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多省市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分类考试《综合应用能力》(C类)试卷

合集下载

综合应用能力事业单位考试(自然科学专技类C类)试卷与参考答案

综合应用能力事业单位考试(自然科学专技类C类)试卷与参考答案

事业单位考试综合应用能力(自然科学专技类C类)复习试卷(答案在后面)一、阅读理解题(本部分有2大题,每大题25分,共50分)第一题本部分主要考察考生对自然科学领域相关文章的阅读理解能力,以及从文本中获取关键信息、综合分析的能力。

请仔细阅读所给资料,并根据资料内容回答问题。

资料内容摘要:(此处提供具体的资料内容,如一篇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论文或报告,包含背景介绍、现状分析、问题研究、对策建议等各个方面。

)1.请概括资料的主要观点。

2.请指出资料中提到的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主要挑战,并简要说明。

3.资料中提到了哪些可能的解决策略或措施来应对生态环境保护问题?请列举至少三项。

4.请结合资料内容,分析为什么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如此重要且紧迫。

5.请根据资料内容,谈谈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生态环境保护的理念。

第二题试题内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人工智能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

在医疗领域,AI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疾病诊断和治疗方案的制定。

例如,通过深度学习算法,医生可以更准确地识别病变部位,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

此外,AI还在药物研发、辅助教学等方面展现出巨大的潜力。

材料二:人工智能的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挑战。

首先,隐私问题成为日益突出的关注点。

随着AI技术的广泛应用,大量个人信息被收集和分析,如何保护个人隐私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其次,AI技术的伦理问题也不容忽视。

例如,自动驾驶汽车在紧急情况下应该如何选择?AI决策系统在面对道德困境时应如何权衡?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讨。

试题:1.根据材料一,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说明。

2.材料二中提到的人工智能带来的挑战主要包括哪两个方面?请分别进行阐述。

3.针对材料二中提到的人工智能挑战,你认为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来解决?4.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谈谈你对人工智能未来发展的看法。

5.假设你是一名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人员,你认为在未来的研究中,人工智能应该在哪些方面进行重点探索?为什么?二、论述评价题(40分)请结合你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对以下论述进行综合分析并给出评价。

2024年.5.26事业单位联考综合应用能力C类真题与答案

2024年.5.26事业单位联考综合应用能力C类真题与答案

2024年.5.26事业单位联考综合应用能力C类真题与答案(一)选择题1. 下列关于我国事业单位性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A. 事业单位是依法设立,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B. 事业单位具有营利性质C. 事业单位的资产属于国家所有D. 事业单位的宗旨是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答案:ACD解析:事业单位是指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

事业单位具有非营利性质,资产属于国家所有,宗旨是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

2. 以下哪项属于事业单位的法定职责()。

A. 提供有偿服务B. 参与市场竞争C. 承担政府委托的任务D. 从事公益活动答案:CD解析:事业单位的法定职责包括承担政府委托的任务和从事公益活动。

提供有偿服务和参与市场竞争不属于事业单位的法定职责。

(二)案例分析题阅读以下材料,回答第3-4题。

某市卫生健康委员会计划对全市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行一次综合评估,以了解其运行状况和服务质量。

评估内容包括:基础设施、医疗服务、公共卫生服务、内部管理等。

3. 在评估过程中,以下哪项措施是不必要的()。

A. 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基础设施进行检查B. 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质量进行调查C. 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内部管理进行评估D. 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地理位置进行评估答案:D解析:在评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时,地理位置并不是评估的主要内容,因此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地理位置进行评估是不必要的。

4. 以下哪项措施有助于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质量()。

A. 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人员培训B. 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硬件设施C. 建立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内部管理制度D. 优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疗服务流程答案:ABCD解析: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质量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包括加强人员培训、提高硬件设施、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和优化医疗服务流程等。

事业单位考试综合应用能力(自然科学专技类C类)试卷及解答参考(2024年)

