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词汇的特点 田小琳
简述现代汉语基本词汇的基本特点

简述现代汉语基本词汇的基本特点
一、现代汉语基本词汇的特点。
1. 稳固性。
- 解释:基本词汇在千百年中为不同的社会服务,并且服务得很好。
许多基本词从古代一直使用到现代,例如“山”(shān,名词)、“水”(shuǐ,名词)、“日”(rì,名词)、“月”(yuè,名词)、“人”(rén,名词)、“手”(sh ǒu,名词)等。
这些词所表示的事物或概念在社会生活中是极为重要和基础的,所以它们在语言中具有很强的稳固性。
2. 能产性。
- 解释:基本词汇具有很强的构词能力。
以“天”(tiān,名词)为例,它可以构成“天边”“天空”“天气”“天数”“天庭”等众多词语;“地”(dì,名词)可以构成“土地”“大地”“地下”“地壳”“地道”等词。
许多基本词都像“天”和“地”一样,是构成新词的基础材料,不断地为丰富词汇提供源泉。
3. 全民常用性。
- 解释:基本词汇是全民族使用得最多、最普遍的词汇。
无论是哪个阶层、哪个地域、哪种文化程度的人,都会经常使用基本词汇进行交际。
例如“好”(hǎo,形容词)这个词,在日常生活中,人们表达对事物的肯定、满意等情感时经常用到,如“好人”“好东西”“好天气”等。
又如“走”(zǒu,动词),是一个表示人或动物移动的基本动作的词,在各种口语和书面语中都广泛使用,像“走路”“走亲戚”“走神”等。
现代汉语基本词汇特点

现代汉语基本词汇特点
现代汉语基本词汇特点如下:
1、全民常用性。
现代汉语基本词汇中的词都是一个语言社团里的人们在日常生活和日常交际中经常地、普遍地使用着的词,其使用范围非常广泛。
这些词所表示的都是一些最常见的现实现象和基本概念。
例如:汉语中的"水、饭、菜、睡、衣服、车、吃、走、看、听、大、热、高、新"等。
2、稳固性。
基本词汇中的词是大多是自古就有的,历史悠久,人们世世代代都在使用,不容易发生变化。
例如:汉语三千年前的甲骨文中已经有了“牛、羊、马、鸡、酒、日、月、雨、雪、风、见、杀、大、小”等词,这些词自古至今都是常用的。
3、构词能力强。
这是构成新词的基础。
基本词汇大多由一个词根构成,所表示的词义在语言的语义系统中一般都是重要的、核心的,因此这些词根容易成为构造新词的基干。
规范词语、社区词语、方言词语

作者: 田小琳
作者机构: 香港岭南大学中国语文教学与测试中心
出版物刊名: 修辞学习
页码: 1-4页
主题词: 规范词语 社区词语 方言词语
摘要:规范词语和社区词语、方言词语三者有密切的关系,在现代汉语词汇的范围内,处于不同层面,从流通范围、背景来源和构词成分上看又有不同的地方。
如果从词汇学理论上深入分析它们的异同,对于编纂词典、中文教学、社会应用均会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特别是当今社会已处于资讯十分发达的时代,通过上网等手段,各社区、各地区所用的词语,无时无地不在交流。
从个人的角度看,不断扩大自己的词语储备,可以与两岸四地以至海外华人畅顺地交流,是现代年轻一代发展自己应具备的语文能力;从国家的角度看,整合现代汉语词汇,以改革开放的眼界吸收可用的流通于不同社区、地区的词语,丰富现代汉语词汇,借以盛栽和显示现代社会繁复的事物,是国家语言文字工作不可或缺的部分。
现代汉语词汇的特点

现代汉语词汇的特点词汇(或称语汇)和语音、语法并列为语言的三大要素。
“语汇”的叫法可能比“词汇”更科学一些,语汇、语法、语音,三者都以“语”为构词的第一个语素,是合乎逻辑分类的。
为从俗,本文暂且仍用“词汇”的叫法。
语言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这发展变化在语音、语法上都有体现。
比较稳定的是语法,其次是语音,不断更新自己装备的是词汇。
这道理很简单,社会上的凡人凡事凡物在新陈代谢,词汇就随之新陈代谢。
新事物层出不穷,新词汇就层出不穷。
世界创造出了“电脑”这个神奇的东西,词库中就要增加“电脑”这个新词。
