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审美素养培养健全人格
中小学生八大素养

中小学生八大素养身心素养提升: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心理健康、培育健全人格。
学习素养提升:培养学习兴趣、提升学习能力、养成学习习惯。
创新素养提升:营造校园文化、创新教育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国际素养提升:理解多元文化、扩大国际交往、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
审美素养提升:提升审美品位、丰富美育形式、营造艺术氛围。
信息素养提升:推广IT课堂运用、推进网络学习、践行网络文明。
生活素养提升:学会安全生活、学会自主生活、学会低碳生活。
为推进立德树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主动应对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新挑战,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__-2020)》、《中共__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决定》的精神,对进一步提升全市中小学生综合素养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重要意义与总体思路(一)重要意义进一步提升中小学生综合素养,是新时期立德树人的实践创新,是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主要任务,是我市教育发展的重要特色。
__特区建立以来,我市教育锐意改革,勇于进取,率先成为广东省教育强市和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市。
然而,当前教育仍然存在重分数轻素质、重知识轻能力、重书本轻实践等现象,学生身心健康、创新实践、生活能力等综合素养仍需进一步加强。
面对现代化、国际化、信息化对人才素养的新要求和广大市民对教育的新期盼,全市中小学要以更大决心、更高要求、更实举措,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二)指导思想以党的__大精神为指导,坚持育人为本,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围绕学生品德、身心、学习、创新、国际、审美、信息、生活八大素养,以课程改革、评价创新、队伍建设为主要抓手,促进学校、家庭、社会联动,形成学生综合素养培养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迎接未来挑战,开创美好生活。
(三)主要目标坚持“一切为了学生健康成长”的核心理念,着力培养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社会责任感强,国际化素养好,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突出的特区新一代青少年。
学校美育活动制度

一、总则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高学生审美素养,培养具有高雅情趣和健全人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特制定本制度。
二、指导思想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充分发挥美育在立德树人中的独特作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组织机构1. 成立学校美育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规划、组织实施学校美育工作。
2. 设立美育办公室,负责日常美育活动的策划、组织和协调。
3. 各年级、班级成立美育活动小组,负责具体活动的开展和落实。
四、活动内容1. 美术教育:开展绘画、书法、手工制作、摄影等美术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
2. 音乐教育:开展合唱、器乐、舞蹈等音乐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艺术表现力。
3. 戏剧教育:组织学生参与戏剧表演、舞台剧创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4. 传统文化教育:开展剪纸、书法、茶艺、传统节日庆典等活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5. 自然美育:组织学生参观自然景观、开展户外写生等,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尊重生命、关爱环境的意识。
五、活动形式1. 定期举办校园文化节、艺术节、运动会等大型美育活动。
2. 开展班级美育活动,如班级绘画展、合唱比赛、舞蹈比赛等。
3. 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兴趣小组活动,如美术兴趣小组、音乐兴趣小组、舞蹈兴趣小组等。
4. 组织学生参加校外美育实践活动,如参观美术馆、博物馆、剧院等。
六、活动保障1. 确保美育活动经费投入,为活动开展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
2. 加强美育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美育素养和教学水平。
3. 定期开展美育培训,提升教师的美育教学能力。
4. 鼓励家长和社会各界参与学校美育活动,形成良好的美育氛围。
七、考核与评价1. 定期对美育活动进行总结评估,分析存在的问题,不断改进活动内容和形式。
2. 将美育活动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对学生参与美育活动的表现给予表彰和奖励。
谈对美育的认识和理解800字

谈对美育的认识和理解800字篇一谈对美育的认识和理解一、引言美育,通常被称为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是运用艺术美、自然美和社会生活美来培养人们正确的审美观点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美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德育、智育、体育等相互关联、相互促进。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美育的认识和理解,分析其重要性、实施方式及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
二、美育的重要性(一)培养审美能力美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人们的审美能力。
通过学习和欣赏各种艺术作品,如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人们可以逐渐学会感受美、鉴赏美。
这种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提升个人的艺术素养和审美水平,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加善于发现美、欣赏美。
(二)塑造健全人格美育在塑造健全人格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艺术教育能够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人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通过参与艺术活动,人们可以学会合作与分享,培养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
这些品质对于个人成长和社会适应具有重要意义。
(三)传承文化遗产美育是传承文化遗产的重要途径。
各种艺术形式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信息,通过学习和欣赏这些艺术作品,人们可以了解和传承本民族和世界各地的优秀文化遗产。
这有助于增强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四)促进全面发展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等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共同构成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美育,人们可以在情感、认知、技能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提升自身素质和生活质量。
同时,美育也有助于培养人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为未来的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
三、美育的实施方式(一)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
各级学校应当开设艺术课程,如美术、音乐、舞蹈等,为学生提供系统的艺术教育。
同时,学校还可以通过组织艺术比赛、文艺汇演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艺术的魅力,提升审美能力。
(二)家庭教育家庭教育也是实施美育的重要渠道。
家长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孩子观察和欣赏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培养孩子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