事业单位考试综合应用能力(自然科学专技类C类)试卷及解答参考(2024年)

2024年事业单位考试综合应用能力(自然科学专技类C类)复习试卷(答案在后面)一、阅读理解题(本部分有2大题,每大题25分,共50分)第一题【资料内容】假设我们正在研究一种新发现的植物——蓝叶草(Cyanophylla fictitia)。

该植物在某热带雨林中被首次发现,具有独特的蓝色叶片,其叶片中的色素成分不同于已知植物中的任何一种。

科学家们推测这种蓝色可能有助于吸引特定种类的昆虫来帮助授粉。

此外,研究表明,蓝叶草似乎能够适应较低光照条件下的生长环境,这对于一种热带植物来说是非常罕见的现象。

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蓝叶草的根部与一种新型真菌共生,这种共生关系可能对植物吸收土壤中的营养物质起到了关键作用。

为了验证这一假设,研究人员设计了实验来观察蓝叶草在有无真菌存在情况下的生长差异。

结果显示,在没有真菌的环境中,蓝叶草的生长速度明显减慢,表明真菌对于蓝叶草的健康生长至关重要。

基于以上信息,请回答下列问题:1、蓝叶草(Cyanophylla fictitia)的主要特征是什么?2、蓝叶草的蓝色叶片可能会有什么功能?3、蓝叶草的根部与什么生物共生?4、实验结果表明,蓝叶草在何种条件下生长速度会减慢?5、根据研究,真菌对蓝叶草有何种重要性?第二题资料: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生态系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在我国,湿地生态系统作为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其保护与恢复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以下是一篇关于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恢复的文章。

文章摘要:湿地生态系统具有独特的生物多样性、水源调节、气候调节等功能,对于维护地球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我国湿地生态系统面临着退化和污染的威胁。

本文从湿地生态系统的现状、问题及对策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旨在为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与恢复提供参考。

一、湿地生态系统的现状1.湿地面积减少:我国湿地面积从20世纪50年代的5.4亿亩减少到2010年的3.4亿亩。

事业单位c类综合能力测试题及答案

事业单位c类综合能力测试题及答案

事业单位c类综合能力测试题及答案事业单位C类综合能力测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关于事业单位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 事业单位是非营利性组织B. 事业单位的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拨款C. 事业单位的设立必须经过国家相关部门的批准D. 事业单位的员工可以随意调动答案:D2. 事业单位C类综合能力测试主要考察的是:A. 专业技能B. 综合管理能力C. 语言表达能力D. 团队协作能力答案:B3. 事业单位C类综合能力测试不包括以下哪项内容:A. 逻辑推理B. 数学运算C. 外语水平D. 计算机操作答案:C4. 事业单位C类综合能力测试的题型包括:A. 单项选择题B. 多项选择题C. 判断题D. 论述题答案:A5. 下列关于事业单位C类综合能力测试的描述,正确的是:A. 测试成绩是事业单位招聘的唯一标准B. 测试成绩是事业单位招聘的重要参考C. 测试成绩是事业单位招聘的次要参考D. 测试成绩与事业单位招聘无关答案:B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事业单位C类综合能力测试中,可能会考察以下哪些能力?A. 逻辑思维B. 记忆力C. 观察力D. 想象力答案:ABC2. 事业单位C类综合能力测试的评分标准通常包括:A. 正确率B. 答题速度C. 答题规范性D. 答题态度答案:ABC3. 事业单位C类综合能力测试的备考策略包括:A. 熟悉考试大纲B. 做历年真题C. 参加模拟考试D. 临时抱佛脚答案:ABC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1. 事业单位C类综合能力测试的目的是选拔具备一定综合能力的人才。

(对)2. 事业单位C类综合能力测试的成绩在招聘过程中没有参考价值。

(错)3. 事业单位C类综合能力测试的题型只有单项选择题。

(错)4. 事业单位C类综合能力测试的备考需要全面复习。

(对)5. 事业单位C类综合能力测试的评分标准只考虑正确率。

(错)四、简答题(每题5分,共10分)1. 事业单位C类综合能力测试的备考策略有哪些?答案:备考策略包括熟悉考试大纲,做历年真题,参加模拟考试,制定合理的复习计划,以及保持良好的心态。