作为语言物质外壳的语音和组词造句规律的语法,却不必因为新事物的出现而频频改变。
因而,词汇这玩意儿真成了语言研究中的难题。
以现代汉语语法学研究和词汇研究来比较,语法研究的学派林立,近三四十年来,几次呈现繁荣的局面,有公认的名家名作为证。
词汇研究则略逊一筹了。
语法研究的理论成果被教学语法所吸收,形成新的教学语法,对语法的普及和提高中文基础教育水平起了很好的作用。
词汇研究的理论同样为中文教育所需要。
本文先试就现代汉语的词汇特点作一些探讨,以期拋砖引玉。
现代汉语词汇虽是语言中发展变化较大的部分,并不意味着它的一切规律均在变动中,应该说,词汇的规律有静态和动态两种,保持稳定的静态规律主要是构词规律,不断变化的动态规律是词库中的新陈代谢。
下面就分两部分来讨论。
一、词汇的相对稳定的静态规律(一) 构词语素以单音节语素为基本形式词素是语言的最小单位,也是构词的最小单,由此可看到文字记录的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几千年以来,单音节语素在语素中占绝大多数。
在口头上,一个单音节语素指的是一个带声词的音节;在书面上是汉字,过去常有说词是由字构成的,那是因为一个汉字绝大多数情况下代表一个语素。
科学的说法应该是词是由语素构成的。
汉语的词大多由单音节“语素”构成。
单音节语素在构词上有神奇的力量,单音节语素写出来是一个字,所以我们计算单音节语素的数量可以以字的数量来计,常用的大概有三千多个,次常用的又有三千多个。
汉语词汇的特点

汉语词汇的特点
现代汉语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语音方面:没有复辅音,元音占优势,音节整齐简洁,有声调。
2、词汇方面:单音节语素多,双音节词占优势,构词广泛运用词根复合法,同音语素多。
3、语法方面:汉语表示语法意义的手段不大用形态,词、短语和句子的结构原则基本一致。
词类和句法成分关系复杂,量词和语气词十分丰富。
共同语是在一种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这种方言叫做基础方言。
哪一种方言能成为共同语言的基础方言,取决于该方言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人口等因素。
现代汉语词汇的特点

现代汉语词汇的特点词汇(或称语汇)和语音、语法并列为语言的三大要素。
“语汇”的叫法可能比“词汇”更科学一些,语汇、语法、语音,三者都以“语”为构词的第一个语素,是合乎逻辑分类的。
为从俗,本文暂且仍用“词汇”的叫法。
语言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这发展变化在语音、语法上都有体现。
比较稳定的是语法,其次是语音,不断更新自己装备的是词汇。
这道理很简单,社会上的凡人凡事凡物在新陈代谢,词汇就随之新陈代谢。
新事物层出不穷,新词汇就层出不穷。
世界创造出了“电脑”这个神奇的东西,词库中就要增加“电脑”这个新词。
作为语言物质外壳的语音和组词造句规律的语法,却不必因为新事物的出现而频频改变。
因而,词汇这玩意儿真成了语言研究中的难题。
以现代汉语语法学研究和词汇研究来比较,语法研究的学派林立,近三四十年来,几次呈现繁荣的局面,有公认的名家名作为证。
词汇研究则略逊一筹了。
语法研究的理论成果被教学语法所吸收,形成新的教学语法,对语法的普及和提高中文基础教育水平起了很好的作用。
词汇研究的理论同样为中文教育所需要。
本文先试就现代汉语的词汇特点作一些探讨,以期拋砖引玉。
现代汉语词汇虽是语言中发展变化较大的部分,并不意味着它的一切规律均在变动中,应该说,词汇的规律有静态和动态两种,保持稳定的静态规律主要是构词规律,不断变化的动态规律是词库中的新陈代谢。
下面就分两部分来讨论。
一、词汇的相对稳定的静态规律(一) 构词语素以单音节语素为基本形式词素是语言的最小单位,也是构词的最小单,由此可看到文字记录的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几千年以来,单音节语素在语素中占绝大多数。