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近年来,中国教育改革的关键词之一就是“立德树人”。
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强调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注重学生的德育教育。
在这一背景下,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也成为了教育工作者们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探讨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如何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
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意味着教育要以道德修养为中心。
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高尚品德,教育要以德育为先,注重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
在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方面,我们不能忽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良好的道德修养可以培养学生对美的敏感和崇尚,让他们在接触艺术作品和人文知识时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
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需要注重学生的思想熏陶和情感体验。
教育要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对文学、艺术和人文科学的热爱和向往。
通过文学作品、艺术欣赏和人文探索,让学生感受到美的力量,引导他们培养高雅的品味和情操,提高他们的审美和人文素养。
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需要加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协同。
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而家庭是一个人品德养成的重要源泉。
学校和家庭要共同努力,互为补充,共同育人。
学校要通过教学活动和课外教育,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和人文环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审美活动和人文探索。
家庭要从日常生活和意识形态传承中,注重对孩子的思想道德引导和心灵抚慰,让孩子在家庭中也能接受到艺术和人文的熏陶。
为了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教育要注重创新教育方式和手段。
传统的课堂教学和教科书阅读无法满足学生多元化的学习需求,需要引入更多的艺术欣赏、人文考察和实践活动。
学校要开设丰富多彩的课外艺术、文学和人文课程,组织学生参加相关的艺术展览、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让学生在不同的体验中感悟美的力量,增强人文情怀。
坚持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而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是这一任务的重要内容。
通过加强道德教育、激发审美情感、协同学校家庭育人、提高教师能力和创新教育方式,我们可以更好地培养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生,让他们成为具有高尚情操和人文素养的新时代青年。
美育对人格培养的作用

美育对人格培养的作用美育是指通过各种艺术形式和文化教育方式,培养人们的审美能力、情感体验和文化修养,提高人的内在素质和综合能力。
而人格培养是指通过教育与社会环境的熏陶,使人形成健全完善的品德和性格,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处世态度。
美育与人格培养密切相关,其对人格培养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美育能够培养和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
美育注重培养人们的视觉、听觉、触觉和心理感受等感知能力,使人们在欣赏艺术作品时能够感受到美的魅力,并逐渐形成辨识美与丑、善与恶的能力。
审美能力的提高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艺术作品、自然景观和人文环境,从而培养出积极向上、开阔包容的心态和品味,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追求和情感态度。
其次,美育能够培养和提高人们的情感体验能力。
通过接触和表达艺术形式,人们能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各种情感,如喜悦、忧伤、愤怒、恐惧等。
艺术作品中蕴含的情感和人文关怀,能够引起人们内心深处的共鸣和思考,并培养出人们对他人的关切和同情心,形成善于感受和表达自己情感的能力。
情感体验的提升有助于人们增强情商和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出亲和力、同理心和责任感等,从而形成健全和谐的人际关系。
第三,美育能够提升人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艺术作品中蕴含的深刻思想和独特创意,能够激发人们的思维活力和创造力。
通过学习和欣赏艺术作品,人们能够培养出开放、灵活的思考方式,培养出独立、创新的精神,从而培育出有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
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提升有助于人们更好地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发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自主、创新的人生态度。
最后,美育能够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和人文素养。
艺术作为一种文化传播方式,是人们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学习和理解艺术作品中所蕴含的历史、哲学、文化内涵,能够使人们具备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保护意识,增强文化自信和自豪感。
同时,美育也能够帮助人们了解和欣赏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作品,促进跨文化交流与理解。
美育实施方案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美育氛围。
四、组织实施
1.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
2.制定详细实施方案,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3.加强监督检查,定期评估美育工作成效。
4.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对美育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五、总结与反思
本方案旨在全面提高美育工作水平,为培养具有全面发展的人才奠定基础。在实施过程中,要注重总结经验,不断调整和完善美育工作措施,确保美育工作取得实效。同时,要加强对美育工作的宣传和推广,营造全社会关注和支持美育工作的良好氛围。
(2)鼓励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美育竞赛,提升学生审美素养。
(3)开展美育社团活动,培养学生特长。
4.加强美育师资队伍建设
(1)引进专业美育人才,充实美育教师队伍。
(2)实施美育教师专业发展计划,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
(3)加强美育教师激励机制,激发教师工作积极性。
5.营造良好美育环境
(1)加强美育设施建设,提升美育硬件水平。
3.美育实践活动拓展
(1)定期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美育成果展示等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2)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美育竞赛,提升学生审美素养和艺术技能。
(3)开展美育社团活动,培养学生特长,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4.美育师资队伍建设
(1)引进专业美育人才,优化美育教师队伍结构。
(2)实施美育教师专业发展计划,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
二、目标定位
1.增强学生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
2.构建完善的美育课程体系,提高美育教学质量。
3.丰富美育实践活动,提升学生艺术素养。
4.加强美育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专业素质。
美育课程评价方案