事业单位考试综合应用能力(自然科学专技类C类)试卷及解答参考

事业单位考试综合应用能力(自然科学专技类C类)试卷及解答参考

事业单位考试综合应用能力(自然科学专技类C类)复习试卷(答案在后面)一、阅读理解题(本部分有2大题,每大题25分,共50分)第一题阅读以下资料,回答问题。

【资料】随着科技的发展,生物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转基因技术作为一种重要的生物技术手段,在提高作物产量、增强作物抗病虫害能力、改善作物品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以下是对转基因技术在农业领域应用的详细介绍:一、转基因技术的原理转基因技术是指将外源基因导入目标生物体,使其获得新的性状或增强原有性状的技术。

这种技术主要基于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原理,通过基因重组、基因编辑等技术手段,将具有特定功能的基因导入作物中。

二、转基因技术的应用1.提高作物产量通过导入外源基因,可以增强作物的光合作用效率,提高作物产量。

例如,将拟南芥的基因导入水稻,可以使水稻的光合作用效率提高20%左右。

2.增强作物抗病虫害能力转基因技术可以将抗病虫害基因导入作物中,使其对病虫害具有抵抗力。

例如,将苏云金芽孢杆菌的抗虫基因导入棉花,可以使棉花对棉铃虫具有高度抵抗力。

3.改善作物品质转基因技术可以改善作物品质,如提高蛋白质含量、降低抗营养因子等。

例如,将大豆的基因导入玉米,可以使玉米蛋白质含量提高,降低抗营养因子。

三、转基因技术的安全性转基因技术的安全性问题是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

目前,国内外的研究表明,经过严格的安全性评估,转基因作物对人类健康和环境是安全的。

【问题】1、转基因技术的原理是什么?2、转基因技术在农业领域有哪些主要应用?3、转基因技术如何提高作物产量?4、转基因技术如何增强作物抗病虫害能力?5、转基因技术的安全性如何?第二题资料: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纳米技术逐渐成为当今世界科技竞争的焦点。

纳米技术是指研究、开发和应用尺寸在1至100纳米尺度内的材料、器件和系统的科学技术。

这一技术领域的研究涉及物理、化学、生物、材料等多个学科,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纳米材料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如高比表面积、优异的力学性能、独特的光学性能等。

2024年事业单位考试(自然科学专技类C类)综合应用能力试题及答案指导

2024年事业单位考试(自然科学专技类C类)综合应用能力试题及答案指导

2024年事业单位考试综合应用能力(自然科学专技类C类)复习试题(答案在后面)一、阅读理解题(本部分有2大题,每大题25分,共50分)第一题阅读资料:《自然界的奥秘》是一篇介绍自然界中一些基本物理现象的文章。

文章首先介绍了光的折射现象,指出当光线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其速度会发生改变,并且传播方向也会发生变化。

接着,文章探讨了声音传播的原理,提到声音是通过物质振动以波的形式传递能量的过程。

此外,还简单提到了电磁波谱,包括无线电波、微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imes和伽马射线等不同类型的电磁辐射及其应用领域。

基于以上资料,请回答下列问题:1、文中提到的“光的折射”是指什么现象?2、声音是如何在空气中传播的?3、根据文意,下列哪项不属于电磁波谱的一部分?A. 无线电波B. 微波C. 地震波D. X射线4、电磁波谱按照频率从低到高排序正确的是?A. 无线电波 < 微波 < 红外线 < 可见光 < 紫外线 < X射线 < 伽马射线B. 微波 < 无线电波 < 红外线 < 可见光 < 紫外线 < 伽马射线 < X射线C. 无线电波 < 微波 < 可见光 < 红外线 < 紫外线 < X射线 < 伽马射线D. 微波 < 无线电波 < 可见光 < 红外线 < 紫外线 < X射线 < 伽马射线5、如果想利用特定波长的电磁波进行无线通信,应该选择哪种类型的电磁波?A. 紫外线B. X射线C. 无线电波D. 伽马射线第二题材料一: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生物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转基因技术作为一种重要的生物技术手段,被广泛应用于农作物育种中。

