疹,荨麻疹,紫癜型药疹,湿疹皮炎样药疹;重者为剥脱性皮炎,大疱表皮松解萎缩型药疹以及重症多形红斑等。

有的中药还可致光敏性药疹。

过敏性休克:发生过敏性休克的中药多为中成药及复方制剂,尤以中药注射剂为多见。

其症状为头晕恶心,胸闷气喘,面色苍白、四肢发冷,呼吸困难、神志不清、血压下降或测不到等,如抢救不及时,则可致死亡。

有报道,外用中药偶可致过敏性休克。

其他:其他过敏反应主要表现为药物性发热、过敏性哮喘、血管神经性水肿、静脉炎、迟发性复视、药物性肝炎等。

毒性反应:中药发生毒性反应往往是由于误服或超剂量服用所致,轻者表现为头晕、头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呕血、便血等消化道出血;重者为中毒性休克,心跳、呼吸骤停甚至死亡。

吃中药的最佳时间1.饭前服一般在饭前30~60分钟服药。

病位在下,应在饭前服药,以使药性容易下达,如肝肾虚损或腰以下的疾病。

治疗肠道疾病,也宜在饭前服药,因为在胃空状态下,药液能直接与消化道黏膜接触,较快地通过胃入肠,从而较多地被吸收而发挥作用,不致受胃内食物稀释而影响药效。

2.饭后服一般在饭后15~30分钟服药。

病位在上,应在饭后服药。

如治疗心肺胸膈、胃脘以上的病症,在饭后服用,可使药性上行。

对胃肠有刺激作用的药,在饭后服用可减少对胃肠黏膜的损害。

毒性较大的药,也宜在饭后服用,避免因吸收太快而发生副作用。

3.餐间服在两餐之间服用药物,这样可以避免食物对药物产生影响,适宜餐间服用的药物是治疗脾胃病类的。

常见20种中药饮片的不良反应分析_白宇明

常见20种中药饮片的不良反应分析_白宇明

中国药学杂志2009年11月第44卷第21期 Chin Pharm J ,2009 November ,Vol. 44 No. 21·1673·作者简介:白宇明,女,主管中药师,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中药鉴定学,中药文献研究 *通讯作者:郝近大,男,博士生导师,研究员 研究方向:中药材品种考证,鲜品中药研究与开发及本草学史等方面的研究 Tel :(010)64065790 E-mail :jinda@ ·药物与临床·常见20种中药饮片的不良反应分析白宇明1,魏国义1,郝近大2*(1.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药剂科,北京 100029;2.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北京 100011)关键词:中药;不良反应;药源性疾病;因素中图分类号:R994.11 文献标识码:E 文章编号:1001-2494(2009)21-1673-03笔者通过以“中药不良反应”为关键词,检索CHKD 期刊全文数据中1998~2008年国内所有文献,查阅中药致不良反应文献的原文,并进行统计分析。

根据不良反应类型和例数综合考虑,列出20种常用中药饮片引起不良反应及药源性疾病,以引起医务人员和广大患者的重视。

1 引起不良反应的20种常见中药饮片 1.1 斑蝥引起包括泌尿系统12例;眼损伤8例;急性中毒4例;皮肤症状、造血系统各3例;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各2例,共计34例不良反应。

1.2 半夏引起急性中毒20例。

1.3 苍耳引起包括皮肤症状40例;急性中毒7例;泌尿系统4例;肝损害、造血系统各1例,共计53例不良反应。

1.4 蟾酥引起包括皮肤症状4例;肝损害3例;过敏性休克2例;眼损伤、急性中毒各1例,共计11例不良反应。

1.5 大黄引起包括肝损害5例;泌尿系统4例;皮肤症状、过敏性休克各2例,共计13例不良反应。

1.6 丹参引起包括过敏性休克3例;皮肤症状、药物热各2例,共计7例不良反应。

中药不良反应

中药不良反应

(一)中药不良反应一、中药不良反应是指在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或调节生理功能过程中,患者接受正常剂量的药物时出现的任何有伤害的和与用药目的无关的反应。

包括副作用、毒性作用、继发反应、过敏反应、后遗效应、特异性遗传因素(特异性体质反应)等。

二、药品不良反应(ADR);非处方药(OTC);处方药(Rx)。

三、病因学分类:(1)与剂量有关的中药不良反应:包括首剂效应、副作用、毒性作用、继发反应、后遗作用等;特点:1、剂量依赖性;2、可预测性;3、个体差异大。

(2)与药物剂量无关的中药不良反应:与药物固有的正常药理作用无关,而与药物变性和人体特异体质有关;伤害:1、变态反应(超敏反应);2、(特异质反应)特异性体质反应;特点:1、剂量无关;2、难以预测;3、发生率低;4、危险性高;5、病死率较高。

