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辩证唯物主义1. 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一种哲学理论,它是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地统一起来的科学世界观。
它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意识是高度发展的物质——人脑的机能,是客观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
- 例如,我们看到的山川河流、日月星辰等客观存在的事物是物质的具体表现形式。
而我们对这些事物的感知、思考等意识活动是基于这些物质存在而产生的。
2. 辩证唯物主义的辩证法- 联系的观点-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处在普遍联系之中。
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存在着广泛的联系。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动物则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 发展的观点- 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
以科技发展为例,从蒸汽时代到电气时代再到信息时代,每一个新的科技时代都是对旧时代的超越,新的技术不断涌现,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 矛盾的观点-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矛盾即对立统一,矛盾双方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
例如,在商品经济中,价值和使用价值就是一对矛盾。
商品生产者要想获得价值就必须让渡使用价值,而消费者要想获得使用价值就必须付出价值,这种矛盾关系推动了商品交换的发展。
3.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强调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和认识的目的。
- 例如,科学家通过大量的实验(实践)来探索自然规律(认识)。
爱迪生经过无数次的试验才发明了电灯,这些试验过程就是实践,在实践中他不断积累经验,改进技术,最终获得了对电灯制造技术的正确认识。
同时,这种认识又被应用到生产和生活中(认识的目的),并且通过实际使用(实践)来检验其是否有效。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辩证唯物主义1. 基本概念-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一种哲学理论,它是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地统一起来的科学世界观。
- 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
例如,我们周围的山川河流、桌椅板凳等都是客观存在的物质实体,它们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而人的意识是对这些物质的反映。
- 辩证法强调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联系的观点体现在万事万物都处于相互联系之中,如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存在着复杂的联系。
发展的观点则表明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像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发展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再向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发展。
全面的观点要求我们不能片面地看待事物,要综合考虑事物的各个方面。
2.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对物质的反映。
例如,人们看到苹果落地这种物质现象,经过思考研究,才产生了万有引力的意识成果。
-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阻碍事物的发展。
例如,科学的发展理念能够指导国家制定合理的发展战略,推动经济社会的进步;而错误的经济政策可能导致经济衰退。
3.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矛盾,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推动事物的发展。
例如,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是一对矛盾,它们在经济利益、政治地位等方面相互对立,但又相互依存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之中,这种矛盾的运动推动了社会的变革。
- 质量互变规律。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质变则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显著的变化。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例如,水在加热过程中,温度的逐渐升高是量变,当达到100℃时就会发生质变,变成水蒸气。
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区别

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区别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两个重要的哲学理论,它们有着很多相似之处,但也有着许多不同之处。
本文将从哲学的角度探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之间的区别。
1. 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它们解释世界的方式不同。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历史的发展和变化是经济基础的决定。
即社会制度的变革是经济形态的变革所引起的。
而辩证唯物主义则认为,事物的发展和变化是由它们内部矛盾的斗争所引起的。
在辩证唯物主义看来,矛盾不断地产生和解决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2. 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解释对象不同历史唯物主义关注的是整个社会的历史变迁和社会制度的更替,是一种对社会历史的总体分析和解释。
而辩证唯物主义则更关注于个别事物内部的相互作用和矛盾,并从中推导出事物发展的规律。
它是一种对具体事物发展的分析和解释。
3. 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不同历史唯物主义是一种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它主张通过对社会历史的梳理和研究,分析社会制度的更迭和社会发展的历程,从而揭示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趋势。
而辩证唯物主义则是一种关注矛盾和变化的方法论,它主张通过对事物内部矛盾的分析和解决,推导出事物发展的规律和趋势。
4. 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发展趋势不同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朝着一个更加公平、更加平等的社会形态发展的方向前进的。
即社会主义社会是人类历史最终的目标。
而辩证唯物主义则认为,事物发展的趋势必然是向着更加复杂和矛盾的方向前进的。
即事物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不断产生新矛盾、解决旧矛盾的过程。
这与历史唯物主义预设的发展方向不同。
5. 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人类观点不同历史唯物主义是一种人类中心主义的哲学,它认为,人类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主要力量,是社会历史的主人公。
而辩证唯物主义则强调任何事物都是普遍联系和依存关系的产物,没有谁比谁更加重要。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辩证法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辩证法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理论体系,其中包括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辩证法。
这两个概念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之一,对于理解社会历史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辩证法。
一、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认为社会历史是人类在物质生活条件改变的基础上而发展的。
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观点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决定上层建筑”。
生产力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使用的各种工具、技术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总和。
它决定了一个社会的生产能力和生产方式。
生产关系则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包括所有制、分配方式、社会地位等。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关系是建立在生产力之上的,它们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历史唯物主义还强调了阶级斗争的重要性。