3.资源配置:提供必要的评价资源,包括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
4.激励机制:建立评价结果与教师评价、晋升、奖励等相关联的激励机制。
5.社会参与:鼓励社会各界参与美育课程评价,形成良好的社会监督和舆论氛围。
八、结语
本方案旨在构建一个全面、科学、动态的美育课程评价体系,为美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有力保障。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应认真贯彻本方案,结合实际情况,不断完善和优化评价机制,共同推动美育教育的发展。
2.科学性:评价方法和指标应基于教育理论和实践,确保评价结果客观、准确。
3.动态性:评价应考虑美育课程的发展变化,定期更新评价标准和方式。
4.反馈性:评价结果应及时反馈给相关主体,用于指导教学改进。
四、评价内容
1.教学目标:评价课程目标的明确性、适宜性和达成程度。
2.教学内容:评价课程内容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前沿性。
2.完善制度建设:建立健全美育课程评价制度,明确评价原则、内容和标准。
3.提高评价队伍素质:加强评价人员的培训,提高评价队伍的专业素质和评价能力。
4.加大投入保障:为美育课程评价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确保评价工作的顺利进行。
5.强化宣传引导:通过多种渠道,广泛宣传美育课程评价的目的和意义,引导社会、家长和教师正确看待评价结果。
本方案自发布之日起生效,有效期为三年。期间,可根据教育改革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适时进行调整和完善。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应确保评价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为美育课程评价的实施提供长期的支持和保障。
完。
4.以评促建:评价结果应用于指导美育课程建设,促进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
四、评价内容
1.课程目标:评价美育课程目标的明确性、合理性和达成度。
学校美育教育学心得体会(3篇)