(3)与中西药配伍有关的不良反应。

(4)药物依赖性,分为:躯体依赖、精神依赖。

四、病理学分类(1)功能性改变;(2)器质性改变,分为:炎症型、增生型、发育不全型、萎缩坏死型等。

(二)中药不良反应常见的临床表现一、中药引起的不良反应在临床上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各种皮肤症状,如荨麻疹与血管性水肿;麻疹样、湿疹样、猩红热样、痤疮样等各种药疹;色素沉着。

二、各系统常见的中毒表现:(1)消化系统——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痛、腹泻、呕血、便血、肝脏损害等;(2)神经系统——全身麻木、眩晕、头痛、失眠、意识模糊、言语障碍、呼吸抑制等;(3)心血管系统——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等;(4)呼吸系统——呼吸急促、呼吸困难、紫绀、急性水肿、呼吸衰竭或麻痹等;(5)泌尿系统——少尿或多尿、血尿、腰痛、肾功能衰竭、氮质血症、酸中毒、电解质平衡。

(三)引起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的因素:一、药物和使用的因素:1.炮制不当(质量欠佳);2.剂量过大;3.疗程过长;4.药不对证(辨证不准);5.配伍失度;6.中西药不合理联用;7.剂型和给药途径的改变;8.煎服不合理,误服、乱用也可导致不良反应。

中药学中药的副作用与禁忌

中药学中药的副作用与禁忌

中药学中药的副作用与禁忌中药作为传统的医学疗法,拥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

然而,在使用中药治疗时,我们也需要注意其中可能存在的副作用和禁忌。

本文将就中药的副作用和禁忌进行探讨。

一、中药的副作用1. 药物过敏反应:有些人可能对特定中药存在过敏反应,包括皮肤红肿、瘙痒、腹泻、呼吸困难等。

因此,在使用中药前,应该先进行敏感性测试,尤其是对于首次使用的中药。

2. 药物依赖:长期使用某些中药可能导致人体对药物的依赖性增强,使得对药物的疗效产生递减或无效。

这种情况下,需要专业医师进行评估和调整,避免对身体产生不良影响。

3. 药物毒性:部分中药可能含有一定的毒性成分,在使用时需要注意剂量和使用方法。

特别是对于儿童、孕妇和老年人等特殊人群来说,更需要谨慎使用,以免产生不必要的风险。

4. 药物相互作用:部分中药可能与其他药物发生相互作用,影响药物的疗效或增加副作用的风险。

因此,使用中药时,应该告知医生正在使用的其他药物,以便医生进行全面评估和决策。

二、中药的禁忌1. 孕妇和哺乳期妇女:由于中药可能对胎儿或婴儿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孕妇和哺乳期妇女一般应禁止使用大部分中药。

特殊情况下,如紧急情况或经医生评估认为使用中药无风险,则可以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使用。

2. 儿童:儿童的机体尚未发育完全,对中药的耐受性较弱,因此需要谨慎使用。

一般情况下,儿童使用中药前需要进行医生评估,并依据儿童的年龄、体重等因素调整剂量。

3. 高血压和心脏病患者:中药中的一些成分可能对心血管系统产生影响,引起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等不适症状。

因此,患有高血压和心脏病的患者应尽量避免使用中药,或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调整。

4. 肝肾功能不全、消化系统疾病患者:由于中药中的成分需要在肝脏和肾脏中代谢和排泄,因此,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在使用中药时需要特别注意。