在每一个历史时期,社会都存在着不同的阶级,这些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阶级斗争是社会变革的动力,也是历史发展的根本驱动力。
二、历史辩证法历史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世界和社会发展进行观察和分析的方法论。
历史辩证法的核心思想是对立统一规律和质量互转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指的是事物在其内部存在着矛盾和对立,但又通过斗争和变化实现了统一。
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相互矛盾对立的两个侧面组成的,只有通过这种对立统一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
比如,在社会历史中,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和对立推动了社会的变革和进步。
质量互转规律是指事物的质量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质变,从而实现质的飞跃。
这种规律也适用于社会历史的发展。
当一个社会的矛盾和矛盾方面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引发社会的根本性变革,即社会革命。
历史辩证法还强调了对历史和现实问题进行全面分析的重要性。
它要求我们不仅要从个别的、片面的现象出发,还要把它们放在更广阔的历史和社会发展的背景下来看待和分析。
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是关于世界观、方法论和认识论方面的科学唯物主义观点,历史唯物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应用于社会历史观的唯物主义观点。
二者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辯証唯物主义是馬克思主义的哲学理論,是真正科学的哲学或宇宙現。
历史唯物主义是馬克思主义的历史理論,是真正科学的社会学或历史現。
这在馬克思主义的經典著作中本來是早巳明确了的問題。
而历史唯物主义则就是马克思创办的新唯物主义,就是一切旧有哲学和形而上学的革命,就是代莱本体论。
就是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真正的统一。
直观说道,历史唯物主义不是直观的宣称物质第一性,物质同意意识。
“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就可以就是被意识到了的存有,而人们的存有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就是感性的生活同意意识,意识源于课堂教学。
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与当代的存在主义具备同样的本体论境界。
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斯、恩格斯所创办的关于人类社会发展最通常规律的科学,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键组成部分,就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
历史唯物主义指出:社会历史发展具备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社会存在同意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就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
也叫做唯物史观。
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历史观。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的所有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是物资的丰富程度,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
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同意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通常过程;社会存在同意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就是促进一切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整体表现为阶级斗争,阶级斗争就是阶级社会发展的轻易动力;阶级斗争的最低形式就是展开社会革命,夺回国家政权;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人民群众的课堂教学活动的历史,人民群众就是历史的创造者,但人民群众缔造历史的活动和促进作用总是受一定历史阶段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条件的制约。
马克思主义主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中期产生的一种以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代表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
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包括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阶级斗争学说、剩余价值理论、社会革命理论等。
首先,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之一,它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社会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而上层建筑则是在这个基础上产生的。
这一理论认为社会的进步是不可避免的,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所决定的。
其次,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它强调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的发展是由内部矛盾推动的,这种内部矛盾的存在会导致事物的变化和发展。
这一理论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观和社会革命理论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再次,阶级斗争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另一重要内容,它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推动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矛盾,这种矛盾会最终导致社会主义革命的爆发。
此外,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理论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深刻揭露,它指出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被资本家占有,从而导致剥削的存在。
这一理论为马克思主义的社会革命理论提供了重要的经济学基础。
最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革命理论是其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认为无产阶级将最终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马克思主义强调社会主义革命是历史的必然,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包括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阶级斗争学说、剩余价值理论、社会革命理论等。
这些内容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内容深刻而丰富,对于理解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异同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异同一、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都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基础,是对世界本质和发展规律的不同方面的探究,两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同时又各自具有独特的特点。
1. 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强调一切事物及其发展的基本规律,涉及到一切存在问题和人类认识问题。
辩证法是揭示事物和生活中矛盾、运动和发展规律的科学方法。
辩证法认为,世界上没有两个绝对孤立、静止的、永恒不变的东西。
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处于不断运动变化之中。
2. 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内容之一,它是辩证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领域中的具体应用。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意识,社会制度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历史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二、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联系1. 内在联系:辩证唯物主义是历史唯物主义哲学基础。
历史唯物主义借助于辩证法揭示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进程中矛盾冲突的规律。