转基因作物具有抗虫、抗病、抗除草剂等特点,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减少农药的使用,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综合应用能力事业单位考试(自然科学专技类C类)试卷与参考答案(2025年)

综合应用能力事业单位考试(自然科学专技类C类)试卷与参考答案(2025年)

2025年事业单位考试综合应用能力(自然科学专技类C类)模拟试卷(答案在后面)一、阅读理解题(本部分有2大题,每大题25分,共50分)第一题阅读以下资料,回答问题。

资料: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生物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转基因技术作为一种重要的生物技术手段,在提高作物产量、抗病虫害、改善营养成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以下是一篇关于转基因作物研究的文章摘要。

摘要:本研究旨在评估转基因玉米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通过田间试验,我们分析了转基因玉米与常规玉米在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酶活性和养分循环等方面的差异。

结果表明,转基因玉米种植后,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酶活性有所提高,养分循环也得到了改善。

1、转基因玉米与传统玉米相比,在哪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本研究的目的是什么?3、研究方法中提到的“田间试验”是指什么?4、根据研究结果,转基因玉米种植后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发生了什么变化?5、研究结果表明,转基因玉米种植后土壤酶活性有何变化?第二题资料: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新能源在能源领域的作用日益凸显。

以下是一篇关于新能源发展现状与挑战的科普文章。

文章标题:新能源发展:现状与挑战一、新能源的定义及分类新能源是指相对于传统化石能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而言,具有可再生、清洁、环保等特征的能源。

新能源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风能2.太阳能3.水能4.地热能5.生物质能6.核能二、新能源发展现状1.风能:我国风能资源丰富,近年来风能发电量逐年上升,已成为全球风能发电大国之一。

2.太阳能:太阳能光伏和太阳能热利用技术不断发展,太阳能发电成本逐渐降低,太阳能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3.水能:我国水能资源丰富,水能发电量占全球总量的近20%,水电建设技术也在不断进步。

4.地热能:地热能开发利用技术逐渐成熟,地热能发电和地热供暖项目不断增加。

5.生物质能:生物质能利用技术逐步完善,生物质发电、生物质燃料等产业正在兴起。

2023年5月事业单位联考C类《综合应用能力》试题

2023年5月事业单位联考C类《综合应用能力》试题

2023年5月事业单位联考C类《综合应用能力》试题2023年5月事业单位联考C类《综合应用能力》试题1.[问答][0分]一、给定材料材料1现在多数学者都认为,全球开始形成大陆板块是在古元古代末期(18-16亿年前),并且多数大陆板块形成之后就基本定型了,如北美板块、南美板块和南非板块等。

在那些板块的主体部分,近16亿年以来的沉积岩层大体上都保持着几乎呈水平层理的状态,说明没有发生过较强的构造变形。

这就是40多年前板块学说创立时,不少学者以为岩石圈板块都是“刚性”的主要原因。

然而,亚洲大陆岩石圈板块,自古元古代末期到新构造期,则是由27个较大的古地块以及散布在39条增生——碰撞带内数以百计的小地块逐渐拼合而成的,共经历了14次构造事件。