在口头上,一个单音节语素指的是一个带声词的音节;在书面上是汉字,过去常有说词是由字构成的,那是因为一个汉字绝大多数情况下代表一个语素。
科学的说法应该是词是由语素构成的。
汉语的词大多由单音节“语素”构成。
单音节语素在构词上有神奇的力量,单音节语素写出来是一个字,所以我们计算单音节语素的数量可以以字的数量来计,常用的大概有三千多个,次常用的又有三千多个。
现代汉语词汇的特点

现代汉语词汇的特点词汇(或称语汇)和语音、语法并列为语言的三大要素。
“语汇”的叫法可能比“词汇”更科学一些,语汇、语法、语音,三者都以“语”为构词的第一个语素,是合乎逻辑分类的。
为从俗,本文暂且仍用“词汇”的叫法。
语言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这发展变化在语音、语法上都有体现。
比较稳定的是语法,其次是语音,不断更新自己装备的是词汇。
这道理很简单,社会上的凡人凡事凡物在新陈代谢,词汇就随之新陈代谢。
新事物层出不穷,新词汇就层出不穷。
世界创造出了“电脑”这个神奇的东西,词库中就要增加“电脑”这个新词。
作为语言物质外壳的语音和组词造句规律的语法,却不必因为新事物的出现而频频改变。
因而,词汇这玩意儿真成了语言研究中的难题。
以现代汉语语法学研究和词汇研究来比较,语法研究的学派林立,近三四十年来,几次呈现繁荣的局面,有公认的名家名作为证。
词汇研究则略逊一筹了。
语法研究的理论成果被教学语法所吸收,形成新的教学语法,对语法的普及和提高中文基础教育水平起了很好的作用。
词汇研究的理论同样为中文教育所需要。
本文先试就现代汉语的词汇特点作一些探讨,以期拋砖引玉。
现代汉语词汇虽是语言中发展变化较大的部分,并不意味着它的一切规律均在变动中,应该说,词汇的规律有静态和动态两种,保持稳定的静态规律主要是构词规律,不断变化的动态规律是词库中的新陈代谢。
下面就分两部分来讨论。
一、词汇的相对稳定的静态规律(一) 构词语素以单音节语素为基本形式词素是语言的最小单位,也是构词的最小单,由此可看到文字记录的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几千年以来,单音节语素在语素中占绝大多数。
在口头上,一个单音节语素指的是一个带声词的音节;在书面上是汉字,过去常有说词是由字构成的,那是因为一个汉字绝大多数情况下代表一个语素。
科学的说法应该是词是由语素构成的。
汉语的词大多由单音节“语素”构成。
单音节语素在构词上有神奇的力量,单音节语素写出来是一个字,所以我们计算单音节语素的数量可以以字的数量来计,常用的大概有三千多个,次常用的又有三千多个。
香港社区词研究综述

香港社区词研究综述作者:陈峰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7年第17期摘要:社区词这一概念最早由田小琳教授研究香港语文现象时提出并由一批学者共同努力去完善它。
文章通过对田小琳等有关香港社区词研究的论文的梳理,按时间顺序对香港社区词的研究进行综述。
以期对社区词的研究有一个纵向的了解及展望其未来的发展。
关键词:香港社区词;区域词;研究中图分类号:D66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7-0062-03一、引言1993年第四届国际汉语教学研讨会上田小琳教授提交了《现代汉语词汇研究和教学浅议》一文。
该文是“以中国内地和香港的词语为例,分析政治词语和社会的密切关系,新经济词语如何成为后起之秀,一般生活词语怎样不断更新等,拓展了词语和社会密切关系的研究”。
(《社区词》1996)紧接着她在当年12月的香港国际语文教育研讨会上,正式提出了“社区词”的概念。
她指出:“有必要对香港社会流通的和社会背景关系密切的词语命名,提出‘社区词’这一新名称、新概念,并首次将它与文言词、方言词、外来词并列,成为一般通用词的构成成分。
”她的这一重大理论研究成果随即引起学者们的巨大关注,如陈章太、于根元、周梅、周一农等。