第1篇一、引言美育,即审美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近年来,我国教育部门高度重视美育工作,将其纳入学校教育的整体规划。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有幸参加了学校美育教育学的学习,对美育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以下是我对学校美育教育学的几点心得体会。
二、美育教育的重要性1. 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美育教育是培养学生审美观念的重要途径。
通过美育教育,学生可以了解不同艺术形式的特点,形成正确的审美标准,提高审美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能够运用审美观念去欣赏美、创造美,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2. 陶冶学生的情操美育教育具有陶冶情操的作用。
艺术作品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情感,通过欣赏艺术作品,学生可以感受到艺术家的情感,从而培养自己的情感表达能力,提高心理素质。
3. 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美育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各种艺术手法,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从而提高创新意识。
4.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美育教育有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美育教育过程中,学生可以学习到各种知识,提高综合素质。
同时,美育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团队合作精神等,为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奠定基础。
三、学校美育教育现状及问题1. 美育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在我国,部分学校对美育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将美育教育视为副科,导致美育教育地位不高,师资力量薄弱。
2. 美育教育课程设置不合理部分学校的美育教育课程设置不合理,缺乏系统性、针对性,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
3. 美育教育评价体系不完善当前,学校美育教育评价体系不完善,主要依靠考试成绩,忽视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学校美育教育改革建议1. 提高美育教育重视程度学校应将美育教育纳入学校整体规划,加大对美育教育的投入,提高美育教育地位。
2. 完善美育教育课程设置学校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兴趣爱好,设置多样化的美育教育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提高审美素养培养健全人格
我们老师都知道,自古以来文道统一,语文老师自然担负着审美教育的任务。
新课程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目标之一。
那么,如何在具体的教学中实现这一目标呢?我觉得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的必要性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还明确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显而易见的是,陶冶学生美的心灵,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让他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他们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是实现小学语文新课程培养目标的需要。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的精神正直、良心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
”由于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是名家之作,涉及到古今中外,涵括了天、地、人、物、事等,有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引人人胜的深邃意境,凝炼生动的优美词句,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
所有这些,都是美育的极好内容。
教师只有充分利用这些优势进行审美教育,才能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获得美的享受,从而由爱美而动情,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培养学生完美的人格。
二、教学过程中进行审美教育的途径
首先,要寻找教材中的美学因素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课文大多是名家名作,涉及到古今中外,涵括了天、地、人、物、事等,蕴含着丰富、广泛而深刻的美学内容,其隐含着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美等多种形式。
有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引人人胜的意境,优美生动的词句,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和纯洁高尚的审美理想。
都是美育的极好内容和形式,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此外,教材中好诗美文比比皆是,且皆有美妙的佳境都是对学生进行审美观教育和审美能力培养的极好材料。
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体现了诗的意境美,把环境渲染得明丽灿烂,表达出喜出望外、欢快急切的心情,情感热烈奔放。
郑振铎的散文《燕子》则塑造了燕子小巧玲珑、活泼可爱、声形俱佳的意象美,与柳丝、微风、阳光构成一种美好的意境,妥切地抒发了作者的情绪。
课文作品中的这些意境美,是情与景、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的统一,值得学生细细体味、用心探索。
其次,设法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儿童天性爱美,但小学生的有意注意能力较差,其有意注意时间也较短,况且文学作品与其它形式的艺术不同,它的美本身具有抽象性。
为达到好的效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利用多媒体采进行教学
多媒体集图文声像于一体,为表现课文内容的美提供了逼真的表现效果,在创设审美化的教学情境中有着强大的优越性。
多媒体
课件所特有的视听结合、声画并茂、动静相宜、形象直观、感染力强等特点,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
教师要适度把握、灵活运用多媒体课件,以便在课堂上创造情境,营造美的氛围。
运用现代多媒体的声音、图像是为了刺激学生的感官、吸引注意力,并令他们如临其境,更深地领悟其中的艺术美、自然美。
例如:在执教《骄傲的孔雀》一文时,我使用计算机进行动画设计,在学生面前展示出一只昂首挺胸、正沿着湖边散步的孔雀,学生通过栩栩如生的画面可以直观地看到孑l雀那副骄傲的模样,然后将声音结合,把喜鹊的有礼貌与孑l雀的骄傲形成鲜明的对比,再次淋漓尽致地刻画出孔雀的骄傲,加深了学生对“如何才是真正的美”这一主题的理解。
2、反复朗读品味作品的语言美
教师可以抓住语言固有的韵律美,以朗读为主旋律体会其中的美。
诵读的方法可以是老师范读、学生齐读;还可以是个别读、小组读,还可以通过配乐朗诵磁带,学生听读。
教师组织学生读,一方面使之在语言环境中学习掌握生字词,另一方面使学生获得语言的畅达美感。
从语言文字人手,披文见情,披文人情,引导学生对那些表情达意的语言文字细细思考、品味赏析,再由文及意引导学生正确领会教学内容的思想性,把握作者的感情脉博,使学生在思想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产生审美效应。
如:在教《我爱故乡的杨梅》时,我先让学生找出描写杨梅的语句读一读,理解语句中浅层的意思;在读通的基础上,再让学生一边看关于杨梅树的幻
灯片,一边反复朗读课文中语句,明了语句中写出了杨梅树枝、叶的外形特点;读懂了语句所描写的内容,最后让学生吟颂语句,从而感受课文语言的美。
3、在作文教学渗透审美教育
黑格尔认为:“对于艺术家来说,如果说到本领,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
”写作更离不开想象,它能够弥补学生生活空间狭窄的缺陷,丰富事物的内涵,赋予形象极大的审美价值,创造出形象生动,情真意切的艺术世界。
在作文教学时,教师要注意命题导向,有意识地在作文命题上渗透美育因素,使学生原来所漠视的事物变为颇受学生关注的审美对象。
此外,最关键的是教师要重视教学生观察、想象和分析事物的方法,引导学生由此及彼、由近及远地观察,了解事物的全貌,指导学生在观察中透过事物的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发掘事物的美,通过比较分析,抓住事物的特征及特点,并要特别重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从已发生的情节中想象出新的情节。
把自己找寻到的美鲜明地表现出来。
总的说来,实施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是语文老师应尽的责任。
特别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精心挖掘教材中的审美因素,引导学生品味和欣赏,让学生感受美的熏陶,增强美的享受,提高他们的审美素养,进一步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