它们表现为特征不同、动力作用来源不同、强度不等的板块俯冲、陆陆碰撞等。

亚洲大陆及周边的板块运移方向、运动速度、影响范围及所造成的构造变形的样式、强度和差应力大小都不同,从而使亚洲大陆呈现出一种十分复杂、变化多样的构造格局。

在全球各大陆板块的构造演化历史中,这是十分独特和罕见的。

研究亚洲大陆岩石圈板块复杂的构造演化历史,是一件虽然困难却很有意义的事情。

自古元古代末期以来,亚洲陆块群的27个大地块以及数以百计的小地块经历了多次不同的俯冲、碰撞、离散等构造事件,越聚越大,逐渐形成了全球最大的欧亚大陆岩石圈板块的主体部分,它没有解体,也没有被撞碎,其原因是什么呢?首先,我们来探讨一下洋陆俯冲过程对大陆生长的影响,由于大洋型岩石圈上部的平均密度(3.3g/cm3)显著大于大陆型岩石圈上部(2.7g/cm3),因而两者汇聚时,大洋型岩石圈必然会俯冲到大陆型岩石圈之下。

大洋岩石圈板块以每年几厘米到十几厘米的速度向斜下方俯冲到大陆岩石圈之下的地幔中去,其应变速率很低,属于流变作用的范畴,虽然洋陆之间的俯冲过程的摩擦可能诱发强地震,产生一些断层,并在俯冲带附近的地壳内诱发岩浆活动,由于其主要变形方式属于流变作用,因而不可能造成大陆岩石圈板块的破坏与裂解,最终只可能增加其强度与稳固程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省市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分类考试
《综合应用能力》(C类)试卷
一、科技文献阅读题:请认真阅读文章,按照每道题的作答要求作答。

(50分)
关于地表水的来源,一些科学家认为是彗星或陨石撞击地球时带来的,也有科学家认为是从早期地球的内部慢慢渗透出来的。

最新研究发现,地球内部可能存在着一个3倍于地表海洋总水量的“隐形海洋”。

这也为后一种可能的模式提供了新的证据。

近日,美国新墨西哥大学和西北大学的研究人员在《科学》杂志上撰文称,地球内部可能存在着一个3倍于地表海洋总水量的“隐形海洋”。

这一“隐形海洋”位于地球内部410~660公里深处的上下地幔过渡带,其形态不是我们熟悉的液态、气态或固态,而是以水分子的形式存在于一种名为林伍德石的蓝色岩石中。

林伍德石是一种在高温高压环境下(介于525~660公里间的地幔)产生的矿物,能将水合物包含于其结构中。

1969年,这种矿石首次在Temham陨石中被发现,且被认为很有可能大量存在于地球地幔中。

“我想我们最终找到了整个地球水循环的证据,这或许有助于解释地球地表液态水的存在。

”在西北大学地球物理学家史蒂文·雅各布森看来,他们的发现提供了地表水来源的一个合理解释。

地下有“水”的猜想
据报道,研究人员利用遍布美国的2000多个地震仪分析了500多次地震的地震波。

这些地震波会穿透包括地核在内的地球内部,研究人员据此分析地震波穿透的是什么类型的岩石。

由于水的存在,地震波传播的速度会降低。

结果表明,在美国底下660公里深处,岩石发生部分熔融,且从地震波传播速度减缓来看,这是可能有水存在的信号。

美国的研究人员还在实验室合成上下地幔过渡带中存在的林伍德石,当模拟地下660公里深处的高温高压环境时,林伍德石发生部分熔融,就像“出汗”一样释放出水分子。

“上述研究推论的逻辑是,如果地下有水的形式存在——哪怕只有很少一部分,就会降低部分物质的熔点,他们在地幔过渡带高温高压的环境中会产生部分熔融。

溶液中的波速要比固体矿物中的波速低很多,加上水的存在,就能够显著降低地震波的波速。

当观测到这种情况,首先就会推测是不是有部分熔融的发生。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的张研究员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该研究结论是一项逻辑上比较合理的推断。

也就是说,如果这些地震波穿过地下660公里深处,恰好经过发生部分熔融的林伍德石,那么地震波传播速度降低的现象就容易理解了——由此也能够推测:正是由于水的存在,导致了林伍德石的部分熔融。