邵敬敏教授还在自己主编的《教好学好普通话资料集》(1998)和《现代汉语通论》(2001)教材之中纳入了“社区词”这一概念。
在研究香港社区词的队伍中,主要有田小琳、汤志祥、赵青、孙银新等一批人。
尤其以田小琳为主,她不仅是提出“社区词”这一概念的第一人,还是对其进行后续补充及完善并主编了《香港社区词词典》的重要人物。
文章将分两大部分对在一些重要学术期刊上搜索到的有关香港社区词的文章进行香港社区词研究的综述:田小琳相关文章及其他研究香港社区词的主要作者的文章。
二、香港社区词的研究现状1.关田小琳香港社区词研究的论文综述。
“社区词”概念的雏形来自田女士参加1987、1989年第四届、第五届中国语言学会学术年会时提交的《香港流通的词和社会生活》和《香港词汇面面观》两篇文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汉语词汇的特点田小琳词汇(或称语汇)和语音、语法并列为语言的三大要素。
“语汇”的叫法可能比“词汇”更科学一些,语汇、语法、语音,三者都以“语”为构词的第一个语素,是合乎逻辑分类的。
为从俗,本文暂且仍用“词汇”的叫法。
语言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这发展变化在语音、语法上都有体现。
比较稳定的是语法,其次是语音,不断更新自己装备的是词汇。
这道理很简单,社会上的凡人凡事凡物在新陈代谢,词汇就随之新陈代谢。
新事物层出不穷,新词汇就层出不穷。
世界创造出了“电脑”这个神奇的东西,词库中就要增加“电脑”这个新词。
作为语言物质外壳的语音和组词造句规律的语法,却不必因为新事物的出现而频频改变。
因而,词汇这玩意儿真成了语言研究中的难题。
以现代汉语语法学研究和词汇研究来比较,语法研究的学派林立,近三四十年来,几次呈现繁荣的局面,有公认的名家名作为证。
词汇研究则略逊一筹了。
语法研究的理论成果被教学语法所吸收,形成新的教学语法,对语法的普及和提高中文基础教育水平起了很好的作用。
词汇研究的理论同样为中文教育所需要。
本文先试就现代汉语的词汇特点作一些探讨,以期拋砖引玉。
现代汉语词汇虽是语言中发展变化较大的部分,并不意味着它的一切规律均在变动中,应该说,词汇的规律有静态和动态两种,保持稳定的静态规律主要是构词规律,不断变化的动态规律是词库中的新陈代谢。
下面就分两部分来讨论。
一、词汇的相对稳定的静态规律(一) 构词语素以单音节语素为基本形式词素是语言的最小单位,也是构词的最小单,由此可看到文字记录的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几千年以来,单音节语素在语素中占绝大多数。
在口头上,一个单音节语素指的是一个带声词的音节;在书面上是汉字,过去常有说词是由字构成的,那是因为一个汉字绝大多数情况下代表一个语素。
科学的说法应该是词是由语素构成的。
汉语的词大多由单音节“语素”构成。
单音节语素在构词上有神奇的力量,单音节语素写出来是一个字,所以我们计算单音节语素的数量可以以字的数量来计,常用的大概有三千多个,次常用的又有三千多个。
六千多个单音节语素,以一定的语法结构组合,可以构成的词当在几万,常用词也会有上万个。
因而,当出现了一个新事物或新概念,需要一个新词表达的时候,可供选择的构词语素有几千个,不愁选不出合适的“人选”。
比如当人们创造出将活动景物的图像和声音(伴音)变成电信号并通过无线电波传送出去,使图像和声音重现的过程,就制造出接收这图像和声音的电视机,那么,就有了“电视”这个新词的产生来表达上述概念。
而“电” “视”这两个语素是从古代就有的语素,没有想到可以被挑选出来组成表示现代化事物的新词。
可见,新词并不一定要创造了新语素才能形成,多半是用库存的语素经过筛选构成新词。
看一个单音节语素构词能力强不强,有两个条件,一是能否独立成词,二是能否与别的语素构词,且构词时次序灵话。
两者能力兼具的叫自由语素。
只具备第二种条件,即不独立成词,但能与别的语素组合且组合位置灵活的是半自由语素。
只能与别的语素组合且位置不灵活的叫不自由语素。
单音节语素中大量的是自由和半自由的语素。
自由语素不少,所以单音词不少。