2. 相互渗透:两者既有独立性,又有相互渗透之处。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普遍联系和发展规律,而历史唯物主义则侧重于社会现实和阶级斗争。
三、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异同之处1. 相同之处:两者都是以“唯物”为基础,强调客观规律性。
都是以“绝对精神”为根据,反对神秘主义和形而上学。
2. 不同之处:(1)辩证唯物主义着眼普遍联系和发展规律,历史唯物主义则关注社会历史和阶级斗争;(2)辩证唯物主义从哲学方面揭示事物发展规律;历史唯物主义则通过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研究社会发展规律;(3)辩证唯物主义的研究范围更广泛深远,历史唯物主义更加专注于特定社会领域。
四、结语综上所述,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虽有内在联系,但也各具特点。
了解这两种哲学观念的异同之处,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领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丰富内涵,更好地理解社会发展中的客观规律。
深入研究这两个理论体系对于我们正确把握当今时代潮流、推动国家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是一门关于社会科学的理论体系,旨在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和社会变革的规律。
其基本原理包括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
这两个原理合称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之一。
本文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进行探讨。
一、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社会历史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经济关系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
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社会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
经济基础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它们构成了社会形态的基础。
而上层建筑主要由政治、法律、哲学、文化等组成,它们是由经济基础所决定和制约的。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了社会历史的连续性和演进性。
它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一个辩证过程,不同社会形态之间存在着矛盾和冲突。
这些矛盾和冲突推动了社会的变革和进步。
例如,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以及资本主义社会都是历史唯物主义眼中不同的社会形态,它们之间发生了阶级矛盾和社会革命。
历史唯物主义不仅关注社会历史的发展,还重视人类自身的历史。
它认为人类历史是由无数个个体所创造的过程,个体的思想、行为和实践活动对社会历史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历史唯物主义指出,个体的社会实践是推动社会历史进步的源泉,而这种实践活动又受到社会条件和经济基础的制约。
二、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另一个核心原理,与历史唯物主义密切相关。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宇宙和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辩证过程,事物的发展是通过内在矛盾斗争实现的。
辩证唯物主义的核心思想是“矛盾普遍性”和“矛盾斗争”。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在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矛盾。
这种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内部动力,推动着事物的变化和发展。
例如,社会中存在着阶级矛盾、人民群众与剥削者的矛盾等,这些矛盾构成了社会革命和社会变革的基础。
辩证唯物主义还强调矛盾的斗争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事物内部的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形成对立面,推动事物向更高的发展阶段迈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包含了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前提是要信仰马克思主义,即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来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实践、中国历史传统、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相结合,一方面使马克思主义由欧洲形式变为中国形式,用中国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民族语言和形式,来说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理论与政策;另一方面,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在内容上形成一系列独创性的理论。
所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民族化、具体化,在解决中国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具有中国特性和中国气派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所谓“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就是在中国国情条件下产生的,既符合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具有中国独特内容和民族表现形式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实质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途径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实践、历史传统、优秀文化相结合;结果是形成具有中国独特内容和民族表现形式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本专题主要讲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提出的背景和现实意义。在我们党内,毛泽东同志最早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193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的政治报告《论新阶段》中指出:“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待解决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中国化原因如下:首先,这是马克思主义自身的理论品质所决定的其次,这也是总结我们党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后得出的郑重结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中国的社会建设意义;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四阶段 第一阶段:从中国共产党创立(1921)到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的半个世纪,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第二阶段: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到80年代末(1989),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以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为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飞跃,创立了邓小平理论。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1989)到21世纪初期(),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第四阶段:自党的十六大(2002年)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取得的最新理论成果。