难以定论有“海洋”
然而,尽管此推论在逻辑上能够讲得通,但以这种“从现象分析物质成分”的方式得出的结论是否成立,还难以定论。

同样来自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的林研究员认为,美国科学家用地下水的可能性去解释地震波传播速度减缓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其结论还不宜“外延太多”,毕竟局部的现象不能代表整个地幔过渡带圈层均如此。

“地球物理的很多问题是有多解性的。

”林研究员认为,地震仪测到的地震波速的变化,也许有别的解释。

他举例说,俯冲板块(通常情况下俯冲板块是指由洋壳组成的大洋板块)相对于地幔是一个“冷而干硬”的东西,它到底能冲到多深?有人认为它穿过了过渡带,有人认为停留在转换带上面。

“如果它穿过了过渡带,由于洋壳中有很多含水矿物,那么林伍
德石含水就有可能说是一个局部的特例。


究竟是不是特例?依据是什么?林研究员与他的博士研究生曾经在开展南极陨石冲击变质研究中,发现了大量林伍德石。

通过进一步研究发现林伍德石颗粒的Fa值(FeO的摩尔占比)与拉曼谱峰(可用于确定物质的成分)有很好的线性相关。

从而建立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式,进而得到利用拉曼光谱测定林伍德石的化学成分的新方法。

美国某学刊中有研究曾利用拉曼光谱的方法测出林伍德石FeO的摩尔含量在25%左右。

林研究员认为,这一数据意味着该地区的林伍德石中铁橄榄石占25%左右,这比地幔平均高出8%左右。

“这就给了一个信号,这个林伍德石代表性不强。


“地震波速变化,是不是一定因为水,即使是因为水,是不是全球性的,我认为都值得继续考究。

”林研究员总结说。

地球物理学与比较行星学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科学家对林伍德石的猜想始于地幔转换带,而对其着手研究则始于来自陨石中的此类矿石。

这其中又是怎样的联系呢?
张研究员解答了记者的疑惑。

原来,限于人们难于拿到地下如此深度的矿石样本,对于地球深部结构和成分的研究,科学家们选择了一种间接的途径——比较行星学。

通俗地说,比较行星学即经由比较行星间特质的差异性来研究行星的学问。

地球作为太阳系中一颗行星,对其他类地行星物质成分的研究,可以为地球内部的物理构成提供借鉴。

正所谓“它山之石可以攻玉”,随着行星星际探测技术的发展和探测范围的扩大,比较行星学得到了快速发展。

“地球深部研究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点。

就好像‘瞎子摸象’一样。

比如我们做实验和模拟计算的,摸到的是一条腿,做比较行星学摸到的是另外一条腿,不同学科有不同的角度和推测,但是大家都希望到最后能够得出大象的图景。

”张研究员说,“地球物理学与比较行星学可以相互佐证。


而对于“地球深部是否存在隐形的海洋”这一问题,张研究员认为,找到地表水源头的研究意义重大,美国科学家的发现值得重视,不过对其结果可靠性及真实性的检验仍需要时日。

根据文章,回答下列问题:
1.辨析题:对下面的句子作出正误判断,并进行简单解析。

美国新墨西哥大学和西北大学的研究人员推测,“隐形海洋”里的水可能是存在于地幔中的林伍德石中的水分子。

2.单项选择题: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请写出正确选项的序号。

在模拟地下高温高压环境的实验中,美国研究人员使用的林伍德石来自于:
A.地球地幔
B.实验室合成
C.陨石
D.其他行星
3.不定项选择题:备选项中至少有一个符合题意,请写出正确选项的序号。

下列关于林伍德石的说法正确的是:
A.能将水合物包含于其结构中
B.可能存在于陨石中
C.有人认为很可能大量存在于地球地幔中
D.在高温高压环境下产生
4.简述林研究员质疑美国研究人员“隐形海洋”结论的主要论点。

要求:紧密结合材料,提炼观点,不超过100字。

5.请给本文写一篇内容摘要。

要求:概括准确,条理清楚,文字简洁,不超过250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