构词能力强,使得汉语词库中极易增添新的生命。
比如“冰释”,冰是自由的语素,可以独立成词(一块冰),也可以和其它语素组成合成词(冰棒、冰雹、冰河、旱冰、滑冰、溜冰鞋)。
“释”作为消除义,只能成为半自由语素,如:释疑、释然、焕然冰释。
不自由语素或称词的前缀、后缀,多半是虚化的语素(者、性、派、家、手、子、儿、头、阿、志、初、第等)。
双音节和多音节语素在数量上始终是少数,而且没有发展的趋势。
以古代汉语遗留的“联绵字”来看,数量比先秦西汉只少不多。
外来词多数由双音节和多音节语素构成(咖啡、巧克力、普罗列达里亚),总数量是比古代、近代时多,但仍然有限,这是受汉语言文字本身规律之约束造成的。
(二) 语素构词以五种语法结构为基本形式语素和语素以先后次序组合成词,这组合是有语法规律的,它同词与词组合成短语的五种基本结构是相同的。
自然短语的内部结构要比词的构成复杂,因为短语的组合不受音节的限制。
这五种组合方法是并列、偏正、动宾、动补、主谓。
又一种说法是联合、修饰、支配、补充、陈述五种关系。
我们举近些年的新词新语来看词的结构:并列精英机遇酒水社区教科文回归界定揪斗举报开发紧俏紧缺疲软祥和宽容偏正电脑激光爱心侃爷容源回流贿赠价拨科幻联播高企美食热线代购纯情动宾走穴回潮交心解冻焗油减肥动机节食借读纠偏立项斥资炒金选美扫黄动补拓展爆满看淡冲凉走俏主谓军管刊授婚变家教镭射资深炮轰人治邮购死缓以上五种结构是新词产生采用的主要结构,特别是并列、偏正、动宾这三种方式。
其中动宾结构比过去要多,这很值得注意。
(三) 常用词的音节数以单音节和双音节为基本形式汉语的词由单音词向双音节词发展,这是古代汉语向近代、现代汉语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
从运用汉语的人的心理看,双音词是最受欢迎的。
因为双音词适应思维精密变化的发展,两个语素构词,词和词可以相应成为词族,比如,以“电”为第一个语素,和另一个语素组合的词有:电棒电报电表电波电镀电场电车电池电船电话电灯电工电焊电机电键电铃电路电瓶电扇电视电脑电网电眼电钻同时,双音节还避免了单音词太多会产生过多同音词的现象。
汉语语音系统是向简化的方向发展,如果单音词多,势必产生同音词多的情况,不利交际。
三音节词近现代较古代有明显的增加,特别是近几年,三音节词的数量不断增长。
像“性” 作为后缀的三音词,有相当多的词,成了一个词族。
如:多科性、逻辑性、代表性、敏悦性、可行性、盲目性、科学性、原则性、系统性、决定性等等,列举上百个大概都不难。
像“性”这样的后缀,又有:化、家、员、者、派、鬼、犯、界、生、素、论、式、品、纲、度、法等等,在它们充任不自由语素时,意义已经虚化了。
但是,三音节词再增长,也没有超过双音节词的可能。
截至目前为止,汉语的多音节词发展到了四音节就不再向更多的音节发展,四音节词是音节数目的饱和点,有来历的成语是四音节的,仿造“四字格”的新成语也相同。
另有一些专有名词或科学术语甚至一般用语,喜欢用两个双音节再行组合,又成了四音节词语: 精神文明、物质文明、遗传工程、边缘科学、运载火箭、机器翻译等。
词到了四音节以上,往往要简约化,缩成双音节或三音节。
“电子计算器”问世后,又出现了“电脑”来代替它就是例子。
五个音节太长了,“电脑”是双音节,又用比喻造词法形象地道出了它的功能。
“飞碟” 的产生又是一例,最早代表这个新发现事物的词是“空中不明飞行体”或“UFO”,推广起来都有问题,前一个是七音节,后一个是英文字母缩写,最后以“飞碟”来代表,逐渐就用开了。
总之,构词语素以单音节为基本形式,就相对制约了词的音节数目。
除了单音节有相当数量外,最受欢迎的双音节,三音节也得到认同,四音节就到宽容的限度。
五音节以上的词语多是科学术语或专有名词,不会是一般的常用词。
这个情况已经形成较稳定的规律。
二、词汇的不断变化的动态规律这部分主要说明词库中新陈代谢的规律。
且“动态” 一词是和“静态”相比较而言,以词库内的贮存看,词语是在流动中的。
有死亡的,有新生的,又有起死回生的,还有保持长久的生命力生存了几千年的,所以总的看,它是动态的。
下面选择几个问题讨论,并不全面。