同样,在存在消化系统疾病的情况下,一些刺激性较强的中药也需谨慎使用。

5. 个体差异:每个人的体质和代谢能力不同,对中药的反应也会有差异。

中药药物不良反应事件案例

中药药物不良反应事件案例

中药药物不良反应事件案例引言:中药是中医学的主要疗法之一,由植物、动物和矿物质等天然物质制成。

然而,与西药相比,中药的药物不良反应也是不可忽视的问题。

本文将介绍几个中药药物不良反应事件的案例,以加深对中药不良反应的认识。

案例一:陈皮引发过敏性休克陈皮是一种常用的中药,可用于治疗消化不良、胃胀等症状。

然而,有报道称陈皮可能引起严重的过敏性反应,甚至导致休克。

一位32岁女性在服用陈皮后出现过敏症状,包括皮肤发红、呼吸急促和血压下降。

经紧急处理,她最终恢复了意识,但这个事件引起了人们对中药过敏性反应的关注。

案例二:米饭煎剂引发肝损伤米饭煎剂是一种由大米制成的中药煎剂,常用于治疗感冒和发热等症状。

然而,一些报道称使用米饭煎剂可能导致肝损伤。

一个案例中,一名年轻女性在连续服用米饭煎剂后出现黄疸、恶心和乏力等症状。

经过检查,她被诊断为药物性肝损伤。

虽然这个案例是个别的,但它提醒了人们使用中药时需要谨慎,以免出现不良反应。

案例三:川芎引发中风川芎是一种用于改善血液循环和治疗中风的中药。

然而,有报道称在使用川芎后出现中风的案例。

一位50岁男性在长期使用川芎后突然出现左侧身体无力、言语不清等中风症状。

经过诊断,他被确认为患有中风。

尽管川芎在中医学上具有一定的功效,但这个案例提醒人们应该密切关注用药安全,尤其是对于长期使用中药的患者。

案例四:鹿茸引发心脏问题鹿茸是一种常用的中药补品,常用于治疗疲劳、阳痿等症状。

然而,存在报道称鹿茸可能引起心脏问题。

一个案例中,一位60岁男性在长期服用鹿茸后出现心悸、胸闷等心脏症状。

经过检查,他被诊断为存在心律失常。

这个案例表明中药的使用需要慎重,尤其是对于存在心脏问题的患者。

结论:中药的药物不良反应是一种不容忽视的问题。

通过上述案例可以看出,中药不良反应可能导致严重的过敏反应、肝损伤、中风和心脏问题等。

因此,对中药的使用需要慎重,特别是对于长期使用中药的患者和存在基础疾病的患者。

此外,对于用药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应及时就医,以避免进一步的损害。

常见中药副作用有哪些

常见中药副作用有哪些

常见中药副作用有哪些朱砂主要成分为硫化汞,导致汞中毒,损害中枢神经、肾脏、消化道。

含朱砂的中成药:一捻金、二十五味松石丸、二十五味珊瑚丸、十香返生丸、七珍丸(丹)、七厘散、万氏牛黄清心丸、小儿百寿丸、小儿至宝丸、小儿金丹片、小儿惊风散、小儿清热片、天王补心丸、牙痛一粒丸、牛黄千金散、牛黄抱龙丸、牛黄清心丸、牛黄镇惊丸、安宫牛黄丸、安宫牛黄散、红灵散、苏合香丸、医痫丸、补肾益脑片、局方至宝散、纯阳正气丸、抱龙丸、柏子养心丸、胃肠安丸、香苏正胃丸、保赤散、益元散、梅花点舌丸、琥珀抱龙丸、紫金锭、紫雪、暑症片、舒肝丸、痧药、避瘟散、人参再造丸、平肝舒络丸、再造丸、复方芦荟胶囊。

雄黄主要成分为硫化砷,导致砷中毒,损伤神经、血管,并可引起肝、肾、脾及心肌等实质器官的脂肪变性和坏死和致癌。

含雄黄的`中成药:七珍丸、小儿化毒散、小儿至宝丸、小儿惊风散、小儿清热片、牙痛一粒丸、牛黄至宝丸、牛黄抱龙丸、牛黄消炎片、牛黄清心丸、牛黄解毒丸(片)、牛黄镇惊丸、六应丸、安宫牛黄丸(散)、红灵散、医痫丸、局方至宝散、阿魏化痞膏、纯阳正气丸、珠黄吹喉散、梅花点舌丸、紫金锭、暑症片、痧药。

千里光含有不饱和吡咯里西啶类生物碱,会对肝脏造成严重损害,并且是强致癌物质。

也有肾毒性。

中成药:千柏鼻炎片、感冒消炎片、千喜片。

柴胡主要成分柴胡皂苷能导致肾上腺肥大、胸腺萎缩,使人体免疫功能降低。

有肾毒性,能损害肾脏。

中成药:小柴胡片、小柴胡颗粒、柴胡口服液、柴胡舒肝丸、小儿热速清口服液、午时茶颗粒、牛黄清心丸、气滞胃痛颗粒、龙胆泻肝丸、加味逍遥丸、护肝片、补中益气丸、乳疾灵颗粒、逍遥丸、消食退热糖浆、通乳颗粒、黄连羊肝丸、得生丸、清瘟解毒丸、舒肝和胃丸、感冒清热颗粒、鼻渊舒口服液、鼻窦炎口服液、平肝舒络丸、安坤赞育丸。

板蓝根长期服用能损害肾脏,并能导致内出血和对造血功能造成损伤。

中成药:板蓝根颗粒、二丁颗粒、儿童清肺丸、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小儿热速清口服液、小儿清热止咳口服液、小儿感冒茶、小儿感冒颗粒、护肝片、利咽解毒颗粒、金嗓散结丸、复方鱼腥草片、健民咽喉片、羚羊清肺丸、清开灵口服液、清热解毒口服液、感冒退热颗粒、清开灵注射液。