通过老师精彩的讲述,我认识到了,思想政治教师同样可以把政治课上的很出彩,除了要有渊博的知识以外老师的幽默也很重要,老师要能抓住学生的心理,明白学生在思政课上的期望,时刻保持激情,相信政治课也会受到学生践基础上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其结果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者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中,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又根据中国实践的发展不断地推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使马克思主义更好地发挥着对中国实践的指导作用,解决了中国不同发展阶段所面临的最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在实践中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不断地推进到新的理论境界,赋予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以蓬勃生机,这充分证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绝不停顿、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创新永无止境。一、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情况相结合,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初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开辟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二、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创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坚持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创新三、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将马克思主义与跨世纪改革开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创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再一理论成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推进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四、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将马克思主义与新世纪改革开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创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的理论成果——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进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创新
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又称唯物史观。历史唯物主义为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他们称它为唯物主义历史理论或唯物主义历史观。列宁称历史唯物主义为科学的社会学,唯一的科学的历史观和社会科学的唯一科学方法即唯物主义的方法。E.伯恩斯坦等则把它歪曲为经济唯物论。历史唯物主义作为科学的历史理论,它既是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又是人类认识发展的必然结果。自从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40年代创立了这一崭新的历史观以后,它不断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内容上不断充实,形式上日臻完善,正在并且还将在新的实践中继续发展。历史唯物主义是人类科学思想中的伟大成果,为人类认识开辟了一个新的广阔的科学领域。实现了整个社会历史观的变革,实现了哲学的变革,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哲学奠定了历史理论基础。
本专题老师主要讲述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及认识论。在本专题中老师主要讲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有两部分组成既辩证的唯物论和唯物的辩证法,唯物论的基本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应。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是区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根本的观点。通过对本专题的学习我明白了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之间的关系,由辩证唯物论可以推导出历史唯物主义,理清了辩证法与唯物论的关系,从唯物论中可以找到辩证法的依据,唯物论也可以找到对应的辩证法,唯物论和辩证法是对应的。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人类社会生活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认识论中讲到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人类是改造世界的活动,认识来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的核心部分,是贯穿马克思主义的一条红线,老师在对本专题讲述的时候,课堂中有很多的师生互动,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的积极性,通过对本专题的学习,使我认识到我有很多的问题在本科阶段还没有搞清楚,老师的问题设置的很有针对性,思路清晰,讲述的恰到好处。在读研究生之前,我从来没想到思想政治这个让大家都都疼的问题,竟然可以上的这么有意思。以前觉得很简单的问题老师现在提及要我们作答总给不出圆满的答案,只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学完本专题我更多的体会是认识到了做学问犹如建一栋大厦,基础不牢,犹如空中楼阁,摇摇欲坠。要在研究生阶段学到东西必须要有一种追本溯源的毅力,一定要打牢基础。
辩证唯物主义这一术语最早出现在J.狄慈根1886年出版的《一个社会主义者在哲学领域中的漫游》一书中,狄慈根用这一概念表述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后来G.V.普列汉诺夫也是这样表述的。列宁、斯大林、毛泽东在讲到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时,还用过完备的唯物主义、唯物辩证法等概念。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中,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是互相渗透密不可分的,它们的有机统一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理论基础。辩证唯物主义是彻底的唯物主义,是客观世界的最一般规律的自觉反映。它看到物质的原因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一切现象的基础,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它认为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这一高度组织的物质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能动的反映。辩证唯物主义又是彻底的辩证法,是最完整深刻而无片面性弊病的关于发展的学说。它揭示了事物内部矛盾双方的相互联系和相互斗争是事物发展的内在原因,是一切现象自我运动的根据的客观真理。
俄国的十月革命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在几代领导人的带领下,把马克思主义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国情结合,理论上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实践上,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实行改革开放,发展市场经济,取得巨大成就。总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发展,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选择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通过本专题的学习,我认识到了。理论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地在实践中不断地检验充实完善,对理论的运用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理论要接受实践的检验,不断地推陈出新,真理是相对的。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运用要结合实践,没有一种理论或者真理是万能的,要结合具体语境。理论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发展创新,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实践。马克思主义思想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思想,为了保持马克思主义永久的生命力,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不断开拓创新。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又称唯物史观。历史唯物主义为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他们称它为唯物主义历史理论或唯物主义历史观。列宁称历史唯物主义为科学的社会学,唯一的科学的历史观和社会科学的唯一科学方法即唯物主义的方法。E.伯恩斯坦等则把它歪曲为经济唯物论。历史唯物主义作为科学的历史理论,它既是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又是人类认识发展的必然结果。自从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40年代创立了这一崭新的历史观以后,它不断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内容上不断充实,形式上日臻完善,正在并且还将在新的实践中继续发展。历史唯物主义是人类科学思想中的伟大成果,为人类认识开辟了一个新的广阔的科学领域。实现了整个社会历史观的变革,实现了哲学的变革,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哲学奠定了历史理论基础。