(一) 规范词语的构成现代汉语标准语普通话,语音有规范,《汉语拼音方案》准确地描写了这个“以北京音为标准音”的规范。
语法有规范,理论语法、教学语法也描写了这个规范,并佐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为例证。
词汇的规范则是个难题,以北方方言为词汇规范的标准,不太科学,北方方言分支很多,一个名称常有多种叫法,且以方言词汇为规范标准,就忽略了社区词汇(下文要涉及)。
我曾提出过“以现代汉语的典范作品(包括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各类作品)”使用的词语为现代汉语的词汇规范”,这是基于认为书面语言是民族共同语的高级的文学加工的规范化形式。
就是口语色彩极浓的词语,在文学作品中一般都会反映出来。
通常看来,规范词语包括基本词、一般通用词、专业词,以及被吸收的文言词、方言词和外来词,我想还应该包括不同于方言词的社区词。
社区词可与方言词并列。
什么地方可以看到这规范词语的词库规模呢?以现阶段研究的水平,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纂的《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可以大致反映出词库的规模,共计七万多条。
虽然这是一部中型词典,但所含常用词的数量应该是能够应用的了。
《现代汉语词典》自1958年开始编纂,1965年印行试用本,以后修订多次,最近的修订是1996年;《补编》是1989年出版。
1996年修订本已经吸收了《补编》的内容。
《现代汉语词典》被公认为依据当代汉语规范而编写的最具权威的中型汉语词语词典。
要写作规范的现代汉语,它是不可或缺的。
目前,关于现代汉语词汇规范的研究在进一步开展。
这和国家新时期的语言文字工作的政策有直接关系。
当前的中心任务是促进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以适应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词汇的规范化标准,要反映在有形的词典上。
据悉,中国的语言界还要再编一部《现代汉语规范词典》,这部词典已经列入国家八五规划重点项目之一,由国家语委语文出版社李行健主编,吕叔湘等任顾问。
李行律认为,这部词典的特点是“规范”,从收词到释义、注音、字形、例句等各方面都要求规范。
每个词的义项排列按词义发展脉络为序,按义项标词性,例句保持语言的浓厚生活气息,并从规范角度作完备的柔性提示,干预不规范的现象。
收词仍以五万个词条为约数,看准了是规范的才收。
预计,在这部规范词典的编纂过程中,会引起对词汇问题的讨论和争论,这将会推动词汇的规范化的深入研究。
(二) 规范词语和社区词语社区词语是本文提出的新概念新术语。
它的内涵是指由于社会背景不同,社会制度、政治、经济、文化的背景不同,以及由于背景不同带来的人们心理因素差异,而产生的适应本地社会区域的词语。
社区词语的外延主要指香港地区、澳门地区、台湾省以及海外华人社区所流行的词语。
海外华人社区范围很广,比如东南亚华人社区,美国华人社区、欧洲华人社区等。
我在拙文《香港流通的词语和社会生活》中指出,这类社区词语的构词方式和规范词语是相同的,它也是从汉语语素库中选择语素,选用惯用的构词方式将语素组合成新词,因而尽管是在某社区流行的词语,也很容易被其它中国人和华人所理解,从而也容易被规范词语所吸收成为其中的一部分。
它不包括用方言字或其它用以记方音的汉字记录的方言土语,也不包括这个概念规范词语已有用惯了的相当的词语。
像香港社区流行的这样的一些词语,是可以进入规范词语的,有些已经进入普通话:公务员发烧友上班族追星族黑社会保龄球穿梭机飞翔船六合彩度假村一脚踢架构传媒公屋人蛇蛇头黑道界定认同研讨非礼饮茶爆满爱心义工新潮单身贵族郊外公园草根阶层但在香港流行的粤方言土语词却不能进入规范词语,比如: 、 、 、 、咁、 、 、 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