常用中成药的不良反应

常用中成药的不良反应

常⽤中成药的不良反应2019-10-20呼吸系统⽤药复⽅⽢草合剂祛痰⽌咳。

久服可引起⾎压、⾎糖升⾼,且可产⽣药物依赖性,⼀旦停药会出现戒断症状。

因此要严格掌握适应证,不宜久服。

⾼⾎压、肾病患者不宜使⽤。

急⽀糖浆清热化痰、润肺⽌咳。

由于本药含有⿇黄碱,可引起⼼脏和交感神经兴奋,因此⾼⾎压、⼼脏病患者不宜使⽤。

维C银翘⽚解表清热、祛痰利咽。

不良反应为困倦、⼝渴,长期⼤量服⽤可导致肝、肾功能异常,所以肝、肾功能不全者禁⽤。

⼼⾎管系统⽤药地奥⼼⾎康胶囊活⾎化瘀、⾏⽓⽌痛。

常⽤于治疗冠⼼病⼼绞痛、缺⾎性脑⾎管病和偏头痛。

不良反应为腹泻、便秘、⾷纳不佳、黄疸、肝损害、⾎尿等。

临床使⽤时要掌握适应证,定期监测肝功能。

⼼可舒胶囊(⽚)常⽤于治疗⽓滞⾎瘀型冠⼼病⼼绞痛、⾼⾎压和⾎脂紊乱。

已有报道,⼼可舒可引起尿潴留,故有前列腺增⽣者和⽼年⼈应慎⽤。

通⼼络胶囊益⽓活⾎、通络⽌痛。

治疗冠⼼病⼼绞痛。

个别患者服后可出现胃部不适或胃痛,如遇这种情况,可改为饭后服⽤。

⾎脂康胶囊活⾎化瘀、化浊降脂。

⽤于治疗⾎脂紊乱。

不良反应常有胃肠道不适、胃痛、腹胀,偶见⾎清转氨酶和肌酐磷酸激酶升⾼,故急、慢性肝炎者禁⽤。

五官科⽤药⽜黄解毒⽚清热解毒。

⽤于治疗咽喉、⽛龈肿痛和⼝⾆⽣疮。

由于该药中含有雄黄,⽽雄黄中含有少量砒霜,砒霜对中枢神经系统、肝、肾、胃肠和⼼⾎管系统均有毒性作⽤,并在体内有蓄积作⽤,因此不宜长期和超量使⽤。

六神丸清热解毒、消炎⽌痛。

⽤于治疗咽喉肿痛、痈疡疔疮。

过量服⽤可出现腹痛、腹泻、恶⼼、呕吐、⼼动过缓或⼼律不齐。

由于本药含有蟾酥、雄黄,故不宜长期、超量服⽤。

黄连上清⽚散风清热、泻⽕⽌痛。

⽤于治疗⽛龈肿痛、⼝⾆⽣疮、⼤便秘结、⼩便短⾚。

不良反应为长期或过量使⽤会引起肝损伤。

⾻关节⽤药雷公藤⽚活⾎化瘀、消肿抗炎、解毒。

⽤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红斑狼疮和肾病综合征等免疫性疾病。

不良反应主要涉及神经、⾎液、消化、泌尿、⽣殖、内分泌系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源期刊网
几种中药的不良反应
作者:陈金伟
来源:《大众健康》2008年第03期
随着药物的广泛应用,滥用和使用中药不当,或防范意识不强导致中药不良反应的情况越来越多。

麻黄煎服导致心悸,气促,失眠
案例:
57岁的谢大伯惠有支气管哮喘10多年,每次发作时均到当地卫生院就诊。

医生给予10%葡萄糖酸钙、地塞米松静脉注射,或维丁胶性钙、苯海拉明肌肉注射,以及其它药物口服,症状可有好转,但时有反复。

不久前的一天傍晚,谢大伯支气管哮喘症状(呼气性呼吸困难)再发,听说中药麻黄有平喘作用,便到某药店购买麻黄。

药师未加细究,卖给谢大伯麻黄30克。

谢大伯回家后即煎服,服毕呼吸困难有所缓解,但却出现心悸、气促、失眠症状。

提示:
本例为麻黄的副作用所致。

副作用的发生机理为药物作用的选择性不强,作用范围广,当利用其中一个作用作为治疗作用时,其它作用就成了副作用。

在本例中,因麻黄中的有效成分麻黄碱既可通过解除支气管平滑肌痉挛改善哮喘症状,又可兴奋中枢神经系统,导致心悸、气紧、失眠等,故兴奋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也就成了副作用,又如大黄有泻热通便、活血祛瘀和清热解毒等作用,当用它来治疗闭经和痛经时,活血祛瘀就成为治疗作用,而泻热通便则成了副作用(可导致便溏)。

一般来说,药物的治疗范围越广,选择性越差,则副作用越大,且随用药目的的不同,治疗作用和副作用互相转化。

故使用中药也要严格掌握适应症,并采取预防措施。

复方丹参颗粒冲服导致过敏性休克
案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